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必修一重要知識點男聲語音分專題版(含9個音頻文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必修一重要知識點男聲語音分專題版(含9個音頻文件)

資源簡介

解讀《云南省普通高
中歷史學業水平標準
與考試說明(2015)》
保山一中 魏 偉 編
人民版必修(Ⅰ)政治史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內容(C)、歷史作用和特點(B) 1.宗法制:
⑴目的:協調繼承權。
⑵內容:
①嫡長子作為各等級的大宗享有最高繼承權;
②其余諸子作為本等級小宗,被分封為下等級大宗;
③大小宗之間上下、尊卑有序。
⑶特點:父系血緣維系,由嫡長子繼承。
⑷作用:
①利:維護秩序,鞏固統治;
②弊:只憑嫡長,不論賢能。
2.分封制:
⑴目的:加強統治。
⑵內容:
①天子把土地分封給王室子弟、功臣、貴族;
②諸侯在封地內世襲統治,并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提供賦役;
③諸侯、卿大夫、士逐級進行再分封。
⑶特點:等級森嚴,宗親維系。
⑷作用:
①利:拱衛天子,開疆拓土,
傳播文化;
②弊:西周后期,諸侯壯大,
威脅中央。
▲(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大一統:政治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經濟上自然經濟自給自足;文化上文化專制鉗制思想。)
★秦的統一(C)
1.經過:
⑴東方六國,各個擊破。
⑵北擊匈奴,收復河套;
長城、直道,鞏固邊防。
⑶南通靈渠,平定嶺南。
⑷通五尺道,撫西南夷。
2.意義:建立起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始皇帝的來歷與皇權的至高無上(C)
1.始皇帝:
前221年,滅六國,建秦朝的嬴政在咸陽自封為皇帝。
2.皇帝權力:
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統治全國,獨攬全權;隨意立法,專制獨裁;任免官員,生殺予奪。
★秦朝中央官制與郡縣制的內容及作用(B)
1.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負責行政、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太尉負責軍事)、“九卿”。
公卿在“朝議”上議政,
為皇帝的裁決提供合理意見。
2.郡縣制:在地方設置隸屬中央的郡(郡守負責行政、監御史負責監察、郡尉負責軍事)管轄各縣(縣令、縣長)。
3.作用:
強化中央集權,垂直管理地方;官員由皇帝任免調,不得世襲;官僚政治開始取代貴族政治。
★秦朝中央集權制對歷史產生的影響(A)
1.積極:
⑴加強國家中央集權;
⑵壓制地方割據勢力;
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⑷維護社會秩序穩定;
⑸利于經濟文化發展;
⑹“大一統”格局漸形成。
2.消極:專制獨裁不斷強化。
▲(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漢代中央“中朝”的形成(C)
漢武帝利用其親信、近臣集團監視、制約丞相及“外朝”,以加強君權,削弱相權。
★唐朝三省六部制(C)
⑴目的:加強君權,分割相權。
⑵結構:
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下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負責執行。
★宋朝分割相權措施(C)
設中書門下(同平章事、參知政事)、樞密院(樞密使)、三司(三司使)分管民政、軍政、財政。
★古代王朝的監察機構(C)
1.機構:
⑴秦漢:御史大夫監察京官;
⑵漢:刺史監察地方郡國;
⑶唐:御史臺監察京城刑獄;
⑷宋:提刑司監察地方刑獄;
⑸元:監察御史權力較重。
2.實效:封建專制權大于法,不能有效防止瀆職。
★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C)
1.世官制:
貴族子弟世襲為官(世卿世祿)。貴族特權,不論賢能。
2.察舉制:
⑴歲舉孝廉(漢):看重人才品行,但由地方把持,尺度隨意;
⑵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
由地方中正官給人才評定品級,作為選官依據。看重門第,忽視賢能。
3.科舉制:
⑴確立:考取進士(隋唐)
①利:
選官權歸中央;公平考試選才;打破門第特權;擴大選官范圍;提高官員素質;形成讀書氛圍。
②弊:
形式較為單一,難查綜合素質。
⑵僵化:八股取士(明清)
①弊:
束縛學子思想;培養專制奴才;扼殺科技創新;阻礙社會進步。
②利:
標準化的考試,相對公平公正。
★元朝的行省制度(C)
1.內容:
⑴“腹里”地區(首都周邊)由
中書省直轄;
⑵在十大地區設行中書省,由中央的中書省、樞密院分別節制其行政、統軍權力,下轄路,府、州,縣;
⑶藏區設宣政院管轄。
2.意義:
加強中央集權;促進民族交融;鞏固國家統一;中國省制開端。
★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特點(A)
1.中央集權不斷強化,地方勢力不斷削弱;
2.君權不斷強化,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取消;
3.貴族政治逐漸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明朝的內閣與清朝的軍機處(B)
1.設置:
⑴內閣(明成祖設);
⑵軍機處(清雍正設,封建專制的頂峰)。
2.原因:
廢除丞相后,設置具封閉、隱秘性的皇帝私人的顧問、秘書集團專為皇帝辦事,從而加強君主專制,減輕君主負擔。
★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A)
1.積極: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保持文化傳承。
2.消極:
⑴特權專制,不斷強化;
⑵爭權奪利,內亂頻出;
⑶君權獨裁,令多失誤;
⑷官僚膨脹,貪贓枉法;
⑸奴化思想,盲從保守;
⑹平民低賤,備受壓制;
⑺制度僵化,阻礙進步。
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鴉片戰爭的背景(C)
1.中英 綜合國力對比:
⑴中國封建社會沒落:
政治:專制腐敗;
經濟:自然經濟;
文化:保守僵化;
軍事:消極防御;
外交:閉關鎖國。
⑵英國資本主義崛起:
政治:君主立憲;
經濟:工業革命;
文化:振興科教;
軍事:炮艦政策;
外交:殖民擴張。
2.中英矛盾日益激化:
英國為打開中國國門,掠奪市場、原料、財富、殖民地而發動侵略戰爭,中國的禁煙運動成為其借口。
★1840—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主要侵華戰爭(C)
1.鴉片戰爭(1840—1842)
(逼簽《南京條約》);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
