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一、戰前1. 1919 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2. 1920 年,希特勒組建納粹黨3. 1921 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開啟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4. 1922 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權。5. 1929年,經濟大危機爆發。6. 1931 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7. 1933 年,德國納粹掌權,法西斯統治確立8. 1935 年,意大利人侵埃塞俄比亞,9. 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兩大戰爭策源地形成。10.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11. 《 慕尼黑協定》,綏靖政策二 “二戰”1. 1939年9月 德軍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2. 法國戰敗投降。3. 1941 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4. 1941年12月,日本偷表珍珠港,美對日宣戰5. 1942 年26 國簽署 《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6.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7.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三、雅爾塔體系1. 建立開羅宣言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波茨坦會議和協定2內容(1)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2)日本歸還竊取于中國的領士。(3)承認朝鮮最終獨立(4)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5)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6)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7)成立聯合國3評價(1)主要目標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合作共處。(2)大國妥協產物,帶有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壞一些國家利益(3)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走向美蘇兩極格局。拓展:·一戰是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交戰雙方進行的基本上都是非正義的戰爭。“二戰”則是一場正義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戰勝國。一戰后,中國弱國地位絲毫未變;二戰則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重新確立起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重商主義適應了商業資本的發展要求,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自由主義適應了工業資本的發展要求,自由貿易對工業強國最為有利。凱恩斯主義適應了壟斷資本的發展要求,在醫治經濟危機與失業方面有著獨特的建樹“一戰” 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國際影響力迅速上升,但其軍事實力仍十分有限。歐洲雖然失去了經濟霸權,但綜合實力仍然強大。美國真正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是在“二戰”后。〝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和“二戰”后建立的雅爾塔體系都帶有強權政治的烙印,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是一個孕育戰爭的體系,而雅爾塔體系則有效地維護了戰后的和平與安全。“二戰”使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蘇聯成為戰后唯一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但蘇聯經濟實力遠遜于美國,只能稱為“政治軍事大國“不能稱為“經濟政治和軍事大國”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196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522號決議,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與投資應達到發達國家國民收入的1%。此舉符合聯合國( )A.托管制度 B.“大國一致”的原則C.安理會投票程序 D.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2.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規定“如果受援國不同意履行它們在由美國參加的多邊與雙邊條約或協定中所承擔的軍事義務”“經濟與技術援助將不給予任何這樣的一個國家”。當受援國違反美國的意志時,美國就以縮減或停止“美援”相威脅。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美國通過經濟援助推行霸權政策 B.受援國須將美國的援助用作軍費C.確立戰后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D.宏觀調控成為戰后各國普遍選擇3.如圖所示漫畫發表于1938年,圖中推地球的人是英國首相張伯倫。該漫畫( )A.反映一戰后歐洲國際新秩序建立 B.揭示英國綏靖政策將引發的后果C.贊揚張伯倫維護世界和平的努力 D.說明雅爾塔體系損害弱國的利益4.在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直截了當地要求恢復在日俄戰爭中俄國失去的在中國和遠東的領地和特權。