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下科學第四章植物與土壤復習提綱 土壤的成分土壤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空氣、水、無機鹽和有機物(1)土壤中的水分:加熱土壤,出現水珠(2)測定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分別放入體積相同的 正方體鐵塊和土壤,慢慢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正好把它們浸沒為止, 注水量的差值即為土壤中空氣的體積(3)土壤中的有機物:稱取一定量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燈加熱(放石 棉網上),現象:土壤顏色發生明顯變化,燃燒過后,再稱量土壤, 發現質量變少。 土壤中的無機鹽:過濾土壤浸出液,再在蒸發皿中加熱蒸發,可見 很細的結晶物注:①(1)圖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水倒流使試管爆裂 ②有機物能燃燒,但不能溶于水;無機鹽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3、 土壤生物:動物、植物、細菌、真菌土壤的組成 固體 礦物質顆粒(無機鹽):占固體體積的95% 土壤非生物 腐殖質(有機物)液體:水 氣體:空氣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巖石的風化和有機物積累兩個部分。 巖石的風化:指巖石在風、流水、、溫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學物質的 溶蝕作用和各種生物的作用下,不斷碎裂的過程。 總結: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 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最后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二、各種各樣的土壤 5、影響土壤結構的因素有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等;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礦物質顆粒的 多少和排列方式6、土壤礦物質顆粒的分類: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細)7、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氣、透水的能力主要與土壤中礦物質顆粒大小有關土壤分類土壤性狀砂土類土壤通氣、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差;黏土類土壤保水、保肥性最好;通氣透水性差;壤土類土壤黏性適中,既通氣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適于耕種8、三、植物的根與物質吸收9、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顯發達的主根和側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菠菜等雙子葉植物的根系) 須根系:沒有明顯主側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蒜、蔥等單子葉植物的根系)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①植物的根十分發達,生長范圍比枝葉大,把植物牢牢固 定在地上;②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根吸收進入植物體的。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土壤的結構、肥力、水份和通氣狀況等因素的影響。植物根吸收水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在農業生產中,移植作物幼苗要帶土移植的原因:①以免損傷根尖;②是植株移栽前仍能吸收土壤中的營養物質 根 冠:位于根尖頂端的帽狀結構。細胞壁薄,外層細胞排列輸送,內部細胞小、 排列緊密。保護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斷生長 分生區:位于根冠內側,長約1-3毫米。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排列緊根的結構 密。分裂能力強,大部分成為伸長區細胞,進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結構 (自下而上) 伸長區:逐漸停止分裂,但能較快生長,使根不斷地伸長生長 根毛區:由伸長區細胞進一步分化而來,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擴大了根的 吸收面積)。是根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注: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器官是根,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區。14、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原理): 一般情況下,當植物根毛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高于土壤 溶液溶質質量分數時,細胞吸水;反之,細胞失水15、植物放入清水中,吸水;放入鹽水中,失水,出現萎蔫現象(失水造成的)。因此,施肥過多使土 壤中溶液濃度過高,容易造成“燒苗”16、水分進入根部的途徑:根據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差異,逐漸進入跟內部(根部內層細胞溶液比外 層細胞溶液濃度高)土壤 根毛皮層細胞 另一個根毛皮層細胞 根木質部的導管 上升到其他結構17、植物的生長除了要從土壤中吸收水份外,還需要吸收無機鹽,特別需要較多的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的無機鹽。