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時空坐標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課程標準 素養目標1.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 2.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 1.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發生的社會因素,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工業革命發生的必然性。 2.梳理兩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3.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工業革命的影響。 4.結合工業革命對階級結構、社會生活、社會問題的影響,從家國情懷的角度理解工業革命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歷史時空一、工業革命的背景1.含義:工業革命是由一系列技術變革引起的從手工勞動轉向_機器生產__的重大飛躍。2.原因(1)英國“光榮革命”后,_國內政局__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2)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_自由勞動力__和國內市場。英國圈地運動的影響1.進步性(1)使資本主義經濟深入農村。圈地運動摧毀了小農經濟,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業。(2)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領主采用先進的耕作方式,提高了產量。(3)加快了英國城鎮化的進程。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移居城市,加之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的城鎮數量大大增加。(4)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階級條件。靠圈地發家的貴族地主成為資產階級新貴族,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階級基礎。(5)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圈地運動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急需的自由勞動力,積累了資本,擴大了市場,為工業革命準備了條件。2.局限性:在圈地運動中,無數農民傾家蕩產,流離失所。而政府不允許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從這個角度來說,圈地運動是一場“羊吃人”的運動。(3)英國通過_殖民擴張__,_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4)英國的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生產工具日趨專門化,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純熟,為_技術改革__和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5)17 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很多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生產技術進步為_工業革命__奠定了基礎。(6)隨著國內外_市場__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手工生產的產品已不能滿足需要,提高生產力成為當務之急,工業革命由此開始。二、工業革命的進程1.第一次工業革命(1)成就①工業革命始于棉紡織業。從18 世紀30 年代提高織布速度的“飛梭”開始,在半個多世紀內,通過_珍妮紡紗機__、水力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等一系列發明創造,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②工廠出現。1771 年,_阿克萊特__在曼徹斯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手工工場與工廠的區別手工工場和工廠同屬于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范疇,都存在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本質區別在于前者以手工勞動為主,后者實現了機器大生產。③1782 年,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改進,試制出旋轉運動的“復動式蒸汽機”;1785 年,經過進一步改進的瓦特蒸汽機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蒸汽機是英國工業革命中偉大的技術發明,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_主要標志__,也是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④動力技術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19 世紀初,汽船、火車先后問世,從此,人類進入“蒸汽時代”。⑤隨著生產機械化的推進,機器工業迅速成長。19 世紀中葉,英國的_機器制造業__也實現了機械化。(2)擴展:從18 世紀后期到19 世紀中期,_工業革命__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各國政府通過稅收、立法、直接投資等方式推動工業發展。2.第二次工業革命(1)條件:19 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_資本主義__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_自然科學__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為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2)成就①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表現為_電力技術__的廣泛開發和應用,電力成為補充、取代蒸汽的新動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②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帶來更便捷的動力,汽車、飛機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生,成為_第二次工業革命__具有深遠影響的成就。③_化學工業__的興起令人矚目,人們不僅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化學方法合成新的材料, 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④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_鐵路運輸__等,也煥發出新的活力。