而羅斯福為使蘇聯盡快對日出兵作戰,幾乎不假思索就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并和丘吉爾一起與斯大林背著中國達成了秘密的書面協議。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雅爾塔會議體現了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妥協和合作②中國在國際格局中仍處于弱勢地位③雅爾塔會議確立了美蘇兩分天下的格局④雅爾塔會議帶有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聯合國憲章》聲明:“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并采取其他適當辦法,以增強普遍和平。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以下關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在政治理論上進一步確立了廢除殖民主義的正義性B.體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和平的追求C.使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D.體現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集體安全機制更趨完善6.1939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開會解決捷克斯洛伐克問題。會上面對意大利和德國提出的由德國占領蘇臺德地區的建議。法國總理吹捧這是“本著客觀和現實的精神提出來的”,英國首相竟宣稱他也“想到過一個同這個建議相似的解決辦法”。這表明英法A.極力遏制法西斯擴張 B.無力抗擊德國的侵略C.努力維護歐洲的和平 D.大力的推行綏靖政策7.在波茨坦會議上,蘇、美、英“三巨頭”都沒有分裂德國的打算,他們要把被占領的德國作為一個經濟體,如果可能的話,將來把它當作一個政治體來對待。就美英兩國來看,他們這樣做是為了A.對蘇聯占領區發展施加影響 B.維護德國的完整與獨立C.繼續維持與蘇聯的同盟關系 D.推動蘇聯參加對日作戰8.英國首相丘吉爾1942年4月18日寫道:“我必須指出,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日軍15個師團,也許會有20個師團騰出手來。其后,大舉進犯印度,就確實可能了。”這充分說明①二戰時中國戰場作用很大 ②中國軍隊牽制了大量日軍③日軍已經很快攻占了印度 ④中國戰場是東方的主戰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9.《德國通史》寫道,德國法西斯產生于民族感情受到挫折的土壤上,這種挫折逆反成為一種民族復仇主義。而納粹分子又認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因此,不僅要求改得本民族“原有地位”,還要把“生存空間”作“無限的擴大”。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德國法西斯上臺的條件是A.自由主義思潮的膨脹 B.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C.英法綏靖政策的縱容 D.極端民族主義的滋長10.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這標志著( )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結束 D.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成立11.下表為1500-1985年部分區域經濟占世界經濟總量比重情況。下列各項對表格所反映的經濟情況及其變化的解釋正確的是亞洲 西歐 美國和澳洲 俄國—蘇聯—俄羅斯1500年 72.4% 9.2% 0.6% 2.4%1870年 40.2% 34.6% 10.5% 7.9%1950年 19.2% 27.1% 31.8% 9.9%1985年 29.9% 23.5% 25.5% 8.4%A.1500:早期殖民擴張造成了亞洲經濟的優勢地位下降B.1870: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C.1950:二戰的破壞造成西歐在世界經濟中比重的下降D.1985:勃列日涅夫改革促進了蘇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2.下圖所示漫畫《屠龍者》以戰火中的倫敦城為背景,丘吉爾身披戰甲,成功斬殺來犯的巨龍。配文為:“這條龍已被徹底地斬殺了,現在讓我們來迎戰下一條吧。”該畫作 A.充滿了對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期待B.表達了英國不列顛之戰后的必勝信念C.肯定了英國贏得阿拉曼戰役的重大意義D.稱贊了丘吉爾和羅斯福發表的《大西洋憲章》13.下列對如圖的分析解讀準確的有A.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B.日本法西斯進入了全面進攻狀態C.中國戰區兩大戰場初步形成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協同作戰14.1939年8月,蘇聯與英法長達5個月的政治軍事談判破裂,而德國接受了蘇聯提出的全部要求并簽訂了互不侵犯協定,蘇聯在和英法談判中謀求不到的東西,從德國方面得到了保證。這一結果( )A.表明蘇德兩國的利益完全一致 B.延緩了反法西斯集體安全體系的形成C.反映了意識形態決定外交關系 D.說明蘇聯與英法兩國的矛盾不可調和15.下圖是1942年美國援華聯合會在紐約發表的宣傳畫(圖中上端文字為“救中國”,下端文字為“中國正在幫助我們”)該作品旨在( )A.鼓舞國人抗戰勝利的信心 B.凸顯美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C.謀求中美關系的逐步緩和 D.呼吁美國民眾積極援助中國的抗戰16.有學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主張民族自決和人權自由的一方取得了勝利,而且這場勝利迅速將那個依靠霸權來實現資本無限積累,依靠戰爭和掠奪來穩固資本擴張基礎的“帝國主義時代”,連同此前在歐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起過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統治都淘汰出局了。”這一觀點( )A.強調了二戰所帶來的社會變化 B.否定了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本質C.表達了對歐洲國際地位的擔憂 D.是二戰沖擊舊有國際秩序的體現17.如圖為發表于1943年12月的漫畫《天來轟雷,魔入死窟》。