1860),1860年,英法聯軍劫燒圓明園;19世紀中后期,沙俄侵吞中國東北、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3.中法戰爭(1883—1885),
打開中國西南門戶。
4.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
(逼簽《馬關條約》)。
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
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匈聯軍攻占北京
(逼簽《辛丑條約》)。
★《南京條約》《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C)
1.《南京條約》(1842):
⑴內容:
①割讓香港島;
②賠銀2100萬元;
③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④協議關稅。
⑵危害: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馬關條約》(1895):
⑴內容:
①割讓遼東、臺澎地區;
②賠銀2億兩;
③增開商埠(重慶、沙市、蘇州、杭州);
④在華設廠(資本輸出)。
⑵危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
3.《辛丑條約》(1901): ⑴內容:
①賠銀4.5億兩(39年還清,本息9.8億兩);
②劃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華人遷出,外軍進駐;
③禁止中國人從事反帝斗爭;
④拆毀京津各炮臺,列強駐軍鐵路沿線要地。
⑵危害: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列強侵華戰爭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B)
隨著割地賠款的倍增,侵華勢力的深入,經濟侵略的加劇,中國的主權逐漸喪失,受列強控制的程度逐步加深;而封建專制也遭到空前的沖擊,中國在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同時,也被動地向西方學習,艱難地開始了近代化進程。
(近代化:政治上民主法治化;經濟上工業化;文化上崇尚科學與人文,生活方式上如衣食住行等的西化。)
▲(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事跡(C)
1.官軍:
⑴左宗棠收復新疆:
打敗英俄走狗阿古柏,收復新疆大部(1878);通過外交斗爭,迫使俄國交還伊犁(1881);設置新疆行省(1884);
⑵黃海海戰(1894):
北洋水師“致遠”號艦鄧世昌等愛國官兵殉國。
2.平民:
⑴三元里抗英(1841.廣州):
中國近代第一次人民自發掀起的大規模反侵略斗爭。
⑵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1895—1945):丘逢甲、徐驤等領導義軍堅持抗日;
⑶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1900—1901.京津):
既體現愛國主義又盲目排外。
▲(三)偉大的抗日戰爭
★侵華日軍的罪行(C)
1.挑起“事變”發動戰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
1932年“一 二八事變”;
1935年華北事變;
1937年“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
2.占領中國大片領土;
3.屠殺平民蹂躪婦女
(南京大屠殺:30萬人遭虐殺,1937.12.13);
4.頻繁使用生化武器;
5.使用活人進行實驗;
6.掃蕩、“三光”與無人區;
7.移殖日僑掠奪資財;
8.奴化教育培植漢奸;
9.造成中國巨大損失
(傷亡3500萬人、損失6000億美元)。
★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主要史實及意義(B)
1.史實:
⑴抗日救亡運動
(1931.9.18—1937.7.7):
①東北軍民組織抗日義勇軍,
中共組織抗日游擊隊、東北抗聯(1936)進行東北抗戰
(1931—1945);
②19路軍進行淞滬抗戰
(1932);
③東北軍、29軍進行長城抗戰(1933.1-5);
④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進行察哈爾抗戰(1933.5);
⑤中共發表“八一宣言”,召開瓦窯堡會議(1935),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
⑥北平學生開展“一二 九運動”(1935);
⑦西安事變(1936.12.張學良、楊虎城)及其和平解決,國共走向合作抗日。
⑵全面抗日戰爭
(1937.7.7—1945.8.15):
①第二次國共合作:
I.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1937.8);
II.國民政府發表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1937.9)
②國民黨主導的正面戰場:
I.平津抗戰(1937.7);
II.淞滬會戰(1937.8—11),
粉碎日軍“三月亡華”圖謀;
III.太原會戰(1937.9—11),
八路軍115師取得平型關大捷(抗戰首捷);
IV.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陪都)與南京淪陷(1937年冬);
V.徐州會戰(1938.1—5),
李宗仁指揮國民黨軍取得臺兒莊大捷(抗戰以來大勝);
VI.武漢會戰(1938.6—10),
(規模最大);廣州、武漢淪陷,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VII.棗宜會戰,張自忠殉國
(職級最高)(1940);
VIII.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正式對日德意宣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蔣介石就任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1941.12—1942.1);
IX.遠征軍滇緬抗戰(1942—
1945),為保衛滇緬公路和西南大后方安全,援救英國盟軍而入緬作戰,首戰失敗后整軍再戰,最終收復滇西、解放緬北并打通中印(史迪威)公路。
③共產黨主導的敵后戰場:
I.洛川會議(1937.8),制定全面抗戰路線;
II.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1937.9),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后方;
III.八路軍、新四軍廣泛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 (如: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
