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一:遼契丹族,遼河上游,游牧、漁獵。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定都上京。后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南北面官。二、西夏1. 羌人分支黨項族。2. 1038年,元昊脫宋稱帝,定都興慶府。3. 一套制度,兩套稱謂。4. 北宋滅亡后,向金稱臣,事實獨立。金女真族,黑龍江、松花江。1114 年,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1115 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金朝,定都會寧府(上京)。1125年,金滅遼,后滅北宋。1153 年,金遷都燕京,改名中都。猛安謀克制度。每三百戶編為一謀克,十謀克編為一猛安。平時耕作,戰時出征。金世宗“大定之治”。元建政(1)1206年,漠北鐵木真統一蒙古,被尊為成吉思汗。蒙古滅西遼、西夏和金,收復吐蕃, 兼并大理,遠征中亞、西亞、東歐。(3)1260年,忽必烈即位,建大都。(4)1271 年,忽必烈定國號大元。(5)形成四大汗國。(6)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7)1279年,元軍統一全國,文天祥就義。制度鞏固統一 。①修驛道驛站,方便公差人員,運輸 宮府物資。②設急遞鋪,傳遞公文③行省制度。a原為中央派出地方機構,后漸成常常設機構b.全國共設10行省。 轄區廣闊,權力集中,行政效率高。d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④宣政院管吐蕃的政治與軍事及全國宗教事務⑤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管西域軍政。⑥澎湖巡檢司管臺灣。民族關系①鐵木真統一草原后將其他部落融入②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與漢、蒙、畏 兀兒等民族融合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③四等人制。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維吾爾人、西夏人、回人)第三等:漢人(以前生活在遼、金區域的漢人)第四等:南人(生活在南宋的漢人)④民族矛盾減弱,階級矛盾嚴重。⑤元朝滅亡后,大批蒙古人、色目人 與漢族融合。拓展 北魏孝文帝全面漢化,但遼、西夏、金則在接受中原漢族制度的同時又保留了本民族的舊俗,即半漢化半舊俗,蕃漢分治 元朝的中書省與唐朝的中書省職能有別。唐朝的中書省僅 是中央“三省”之一,負責草擬和須發皇帝的詔令,而元朝中央改三省制為一省制,不再設尚書省、門下省,只保留中書省,中書省遂成為最高行政機關,總領全國政務。 元朝大都附近地區(今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轄, 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直轄.其他地區全部設行省管轄。 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但宣政院是中央機構,設在大都。就是說,西藏是宣政院的轄地,而非所在地。 漢唐明清往往對邊疆地區因地制宜,實行一些特殊的民族自治政策,但元代不同。元代除對西藏特設宣政院管轄,其他邊疆地區都與內地一樣設置行省管轄,邊疆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 元朝實行 “四等人制” 民族矛盾較為尖鏡,但元朝實現了大一統,且疆域空前遼闊,故而又成為我國民族融合的一個高峰期。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馬可 波羅行紀》中記載:“每人腰系一寬大腰帶,全懸小鈴,俾其行時鈴聲遠聞。彼等竭力奔走一切道路,止于相距三哩之別鋪,別鋪聞鈴聲,立命別一鋪卒系鈴以待……百日路程之文書消息,十日夜可以遞至,此誠偉舉也。”這反映( )A.元朝負責傳遞公文的急遞鋪 B.秦朝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達系統C.清朝迅速機密的奏折制 D.印加帝國用于傳遞命令情報的道路系統2.摘錄《元史 地理志》中元朝設置的部分行政區及其轄區,如下表。①處應填寫的是( )行政區 管轄的路府州例舉① “統山東西、河北之地,謂之‘腹里’”;(統)大都路、上都路、保定路、濟南路、大同路等嶺北行省 “統和寧路總管府……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江浙行省 “為路三十、府一、州二”;(統)杭州、湖州、臺州、福州、泉州A.中書省 B.陜西行省 C.甘肅行省 D.江西行省3.關于遼宋夏金元的歷史,對照下圖表述正確的是( ) A.契丹族首領阿保機在①建立遼 B.元軍占領②結束了南宋的統治C.金為控制中原地區遷都到③處 D.元朝設宣政院加強對④的管理4.元代設立陜西行省,將一直屬于巴蜀故地的漢中地區劃入陜西行省,使漢中進入以西安為中心的文化輻射圈。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今漢中地區雖然仍保留一些蜀地舊俗,但其西北關中氛圍也更加明顯了。這一歷史現象表明( )A.區域文化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重要前提 B.行政區劃有利于促進行政區內的文化認同C.區域內的文化趨同推動了行省制度的實行 D.行省制度極大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5.閱讀如圖。下列各項表述正確的是( )A.秦朝在①處開鑿靈渠轉運物資 B.東漢將領竇憲在②大敗北匈奴C.西晉宗室司馬睿在③建立東晉 D.④在元朝成為北方的經濟中心6.金海陵王完顏亮擴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遷都于此,定名“中都大興府”。他下令拆毀上京的舊宮殿、宗廟、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種之”,將居于上京的宗室、貴族及其猛安謀克遷入內地,太祖、太宗的陵寢也一并遷至中都郊外。這一舉措( )A.使統治中心轉到中原地區 B.推動了女真各部走向統一C.破壞了黃河流域文化發展 D.增強了金朝軍隊的戰斗力7.中國古代王朝重視邊疆管理。以下屬于元朝治理邊疆的史事是( )A.