(3)特點①由于_科學技術__與生產緊密結合,以及近代科學理論的指導,第二次工業革命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思考1: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技創新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1:19世紀后半期,工業企業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生產的極大推動作用,開始有計劃地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來促進生產,紛紛資助科學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科技創新極大地促進了工業生產。②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都有重要的發明創造,其中_美國__與德國最為突出。思考2:兩次工業革命各有什么特點?提示2:(1)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發明機器的大都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匠,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2)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以英國為中心緩慢向周邊國家擴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3)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則以重工業為重點。三、工業革命的影響1.積極影響(1)生產力:工業革命使_生產力__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2)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工業革命使生產組織與_管理方式__發生重大變革,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科學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視;出現了_壟斷組織__。【概念闡釋】壟斷組織是指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或幾個經濟部門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業之間的聯合。它們憑借這種聯合所建立的統治地位,控制相應部門的商品生產,瓜分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規定壟斷價格,攫取高額利潤。壟斷組織在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3)階級結構①工業革命造成社會_階級結構__的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②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的_政治權利__,他們通過改革,進一步鞏固了統治地位。③_工人__階級迅速崛起,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展開斗爭。④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_中間階層__的力量也開始發展。(4)社會生活①以工廠為中心形成了很多_城市__,它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②現代工業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人們的_生活__有所改善。③休閑娛樂和群眾性_體育運動__逐漸興起,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 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④_女性__也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⑤從總的趨勢來看,人口增加明顯。2.消極影響(1)工業革命也導致了社會_貧富分化__加劇、城市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2)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19 世紀末20 世紀初,_資本主義__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工業革命后西方的殖民擴張具有雙重性。一是在殖民地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壓迫、奴役殖民地人民,給殖民地人民帶來災難;二是將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傳播到落后地區,客觀上沖擊與摧毀了相對落后的社會體制。主題一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和進程(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史料一 由于英國個體商人資本不足,有限公司、聯合的股份公司、為海外貿易提供擔保與分散風險的保險業等迅速發展。民間從海洋貿易獲得的財富,通過新興的融資渠道與金融工具大規模流向工業部門,從而為工業準備了金融制度基礎。……至1600年,大約2/3的英國舊貴族在財政上入不敷出,他們所構成的社會上層結構已接近解體的邊緣。——龍登高《為什么不是西班牙而是英國完成制度原創——兼及明清中國的討論》探究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原因。提示1: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提供了制度保障;殖民活動和圈地運動造成的資本積累和市場需求;近代公司制度、金融制度的產生;舊貴族的衰落。史料二 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探究2:根據史料二,如何理解《共產黨宣言》的這段話。提示2:國內外市場的不斷擴大是導致工業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因為手工工場的生產能力已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的需要。史料三 蒸汽機的歷史意義,無論怎樣夸大都不過分。它提供了開發和利用熱能來驅動機械的手段……19世紀歐洲對世界的支配其實就是以蒸汽機為基礎的。——[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探究3:有人認為:“沒有瓦特,就沒有工業革命。”結合史料三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瓦特貢獻的認識。提示3:瓦特改良蒸汽機,使工廠擺脫了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便利了機器的使用和推廣,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人類跨入了“蒸汽時代”。【拓展】1.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開展的原因(1)資金:海外貿易、殖民掠奪、販賣黑奴,為英國積累了巨額財富。(2)市場:通過殖民擴張和殖民戰爭,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3)原料:國內資源豐富,海外掠奪。