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課程標準掌握兩次世界大戰及其帶來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與重構。學法指導通過史料和教材中的地圖理解兩次世界大戰對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識覺醒以及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推動作用,認識新興民族國家對西方文化的借鑒,從唯物史觀角度理解政治對文化的雙重作用。必備知識·自主學習——新知全解一遍過走進教材知識點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1.背景(1)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____________愿望和行動。(2)第一次世界大戰客觀上將________、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3)戰爭后期,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____________紛紛解體,在這些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4)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________、民主而斗爭的武器。(5)非洲和拉丁美洲: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____________、墨西哥等地也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2.影響(1)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2)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所代表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____________。3.事例亞洲(1)中國: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失敗,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變化,以________________的成立為標志。從此,中國共產黨一直領導著中國革命的進程。(2)法屬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國參加了共產黨,轉向了以________________來爭取國家獨立。(3)印度:甘地領導的________________運動持續開展。尼赫魯比甘地更加明確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并為之奮斗。知識點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背景(1)二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論上進一步確立了民族自決原則與廢除殖民主義的正義性,明確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________要求。(2)二戰結束后,隨著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________________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2.表現(1)朝鮮獲得了獨立,中國收復了________。(2)盡管英國首相丘吉爾極力維護英帝國,但是英帝國還是很快解體了。(3)法國總統戴高樂不得不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____________獨立。3.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構建了幾個世紀之久的____________,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知識點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1.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一系列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2.印度(1)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____________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2)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____________和英語。(3)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歷史傳統中的________因素等仍然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4)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3.新加坡、韓國都注意發揚________的精華,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4.現代埃及文化(1)特點: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________等地的文化元素。(2)表現①伊斯蘭教為________宗教,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②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英語和________也被廣泛使用。③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成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________等也有很大影響。啟思助學1.【概念辨析】 民族自決原則是指處于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有自由決定自己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2.【圖解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政治版圖的變化3.【名師指津】 “學思之窗”:說一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出現了哪些新的國家。試答: 4.【社會情境】 為紀念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第6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將圣雄甘地的誕辰,即每年的10月2日定為“國際非暴力日”。思考:聯大作出此決議的理由是什么?試答: 5.【知識拓展】 《埃維昂協議》《埃維昂協議》又稱《阿法協議》,即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的協議,1962年3月,由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和法國政府的代表在法國東部埃維昂城簽訂。7月,阿爾及利亞進行公民自決投票后宣布正式獨立,結束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130多年的殖民統治。6.【學習情境】 英國統治者哀嘆:“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艙中滿載彈藥而在大洋中著火的船……在我們面前并無選擇的余地。”英國政府感到,“把過去的公式應用到目前的形勢是不行的”,不得不讓印度獨立。