IV.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1938),指明勝利方向;
V.百團大戰(1940,華北),
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破襲交通,摧毀據點,突破封鎖(主動殲敵,規模最大);
VI.敵后戰場局部反攻(1944);
VII.中共七大(1945.4),毛澤東思想確立為中共的指導思想,為抗戰和革命勝利奠基;
VIII.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1945.8)。
④抗戰勝利:
I.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
(1945.7);
II.正面、敵后戰場全面大反攻(1945.8);
III.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8.15);
IV.臺灣光復(1945.10);
2.意義:
⑴近代反侵斗爭首次全勝;
⑵徹底擺脫亡國滅種危機;
⑶日占臺澎地區得以光復;
⑷戰勝法西斯的功勛卓著;
⑸國際威望地位顯著提高;
⑹廢除列強部分侵華權利;
⑺增強中華民族自尊自信;
⑻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的主要史實(C)
1.洪秀全組織“拜上帝會”發動金田起義(1851);
2.永安封王建制,奠定政權基礎(1851.9);
3.定都天京(南京),建立太平天國(1853.3);
4.北伐失敗,西征、東征,達到全盛(1853—1856);
5.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1853):落后的平均主義,成為空想;
6.天京內亂(洪秀全、楊秀清爭奪權力,引發內訌),由盛轉衰(1856.8);
7.頒布《資政新篇》(1859):
最早提出發展資本主義,具先進性,但在當時缺乏必要的社會條件,成為空想;
8.天京陷落,太平天國滅亡
(1864)。
★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與局限(B)
1.作用:
⑴顯示農民巨大威力;
⑵打擊中外反動勢力;
⑶推動民主革命進程。
2.局限:
⑴不代表先進生產力;
⑵缺乏科學理論武器;
⑶爭權奪利紀律渙散。
▲(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實(C)與歷史功績(A)
1.史實:
⑴孫中山領導革命成功:
①建立興中會(1894,檀香山)
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②建立同盟會(1905,東京)
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③提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作為革命綱領;
④黃花崗起義(1911,廣州);
⑤武昌起義(1911.10.10),
湖北軍政府建立,但投機革命的舊軍閥舊官僚趁機混入;
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1912.1.1南京);
⑦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3):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倡導國民主權、三權分立、民族平等等原則,實行責任內閣、議會共和等制度,但終成一紙空文。
⑵袁世凱竊取革命勝果:
北洋軍閥統治(1912—1928)。
2.功績:
⑴推翻清朝結束帝制;
⑵打擊列強侵華勢力;
⑶建立民國提升民權;
⑷“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⑸促進民族工業發展。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
★五四運動及其歷史意義(B)
1.史實:
⑴巴黎和會,山東危機;
⑵北京學生,游行抗議
(1919.5.4);
⑶上海工人,成為主力
(1919.6);
⑷罷免國賊,拒簽和約。
2.意義:
⑴徹底反帝反封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⑵傳播馬列主義,為中共的成立奠基。
★中共誕生及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B)
1.史實:
⑴五四運動促進馬列主義傳播,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⑵中共“一大”,中共成立
(1921.7,上海);
⑶中共“二大”,提出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綱領(1922)。
2.影響:使中國革命面目煥然一新。 (新領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新目標:共產主義;新基礎:最廣大的人民;新理論:馬列主義。)
★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實(C)
1.國民革命,國共合作打擊北洋軍閥(1924—1927):
⑴國民黨“一大”,國共第一次合作,形成革命統一戰線,建立黃埔軍校(1924.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⑵國民革命軍北伐(1926.總司令蔣介石),打敗三大軍閥,收回漢口、九江 英租界;
⑶中共右傾錯誤,蔣介石、汪精衛趁機發動4·12、 7·15反革命政變(1927),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失敗。
2.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1927—1936):
⑴南昌起義(1927.8.1,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⑵八七會議(1927,漢口):
確定土地革命、武裝反抗方針,決定發動秋收起義;
⑶湘贛邊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1927.9,毛澤東);
⑷井岡山會師(1928.4,毛澤東、朱德);
⑸廣泛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開展土地革命;
⑹四次反圍剿勝利
(1930—1933);
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1931,江西瑞金);
⑻中共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戰略轉移,開始長征(1934);
⑼遵義會議,糾“左”擁毛,生死轉折,中共成熟(1935);
⑽會寧會師,長征勝利
(1936.10)。
3.全面抗戰,國共合作打敗日本(1937—1945)。
4.解放戰爭,共產黨打敗國民黨(1946—50年代):
⑴重慶談判與“雙十協定”(1945.8—10);
⑵國民黨軍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1946);
