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學案

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一、文景之治
1. 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建都長安。
2. 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與民休息,輕徭薄賦。
3. 文帝景帝時經濟恢復、社會穩定。
二、七國之亂
1. 劉邦實行郡國并行制。
2. 諸侯王勢力壯大,威脅皇權。
3. 漢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
三、漢武帝(重點中的重點)
1. 政治
1)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
2)設立中朝,提升尚書令作用,削弱相權。
3)察舉制,選拔官員。
4)13 州設刺史,監察地方。
5)任用酷吏,打擊豪強。
2.經濟
1)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
2)鹽鐵官營,政府車斷。充實了用兵匈奴軍費。
3)均輸平準,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平抑物價。
4)抑制工商業,征收財產稅。
3. 思想
1)接受董仲舒建議。
2)設五經博士,獨尊儒術。
4. 邊疆
1)任用衛青、霍去病三戰奪陰山以南、河西走廊大片區域。
2)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3)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4)統—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加強
四、王莽建新
1.西漢末,政治黑暗,土地兼并,賦役沉重,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
2.公元9年,外威王莽廢漢建新。
3.王莽改革不切實際
4.旱災和蝗災。
5.綠林、赤眉農民起義。
6.公元23 年,綠林軍擊敗王莽軍主力。
五、東漢
1.光武中興
1)公元25 年,光武帝劉秀洛陽建立東漢。
2)平定割據政權,全國統一
3)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作用。
4)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
5)重視儒學
2. 東漢滅亡
1)外威宦官專權,黨錮之禍。
2)豪強勢力發展,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
3)184年,張角率“太平道”黃巾軍起義
4)地方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名存實亡
兩漢文化
1. 史學
1)《史記》
①西漢司馬遷。 ②紀傳體通史。
③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④黃帝至漢武帝。
2)《漢書》。
①東漢班固。②紀傳體斷代史。
2.文學
1)漢賦。
①介于韻文、散文之間。
②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③代表人物司馬相如。
2)樂府詩。
①國家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
②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
3.科技
1)《黃帝內經》。
①成書于戰國至西漢。
②奠定中醫理論基礎。
2)《神農本草經》。
①成書于東漢。
②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3)《九章算術》。
4) 改進造紙術。
①105年,東漢蔡倫。②促進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拓展:
漢初統治集團注重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其中奉行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是對秦朝暴政而亡的正確總結,但推行郡國并行制則是對秦亡教訓的錯誤總結。
西漢的治國理念在漢武帝即位后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漢初奉行黃老之術轉變為尊崇儒術,由無為而治轉向積極有為。但注意不要以為漢武帝之后,漢朝所有皇帝都是獨尊儒術的。比如漢宣帝就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外儒內法:主要是指秦以后的兩千年制度,表面上意識形態以儒家為主,內里卻是實行法家的一套。
外圣內王:即以儒家立國,以法家治國,并佐之以黃老之學
均輸法和平準法都是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但均輸側重于物資的調配與運輸,旨在節約運費;平準側重于物資的采購與拋售.旨在平抑物價。
漢代的西域主要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的新疆天山南北地區和中亞等地區,西藏不屬于西域。
直接導致西漢滅亡的是外威王莽篡漢,不是綠林、赤眉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農民起義推翻的是王莽政權。
黃巾起義并未直接推翻東漢政權,只是動搖了 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220 年曹丕稱帝建魏,東漢滅亡。
道家是學術流派,春秋晚期老子創立;道教是宗教派別,東漢時期張陵創立。但兩者之間也有聯系:道教為抬升自己,奉老子為祖師,并將《道德經》作為道教經典。
