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解讀《云南省普通高中歷史學業水平標準與考試說明(2015)》保山一中 魏 偉 編人民版必修(III)文化史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百家爭鳴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C)1.儒家:社會責任、禮樂文明、德治仁政、民本思想。⑴孔子【春秋】:①“仁”(“仁者愛人”,以愛心作為建立人際關系的根本出發點);“禮”(以“仁”的標準確定典章制度、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從而維護等級秩序,實現社會安定);“克己復禮”(通過自我約束,符合“禮”的規范)。②“德治”( “為政以德”,以道德規范治國)。③“有教無類”(無論處在何種等級的人只要有學習的意愿,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權利;通過教育來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差別)。⑵孟子【戰國】:①“仁政”(要求統治者應當善待人民,從而贏得人民擁戴);②“民貴君輕”(民本思想的基礎)。⑶荀子【戰國】:“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類應當尊重并利用自然規律)。2.道家:道法自然、辯證思想、逍遙人生、無為而治。⑴老子【春秋】:①“道”(物質的本源與變化規律);②樸素辯證法(關注事物的對立面及其相互轉化);③“無為”(順應自然,安守本分,不要妄為)。⑵莊子【戰國】:①“齊物”(客觀、同等地看待事物);②“逍遙”(絕對的精神自由)。3.法家:君主專制、依法治國、獎勵耕戰、變法圖強。(戰國時期的封建化改革:魏國李愧變法,著《法經》,中國古代第一部較完整的法典;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為秦統一中國奠基。)韓非子【戰國】:①“法”(法治)、“術”(權謀)、“勢”(權勢)三者融合;②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嚴刑峻法;獎勵耕戰;富國強兵。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異則備變”(通過改革弊政以適應社會發展)。4.墨家:平等互利、勤勞節儉、守紀反戰、邏輯推理。墨子【戰國】:“兼相愛,交相利”(人人平等,相互關愛,相互得利);“非攻”(反對戰爭);“非樂”(反對過分享樂);“非命”(不信命中注定,只憑自身努力);“尚賢”(任用賢能);“尚同”(下級服從上級,思想行動統一);“節用”(節約用度);“節葬”(簡化葬禮)。★“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及其歷史意義(B)1.形成原因:⑴經濟:鐵器、牛耕推廣使生產力提高,導致生產關系變革,井田制、奴隸制瓦解。⑵政治:周天子勢衰,分封制瓦解,諸侯割據戰亂。⑶文化:諸侯競爭激烈,重視招攬人才,學術氛圍較自由;私學興起,各學派各抒己見、相互爭辯。2.意義:⑴第一次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⑵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形成奠基。★孔子、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B)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并加以發揮,荀子廣泛吸取各家之長對儒學加以豐富。(其個人主要觀點見上文)▲(二)漢代儒學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B)1.原因:⑴漢武帝時的經濟、政治形勢基本符合儒家發展的條件;⑵董仲舒改造儒學以便迎合統治者加強“大一統”的需要。(董仲舒的觀點:“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強調君權的天然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同時勸誡君主,只有順天應人,才能長治久安。)2.措施: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⑵重用儒生擔任高官;⑶設置太學,弘揚“六經”。(實有“五經”:《詩》《書》《禮》《易》《春秋》)3.影響:⑴積極:確立起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系,鞏固并延續了“大一統”的格局;⑵消極:限制了其他學派的發展。▲(三)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和對儒學的發展(B)1.成因:⑴儒道佛“三教”漸趨融合;⑵儒學復興運動的推動。2.內容:⑴程朱理學【宋】①代表人物:I.“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開創理學;(邵、周:宇宙萬物與人合一,本原于“理”;張:“氣學”——理學中的唯物主義;二程:“孔顏之樂”,“存天理、滅人欲”。)II.朱熹建立理學體系【南宋】。(朱熹強調“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只有謹慎思考問題,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窮究事務本原,才能獲得真知。主張儒家的社會責任在于干預政治,以“正君心”。著有《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理學經典。)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②基本觀點:“天理”是自然、社會、人生的準則,其核心是“仁”。 “氣”是物質的本源,要通過“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來達到“天理”。⑵陸王心學【宋明】①代表人物:I.陸九淵開創心學【南宋】;(“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本心”:強調通過內心的感悟來認知世界,規范行為,達到“天理”。)II.王守仁建立心學體系【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強調人的善念要和善行保持一致,反對偽善。)②基本觀點:“天理”主要體現為人的善性即“心”,通過克制欲望、回復“良知”來達到“天理”。3.影響:⑴恢復并加強儒學的封建正統地位;⑵從唯心主義的角度發展儒學。⑶重視修養節操,壓抑人性自由。▲(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 ★明清時期思想家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唐甄的基本思想和對儒學思想的發展(B)1.成因:⑴政治: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封建制度日益沒落;⑵經濟:自然經濟、“重農抑商”阻礙資本主義萌芽;⑶文化:理學教條束縛思想,文化專制空前嚴重。