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 新航路開辟推動人口遷移。2.人口遷移促進世界動植物大交流。3. 人口和動物的流動導致各種疾病的傳播。4. 甘薯和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1.傳統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齊頭并進。2.三角貿易興起。3.葡萄牙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4. 西班牙在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經營跨太平洋貿易。5. 大量白銀流人中國,三、早期殖民擴張1、概況(1)葡萄牙。非洲治岸、中國澳門、印度果阿,巴西(2)西班牙。美洲、菲律賓。(3)荷、英、法也在亞、非、北美建立殖民地2、影響(1)打破了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當地人民帶來災難。(2)美洲、非洲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亞洲古老帝國受到沖擊。(3)印第安人被大量居殺,很多非洲人淪為奴隸。(4)美國用農奴發展種植園經濟,瘋狂開采金銀礦,掠奪巨額財富。(5)限制殖民地對外貿易,限制了殖民地的經濟發展。(6)給殖民地帶去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7)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資本原始積累(8)世界聯系更加紫密(9)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擴展。拓展·新航路的開辟使美洲、非洲人口稅減,但物種交換帶來的糧食增產,促使歐洲、亞洲人口劇增。全世界的人口總量非但沒減少,反而持續增長。·黑奴貿易是歐洲殖民者將非洲的黑奴掠賣到美洲不是將黑奴運到歐洲。·絲銀貿易有三條路線:中國澳門——印度果阿——葡萄牙里斯本中國澳門——日本長崎中國澳門——菲律賓馬尼拉——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注:前兩條由葡萄牙人經營,第三條由西班牙人經營。·三角貿易與絲銀貿易性質不同。三角貿易充滿著罪惡與血腥,販賣的是人口,與后來的鴉片貿易販賣毒品都是非法貿易。·絲銀貿易則是合法的互利共贏的正常商業貿易。·三角貿易橫跨大西洋,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橫跨太平洋。·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開辟新航路,雖掠去了巨額財富,但并未轉化為資本,未能用于發展本國經濟,而是花在封建統治者的奢侈消費上;故而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就衰落下去。人們笑稱葡萄牙和西班牙為“黃金漏斗”。 很多同學分不清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商業革命有四大內容:商品種類流通量成倍增長(商品)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商業經營方式)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商路),英法荷等商業強國崛起(商業經營主體),都與“商業貿易〞有關。價格革命就一個內容:金銀貶值、物價猛漲,它只與“物價”’相關。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15世紀末,安特衛普市(位于今比利時)當局和議會制定了新的商業制度,健全了商業體制。葡萄牙國王選擇安特衛普作為亞洲胡椒在西歐的中轉中心。從16世紀30年代起,安特衛普集市取消了時間限制,成為長期性的國際交易所。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①封建君主是商業革命的主要動力 ②城市的政策促進商業貿易的繁榮③大帆船貿易航線密切了亞歐聯系 ④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經營方式變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161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少量購入中國茶葉,中國茶價時有“擲三銀塊,飲茶一盅”之諺。17世紀末,東印度公司的茶葉貿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增長,飲茶在英國社會上層人士中已經逐漸普及,價格也持續走低。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A.民眾消費觀念的變化 B.商業革命的影響C.世界市場的最終確立 D.價格革命的沖擊3.下側是美國學者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一書的目錄,從中可以看出貫穿全書的主線是( )第一章發現新世界 第二章細菌戰役 第三章舊世界植物、動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哥倫布將梅毒帶回歐洲 第五章新世界作為舊世界的農場 第六章生物多樣性遭破壞A.說明美洲對全球發展的貢獻 B.論證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C.闡述疫病對人類社會的危害 D.基于生態環境視角解讀歷史4.下表是19世紀英國人下午茶原料的相關信息。該表可以用來研究( )原料 來源茶葉 亞洲:中國和印度蔗糖 美洲: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島(古巴、牙買加等島國)及南美洲;美國南部種植園 亞洲:印度①英國的海外殖民擴張 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③英國人飲食習慣的變化 ④拉丁美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馬鈴薯于16世紀中后期從美洲傳入愛爾蘭,到17世紀末,“醋蘸馬鈴薯”成為愛爾蘭人的主食,養活了大量的愛爾蘭人。