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全球航路的開辟一、背景1. 動因1)14——15 世紀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2)對金銀財富的需求和開拓新市場的意愿3)《馬可 波羅行紀》的流傳。4)商業危機:奧斯曼帝國使東西方商路受阻。5)人文主義鼓勵冒險。6)傳播天主教。2、條件1)西歐人豐富的航海經驗積累。2)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地理知識的進步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二、過程1.新航路開辟1)1500 年前后。2)迪亞士:葡萄牙,發現好望角。3)哥倫布:意大利,發現美洲4)達 伽馬:葡萄牙,到達印度。5) 麥哲倫:葡萄牙,船隊環球航行2.其他航路的開辟(1)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紐芬蘭島(2)法國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3)荷蘭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4)英國哈得遜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5)英國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6)荷蘭塔斯曼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三、影啊1. 對整個世界的影啊1)人類開始從分散孤立地發展走向統整體世界。2)以歐洲為主導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2.對歐洲的影響1)引起“商業革命” 價格革命。2)西、葡強大起來,最先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3)增加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4)導致商貿中心由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3.對美洲和非洲的影響(1)土著居民被屠殺,資源和礦藏被掠奪。(2)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4.對亞洲的影響(1)白銀的大量流人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犮展(2)高產農作物(甘薯、玉米等)的傳入,促進了農產品商品化。拓展·將新航路的開辟稱作 “地理大發現”帶有“歐洲中心論”的色彩,該說法重點強調歐洲人對未知領域的發現,而那些大陸實際上早已存在。·教材上先講新航路開辟,再講文藝復興,但實際上文藝復興在新航路開辟之前就已興起。文藝復興倡導人文主義,鼓勵冒險進取,為歐洲人開辟新航路提供了勇氣。 新航路的開辟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兩種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西歐商人和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積累原始資本,貴族地主和封建王室同樣渴求金銀財富。 支持哥倫布和麥哲倫進行海上探險的是西班牙王室,但兩人均非西班牙人:哥倫布是意大利人,麥哲倫是葡萄牙人 葡萄牙開辟的新航線基本是向東,所以其后來擴張的主要方向是非洲和亞洲。西班牙開辟的新航線基本是向西,所以其后來的殖民侵略以美洲為主。 人類歷史存在著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兩個方面。縱向發展指單個國家或地區從古至今、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史;橫向發展指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從孤立到聯系、從分散走向整體的交往史。 東印度與西印度不是指印度的東部與西部。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的巴哈馬群島時,以為到了亞洲的印度,他硬是將這個地區稱為印度。后來為了與真正的印度區分開來,歐洲人將南北美洲之問的島站群稱為“西印度群島”,而亞洲真正的印度則稱為“東印度”。·通過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西班牙、葡萄牙掠奪了大量財富,但都揮獾了,沒成為資本積累,沒促進西、葡資本主義發展。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下面時間軸能夠反映16—17世紀中外歷史的發展趨勢,其中概括正確的是( )①宗教改革推動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②西方殖民國家爭奪日趨激烈③新航路開辟加劇了西歐殖民擴張 ④殖民侵略開始威脅中國安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某位航海家在日記中寫道:“彼等非常順從……鑒于此,仰祈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變成基督徒。……毫無疑問,當地黃金甚豐……此外,這里還盛產寶石、珍珠以及無數香料……”。該日記能夠說明( )A.歐洲人遠洋航行的動機 B.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C.全球聯系的最終建立 D.