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秦朝標準官方文字的字形由象形文字變成了有線條的符號文字,筆畫簡單明了,大小一致,這是中國漢字發展的重大進步。該官方文字為“·A.甲骨文B.小篆.C.隸書·.:D.行書9.“大澤稱雄漫卷塵,漁陽暮鼓斷西秦。王侯將相何其志,百尺竿頭越楚津。”該詩歌描述的事件發生在:()A.夏朝時期B.商朝時期:·。C.戰國時期D.秦朝時期10.“文景之治”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據史書記載,當時的百姓可以自給自足,田野里牛馬成群,倉庫里的糧食都堆到外面去了,陳糧都已經腐爛到不能吃的地步。這說明當時A.政治清明B.經濟繁榮C.文化昌盛5。D.社會安定11.15世紀中期,朝鮮王朝組織編撰《高麗史》。該書模仿中國史書的體例,分為“世家”“列傳”“志”“年表”等。這一體例最早見于)A.《春秋》B.《史記》C.《老子》D.《莊子》12.東漢時,梁冀的兩個妹妹曾先后被立為皇后,沖帝、質帝、桓帝也皆由梁冀冊立。梁冀一手遮天,皇帝反而成了無權的傀儡。這說明當時)A.官僚機構臃腫B宦官把持朝政·C.豪強地主橫行··D.外戚勢力膨脹13.某學者曾指出,官渡之戰的意義不在于其本身以奇取勝的軍事奇跡,更重要的是它的勝利使得北方兩大軍閥的實力發生根本逆轉,實現局部統一的可能性已經出現。材料旨在強調()A,曹操采取以奇取勝的方式獲得勝利B.官渡之戰為北方的統一奠定了基礎C.官渡之戰為三國鼎立的出現奠定基礎D.宮渡之戰是典型的以弱勝強的戰役14.下圖為某著作的目錄(節選)。如果根據目錄內容為該著作擬定書名,下列最合適的是第一章偷襲烏巢,袁紹戰敗第二章貴族斗富,八王之亂第三章六朝古都,江南興盛第六章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第七章,五族內遷,民族交融A早期國家的建立B.中國歷史的大統一C.秦漢王朝的強大D.三國兩晉南北朝15.賈思勰有著“濟世救民”的抱負和“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他撰寫了.(A《論語》…B.《史記》C.《齊民要術》D.《蘭亭集序》【道德與法治、歷史綜合試卷第6頁(共8頁)】·24-11-RCCZ05a·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5分】16.(18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23年7月11日,“從文物里讀懂中國”全國媒體尋根溯源陜西行活動來到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共同領略青銅器文化。中國青銅器開始于仰韶文化早期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到商代中期,青銅器的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而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一摘編自《千年古器從沉睡中“蘇醒”從此有了“中國”》材料二或許那是最壞的時代,是一段征戰殺伐、顛沛流離的日子;但那也是最好的時代,中國多樣的思想波瀾起伏,蔚為壯觀。各家學派在思辨中創造出精妙絕倫的故事,留下了恒久流傳的精神。他們的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發展幾千年的基因;他們的聲膏,穿過戰火紛飛的年代,穿過喧囂與沉寂,直擊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摘編自紀錄片《中國》第二集《眾聲》簡介材料三文字載體多種多樣。在紙發明前,文字曾經鑄造、刻寫在青銅、石頭、甲骨上,也“書于竹帛”一使用竹木簡和絲織品作為書寫材質,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考古發現,我國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公元3世紀后,紙書日益普及,最終替代了簡帛,成為書籍的主要載體。一摘編自光明日報《典冊存根脈傳承譜新篇》(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典型器物。(3分)歸納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特點。(4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眾聲”的含義。(3分)概括“眾聲”對中國歷史的影響。(4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文字的載體。(答出兩種即可,4分)17.(21分)古今中外,無數次變革成為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動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小國寡民僻居西部,面對東部的廣土眾民,不能不設計一套統治機制…。這一封建制度,包括兩個要素二是分封子弟與親戚,在緊要的地點戍守,彼此援助,構成一個龐大的控制網絡;二是籠絡不同文化的族群,尋求合作…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住在封國城審內,謂之為“國人”。封地所在的一些本地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內,其首領與上階層則與封君及國人互通婚姻。一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材料二商鞅變法的首要任務就是促進農業生產…商鞅制定新的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不論是貧民子弟還是權貴,要想獲得封賞,就要努力立軍功…每個百姓都要進行登記,采取連坐法,讓百姓之間相互監督。,……一摘編自《“商鞅變法”究竟做了什么?讓弱小的秦國一步登天》【道德與法治、歷史綜合試卷第7頁(共8頁)】·24-11-RCCZ05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