同一時期,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逐漸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種類繁多,風格迥異。此現象可以佐證( )①世界聯系的加強②洲際物種的交流④生態環境的惡化③貿易中心的轉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崇禎年間,給事中傅元初上書說:“呂宋(今菲律賓)其夷佛郎機(西班牙)也,其國有銀山,夷人鑄作銀錢獨盛……皆好中國綾緞雜繒……是以中國湖絲百斤值銀百兩者,至彼得價二倍”。上述材料反映了( )A.鄭和下西洋開啟明朝與東南亞貿易 B.對中國絲綢的需求引發新航路開辟C.朝貢貿易促進中國與西方經濟往來 D.明朝與西班牙殖民地間的絲銀貿易7.1600年,不列顛駐威尼斯(今意大利城市)大使寫道:“就貿易而言,這里的衰落已相當明顯,不出二十年,此城將完全崩潰。”以下關于威尼斯商業地位衰落原因的表述,正確的是( )A.傳統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完全斷絕 B.“三角貿易”使非洲損失了大量人口C.新航路開辟促使歐洲的貿易中心轉移 D.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內陸8.學生以“火雞的故事”為案例,通過分析解讀得出了以下觀點。其中,較為合理的表述有約1500年 西班牙人在委內瑞拉見到印第安人飼養的火雞,作為觀賞禽鳥帶回歐洲。帕修甫主教指示從新大陸返航的每艘船必須帶回10只火雞,雌雄各半。17世紀上半葉 歐洲改良版的火雞品種被引入北美;1621年移民在傳統豐收慶祝日時烤火雞以感謝上帝和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據說這是第一個感恩節。1863年 林肯總統宣布感恩節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是全國性節日。烤火雞成為感恩節大餐上的標配。①觀點一:“新大陸”——新空間新視野②觀點二:雙向交流——在新舊大陸之間③觀點三:統一戰爭——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④觀點四:長期共存一北美地區實現了文化認同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有學者概括某一階段世界貿易的特征如下:“中國出售絲綢和瓷器;東南亞地區出售香料和胡椒;印度出售棉布;非洲出售奴隸和黃金;美洲出售白銀、皮毛、糖和煙草;歐洲人則出售遠洋保護,并運輸各方的貨物。”符合此特征的階段應是A.14、15世紀 B.1500年前后C.16世紀中期至18世紀中期 D.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10.在新航路開辟后的西班牙,其貴族和高級教士合計不到總人口的2%,卻擁有95%到97%的土地。社會上人們普遍忽視商人和手工業者,有成就的商人或手工業者的志向大都是獲取財產,購買爵位,躋身社會上層。這一現象A.源于王室支持海外探險 B.引發了歐洲的商業革命C.不利于西班牙發展經濟 D.導致封建領主地位下降11.下圖為16世紀至17世紀《西歐小麥價格指數變化曲線圖》。下列選項能夠正確反映這一變化原因的是A.早期殖民擴張白銀流入西歐 B.西歐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C.三角貿易導致黑奴涌入歐洲 D.新航路開辟促進了食物交流12.16世紀中后期,西班牙開創了在菲律賓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的大帆船貿易。每一年,大筆白銀自墨西哥運抵馬尼拉。絲綢會從明朝南部海岸運送到菲律賓,然后裝上馬尼拉大帆船,向東運送到阿卡普爾科。下圖為貿易路線示意圖,該圖可說明A.西班牙主宰了亞洲經濟貿易 B.帆船貿易使美洲極大受益C.世界的經濟聯系進一步加強 D.世界貿易中心轉移至亞洲13.1971~1975年前后,福建泉州等地發現了多枚外國貨幣。這些貨幣正面印有西班牙國徽、“十”字等,詩山地區出土的銀幣上還打有漢字,可辨的有“正”(商號或商人的憑證)字等。有的銀幣背面印有“8”字,即8個里爾(西班牙貨幣單位);有的打印“0MP”三個拉丁字母(OM為墨西哥制造,P為管理鑄幣官員名字縮寫);還有的銀幣外緣印有“164X”(公元紀年)的阿拉伯數字。這些外國貨幣可以用來研究①貨幣的鑄造(材質、工藝、時間) ②相關的貨幣制度③西班牙對墨西哥的殖民統治 ④明末清初中國東南沿海與西班牙貿易往來的情況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14.以下地圖,與哥倫布對地球的認識最為貼近的是A. B.C. D.15.觀察圖一和圖二,根據所學,對兩幅圖解讀正確的是①圖一具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新航路的開辟②圖二對歐、亞、非、美、澳五大洲的形狀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③圖一到圖二的變化,反映了地理大發現的意義④圖一到圖二的變化可看出: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6.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下半葉是大西洋奴隸貿易最興盛的時期。奴隸成為非洲可供輸出的單一貨物,歐洲許多國家蜂擁而至,把非洲西岸地區變成了他們擄掠、買賣、販運黑人奴隸的競爭場所,眾多的奴隸專賣公司應運而生。這一時期奴隸貿易興盛主要是由于( )交通工具大變革奴隸專賣公司的建立高額利潤的刺激美洲種植園經濟發展17.甘蔗種植需要猛烈的陽光和長時間的密集勞動,且甘蔗園往往瘧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紀的歐洲是難得的奢侈品。15世紀,英國人年均糖攝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紀初,這一數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業革命大幅提升民眾的消費能力B.