黝黑的夜晚,天空中突然有兩道閃電直擊骷髏,骷髏的兩只眼窟里的希特勒和東條英機顯得驚愕無奈。該漫畫( )A.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 B.推動了抗戰宣傳方式的創新C.反映作者對二戰進程的前瞻認知 D.突出了中國戰場的中心地位18.《聯合國家宣言》所體現的主要精神及各項原則在《聯合國憲章》里都得到了體現。在《聯合國家宣言》上前后簽字的近50個國家都成了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更重要的是,由于簽字國家聯合作戰,打敗了德日意三個法西斯國家及其仆從國。這表明《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和貫徹( )A.埋下了戰后美蘇對立隱患 B.實現了世界的長期和平C.奠定了聯合國成立的基礎 D.構建了國際秩序的根基19.1946年,德國法占區總督柯尼希將軍公開指出:“在確保民主意識牢牢扎根于德國人民之中前,我們是不會離開的。需要30年到40年時間讓德國人能夠理解這一民主的優越性。”這可用于說明( )A.法國不愿與德國實現長期和解 B.德國法西斯主義政策難以維系C.戰后德國民主化改革收效甚微 D.法國要求強化對德國制裁力度20.1940年,蘇聯女性就業者占就業總人數比重為38.4%,1944年提高至57.4%,1943年,18周歲以下少年在各工業部門的職工比重達到40%-60%。這些現象( )A.得益于蘇聯提倡社會平等 B.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C.加速實現了蘇聯的工業化 D.適應了輕重工業比例調整的需要二、材料分析題21.租借法案 ①1939年10月第九屆“泛美”大會宣布,美洲人民通過堅強的和平意志和對人民的深厚情感,及對國際法、國家平等主權和個人自由的絕對遵守,對歐洲戰爭保持中立。 ②1939年12月美國參議員發出呼吁,如果日本取得與美國續訂商約,必須首先取消其在華享受的一切優于其他國家的特權。 ③1940年1月羅斯福總統宣讀咨文:今日美國的失業問題尚未解決,對中南美各國的睦鄰政策業已順利實現,舉世各國輿論稱美國是企求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美國絕對不對外締結同盟,以卷入他國之漩渦。 ④1940年7月丘吉爾致電羅斯福:我已將我們目前處境坦率奉告,你一定能竭盡所能立即給我們送來50或60艘你們最舊的驅逐艦。總統先生,我懷著崇高的敬意向你說明,在漫長的世界歷史中,這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⑤1940年9月雙方達成協議,英國將西印度群島和百慕大群島租借給美國,為期99年。美國取得在紐芬蘭、百慕大群島、巴哈馬群島、牙買加、安提瓜、圣盧西亞、特立尼達和英屬圭亞那的海、空基地,美國立轉交英國50艘逾齡驅逐艦。 ⑥1940年12月丘吉爾給羅斯福寫了一封近萬言的信“你們能夠支援我們的軍火和船只越迅速,越豐富的資源源源而來,我們美元存款就消耗的越快,已經超過大不列顛手中殘存的全部外匯儲備若干倍。我相信你會同意這樣的看法,如果大不列顛用鮮血贏得了勝利,替美國爭取了充分武裝以防不測的時間之后卻一貧如洗,這樣的方針在道義上和經濟上不符合我們任何一國的利益的”。⑦1941年3月羅斯福總統簽署《增強美國防御法》(“租借法案”),只要總統認為某國的防御對美國防務至關重要,美國可以向這個國家出售、交換、租、借或轉讓任何軍需品,等到戰爭結束后,在合適的時間內兩國協商以美國所需要的物品償還。1942年6月簽訂《美一蘇租借協定》。選取相關材料(寫序號),結合所學,說出美國政策的變化,并對“租借法案”進行評價。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斯大林指出:國際關系尖銳化的根源在于日本和德國,它們推動了軍備的擴充和帝國主義戰爭的準備,法西斯侵略勢力是世界人民的主要危險。1934年蘇聯正式加入國聯,1935年簽訂《蘇法互助條約》,1939年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并且開始了一系列調整西部疆界的行動,建立“東方戰線”。——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按照美蘇結構性對抗的大戰略布局將中國由朋友轉變為敵人。這一時期美對華戰略觀、安全觀的核心特征是完全敵視、拒絕接觸,中國始終位于美國遏制戰略亞洲包圍圈核心位置。2010年,美國的戰略目標從打擊恐怖主義回調至聚焦大國競爭博弈,明確將中國和俄羅斯定義為“戰略競爭者”和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大國”,位列美國三大類別戰略挑戰之首,而在“戰略競爭者”當中,中國又排在俄羅斯之前,這就為美國從根本上調整對華戰略提供了理念基礎。——摘編自安剛等《探索中美關系新范式及全球安全治理》據材料一、分析20世紀30年代蘇聯遭受“威脅”的緣由,并概括蘇聯為應對“威脅”所采取的外交政策,請舉例說明。三、論述題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仍在繼續,但隨著軸心國的不斷潰敗,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已經到了著手安排戰后世界秩序的時候。在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他認為戰爭結束后,國內外形勢都將發生重大變化。所以,必須在戰爭結束前利用盟國有求于美國,而美國國內普遍關注擊敗法西斯的時機,擬訂安排戰后世界秩序的具體方案。在羅斯福及其幕僚們看來,法西斯的巨大威脅促使蘇聯與美英建立了戰時聯盟,盡管戰后法西斯的威脅會消失,但仍存在維護和平的共同需要。況且蘇聯在戰爭中遭受巨大損失,戰后為了獲得上百億美元的美國援助以重建經濟,將不得不繼續與美國合作。因此,戰后大國合作仍有可能。基于這一設想,羅斯福設計了以美國為主導的美、英、蘇、中等大國戰后合作的藍圖,力圖通過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維護戰后的世界秩序。——摘編自沈志華《冷戰國際史24講》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羅斯福所設計的戰后世界秩序進行評析。(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參考答案:1.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1960年(聯合國)。