2.代表:①李贄【明】:“童心”(反對盲從孔子,打破教條束縛,表達真實想法。)②明末清初:A.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君主權力不能凌駕于國家權力之上);B.顧炎武:“眾治”(國家應該由民眾治理,不該由君主獨裁);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梁啟超對顧炎武思想的概括。)C.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國家應該遵循人民的公共意志,而不是君主的個人意志。);③唐甄【清】:“凡為帝王者皆賊也”(君主竊取民眾的權力,反過來壓迫奴役民眾)3.觀點:⑴政治:反對君主專制;⑵經濟:提倡“工商皆本”;⑶文化:反對封建禮教,順應自然規律,發展民本思想,提倡“經世致用”。4.影響:⑴挑戰儒家正統地位;⑵發展儒家民本思想;⑶有助后世思想啟蒙;⑷未能突破封建束縛。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一)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 ★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B)1.造紙術:廉價書寫材料,降低書籍成本;(西漢時發明,東漢時蔡倫改進。)2.印刷術:加速書籍復制,加快文化傳播;(隋唐時發明雕版印刷,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3.指南針:促進航海發展,推動世界聯系;(戰國時發明司南,北宋時發明指南針。)4.火藥:引發兵器革命,改變戰爭面貌。(唐宋時應用于軍事)▲(二)中國的古代藝術★漢字、繪畫的起源和演變過程,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C)1.漢字的演變: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周】→小篆【秦】→隸書【秦漢】→楷書【東漢末】、行書、草書【魏晉】 甲 金 篆 隸 楷 行 草2.中國畫: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逐漸成熟。⑴題材: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⑵技法:工筆、寫意;⑶文人畫:唐朝王維用繪畫表現詩文中的意境,成為文人畫的鼻祖。⑷風俗畫:反映城市繁榮、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3.發展脈絡:⑴從傳達信息的媒介到修養身心的藝術;⑵從描繪實物到表達意境。★京劇等劇種產生、發展歷程,主要藝術成就(C)1.歷程:京劇又稱“皮黃”,在徽戲、漢戲基礎上吸收昆曲、秦腔等地方戲曲特色,角色主要分生、旦、凈、丑四大行。清前期,四大徽班(三慶、四喜、和春、春臺)進北京,迅速發展。清后期 (近代),京劇正式形成。2.成就:京劇全面集中地體現中國各地戲曲的精華,成為“國粹”。▲(三)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B)1.先秦“風”“騷”:⑴《詩經》:《風》(民間歌謠);《雅》(宮廷雅樂);《頌》(宗廟頌辭)。中國最古老的詩集,為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奠基。⑵《楚辭》:屈原《離騷》《天問》《九歌》的浪漫主義風格。2.漢賦:司馬相如(特點:散韻結合,辭藻華麗。)3.唐詩:⑴“詩仙”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⑵“詩圣”杜甫的現實主義“詩史”。4.宋詞:⑴豪放詞:蘇軾、辛棄疾⑵婉約詞:柳永、李清照5.元曲:⑴散曲:小令、大令⑵雜劇: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6.明清小說:⑴歷史小說:羅貫中《三國演義》【元末明初】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明】⑵英雄小說:施耐庵《水滸傳》【元末明初】⑶神魔小說:吳承恩《西游記》【明】蒲松齡《聊齋志異》【清】⑷世情小說:馮夢龍的“三言”與凌濛初的“二拍”【明】曹雪芹《紅樓夢》【清】清末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游記》《孽海花》三.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順乎世界之潮流” ★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思想歷程(C)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索反侵反封救國強國之路:1.第一階段(1840年代—1890年代):學習西方器物,不變封建制度。⑴地主階級抵抗派:①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嚴禁鴉片,積極抗英;編譯書籍,介紹西學(《四洲志》《華事夷言》)②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軍事,抗擊西方侵略)。⑵地主階級洋務派(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提出“中體西用”(利用西方科技,維護封建統治);開展通過“師夷長技”達到“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創辦近代工業、學校、軍隊(如:北洋艦隊),派遣留學生。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道路,甲午戰敗標志著破產。2.第二階段(1890年代—1910年代):學習資本主義制度,經濟、階級基礎薄弱。⑴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學習君主立憲制度,通過改革發展資本主義,但戊戌變法慘遭封建頑固勢力鎮壓。①康有為:發表《孔子改制考》,試圖托古改制。②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宣傳民權,提倡變法。③嚴復:翻譯《天演論》,宣傳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⑵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 學習民主共和制度,通過革命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但革命勝果被封建軍閥(袁世凱)竊取。①章太炎: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批判保皇,提倡革命;②鄒容:發表《革命軍》,宣傳反清革命。③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成為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3.