殖民擴張與黑奴貿易的興盛C.新航路開辟使東西方貿易更加便捷D.人口增長導致需求量的提高18.如圖是近代某一歷史時期出現的國際貿易示意圖。關于該國際貿易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太平洋提供了主要貿易通道 B.英國處于“世界工廠”地位C.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積累 D.客觀上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19.17世紀末,從意大利的建筑設計、法國的內飾品,到中國瓷器、印度織物和土耳其的古物以及來自亞洲、非洲、美洲珍稀奇異的食品,這些過去被視為奢侈的商品和服務越來越多地進入英國中等階層的消費清單。這說明當時A.東方從屬西方格局形成 B.全球貿易規模擴大C.西歐價格革命作用顯現 D.英國殖民霸權確立20.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談到:歐洲的擴張在某種程度上可用基督教的擴張主義來解釋。……基督教浸透了普濟主義、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和好戰精神。……基督教首領在執行“到世界各地去,將福音傳播給每一個人”的命令時,時常采用種種強有力的方法。不能體現這種情況的是A.開辟新航路 B.黑奴貿易C.第二次鴉片戰爭 D.義和團運動二、材料分析題21.非洲非洲大陸,歷史悠久,但各地發展極不平衡。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古代非洲文明的多樣性和先進性給予說明。144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在拉各斯市場上出售黑奴。1501年首批黑奴被運至海地和多米尼加。1552年首批黑奴登陸巴西。僅十七世紀后半葉,從非洲大西洋沿岸賣給歐洲人的奴隸數量超過以前200年的總和。1661年,弗吉尼亞殖民地議會通過法案,確定黑人是“終身奴隸”。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議,黑奴貿易正式告終。(2)依據材料,概括非洲奴隸貿易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奴隸貿易對世界產生了怎樣影響?22.白銀之路材料一 白銀之路像一條絲帶一樣環繞世界,貴金屬最后都流向了一個地方:中國。其中原因有兩個。其一,中國遼闊的疆域和高度發展的社會使它成為一個奢侈品生產國。中國有能力滿足巨大的出口市場需求,而且還能相應的提高產量。大量白銀流向中國的第二個原因是貴重金屬之間的匯率失衡。在中國,白銀和黃金的價格比例一直在6:1左右浮動,中國白銀價格幾乎是16世紀初歐洲的兩倍。這便意味著歐洲的白銀能在中國市場上購買到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貨物,這讓他們越來越愿意從中國進口。材料二 白銀的大量涌入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十分復雜,隨著16世紀和17世紀來自美洲的白銀流入中國,中國的文化、藝術及學術開始蓬勃發展。流向中國的大多數白銀被用于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完善經濟貨幣化。鼓勵自由勞工市場的繁榮以及刺激對外貿易等項目。如此大量的白銀流往中國,不可避免地導致白銀價格下降,引起物價上漲,給17世紀的中國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概述16世紀以來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原因。(2)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個角度說明白銀流入中國帶來的社會影響。三、論述題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航海時代是指15世紀末至17世紀初歐洲國家探索和開拓新大陸的時期,它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大航海活動不僅重新塑造了世界地圖,也在文化、政治和經濟等多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大航海時代的遺產是極其復雜的和多面的,既包括了文化交流和全球貿易的拓展,也包括了殖民侵略和社會剝削的痛苦記憶。——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根據材料,圍繞“大航海時代(活動)”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層次清晰)參考答案:1.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5世紀、16世紀(歐洲)。據此材料“新的商業制度,健全了商業體制”和“安特衛普集市取消了時間限制,成為長期性的國際交易所”可知,城市的政策推動了商業貿易的發展,②正確;據材料時間“15世紀末”、“16世紀30年代”可知,材料事件發生在新航路開辟,結合材料“新的商業制度,健全了商業體制”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經營方式變化,④正確,D項正確;材料雖然涉及“葡萄牙國王選擇安特衛普作為亞洲胡椒在西歐的中轉中心”,但不能得出封建君主是商業革命的“主要動力”,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B項;材料沒有體現西班牙支持下的大帆船貿易,③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2.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英國。根據材料“17世紀末,東印度公司的茶葉貿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增長,飲茶在英國社會上層人士中已經逐漸普及,價格也持續走低。”