東漢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不是發明造紙術。西漢時期已經發明紙,只是紙的具體發明者如今已不可考。
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奠定中醫理論基礎的是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黃帝內經》,標志著中國古代中醫理論形成完整體系的是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課后練習
一、單選題
1.東漢末年,為鎮壓黃巾起義,漢靈帝選任重臣擔任州的行政長官,“出(劉)焉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太仆黃琬為豫州牧,宗正劉虞為幽州牧,皆以本秩(保持原先的職位)居職。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邊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邊境州郡推廣至腹地。以上舉措的影響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據的局面 B.強化了皇帝的專制權力
C.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D.有利于對地方官員監察
2.朝禮是臣子朝見君王時應用的禮儀,用以“明君臣之義”。朝禮又稱朝儀,西周以前即有此禮。秦統一以后,制定了秦朝的朝儀。漢朝叔孫通以秦朝儀為藍本,為劉邦制定朝儀。據此可得( )
A.朝禮起源于彰顯專制君主權威的需要 B.秦朝的制度對西漢有廣泛深入的影響
C.秦漢時重視用禮儀制度維系社會等級 D.秦朝采用了“禮法并用”的治國思想
3.“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稱為“以郵行”。1930年,新疆羅布泊北岸的遺址出土大量漢代簡牘,如圖為其中一件的照片。據研究推斷,此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zǐ)糧倉。這一發現說明,漢朝( )

①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 ②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
③在西域地區推行了郡縣制 ④發展交通有利于邊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漢代織錦護臂,收藏于新疆博物館。該織錦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用織錦為面料,邊上用白絹鑲邊,織有八個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對此解釋正確的是( )
①體現了漢代高超的織錦技術 ②“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
③有一定的天文研究價值 ④帶有“天人感應”色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漢初文景時期,減輕刑罰,以致“斷獄數百,幾致刑措(擱置)”。到了漢武帝時期,“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書盈于幾閣,典者不能遍睹”。這種變化是因為( )
A.王國勢力坐大致使社會動蕩 B.從黃老無為向以法治國轉變
C.西漢的律法沿襲了秦朝律法 D.加強專制和中央集權的需要
6.下圖為1959年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司禾府印”,它是漢朝時期管理農業官員的印章,這枚印章可以用于( )
A.闡明西漢時中央政府對西域的民族政策
B.實證漢代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有效管轄
C.研究西漢時西域都護府設置的相關史實
D.描述西漢時期西域農業發展的大致水平
7.下圖織錦出土于西域精絕古國遺址,織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字以及鳳凰、麒麟、白虎,祥云瑞草等紋樣。該織錦代表了當時世界絲織工藝的頂級水平,有學者考證為漢代皇家織造官府的蜀錦。以下敘述可能作為該觀點理由的是( )
① 2013年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中出土了四件蜀錦提花織機模型,成為漢代成都紡織業發達的重要見證。
② 現今日本正倉院珍藏的傳世蜀錦——四天王狩獵紋錦,是由遣唐使帶回日本,實證了蜀錦在域外的廣泛傳播。
③ 出土于吐魯番的7世紀文書有“益州半臂”等蜀錦名目,并標有上、中、下三等價格,反映了蜀錦沿絲綢之路在西域的貿易情況。
④ 漢代四川的蠶桑絲綢織造業十分發達,文獻記載政府在成都設置錦官監督織造蜀錦,成都又稱錦官城、錦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有學者說:“自漢以來,學者恥言商鞅,而世主皆陽諱其名而陰用其實。”以下史事符合“陰用其實”的是( )
A.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漢武帝實施鹽鐵官營政策
C.北魏孝文帝推行移風易俗 D.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9.西漢冊封西域諸民族政權的君長和部落首領,“最凡國五十。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工、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這些受封的官職是真實歸附西域都護統轄的實職官修。據此材料,無法得出的結論是,西漢( )
①注重利用原有統治系統治理西域 ②加強與西域各民族政權的平等交往