第三階段(1910年代):學習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用新思想造就新國民。民族資產階級激進派開展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奠基。4.第四階段(1910年代——1940年代):從學西方轉而學蘇俄(聯),找到馬列主義的正途。無產階級革命家傳播馬列主義,并與中國革命相結合,最終實現馬列主義的中國化——毛澤東思想,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B)維新變法思想使向西方學習從器物層面上升到制度層面,推動“君主立憲”改革(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雖失敗,但促使國民思想解放,堅定用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實現“民主共和”的信念。▲(二)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代表人物(C)和主要內容(B),及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A)1.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2.代表:⑴陳獨秀:掀起新文化運動,發表《文學革命論》,開展“文學革命”。⑵蔡元培: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改造北京大學,使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⑶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⑷魯迅:發表《狂人日記》(第一篇白話小說),批判“吃人”的封建道德。⑸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宣傳馬列主義。3.內容:⑴前期:宣揚民主科學①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愚昧;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③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⑵后期:宣揚馬列主義4.影響:⑴解放思想運動,促使民眾覺醒;⑵文化轉型運動,白話文成主流;⑶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基礎;⑷片面鼓吹“西學”,粗暴否定“中學”(傳統文化)。▲(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意義(B)1.原因:⑴新文化運動喚醒國民;⑵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⑶五四運動使工人崛起;⑷李大釗等人積極宣傳。2.傳播:⑴利用報刊喚起工人群眾;⑵三次論戰擴大理論陣地:①胡適與李大釗的問題與主義之爭;②與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的“勞農專政”的國體之爭;③與無政府主義者的建黨之爭。⑶各地建立共產主義小組。3.意義:⑴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組織基礎;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找到理論武器。四.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C)1.民族主義: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進行民族革命;2.民權主義:為“創立民國”進行政治革命;3.民生主義:為“平均地權”進行社會革命。★新三民主義(B)1.民族主義:國內民族平等,反對帝國主義;2.民權主義:普遍、平等的民權;3.民生主義:“耕者有其田”,節制資本,改善工農生活。★三民主義在推動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義在推動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A)1.三民主義:成為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指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頒布《臨時約法》,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2.新三民主義:與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相符(但性質不同),推動“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展國民大革命,沉重打擊北洋軍閥。▲(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毛澤東思想在工農武裝割據和新民主主義理論方面的主要內容(C)1.工農武裝割據理論:⑴論著:《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⑵思想:中共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實現工農結合,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2.新民主主義理論:⑴論著:《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⑵思想:中國革命分兩步:第一步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務;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無產階級要領導工農聯盟并聯合各革命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壯大自己,孤立敵人。(1945年“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確立為中共的指導思想)★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的主要論著(C)《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道路。(“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A)“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列主義的中國化,成功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勝,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并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及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意義(B)1.