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一:科舉制1. 過程1)隋煬帝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2)唐太宗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3)武則天首創武舉和殿試,增加取士人數。4)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地位2.評價1)官員選拔更加公開公平。2)使中下層讀書人有機會參與政權。推動社會階層流動3)護大了統治基礎。4)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5)推動了教育發展6)加強了中央集權。7)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走向成熟完善。二:三省六部制1. 內涵1)中書省負責草擬詔令2)門下省負責審核3)尚書省負責執行。4)吏戶禮兵刑工六部2.演變(1)魏晉南北朝,尚書臺改稱尚書省。(2)隋文帝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時擴大宰相范圍。(4)唐初,設立政事堂,三省出現一體化趨勢3. 評價1)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2)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3)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益完備。4)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5)對后世歷朝影響深遠三、租庸調制1. 內涵(1)政府分給農民田地。(2)農民納粟為租。(3)納絹或布為調。(4)男子納絹或布代役為庸。2.評價1)保證農民有充分的生產時間。2)保障了政府賦稅收入。3. 演變(1)魏晉開始實行租調制(2)北魏頒布均田令(3)唐初租庸調制。(4)天寶年間土地兼并,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結束。四、兩稅法1. 背景(1)土地兼并嚴重。(2)政府無地可分,均田制無法推行。(3)租庸調制無法維持(4)政府賦稅收入銳減。2.過程1)780年。2)唐德宗接受室相楊炎建議。3.內容1)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2)按田畝繳納地稅。3)取消租庸調和雜稅雜役。4)一年分夏秋兩季收稅。4. 評價1)簡化了稅收名目。2)擴大了收稅對象。3)增加了政府賦稅收入。4)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5)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6)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革。7)對后世影響深遠。五、唐律1. 唐高祖以隋《開皇律》為基礎,修成《武德律》2. 唐太宗修成《貞觀律》,唐律基本形成。3. 唐高宗修成《永徽律》。4. 增加解釋,形成 《唐律疏議》,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法典。5. 唐玄宗修成《大唐六典》,是我國最早的行政法典。拓展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以官舉士,但察舉制是地方官員將轄區的人才推薦給朝廷,九品中正制則是由中央派遣中正官評議地方人才,薦舉權由地方收歸中央。科舉制取消了士族的政治特權,但并未剝奪士族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士族子弟不能再憑借門第出 身直接為官,必須與庶族一樣通過科舉考試后才能入仕做官。唐朝雖然來用了科舉制,但終唐一代,科舉出身者在整個官僚隊伍中仍只占少數,以才學取代門第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的是三省六部制,不是三省制。三省制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形成。漢代宰相是首長制,人數較少,相權較重;唐代宰相是委員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省六部制從運作程序上對皇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但總體上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標志著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走向成熟;三省六部制的確立與完備,標志著封建官僚制度走向成熟。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但并未廢除人丁稅,直到清朝攤丁入畝才廢除了人丁稅。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唐廣德二年(764)二月,皇帝敕令提出了新的稅收政策:“天下戶口,委刺史縣令據見在實戶量貧富等第科差,不得依舊籍賬。”這一新政策( )①改變了過去的征稅標準 ②為實行兩稅法做了準備③標志租庸調制開始實施 ④加重了官府的賦稅征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如下圖為隋朝中央機構示意圖(局部),在①②處填寫對應的內容,正確的是( ) A.中書省 尚書省 B.門下省 中書省C.門下省 尚書省 D.尚書臺 門下省3.東漢末年,察舉為門閥士族所操縱,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間輿論,使察舉漸趨腐敗。另外,天下喪亂,“人士流移,考詳無地”,官府無法考察鄉間的批評,察舉無法進行。所以在公元220年,曹丕接受了宰相陳群的建議,實行了一項新的選官制度,下列選項和新選官制度相關的是 ( )A.委中正(栓)銓第等級,憑之授受B.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C.劉得仁出入考場三十年,競無所成D.無分冬夏,幾于書聲遍野,夜靜三更,鉆研制義4.如圖中“?”