③在西域推廣了漢地的郡國并行制 ④對西域各地實行分而治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漢武帝為了加強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管理,在其統治時期先后多次對西北地區實行大規模的移民屯田。讀下表可知,移民屯田( )
漢武帝在西北移民屯田情況表(節選)
時間 移民屯田 史料來源
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有司言關東貧民徒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縣官衣食振業,用度不足,請收銀、錫造白金及皮幣以足用。初算緡錢 《漢書》卷六(武帝紀》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 《史記》卷三十《平準書》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
①保證了邊軍戍卒的糧食所需 ②保障了西域地區人民的生活需求
③推動了河西地區農業的發展 ④為打敗匈奴提供了主要物質準備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11.許倬云先生在《說中國》中提到,漢代“因能容納,而成其大;因能調適,而成其久。”下列選項能體現“調適”的是( )
①尊奉黃老無為的思想,采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
②察舉制推動社會階層流動,為兩漢選拔了大批人才
③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進行巡視監察
④董仲舒的新儒學提出了儒、佛、道“三教合歸于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司馬遷著《史記》、班固撰《漢書》均為私人撰著。魏晉以后,國家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皇帝親自參與、由宰相主持,這說明官修史書( )
A.注重史書的真實性 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
C.修史突出的政治性 D.解釋歷史的客觀性
13.下圖所示,漢武帝遷徙數十萬百姓到新秦中地區墾荒,不但恢復了秦始皇時期的農業開墾規模,還把農牧區分界推進到有史以來最北線。這一舉措( )
公元前119年移民墾荒
A.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范圍 B.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
C.強化了中央對邊疆的控制 D.擴大了西漢王朝統治區域
14.南越是秦末至西漢前期的地方政權。公元前113年,“(南越)求內屬……三歲一朝,除邊關。于是天子(漢武帝)許之,賜其(印)”,“(南越)用漢法,比內諸侯”。次年,南越叛亂,漢武帝出兵平叛,置郡。對該圖文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①保障了“西南絲綢之路”的暢通 ②“推恩令”的實施削弱了諸侯國
③西漢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治理 ④利于中原文化在嶺南地區傳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漢書·武帝紀》記載:“春正月,詔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比侯矣。”書中所載的事件( )
A.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B.解決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C.削弱了地方諸侯王勢力 D.推動了自然經濟迅速發展.
16.東漢朝廷自184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備鎮壓黃巾軍之后,188年,又采納宗室劉焉任用宗室、重臣為州牧的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使之成為一州軍政長吏、太守的上級,州郡縣三級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史稱“廢史立牧”。下列對“廢史立牧”的解讀,最準確的一項是( )
A.是對郡縣制的徹底否定 B.埋下了軍閥割據的禍根
C.直接導致三國鼎立出現 D.利于東漢加強中央集權
17.江西南昌發掘的漢代海昏侯劉賀墓(劉賀,漢武帝之孫),是近年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其中“孔子主題衣鏡”上的畫像與文字非常珍貴。“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歿則已焉(《史記》歿作“沒”)。孔子布衣,傳十余世,至于今不絕(《史記》無此五字),學者宗之。自王侯(《史記》有“天子”)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胃(謂)至圣矣!”對這段材料的理解準確的是( )
A.劉賀認同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 B.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C.布衣孔子代表著下層平民利益 D.推崇鴻儒碩學以蔑視君權至上
18.《后漢書》 記載,漢光武帝因為“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詔下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稱為“度田”,這與擁有大量田莊的河南、南陽地方豪強地主集團產生矛盾,許多“郡國大姓”竟與“群盜”一起發動叛亂。劉秀在鎮壓地方豪強叛亂的同時,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集團做出了讓步。這( )