內容:⑴1978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宣言書),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理論”在實踐中逐步形成與發展;⑵1979年,提出四項基本原則;⑶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⑷1984年,確立“一國兩制”;⑸1987年,“中共十三大”確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三步走”的戰略部署;⑹1992年,“南方談話” (把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的宣言書):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⑻1997年,“中共十五大”,“鄧小平理論”確立為中共的指導思想。2.意義:對馬列主義毛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成功指導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其對加強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B)1.內容:中共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0,江澤民)。2.意義: 對馬列主義毛思想鄧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關鍵問題。成為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五.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一)文化事業的曲折發展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制定,貫徹“雙百”方針過程中的經驗教訓(B)1.制定:1956年,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強調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在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2.經驗教訓:⑴貫徹“雙百”,繁榮文化:如“文革”前、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成就;違背“雙百”,破壞文化:如“文革”對文化的摧殘。⑵必須實事求是地嚴格區分文化問題與政治問題,避免文化專制主義和把文化上的分歧上升為政治斗爭的做法。▲(二)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事業的發展及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作用(B)1.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⑴社會主義教育的興辦:①《共同綱領》確定“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方針;②以掃盲為重點,主要面向工農及其子女的教育;③“五四憲法”確定教育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性質,1957年提出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④全日制學校教育與半工半讀教育相結合。⑵“文革”對教育的摧殘:①沖擊學校,制造冤假錯案,迫害知識分子;②青年學生被迫荒廢學業:“停課鬧革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③“教育革命”(“開門辦學”、縮短學制、廢除高考), 攪亂正常教學秩序,教育質量大幅下降。⑶改革開放以來的教育:①鄧小平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②恢復高考制度,公平考試選才;③“科教興國”戰略,全面落實“兩基”(“普九”與“掃盲”);④完善教育立法,健全教育體系;⑤倡導素質教育,推動教育改革。2.作用: 教育對提高人民素質,促進文化、經濟、政治文明發展進步,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加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起到基礎性作用。▲(三)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對現代化建設的推動作用(B)1.成就:⑴建國初期:1958:原子反應堆;1964:原子彈;1965: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⑵“文革”時期:1967:氫彈;1970:“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1973:秈型雜交水稻;⑶改革開放時期:1981:“一箭三星”;1983:“銀河”巨型計算機;1984:通信衛星;1999:“神舟一號”宇宙飛船;2001:人類基因測序;2002: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序列圖;2003:“神五”載人航天; 2007:“嫦娥一號”探月衛星;2008:“神七”太空行走;2011:“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2.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對于經濟的發展,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國際威望地位的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一)蒙昧中的覺醒 ☆智者運動:前5世紀的希臘,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雅典民主政治的高潮、個人意識的覺醒,智者學派開始突破對自然與神靈的崇拜,關注人類的自我價值,成為西方人文主義的源頭。★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的闡述(C)1.智者學派: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決定作用)。2.蘇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發現了“自我”,并通過對理性和自由的追求來“認識你自己”。★人文精神的內涵(B)人文精神是一種人類的自我認識與關懷,表現為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珍視人類的精神文明成果,塑造健美的體格和健全的人格。