處所對應的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表述正確的是( )①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②中正之身,優劣懸殊,茍知人者智,則不知者謬矣③但取門資,不擇賢良④士無賢不肖,恥不以文章達,其應詔而舉者,多則二千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5.唐朝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指出兩稅法“恒額既立,加益莫由,浮浪(不定居的人)悉收,規避無所”“人知定制,貪冒之吏,莫得坐奸,狡猾之氓(百姓),皆沒其籍(登記并沒收家產)”。杜佑認為兩稅法的實施可以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穩定了社會秩序 B.杜絕了貪官污吏C.增加了農民負擔 D.保證了國家收入6.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壟斷的局面,要求參政。隋唐統治者將科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新制度。兩宋科舉考試“取士不問家事”,科舉成為選官的主要途徑。明朝時,科舉考試分南北卷,南北方錄取有一定比例規定。這些現象可以看出①南北朝時科舉制度已經出現②宋朝選官制度最為規范科學③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 ④選官制度在不斷地發展變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有學者認為“唐的鼎盛有一種橫向比較的優勢,即同一時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不如唐”, 并指出“這些燦爛光環的背后是唐朝內政的修明”。“唐朝內政的修明”體現在( )①調整賦稅制度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②完善三省六部制優化決策程序③地方設置行御史臺和肅政廉訪司 ④實行開放包容的對外交往政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8.牒是古代的一種公文。下圖為出土于浙江武義縣南宋徐渭禮墓的公文示意圖。這反映出()尚書省牒 奉議郎徐謂禮 牒奉 …… 敕故牒 淳祐四年四月日牒 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劉押 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范押 右丞相永國公押①行政文書由多名長官共同簽署 ②行政文書是由尚書省負責下發③參知政事是樞密院的最高長官 ④皇帝的權力受到了極大地削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下圖為陜西何家村出土的“唐朝懷集庸調銀餅”。上刻有“懷集縣(今廣東懷集縣)開十(開元十年)庸調銀拾兩,專當官令王文樂、典陳友、匠高童”。銘文記載了進貢庸調銀的縣名、時間、重量、負責的官員和工匠姓名,以備查驗。據上述材料可知唐朝懷集庸調銀餅①縣制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區劃 ②庸調是唐代稅制的組成部分③貨幣地租已經取代實物地租 ④中央對地方官員的嚴格管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0.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對這項制度認識不正確的有A.是科舉制發展過程中的改革 B.激化了南北地區之間的矛盾C.被后世借鑒并不斷發展完善 D.體現了地區發展水平的差異11.西漢政府規定,上自中央的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官員可以自己辟用士人作為僚屬,但長官辟舉百石小吏以上者,要呈報中央任免;東漢時期,地方各級行政長官都可以直接辟用下屬,毋須再報請中央;《隋書·劉炫傳》載:“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材料中官員選拔和任用的變化反映了A.古代官員考核對德能的要求日漸淡化B.漢朝的察舉制直接造成軍閥割據局面C.古代的科舉制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D.西漢至隋朝中央集權制的衰落與重建12.下圖為唐朝三省位置圖,該圖文說明唐朝三省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若發現差錯,可以不奉詔,甚至封還詔書,但一般都是奉詔執行。①都位于宮城之內是為了便于皇帝決策②空間布局體現決策權與行政權的統一③尚書省對門下省詔令具有一定否決權④職權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初唐時,宰相薛元超認為“平生有三恨”,第一為“不以進士及第”。中唐時,禮部員外郎沈既濟說:“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不浹辰(十二日)而周聞天下。”這反映出A.科舉制度中的進士科受時人推崇 B.才能是唐朝官吏選拔的唯一標準C.魏晉以來的門第觀念已消失殆盡 D.唐朝士人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做官14.下圖為唐代告身(官員接受官職的憑證)書寫格式示意圖。該圖說明唐代告身①由中書省和門下省官員共同草擬 ②在皇帝畫可同意后交門下省審議③最終由尚書省的官員簽署并頒下 ④可體現三省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5.魏晉南北朝時期,州郡長官任命下屬的制度流行。隋文帝時,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并規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員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對此解釋準確的是A.選拔人才方式與加強中央集權相適應 B.選拔人才的標準從重才學轉向重門第C.選官制度的變革提高了地方官吏職權 D.制度不斷創新保證了隋朝的長治久安16.