A.推動了州刺史監察職能的演變 B.瓦解了“編戶齊民”的戶籍制度
C.埋下了東漢末分裂戰亂的隱患 D.導致了東漢外戚和宦官的專權
19.《史記》記載“(漢文帝)治霸……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這使得人們對霸陵的具體位置存在爭議。近年對“江村大墓”考古時發現,大墓布局呈現只能有皇室使用的“亞”字形,并出土了車府、中司空印等中央機構的印章以及有典型少數民族特色的金銀器。經一系列考古發掘確認,“江村大墓”即是漢文帝霸陵。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①中華民族歷史出現了由多元向一體的發展趨勢
②漢初尊奉黃老思想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
③中司空、車府等官職都隸屬于皇帝掌控的中朝
④考古發現為解決歷史爭議提供有力證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漢武帝為了解決政府的財政困難,實行了一套完整的經濟措施,從商賈手中奪利,達到“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這些經濟措施包括( )
①鹽鐵官營 ②推行均輸平準政策
③設置刺史 ④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題
21.《月令》是古人對時令經驗的總結,成書于戰國時期,后收入《禮記》,漢武帝時《禮記 月令》被立為經學。以下各篇是不同時代有關月令內容的節選,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禮記 月令》 (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閱麛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季春之月)修利隄防,道達溝渠,關通道路,毋有障塞。 (譯文:農歷正月禁止砍伐樹木,不許搗毀鳥巢。不許殺害幼蟲、已懷胎的母畜、剛出生的小獸、正學飛的小鳥,不許捕捉小獸和掏取鳥卵。 農歷二月不要把川澤的水用光,不要使池塘干涸,不要焚燒山林。 農歷三月整修堤防,疏通溝渠,開通道路,不許有障礙壅塞)
《呂氏春秋 十二紀》 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無殺孩蟲胎,夭飛鳥,無麛無卵。仲春之月:無竭川澤,無漉陂池,無焚山林。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 田律》 禁諸民吏徒隸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進〈壅〉水泉,燔草為灰,取產(麛)卵 (鷇);毋殺其繩(孕)重者;毋毒魚。
懸泉置(敦煌的驛站)平帝元始五年 (公元5年)《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 孟春月令: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毋麛毋卵。毋聚大眾。毋置城郭。中(仲)春月令: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季春月令:修利防,道達溝瀆。開通道路,毋有障塞。毋彈射蜚鳥,及為它巧以捕取之。
——摘編自《月令與秦漢政治再探討》等
(1)上述材料涉及哪些類型的史料,舉例說明。(4分)
(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談談你對《禮記 月令》的認識。(7分)
22.風俗與施政
材料一
鑒于戰國時,“七國異族,諸侯制法,各殊習俗”,秦統一后的“移風易俗”主要針時的是東方六國。秦始皇企圖用嚴厲的法令手段來匡飭異俗,實現文化上的大一統,形成了“以法治俗”的統治思想。由于秦“事皆決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極端,風俗與政治形成了尖銳對立,激起原東方各國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現得最激烈,齊人、趙人次之,其間包含著區域文化的差異與沖突,加速了秦帝國的滅亡。
——摘編自牟發松《從“移風易俗”看秦漢對地方社會的控制》等
材料二
在完成政治統一之后,劉邦在秦、韓、魏等西部地區設郡縣“奉漢法以治”,在趙、 燕、齊、楚等東部地區則立王國,允許諸侯王在一定范圍內制定和頒布本國的政策法令,依靠本 國士人“從俗”而治。在東方各地特別是楚、齊、趙地的文化傳統仍有很大勢力的情況下,將承 秦而來的漢朝法律強行向全國推廣,仍有激起東方社會反抗的危險。劉邦一方面必須“承秦”, 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須尊重東方社會的習俗,特別是楚、齊、趙人之俗,這是漢初實行 郡國并行制的深層背景。西漢能成功地避開亡秦覆轍,將帝國的統治鞏固下來,與此不無關系。
——摘編自陳蘇鎮 《<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為了實現文化的統一,漢朝儒生們提出“德教”的主張。賈誼和董仲舒分別對“德教”進行了系統論述,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案。賈誼的方案可以稱為“以禮為治”。他建議漢朝仿照西周,盡快“制禮作樂”,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套儒家制度,用這套制度約束百姓的行為,“使民日遷善遠罪”,逐漸移風易俗,實現文化的統一。董仲舒則主張“教化”必須由“圣人”主持, 圣人奉天命來到人間作天子,這種圣人加天子的角色就是“王者”;王者自上而下、由近及遠地 推行教化,逐漸移風易俗,實現文化的統一。漢武帝即位后,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家的主導地位。
——摘編自陳蘇鎮 《秦漢時代社會治理模式的演進》