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3.13世紀中期至16世紀初,埃及大力推動對外貿易,在溝通歐洲與印度洋沿岸、東南亞、中國等地的往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時期①奧斯曼帝國日漸興起 ②地中海區域商業活躍③美洲大西洋沿岸繁榮 ④馬尼拉帆船貫穿東西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4.“西歐人急于尋求由海洋上直達遠東的航路……土耳其人想要繼續維持舊商路。”意大利人也想繼續與阿拉伯商人做生意,雙方都“頗稱心如意”,但一些歐洲人深感不滿,他們想自己另尋一條到東方的航路,“以分享厚利”。由此,可以推測出A.土耳其人維護了舊商路的暢通 B.意大利最先開辟遠東的航路C.西歐人熱衷開辟新航路的意圖 D.阿拉伯商人做生意獲利最多5.對下圖中1540年以后英國麥價變化的解釋正確的是A.大量金銀流入西歐引發了物價上漲 B.資本主義農場經營增加了糧食產量C.近代工廠的興起導致原料需求增加 D.工業革命造成英國的人口大量增長6.下表中的現象可用于研究15世紀早期1公斤胡椒的價值變化(單位:克白銀)印度產地 亞歷山大里亞 威尼斯 歐洲消費國1—2 10—14 14—18 20—30A.新航路開辟的背景 B.價格革命的影響C.工業革命的必要性 D.世界市場的形成7.以下為哥倫布《航海日志》的摘錄。據此,可以獲取的歷史信息有陛下令臣一反昔日之舊徑,勿由陸路東行,而另辟新徑,專取海路西行。 10月22日:我整天都待在這里。看這里的國王或是其他人是否會帶來黃金或是其他有價值的東西……11月1日:這是個大陸,而且我就快到達泉州和杭州…… 11月6日:如果他們能碰到懂自己語言的虔誠教徒,就會全部皈依基督教……①哥倫布的航線受到地圓說影響②哥倫布對金銀的渴求促使他遠洋航行③哥倫布遠航到達了泉州和杭州④傳播基督教是哥倫布探險的動因之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哥倫布《航海日記》寫道:彼等非常順從,不知邪惡……仰祈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變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領土和財產,這里所有人皆會成為西班牙臣民……當地黃金甚豐……盛產寶石、珍珠以及無數香料。該史料①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價值 ②揭示了歐洲人遠洋航行的動機③可用于研究非洲大陸的殖民史 ④可用于研究新航路開辟的背景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9.某部《世界通史》的目錄如右表其中第一節應該是A.資本主義萌芽 B.圈地運動 C.科學革命 D.“光榮革命”10.“承萬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發現印度大陸以及大批島嶼,包括被印第安人稱為海地……而王上依據我的陳述,命令我進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發現,并在我所發現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對此段文字解讀正確的是①“我”指的是航海家達 伽馬 ②“王上”指的是西班牙國王③1492年的航行最終到達印度 ④航海活動帶有殖民擴張色彩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1.哥倫布說:“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占有黃金,誰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同時也就取得了把靈魂從煉獄中拯救出來,并使靈魂重享天堂之樂的手段。”由此可以判斷A.新航路的開辟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 B.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到大西洋沿岸C.宗教改革推動航海家進行海外探險 D.大量黃金流入歐洲引發了“價格革命”12.達·伽馬首航的船隊中沒有(除奴隸以外的)外國人,同時,船隊也沒有女人;船隊攜帶的貨物包括條紋棉布、食糖、橄欖油、蜂蜜、珊瑚珠、洗手盆、紅頭巾、絲夾克、馬褲、玻璃珠、小圓鈴等。由此可推知,達·伽馬船隊的首航( )A.試圖在印度建立殖民地 B.意在開辟大西洋奴隸貿易航線C.具有探險與商貿的目的 D.體現歐洲高超的工業生產能力13.16世紀的荷蘭誕生了“墨卡托投影”法,這種新的制圖法能將球面變換成平面,從而更好地指引長距離的航海。英國政府于1714年頒布了一項“經度法案”,規定能準確測定地球經度的人都能獲得相應的獎金,誤差范圍越小,金額越高。材料( )A.體現出英荷激烈爭奪海上霸權 B.反映出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C.表明世界市場的雛形已經出現 D.說明航海活動助推科技發展14.哥倫布在第二次遠航中,發動了征服海地的戰爭。大批印第安人慘遭殺戮,而幸存者則被驅趕到礦場和種植園從事奴隸勞動,有的甚至被裝進船倉運回歐洲販賣。由此可知,哥倫布的航行( )A.帶來罪惡的三角貿易 B.鞏固了歐洲奴隸制C.具有殖民擴張的性質 D.給非洲帶來了災難15.《共產黨宣言》指出:“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場所。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地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開辟( )A.密切世界的整體聯系 B.加速西歐社會的轉型C.引發了資產階級革命 D.