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導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導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一:科舉制
1. 過程
1)隋煬帝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2)唐太宗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
3)武則天首創武舉和殿試,增加取士人數。
4)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地位
2.評價
1)官員選拔更加公開公平。
2)使中下層讀書人有機會參與政權。推動社會階層流動
3)護大了統治基礎。
4)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
5)推動了教育發展
6)加強了中央集權。
7)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走向成熟完善。
二:三省六部制
1. 內涵
1)中書省負責草擬詔令
2)門下省負責審核
3)尚書省負責執行。
4)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2.演變
(1)魏晉南北朝,尚書臺改稱尚書省。
(2)隋文帝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時擴大宰相范圍。
(4)唐初,設立政事堂,三省出現一體化趨勢
3. 評價
1)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2)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
3)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益完備。
4)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
5)對后世歷朝影響深遠
三、租庸調制
1. 內涵
(1)政府分給農民田地。
(2)農民納粟為租。
(3)納絹或布為調。
(4)男子納絹或布代役為庸。
2.評價
1)保證農民有充分的生產時間。
2)保障了政府賦稅收入。
3. 演變
(1)魏晉開始實行租調制
(2)北魏頒布均田令
(3)唐初租庸調制。
(4)天寶年間土地兼并,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結束。
四、兩稅法
1. 背景
(1)土地兼并嚴重。
(2)政府無地可分,均田制無法推行。
(3)租庸調制無法維持
(4)政府賦稅收入銳減。
2.過程
1)780年。
2)唐德宗接受室相楊炎建議。
3.內容
1)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
2)按田畝繳納地稅。
3)取消租庸調和雜稅雜役。
4)一年分夏秋兩季收稅。
4. 評價
1)簡化了稅收名目。
2)擴大了收稅對象。
3)增加了政府賦稅收入。
4)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
5)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6)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革。
7)對后世影響深遠。
五、唐律
1. 唐高祖以隋《開皇律》為基礎,修成《武德律》
2. 唐太宗修成《貞觀律》,唐律基本形成。
3. 唐高宗修成《永徽律》。
4. 增加解釋,形成 《唐律疏議》,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法典。
5. 唐玄宗修成《大唐六典》,是我國最早的行政法典。
拓展
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以官舉士,但察舉制是地方官員將轄區的人才推薦給朝廷,九品中正制則是由中央派遣中正官評議地方人才,薦舉權由地方收歸中央。
科舉制取消了士族的政治特權,但并未剝奪士族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士族子弟不能再憑借門第出 身直接為官,必須與庶族一樣通過科舉考試后才能入仕做官。
唐朝雖然來用了科舉制,但終唐一代,科舉出身者在整個官僚隊伍中仍只占少數,以才學取代門第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的是三省六部制,不是三省制。三省制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形成。
漢代宰相是首長制,人數較少,相權較重;唐代宰相是委員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
三省六部制從運作程序上對皇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但總體上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標志著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走向成熟;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與完備,標志著封建官僚制度走向成熟。
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但并未廢除人丁稅,直到清朝攤丁入畝才廢除了人丁稅。
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唐廣德二年(764)二月,皇帝敕令提出了新的稅收政策:“天下戶口,委刺史縣令據見在實戶量貧富等第科差,不得依舊籍賬。”這一新政策( )
①改變了過去的征稅標準 ②為實行兩稅法做了準備
③標志租庸調制開始實施 ④加重了官府的賦稅征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如下圖為隋朝中央機構示意圖(局部),在①②處填寫對應的內容,正確的是( )

A.中書省 尚書省 B.門下省 中書省
C.門下省 尚書省 D.尚書臺 門下省
3.東漢末年,察舉為門閥士族所操縱,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間輿論,使察舉漸趨腐敗。另外,天下喪亂,“人士流移,考詳無地”,官府無法考察鄉間的批評,察舉無法進行。所以在公元220年,曹丕接受了宰相陳群的建議,實行了一項新的選官制度,下列選項和新選官制度相關的是 ( )