▲(二)神權下的自我 ★文藝復興的興起(C)14—17世紀,在意大利等西歐地區,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借助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來建立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文化,從而反對教會神權的束縛,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 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C)1.宣揚人性的文藝巨匠:⑴“人曲”: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談》【意】(文藝復興初期的“三杰”: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⑵莎士比亞【英】:《哈姆雷特》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2.馬丁·路德【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揭穿教皇的“贖罪券”騙局,提倡“信仰得救”(人們可以通過對上帝的虔誠信仰來實現自我救贖,而不一定要通過神職人員),掀起宗教改革,反對神權至上。★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B)1.文藝復興:以“人性”反對“神性”,打破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追求自由。2.宗教改革:以“君權”反對“神權”,實現宗教的世俗化、民族化。▲(三)專制下的啟蒙 ☆啟蒙運動:17、18世紀,在英法等西歐國家,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設計以保障人權為核心,以代議制(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為主體的資本主義民主法制體系,從而推翻宗教神權、世俗君權的專制,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啟蒙運動產生的背景(C)1.經濟:新航路開辟后,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2.政治:君主制民族國家的興起與資產階級的壯大削弱了教會神權。3.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自然科學的進步宣揚了人文主義與理性精神,打破了宗教迷信。★霍布斯、洛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的主要觀點(C)霍布斯【英】:通過契約,民授君權。洛克【英】:限制君權,分權制衡。3.伏爾泰【法】:“自然權利”(自然賦予人類思想、出版、信仰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權利。)“開明專制”(賢明君主依法治國)《哲學通信》4.孟德斯鳩【法】:“三權分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權相互獨立,相互監督、制衡。)《論法的精神》5.盧梭【法】:“主權在民”(人民有權用暴力推翻剝奪人民權利、違背人民意志、濫用職權壓迫奴役人民的反動政府。)“人生而自由”(強調為爭取自由而斗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狄德羅【法】(百科全書派):崇尚科學、民主。▲(四)理性之光與浪漫之聲 ★盧梭、康德的主要思想觀點(C)盧梭【法】“浪漫主義之父”:突破理性束縛,張揚個人感性。2.康德【德】:“思想自由” (強調人非工具,要自覺地運用自己的理智思考與判斷,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言論。)“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道出啟蒙的真諦:確立人的主體地位,實現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B)啟蒙運動使人文主義從以理性的“人性”反對“神性”來追求自由,上升到以“人權”反對宗教的“神權”和世俗的“君權”等一切專制統治,并建立法制來保障自由的高度,也即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迷信。 浪漫主義進一步升華人文主義:強調人的自由,不但要推翻專制,實現人身自由,還要突破理性束縛,張揚個人感性,實現思想自由。七.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 ▲(一)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經典力學的主要內容及其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B)1.內容:牛頓【英】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發現物體在常態下運動的規律:“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2.地位: 是近代自然科學理論體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論體系。為近代自然科學的進步與工業革命的啟動提供了理論依據。★相對論、量子力學的主要內容和意義(C)1.內容:⑴相對論:愛因斯坦【德】①狹義相對論(《論物體的電動力學》1905):物體在超高速運動下的規律;②廣義相對論(1916):四維時空與物質分布的聯系。⑵量子力學:微觀物質的運動規律。(20世紀30年代,由德、奧科學家建立)①量子論(普朗克【德】,1900);②光的波粒二象性(愛因斯坦,1905);③物質波理論(德布羅意【法】,1923)2.意義:⑴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為現代自然科學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⑵新的時空觀、物質運動觀為現代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供了新的視角。▲(二)追尋生命的起源 ★進化論的主要觀點,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產生分歧的根源(B)1.進化論:⑴奠基:19世紀初,拉馬克【法】提出生物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環境影響物種變化。⑵建立:達爾文【英】發表《物種起源》(1859)論證了自然進化的規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⑶發展:赫胥黎【英】發表《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1863)確立人猿同祖論。