使商貿中心發生轉移16.15世紀后期哥倫布與意大利天文學家托斯卡內利的書信顯示,托斯卡內利向哥倫布提供了包括美洲大陸的世界地圖,并確認“向西航行可抵達中國”。因此,哥倫布最初向西航行抵達美洲大陸,并非“瞎貓撞上死耗子”,只不過沒有繼續西行抵達終極目標而已。由此可知( )A.當時的地圖準確反映世界地貌 B.地圓學說在歐洲得到廣泛傳播C.哥倫布發現美洲屬于計劃之內 D.地理知識進步助推新航路開辟17.15世紀歐洲人關于印度的歷史是模糊的;關于中亞、東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識則更模糊,更不用說南極洲的存在了。到1763年,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主要海岸線,包括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等,歐洲人的知識已超出海岸線范圍。這一變化說明( )A.世界性的人口流動已開始 B.新航路開辟客觀上促進歐洲社會的轉型C.西方現代化進程的掠奪性 D.殖民擴張使歐洲人具備新的全球性視野18.某學者認為,早在15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就認為財富并不來源于擁有大量領土,而是對海上貿易航路的壟斷。他們實行了諸如擴大海洋權益、壟斷海上商路等政策。他們航海計劃的目的性很強,探索船隊也是偵察船隊,發現與情報收集同時進行。該學者意在強調當時葡萄牙( )A.國家戰略頗具超前性 B.航海技術世界領先C.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早 D.經濟結構日益復雜19.英、法、尼德蘭在西歐國際貿易中有一定余地,有利可圖;意大利實力強,有既得利益,于是相對后進的西班牙、葡萄牙人捷足先登,率先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因此,開辟世界市場,主要不是資本主義相對發展的國家承擔的,而是由資本主義萌芽相對薄弱的西歐南部后進國家來進行的。這個矛盾體現了( )A.西、葡不具備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條件B.新航路開辟與西歐貿易發展關系不大C.新航路開辟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D.早期殖民擴張促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20.13世紀,意大利水手們迅速地開辟了通向圍繞歐洲半島的各個海港的直接航線,他們首先通過征服君士坦丁堡深入到黑海沿岸,又戰勝了大西洋的風暴和潮汐,到達了萊茵河口和泰晤士河地區等遙遠的北方地區。意大利水手們的這一活動( )A.直接推動了西歐社會轉型 B.打通了東西方貿易通道C.有利于意大利商業的發展 D.開啟了大西洋探險序幕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世紀前后歐亞主要商路材料二 歐洲和亞洲之間很早就存在貿易往來,貿易性質只是部分商品和局部地區的互通有無,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貿易。15世紀以前,西歐各國主要通過傳統的地中海商路到東方去。15世紀,土耳其的擴張阻斷了這條商路。西歐各國為了獲得東方的商品和黃金,迫切希望開辟新航路。——摘編自人民版必修第二冊材料三 奧斯曼土耳其人擴張過程關鍵事件年表年份 關鍵事件1362年 奪取亞德里亞堡,進而侵占馬其頓平原1384年 攻占索菲亞,不久控制整個保加利亞1389年 科索沃戰役中,土耳其人大敗南斯拉夫人的軍隊,塞爾維亞帝國天亡1453年 攻占君士坦丁堡1516年 占領敘利亞1517年 征服埃及新航路開辟的重要事件年份 關鍵事件1415年 葡萄牙人占領北非的休達域1441年 葡萄牙人發現布朗角,探險隊從非洲帶回黑人奴隸1488年 迪亞士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 哥倫布第一次航行到達美洲1497-1498年 達.伽馬的船隊到達印度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根據上述材料,判斷“土耳其阻斷傳統商路,導致新航路開辟”的觀點是否合理,并簡述理由。22.地圖反映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程度,地圖的變化記錄了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圖1、圖2、圖3是歐洲三個歷史時期(15世紀、16世紀、17世紀中后期)的世界地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圖1 圖2 圖3分別提取圖1、圖2、圖3的相關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三、論述題23.地圖1662年《大地圖集》出版,其作者約翰·布勞是荷蘭制圖師。《大地圖集》的買家大多是可以幫助荷蘭進行政治和商業擴張的人——國王、政治家、外交家、商人等。下圖為其中收錄的一幅地圖《全新極準世界地圖》。——摘編自杰里·布羅頓《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注:①古希臘羅馬諸神。正中是阿波羅,代表太陽,周邊是其他諸神,代表行星②托勒密(約90—168年),其地心說是中世紀教會認可的宇宙觀③哥白尼(1473—1543年),提出日心說,建立新的宇宙觀④精確標注了中國、日本、朝鮮多個城鎮的經緯度(參考了明代《廣輿圖》)地圖展現了特定時期作者對世界空間的“洞察”,也是文化的產物。閱讀材料,結合所學,闡釋上述觀點。