A.委中正(栓)銓第等級,憑之授受
B.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
C.劉得仁出入考場三十年,競無所成
D.無分冬夏,幾于書聲遍野,夜靜三更,鉆研制義
4.如圖中“?”處所對應的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表述正確的是( )
①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②中正之身,優劣懸殊,茍知人者智,則不知者謬矣
③但取門資,不擇賢良
④士無賢不肖,恥不以文章達,其應詔而舉者,多則二千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唐朝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指出兩稅法“恒額既立,加益莫由,浮浪(不定居的人)悉收,規避無所”“人知定制,貪冒之吏,莫得坐奸,狡猾之氓(百姓),皆沒其籍(登記并沒收家產)”。杜佑認為兩稅法的實施可以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穩定了社會秩序 B.杜絕了貪官污吏
C.增加了農民負擔 D.保證了國家收入
6.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壟斷的局面,要求參政。隋唐統治者將科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新制度。兩宋科舉考試“取士不問家事”,科舉成為選官的主要途徑。明朝時,科舉考試分南北卷,南北方錄取有一定比例規定。這些現象可以看出
①南北朝時科舉制度已經出現②宋朝選官制度最為規范科學
③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 ④選官制度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有學者認為“唐的鼎盛有一種橫向比較的優勢,即同一時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不如唐”, 并指出“這些燦爛光環的背后是唐朝內政的修明”。“唐朝內政的修明”體現在( )
①調整賦稅制度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②完善三省六部制優化決策程序
③地方設置行御史臺和肅政廉訪司 ④實行開放包容的對外交往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牒是古代的一種公文。下圖為出土于浙江武義縣南宋徐渭禮墓的公文示意圖。這反映出()
尚書省牒 奉議郎徐謂禮 牒奉 …… 敕故牒 淳祐四年四月日牒 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劉押 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范押 右丞相永國公押
①行政文書由多名長官共同簽署 ②行政文書是由尚書省負責下發
③參知政事是樞密院的最高長官 ④皇帝的權力受到了極大地削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下圖為陜西何家村出土的“唐朝懷集庸調銀餅”。上刻有“懷集縣(今廣東懷集縣)開十(開元十年)庸調銀拾兩,專當官令王文樂、典陳友、匠高童”。銘文記載了進貢庸調銀的縣名、時間、重量、負責的官員和工匠姓名,以備查驗。據上述材料可知
唐朝懷集庸調銀餅
①縣制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區劃 ②庸調是唐代稅制的組成部分
③貨幣地租已經取代實物地租 ④中央對地方官員的嚴格管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對這項制度認識不正確的有
A.是科舉制發展過程中的改革 B.激化了南北地區之間的矛盾
C.被后世借鑒并不斷發展完善 D.體現了地區發展水平的差異
11.西漢政府規定,上自中央的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官員可以自己辟用士人作為僚屬,但長官辟舉百石小吏以上者,要呈報中央任免;東漢時期,地方各級行政長官都可以直接辟用下屬,毋須再報請中央;《隋書·劉炫傳》載:“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材料中官員選拔和任用的變化反映了
A.古代官員考核對德能的要求日漸淡化
B.漢朝的察舉制直接造成軍閥割據局面
C.古代的科舉制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D.西漢至隋朝中央集權制的衰落與重建
12.下圖為唐朝三省位置圖,該圖文說明唐朝三省
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若發現差錯,可以不奉詔,甚至封還詔書,但一般都是奉詔執行。
①都位于宮城之內是為了便于皇帝決策②空間布局體現決策權與行政權的統一
③尚書省對門下省詔令具有一定否決權④職權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初唐時,宰相薛元超認為“平生有三恨”,第一為“不以進士及第”。中唐時,禮部員外郎沈既濟說:“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不浹辰(十二日)而周聞天下。”這反映出
A.科舉制度中的進士科受時人推崇 B.才能是唐朝官吏選拔的唯一標準
C.魏晉以來的門第觀念已消失殆盡 D.唐朝士人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做官
14.下圖為唐代告身(官員接受官職的憑證)書寫格式示意圖。該圖說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書省和門下省官員共同草擬 ②在皇帝畫可同意后交門下省審議
③最終由尚書省的官員簽署并頒下 ④可體現三省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5.魏晉南北朝時期,州郡長官任命下屬的制度流行。隋文帝時,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并規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員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對此解釋準確的是