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 B.設安東都護府,管理東北C.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 D.派遣駐藏大臣,治理西藏8.元朝秉承“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邊思想,實現了對邊疆地區長時間、比較穩定的統治。符合上述治邊思想的元朝史實是( )A.突厥“控弦百萬”,設羈縻府州,貢賦“不上戶部”B.“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實行捺缽制C.“命三百戶為謀克,十謀克為猛安,一如郡縣置吏之法”D.西藏“民俗尚武……惟事佛為謹”,故設宣政院管轄9.許衡上書忽必烈說:“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蒙元采取的統治措施中與其意見相符的有( )①建立年號,建元中統,興建大都 ②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③實行對不同民族差別對待的“四等人制” ④皇室改漢姓,仿照漢族確定門閥等級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0.金世宗在治理國事時常以漢文帝等明君為楷模,他重視翻譯中原地區歷史著作,主張“大抵史書載事貴實,不必浮辭諂諛也。”金世宗①致力傳播女真文化 ②深受漢族文化影響③客觀評說古代君王 ④鼓勵史家秉筆直書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1.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疆域廣大、民族眾多、推進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關于元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舉措,敘述正確的是A.首次設立樞密院主管軍事B.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C.確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區劃依次為道、州、縣D.設理藩院管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12.如表為遼金時期關于文化與制度的相關記載。這些記載共同反映出內容 出處“遼之先,出自炎帝……奇首(遼祖先名)生都庵山,徙潢河之濱 《遼史·太祖本紀》“其(孔子)道可尊,使萬世景仰。” 《金史·熙宗本紀》“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 《遼史》“詔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學士院……地方)設路、府、州、縣。” 《金史·百官制》A.中原制度具有先進性 B.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C.金朝改革比遼更加徹底 D.中原統治理念的擴展13.《日下舊聞考·題詞》中有:“曾賦皇都與帝都,若茲形勝古今無。金遷元復其久矣,明筑清修滋盛乎。”題詞描繪的城市是今天的A.西安 B.洛陽 C.北京 D.南京14.元朝多沿襲前代的制度,同時又有創新和發展。下列關于元朝政治制度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中書省替代了前代的三省,成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B.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地區佛教和軍政事務的地方官署C.行省具有地方行政機構和朝廷派出機構的雙重性質D.行省制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15.《元史.地理志》載:“漢梗于北,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羈縻”意為松散的管轄),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據此說明元代①天下一統疆域空前遼闊 ②實行民族差別對待政策③延續羈縻實行民族平等 ④加強對邊遠地區的統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元代劃分行政區體現了“犬牙交錯”的原則,將環境差異大的地區拼成一個又一個行省。比如設置湖廣行省,洞庭湖橫亙其間,而且又跨南嶺,直到今廣西。元代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是A.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 B.加強專制皇權C.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D.擴大統治區域17.元朝時,“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這種變化得益于A.郡縣制度 B.刺史制度 C.通判制度 D.行省制度18.下列是關于遼、金、西夏官制的史料,據此可知,遼、金與西夏( )政權 制度建設遼 (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金 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于廣寧,尚踵遼南院之舊。天會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之制西夏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書,曰樞密,曰三司,曰御史臺,曰開封府,曰翊衛司,日官計司,曰受納司,曰農田司,曰群牧司,曰飛龍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學,曰漢學A.中央機構都有本民族和漢族官稱 B.社會上出現華夷同風的價值取向C.制度建設顯示出民族發展的差異 D.實現了疆域內各民族的平等對待19.如下圖為元代羅羅斯銅牌(當時的“身份證”)。正面長方形邊框內豎排楷書陽文三行:“中奉大夫羅羅斯宣慰使火兒灰、奉議大夫羅羅斯宣慰同知布顏、承直郎羅羅斯宣慰司經歷元禎”。羅羅是彝族先民的一種稱謂,元世祖時設置羅羅斯宣慰司,治所在建昌路(今四川西昌)。