⑶解放軍粉碎國民黨軍的全面、重點進攻(1946—1947);
⑷劉伯承、鄧小平率軍挺進大別山,解放軍開始反攻(1947.8);
⑸解放區土地改革(1947.9);
⑹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解放軍打垮國民黨軍主力(1948.9—1949.1);
⑺渡江戰役,解放南京,推翻國民政府(1949.4);
⑻解放華南、西北、西南和沿海諸島(1949—50年代)
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A)
1.推翻“三座大山”反動統治;
2.實現國家獨立、人民民主;
3.為國強民富掃清了障礙;
4.沖擊帝國主義反動陣線;
5.鼓舞世界民族解放斗爭;
6.增強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C)
1.史實:
⑴七屆二中全會(1949.3,西柏坡),中共的工作重心從鄉村轉移到城市;
⑵人民政協一屆全會(1949.9,
北平),通過《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
⑶開國大典(1949.10.1,北京)
2.意義:擺脫“三座大山”壓迫,恢復國家獨立主權,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基。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C)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949年,人民政協一屆全會代行全國人大職能;
1953年起,自下而上逐級召開地方各級人大;
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確定國體和政體,實行民主集中制,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體現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確立人大制度為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
作為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來源于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9年,人民政協一屆全會確立,1956年,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B)
1.形成:1949年《共同綱領》提出;1954年“54憲法”確立為中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194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6)、
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
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
西藏自治區(1965)。
3.意義:有利于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和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B)
1.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國情相結合;
2.中共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相統一;
3.民主內容的真實性與民主形式的多樣性;
4.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二)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
★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C)
1.“文革”(1966—1976):
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革命委員會高度集權,中斷各級人大,破壞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砸爛公檢法,制造冤假錯案。
★新時期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C)
1.內容:
⑴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面進行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
⑵1980年,鄧小平發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
⑶1982年,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通過“82憲法”,(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⑷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
⑸1999年,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依法治國”寫入憲法。
2.意義:逐步解決黨和國家政治體制中權力過于集中、領導職務終身制等問題,確立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形成、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B)
1.既堅持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方向,又符合中國國情;
2.是中共領導人民民主、國家安定、經濟增長、民生安樂、文明進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法制保障。
▲(三)“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
★“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B)
1.理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確立:
1980年代初,鄧小平為解決臺灣問題而提出;1984年,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確立。
3.實踐:
⑴實現港澳回歸:
香港(1997.7.1),澳門(1999.12.20)相繼回歸。
在中共領導下,頒布“香港(澳門)特區基本法”,建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實現港(澳)人治港(澳),高度自治。
⑵改善兩岸關系:
①《告臺灣同胞書》 (首倡“三通”即通航、通郵、通商),
金門炮戰終止(1979);
②“葉九條”(1981):