可知,17世紀初,茶葉價格較高,而到17世紀末,隨著商業革命的影響,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的增多,商路及商業中心的轉移,以及商業經營方式的轉變等原因,茶葉在英國的價格持續走低,B項正確;茶葉價格的變化,與民眾消費觀念的變化關系不大,排除A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的最終確立,排除C項;價格革命沖擊的是按傳統方式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地主,排除D項。故選B項。3.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92年以后的歐洲和美洲。據題干信息“舊世界植物、動物移居新世界”“細菌戰役”“生物多樣性遭破壞”,并結合所學可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在生態環境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促進了新舊大陸之間動植物以及病原體的傳播和交流,從中可以看出該書基于生態環境視角解讀歷史,D項正確;美洲對全球發展的貢獻與材料中“哥倫布將梅毒帶回歐洲”“生物多樣性遭破壞”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涉及生態環境,而非政治格局,排除B項;“疫病對人類社會的危害”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中“植物、動物移居新世界”等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4.A【詳解】根據茶葉來源是“亞洲:中國和印度”可得出這可用于研究英國的海外殖民擴張。根據“美洲: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島(古巴、牙買加等島國)及南美洲;美國南部種植園亞洲:印度”可得出這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有關。同時因茶葉的傳入,英國人飲食習慣發生了變化,①②③A項正確;拉丁美洲并不是英國的殖民地,④錯誤,排除BCD項。故選A項。5.A【詳解】據題意可知,美洲的馬鈴薯傳入歐洲,歐洲的小麥傳入美洲,說明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加強,物種在洲際之間進行交流,①②符合題意,A項正確;馬鈴薯和小麥在歐洲、美洲之間的傳播交流并不能說明生態環境遭到惡化,更不代表貿易中心的轉移,③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6.D【詳解】依據材料“皆好中國綾緞雜繒……是以中國湖絲百斤值銀百兩者,至彼得價二倍”,結合“崇禎年間”,可以看出明朝時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喜好中國的絲織品,中國的絲織品在菲律賓價值更高,體現了明朝與菲律賓之間的絲銀貿易,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鄭和下西洋,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朝貢貿易的狀況,排除C項。故選D項。7.C【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600年是新航路開辟之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傳統貿易城市走向衰落,C項正確;“完全斷絕”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三角貿易”以及白銀流入中國與威尼斯商業地位的衰落沒有關系,排除BD項。故選C項。8.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使得美洲新大陸被發現,火雞作為觀賞禽鳥帶回歐洲,“‘新大陸’——新空間新視野”表述合理;火雞作為觀賞禽鳥帶回歐洲,歐洲改良版的火雞品種被引入北美,因此,“雙向交流——在新舊大陸之間”表述合理。綜上所述,①②為合理的表述,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統一戰爭和不同文化的長期共存,觀點三四表述不合理,因此,③④為不合理的表述,排除BCD項。故選A項。9.C【詳解】根據“中國出售絲綢和瓷器;東南亞地區出售香料和胡椒;印度出售棉布;非洲出售奴隸和黃金;美洲出售白銀、皮毛、糖和煙草;歐洲人則出售遠洋保護,并運輸各方的貨物。”可得出這一現象出現于新航路開辟后及早期殖民擴張時期,世界聯系日益緊密,因此是16世紀中期至18世紀中期,C項正確;14世紀新航路還沒有開辟,排除A項;1500新航路才剛開始,排除B項;D項是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銷售工業品,排除D項。故選C項。【點睛】10.C【詳解】根據“社會上人們普遍忽視商人和手工業者,有成就的商人或手工業者的志向大都是獲取財產,購買爵位,躋身社會上層。”可得出新航跌開辟后,西班牙社會不重視工商業的發展,而是試圖購買爵位,躋身社會上層,這不利于西班牙發展經濟,C項正確;這種現象源于其封建制度,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引發商業革命,而不是這一現象,排除B項;D項是價格革命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點睛】11.A【詳解】由16世紀至17世紀《西歐小麥價格指數變化曲線圖》可知,16—17世紀西歐小麥價格直線上升,這是由于隨著新航路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白銀大量流入歐洲,引起了價格革命,造成了物價上漲,故選A項;西歐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1765年首先在英國開始)之后,與題干時間上不符,排除B項;三角貿易的結果是黑奴大量涌入美洲,而不是歐洲,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促進食物交流,并不會引發歐洲小麥價格上漲,排除D項。