思考:英國統治者的哀嘆說明了什么?試答: 7.【知識拓展】 新加坡儒家文化的特點(1)仁愛精神、民族意識等積極方面得到發揚。(2)新加坡的儒家文化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成功地與科學的管理模式結合起來,成為指導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工具。(3)儒家文化在新加坡傳播過程中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推廣。8.【知識拓展】 現代埃及文化的特點(1)伊斯蘭文化成為主流,并且受傳統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很深。(2)吸收了西方近現代文化精神,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埃及反殖民文化成果。關鍵能力·課堂探究——學科素養大提升共研主題一 雄師覺醒——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史料實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和甘地經濟思想史料一 一戰給予古老的君主制度和貴族封建制度最后一次打擊。在土耳其、俄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帝王寶座倒塌了。這次大戰的確是民主制度的一次勝利。……而且,它使歐洲主要國家的實力被嚴重削弱了,它們面對的則是經濟力量日益興盛的美國,建立起革命政府的蘇俄,以及反殖民運動蓬勃開展的非洲和亞洲。史料一介紹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主要國家和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史料二 西方工業文明帶來的不僅僅是人類道德的墮落,而且也毀滅了整個印度傳統社會的經濟秩序……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憎惡使甘地認為,獨立后的印度絕不能建立以工業文明為模式的西方式社會。他理想中的社會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紡車、犁和印度哲學構成的基礎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會……要著重恢復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其中心是手工紡織和印度村社……對于當代發達的工業社會而言,甘地的思想也無疑是一付適當的解毒劑。——何新華《評甘地的反工業主義思想》史料二介紹了西方工業文明給印度帶來的破壞以及甘地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態度。(1)根據史料一,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政治文明發展產生的影響。(2)根據史料二,概括甘地的經濟思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社會背景和個人經歷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歷史解釋]——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高潮出現的原因(1)一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傳播到東歐、西亞和北非各地。(2)十月革命的影響。(3)原來統治這些地區的帝國遭到大戰的沉重打擊。(4)一戰后巴黎和會召開,協約國通過對戰敗的同盟國進行制裁,重新劃分歐洲國家版圖。(5)西亞、北非地區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家國情懷]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目的:通過“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來取得印度的自治。(2)內容:第一階段,放棄英國人授予的爵位、封號和名譽職位;罷課、離職、抵制法院和立法機關;鼓勵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稅等。第二階段,主要是進行“食鹽進軍”。第三階段,發動了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退出印度”行動。(3)顯著特點①資產階級領導的非暴力運動與人民群眾自發的暴力反英斗爭交織在一起。②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以及反殖民斗爭的兩面性。③由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重視發動廣大群眾參加政治斗爭,使印度民族民主運動有了新的面貌。共研主題二 文化復興——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史料實證]——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特點史料一 儒教中包含的這種共同體意識在韓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當國家的現代化成為主要目標時,全體國民能夠形成集團協力組織,大規模地開展經濟建設……儒教主張人必須與天奮斗,與人奮斗,提倡力爭……正是這種剛健有為的性格、自強不息的精神,韓國才能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處變不驚,從容應對,讓經濟穩步復興。——王淑臣《韓國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蘊》史料一反映了儒家共同體意識在韓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史料二 新加坡改革大事記經濟 設立經濟發展局,開發裕廊、紅山等工業園區;大力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政府機構 成立廉政公署社會 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建屋發展局,負責建筑所有的政府住屋,廉價提供給民眾教育 決定使用英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法律、 習俗 嚴厲處罰隨地吐痰、嚼口香糖、喂養鴿子、亂扔垃圾、在公共場所吸煙和說粗話臟話;倡導的行為:微笑、禮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廁所主動沖水外交 1967年8月新加坡積極協助成立并加入東盟史料二介紹了新加坡在民生、教育、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改革措施。(1)根據史料一指出儒學對韓國的影響。(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闡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處。[歷史解釋]——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特點(1)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印度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新加坡、韓國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埃及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2)重視民族文化復興。印度注重發揚傳統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埃及汲取古埃及優秀文化遺產,復興民族文化。(3)在傳統與現代碰撞中創新發展。