提議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
③大陸海協會、臺灣海基會達成“堅持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1992);
④《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
(1994);
⑤“江八條”(1995):
提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⑥連戰訪問大陸(2005);
⑦兩岸直接“三通”基本實現(2008)。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A)
民族復興要弘揚優秀傳統,而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懷;
民族復興要再現盛世輝煌,而國家統一是中華歷代盛世的首要條件;
民族復興要提高綜合國力,而國家統一是國家富強、人民安樂、文明發展的重要前提與保障;
所以,在中共正確領導和“一國兩制”理論指導下,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重要環節,符合中國和全體華人的根本利益。
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新中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C)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三大外交方針:
⑴“另起爐灶”:廢除舊中國的外交,建立新中國的外交;
⑵“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反擊美國侵略霸權;
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列強侵華余孽,再與西方平等建交;
3.中蘇建交(1949)與《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1950);
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5.日內瓦會議(1954,瑞士):
為爭取朝鮮、印支地區和平,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美英蘇中法)身份參與國際會議;
6.萬隆會議 (1955,印尼):
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首次亞非會議成功,加強亞非團結,形成團結互助、反殖反霸的“萬隆精神”。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
1.提出:
1953、1954年,周恩來在與印度、緬甸領導人會晤時提出。
2.內容:
⑴互相尊重領土主權
(主權和領土完整);
⑵互不侵犯;
⑶互不干涉內政;
⑷平等互惠(利);
⑸和平共處。
3.意義: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二)外交關系的突破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
第26屆聯大(1971.10)第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驅逐蔣介石集團的代表。
★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及其影響(B)
1.中美關系正常化:
⑴原因:
①國際形勢變化;
②美中實力消長;
③應對蘇聯壓力。(共同利益)
⑵經過:
①“乒乓外交”(1971.3);
②基辛格秘密訪華(1971.7)
③尼克松訪華與《中美聯合公報》(1972.2):強調“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④《中美建交公報》(1978):
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⑤中美建交(1979.1)。
2.中日建交:
田中角榮訪華與《中日聯合聲明》的發表(1972)。
3.影響:
緩和世界局勢,加強國家安全;
突破外交僵局,擴大外交范圍;
改善外部環境,促進國內建設;
推動中西對話,利于改革開放。
▲(三)新時期外交政策與成就
★中國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中的多邊外交活動(C)
1.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與“五常”(美、英、俄、中、法)首腦會晤(2000);
2.從“上海五國機制”(1996)到上海合作組織(中、俄、哈、吉、塔、烏)(2001);
3.亞太經合組織(“APEC”)
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01.10,上海)。
★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B)
認識到和平、發展是世界主題,實行改革開放與“不結盟”外交,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與周邊國家的新型區域合作,推動“多極化”趨勢。
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民主政治的搖籃——
古代希臘
★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和城邦制(C)
1.地理環境:
⑴多山,土地貧瘠,農業發展受限;
⑵環海、多島,便于海外貿易、殖民。
2.城邦制:
⑴特點:
①小國寡民狀態,獨立行使主權;
②公民地位較高,君主專制難成;
③商品經濟維系,形成文化認同; (希臘神話和奧運會)
④共同反抗外敵,加強各邦凝聚。 (希波戰爭)
⑵影響:
①利:推動商品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建立,思想文化繁榮;
②弊:不利于統一國家的形成,城邦間矛盾不斷,內戰頻繁。
★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B)
1.自然條件:(見地理環境)
2.社會條件:(見城邦特點)
3.人文條件:
公民素質較高,積極參政議政;
珍愛自由平等,集體榮譽感強。
▲(二)卓爾不群的雅典
★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作用(C)(前594年,前六世紀初)
1.內容:
⑴廢除債奴,發展工商業;
⑵公民按財產分為四個等級,參與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構);
⑶四個部落的前三等公民參與四百人會議;
⑷設置公民陪審法庭。
2.作用:削弱貴族特權,提高平民權利,為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基。
☆克利斯提尼改革(前506年):
1.內容:
⑴按地域劃分十個行政選區;
⑵各等級公民抽簽入選“五百人會議”;
⑶十將軍委員會;