A.選拔人才方式與加強中央集權相適應 B.選拔人才的標準從重才學轉向重門第
C.選官制度的變革提高了地方官吏職權 D.制度不斷創新保證了隋朝的長治久安
16.唐代科舉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考生還要向禮部或達官貴人投獻自己的代表作,稱為“投卷”。杜牧把《阿房宮賦》投給太學博士吳武陵,由其推薦給東都試官,最終以第五名中舉。這體現了唐代科舉制
A.兼顧文化水平和行政能力 B.受到傳統選官制度的影響
C.基本杜絕了高分低能現象 D.沒有打破社會階層的固化
17.宋朝規定只要考中進士五等以上者可以直接授予官職。當時社會上出現了“榜下捉婿”的婚姻現象。《萍洲可談》記載:“本朝貴人選婿于科場年,擇過省士人,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這說明,宋朝
①市民階層興起 ②科舉制度發展 ③門第觀念淡化 ④貴族壟斷選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8.讀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表,該表反應出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是
時期 選官制度 選擇標準 選擇方式
西周 世卿世祿制 血緣 世襲
戰國—漢初 軍功爵制度 軍功 立軍功
漢武帝以后 察舉制 德才 地方舉薦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初期才艙門第并重 后期重門第 品評官評定
隋唐以來 科舉制 考試成績或才學 考試
①選拔標準:由血緣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
②選拔方式:由世襲軍功地方舉薦到考試選拔
③選拔原則:由客觀公正逐漸向主觀隨意發展
④選官基礎:官員隊伍逐漸擴大素質不斷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唐開元四年(716年),汴州發生了蝗災,中書令姚崇領導滅蝗工作,汴州地方長官倪若水拒不執行命令,姚崇乃牒報(行文通報)若水,強令其采取滅蝗措施。據唐朝三省體制判斷,這說明了當時
A.中書省勢大,姚崇越權行政 B.門下省失權,三省體制瓦解
C.相權膨脹,威脅皇帝權力 D.藩鎮割據,倪若水抗拒中央
20.據學者統計,從《晉書》到《唐書》等官修正史,《列傳》中大量記載了家族譜系,而《宋史》以后歷代正史的《列傳》部分,多為高級官僚的履歷書,少有家族的敘述。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修史體例的改變 B.加強官員考核
C.重文輕武的風氣 D.官員的平民化
二、材料分析題
21.古代賦役
材料一
(董仲舒說)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共(供);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則不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又顓(專)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又加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
——《漢書·食貨志上》
材料二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幾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幸。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申報出入如舊式。
——《唐會要·租稅上》
(1)依據材料一,概述秦代農民賦役狀況。(5分)
(2)依據材料二,說明唐中期賦役制度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7分)
22.“玄武門之變”
五代時期官修的《舊唐書尉遲敬德傳》歷來是研究玄武門之變的重要史料。其中記載:“太宗命(尉遲)敬德侍衛高祖(李淵)。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驚,問日:‘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對日:‘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齊王(弟李元吉)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高祖意乃安。”1908年發現的敦煌文書中,有一件武則天時期的俗講話本《唐太宗入冥記》。其中描述了閻羅王手下判官崔子玉在冥間審問唐太宗的故事,“問大唐天子太宗皇帝……為甚【殺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宮?(太宗)悶悶不已,如杵中心……爭答不得。”
(1)辨析上文所引史料,據此能夠確認的玄武門之變的史實有哪些?(4分)
(2)指出上文所引兩則文獻史料的類型,并分析其價值。(6分)
三、論述題
23.中國古代的官辦教育
材料一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設立太學。太學是一所儒學專門學校,以考試取得的實際等級作為授官依據。當時太學生的來源有兩途:一是選拔京都或京郊內年齡18歲以上“儀狀端正者”;另一種是地方郡國選送“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
——摘編自孫培青《中國教育史》
材料二 東漢中期以后,世代累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子弟可依靠門第而受業于太學。晉武帝創立國子學,規定專門招收“國之貴游子弟(注:士族子弟)”。“太學之與國學,斯是晉世殊其士庶,異其貴賤耳”。根據規定,五品官以上子弟許入國子學,六品官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學。
——摘編自張旭華《試論國子學的創立與西晉門閥士族的形成》
材料三 唐代并設國子學、太學及四門學,分別招納三、五、七品以上的官宦子弟。自唐季宋初開始,士族地位大形低落,平民地位日升,這也反映于教育制度之中。宋代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得入國子學,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異者得入太學,入學資格較唐代大為放寬。貴族性質較濃的國子學更逐漸為太學所取代。而且政府與社會皆著重科舉取士,太學畢業生往往須參加會試或廷試始能出仕。