據材料“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與投資應達到發達國家國民收入的1%”,可知聯合國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進行援助和投資,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進而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符合其維護世界,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D項正確;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托管領土居民的進展以及托管領土朝自治或獨立方向的逐漸發展,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大國一致”的原則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決程序原則,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安理會的投票程序體現了大國一致的原則,其主要的意義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A【詳解】據題意可知,美國的《共同安全法》中規定,接受美國援助的國家同時要接受美國的意志,說明美國在通過經濟援助推行霸權政策,A項正確;受援國并不是必須要把美國的援助作為軍費,但必須接受美國的意志,排除B項;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并不是通過《共同安全法》確立的,排除C項;材料僅體現了美國的意志,沒有體現“各國普遍選擇”,排除D項。故選A項。3.B【詳解】根據圖示內容和所學可知,張伯倫企圖通過出賣捷克的利益來維護世界和平,但獨木橋已經搖搖欲墜,說明張伯倫所維護的世界和平很難實現,這是英國綏靖政策所引發的后果,B項正確;圖示內容反映的是英國的綏靖政策,不是一戰后歐洲國際秩序的建立,排除A項;漫畫是在諷刺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而不是贊揚張伯倫維護世界和平的努力,排除C項;1938你那,雅爾塔體系還沒有構建,排除D項。故選B項。4.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關于雅爾塔會議上秘密協定,體現的是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妥協和合作,①符合題意;美蘇對中國主權的踐踏,說明的是中國在國際格局中仍處于弱勢地位,②符合題意;二戰后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制,并非單指雅爾塔會議,③不符合題意;關于美蘇的秘密協定,說明的是雅爾塔會議帶有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④符合題意。結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5.C【詳解】材料主要體現了聯合國憲章精神,支持民族解放,但沒有涉及到具體可操作性的措施,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根據材料中的“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并采取其他適當辦法……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可知《聯合國憲章》體現了民族自決,追求權力自由,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積極反抗,在政治理論上進一步確立了廢除殖民主義的正義性,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根據材料中的“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并采取其他適當辦法,以增強普遍和平。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可看出聯合國憲章精神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和平的追求,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聯合國憲章》體現了二戰后,人類吸取教訓,呼吁世界和平和要求共同發展的時代特征,促進了集體安全機制更趨完善,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6.D【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39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開會解決捷克斯洛伐克問題,最終簽訂《慕尼黑協定》,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將蘇臺德區割讓給納粹德國,D項正確,排除A項;英法不是無力抗擊德國,而是對德國妥協,排除B項;英、法的綏靖政策,沒有起到維護歐洲和平的作用,排除C項。故選D項。7.A【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波茨坦會議召開時,法西斯德國已經潰敗,對德國分區占領已經實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結束指日可待,此時,美英與蘇聯的矛盾已日趨尖銳,為了制衡對方,雙方都想對對方的占領區施加影響,都有控制整個德國的愿望,A項正確;他們合作的目的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既不是維護德國的利益,也不是維護為了同盟關系,排除BC兩項;早在雅爾塔會議上,蘇聯已經答應在歐洲戰事結束三個月內對日作戰,排除D項。故選A項。8.B【詳解】據題意可知,丘吉爾認為二戰中如果沒有中國的牽制,那么日本侵略的范圍會更加廣泛,說明二戰時期中國戰場作用很大,牽制了大量日軍,中國戰場成為東方的主戰場,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日軍沒有能夠攻占印度,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9.D【詳解】根據“德國法西斯產生于民族感情受到挫折的土壤上,這種挫折逆反成為一種民族復仇主義。”可得出德國的法西斯根植于極端民族主義之中,D項正確;材料與自由主義無關,排除A項;BC項不是其上臺的條件,排除BC項。故選D項。10.