⑷陶片放逐法。
2.作用:
奴隸主民主制國家確立。
★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現(C)
奴隸主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前443—前429年):
1.所有公民可抽簽入選除“十將軍”以外的各級官職;
2.擴大低等級公民在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等機構的權力;
3.為公職人員和參政公民發放津貼。
★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B)
1.得(利):
⑴擴大平民權利,削弱貴族特權;
⑵促進希臘政治、經濟、文化繁榮;
⑶古代世界最健全的民主制;
⑷開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先河。
2.失(弊):
⑴婦女、外邦人、奴隸不得享有公民權;
⑵原始的直接民主,僅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
⑶民主缺乏科學的集中,抽簽選舉、輪番而治等導致權力濫用、誤用,甚至淪為政客以權謀私的工具。 (如:蘇格拉底的冤案)
▲(三)羅馬人的法律
(法律為奴隸主階級專政服務)
★羅馬法的主要內容(C)
1.法律條文:(實際運用)
⑴從形式上分:
①習慣法:
以慣例為準則,由貴族所壟斷。
②成文法:
頒布《十二銅表法》,打破貴族對法律的壟斷(前449年)。
⑵從適用范圍和效力上分:
①公民法:只限于羅馬公民,偏重制定公法,私法不夠完善;
②萬民法:擴大到全部自由民,公法、私法兼顧。
(公法主要維護國家公眾權益,私法主要維護個人合法權益。)
2.法學觀念:(理論指導)
西塞羅的自然法精神:強調人類自然平等。
★羅馬法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價值(B)
1.對羅馬:
⑴共和國時代,公民法擴大公民權利,激發公民參政的意識和為國而戰的狂熱;
⑵帝國時代,萬民法以廣泛的適用性與實用性,緩和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鞏固羅馬統治;
⑶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有效規范國家和個人的行為。
2.對后世:
⑴影響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制建設;
⑵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與近現代法律的先驅;
⑶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學觀念成為人類的普遍真理。
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代議制的確立與完善
★光榮革命(C)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控制的議會以“不流血”的政變奪得實權。
★《權利法案》(C)
1689年,英國議會立法,全面限制王權。
★責任內閣制度的形成和1832
年英國議會改革的特點(C)
1.責任內閣制度:
18世紀中期形成,首相由議會下院中的多數黨首領出任,組織內閣,負責行政,受議會(上院、下院)監督,對議會負責,國王統而不治。
2.1832年議會改革:
擴大因工業革命而壯大的工業資產階級的參政權。
★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的特點(B)
1.形成以間接選舉和議會立法為主要特征的資本主義代議制,維護資產階級專政;
2.通過不成文憲法全面限制王權,世襲并終身任職的國王成為“虛君”,“統而不治”;
3.實行責任內閣制,首相及其內閣行使行政權,議會行使立法權和行政監督權,分權制衡,防止獨裁。
▲(二)美國1787年憲法
★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C)
1.1787年憲法的內容:
⑴聯邦制;
⑵總統制與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⑶保留黑奴制,帶種族歧視。
2.聯邦制的權力結構:
⑴聯邦制:加強中央聯邦政府權力,保留地方各州自治權力。
⑵“三權分立”,權力制衡:
①總統:最高行政權;
②國會(參議院、眾議院):
最高立法權;
③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權。
★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B)
1.異:
英:國家元首為世襲君主,任期終身,但無實權;議會掌握實權,立法限制王權,選舉產生政府;政府首腦為首相,由議會下院的多數黨首領出任,組織內閣,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
美: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均為總統,由在大選中獲勝的民主黨或共和黨首領產生,任期4年,掌握軍政實權,組建政府,對憲法和選民負責,因三權分立,受議會和最高法院的制約。
2.同:都是資產階級專政國體下的資本主義政體;都實行政黨制,并體現分權制衡和依法治國原則;都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三)民主政治的擴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C)(1875)
1.總統掌握軍政大權,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
2.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負責立法并選出總統;
3.內閣對參議院負責。
★《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C)(1871)
1.聯邦制:
加強中央聯邦政府權力,地方各邦國保留部分自治權;
2.君主立憲:
①皇帝世襲國家元首,掌握軍政大權,任命宰相,操縱議會;
②宰相控制內閣,對皇帝負責;
③議會:聯邦議會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國議會由普選產生。
★德國君主立憲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B)
1.異:
英:國王無實權,議會掌權,首相和內閣對議會負責;
(議會君主制)
德:皇帝有實權,操縱議會,宰相和內閣對皇帝負責。
(二元君主制)
2.同:都是與封建貴族妥協而建立的資本主義政體;都保留任期終身的世襲君主;都有不成文或成文的憲法。
★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B)
1.資產階級代議制以間接選舉和議會立法為主要特征;
2.根據各自國情實際,分別確立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的資本主義政體;
3.不同程度地動搖了君主專制并弘揚了啟蒙運動以來的民主法治思想;