——摘編自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從官學制度變化的視角,評析中國古代的社會變革。(10分)
參考答案:
1.A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據見在實戶量貧富等第科差,不得依舊籍賬”可知,這一新政策依據貧富戶等來征收賦稅,改變了以戶籍人丁的征稅標準,①符合題意,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新政策與780年實施兩稅法在征稅標準上有相似之處,為兩稅法的實施做了準備,②符合題意,①②符合題意,A項正確;租庸調制是唐朝前期的賦稅制度,并非674年開始實施,③錯誤,排除BD項;以貧富戶等征收賦稅,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并沒有家中官府的賦稅征斂,④錯誤,排除C項。故選A項。
2.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因此,①②處為門下省和尚書省,C項正確;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而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不符合題意,排除AB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它們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3.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末年(中國)。依據材料“官府無法考察鄉間的批評,察舉無法進行。所以在公元220年,曹丕接受了宰相陳群的建議,實行了一項新的選官制度”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涉及的新制度是取代察舉制的九品中正制,A項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A項正確;東漢中期,對各地薦舉上來的孝廉,朝廷要進行復試,“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即中央對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試經術,文吏出身的則考試箋奏,這涉及的察舉制,排除B項;C項涉及的是科舉制,排除C項;D項體現的是為參加科舉開始發奮讀書的情景,排除D項。故選A項。
4.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是對兩漢時期(前202年—220年)察舉制的描述,時間不符合,排除;②③是對魏晉時期(220—589年)九品中正制的描述,符合題意;④是對隋唐以后科舉制的描述,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結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①④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
5.D
【詳解】根據材料“浮浪(不定居的人)悉收,規避無所”,“人知定制,貪冒之吏,莫得坐奸,狡猾之氓(百姓),皆沒其籍(登記并沒收家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杜佑認為兩稅法的實施可以,讓減少流民數量,增加定居百姓人數,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稅收入,將狡猾的百姓登記起來并且沒收他的家產,也可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進而保證國家收入,D項正確;材料與穩定社會秩序無關,排除A項;貪官污吏不會因兩稅法的實施而杜絕,排除B項;實施了“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征稅,減輕了農民負擔,排除C項。故選D項。
6.D
【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科舉制出現于隋朝時期,①說法錯誤;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宋朝的選官制度最為規范科學,②說法有誤;根據“明朝時,科舉考試分南北卷,南北方錄取有一定比例規定”可知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導致教育水平不同,因而錄取比例不同,③說法正確;據題意可知,從南北朝時期到明代,選官制度不斷發生變化和完善,④說法正確。綜上所述可知,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
7.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前期實行租庸調制,中期以后實行兩稅法,這些賦稅制度調整適應了社會的發展,①正確,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優化了決策程序,②正確,A項正確;元朝地方設置行御史臺和肅政廉訪司,唐朝實行開放包容的對外交往政策屬于對外政策,不屬于內政,③④不符合題意,其他三項均包含③或④,排除BCD項。故選A項。
8.A
【詳解】根據“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劉,押;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范, 押;右丞相永國公,押”可得出行政文書由多名長官共同簽署。根據“尚書省牒”可得出行政文書是由尚書省負責下發。①②A項正確;從材料中看不出參知政事是樞密院的最高長官,③排除;材料中的內容反映的是皇權的加強,而不是削弱,④錯誤。排除BCD項。故選A項。
9.B
【詳解】根據所學,貨幣地租已經取代實物地租是在明清時期,而不是在唐朝,③錯誤;根據“懷集縣”可得出縣制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區劃。根據“庸調銀拾兩”可得出庸調是唐代稅制的組成部分。根據“銘文記載了進貢庸調銀的縣名、時間、重量、負責的官員和工匠姓名,以備查驗。”得出中央對地方官員的嚴格管理,①②④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
10.B
