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整合一、多角度認識列強侵華1.侵華方式(1)經(jīng)濟侵略: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輸出資本。(2)政治侵略:控制中國的內政和外交。(3)文化侵略:在中國傳教、游歷,文化入侵。(4)軍事控制:駐扎軍隊,控制京津。2.趨勢(1)侵略范圍不斷擴大,由沿海深入內地。(2)經(jīng)濟侵略日益加強的同時,不斷滲透政治與軍事控制。3.階段特征(1)19世紀40—60年代①侵華國家: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②侵略范圍:主要是在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③侵略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各種特權,加緊商品輸出,掠奪原料。(2)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①侵華國家:英、法、美、俄、德、意、日等。②侵略范圍:向中國內地擴展。③侵華方式:在發(fā)動軍事侵略的同時,由“中外和好”到瓜分中國再到“以華治華”,經(jīng)濟上以資本輸出為主。(3)20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以前①侵略國家:美、日成為侵華主要國家,先是日本獨霸中國,后是美國確立優(yōu)勢地位。②侵華手段:主要是扶植代理人“以華治華”。4.運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列強對中國的侵略(1)破壞性:列強的侵華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的完整,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造成中國貧窮和落后的根源。(2)建設性:列強在侵略的同時,也把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的舊制度、舊觀念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列強的經(jīng)濟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自然經(jīng)濟的解體,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西方列強并不希望中國成為獨立自主的近代化國家,它們極力壓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阻撓中國社會的進步。因此,就列強侵略給中國造成的危害而言,其客觀積極作用是次要的。二、全面認識近代前期中國人民的探索1.探索史實階級 事件 時間 主張 進步性 局限性地主 階級 開眼看世界 鴉片戰(zhàn)爭后 師夷長技以制夷 引導人們關注世界,思想啟迪 未付諸實踐洋務 運動 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 中體西用,“自強”“求富” 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早期現(xiàn)代化的嘗試 未徹底變革封建制度農民 階級 太平天 國運動 1851—1864 有田同耕,平均分配等 農民運動的最高峰,反侵略反封建 舊式農民戰(zhàn)爭,缺乏先進思想義和團運動 1899—1900 扶清滅洋 使列強認識到中國人民尚有“無限蓬勃生氣”,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 盲目排外,缺乏現(xiàn)代化訴求資產 階級 戊戌 變法 1895—1898 興民權,設議院,實現(xiàn)君主立憲。政治改良,變法圖存 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新思想的傳播,思想啟蒙 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辛亥 革命 1911 三民主義,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 缺乏能夠提出科學革命綱領、發(fā)動群眾的政黨,組織不夠嚴密。新文化運動 1915—1919 民主與科學 思想解放、民眾覺醒、文化轉型 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存在片面性2.探索特點(1)廣泛性:近代前期農民、地主、資產階級中的許多政治派別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活動。(2)一致性: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出發(fā)點都是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富強,學西方與抵制侵略相連。(3)層次性:學西方層次: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不斷深入。(4)繼承性:救國方案有繼承,也有發(fā)展;有變量,又有質的飛躍。(5)曲折性: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階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反動勢力強大。3.探索啟示(1)探索必須根據(jù)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2)中國革命要想取得最終成功,首先必須要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實現(xiàn)民族獨立。(3)近代各階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救亡圖存的探索均以失敗而告終,歷史的發(fā)展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