4.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列強的崛起和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
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C)、重大意義(B)
1.歷史條件:
⑴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但經濟危機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⑵“歐洲三大工運”(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提供了階級和實踐基礎,但其失敗證明斗爭需要科學理論來指導;
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
⑷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長期合作、研究實踐、探索創新。
2.重大意義:為工人階級提供科學理論指導,有力推動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
★《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C) (1848)
1.內容:考察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論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最終發展為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闡明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和未來社會創造者所擔負的歷史使命。
2.意義:是國際工運的第一個戰斗綱領,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
▲(二)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實及其經驗教訓(C)
1.史實:
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人民起義推翻第二帝國,建立第三共和國(1870)。
⑵巴黎工人起義,驅逐資產階級“國防政府”,建立巴黎公社并出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措施(1871.3):
①建立國民自衛軍;
②普選產生最高權力機關——公社委員會,下轄十委員會分管政務;
③公職人員由選舉產生,對選民負責,受選民監督,其最高年薪不得超過一般技工的工資。
⑶“五月流血周”,慘遭鎮壓(1871.5)。
2.經驗教訓:
⑴經驗:以武裝斗爭推翻資產階級政府,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⑵教訓:
①革命的時機尚未成熟;
②缺乏統一的政黨領導;
③馬克思主義貫徹不力。
▲(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C)
1.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革命,組織建黨(1900);
2.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多數派)形成,列寧主義誕生(1903);
3.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激化俄國國內矛盾,客觀上推動革命時機成熟(1914);
4.二月革命(革命第一階段,具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推翻沙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立
(1917.3);
5.列寧發表《四月提綱》,號召開展社會主義革命(革命第二階段),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全部政權歸蘇維埃(1917.4);
6.七月流血事件,資產階級竊取全部政權(1917.7);
7.列寧領導彼得格勒起義,攻克東宮,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頒布《告俄國公民書》《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成立工兵農蘇維埃政府,蘇俄誕生(1917.11.6—7)。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B)
1.突破世界帝國主義反動陣線;
(突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2.開創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
3.鼓舞世界各地民族解放斗爭。
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美蘇爭鋒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C)
1.原因:
⑴“二戰”后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矛盾加劇;
⑵盡量維持雅爾塔體系下的相對和平;
⑶美蘇采用除戰爭外的“冷戰”相互對抗;
⑷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較量。
2.形成:
⑴序幕:丘吉爾“鐵幕演說” (1946.3);
⑵開始:美國出臺“杜魯門主義”(1947.3);
⑶形成:(“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①資本主義陣營: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1947.6)和“北約”(1949.4),援助并控制西歐;
②社會主義陣營:
蘇聯通過“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7.9)、“經互會”(1949.1)和“華約”(1955),援助并控制東歐。
★美蘇“冷戰”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B)
1.美蘇“冷戰”和軍備競賽造成國際局勢緊張;
2.美蘇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爆發;
3.兩種社會制度相互借鑒并進行內部整改;
4.兩強對峙迫使“第三世界”逐步聯合并崛起。
☆“二戰”后的冷戰與熱戰:
1.德國分裂(1949):美國扶植西德,蘇聯扶植東德,東德建柏林墻(1961);
2.朝鮮戰爭(1950—1953):規模最大,中美交鋒,朝韓對峙;
3.美軍直接介入越南戰爭
(1961--1973):持續最長,美軍敗退,越南統一(1976);
4.古巴導彈危機(1962):美蘇險些熱戰,蘇聯撤走導彈。
▲(二)新興力量的崛起
★歐共體的形成(B)
