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導學案(含解析)--2023-2024學年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導學案(含解析)--2023-2024學年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簡介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程標準 素養目標
1.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 1.能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列寧主義的形成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社會發展的結果,進而理解思想的產生與政治、經濟狀況緊密聯系的內在關系。 2.能夠從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角度認識十月革命爆發的必然性,并通過相關史料論證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3.能夠運用列表法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其實行的原因和影響。
歷史時空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1.背景
經濟 19世紀末20 世紀初,俄國_資本主義經濟__不斷發展。
政治 _沙皇專制__統治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階級 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俄國第一代_產業工人__。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
思想 1900年,流亡國外的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_馬克思主義__,為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作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
2.標志:1903 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列寧的擁護者在中央委員會中占多數,被稱作“_布爾什維克__”。這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
3.內容
(1)列寧認為,_帝國主義__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
(2)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
(3)“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_單獨一個__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4)_工人階級__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4.意義: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_俄國__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列寧主義,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_社會主義革命__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列寧主義被稱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它和馬克思主義一樣,是世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因此,它常常和馬克思主義一起合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1.過程
(1)二月革命
①爆發:1917 年 3 月,即俄歷 2 月,俄國爆發_二月革命__。
②意義: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資產階級_臨時政府__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罕見局面。
【概念闡釋】蘇維埃
蘇維埃:意為“會議”或“代表會議”。俄國1905年革命時首創“工人代表蘇維埃”,成為領導革命斗爭的組織形式。1917年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與臨時政府形成“兩個政權并存”局面。布爾什維克掌握蘇維埃領導權后,發動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蘇維埃政權,簡稱“蘇維埃俄國”(蘇俄)。在蘇聯國家體制中,最高蘇維埃是國家立法機構。
③結果:二月革命勝利后,彼得格勒_工兵代表蘇維埃__的領導人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達成協議,將政權交給臨時政府,自己則處于次要地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它繼續進行_帝國主義__戰爭,一直沒有滿足人民群眾對“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鎮壓人民的反抗。
俄國的二月革命不是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判斷一場革命的性質,不僅要看領導階級,更重要的是看革命的任務。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因此,它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是社會主義革命。
(2)《四月提綱》:1917 年4 月,列寧從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_社會主義革命__推進的戰略和策略,并親自領導了組織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
(3)十月革命:1917年11 月7 日,即俄歷10 月25 日,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
(4)建立政權:1917年11 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這次大會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_社會主義__國家的誕生。
【圖解歷史】
十月革命的進程
2.意義
(1)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俄國與_世界歷史__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
(2)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_無產階級__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_社會主義__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
(3)十月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_殖民地半殖民地__人民的解放斗爭, 改變了20 世紀的世界格局。
(4)從此,資本主義和_社會主義__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他們通過_武裝干涉__,使蘇俄陷入內戰當中。
(2)目的: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蘇維埃政權實行了_戰時共產主義__政策。
(3)內容:其中最重要的是_余糧收集制__,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