【詳解】根據材料“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可知,南北分卷、分別錄取兼顧了南北士人,緩和了南北地區之間的矛盾,B項符合題意;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南北分卷是科舉制發展過程中的改革,體現了地區發展水平的差異,被后世借鑒并不斷發展完善,ACD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
11.D
【詳解】根據材料“西漢政府規定......下至地方官員可以自己辟用士人作為僚屬,但長官辟舉百石小吏以上者,要呈報中央任免;”可分析出中央給地方一小部分選官用人權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根據材料“東漢時期,地方各級行政長官都可以直接辟用下屬,毋須再報請中央;”可知地方有獨立用人的權力,不利于中央集權;根據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說明選官用人、考核官員的權力全部集中到了中央,中央集權加強,綜上,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古代官員考核,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漢朝的察舉制直接造成軍閥割據局面,排除B項;古代的科舉制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材料無法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
12.D
【詳解】根據圖示內容無法體現三省布局的意圖,看不出決策權和行政權的統一,①②不符合題意;根據“尚書省負責執行,若發現差錯,可以不奉詔”可知尚書省對門下省的詔令具有一定的否決權,③符合題意;根據“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可知三省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又分工合作,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可知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
13.A
【詳解】根據材料“不以進士及第”“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不浹辰(十二日)而周聞天下”,可知材料體現了從初唐到中唐讀書人對進士及第的推崇,甚至將其列為人生的遺憾,A項正確;唐朝的選官制度中除了科舉制以外還存在恩蔭等其他選官方式,才能并非是唯一的選官標準,排除B項;門第觀念在中國古代是始終存在的一種傳統觀念,只是在不同時代的強弱程度不一樣,排除C項;唐代士人除了科舉,還存在恩蔭等其他方式入朝為官,排除D項。故選A項。
14.D
【詳解】根據示意圖中簽名機構可知,這里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的運作機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書省負責起草,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
15.A
【詳解】材料體現的是隋朝時期將選官權力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說明的是選拔人才方式與加強中央集權相適應,A正確;分科考試注重成績,并非是門第,B排除;材料與地方官吏職權提高無關,C排除;隋朝二世而亡,D排除。故選A。
16.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唐代科舉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考生還要向禮部或達官貴人“投卷”,由其推薦后才能劃定名次,認定是否考中,所以說唐代科舉制還受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選官制度的影響,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行政能力,故A項錯誤;“基本杜絕了高分低能現象”過于絕對,故C項錯誤;科舉取士將考試成績作為選官標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會階層的固化,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故D項錯誤。
17.B
【詳解】根據材料“宋朝規定只要考中進士五等以上者可以直接授予官職”和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科舉制發展,故②正確,根據材料“本朝貴人選婿于科場年,擇過省士人,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可知門第觀念淡化,故③正確,故②③正確,故選B;商人和手工業者屬于市民階層,材料不涉及,故①不符合題意,排除,根據材料“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可知④與材料不符,故④排除;綜上所述ACDB錯誤。
18.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原則由主觀隨意發展為客觀公正,因此③錯誤,ACD排除;①②④均是關于中國古代選官發展趨勢的正確表述,B正確。故選B。
19.A
【詳解】材料體現的是中書令姚崇直接發布行文要求地方官員執行政令,說明的是中書省勢大,姚崇越權行政,A正確;BD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三省六部制是皇權專制的產物,C排除。故選A。
20.D
【詳解】從大量記載家族譜系,到多為高級官僚的履歷書,少有家族的敘述可以看出,隨著科舉制的發展,官員的平民化趨勢加強,故D項正確;修史的體例并沒有變化,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考核,排除B;重文輕武沒有體現,排除C。
21.(1)賦役沉重,農民負擔比古代大大增加;種類繁多、賦役并行,賦稅包括田租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包括更卒、正卒和戍卒。
(2)變化: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征稅的主要依據發生變化,由人丁轉為資產;稅種簡化,取消租庸和各種雜徭,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征稅。