2.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產生分歧的根源:⑴分歧:①世界觀不同:宗教認為神創萬物,物種不變。科學認為自然造物,生物進化。②方法論不同:宗教靠主觀的想象與臆斷;科學靠客觀的試驗與論證。⑵根源:古人生產力、科學水平低;宗教利用迷信麻痹人民;政權利用宗教控制人民。▲(三)人類文明的引擎 ★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發展(B)1.18世紀后期,以蒸汽機(瓦特【英】)的應用為核心的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2.19世紀后期,以電力[發電機(西門子【德】)、電動機(格拉姆【比】、輸電網絡(愛迪生【美】)]和內燃機[汽油機(本茨戴姆勒【德】)、柴油機(狄塞爾【德】)]的應用為核心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3.“科”與“技”緊密結合:由不斷進步的科學理論來指導實用技術的不斷革新,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又發展出新的科學理論,從而促進近現代科技飛速發展,大大加速人類社會進步。▲(四)向“距離”挑戰 ★現代信息技術的產生、發展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B)以電子計算機(1946.【美】)和互聯網(“信息高速公路”1993.【美】)的應用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八.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一)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浪漫主義文藝:不滿現實,張揚個性,宣泄情感,崇尚自由,追求理想。)★拜倫、雨果及其代表作(C)1.拜倫【英】:“拜倫式的英雄”——恰爾德·哈羅德; 《唐璜》。2.雨果【法】:《巴黎圣母院》(“美丑對照”);《悲慘世界》(現實與浪漫相結合)。★施特勞斯、舒曼及其主要作品(C)施特勞斯【奧地利】“圓舞曲之王”:《藍色多瑙河》《春之聲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2.舒曼【德】:《蝴蝶》《幻想曲》★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及這些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和多樣性(B)貝多芬【德】:既將古典音樂推向頂峰,又開創浪漫主義音樂。1.前期:歌頌英雄人物,鼓舞民主革命。《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2.后期:歌頌自然美和心靈美。《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合唱)交響曲》中的《歡樂頌》(“音樂文學上最偉大的杰作”)★德拉克洛瓦及其代表作(C)德拉克洛瓦【法】“浪漫主義的獅子”:《自由引導人民》采用浪漫主義繪畫手法,反對專制暴政,鼓舞民主革命。▲(二)碰撞與沖突 ★司湯達、巴爾扎克、狄更斯、列夫·托爾斯泰及其代表作(C)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展現社會風貌,揭露社會問題,批判社會罪惡。)1.司湯達【法】:《紅與黑》(首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2.巴爾扎克【法】:《人間喜劇》(“社會百科全書”):《歐也妮·葛蘭臺》《高老頭》《高利貸者》狄更斯【英】:《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雙城記》列夫·托爾斯泰【俄】“俄國革命的鏡子”:《戰爭與和平》《復活》《安娜·卡列尼娜》★柴可夫斯基及其代表作(C)柴可夫斯基【俄】民族樂派的“旋律大師”:舞曲《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交響樂《第六(悲愴)交響曲》。★凡·高及其代表作《向日葵》(C)凡·高【荷蘭】“撲向太陽的畫家”:印象主義畫派(強調“光”和“色”的效果);《向日葵》采用印象主義繪畫手法,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情。▲(三)打破隔離的堅冰 ★海明威、泰戈爾、高爾基、魯迅及其代表作(C)1.海明威【美】:《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作品的反戰意義;《老人與海》的“冰山原則”(強調文藝作品要留給讀者大量的想象、聯想的空間)。2.泰戈爾【印度】: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檀迦利》《戈拉》高爾基【蘇聯】“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海燕》《母親》(社會主義現實文學的奠基之作)“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魯迅:《啊Q正傳》(“精神勝利法”:逃避現實困境、放棄努力奮斗、自我欺騙安慰)★畢加索及其主要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藝術價值(B)畢加索【西班牙】(立體畫派):《格爾尼卡》(1937) 取材于當時納粹德國空軍對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無辜平民野蠻轟炸的慘景。采用立體主義繪畫手法,表達了作者的人道主義關懷和反法西斯的意志。▲(四)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 ★電影、電視藝術的誕生和發展(C)1.電影:⑴發明:盧米埃爾兄弟【法】(1895)⑵發展:①“默片時代”:卓別林【美】:《城市之光》《摩登時代》②“有聲電影黑白時代”: 《爵士歌手》(1927)③“有聲電影彩色時代”:《浮華世界》(1935)2.電視:⑴發明:貝爾德【英】(1926)⑵發展:①顯像管(茲沃爾金,1931,【美】);②彩電(1954.【美】);③多路傳播與衛星傳播(20世紀70、80年代)。★搖滾音樂的發展(C)1.產生:黑人音樂“節奏和布魯斯”與白人“鄉村音樂、西部音樂”的融合(20世紀后半期,【美】)。2.發展:⑴“貓王”【美】;⑵“披頭士”【英】;⑶邁克爾·杰克遜【美】。★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B)積極:現代大眾傳媒;反映科技進步;豐富人們生活;帶來商業利益。消極:使人沉迷其中,不利身心健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3解讀《云南省普通高中歷史學業水平標準與考試說明(2015)》必修三.doc 3.1.mp3 3.2.mp3 3.3.mp3 3.4.mp3 3.5.mp3 3.6.mp3 3.7.mp3 3.8.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