據此推測此牌( )①是當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官員的符牌 ②是研究元代民族歷史重要的實物史料③表明元代創制的八思巴字被楷書取代 ④說明羅羅斯直接隸屬宣政院管轄新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宋神宗熙寧年間,蘇頌兩次使遼,他在詩作中描述以奚人為主、漢人和渤海等多民族共居的燕山山地“田疇高下如棋布,牛馬縱橫似谷量。”又在詩下注說:“問之皆漢人佃奚土,甚苦輸役之重”。材料反映了( )A.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的背景 B.遼朝農牧結合的經濟特點C.北宋時期土地契約的出現 D.設置南、北面官制的影響21.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設立中書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員。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還掌握著自己獨立的軍事力量;中書省的其他重要職務由蒙古、畏吾兒、契丹貴族和漢人謀臣擔任,他們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衛)。以上材料說明( )A.地方軍事力量膨脹削弱中央集權制度 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權貴的激烈反抗C.中樞機構的官員主要出身于科舉考試 D.元朝政治體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22.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認為遼南京(今北京)是契丹人擔心被中原政權再次收復而設,它顯示的是遼對其南界的固守;金中都則是女真人出于既顧及北方根本,又而向中原地區的戰略而立,它表明了金朝將政治文化中心主動南移;元大都的崛起,則是蒙古人進而將其作為從西北到東南控制全國的政治樞紐的產物。這一論述表明遼宋夏金元時期( )A.少數民族不斷進步 B.區域經濟迅速發展C.邊疆開發條件成熟 D.政治制度浙趨嚴密二、材料分析題23.元朝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 《元史·地理志一》中稱:“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在邊疆設立的由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長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摘自《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1)依據材料一、二,指出元朝與之前各朝相比,在地方管理上的突出特點。(2)元朝疆域遼闊,都城在北方,此時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南方。元朝是如何解決政治重心與經濟重心分離的?24.蒙古帝國·元朝成吉思汗征服和蒙古帝國的建立,是13世紀震撼世界乃至影響人類進程的事情。與此前跨洲際的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相比,蒙元帝國的疆域幅員更為廣袤遼闊,將歐亞大陸的主要文明地區囊括在內。當今的全球化世界,實際上是一個由資本經濟帶動起來的現代社會,而“前全球化秩序的雛形”是指在這次全球化之前,蒙古人的征服已經把歐亞大陸連成了一片。世祖忽必烈創建的元朝,既是蒙古帝國的主體延續和帝國宗主,又因實行“漢法”而進入中原傳統王朝序列。中國的疆域直轄范圍由以黃河、長江中下游為中心的東部亞洲——河西走廊——安西四鎮的“棒槌形”擴展為“母雞形”,這在我們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歷程中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與此前的唐、宋王朝相比,元朝“家天下”的程度明顯強化,這種“家天下”原則主要來自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政治傳統;而無論從哪一個方面看,宋末至明初江南農業的變化,與唐代、北宋和明、清的變化都是朝著同一方向的,因而可以說是性質相同的變化……而在速度方面也沒有出現重大逆轉。——李治安《元史十八講》(1)依據材料并結合你對上述歐亞體統帝國的了解,歸納蒙古帝國的世界影響。(2)李治安教授認為,從唐宋到明清之間存在著一段重要的整合過渡時期,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各舉一例,說明元朝在古代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參考答案: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古代)。根據材料“百日路程之文書消息,十日夜可以遞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設置了急遞鋪,傳遞消息,使得軍政命令傳遞迅速,A項正確;材料反映元朝的急遞鋪,與秦朝文書傳達系統無關,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元朝急遞鋪,與奏折制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中國元朝歷史,與印加帝國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統山東西、河北之地,謂之‘腹里’”,結合所學知識,元朝時,山東、山西、河北由中書省直接統轄,稱為“腹里”,A項正確。元朝時,陜西行省轄境包括今陜西全部、甘肅南部、四川北部等,與題干不符,排除B項;甘肅行省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寧夏大部和青海黃河以北,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江西行省轄境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還包括了如今廣東省的大部分,排除D項。故選A項。