12.C【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西班牙開創了在菲律賓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的大帆船貿易,這些帆船滿載中國商品,從馬尼拉(位于菲律賓)橫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溝通了亞洲與美洲之間的經濟聯系,有利于世界經濟聯系的進一步加強,所以C正確;僅憑材料內容,無法得知“西班牙主宰了亞洲經濟貿易”,所以A錯誤;當時的美洲墨西哥等地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這種帆船貿易服務于西班牙的殖民利益,所以B錯誤;新航路開辟后,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所以D錯誤。13.D【詳解】據材料“福建泉州等地發現了多枚外國貨幣”及圖片信息可知,“這些貨幣正面印有西班牙國徽、‘十’字等”,可以研究貨幣的鑄造材質、工藝,但是不能推斷具體時間,故①錯誤;據材料可知,通過出土貨幣可以研究當時的商業發展情況及相關的貨幣制度,②正確;據材料“這些貨幣正面印有西班牙國徽、‘十’字等。有的銀幣背面印有‘8’字,即8個里爾(西班牙貨幣單位);有的打印‘0MP’三個拉丁字母(OM為墨西哥制造,P為管理鑄幣官員名字縮寫)”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早期殖民擴張中,墨西哥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故通過西班牙貨幣的反面可以看到貨幣是在墨西哥鑄造,故③正確;據材料“福建泉州等地發現了多枚外國貨幣”及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西班牙早期殖民時期,正是明末清初時期,所以其體現了明末清初中國東南沿海與西班牙貿易往來的情況,④正確;故選D;A、B、C排除。14.C【詳解】A項地圖所示海洋與陸地比例與實際情況不符,符合古代人們認為的世界以陸地為主的認識,故A項錯誤;B項地圖中歐洲、亞洲、非洲地理位置正確,還有美洲的正確記載,符合現代世界地圖,故B項錯誤;哥倫布認為地球是圓的,從歐洲向西航行即可到達亞洲,但不知道在大西洋上還有美洲的存在,故C項地圖歐洲與亞洲隔海相望符合哥倫布的認知,故C項正確;D項地圖歐洲、亞洲、非洲相連與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即可到達亞洲的認知不符,故D項錯誤。15.C【詳解】 2世紀希臘托勒密繪制的世界地圖在15世紀商品經濟發展、航海潮興起的背景下被重新發掘出來,有利于新航路的開辟,故①正確;根據圖片可以看出,圖二中五大洲的輪廓比較明顯,故②正確;圖一只有歐亞非三洲,沒有美洲和澳洲,而且比例不當,通過地理大發現,人們認識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細節,故③正確;①②③正確,故選C;雖然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的轉移,但是從圖片中看不出來,故④錯誤,故排除ABD。【點睛】16.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可知,這是原因類題目,時空是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下半葉的非洲。根據材料“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下半葉是大西洋奴隸貿易最興盛的時期。……把非洲西岸地區變成了他們擄掠、買賣、販運黑人奴隸的競爭場所,眾多的奴隸專賣公司應運而生。”可知,歐洲國家將非洲西岸地區變為其販賣黑奴的競爭場所,主要是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此從非洲大量販運黑奴到美洲的種植園中,D項正確;交通工具大變革是工業革命的影響,與17世紀的時間并不符合,排除A項;奴隸貿易的發展催生了奴隸專賣公司的建立,因果關系倒置,排除B項;“高額利潤的刺激”并不是奴隸貿易興盛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7.B【詳解】根據“15世紀,英國人年均糖攝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紀初,這一數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可得出,隨著殖民擴張與黑奴貿易的興盛,大量黑奴被賣到美洲種植園中,推動了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因此提高了蔗糖的產量,B項正確;材料中的現象主要是蔗糖產量提高,而不是工業革命對消費能力的影響,排除A項;CD項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項。故選B項。18.C【詳解】根據圖中的國際貿易示意圖及所學知識可知,該國際貿易涉及歐洲、非洲、美洲,因此該國際貿易是三角貿易,它使歐洲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展,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步驟,C項正確;三角貿易發生于大西洋,排除A項;材料中的國際貿易與英國處于“世界工廠”地位無關,排除B項;三角貿易沒有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排除D項。故選C項。19.B【詳解】17世紀末正是西方國家殖民擴張時期,隨著世界市場的拓展,貿易范圍和內容擴大,因此出現了材料所描述的現象,B項正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東方從屬于西方格局形成,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商業革命,排除C項;18世紀中期,英國殖民霸權確立,排除D項。故選B項。