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素養目標】時空觀念:運用時間軸梳理美蘇兩級對峙格局的形成。史料實證:運用史料理解兩極格局瓦解的原因及其對國際局勢的影響,感受綜合國力是影響一國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歷史解釋:通過對兩極格局特點的分析、總結,認識兩極格局的不穩定性。通過對冷戰和兩極格局關系的分析,培養歷史解釋能力。家國情懷:了解中國的崛起,認識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在改革發展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從國情出發,不能迷失方向,必須確保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培養家國情懷。【重點難點】重點:二戰后冷戰的發生、發展和終結。冷戰的基本特點。以及冷戰過程中國際格局從兩極走向多極的趨勢。難點:二戰后冷戰的發生、發展和終結。冷戰的基本特點。以及冷戰過程中國際格局從兩極走向多極的趨勢。【自主學習】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冷戰(1)含義: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2)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②美蘇兩國的____________存在嚴重沖突,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尖銳對立。2.兩大陣營的對峙美國 蘇聯政治 1947年,________出臺,標志著美國對蘇聯發動_________ 1947年9月,蘇聯和波蘭等東歐國家成立_______________經濟 實施__________,鞏固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 與東歐各國成立___________,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軍事 1949年4月,美國和英法等國成立___________,1955年5月,北約接納聯邦德國為成員 1955年5月,蘇聯成立包括民主德國和其他東歐國家在內的____________,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地緣 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機直接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于1949年相繼成立,德國分裂3.兩極格局的特點(1)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2)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的發展(1)特點: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也有激烈的冷戰對抗。(2)表現:第二次柏林危機和________危機。2.多極力量的成長(1)西方陣營的分化①____________的成立和發展。②日本經濟“起飛”,追求“政治大國”。(2)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蘇聯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導致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以及中蘇關系的破裂。(3)中國成為重要的國際政治力量:“兩彈一星”、恢復在________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訪華。(4)第三世界興起:1955年萬隆會議、1961年________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美蘇關系緊張:1979 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2.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緩和(1)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2)裁軍: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和《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3)蘇聯實行戰略收縮: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______統一;蘇聯與中國關系正常化。3.東歐劇變、蘇聯解體(1)原因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②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背離了________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2)影響:導致兩極格局崩潰,冷戰結束;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知識拓展】20世紀70年代美國霸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的原因:(1)陷入侵越泥潭,引起國內經濟、政治局勢的動蕩不安。(2)西歐、日本經濟的崛起,沖擊了美國的經濟霸權。(3)第三世界的崛起動搖了美國稱霸世界的根基。(4)1973年石油輸出國提高石油價格,引發美國的經濟危機。(5)美蘇軍事實力對比發生不利于美國的變化。 【高考練兵】1.(2023·全國甲卷)1952年,美國對菲律賓啟動了蔬菜種子項目,次年升級為“民主種子”項目,該項目將募集或低價購買的蔬菜種子在菲律賓農村分發并給予種植指導,同時將西方觀念傳播給受助的菲律賓民眾。美國“民主種子”項目的實施A. 反映兩極格局形成后美蘇對抗的升級 B. 旨在促進菲律賓經濟發展與觀念變革C. 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與解放 D. 凸顯了對第三世界地區的宣傳與爭奪2.(2022.海南高考)下圖是1953年蘇聯報刊上發表的一幅漫畫,它揭示了A.熱核武器競賽的現實 B.意識形態的斗爭C.熱戰一觸即發的危險 D.冷戰對峙的加劇3.(2022. 江蘇高考)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蘇兩國依據文化交流協議,舉辦國家展覽的情況。這表明展覽國 展覽地點 主要展品美國 莫斯科 食品、服裝、體育用品、書籍、音響設備蘇聯 紐約 噴氣式飛機、拖拉機、汽車、水力發電裝置A.美國的物質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蘇借助文化交流滲透冷戰C.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D.蘇聯的重工業實力遠超美國4.(2022.山東高考) 1967 年,法國學者塞爾旺—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如果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歐洲也許會繁榮昌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為暢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A.對美國發展模式的否定 B.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C.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 D.對蘇聯威脅下歐洲聯合的反思5.(2021.重慶高考) 1962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要求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必須閱讀《8月的槍聲》,該書敘述了薩拉熱窩事件后發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終導致了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軍事沖突。肯尼迪想讓國家安全委員會重視A.維護美國的核壟斷地位 B.管控危機應對戰爭風險C.遏制蘇聯在東歐的擴張 D.收縮美國海外軍事力量6.(2021.福建高考) 1979年,蘇聯一官方媒體評論道:“資本主義正在把人類社會推向生態災難。……唯有社會主義團結、人道的社會關系,才能使自然與人類社會真正和諧共處。”這主要反映了該時期A.蘇聯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 B.資本主義國家存在嚴重的生態危機C.生態環境成為冷戰競爭的宣傳話題 D.環境保護成效與社會制度密切相關7.(2021.廣東高考) 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比較 單位:百萬美元年份 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 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1948年 397 5821949年 145 7651950年1—6月 41 268上表 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A.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 B.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C.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 D.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8.(2021. 全國乙卷)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紐約畫派領銜人物杰克遜·波洛克以將油墨滴灑和傾潑在大塊畫布上的創作方法而著稱,畫作沒有任何可識別的主題。美國中央情報局竭力推崇該畫派,并資助其在海外展覽,以顯示自由、個性的表達。這表明A.紐約畫派的創作方式受到各國民眾歡迎B.紐約畫派的創作具有濃厚意識形態色彩C.美國政府旨在擴大紐約畫派的影響力D.美國政府借助藝術領域滲透冷戰思維9.(2021.河北高考)1946年夏,丘吉爾指出:“美國鷹停落在棲木上,它是一只有著可怕喙爪的強壯大鳥……葛羅米柯先生(蘇聯外交官)被派來每天用一把鋒利的鐮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鷹一直都保持著安靜,但就此認為鷹的內心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那就是大錯特錯了。”這反映了當時A.兩大陣營對峙局面形成 B.美蘇兩國間矛盾加劇C.美蘇冷戰序幕由此揭開 D.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10. (2021.海南高考) 1948年,英國政府確定:把柏林空運作為開展對蘇外交談判的手段,在柏林空運取得重大進展前,暫不同蘇聯接觸;英國的實力難以單獨擔負起西柏林的物資運輸任務,須充分借助美國的力量;建立英美聯合空運機制,以便督促美國對空運行動投入人員和物資。此舉意在A. 依附美國共同對抗蘇聯 B. 加速聯邦德國的軍事化C. 爭取對蘇政策的主動權 D. 刺激法國挑戰美國霸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