不同無機鹽對植物生長起不同作用:①氮、鎂:合成葉綠體的原料;②氮、硫:合成蛋白質的原料;③鉀:使莖稈粗壯,促進淀粉的合成和運輸;④磷: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和開花19、植物需要的營養元素的缺乏癥狀:①缺氮的癥狀:植株矮小,葉片發黃;②缺磷的癥狀:植株暗 綠帶紅;③缺鉀的癥狀:植株矮小,葉片上帶許多褐斑植物和土壤的關系:(1)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和無機鹽;(2)植物可以幫助土壤積累有機物, 使土壤更為肥沃。因此,在農業生產中常提倡“秸桿還田”,以提高農田的肥力。注:植物無法直接吸收有機物。但是動植物尸體、排泄物等有機物會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變成二氧 化碳、水和無機鹽后,然后才能被植物吸收21、長期施用化學肥料的危害:使土壤板結,破壞土壤結構 四、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22、莖的分類 (1)按生長方式不同分: ①直立莖:最常見,直立向上生長如:果樹 ②纏繞莖:莖本身纏繞他物上升,如:牽牛 ③匍匐莖:較軟,不能直立生長,只能在地面匍匐生長如:草莓、甘薯 ④攀緣莖:借助他物,常借助莖,葉的變態結構(如卷須)而上升如:絲瓜 (2)按組成成分分:草質莖(單子葉植物,一般為綠色,較細),木質莖(雙子葉植物,較粗)注:無論莖呈現什么特點,都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是對光合作用這種營養方式的一種適應,即從環 境中最大可能地獲取其生長所需的陽光23、莖的功能:①輸送作用;②支持作用 表皮:細胞排列緊密,間隙小,起保護作用 樹皮 篩管:長筒形活細胞,向下運輸有機物 韌皮部: 韌皮纖維:機械組織,支撐作用莖的結構 形成層:分生組織,只有2-3層細胞,筒狀,較小,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 (從外向內) 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 木質部: 導管:長筒形死細胞鏈接形成,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木纖維:機械組織,增加莖的強度,支撐作用 髓:莖最中央,儲藏營養物質注:(1)木質莖(雙子葉植物)有形成層,因此莖能不斷加粗;草質莖(單子葉植物)沒有形成層, 它們的莖不會加粗生長,如:水稻、小麥、毛竹等年輪:木質部生長,由于氣候等條件的不同,尤其是溫帶地區,在氣溫、降水、光照等外界氣候因素呈現周期性變化影響下,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有比較明顯的分界線,每年生成一輪,(只在木質部中,不包括樹皮、韌皮部、形成層等環狀結構),其中較光亮且寬的線條生長于春季,較暗且窄的線條多生長于秋季。年輪的作用:①根據木質部中年輪書可推算樹的年齡;②推斷植物生長的不同時期氣候狀況;③識別方向:環境越好,光線越充足,植物生長越快,年輪越疏松,故,年齡較稀疏的地方為南方, 較狹窄密集的地方為北方27、導管: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注:①刀片切成斜面:增大面積,有利于物質運輸;②橫切面現象:木質部被染色;③縱截面現象:越向上,染色越淺(說明水分和無機鹽運輸是自下而上)篩管:位于韌皮部(樹皮),運輸有機物,自上而下運輸注:樹皮環切后,傷口的上部出現膨大的瘤狀物(有機物不能向下 運輸,在傷口的上方積存,導致上方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五、植物的葉和蒸騰作用葉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等特征與植物生長的環境密切相關。如:潮濕、陰暗環境下,葉片一般較大且葉表面無角質層,增大換氣面積;干旱環境中,植物葉片較小且退化成刺狀或小鱗片狀,葉表面覆蓋有蠟質和不易透水的角質層 葉柄 表皮細胞:無色透明,有利于光線的透過和保護作用 分上下30、葉的結構 表皮 保衛細胞:半月形,兩個形成氣孔 表皮 葉片 葉肉:葉肉細胞,光合作用主要場所 葉脈:內有導管和篩管,輸送水分和養料31、蒸騰作用: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 (主要是葉片)以氣體狀態散失到 大氣中的過程。事實上,根吸收的99%的水通過蒸騰作用散發出去,極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等生理過程32、蒸騰作用的意義:①在高溫時降低葉片的溫度;②是根吸水的動力 ③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大氣溫度、濕度和氣體流速(溫度越高,濕度越低,氣流越大,蒸騰作用 越強) 蒸騰作用的水分是由上下表皮中的氣孔散發出來的,且下表皮的氣孔比上表皮多。注:藍色的氯化鈷試紙遇水變紅色,水越多,顏色越深氣孔:兩個半月形的保衛細胞之間的小孔,是水分和氣體(氧氣、二氧化碳)交換的門戶水份充足→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蒸騰作用增強水份缺少→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蒸騰作用減弱氣孔的開閉可調節蒸騰作用的快慢,使植物體內始終保持著適量的水分水從植物吸收到蒸騰散失的途徑: 土壤→根毛→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柄中導管→氣孔→葉外六、保護土壤38、目前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是來自于土壤的污染和過度開發39、化學污染:廢水和固體廢物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從而破壞土壤的結構 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對土壤產生污染40、土壤資源的流失:耕地被蠶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41、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黃土高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