20.B【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黑奴貿易反映了早期西方殖民者赤裸裸的屠殺和劫掠,B項不能體現材料中的情況,B項符合題意;世界進入近代以后,基督教傳播區域不斷擴大,逐漸滲透世界各地;基督教在傳播過程中常伴隨著一種強制性的西方文化滲透。西班牙、葡萄牙開辟新航路向世界傳播天主教,浸透了基督教的普濟主義,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過程中,英法聯軍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內地傳播基督教,實為列強下一步強有力擴張、侵略中國服務,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義和團運動“扶清滅洋”也體現了對傳教士的仇恨,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破壞、壓制原有信仰,體現了“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和好戰精神”,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1.(1)示例一: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中的東部、南部、西部各選一例作答,寫出其特征,體現文明的多樣性和先進性。示例二:政權體制;農業,手工業領域;商貿(印度洋貿易,撒哈拉貿易);文化領域舉出案例說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的多樣性和先進性。示例三:與撒哈拉沙漠以北地區進行比較說明,既有總體概括又有典型案例。(2)特點:撒哈拉以南的東,西非海岸、馬達加斯加島等地是“掠奴”嚴重地區;美洲、西歐的大西洋沿岸出現大批奴隸市場;美洲、歐洲一些港口,城市因黑奴貿易而迅速發展;奴隸貿易持續時間長,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征;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法等國是主要販奴國。影響:大西洋黑奴貿易是世界歷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世界范圍內的強制性遷徙,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販賣黑奴和奴役黑人的奴隸制,帶來了以大西洋為中心的歐、美、非三大洲貿易體系的形成及貿易額的巨大增長;奴隸貿易帶來的巨大財富成為歐美國家資本原始積累的來源之一,促進了西歐北美的制造業,商業、金融業和交通運輸等部門的發展;非洲人口下降、社會動蕩,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原有的對外聯系、貿易渠道被改變,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斷;從法律上確定了黑色人種的奴隸地位,導致種族歧視的嚴重惡果。【詳解】(1)根據材料中給定的區域,選擇任一區域進行分析,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中的東部、南部、西部各選一例作答,寫出其特征,體現文明的多樣性和先進性。如:政權體制;農業,手工業領域;商貿(印度洋貿易,撒哈拉貿易);文化領域舉出案例說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的多樣性和先進性。與撒哈拉沙漠以北地區進行比較說明,既有總體概括又有典型案例。(2)特點:從地區看,撒哈拉以南的東,西非海岸、馬達加斯加島等地是“掠奴”嚴重地區;根據材料“144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在拉各斯市場上出售黑奴。1501年首批黑奴被運至海地和多米尼加”可知,美洲、西歐的大西洋沿岸出現大批奴隸市場;根據材料中列舉的一些城市可以看出,美洲、歐洲一些港口,城市因黑奴貿易而迅速發展;從奴隸貿易的時間看,奴隸貿易持續時間長,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從參與黑奴貿易的國家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法等國是主要販奴國。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西洋黑奴貿易是世界歷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世界范圍內的強制性遷徙,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販賣黑奴和奴役黑人的奴隸制,帶來了以大西洋為中心的歐、美、非三大洲貿易體系的形成及貿易額的巨大增長;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奴隸貿易帶來的巨大財富成為歐美國家資本原始積累的來源之一,促進了西歐北美的制造業,商業、金融業和交通運輸等部門的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非洲人口下降、社會動蕩,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原有的對外聯系、貿易渠道被改變,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斷;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法律上確定了黑色人種的奴隸地位,導致種族歧視的嚴重惡果。22.(1)原因:①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商品經濟繁榮,為西方提供大量的奢侈品。②中國白銀的價格遠高于歐洲,歐洲人用白銀在中國市場上能購買更多的商品。③新航路的開辟,全球貿易航路開始成為一個整體。④歐洲殖民者開始殖民擴張,從美洲大量開采白銀,運往中國,從中牟利。(2)影響:角度一:白銀流入中國,推動了中國文化藝術及學術的蓬勃發展。