參考答案:1.B【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方國家走向殖民擴張的道路,殖民爭奪日趨激烈,②③正確,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區,開始對中國安全造成威脅,④正確,B項正確;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標志是工業革命,而不是宗教改革,①錯,排除A、C、D項。故選B項。2.A【詳解】該日記為哥倫布的《航海日記》,根據“黃金甚豐……此外,這里還盛產寶石、珍珠以及無數香料”可知,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動因是對黃金的需求,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排除B項;哥倫布發現美洲,促進了世界各大洲的聯系,但材料強調的是歐洲人遠洋航行的動機是掠奪黃金,排除C項;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3.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3世紀中期至16世紀初,奧斯曼帝國日漸興起,同時地中海地區的商業活躍,①②正確;這一時期,美洲被發現不久,美洲大西洋沿岸的貿易并不繁榮,③錯誤;1521年麥哲倫完成全球航行,因此馬尼拉大帆船尚未流行,④錯誤,排除B、C、D項。故選A項。4.C【詳解】由材料可以得到,西歐人希望繞開意大利、土耳其這些“中間商”,直接與東方進行貿易,因此熱衷于開辟新航路,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舊航路被奧斯曼土耳其阻斷,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遠東的航路是葡萄牙航海家開辟的,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阿拉伯商人做生意獲利最多,排除D項。故選C項。5.A【詳解】從材料的時間和英國麥價變化趨勢可得出,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大量金銀流入西歐引發了物價上漲,這正是價格革命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與資本主義農場無關,排除B項;工業革命是在18世紀 ,排除CD項。故選A項。6.A【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傳統商陸被奧斯曼土耳其所阻斷,并對來往商隊征收重稅,導致商品價格上漲。因此,歐洲商人希望開辟新的商陸,A項正確;價格革命是16-17世紀由于美洲廉價金銀流入歐洲而引起的歐洲金銀貶值,物價上漲,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工業革命開始于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排除C項;表中的現象可用于研究新航路開辟的背景,D項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D項。故選A項。7.B【詳解】根據“陛下令臣一反昔日之舊徑,勿由陸路東行,而另辟新徑,專取海路西行。”得出哥倫布的航線受到地圓說影響。根據“我整天都待在這里。看這里的國王或是其他人是否會帶來黃金或是其他有價值的東西……11月1日:這是個大陸,而且我就快到達泉州和杭州……”得出哥倫布對金銀的渴求促使他遠洋航行。根據“如果他們能碰到懂自己語言的虔誠教徒,就會全部皈依基督教……”得出傳播基督教是哥倫布探險的動因之一。①②④B項正確;哥倫布遠航到達了美洲,沒有到泉州與杭州,③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點睛】8.B【詳解】《航海日記》屬于文字史料,而非口述史料,①錯誤;根據“仰祈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變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領土和財產,這里所有人皆會成為西班牙臣民”可知反映了哥倫布進行航海探險的動機和背景,②④正確;哥倫布抵達的是美洲,因此不能用于研究非洲的殖民史,③錯誤。故選B,排除ACD。9.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萌芽,故A項正確;B項與新航路的開辟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CD項都在新航路開辟之后,排除。10.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92年支持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的國家是西班牙,“王上”指的是西班牙國王,哥倫布在其所發現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反映了當時的航海活動帶有殖民擴張色彩,說法②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1492年哥倫布的航行最終到達的大陸是美洲,不是印度,“我”指的航海家是哥倫布,不是達 伽馬, 說法①③不符合題意,與之組合的ABC三項錯誤。11.A【詳解】根據“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占有黃金,誰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可知哥倫布論述了黃金的重要性是,說明他開辟探索新航路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尋找黃金,由此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故選A;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根源,BC與經濟根源不符,排除;D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D。