(1)閱讀材料一和材料二,結合所學,以社會風俗與國家統一的關系為視角,評析秦至西漢初期的統治政策。(8分)
(2)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說明西漢時期東西部風俗差異是如何消弭的。(4分)
三、論述題
23.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與中亞、西亞以及歐洲各國之間形成的一個經濟合作區域。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對我國和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回答下列各題。
漢代絲綢之路示意圖
請結合所學為漢朝“絲綢之路”地圖配以文字說明。(要求:描述準確,表達條理清晰)(5分)
參考答案:
1.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末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東漢末年,皇帝選任親重大臣擔任州官,給予優厚待遇,讓地方官員掌握地方軍權等舉措,助力了地方勢力,造成了地方割據的局面,A項正確;材料現象強化了地方官而非皇帝的權力,排除B項;地方官權力地位的提高,削弱而非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排除C項;據所學,東漢后期,中央重臣擔任刺史、太守等地方行政官員,權勢、地位較高,不利于中央對地方官員監察,排除D項。故選A項。
【點睛】
2.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據材料“秦統一以后,制定了秦朝的朝儀。漢朝叔孫通以秦朝儀為藍本,為劉邦制定朝儀”可知,漢初的朝議是以秦朝的朝議為基礎制定的,體現了秦朝的制度對西漢的影響,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就有朝禮,但西周時期并未形成君主專制,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朝禮是“臣子朝見君王時應用的禮儀”,只涉及朝臣和天子,不能用來維系社會等級,排除C項;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治國,排除D項。故選B項。
3.B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漢朝(中國)。②根據材料“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新疆羅布泊北岸的遺址出土大量漢代簡牘……此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糧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說明漢朝時期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符合題意;④新疆羅布泊北岸的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糧倉,說明漢代時期加強了對邊疆的治理,符合題意;①根據材料信息,材料描述的是絲綢之路的繁榮,但無法判定是否為絲綢貿易,不符合題意;③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在西域地區是否設置了郡縣,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其他選項與題意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
4.C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漢代時期的新疆地區。根據“該織錦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邊上用白絹鑲邊,兩個長邊上各縫繞有3條長約21厘米、寬1.5厘米的白色絹帶,織有八個篆體漢字”可知漢代織錦技術高超,①說法正確;根據所學知識,“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最早的證據,是1963年在陜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祭器,用青銅制成)上的銘文,②說法錯誤;根據材料“織有八個篆體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可知,織錦有一定的天文研究價值,③說法正確;材料只是提到“織有八個篆體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并沒有提及人們對此的看法和做法,④說法錯誤。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
5.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漢武帝時期,不再延續漢初減輕刑罰的做法,而是任用酷吏,推行重典,加大了刑罰力度,其主要原因在于,適應加強專制和中央集權的需要,D項正確;據所學,漢武帝時期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采用的是“推恩令”等措施,而非加大刑罰力度,排除A項;據所學,漢武帝時期,治國理論從黃老無為向尊崇儒術而非以法治國轉變,排除B項;西漢的律法沿襲了秦朝律法與“文景時期,減輕刑罰”等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6.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信息,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司禾府印”是漢朝時期管理農業官員的印章,結合所學,漢代在西域實行屯田戍邊政策,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B項正確;屯田戍邊屬于加強西域管理的措施,看不出民族政策情況,排除A項;“司禾府印”是漢朝時期管理農業官員的印章,不能反映西域都護府設置的相關情況,排除C項;“司禾府印”的出土表明漢代在西域實行屯田,但無法反映當時農業發展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