(4)影響: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_糧食供應__,緩解了城市饑荒, 但嚴重損害了_農民__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但是許多措施超出戰時需要的限度,導致了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2.新經濟政策
(1)時間:1921 年3 月,蘇俄政府決定實行_新經濟__政策。
(2)內容:新經濟政策的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_糧食稅__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同時允許_私營企業__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并以_租讓制__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
(3)意義: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_蘇維埃__政權。
3.蘇聯模式
(1)建立:1924 年1 月,列寧逝世。在斯大林領導下,蘇聯先后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_農業集體化__”。
【概念闡釋】農業集體化
農業集體化是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程。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將農業集體化列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1929年11月,根據斯大林指示,聯共(布)中央全會又通過“全盤集體化”決議,運動被推向高潮。到1936年,幾乎所有農戶都加入了集體農莊。農業集體化運動是運用“階級斗爭”方式進行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它為計劃經濟體制提供了穩定的來自農業的資源(糧食、原料和資金),滿足了高速工業化的需要。但它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違背了農業現代化的經濟規律,致使蘇聯的農業發展長期滯后。
(2)成就:經過兩個“_五年計劃__”,到1937 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_歐洲__首位、世界第二位。蘇聯在很短時間內從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_小農__國家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令世界矚目,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發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3)表現:斯大林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后被稱為“_蘇聯模式__”。它在經濟上表現為生產資料_公有制__,實行自上而下的_指令性__計劃體制;政治上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
(4)評價
①積極作用:蘇聯模式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_工業化__,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_衛國戰爭__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
②消極影響:蘇聯模式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
_重工業__,在_農業集體化__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_比例失調__,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這些問題影響了蘇聯的發展。
主題一 十月革命(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史料一 俄國當前形勢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第一階段由于無產階級的覺悟和組織程度不夠,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
——《四月提綱》
探究1:史料一中“革命的第一階段”和“革命的第二階段”各指什么性質的革命?各自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提示1:革命的第一階段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是推翻沙皇專制制度;革命的第二階段是社會主義革命,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史料二 現在和平發展和使政權無痛苦地轉歸蘇維埃已不可能,因為政權事實上已轉移到反革命的資產階級手中。現在只有徹底消滅反革命的資產階級專政才是正確的口號……
——《1917年8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
第六次代表大會關于政治形勢的決議》
探究2:據史料二,指出布爾什維克黨奪取政權的兩種方式。最終選擇的是哪一種方式?
提示2:和平發展與暴力奪權。暴力奪權。
史料三 十月革命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其理論的一次實踐性試驗。它突破了西方資本主義三百年來一統天下的巨大危機;它用三十年時間完成了西方用兩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把一個愚昧、落后、腐朽的三流國家改造成了一個超級大國……
探究3:據史料三,概括十月革命的影響。
提示3:使馬克思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人類歷史進入了兩種制度并存競爭的時期;為俄國工業化強國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拓展】
1.俄國十月革命的背景
(1)客觀因素
①俄國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具備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基礎。
②俄國發展落后,各種社會矛盾尖銳,使其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
③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為革命創造了有利的時機。
(2)主觀因素
①俄國無產階級相對集中,有很強的革命性和戰斗力。
②俄國的無產階級政黨較為成熟。
③有強有力的同盟軍——農民。
④有成熟的革命理論——列寧主義。
2.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比較
類別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對象 沙皇專制統治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力量 資產階級參加并起積極作用 無產階級和廣大群眾
結果 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形成兩個政權并存局面 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聯系 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開端和準備;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發展和結果
3.十月革命的特點
(1)從理論角度看:在列寧主義的指導下取得成功,列寧發現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認為社會主義有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2)從革命道路看:所走的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大到全國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革命道路,這是俄國革命的特殊性。