唐代科舉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考生還要向禮部或達官貴人投獻自己的代表作,稱為“投卷”。杜牧把《阿房宮賦》投給太學博士吳武陵,由其推薦給東都試官,最終以第五名中舉。這體現了唐代科舉制A.兼顧文化水平和行政能力 B.受到傳統選官制度的影響C.基本杜絕了高分低能現象 D.沒有打破社會階層的固化17.宋朝規定只要考中進士五等以上者可以直接授予官職。當時社會上出現了“榜下捉婿”的婚姻現象。《萍洲可談》記載:“本朝貴人選婿于科場年,擇過省士人,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這說明,宋朝①市民階層興起 ②科舉制度發展 ③門第觀念淡化 ④貴族壟斷選官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8.讀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表,該表反應出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是時期 選官制度 選擇標準 選擇方式西周 世卿世祿制 血緣 世襲戰國—漢初 軍功爵制度 軍功 立軍功漢武帝以后 察舉制 德才 地方舉薦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初期才艙門第并重 后期重門第 品評官評定隋唐以來 科舉制 考試成績或才學 考試①選拔標準:由血緣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②選拔方式:由世襲軍功地方舉薦到考試選拔③選拔原則:由客觀公正逐漸向主觀隨意發展④選官基礎:官員隊伍逐漸擴大素質不斷提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唐開元四年(716年),汴州發生了蝗災,中書令姚崇領導滅蝗工作,汴州地方長官倪若水拒不執行命令,姚崇乃牒報(行文通報)若水,強令其采取滅蝗措施。據唐朝三省體制判斷,這說明了當時A.中書省勢大,姚崇越權行政 B.門下省失權,三省體制瓦解C.相權膨脹,威脅皇帝權力 D.藩鎮割據,倪若水抗拒中央20.據學者統計,從《晉書》到《唐書》等官修正史,《列傳》中大量記載了家族譜系,而《宋史》以后歷代正史的《列傳》部分,多為高級官僚的履歷書,少有家族的敘述。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修史體例的改變 B.加強官員考核C.重文輕武的風氣 D.官員的平民化二、材料分析題21.古代賦役材料一 (董仲舒說)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共(供);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則不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又顓(專)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又加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漢書·食貨志上》材料二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幾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幸。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申報出入如舊式。——《唐會要·租稅上》(1)依據材料一,概述秦代農民賦役狀況。(5分)(2)依據材料二,說明唐中期賦役制度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7分)22.“玄武門之變”五代時期官修的《舊唐書尉遲敬德傳》歷來是研究玄武門之變的重要史料。其中記載:“太宗命(尉遲)敬德侍衛高祖(李淵)。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驚,問日:‘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對日:‘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齊王(弟李元吉)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高祖意乃安。”1908年發現的敦煌文書中,有一件武則天時期的俗講話本《唐太宗入冥記》。其中描述了閻羅王手下判官崔子玉在冥間審問唐太宗的故事,“問大唐天子太宗皇帝……為甚【殺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宮?(太宗)悶悶不已,如杵中心……爭答不得。”(1)辨析上文所引史料,據此能夠確認的玄武門之變的史實有哪些?(4分)(2)指出上文所引兩則文獻史料的類型,并分析其價值。(6分)三、論述題23.中國古代的官辦教育材料一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設立太學。太學是一所儒學專門學校,以考試取得的實際等級作為授官依據。當時太學生的來源有兩途:一是選拔京都或京郊內年齡18歲以上“儀狀端正者”;另一種是地方郡國選送“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摘編自孫培青《中國教育史》材料二 東漢中期以后,世代累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子弟可依靠門第而受業于太學。晉武帝創立國子學,規定專門招收“國之貴游子弟(注:士族子弟)”。“太學之與國學,斯是晉世殊其士庶,異其貴賤耳”。根據規定,五品官以上子弟許入國子學,六品官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學。——摘編自張旭華《試論國子學的創立與西晉門閥士族的形成》材料三 唐代并設國子學、太學及四門學,分別招納三、五、七品以上的官宦子弟。自唐季宋初開始,士族地位大形低落,平民地位日升,這也反映于教育制度之中。宋代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得入國子學,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異者得入太學,入學資格較唐代大為放寬。貴族性質較濃的國子學更逐漸為太學所取代。