7.B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古代中國)。據材料“學者考證為漢代皇家織造官府的蜀錦”可知,作為該觀點理由的史實要用漢代蜀錦的相關史實,“2013年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中出土了四件蜀錦提花織機模型,成為漢代成都紡織業發達的重要見證”和“漢代四川的蠶桑絲綢織造業十分發達,文獻記載政府在成都設置錦官監督織造蜀錦,成都又稱錦官城、錦城”都可以用來說明漢代皇家織造官府的蜀錦的發展情況,①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現今日本正倉院珍藏的傳世蜀錦——四天王狩獵紋錦,是由遣唐使帶回日本,實證了蜀錦在域外的廣泛傳播”是唐朝的史實,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C項;“出土于吐魯番的7世紀文書有‘益州半臂’等蜀錦名目,并標有上、中、下三等價格,反映了蜀錦沿絲綢之路在西域的貿易情況”的時間是7世紀,不屬于漢代,③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
8.B
【詳解】材料說明,漢代以來雖然學者都批判商鞅變法,但君主在實際上都在暗中采納商鞅變法的措施,也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政策是加強了對經濟的控制,是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B項正確;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在商鞅變法之前,和商鞅變法無關,排除A項;北魏孝文帝推行移風易俗是為了進行漢化,不是在加強中央集權,排除C項;唐朝統治者推行三家并行體現了文化上的包容,不是在加強中央集權,排除D項。故選B項。
9.D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時期的中國。材料“西漢冊封西域諸民族政權的君長和部落首領”體現的是西漢時期注重利用少數民族的原有體系進行治理,①不符合題意;加強與西域各民族政權的平等交往、在西域推廣了漢地的郡國并行制及對西域各地實行分而治之的說法均與材料無關,②③④符合題意。綜合上述分析可知D項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
10.B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漢武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中的“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得出西北屯田保證了邊軍戍卒的糧食所需,根據材料中的“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可得出西北移民屯田推動了河西地區農業的發展,可知①③正確,B項符合題意;②錯在“保障了西域地區人民的生活需求”表述過于夸大史實,④錯在漢武帝北擊匈奴是在公元前129年,材料所述在其之后,排除ACD項。故本題選B項。
11.A
【詳解】“調適”指的是漢朝調和、協調各種制度的制定和施行,所以能夠體現漢朝“調適”的是漢朝改變了秦朝時期的嚴刑峻法,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實行察舉制推動社會階層流動,緩和社會矛盾;實行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強化中央集權。①②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董仲舒提出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沒有提出“三教合歸于儒”,④說法有誤,排除包含④的BCD項。故選A項。
12.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漢代至魏晉之后(中國)。據材料“司馬遷著《史記》、班固撰《漢書》均為私人撰著。魏晉以后,國家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漢代時期,修史為私人撰著,秉筆直書,但是到魏晉以后,由國家層面參與,甚至皇帝親自參與,突出修史的政治性,C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官修史書的政治性,并不是真實性,排除A項;官修史書和私人史書,由于立場和角度的不同,評價歷史的公正性和解釋歷史的客觀性,有時并不一致,排除BD項。故選C項。
13.C
【詳解】根據材料“漢武帝遷徙數十萬貧民到新秦中地區墾荒,不但恢復了秦始皇時期的農業開墾規模,還把農牧區分界推進到有史以來最北線”可知,移民到邊疆地區發展農業,不僅推動了邊疆地區的開發,而且有利于強化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C項正確;移民到邊疆地區并不能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范圍,排除A項;新秦中地區并不是西域地區,移民到新秦中地區并沒有促進西域與中原的聯系,排除B項;漢武帝先把朝廷的統治區域擴大到新秦中地區,然后才能往新秦中移民,所以移民并沒有擴大西漢王朝的統治區域,排除D項。故選C項。
14.D