(3)從革命階段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形成了急劇發展的兩個不同性質階段的革命。
(4)從斗爭方式看:是由設想和平奪權到組織革命武裝奪取政權。
主題二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史料四 否認戰時共產主義的歷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當時種種災難性后果的根源,是離開了歷史的分析。
——王斯德
探究4:史料主張用什么方法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運用這一方法,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提示4:方法: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進行全面的評價。
評價:積極:集中了全國的物力、財力,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消極: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引發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
史料五 市場關系的存在是新經濟政策的決定性因素。……我們過去認為,我們可以一舉消滅市場關系。而實際情況表明,我們恰恰要通過市場關系走向社會主義。
——布哈林談新經濟政策
探究5:根據史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俄新經濟政策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提示5:特點:通過市場關系走向社會主義。
史料六 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只能實行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只能允許兩種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發展;社會主義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優越;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道路……
——《世界歷史》雜志
探究6:根據史料六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觀點。
提示6:建立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
【拓展】
1.新經濟政策“新”的表現及作用
(1)表現
①所有制:允許私有制的存在,出現了多種所有制形式。
②分配形式:實行按勞分配。
③流通領域:允許自由貿易。
④過渡方式:按經濟規律辦事,從直接過渡轉變為逐步過渡。
(2)作用
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
②探索了在小農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③從實踐上說明采用什么方式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建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模式,必須和本國的具體實際相適應。
2.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不同點
(1)前者實行余糧征集制;后者實行固定糧食稅。
(2)前者推行工業國有化;后者部分恢復私營經濟,允許外商租賃經營。
(3)前者取消自由貿易;后者允許市場自由貿易。
(4)前者強制勞動;后者實行按勞分配。
(5)從特點看,前者兼有“戰時”和“共產主義”特點;后者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市場)發展經濟,部分恢復私有制,公私并存。
(6)從改造方式看,前者實行直接過渡,即直接和徹底地摧毀舊經濟體制,而代之以新經濟體制;后者實行逐步過渡,即在一定時期內對社會的經濟結構逐步地進行改造。
(7)從經驗教訓看,前者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后者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是符合俄國國情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3.全面認識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式
(1)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蘇聯的小農生產占優勢的社會經濟結構,經濟文化落后。
②客觀原因:過渡時期階級斗爭激烈,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帝國主義包圍下險惡的國際環境以及戰爭的危機感。
③主觀原因:斯大林對黨內斗爭的錯誤處理方法以及理論上的失誤。
④歷史原因:長期的封建專制遺留下了大量的個人專斷和個人迷信的殘余。
(2)特征
①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上實行完全公有。
②在經濟管理體制上實行高度集中。
③在經濟建設指導方針上主張優先發展重工業。
④在農業方面實行農業全盤集體化。
(3)影響
①積極方面: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蘇聯模式開辟了一種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為其他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鑒。
②消極方面:后來逐漸僵化,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二戰后被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照搬,成為東歐劇變的歷史根源。
(4)教訓
①制定政策時一定要堅持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原則。
②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農、輕、重按適當比例均衡發展。
③制定農業政策必須考慮農民的利益。
④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必須結合起來。
“一國首先勝利論”激發了俄國革命者的革命首創精神
列寧提出社會主義革命“一國首先勝利論”,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列寧的社會主義革命“一國首先勝利論”與馬克思、恩格斯的“同時發生論”一脈相承,都認為一些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可能會發生并取得勝利。但是列寧所處的時代已發生變化,革命的主客觀條件也不同了,因此他認為各國革命的發生會有先有后,并可能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獲得勝利。列寧堅持與時俱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而不是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列寧的社會主義革命“一國首先勝利論”,為俄國革命政黨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論指導。列寧的社會主義革命“一國首先勝利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全黨能夠全面、準確、與時俱進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破除了對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機械、僵化、形而上學的理解。列寧的社會主義革命“一國首先勝利論”,極大地鼓舞了布爾什維克黨和廣大人民群眾,開創性地推進革命進程,滿懷信心地奪取革命勝利。
1.(2023·河南商丘)列寧在談及俄國革命時指出,政治革命的基礎不是新的生產關系,而是生產力的新的發展與舊的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革命的中介,其徹底完成是在社會關系的革命發生之后,這是一個總體過程,不排除各國革命的發生在順序上表現出的特殊性。這一論斷( C )