白銀大量流入,促進了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明清時期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小說(如《西游記》《儒林外史》《紅樓夢》)和戲曲(如京劇)等的發展。同時科技領域也出現了幾部總結性科技著作。(如《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角度二:白銀流入中國,推動了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明清時期,白銀的廣泛使用,刺激了政府的賦稅改革,如明朝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改革,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體現了我國賦役征收的重大變革。明清時期民營手工業發展,南方一些手工業作坊中出現了自由雇傭勞動的新經營方式,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角度三:白銀流入中國,造成了中國17世紀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物價飛漲;政府財政收入下降;百姓賦稅不斷增加,農民起義日趨頻繁,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6-17世紀的中國和世界。據材料“中國遼闊的疆域和高度發展的社會使它成為一個奢侈品生產國。中國有能力滿足巨大的出口市場需求”,結合所學可得出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商品經濟繁榮,為西方提供大量的奢侈品;據材料“中國白銀價格幾乎是16世紀初歐洲的兩倍。這便意味著歐洲的白銀能在中國市場上購買到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貨物,這讓他們越來越愿意從中國進口”可得出中國白銀的價格遠高于歐洲,歐洲人用白銀在中國市場上能購買更多的商品。結合所學可得出新航路的開辟,全球貿易航路開始成為一個整體。歐洲殖民者開始殖民擴張,從美洲大量開采白銀,運往中國,從中牟利。(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6-17世紀的中國。根據材料內容選取一個角度加以論述。據材料“中國的文化、藝術及學術開始蓬勃發展”可得出白銀流入中國,推動了中國文化藝術及學術的蓬勃發展。可以此為角度,結合“明清科技文化”所學知識,結合小說和戲劇繁榮、出現重要科技著作等史實進行論述。據材料“流向中國的大多數白銀被用于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完善經濟貨幣化。鼓勵自由勞工市場的繁榮以及刺激對外貿易等項目”可得出白銀流入中國,推動了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可以此為角度,結合“明清社會經濟發展”和“張居正改革”所學知識,從白銀貨幣化、一條鞭法改革、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等方面論述。據材料“白銀價格下降,引起物價上漲,給17世紀的中國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可得出白銀流入中國,造成了中國17世紀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可以此為角度,從物價上漲、百姓賦稅負擔加重、農民起義頻繁等方面論述。23.示例 論題:大航海活動開啟了人類大變革時代。論述:大航海活動打通了世界各地的貿易渠道,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和地理知識的發展。大航海活動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開拓,歐洲出現了價格革命,促使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逐漸解體。歐洲的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與此同時,大航海活動拉開了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規模殖民掠奪的道路。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總之,大航海活動打破了各個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發展的狀態,使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答案)【詳解】本題為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15-17世紀(世界)。據材料“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大航海活動不僅重新塑造了世界地圖,也在文化、政治和經濟等多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既包括了文化交流和全球貿易的拓展,也包括了殖民侵略和社會剝削的痛苦記憶”可知,有學者認為大航海活動開啟了人類大變革時代,有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材料所述“大航海時代”也即新航路開辟以及隨后的全球性貿易和殖民擴張的時代。可以以“大航海活動開啟了人類大變革時代”為題,結合所學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圍繞“打通了海上貿易航道,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引發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揭開殖民擴張序幕,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等方面展開論述。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