而且政府與社會皆著重科舉取士,太學畢業生往往須參加會試或廷試始能出仕。——摘編自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從官學制度變化的視角,評析中國古代的社會變革。(10分)參考答案:1.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據見在實戶量貧富等第科差,不得依舊籍賬”可知,這一新政策依據貧富戶等來征收賦稅,改變了以戶籍人丁的征稅標準,①符合題意,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新政策與780年實施兩稅法在征稅標準上有相似之處,為兩稅法的實施做了準備,②符合題意,①②符合題意,A項正確;租庸調制是唐朝前期的賦稅制度,并非674年開始實施,③錯誤,排除BD項;以貧富戶等征收賦稅,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并沒有家中官府的賦稅征斂,④錯誤,排除C項。故選A項。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因此,①②處為門下省和尚書省,C項正確;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而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不符合題意,排除AB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它們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3.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末年(中國)。依據材料“官府無法考察鄉間的批評,察舉無法進行。所以在公元220年,曹丕接受了宰相陳群的建議,實行了一項新的選官制度”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涉及的新制度是取代察舉制的九品中正制,A項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A項正確;東漢中期,對各地薦舉上來的孝廉,朝廷要進行復試,“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即中央對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試經術,文吏出身的則考試箋奏,這涉及的察舉制,排除B項;C項涉及的是科舉制,排除C項;D項體現的是為參加科舉開始發奮讀書的情景,排除D項。故選A項。4.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是對兩漢時期(前202年—220年)察舉制的描述,時間不符合,排除;②③是對魏晉時期(220—589年)九品中正制的描述,符合題意;④是對隋唐以后科舉制的描述,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結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①④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5.D【詳解】根據材料“浮浪(不定居的人)悉收,規避無所”,“人知定制,貪冒之吏,莫得坐奸,狡猾之氓(百姓),皆沒其籍(登記并沒收家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杜佑認為兩稅法的實施可以,讓減少流民數量,增加定居百姓人數,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稅收入,將狡猾的百姓登記起來并且沒收他的家產,也可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進而保證國家收入,D項正確;材料與穩定社會秩序無關,排除A項;貪官污吏不會因兩稅法的實施而杜絕,排除B項;實施了“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征稅,減輕了農民負擔,排除C項。故選D項。6.D【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科舉制出現于隋朝時期,①說法錯誤;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宋朝的選官制度最為規范科學,②說法有誤;根據“明朝時,科舉考試分南北卷,南北方錄取有一定比例規定”可知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導致教育水平不同,因而錄取比例不同,③說法正確;據題意可知,從南北朝時期到明代,選官制度不斷發生變化和完善,④說法正確。綜上所述可知,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7.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前期實行租庸調制,中期以后實行兩稅法,這些賦稅制度調整適應了社會的發展,①正確,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優化了決策程序,②正確,A項正確;元朝地方設置行御史臺和肅政廉訪司,唐朝實行開放包容的對外交往政策屬于對外政策,不屬于內政,③④不符合題意,其他三項均包含③或④,排除BCD項。故選A項。8.A【詳解】根據“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劉,押;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范, 押;右丞相永國公,押”可得出行政文書由多名長官共同簽署。根據“尚書省牒”可得出行政文書是由尚書省負責下發。①②A項正確;從材料中看不出參知政事是樞密院的最高長官,③排除;材料中的內容反映的是皇權的加強,而不是削弱,④錯誤。排除BCD項。故選A項。9.B【詳解】根據所學,貨幣地租已經取代實物地租是在明清時期,而不是在唐朝,③錯誤;根據“懷集縣”可得出縣制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區劃。根據“庸調銀拾兩”可得出庸調是唐代稅制的組成部分。根據“銘文記載了進貢庸調銀的縣名、時間、重量、負責的官員和工匠姓名,以備查驗。”