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全力對法西斯國家作戰,《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B項正確;一戰后召開的凡爾賽會議、華盛頓會議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構成的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45年二戰結束,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是1947年10月30日由23個國家政府締結的旨在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的有關關稅和貿易政策的多邊國際貿易協定,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點睛】11.C【詳解】材料體現的是1950年后西歐的經濟在世界占比顯著下降,美國增加較快,這主要是因為二戰對歐洲經濟產生巨大破壞,美國大發戰爭橫財,C正確;早期的殖民擴張時期亞洲的經濟比重仍然較大,A排除;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是在二戰后,B排除;勃列日涅夫于1982年去世,D排除。故選C。12.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列顛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以納粹德國的失敗告終,由于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借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因此根據材料“1941”“這條龍已被徹底地斬殺了,現在讓我們來迎戰下一條吧”可知體現的是英國不列顛之戰后的必勝信念,B正確;A與材料無關,排除;阿拉曼戰役發生于1942年,C排除;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B。13.D【詳解】根據“同盟國軍隊進攻方向”和圖示內容可知當時實現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協同作戰,故選D;材料反映的是同盟國軍隊的進攻方向,不是日軍偷襲珍珠港和日本法西斯的進攻,排除AB;圖中戰爭范圍包括東南亞,不是反映了中國戰區兩大戰場的初步形成,排除C。故選D。14.B【詳解】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選項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范圍1939年(中國)。在二戰爆發前夕,德國利用了蘇聯與英法的矛盾,破壞了他們的政治軍事談判,并以安全保障為由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協定,使得蘇聯與英法的反法西斯集體安全體系未能早日建立,B項正確;蘇德兩國的利益并不一致,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國家利益決定了外交關系,而非意識形態,排除C項;蘇聯和英法兩國之間并未達成談判結果,并不意味著蘇聯和英法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排除D項。故選B項。15.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2年(美國)。據本題圖片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結論:1942年美國在宣傳畫中提出“救中國”,“中國正在幫助我們”,反映出美國對于中國抗日戰爭所做貢獻的肯定,從而通過宣傳畫,呼吁美國民眾積極援助中國的抗戰,D項正確;通過材料中“救中國”反映出主要是為向中國施以援手,而非號召本國抗戰,排除A項;材料中“中國正在幫助我們”凸顯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排除B項;中美關系的逐步緩和是在20世紀70年代,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6.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這場勝利迅速將那個依靠霸權來實現資本無限積累……殖民政治和殖民統治都淘汰出局了”可知,該學者認為二戰的勝利打擊了霸權主義、帝國主義、殖民政治和殖民統治,即該學者認為二戰對原有的國際秩序造成了極大沖擊,D項正確;二戰引起了各方面的社會變化,但材料信息與此無關,排除A項;該學者認為二戰挑戰了舊有的殖民統治和殖民政治,并非否定其一直存在的擴張本質,排除B項;二戰挑戰了帝國主義,但該學者并未特意強調歐洲的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17.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3年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天來轟雷指1943年底召開的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兩場會議就對日本和德國的作戰進行了協商,有利于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所以作者認為兩次會議召開,將法西斯分子送入死窟,反映了作者對二戰進程的前瞻認知,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排除A項;材料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過程,并非中國的抗戰,排除B項;材料強調反法西斯戰爭的國際合作,并非突出中國戰場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18.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40年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和貫徹,協調了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動,扭轉了戰爭局勢,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國家利益的沖突、意識形態的對立是導致戰后美蘇對立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材料反映《聯合國家宣言》對二戰及戰后聯合國創立的意義,“實現了”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B項;構建二戰后國際秩序的是以雅爾塔等會議為基礎而形成的雅爾塔體系,排除D項。故選C項。19.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德國和法國。