【詳解】據材料“(南越)求內屬……三歲一朝,除邊關。于是天子(漢武帝)許之,賜其(印)”,“(南越)用漢法,比內諸侯”并結合所學可知,南越是對聚居于兩廣地區的少數民族稱呼。而“西南絲綢之路”是從觀眾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著橫斷山麓南下,跨域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的商路,因此材料中的“南越”與“西南絲綢之路”無關,①錯誤;“推恩令”是解決王國問題,與南越無關,②錯誤;據材料“南越叛亂,漢武帝出兵平叛,置郡”可知,漢武帝時期加強了對嶺南地區(包括南越)的治理,③正確;據材料“(南越)用漢法,比內諸侯”可知,利于中原文化在嶺南地區傳播,④正確。D項正確。排除A、B 、C項。故選D項。
15.C
【詳解】根據“春正月,詔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比侯矣。”可得出漢武帝通過推恩令,把諸侯國進一步分割,從而削弱了諸侯國的實力,加強了中央集權,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儒學,匈奴以及自然經濟等信息,排除ABD項。故選C項。
16.B
【詳解】根據材料“東漢朝廷自184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備鎮壓黃巾軍之后,188年,又采納宗室劉焉任用宗室、重臣為州牧的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使之成為一州軍政長吏、太守的上級,州郡縣三級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史稱‘廢史立牧’。”并結合所學可知,朝廷采納“廢史立牧”的建議,用宗室、重臣為州牧,在地方上凌駕于刺史、太守之上,獨攬大權以安定百姓,造成了各地割據軍閥的形成,使劉焉在內的州牧上任后基本不再受朝廷的控制,加速了東漢的滅亡,B項正確;漢朝依然是州郡縣三級行政體制,并未徹底否定郡縣制,排除A項;“廢史立牧”并不是導致三國鼎立出現的直接原因,排除C項;“廢史立牧”造成了各地割據軍閥的形成,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D項。故選B項。
17.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劉賀墓中出土的孔子像及其對孔子評價與《史記》十分相似的文字,反映出劉賀認同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A項正確;材料與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無關,排除B項;孔子代表的是奴隸主貴族而非下層平民的利益,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對君權至上的蔑視,排除D項。故選A項。
18.C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漢光武帝劉秀為增加稅收,下詔度田,即丈量土地、核實人口,這一舉措遭到了豪強地主的強烈反抗。劉秀在鎮壓地方豪強叛亂的同時,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集團做出了讓步。這種妥協,使得豪強地主集團仍然保持自己的實力,為東漢末年的分裂戰亂埋下了隱患,C項正確;材料與刺史監察無關,排除A項;“度田”是依據戶籍核實土地和人口,不會瓦解“編戶齊民”的戶籍制度,排除B項;“度田”不會導致外戚和宦官的專權,外戚和宦官專權源于封建專制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皇位世襲,排除D項。故選C項。
19.B
【詳解】“(漢文帝)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體現出漢初尊奉黃老思想,致力于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對“江村大墓”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解決了人們對霸陵具體位置的爭議,說明考古發現能為解決歷史爭議提供有力證據,漢文帝墓葬中出土了典型少數民族特色的金銀器,可以印證當時中華民族歷史出現了由多元向一體的發展趨勢,說法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漢文帝墓中出土的車府、中司空等中央機構印章,說明中司空、車府等官職的存在,但不能證明其隸屬于漢武帝時期才形成的中朝,說法③與史實不符,排除與之組合的ACD三項。故選B項。
20.C
【詳解】依據材料“漢武帝為了解決政府的財政困難,實行了一套完整的經濟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包括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政策,將鑄幣權收歸中央,①②④C項正確;刺史是對地方官員的監察,排除ABD項。故選C項。
21.(1)文獻史料,如《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實物史料,如張家山漢簡;遺跡,如懸泉置。
(2)《禮記·月令》是兩漢人雜湊撰集的一部儒家書,記述政府的祭祀禮儀、職務、法令、禁令,并把它們歸納在五行相生的系統中,體現了先民敬畏自然生態的生活智慧和法則。《禮記·月令》中的思想對今天的環境保護和文學研究具有較大的影響。在古代,《月令》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影響范圍較廣,而隨著時代的前進,生產方式的改變,《月令》在現代的影響范圍正逐漸縮小,其中某些過時的舊思想不再適應現代社會,但也不能全盤否定它的積極影響,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要做到推陳出新,只有符合時代潮流的發展,跟隨社會前進的步伐,思想文化作品才能有利干時代有利于社會和國家。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史料類型結合所學進行判斷即可。主要包括文獻史料,如《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實物史料,如張家山漢簡;遺跡,如懸泉置。
