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學 校 年 級課 題 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 課 型課 時主備教師 授課教師 授課班級學習目標 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和基本特征 知道宗教倫理在西方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教學過程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1.淵源——羅馬法 (1)羅馬共和國:《十二銅表法》(形成階段:從習慣法到成文法) ①目的:為了緩和 的矛盾 ②頒布:公元前 年 ③意義:是古羅馬的第一部 ,實質上維護 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奴隸主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特權 (2)羅馬帝國:隨著統治疆域和人口的激增,法律制度更加完善(發展階段:從公民法到萬民法) 東羅馬帝國:《羅馬民法大全》(完備階段:形成體系) ①頒布: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 ②意義:是古羅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 2.發展——中古時期的法律 (1)日耳曼法 中古時期,各日耳曼王國在記載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習慣法的基礎上編纂了一批成文法,稱為“ ”,作為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等級色彩濃厚。 教會法: 教會根據 神學,制定和頒布了教會法。 羅馬法的傳播: 11世紀后期,歐洲國家出現了研究和宣傳羅馬法的運動。 【知識拓展】原因:當時歐洲的商品經濟迅猛發展,但法律制度仍然比較落后,不能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羅馬法私法發達,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3.形成體系 (1)英美法系 ①含義: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 ②形成發展: A.淵源:11世紀,諾曼公爵征服英國,建立諾曼王朝,為了加強對地方控制,王室設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進行巡回審判。 B.形成:12世紀前后,建立在 基礎上、全國普遍適用的法律在英國逐漸形成(此即普通法)。 C.發展: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 D.完善:1688年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了 ,法律體系更加完善。 E.擴展:美國等很多國家在學習英國法律的基礎上制定了本國法律,它們構成了普通法系,也稱“ ”。 (2)大陸法系 ①含義:指歐洲大陸上源于羅馬法、以1804 年《 》為代表的各國法律,也稱民法系。 ②背景 A.13世紀以后,隨著 的加強 B.1789年法國大革命,法國受 和 影響。 ③形成: A.13世紀以后,隨著王權的加強,法國統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羅馬法基礎上的法律體系日益成熟 B.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此后,法國在啟蒙思想和大革命的影響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C.1804年,拿破侖頒布《法國民法典》,它與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稱為“拿破侖法典”。拿破侖法典與此前頒布的法律,構成法國的成文法體系,最終確立了法國的資產階級法律制度 【知識拓展】“歷史縱橫”對比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 英美法系大陸法系法律淵源判例法成文法判罰依據遵循先例(歸納法)憲法(演繹法)法官地位作用很大,可以創立先例,也可以對先例作出新的解釋不太突出代表國家英美加澳印法德意日受羅馬法影響程度吸收的是羅馬法的精神,只采納羅馬法部分原則是在羅馬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對羅馬法很大一部分繼承取得相同點1.本質:都是建立在近代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上的法律體系。 2.指導思想:都受到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深刻影響。 3.背景:以資產階級商品經濟、資產階級民族統一國家、資產階級意識 形態為基礎。 4.傳統:都繼承中古時期的羅馬法、教會法、日耳曼法。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1.在國家權力結構層面上:堅持 、 。 ①立法權:法律由 制定; ②行政權:行政機構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行使行政權; ③司法權:法院根據法律獨立掌握司法權。 2.在法律內容上:注重保護 。 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等。 3.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堅持 和無罪推定。 ①程序公正:建立了律師制度和陪審團制度。 ②實行無罪推定原則,所有被審判者在判決之前都是無罪的。 (二)評價 1.性質:為 利益服務 2.進步性: (1)政治:穩定資產階級統治,調節緩和社會矛盾。 (2)經濟: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3)對外:對亞洲及其他地區產生廣泛影響。 局限性: (1)確認了 ,財產的多少決定著法律地位的高低; (2)黑人、土著居民和婦女沒有完全的公民權 直到20世紀,黑人、原住民和婦女還在為享有完全的公民權積極斗爭。 三、宗教倫理與教化 (一)中古時期基督教倫理與教化 【名詞解釋】宗教倫理:宗教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道德修養體系,關乎人與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其社會作用是通過道德的感化而影響信眾。 1.基督教的發展 (1)國教:392年, 成為羅馬國教。 (2)被接受:476羅馬帝國滅亡后日耳曼人為了取得羅馬人和教會的支持逐漸接受了基督教。 2.表現:基督教影響了中古時期歐洲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1) : 教士們搜集和抄錄經典,保存了一些寶貴的古典文化,但他們更重要的任務是宣講教義。 (2) : ①學校類型:包括宗教學校和世俗學校。 ②學習內容:主要講授宗教內容,也教授“七藝”(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文法、修辭和邏輯)。學習內容雖然以宗教為目的,但在教育文化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3)社會生活: 人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基督教會都要介入,幾乎所有的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 3.影響 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具有一定 功能。 (二)近代新教倫理與教化 1.背景: 后,西歐的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新教。新教新教在堅持基督教教義的同時,提出一些新的思想 2.主張: (1)反對 權威 (2)主張“ ”,信徒通過自己閱讀《圣經》理解教義 (3)提倡節儉和積極入世 (4)鼓勵人們 3.評價: (1)進步性:適應了原始積累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 訴求; (2)局限性: ①仍然堅持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人們的行為, 的思想; ②排斥其他教派,引發多次宗教沖突 ③一些對教義持有不同意見的人被斥為“異端”,遭到迫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