1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末(世界)。據材料可知,達·伽馬船隊攜帶的貨物琳瑯滿目,說明其具有一定的經濟目的,結合所學可知,達·伽馬船隊的首航是為了開辟新航路,具有探險性,由此可知,達·伽馬船隊的首航具有經濟與探險雙重目的,C項正確,“試圖在印度建立殖民地”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達·伽馬首航去的是印度,并非要開辟大西洋奴隸貿易路線,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歐洲生產能力的高超且當時工業革命也尚未開始,排除D項。故選C項。13.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英國、荷蘭)。根據材料“荷蘭誕生了‘墨卡托投影’法,這種新的制圖法能將球面變換成平面,從而更好地指引長距離的航海。英國政府于1714年頒布了一項‘經度法案’,規定能準確測定地球經度的人都能獲得相應的獎金”可知,此時荷蘭與英國都出現了有關于航海的新科技,再結合題干中的時間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范圍內的大航海活動助推了當時的科技發展,D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英荷激烈爭奪海上霸權,排除A項;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世界市場的發展階段,排除C項。故選D項。14.C【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選項用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范圍為15世紀末(世界)。依據材料“征服海地的戰爭”、“大批印第安人慘遭殺戮,而幸存者則被驅趕到礦場和種植園從事奴隸勞動”,說明哥倫布第二次航行采取了軍事征服的手段,帶有殖民擴張的性質,C項正確;三角貿易指歐洲奴隸販子從本國出發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稻米等種植園產品以及金銀和工業原料返航,材料并不是三角貿易,排除A項;哥倫布強迫海地幸存者從事奴隸勞動,與歐洲奴隸制無關,排除B項;材料體現哥倫布航行給海地帶來災難,并非非洲,排除D項。故選C項。15.B【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近代(世界)。發現美洲等使給新興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場所”,市場擴大、商品增加和工商業的發展使“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等,說明新航路的開辟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歐洲向近代社會轉型,B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新航路開辟對于世界的影響,排除A項;根據材料“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這里的革命因素更多的是經濟層面的變革,而非資產階級的暴力革命,排除C項;材料主旨沒有強調新航路開辟帶來貿易中心轉移,排除D項。故選B項。16.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5-16世紀歐洲。據材料,意大利天文學家托斯卡內利的世界地圖以及“向西航行可抵達中國”的認識成為哥倫布發現美洲的重要條件,反映地理知識進步助推新航路開辟,D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前,歐洲人對美洲、印度、南部非洲等地區的了解十分有限,當時的地圖并不能準確反映世界地貌,排除A項;材料只能看出托斯卡內利和哥倫布認可地圓說,僅憑此不能斷定地圓學說廣泛傳播,排除B項;材料本意是哥倫布向西航行是有地理知識方面的依據的,但當時哥倫布并不知道西面有美洲,“哥倫布發現美洲屬于計劃之內”說法不恰當,排除C項。故選D項。17.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18世紀的世界。材料“到1763年,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主要海岸線,包括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等,歐洲人的知識已超出海岸線范圍”體現了歐洲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廣,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正是西方殖民擴張時期,說明殖民擴張使歐洲人具備新的全球性視野,D項正確。A錯在“開始”,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性人口流動就已經開始,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歐洲社會轉型,強調的是歐洲人視野的開闊,排除B項;材料不體現“西方現代化進程的掠奪性”,排除C項。故選D項。18.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的葡萄牙。