(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對于《禮記·月令》的認識可結合所學,從對當時的影響和對今天的影響進行概括。首先《禮記·月令》是兩漢人雜湊撰集的一部儒家書,記述政府的祭祀禮儀、職務、法令、禁令,并把它們歸納在五行相生的系統中,體現了先民敬畏自然生態的生活智慧和法則。其次《禮記·月令》中的思想對今天的環境保護和文學研究具有較大的影響。最后,在古代,《月令》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影響范圍較廣,而隨著時代的前進,生產方式的改變,《月令》在現代的影響范圍正逐漸縮小,其中某些過時的舊思想不再適應現代社會,但也不能全盤否定它的積極影響,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要做到推陳出新,只有符合時代潮流的發展,跟隨社會前進的步伐,思想文化作品才能有利干時代有利于社會和國家。
22.(1)
評析:秦朝統一后,東方六國故地的風俗與法令與原秦國統治地區各不相同。秦以“以法治俗”為指導思想,以嚴厲的法令來整頓東方地區的風俗,力圖實現文化一統,鞏固統一局面。但因秦法過于嚴苛激發了不同區域之間文化的激烈沖突,成為導致秦末農民戰爭的原因之一。
漢朝建立后,接受秦朝滅亡的教訓,鑒于東方地區傳統勢力強大,漢實行郡國并行制,在東方地區建立諸侯國,任用當地士人,按照當地風俗進行治理,鞏固了漢的統治;但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威脅中央集權。
從秦到漢初的鞏固統一政策和不同文化政策產生的后果,體現了風俗與政治之間的關系,文化與風俗的統一對于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意義重大。
(2)說明:長期統一局面促進了社會文化風俗的交融和整合;平定七國之亂,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實現政治上的大一統;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學獨尊地位確立,實現思想文化的統一。
【詳解】(1)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至西漢初期。由材料一“秦統一后的‘移風易俗’主要針時的是東方六國。”及所學可得出秦朝統一后,東方六國故地的風俗與法令與原秦國統治地區各不相同;由材料一“秦始皇企圖用嚴厲的法令手段來匡飭異俗,實現文化上的大一統,形成了‘以法治俗’的統治思想。”可得出秦以“以法治俗”為指導思想,以嚴厲的法令來整頓東方地區的風俗,力圖實現文化一統,鞏固統一局面;由材料一“由于秦‘事皆決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極端,風俗與政治形成了尖銳對立,激起原東方各國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現得最激烈,齊人、趙人次之,其間包含著區域文化的差異與沖突,加速了秦帝國的滅亡。”可得出秦法過于嚴苛激發了不同區域之間文化的激烈沖突,成為導致秦末農民戰爭的原因之一。由材料二“在完成政治統一之后,劉邦在秦、韓、魏等西部地區設郡縣‘奉漢法以治’,在趙、 燕、齊、楚等東部地區則立王國,允許諸侯王在一定范圍內制定和頒布本國的政策法令,依靠本 國士人‘從俗’而治。”可得出漢朝建立后,接受秦朝滅亡的教訓,鑒于東方地區傳統勢力強大,漢實行郡國并行制,在東方地區建立諸侯國,任用當地士人,按照當地風俗進行治理,鞏固了漢的統治;結合所學可知,郡國并行制下,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威脅中央集權。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武帝時期。由材料三“王者自上而下、由近及遠地 推行教化,逐漸移風易俗,實現文化的統一。”及所學可得出長期統一局面促進了社會文化風俗的交融和整合;由材料三“漢武帝即位后,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家的主導地位。”可得出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學獨尊地位確立,實現思想文化的統一;結合所學可知可得出平定七國之亂,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實現政治上的大一統。
23.說明:西漢時期,張騫從長安出發往西經河西走廊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中亞轉運到西亞、歐洲。促進了中國與中西亞地區以及歐洲的陸路交通的發展。推動了東西方商品貿易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詳解】本小問的說明,依據材料漢代絲綢之路示意圖,結合所學可從陸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影響進行說明即可,即西漢時期,張騫從長安出發往西經河西走廊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中亞轉運到西亞、歐洲。促進了中國與中西亞地區以及歐洲的陸路交通的發展。推動了東西方商品貿易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寨县| 双牌县| 喜德县| 临漳县| 剑河县| 夏邑县| 灵璧县| 金湖县| 星子县| 清水县| 崇左市| 高邑县| 拜城县| 腾冲县| 什邡市| 安陆市| 鸡泽县| 大足县| 五河县| 合阳县| 大冶市| 延川县| 洛川县| 五寨县| 霍州市| 乌兰浩特市| 栖霞市| 三门县| 木兰县| 仙游县| 武清区| 遵义县| 永兴县| 三原县| 象山县| 九龙县| 绿春县| 石泉县| 仁寿县| 万年县| 界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