據材料“在確保民主意識牢牢扎根于德國人民之中前,我們是不會離開的”可知,法國意圖長期占領德國法占區,表現出法國要求強化對德國制裁力度,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沒有涉及與德國的和解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德最終實現了和解,排除A項;德國法西斯主義政策此時已經失敗,排除B項;材料中涉及的是民主意識,而非民主化改革,排除C項。故選D項。20.B【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推斷題、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聯。1940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根據材料可知,蘇聯女性和兒童大量參與工廠生產,適應了當時戰爭的需要,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B項正確;蘇聯提倡社會平等與材料中使用18歲以下少年參與工廠生產情況不符,排除A項;蘇聯于1927—1937年用兩個五年計劃加速了工業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無法推出輕重工業比例的調整,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21.如③⑤⑦。中立自保;支持英國反抗法西斯侵略;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協同作戰。租借法案的實施,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美國推行的租借法案保存和壯大了自身實力,獲得了海上霸權;擴大了對受援國的影響、世界霸主地位的確立,打下了基礎。【詳解】本題是對比、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39年至1941年的美國。根據材料選擇③⑤⑦。由材料“1939年10月第九屆‘泛美’大會宣布,美洲人民通過堅強的和平意志和對人民的深厚情感,及對國際法、國家平等主權和個人自由的絕對遵守,對歐洲戰爭保持中立。”可得出中立自保;由材料“你們能夠支援我們的軍火和船只越迅速,越豐富的資源源源而來,我們美元存款就消耗的越快,已經超過大不列顛手中殘存的全部外匯儲備若干倍。”可得出支持英國反抗法西斯侵略;結合所學可知,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協同作戰。由材料“只要總統認為某國的防御對美國防務至關重要,美國可以向這個國家出售、交換、租、借或轉讓任何軍需品,等到戰爭結束后,在合適的時間內兩國協商以美國所需要的物品償還。”及所學可知,租借法案的實施,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美國推行的租借法案保存和壯大了自身實力,獲得了海上霸權;擴大了對受援國的影響、世界霸主地位的確立,打下了基礎。22.緣由:法西斯侵略(擴軍備戰);綏靖政策。政策:倡導集體安全結盟;謀求自身一國安全。舉例:加入國聯;簽約求援(《蘇法互助條約》),互助結盟。簽約自保(《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擴充西部邊疆。【詳解】本題第一小問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根據材料“國際關系尖銳化的根源在于日本和德國,它們推動了軍備的擴充和帝國主義戰爭的準備,法西斯侵略勢力是世界人民的主要危險”可知,法西斯侵略(擴軍備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本題第二小問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根據材料“1934年蘇聯正式加入國聯”可知,倡導集體安全結盟;根據材料“1935年簽訂《蘇法互助條約》,1939年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并且開始了一系列調整西部疆界的行動,建立‘東方戰線’”可知是謀求自身一國安全。本題第三小問是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根據材料“1934年蘇聯正式加入國聯”可知,加入國聯;根據材料“1935年簽訂《蘇法互助條約》”可知是簽約求援(《蘇法互助條約》),互助結盟;根據材料“1939年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知是簽約自保(《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根據材料“并且開始了一系列調整西部疆界的行動,建立‘東方戰線’”可知是擴充西部邊疆。23.【示例】羅斯福進行戰后國際秩序的設計,符合人們對和平穩定的向往,也是美國謀求戰后世界霸主地位的表現。這一戰后國際秩序的設計主要是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轉變,同盟國已經占據上風,并且吸收借鑒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后國際秩序的教訓,以及參戰國戰后重建的現實需要等考量所設計的,更是對美國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戰后國際秩序基本按照羅斯福的構想建立,經濟上,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等國際組織,加強了在經濟領域的國際協調。國際關系上,正式成立了旨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聯合國。戰后國際秩序基本按照羅斯福的構想建立,促進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與合作,為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時,由于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矛盾,國際格局逐漸向冷戰轉變,并未按照羅斯福的構想一直走下去。【詳解】本題為歷史事物闡釋類論述題。時空范圍為1943年(世界)。按闡釋類論述題的解題思路,首先要依據材料“設計了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秩序”“國內外形勢都將發生重大變化”“但仍存在維護和平的共同需要”及所學知識,在背景角度,突出美國的國家利益、戰后世界政治局勢的變化、維護和平及經濟恢復發展等多角度思考做答;在內容角度,指出二戰末期及戰后,在政治(國際關系)上、經濟上國際秩序的具體機構及措施;在影響角度,辯證看待這個戰后世界秩序(雅爾塔體系)的積極影響和局限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