得出中央對地方官員的嚴格管理,①②④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10.B【詳解】根據材料“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可知,南北分卷、分別錄取兼顧了南北士人,緩和了南北地區之間的矛盾,B項符合題意;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南北分卷是科舉制發展過程中的改革,體現了地區發展水平的差異,被后世借鑒并不斷發展完善,ACD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11.D【詳解】根據材料“西漢政府規定......下至地方官員可以自己辟用士人作為僚屬,但長官辟舉百石小吏以上者,要呈報中央任免;”可分析出中央給地方一小部分選官用人權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根據材料“東漢時期,地方各級行政長官都可以直接辟用下屬,毋須再報請中央;”可知地方有獨立用人的權力,不利于中央集權;根據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說明選官用人、考核官員的權力全部集中到了中央,中央集權加強,綜上,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古代官員考核,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漢朝的察舉制直接造成軍閥割據局面,排除B項;古代的科舉制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材料無法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12.D【詳解】根據圖示內容無法體現三省布局的意圖,看不出決策權和行政權的統一,①②不符合題意;根據“尚書省負責執行,若發現差錯,可以不奉詔”可知尚書省對門下省的詔令具有一定的否決權,③符合題意;根據“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可知三省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又分工合作,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可知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13.A【詳解】根據材料“不以進士及第”“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不浹辰(十二日)而周聞天下”,可知材料體現了從初唐到中唐讀書人對進士及第的推崇,甚至將其列為人生的遺憾,A項正確;唐朝的選官制度中除了科舉制以外還存在恩蔭等其他選官方式,才能并非是唯一的選官標準,排除B項;門第觀念在中國古代是始終存在的一種傳統觀念,只是在不同時代的強弱程度不一樣,排除C項;唐代士人除了科舉,還存在恩蔭等其他方式入朝為官,排除D項。故選A項。14.D【詳解】根據示意圖中簽名機構可知,這里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的運作機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書省負責起草,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15.A【詳解】材料體現的是隋朝時期將選官權力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說明的是選拔人才方式與加強中央集權相適應,A正確;分科考試注重成績,并非是門第,B排除;材料與地方官吏職權提高無關,C排除;隋朝二世而亡,D排除。故選A。16.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唐代科舉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考生還要向禮部或達官貴人“投卷”,由其推薦后才能劃定名次,認定是否考中,所以說唐代科舉制還受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選官制度的影響,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行政能力,故A項錯誤;“基本杜絕了高分低能現象”過于絕對,故C項錯誤;科舉取士將考試成績作為選官標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會階層的固化,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故D項錯誤。17.B【詳解】根據材料“宋朝規定只要考中進士五等以上者可以直接授予官職”和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科舉制發展,故②正確,根據材料“本朝貴人選婿于科場年,擇過省士人,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可知門第觀念淡化,故③正確,故②③正確,故選B;商人和手工業者屬于市民階層,材料不涉及,故①不符合題意,排除,根據材料“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可知④與材料不符,故④排除;綜上所述ACDB錯誤。18.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原則由主觀隨意發展為客觀公正,因此③錯誤,ACD排除;①②④均是關于中國古代選官發展趨勢的正確表述,B正確。故選B。19.A【詳解】材料體現的是中書令姚崇直接發布行文要求地方官員執行政令,說明的是中書省勢大,姚崇越權行政,A正確;BD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三省六部制是皇權專制的產物,C排除。故選A。20.D【詳解】從大量記載家族譜系,到多為高級官僚的履歷書,少有家族的敘述可以看出,隨著科舉制的發展,官員的平民化趨勢加強,故D項正確;修史的體例并沒有變化,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考核,排除B;重文輕武沒有體現,排除C。21.