(4)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為自由勞動者。(5)技術:手工工場時期培養了一批具有熟練技能的工匠,他們成為工業革命中的技術革新力量。(6)國家政策保護: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能為資本家帶來利潤的技術革新。2.工業革命的影響(1)積極方面①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②社會關系: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③城市化: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城市化進程加快。④思想:促進了科學教育的發展,科學共產主義思想和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產生。⑤對世界市場: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2)消極方面①貧富分化嚴重。無產階級遭受日益沉重的剝削和壓迫,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造成階級矛盾尖銳。②東西方關系的逆轉。亞非拉等落后地區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加快,受到了日益嚴重的掠奪,使東方從屬于西方。③環境污染嚴重。工業革命后,工業化國家加大了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掠奪,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威脅了人類的生存環境。④經濟危機。生產不足被生產的相對過剩取代,工業革命后,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成為規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其破壞力越來越大,成為新的經濟問題。主題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史料四 1870年以后,隨著科技的巨大進步和工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興起,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要求的資本也就越來越多,于是股份公司這種早已出現的集資經營方式開始得到廣泛發展……此外,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也加速了大資本吞噬小資本的進程……1873年的經濟危機使許多中小企業破產,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的集中。——摘自《世界近代史》探究4:根據材料四,概括19世紀下半期壟斷組織產生的主要原因。提示4:原因:科技革命和重工業生產的發展;股份公司的發展和生產的集中;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激烈競爭。史料五 資本主義國家將資本輸出作為金融資本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從而加速了資本的跨國流動,發展起國際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資本體系。——劉金源等《全球化進程中的反全球化運動》探究5:依據史料五,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促進世界市場發展方面有什么新進展。提示5:進展:資本輸出成為擴張手段;形成世界性資本體系、金融體系。史料六 在金字塔頂端的是少數幾個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其底端是處于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廣大亞非拉美落后國家。這時,世界上形成了兩大類國家:一類是幾個歐美資本主義工業制成品生產國,另一類是以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主的農礦業生產國。——千枝松《科技革命與國際分工》探究6:依據史料六,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了怎樣的國際分工。提示6:國際分工: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工業制成品市場;廣大的亞非拉美落后國家成為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供應地。【拓展】1.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1)提供了物質基礎。工業革命用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空前發展,為滿足急劇擴大的生產和商品銷售的需要,列強在世界范圍內擴張,使世界上絕大部分落后國家或地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2)密切了國際交流。各行業間和各國間生產的互補性,使世界各國各地區間的交往更加頻繁,分工也更具體,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前提條件。(3)為推動國際交流提供了技術和經濟條件。它促進了國際人口和資金的流動,引起交通運輸業的技術革命,促進了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傳播,擴大了工業文明對世界的影響,聯結世界的經濟紐帶逐漸形成。(4)改變了世界格局,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殖民體系的確立成為世界市場形成的重要保障。2.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類別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同點 技術發明 來源于實踐經驗,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來源于科學研究,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發明者 技師和工人 科學家、工程師主要國家 英國(“一枝獨秀”) 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百花齊放”)起始行業 紡織業等輕工業 能源等重工業生產力的進步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生產關系的變革 現代工廠制(自由資本主義) 壟斷組織,公司制(壟斷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初步形成 最終形成相同點 兩次工業革命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工業革命的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從其發源地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在英國之后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其工業化不像英國那樣是一個自發的、必然的進程,而是受到更多人為的、主觀的因素的影響,政府常常在其中扮演推動工業化的角色。當然,這些后起的工業化國家也沒有必要完全重復英國的工業革命步驟,它們的工業革命各具特色。