原因:安史之亂和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政府稅收減少。
【詳解】(1)根據“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則不然”、“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可知秦代賦役沉重,農民負擔比古代大大增加;種類繁多、賦役并行,賦稅包括田租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包括更卒、正卒和戍卒等。
(2)變化:根據“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得出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征稅的主要依據發生變化,由人丁轉為資產;稅種簡化,取消租庸和各種雜徭,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征稅。原因主要是安史之亂和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政府稅收減少。
22.(1)史實: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死了兄弟;李淵并未參與玄武門之變。
(2)類型:史書與文學作品。(官方史料與民間史料)
價值:《舊唐書》是五代時期編成,代表了后世的官方評價,流傳更久,對玄武門之變的傳統評價影響很大,更具有權威性。《唐太宗入冥記》成文的時間更早,是當時的一種民間看法,但屬于近代新發現的新史料,相對于《舊唐書》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詳解】(1)史實:據材料“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齊王(弟李元吉)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可知,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死了兄弟;據材料“太宗命(尉遲)敬德侍衛高祖(李淵)。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驚,問日:‘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可知,李淵并未參與玄武門之變。
(2)類型:據材料“五代時期官修的《舊唐書尉遲敬德傳》歷來是研究玄武門之變的重要史料”可知,是官方史書;據材料“1908年發現的敦煌文書中,有一件武則天時期的俗講話本《唐太宗入冥記》”可知,是文學作品。
價值:據所學可從《舊唐書》是五代時期編成、代表了后世的官方評價、流傳更久、對玄武門之變的傳統評價影響很大、更具有權威性、而《唐太宗入冥記》成文的時間更早、是當時的一種民間看法、但屬于近代新發現的新史料、相對于《舊唐書》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等方面分析。
示例
漢武帝創辦太學,以品德、才能為標準招收學生,東漢以來,中央官辦學校分為不同等級,官員子弟依據出身進入不同學校學習。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士族階層。官辦學校的等級化維護了士族門閥的政治特權,體現了士族門閥制度的發展。
隋唐科舉制度建立,出身平民家庭的讀書人通過考試參與政權,士族階層在政治上衰落。唐代官學入學資格更加側重于家庭的官品背景。宋代中央官辦學校等級性減弱,平民也可以入學;官學學生也需要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反映了宋代社會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逐步淡薄。
中央官學招生的變化反映了門閥制度的興衰,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詳解】對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漢武帝設立太學時招收學生為“儀狀端正者”和“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標準為品德和才能。東漢中期以后“世代累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子弟可依靠門第而受業于太學”,晉武帝時期專門招收士族子弟,而且“五品官以上子弟許入國子學,六品官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學”,反映了東漢以來,中央官辦學校分為不同等級,官員子弟依據出身進入不同學校學習。從漢武帝到東漢魏晉時期官辦學校的變化,體現了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迅速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士族階層。官辦學校的等級化正是適應了門閥制度的發展。
根據材料三可知,唐代官辦學校仍分為不同等級,但其“分別招納三、五、七品以上的官宦子弟”,其更加側重于家庭的官品背景,而不是家族背景。宋代的中央官辦學校等級性進一步減弱,平民也可以入學,官學學生也需要通過科舉考試才能獲得官職。唐宋時期官辦學校的變化,體現了士族的衰落和科舉制建立對官辦學校的影響,平民家庭的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參與政權,尤其到了宋代,伴隨著科舉制的發展完善,宋代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逐步淡薄。
官學制度的變化是社會政治、經濟變化的體現,同時在不同時期適應了政治、經濟的變化。體現了唯物史觀中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邑县| 手机| 卢湾区| 古田县| 石渠县| 佳木斯市| 九江市| 双辽市| 托克逊县| 旺苍县| 静乐县| 喜德县| 沾益县| 庆安县| 会理县| 赫章县| 平谷区| 霍邱县| 克山县| 新干县| 潜江市| 马山县| 江门市| 荥经县| 邵武市| 中阳县| 策勒县| 双柏县| 汪清县| 扶风县| 民县| 合阳县| 奉贤区| 通江县| 阿尔山市| 石林| 黄大仙区| 平陆县| 松阳县| 石楼县| 民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