(1)賦役沉重,農民負擔比古代大大增加;種類繁多、賦役并行,賦稅包括田租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包括更卒、正卒和戍卒。(2)變化: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征稅的主要依據發生變化,由人丁轉為資產;稅種簡化,取消租庸和各種雜徭,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征稅。原因:安史之亂和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政府稅收減少。【詳解】(1)根據“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則不然”、“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可知秦代賦役沉重,農民負擔比古代大大增加;種類繁多、賦役并行,賦稅包括田租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包括更卒、正卒和戍卒等。(2)變化:根據“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得出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征稅的主要依據發生變化,由人丁轉為資產;稅種簡化,取消租庸和各種雜徭,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征稅。原因主要是安史之亂和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政府稅收減少。22.(1)史實: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死了兄弟;李淵并未參與玄武門之變。(2)類型:史書與文學作品。(官方史料與民間史料)價值:《舊唐書》是五代時期編成,代表了后世的官方評價,流傳更久,對玄武門之變的傳統評價影響很大,更具有權威性。《唐太宗入冥記》成文的時間更早,是當時的一種民間看法,但屬于近代新發現的新史料,相對于《舊唐書》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詳解】(1)史實:據材料“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齊王(弟李元吉)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可知,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死了兄弟;據材料“太宗命(尉遲)敬德侍衛高祖(李淵)。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驚,問日:‘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可知,李淵并未參與玄武門之變。(2)類型:據材料“五代時期官修的《舊唐書尉遲敬德傳》歷來是研究玄武門之變的重要史料”可知,是官方史書;據材料“1908年發現的敦煌文書中,有一件武則天時期的俗講話本《唐太宗入冥記》”可知,是文學作品。價值:據所學可從《舊唐書》是五代時期編成、代表了后世的官方評價、流傳更久、對玄武門之變的傳統評價影響很大、更具有權威性、而《唐太宗入冥記》成文的時間更早、是當時的一種民間看法、但屬于近代新發現的新史料、相對于《舊唐書》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等方面分析。示例漢武帝創辦太學,以品德、才能為標準招收學生,東漢以來,中央官辦學校分為不同等級,官員子弟依據出身進入不同學校學習。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士族階層。官辦學校的等級化維護了士族門閥的政治特權,體現了士族門閥制度的發展。隋唐科舉制度建立,出身平民家庭的讀書人通過考試參與政權,士族階層在政治上衰落。唐代官學入學資格更加側重于家庭的官品背景。宋代中央官辦學校等級性減弱,平民也可以入學;官學學生也需要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反映了宋代社會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逐步淡薄。中央官學招生的變化反映了門閥制度的興衰,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詳解】對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漢武帝設立太學時招收學生為“儀狀端正者”和“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標準為品德和才能。東漢中期以后“世代累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子弟可依靠門第而受業于太學”,晉武帝時期專門招收士族子弟,而且“五品官以上子弟許入國子學,六品官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學”,反映了東漢以來,中央官辦學校分為不同等級,官員子弟依據出身進入不同學校學習。從漢武帝到東漢魏晉時期官辦學校的變化,體現了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迅速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士族階層。官辦學校的等級化正是適應了門閥制度的發展。根據材料三可知,唐代官辦學校仍分為不同等級,但其“分別招納三、五、七品以上的官宦子弟”,其更加側重于家庭的官品背景,而不是家族背景。宋代的中央官辦學校等級性進一步減弱,平民也可以入學,官學學生也需要通過科舉考試才能獲得官職。唐宋時期官辦學校的變化,體現了士族的衰落和科舉制建立對官辦學校的影響,平民家庭的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參與政權,尤其到了宋代,伴隨著科舉制的發展完善,宋代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逐步淡薄。官學制度的變化是社會政治、經濟變化的體現,同時在不同時期適應了政治、經濟的變化。體現了唯物史觀中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