印度在吸收借鑒基礎上走上獨特的發展道路;新加坡、韓國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埃及發展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唯物史觀] 正確認識二戰后世界文化的發展(1)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每個民族的人民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相當頑強的沿襲性,不是能輕易改變的,因此必須承認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2)文化是全人類的創造物,它本身不屬于任何個人。作為文化創造者兼承受者的人類,雖有民族的區別,但在本質特征上都是一致的。發展和繁榮本民族文化是各民族首要的任務和義不容辭的責任。(3)我們應該用多維的思維模式來審視人類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承認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4)融合不等于趨同,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并不意味著可以以一方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強加于另一方,更不意味著去建立某種單一價值體系的“世界文化”。堅持多種文化并存與互補,能夠將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有機結合,這一定會有利于二戰后新興民族獨立國家文化的復興。網絡構建[必備術語]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形成了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沉重打擊了西方殖民勢力,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帝國主義國家有了很大削弱,其所統治的殖民地紛紛獨立,使幾百年來形成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這是20世紀的偉大變化,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3.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隨堂檢測·強化落實——基礎素能練到位1.[2022·山東濟南期末]下圖中①②③④分別是不同時期的歐洲局部圖。結合歐洲歷史發展進程,對其時期判斷正確的是( )A.圖①是一戰之前B.圖②是一戰之后C.圖③是二戰之后D.圖④是當今時代2.[2022·浙江寧波期末]1919年畫家但杜宇創作了一幅漫畫《嗚呼魯民,嗚呼圣地》(右圖),該漫畫反映出的實質問題是( )A.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B.中華民族意識逐漸增強C.德國將中國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D.國家強大是維護民族尊嚴的先決條件3.“在當代革命中,東方各民族為了不再僅僅充當別國發財的對象而參與決定世界命運的時期到來了。”這句話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影響是( )A.歐洲爆發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B.東方出現了民族民主運動高潮C.戰后建立了新的國際關系體系D.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4.[2022·山東濟南月考]下表為二戰后新成立的部分國家政權,這反映了( )時間 事件1948年 朝鮮半島分別成立韓國、朝鮮兩個政權1949年 德國正式分裂為民主德國、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 法國從印度支那撤軍后,越南南部成立與北部對峙的政府A.動蕩成為當時國際局勢主流B.新興民族國家大量出現C.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步瓦解D.大國博弈影響民族自決5.一戰對世界經濟、社會、文化甚至世界格局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一戰期間,所有參戰國政府不斷地控制其經濟體制,“計劃經濟”的思想在一戰期間最先得到了應用,因交戰各國都試圖將整個社會的財富、資源與道德意圖統統引向單一的目標。因部隊人員需求的增長,使得原來免役或體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征募了去,大量婦女流入工廠和管理部門。戰爭對工人的需求,為婦女從事傳統上只屬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機會。戰后整個世界都以敬畏和期待的眼光注視著一個人——美國總統。遍及世界上每個角落,經歷了長期磨煉、混亂、喪失親屬的人們,都受到威爾遜激動人心的和平語言的鼓舞。一戰中,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起蘇維埃政權,人類歷史上由此誕生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理想和觀念,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摘編自[美]R.R.帕爾默《現代世界史》材料二 一戰間接影響了亞洲人民與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關系。在戰爭后的數十年間,民族主義在亞洲發展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政治力量……擺脫外國的控制,實現民族統一,成為知識分子的夢想和新的政治領袖的目標。在擺脫外國控制的時候,亞洲領導者利用了歐洲思想體系,但又或者改變或者修改了這些意識形態,使其適合本國的傳統。……這些思想觀點和理論是戰爭的結果,修正了人們對殖民世界和新殖民世界里政治認同的理解。……也正是在這些觀點和理論指導下的民族解放運動,對剛剛形成的凡爾賽體系造成了猛烈的沖擊。——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閱讀材料一,歸納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戰后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8分)(2)依據材料一、二,指出一戰結束后“亞洲領導者”所利用的“歐洲思想體系”。結合所學,列舉兩個“對剛剛形成的凡爾賽體系造成了猛烈的沖擊”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8分)讀史思辨·視野拓展——深化認知全通關視野一 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原因[史學新論] 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寫道:“以美國為中心的當代資本主義體系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基礎上,資本的流動和世界市場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來的領土范疇,而是更多地表現出超地域的全球網絡特征,在這種條件下,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為前提。”激活思維二戰后資本主義和現代工業文明的新發展更多地表現出全球化趨勢,對世界市場的需要已經超越了殖民主義的舊形式,這是導致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原因之一。[思辨訓練1] 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英、法兩國在美國的反對和蘇聯的壓力下被迫從埃及撤軍。