法國是歐洲大陸最先開始工業革命的大國,19世紀60年代法國基本完成工業革命,工業生產水平僅次于英國,占據世界第二位。法國的工業革命一波三折,早在18世紀末,法國已從英國引進了珍妮機和蒸汽機等設備。大革命爆發后政局動蕩,工業革命陷入停頓。直到拿破侖帝國結束,法國經濟才進入“不規則但強有力的增長”時期……但法國工業革命并不像英國工業革命那樣,呈現明顯的起飛態勢。從整個工業化進程來看,法國19世紀的經濟增長平穩,甚至被視為“沒有工業革命的工業化”時期。工業革命后,法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產業結構上傳統部門與新興部門齊頭并進、工業企業結構多元、大中小企業長期并存的特點。法國工業革命中,國家通過稅收、經濟立法、直接投資等方式干預經濟,這在第二帝國時期表現得最充分。1.(2023·山東德州)17世紀,面對印度棉紡織品的挑戰,英國政府頒布一系列法令,禁止進口銷售印度棉布,并鼓勵英國商人進入棉紡織行業。這些法令( D )A.加劇了棉紡織業的競爭B.推動了生產組織形式變化C.提高了棉紡織品的成本D.促進了棉紡織技術的革新解析:根據材料“禁止進口銷售印度棉布,并鼓勵英國商人進入棉紡織行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英國政府為了應對印度棉紡織品的挑戰,鼓勵本國棉紡織行業的發展,發布了一些法令,促進了棉紡織技術的革新,D項正確;“禁止進口銷售印度棉布”降低了紡織業的競爭力度,排除A項;由手工工場到工廠、再到壟斷組織等,這才是生產組織形式變化,排除B項;這些法令并不會提高棉紡織品的成本,排除C項。故選D項。2.(2023·江蘇鹽城)英國埋藏著大量的煤礦資源,技術人員成功摸索出巧妙且高效利用煤的辦法,推動了此后英國一系列的技術變革。1738年,法國人梯奎特對此感嘆道:“煤炭是支撐英國人創造財富和成就繁榮的最強有力后盾之一”。這表明英國工業革命( D )A.導致環境污染,迫使產業結構調整B.促成了技術積累和產業升級C.推動市場需求,催生采礦技術研發D.得益于先天良好的資源優勢解析:據材料“英國埋藏著大量的煤礦資源,技術人員成功摸索出巧妙且高效利用煤的辦法,推動了此后英國一系列的技術變革”,可以看出英國豐富的煤礦資源,對于之后的技術變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D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其對環境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煤礦資源對于工業革命的影響,并未提及產業升級,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豐富的煤礦以及采礦技術的發展,對于工業革命的推動作用,市場需求無法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3.(2023·甘肅白銀)19世紀20年代后期開始,英國和美國掀起了修筑鐵路、建造機車的熱潮。僅1832年,美國就修建了17條鐵路。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B )A.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B.斯蒂芬森改進蒸汽機車C.工業革命的完成D.世界市場的最終建立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20和30年代的英國和美國。材料敘述的是火車和鐵路建設迅速發展,這主要建立在火車技術改進的基礎上,B項正確;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是火車機車改進的前提,但并非掀起修筑鐵路、建造機車熱潮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工業革命此時尚未完成,排除C項;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D項。故選B項。4.(2023·安徽池州)工業革命時期,英國議會通過的《工廠法》中,都附有關于童工教育的條款。如1802年通過的第一個《工廠法》,規定廠主應對童工進行讀、寫、算的教育。1833年的《工廠法》規定,14歲以下在紡織工廠勞動的童工每天須接受2小時義務教育。英國《工廠法》的這些教育條款旨在( C )A.防止資本家對童工的剝削B.提高童工的自我保護意識C.適應工業革命發展的需要D.發現和培養工業實用人才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對工人的文化技術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19世紀上半期正是工業革命深入發展時期,此時工廠法重視對童工的文化教育,目的是提高其基本的文化素養,以適應工業革命不斷發展的需要,C項正確;A項顯然與允許工廠使用童工的目的不符,排除;B項是對童工進行文化教育的錯誤理解,排除;材料只涉及童工基本的文化教育,并不是為了發現和培養工業實用人才,排除D項。故選C項。5.(2023·湖南長沙)1865年前后,旋轉木馬開始在紐約科尼島流行。1884年,科尼島引進了一種紐約人從未見過的娛樂項目——過山車,票價相當便宜,只需5美分。不久,摩天輪出現了,科尼島娛樂設施的發展( B )A.折射出民眾工作條件的改善B.得益于工業化成果的應用C.說明休閑旅游生活方式出現D.反映出市民福利建設加快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5年至1884年(美國)。據本題材料“1865年前后,旋轉木馬開始在紐約科尼島流行。1884年,科尼島引進了一種紐約人從未見過的娛樂項目——過山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5年前后娛樂設施旋轉木馬、過山車等項目取得發展,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社會生活近代化也迅速興起發展,所以科尼島娛樂設施的發展得益于工業化成果的應用,B項正確;材料主要說的是娛樂生活方面,并未涉及工作條件的改善,排除A項;材料設計的是娛樂項目,不一定是旅游生活方式,旋轉木馬流行,不能說明休閑旅游生活方式出現,排除C項;材料主要說明娛樂項目發展,市民福利建設加快偏離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6.(2023·山西聯考)旅行者以往靠雙腿、馬車經過數日乃至數月跋涉和顛簸才能到達的目的地,現在跨上火車幾個小時就解決了問題;遠洋貨輪把英國的消費商品運銷到世界各個角落,又把英國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原料、生活用品運回。曾經閉塞、孤立、結構簡單的經濟單位,被無數個“毛細血管”連成了高等的經濟生命體。該材料旨在強調交通運輸的發展( B )A.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B.促進了社會流動和經濟發展C.推動了英國成為世界工廠D.逐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解析:據題干可知交通運輸的發展首先提高了人們外出的效率,社會流動加快,其次推動了地區之間經濟要素的流通,促進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展示交通發展促進社會流動和經濟發展,A、D兩項只體現了其中一個方面,排除;19世紀英國在其完成工業革命以后,機器大工業代替了手工工業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開辟了新的工業生產門類,并在殖民主義炮艦政策的配合下,向世界各地輸出工業品。可以說,英國是19世紀的世界工廠,材料沒有涉及工業革命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B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