1.經過:
⑴歐洲煤鋼共同體:西德、法、意、比、荷、盧(1951.4);
⑵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58);
⑶歐洲共同體(1967)。
2.特點:經濟合作推動政治聯合(成員國之間政治經濟一體化)。
★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C)
1.原因:在美國大力援助下,通過“非軍事化”與民主改革,依靠教育科技,拓展海外貿易。
2.經過:戰后初期逐步恢復,50年代高速發展,到60年代末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80年代后期人均GNP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C)
1.興起: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1961)由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聯合發起。
2.作用:堅持奉行獨立自主、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亞非拉國家擺脫殖民統治爭取獨立;在兩極格局下保持中立并爭取和平發展;反對帝國主義、殖民霸權、種族主義的壓迫;要建立民主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中國的振興(C)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共的集體正確領導下,把馬列主義與國情結合,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造與建設。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提高國際威望。1956—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與曲折中前進。
1978年以后的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突出:糧棉產量世界首位,2007年成為世界第三經濟體。
▲(三)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蘇聯解體和兩極格局瓦解(B)
1.蘇東劇變的原因:
⑴“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⑵體制改革措施不當;
⑶經濟困難,政治危機;
⑷西方勢力“和平演變”;
⑸狹隘民族主義思潮。
2.經過:
⑴蘇聯解體:
①戈爾巴喬夫改革不當,加劇經濟政治危機(1985);
②“經互會”、“華約”解散
(1991.6—7);
③《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1991.8),變蘇聯為松散的邦聯;
④“八一九事件”后,葉利欽奪權,蘇共下臺,社會主義體制改變;
⑤《阿拉木圖宣言》“獨聯體”取代蘇聯(1991.12)。
⑵東歐劇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體制變更與國家重組
(80年代末—90年代初)
①南斯拉夫分裂;
②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③東德終結,德國統一。
3.影響:
⑴終結了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
⑵多極化趨勢加強,“一超多強”漸發展;
⑶大國關系緩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⑷地區矛盾沖突加劇,恐怖勢力抬頭;
⑸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到嚴重挫折;
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教訓。
★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發展(B)
1.出現:(20世紀60、70年代)
⑴美蘇爭霸日久,國力遭削弱;
⑵美、西歐、日經濟上三足鼎立;
⑶中國崛起,中蘇對抗漸升級;
⑷第三世界加強,頗具影響力。
2.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
⑴原因:
①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終結;
②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
③中、俄、日、歐盟實力漸壯大;
④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⑵表現:“一超多強”
①美國:維持霸權優勢。
以經濟實力為后盾,以軍事實力為依托,以“民主”“人權”為旗幟,試圖實現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發動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
②歐盟:加快統一步伐。
歐共體12國簽訂《馬約》(1991,荷蘭);歐盟成立(1993);歐元誕生(1999)。
③日本:積極謀求霸權。
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邁進,擴大在遠東的軍力,加緊謀求“入常”。
④俄羅斯:逐步擺脫困境。
從葉利欽到普京:合理調整政策,自主發展經濟;打擊車臣分裂勢力,穩定局勢;積極開展外交,抵制北約東擴。
⑤中國:機遇、挑戰并存。
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發展;
II.挫敗西方國家用“人權”反華的陰謀(1990-1997);
III.參加APEC(1991),緩解亞洲金融危機(1997),加入WTO
(2001),勇于擔當大國責任;
IV.和平外交贏得第三世界國家普遍支持。
★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A)
大國關系緩和,促進和平發展;
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所收斂;
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漸趨公正;
發展中國家機遇與挑戰并存;
推動經濟全球化,區域集團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子县| 九龙城区| 武安市| 宣威市| 五指山市| 长宁县| 宽城| 建阳市| 白河县| 家居| 云林县| 东城区| 东乌珠穆沁旗| 深水埗区| 疏附县| 防城港市| 旺苍县| 宁都县| 五家渠市| 南木林县| 左云县| 炉霍县| 和林格尔县| 定日县| 元江| 历史| 扶沟县| 海南省| 新化县| 安新县| 论坛| 瓮安县| 洛浦县| 德阳市| 惠安县| 连山| 金华市| 佛教| 仙桃市| 永昌县| 巨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