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宋夏金元時期(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是西安,②是東京(今開封),③是中都(今北京),④是臨安(今杭州),1153年,金遷都燕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C項正確;916年契丹族首領阿保機在上京建立遼,排除A項;1276年元軍占領臨安結束了南宋的統治,排除B項;元朝設宣政院加強對吐蕃地區的管理,排除D項。故選C項。4.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據材料“將一直屬于巴蜀故地的漢中地區劃入陜西行省”“今漢中地區......其西北關中氛圍也更加明顯了”可以得出元朝行省制把自然地理環境、文化傳統不同的地區劃歸為一個省,有利于促進行政區內的文化認同,B項正確;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重要前提是中央集權,非區域文化,排除A項;C項因果顛倒,排除C項;材料強調行省制促進文化認同的作用,D項雖表述正確,但不是材料強調的角度,排除D項。故選B項。5.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大都即北京,在元朝成為北方的經濟中心,④是元大都,D項正確;①是長安,靈渠在西南地區,位置不符,排除A項;②是大同,東漢將領竇憲在燕然山大敗北匈奴,燕然山位于今蒙古國境內,排除B項;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③是杭州,排除C項。故選D項。6.A【詳解】據材料可知,金朝將都城遷至燕京,并將原來的都城損毀,將金朝貴族和太祖、太宗的陵墓都遷至內地,這一舉措使金朝的政治中心和統治中心轉移到中原地區,A項正確;女真各部走向統一是金朝建立之時,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金將都城遷至黃河流域,并沒有破壞中原地區的文化,這種做法便利了少數民族吸收中原地區的文化,排除C項;遷都與金朝軍隊的戰斗力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7.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C項正確;西漢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排除A項;唐朝設安東都護府,管理東北,排除B項;清朝派遣駐藏大臣,治理西藏,排除D項。故選C項。8.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西藏設宣政院,D項正確;在突厥設羈縻府州的是唐朝,排除A項;實行捺缽制的契丹人建立的是遼,排除C項;金朝實行猛安謀克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9.A【詳解】依據材料“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漢法包括建立年號,建元中統,興建大都,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①②A項正確;“四等人制”是對漢族人民的迫害,皇室改漢姓是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排除BCD項。故選A項。10.D【詳解】根據材料“以漢文帝等明君為楷模,他重視翻譯中原地區歷史著作”可知深受漢族文化影響,②正確,根據材料“大抵史書載事貴實,不必浮辭諂諛也”可知鼓勵史家秉筆直書, ④正確,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受漢族文化影響,不是致力傳播女真文化,排除AC項;材料體現的是深受漢族文化影響,沒有體現客觀評說古代君王,排除B項。故選D項。11.B【詳解】元朝疆域廣大、民族眾多,為了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故B項正確;宋朝已經設立樞密院主管軍事,排除A項;行省以下的行政區劃依次為路、府、州、縣,排除C項;元朝設立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排除D項。故選B項。12.D【詳解】從材料反映的民族認同觀念、儒家思想、中原漢族政權政治制度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可以看出,中原統治理念擴展到北方地區,故答案為D項;材料反映的不僅僅是制度的影響,排除A項;西漢武帝時期儒學已經成為社會主流思想,排除B項;材料沒有對金朝和遼朝改革徹底性的比較,排除C項,13.C【詳解】由材料信息“金遷元復其久矣,明筑清修滋盛乎”可知,題詞描繪的城市是今天的北京,故C正確;西安、洛陽、南京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D錯誤。14.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是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B表述錯誤,符合題意,故選B;A、C、D三項都是關于元朝政治制度的正確敘述,不符合題意,排除。【點睛】15.B【詳解】根據“天下為一……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得出元代天下一統疆域空前遼闊,①正確;根據“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靡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得出元代加強對邊遠地區的統治,④正確;①④正確,故選B;材料無法體現元朝實行民族差別對待政策,排除②,故排除A、C;元朝實行民族差別對待政策,③錯誤,故排除D。【點睛】16.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元朝推行行省制,“犬牙交錯”主要是為了防止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故A正確;行省制是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皇權,排除B項;CD項不是主要目的,排除。