根據材料關鍵信息“早在15世紀中葉”“實行了諸如擴大海洋權益、壟斷海上商路等政策”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學者意在強調當時葡萄牙國家戰略頗具超前性,助推了對外擴張,A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葡萄牙航海技術,排除B項;當時葡萄牙是封建國家,材料也沒有提及葡萄牙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排除C項;材料沒有葡萄牙經濟結構日益復雜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9.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航路開辟時期的歐洲。由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前,西、葡在國際貿易和國家實力方面都不是西歐國家中的強者,而新航路開辟又是人類文明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新航路開辟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C項正確;西、葡兩國雖然經濟實力相對不如歐洲強國,但仍然有經濟實力去支持航海,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與西歐的貿易發展需要更多財富有關,排除B項;新航路的開辟,促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20.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世紀意大利。據材料可知,13世紀意大利水手們開辟了新的航線,而且航線涉及區域比較廣,據此可知,這會推動意大利商業的發展,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材料主要反映13世紀意大利水手開通新的航線,這會促進意大利商業的發展,這一活動并不會直接推動西歐社會的轉型,排除A項;B項錯誤,在13世紀以前,東西方就可以通過地中海進行貿易往來,排除B項;據材料不能表明,大西洋探險活動是從13世紀開始的,排除D項。故選C項。21.不合理。經由印度洋的兩條商路都要穿過東地中海,敘利亞和埃及是必經之地。顯然,土耳其人控制這里,才有可能“阻斷商路”。土耳其人征服敘利亞(包括巴勒斯坦)和埃及,是在1516-1517年,此時,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已經開通了,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船隊正準備出發。在土耳其人的擴張過程中,有這么幾個關鍵事件:1362年土耳其人奪取亞德里亞堡,進而侵占馬其頓平原;1384年攻占索非亞,不久控制整個保加利亞;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中,土耳其人大敗南斯拉夫人的軍隊,塞爾維亞帝國滅亡;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60多年之后,土耳其人于1516年占領敘利亞;1517年征服埃及。新航路開辟的重要事件有:1402年卡斯蒂利人占領了加那利群島;1415年葡萄牙人占領北非的休達城;1441年葡萄牙人發現布朗角,探險隊從非洲帶回黑人奴隸;1488年巴托羅繆·迪亞士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1497-1498年達·伽馬的船隊到達印度卡里庫特城,掛著英國國旗的意大利船隊也在大西洋上;1517-1519年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從這兩條時間線上看,土耳其人的擴張和西歐冒險家探索新航路幾乎是在同一時段各自進行的,土耳其人的擴張活動開始較早。奧斯曼帝國的發展和擴張,經過了一個較長的過程。早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國家,只是一個游牧民族國家,疆域限于安納托利亞高原。擴張之初,土耳其人將近一個世紀在巴爾干地區用兵。到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時,敘利亞及其以南的地區都不是奧斯曼國家的領土。這一階段,土耳其人的勢力還沒有伸展到地中海東南岸。沒有實力控制東地中海要道,就談不上阻斷商路。倘若以1517年土耳其人征服敘利亞和埃及作為標志,那么,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主要探險活動在此前已經完成。因此“土耳其阻斷傳統商路,導致新航路開辟”的觀點并不合理。【詳解】本題為背景類材料題。根據材料中所列的史實,可以看出,新航路開辟和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幾乎是同一時間,但是從地理位置看,商路的關鍵點在敘利亞和埃及,土耳其人只有控制這兩地才能夠控制商路,而材料二中的時間線分析,土耳其人征服敘利亞(包括巴勒斯坦)和埃及,是在1516-1517年,此時,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已經開通了,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船隊正準備出發,因此“土耳其阻斷傳統商路,導致新航路開辟”的觀點不合理;單純從材料所列的關鍵事件和時間節點看,1362年土耳其人奪取亞德里亞堡,進而侵占馬其頓平原;1384年攻占索非亞,不久控制整個保加利亞;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中,土耳其人大敗南斯拉夫人的軍隊,塞爾維亞帝國滅亡;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60多年之后,土耳其人于1516年占領敘利亞;1517年征服埃及。