蘇伊士運河危機直接導致英國安東尼·艾登政府垮臺,其后上臺的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則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腳步,英國勢力自此徹底退出蘇伊士運河區。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A.英法與美國爭霸B.英國政府維護其殖民霸權C.英殖民帝國衰落D.英法與蘇聯爭奪埃及[思辨訓練2] 塔哈·侯賽因說:“相信我,親愛的讀者,一旦我們獲得了獨立并在埃及建立了民主,我們真正的民族責任就是盡我們所有的努力、時間和金錢建立起埃及人個體的和集體的感覺。”塔哈·侯賽因強調的是( )A.現代埃及國家要堅守住民族性B.民主自由是埃及強大的基石C.獨立后的埃及要盡量全盤西化D.殖民侵略是埃及落后的根源視野二 二戰后的“亞洲價值觀”[史學新論] 齊世榮、廖學盛主編在《20世紀歷史巨變》中指出:“二戰后,亞洲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過的路,它們在現代化進程中走的是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這些成就感增強了它們的信心,物質的成功帶來了對文化的伸張。新加坡等國家的領導人,宣稱自己的發展得益于一種精神上的力量,即‘亞洲價值觀’。”激活思維 韓國、新加坡在吸納西方文化因素的基礎上運用儒家思想構建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秩序。[思辨訓練3]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國家如新加坡、韓國、印度等新興民族國家走上復興的道路,這主要是因為( )A.吸引外國先進文化是文化復興發展的關鍵B.優先發展出口工業,以外向型經濟為主C.抓住民族特色文化,盡量減少外來文化的干預D.根據本國國情制定適當的發展戰略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必備知識·自主學習啟思助學3.提示:出現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等國家,還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蘇聯。4.提示: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6.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高漲。走進教材知識點一1.(1)民族獨立 (2)自由 (3)奧斯曼帝國 (4)獨立 (5)尼加拉瓜2.(2)解體3.中國共產黨 民族解放斗爭 非暴力不合作知識點二1.(1)獨立 (2)亞非拉地區2.(1)臺灣 (3)阿爾及利亞3.世界殖民體系知識點三1.新興民族國家2.(1)社會主義 (2)印地語 (3)種姓3.儒家文化4.(1)西亞 (2)官方 法語 藝術關鍵能力·課堂探究共研主題一提示:(1)一戰摧毀了德意志、奧匈等帝國;美國和日本興起,國際格局改變;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2)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業文明為發展模式;建立與印度文明相適應的經濟秩序;重建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原因:社會背景: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農村經濟衰敗。個人經歷:接受印度傳統教育;目睹西方工業文明現狀。共研主題二提示:(1)儒學的集體意識和自強不息精神推動了韓國的現代化建設,促進了韓國經濟的發展。(2)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注重發揮政府社會職能,以保障民生;注重政府廉政建設;依法治國;重視教育,強調國民素質的提高;積極依托區域優勢,走區域經濟集團化道路。隨堂檢測·強化落實1.解析:根據圖①中“奧匈帝國”這一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奧匈帝國建立于1867年,一戰后解體,故A正確;圖②中波蘭領土面積很大,德國沒有分裂,結合所學可知,一戰后德國被分割,法西斯上臺后德國領土面積不斷擴大,所以圖②不是一戰之后,而是二戰之后,故排除B;圖③中德國吞并了奧地利等也是在1938年以后,由此可知其是在一戰后二戰前,故排除C;圖④中有“東普魯士”,由此可知其是一戰之后,故排除D。答案:A2.解析:漫畫中山東被套上了日本的軍旗,反映的是1919年巴黎和會上列強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爆發,體現的實質是國家強大是維護民族尊嚴的先決條件,D項正確;A、C兩項都是表面現象,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答案:D3.解析:題干材料“東方各民族為了不再僅僅充當別國發財的對象而參與決定世界命運的時期到來了”反映了東方各民族的民族民主運動,因此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答案:B4.解析:材料反映了朝鮮分裂、德國分裂和越南南北對峙的情況,結合所學可知,1948年到1955年正值美蘇開始冷戰、兩極對峙局面形成時期,三個國家和地區的分裂或對峙,均深受當時美蘇冷戰的影響,是大國博弈的結果,故選D;二戰后,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流,動蕩和戰爭只是局部,故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新興民族國家大量出現,故排除B;材料不能說明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瓦解,故排除C。答案:D5.解析:第(1)問影響,據材料一從政府機構職能、婦女的社會地位、社會主義的影響、社會思潮等方面歸納。第(2)問第一小問思想,據材料一、材料二歸納指出。第二小問運動,據材料二“也正是在這些觀點和理論指導下的民族解放運動,對剛剛形成的凡爾賽體系造成了猛烈的沖擊”并結合所學回答。答案:(1)促使政府機構改變了職能;客觀上有利于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社會主義理想和觀念的影響擴大;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時。(8分)(2)思想:和平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思想。(4分)運動:中國五四運動、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4分)讀史思辨·視野拓展[思辨訓練1] 解析:材料信息“蘇伊士運河危機直接導致英國安東尼·艾登政府垮臺”“英國勢力自此徹底退出蘇伊士運河區”等,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伊士運河危機沉重打擊了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統治,英殖民帝國衰落,故C項正確。答案:C[思辨訓練2] 解析:根據材料“建立了民主……建立起埃及人個體的和集體的感覺”可得出塔哈·侯賽因強調的是埃及國家要有埃及自己的特色,故選A項;材料并沒有強調民主自由的重要性,排除B項;材料看不出全盤西化,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批判殖民侵略,排除D項。答案:A[思辨訓練3] 解析: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是抓住機遇,制定符合國情的戰略;韓國先是利用發達國家產業向外轉移的機遇,結合本國國情,大力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印度也是制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策略,吸收外資,發展傳統經濟模式;由此可見三國都是根據本國國情制定發展戰略,故選D項,A、B、C三項排除。答案: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