17.D【詳解】行省制度是始于元代的地方管理制度,它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材料中的“嶺北、遼陽”均為行省名稱,故D符合題意;郡縣制度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故A不符合題意;刺史制度是西漢的監察制度,刺史代表中央監察地方,故B不符合題意;C是宋代的監察制度,通判監督知州,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18.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遼宋夏金時期中國。據材料,遼實行南北面官制,金建尚書省,西夏官分文武班,結合所學,官制方面的差異與民族發展的差異有關,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遼的官職名稱,無法得出“都有本民族和漢族官稱”,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官制,體現政治制度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無法看出社會風尚習俗方面的情況,排除B項;遼、金、西夏是少數民族政權,建立政權的民族地位相對高于其他民族,完全平等對待各民族尚不能實現,排除D項。故選C項。19.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元代(中國)。根據材料“羅羅是彝族先民的一種稱謂,元世祖時設置羅羅斯宣慰司”可概括出此牌是當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官員的符牌,①正確;材料“羅羅是彝族先民的一種稱謂,元世祖時設置羅羅斯宣慰司”體現了此牌是研究元代民族歷史重要的實物史料,②正確。綜上所述,①②說法正確,A項正確;③錯在“取代”,不能僅憑一塊銅牌,就得出“八思巴字被楷書取代”,排除③;宣政院管轄的是西藏,排除④。綜上所述,③④說法錯誤,排除BCD項。故選A項。20.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田疇高下如棋布,牛馬縱橫似谷量”可知,在燕山山地地區既有農業,也有畜牧業,體現了遼朝農牧結合的經濟特點,B項正確;材料內容為遼國,并非北宋,排除AC項;材料涉及的是遼國的經濟情況,沒有體現政治上的南北面官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21.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還掌握著自己獨立的軍事力量;中書省的其他重要職務由蒙古、畏吾兒、契丹貴族和漢人謀臣擔任,他們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衛)。”可知元朝政治體制一方面采行了中原傳統王朝的多種制度,但另一方面又保存了不少蒙古舊制,較為生硬地混合了蒙古舊制和漢制,具有鑲嵌復合的特點,故元朝政治體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軍事力量的對抗,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蒙古權貴對忽必烈改革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中樞機構的官員主要出身于科舉考試,排除C項。故選D項。2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結合材料“是契丹人擔心被中原政權再次收復而設,它顯示的是遼對其南界的固守……出于既顧及北方根本,又而向中原地區的戰略而立,它表明了金朝將政治文化中心主動南移……則是蒙古人進而將其作為從西北到東南控制全國的政治樞紐的產物。”可得出少數民族政權的中心不斷向中原漢族靠攏,學習漢族的文化,說明少數民族政權在不斷發展進步,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政治方面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只提到了“南京”“北方”“南方”“中原”“東南”等地區,體現不出邊疆開發。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統治者設置的目的,而非政治制度浙趨嚴密,排除D項。故選A項。23.(1)①管理范圍廣,北抵北冰洋,南達南海,西逾蔥嶺,東北至庫頁島;②地方實行行省制;③第一次將吐蕃、臺灣納入管轄范圍(或在吐蕃設宣政院進行管理,在澎湖設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以經略臺灣);④對邊疆地區政發賦役。(2)修筑四通八達的驛道;在隋唐大運河的基礎上修建京杭大運河。【詳解】(1)特點:從管理范圍上來看,管理范圍廣,北抵北冰洋,南達南海,西逾蔥嶺,東北至庫頁島;從推行的地方制度上來看,地方實行行省制;從管轄的范圍來看,第一次將吐蕃、臺灣納入管轄范圍;從對邊疆地區的政策來看,對邊疆地區政發賦役。(2)解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如修筑四通八達的驛道;在隋唐大運河的基礎上修建京杭大運河。24.(1)蒙古帝國控制了歐亞大陸廣大地區,沖擊了舊有的政治秩序,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定程度 上改變了歐亞內陸的民族分布和文化面貌。(2)政治:推行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紡織技術的進步,促進了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思想文化:元曲的盛行,促進了古代文學的發展。【解析】(1)根據“蒙元帝國的疆域幅員更為廣袤遼闊,將歐亞大陸的主要文明地區囊括在內。”得出蒙古帝國控制了歐亞大陸廣大地區,沖擊了舊有的政治秩序;根據所學,從民族遷移、文化交流、民族分布等角度概括,可得出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一定程度 上改變了歐亞內陸的民族分布和文化面貌。(2)根據所學可列舉提出主要有行省制、紡織技術、元曲等。具體可概括得出,政治:推行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紡織技術的進步,促進了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思想文化:元曲的盛行,促進了古代文學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