新航路開辟的重要事件有:1402年卡斯蒂利人占領了加那利群島;1415年葡萄牙人占領北非的休達城;1441年葡萄牙人發現布朗角,探險隊從非洲帶回黑人奴隸;1488年巴托羅繆·迪亞士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1497-1498年達·伽馬的船隊到達印度卡里庫特城,掛著英國國旗的意大利船隊也在大西洋上;1517-1519年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從這兩條時間線上看,土耳其人的擴張和西歐冒險家探索新航路幾乎是在同一時段各自進行的,土耳其人的擴張活動開始較早。但是奧斯曼帝國的發展和擴張,經過了一個較長的過程。早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國家,只是一個游牧民族國家,疆域限于安納托利亞高原。擴張之初,土耳其人將近一個世紀在巴爾干地區用兵。到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時,敘利亞及其以南的地區都不是奧斯曼國家的領土。這一階段,土耳其人的勢力還沒有伸展到地中海東南岸。沒有實力控制東地中海要道,就談不上阻斷商路。倘若以1517年土耳其人征服敘利亞和埃及作為標志,那么,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主要探險活動在此前已經完成。因此“土耳其阻斷傳統商路,導致新航路開辟”并不成立。22.圖 1:圖中歐亞非美四大洲的輪廓都已出現,但沒有出現澳洲;非洲到印度的海岸線比較準確,但東亞和美洲的西海岸線不準確。這與 16 世紀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航海家抵達印度與美洲的狀態相吻合。據此判定圖 1 最有可能為 16 世紀。圖 2:圖中只有歐亞非三大洲,且非洲和亞洲的輪廓非常不準確,這與 15 世紀末歐洲開辟新航路之前人們不知道美洲也不知道如何從海路前往亞洲的情況相吻合。據此判定圖 2最有可能為 15 世紀。圖 3:圖中歐亞非美四大洲的海岸線相當準確,澳洲也出現在地圖上,這與 17 世紀歐洲人持續不斷進行海上探險,荷蘭人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的情況比較吻合。據此判定圖3最有可能為17世紀。【詳解】圖 1:從圖1四大洲的分布狀況分析,得出歐亞非美四大洲的輪廓都已出現,但沒有出現澳洲;非洲到印度的海岸線比較準確,但東亞和美洲的西海岸線不準確。依據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分析,得出與 16 世紀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航海家抵達印度與美洲的狀態相吻合。據此判定圖 1 最有可能為 16 世紀。圖 2:從圖2各大洲的分布狀況分析,得出只有歐亞非三大洲,且非洲和亞洲的輪廓非常不準確,依據所學新航路開辟之前的世界地圖狀況分析,得出與 15 世紀末歐洲開辟新航路之前人們不知道美洲也不知道如何從海路前往亞洲的情況相吻合。據此判定圖 2最有可能為 15 世紀。圖 3:從圖 3各大洲的分布狀況分析,得出歐亞非美四大洲的海岸線相當準確,澳洲也出現在地圖上,依據歐洲的海外冒險以及荷蘭的探險分析,得出這與 17 世紀歐洲人持續不斷進行海上探險,荷蘭人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的情況比較吻合。據此判定圖3最有可能為17世紀。23.示例:該地圖是在新航路開辟后,荷蘭壟斷海上貿易、爭奪海上霸權的歷史大背景下制作的。該圖較準確地標識了世界主要的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對中國等地繪制也較為準確,表明制圖者意識到世界是一個整體;圖中各行星圍繞太陽并繪制哥白尼像,表明制圖者對日心說的認同。以上展示了當時人對世界空間的洞察。但是該圖未標識南極洲,澳大利亞、北美等地區的輪廓比較模糊,體現當時人對世界還缺乏更為全面的了解。地圖中使用大量古希臘羅馬諸神形象,反映文藝復興時期推崇古典文化;在制圖中借鑒了中國明代地圖的元素,折射了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地圖中托勒密代表了中世紀思想,哥白尼代表近代科學,反映人們在思想觀念上正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總體上,地圖是該時代文化的產物。【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17世紀(歐洲)。據材料“1662年《大地圖集》出版,其作者約翰·布勞是荷蘭制圖師”可知,該地圖為17世紀荷蘭人繪制,據材料“《大地圖集》的買家大多是可以幫助荷蘭進行政治和商業擴張的人——國王、政治家、外交家、商人”及所學知識可知,地圖折射出荷蘭壟斷海上貿易、爭奪海上霸權的歷史。地圖較為準確的描繪了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但沒有南極洲,且澳大利亞、北美地區輪廓較為模糊,這既體現了表明制圖者意識到世界是一個整體,也體現了當時人對世界還缺乏更為全面的了解;據材料“精確標注了中國,日本,朝鮮多個城鎮的經緯度(參考了明代《廣輿圖》)”可知,折射了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據地區左面繪有提倡地心說的托勒密,右側繪有提倡日心說的哥白尼,及繪制了“古希臘羅馬諸神”的形象可知,地圖中扦勒密代表了中世紀思想,哥白尼代表近代科學,反映人們在思想觀念上正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和文藝復興時期推崇古典文化。地圖整體內容是當時時代的產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