A.強調國家資本主義的合理性
B.意在闡明俄國生產力落后的本質
C.凸顯俄國政治革命的先導性
D.體現出政治與經濟變革的統一性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各國革命的發生在形式或順序上有其特殊性,政治革命先于產業革命和社會革命并不違背革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政治革命的“徹底完成是在社會關系的革命發生之后”,列寧強調的是政治革命先行的合理性,即十月革命的發生符合歷史客觀規律,C項正確;材料論述的是俄國政治革命,“國家資本主義”指的是新經濟政策,排除A項;列寧意在強調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并非闡明俄國生產力落后的本質,排除B項;材料闡述了經濟變革與政治變革的先后順序,而非統一性,排除D項。故選C項。
2.(2023·江西聯考)在1917年的《四月提綱》里,列寧設想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不贊成立即推翻臨時政府,從而提出了和平發展方針。列寧這一設想提出的主要依據是( A )
A.存在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B.俄國沙皇已經宣布退位
C.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
D.兩個政權實現和睦相處
解析: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1917年列寧提出了和平發展的方針,不使用暴力推翻臨時政府。結合所學可知,二月革命后出現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因此列寧依此提出和平過渡的方針,A項正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列寧對國內政局的判斷,而不是國際,排除C項;“實現”說法錯誤,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排除D項。故選A項。
3.正當起義部隊攻打冬宮時,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開幕。大會譴責帝國主義的戰爭罪行,通過了一系列文件,同時選舉產生了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成立了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這次大會( A )
A.宣告了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
B.推翻了沙皇的反動統治
C.豐富與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D.初步建立“蘇聯模式”
解析:從材料中“起義部隊攻打冬宮”“成立了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可以知道,這次大會是在十月革命即將勝利的情況下召開的會議,為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準備,宣告了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A項正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反動統治,排除B項;在俄國,列寧主義的誕生,豐富與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排除C項;蘇聯模式是在斯大林時期逐漸形成的,排除D項。故選A項。
4.(2023·寧夏石嘴山)有學者指出,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小農經濟的共耕制和集體化,實現了農業經濟的社會主義轉化;取消私人貿易,實現了商業的社會主義化;將工業集中和國有化,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構建”。這說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 )
A.塑造了蘇維埃政權的權威
B.提高了工農業生產的效益
C.始終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D.踐行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解析:材料表明,蘇俄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業、商業、工業方面都保持了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踐行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D項正確;A、B兩項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后來造成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故選D項。
5.1921年6月,蘇俄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決定恢復商品生產和貨幣機制,給企業一定的自主權,對中小企業實行非國有化。下半年,國家退出擁有20名工人以下的小型企業,允許私人承租經營;同時準許私人開辦小型企業,允許私人開辦商店。這反映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 D )
A.擴大企業自主權
B.協調國民經濟比例關系
C.開展工業化建設
D.利用市場機制發展經濟
解析: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21年(蘇俄)。據材料“決定恢復商品生產和貨幣機制,給企業一定的自主權,對中小企業實行非國有化……”,可以看出此時蘇俄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和發展經濟,D項正確;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利用市場機制來發展經濟,給企業一定的自主權,也屬于這個范疇,排除A項;實質是利用市場來恢復經濟,并不是協調國民經濟比例關系,排除B項;工業化建設是斯大林模式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
6.(2023·江西聯考)1928年,美國特津市的卡思公司接受了為蘇聯建設一個價值為4000萬美元的拖拉機廠的合同。1935年蘇聯的一個文件統計,1932年在蘇聯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外國專家約有6800人。這說明( B )
A.新經濟政策具有頑強活力
B.經濟危機成為蘇聯發展的機遇
C.蘇聯重視引進西方技術
D.經濟體制改革激發了科技創新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29—1933年是美國的經濟大危機期間,這一時期的經濟大危機影響到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為了緩解危機,美國向蘇聯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所以經濟危機成為蘇聯發展的機遇,B項正確;1928年后蘇聯已經不再實行新經濟政策,排除A項;材料說明的是蘇聯利用了西方經濟大危機的機遇,并不是重視引用西方技術,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利用外資和技術,而不是經濟體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排除D項。故選B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城县| 台北市| 石棉县| 松原市| 桑植县| 邵阳县| 洛扎县| 祁东县| 苏尼特右旗| 白水县| 鲁山县| 昌吉市| 上犹县| 平罗县| 浙江省| 合川市| 博客| 鞍山市| 黄冈市| 寿阳县| 通城县| 招远市| 咸宁市| 浏阳市| 祁阳县| 海伦市| 会同县| 松滋市| 大庆市| 富顺县| 松原市| 都江堰市| 张家界市| 瑞丽市| 苏州市| 惠安县| 建始县| 府谷县| 教育| 翼城县|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