資源簡介 第22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素養目標】1.識記日本侵華的史實,強化日本侵華的時空觀念;簡析日本侵華的背景,把握九一八事變的歷史細節,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能力。2.利用教材資源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戰線能夠形成的原因,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3.用史料實證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回擊當今日本右翼勢力否定侵略的言論,樹立正確的戰爭觀,珍愛和平。【重點難點】1.重點: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的主要史實。2.難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歷史意義。【知識梳理】日本侵華1、日本侵華的原因問題:從以上材料及所學中,你能得出日本侵華的原因嗎?2、日本侵華的暴行辯偽純真材料一 日軍入城聽任軍隊從事有組織的劫掠,并任意強奸婦女,繼復大肆屠殺,四日中被殺者約五萬人。日軍并侵入難民區,而將所有壯丁借口維系中國士兵,悉數加以槍決,目前尸骸,堆積如山。——中央社發出的電訊1937年12月22日南京市的的街道依然沉寂。慈和的陽光照耀著城市西北角的難民區。從死里逃生的南京難民,現在已經受到皇軍的撫慰。他們跪拜道旁,感激涕淚。在皇軍入城以前,他們備受中國反日軍隊的壓迫,生病的人沒有醫藥上的幫助,饑餓的人不能夠取得一米一粟,良民的痛苦,無以復加。幸而皇軍現已入城,伸出慈悲之手,散播恩惠之露……——摘自《新申報》.《日本軍親切關懷難民,南京充滿和睦氣氛》.1938年1月8日思考:關于日軍暴行,到底是誰在撒謊?二、中國的抗戰1.閱讀教材P133--P135,在以下時間軸上梳理中國人民局部抗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基本史實。思考問題: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矛盾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2)思考:九一八事變后,中日矛盾已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面對此國共兩黨的政策做出了怎樣的調整呢?2.根據教材歷史縱橫、史料閱讀、學思之窗、問題探究,談談你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能夠形成的理解。【歷時縱橫】“八一宣言”和瓦窯堡會議為挽救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會議。毛澤東根據會議精神,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統一了黨內思想。【史料閱讀】西北軍民一致主張如下:(一)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二)停止一切內戰;(三)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四)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五)開放民眾愛國運動;(六)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確實遵行總理遺囑;(八)立即召開救國會議。——《張學良、楊虎城通電》 (1936年12月12日)【學思之窗】一、提前召集國民代表大會,制定全國上下一致遵守之政治綱領,俾全國各階層力量,能迅速集中,各方政治意見能徹底融洽,以樹立政府之堅實抗戰基礎。二、實現最低限度之民主政治,以增強人民對政府之信賴,并使人民得以自由發揮其抗戰能力。七、對廣大戰區中之勞苦人民,自由職業者,失業公務人員等須有妥善之救濟方法。八、除漢奸外,宜從速開釋全國政治犯,并取消以前有礙民眾運動之各項特殊條例。---《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在盧溝橋事變爆發時對國民黨提出的 八大政治主張》( 1937年7月10日)【問題探究】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后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所謂最后關頭的意義,最后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搏得最后的勝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茍安,便會陷民族于萬劫不復之地!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蔣介石《對于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1937年7月17日)課后學習拓展:收集九一八事變后國際聯盟派遣李頓調查團來中國東北進行調查的材料和史實,談談你對李頓報告書的認識。(思路提醒:1.了解國聯和調查團的基本情況 2.對比分析南京國民政府,日本政府對國聯的態度 3.聯系后來戰爭發展的態勢進行評價)【本課小結】網推薦相關書籍和影視作品:書籍:《拉貝日記》作者:(德)約翰 拉貝《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作者:(美)張純如《南京大屠殺始末采訪錄》作者:(日)本多勝一電影:《南京1937》 《東京審判》 《南京!南京!》 《約翰·拉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