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08張PPT)*第十一章 醛、酮和醌醛、酮和醌的分子結構中都含有羰基(圖. 11.1),總稱為羰基化合物。羰基至少和一個氫原子結合的化合物叫醛(-CHO又叫醛基,圖11.2),羰基和兩個烴基結合的化合物叫酮。醌是一類不飽和環二酮,在分子中含有兩個雙鍵和兩個羰基。例如,圖11.3。羰基是醛、酮的官能團。圖11.1 圖11.2圖11.3*分類 根據與羰基相連的烴基不同:分為脂肪醛、酮和芳香醛、酮 根據烴基的飽和或不飽和:分為飽和醛、酮和不飽和醛、酮 根據分子中羰基的數目:分為一元、二元或多元醛、酮 脂環酮:脂環的一個或多個CH2被C=O所置換,如環己酮*第十一章 醛、酮和醌11.1 醛和酮的命名11.2 醛和酮的結構11.3 醛和酮的制法11.4 醛和酮的物理性質11.5 醛和酮的波譜性質*11.6 醛和酮的化學性質11.7 α,β-不飽和醛和酮的特性11.8 乙烯酮 卡賓11.9 醌*11.1 醛和酮的命名簡單的醛、酮采用普通命名法,結構較復雜的醛、酮采用系統命名法。11.1.1 普通命名法正丁醛 異戊醛 苯甲醛甲基乙基(甲)酮 甲基乙烯基(甲)酮 二苯甲酮*11.1.2 系統命名法選含羰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從靠近羰基一端給主鏈編號。醛基因處在鏈端,因此編號總為1。酮羰基的位置要標出(個別例外)。芳香醛或酮的命名,是以脂肪族醛或酮為母體,芳基作為取代基。5-甲基-3-乙基辛醛 2-丁烯醛(巴豆醛) 4-甲基-2-戊酮鄰羥基苯甲醛 苯乙醛 間硝基苯乙酮*不飽和醛酮的命名是從靠近羰基一端給主鏈編號:羰基在環內的脂環酮,稱為環某酮;若羰基在環外,則將環作為取代基。3-甲基-4-己烯-2-酮4-甲基環己酮 2-甲基環己基甲醛*碳原子的位次有時也用希臘字母表示,與羰基直接相連的碳原子為α-碳原子,其次為β-碳原子、γ-碳原子等(酮分子中可以有α、α‘,β、β‘,γ、γ‘-碳原子等)。α-戊二酮(2,3-戊二酮) β-戊二酮(2,4-戊二酮)二元醛酮常用希臘字母標記,用α(相鄰)、β(隔一個碳)、γ(隔兩個碳)來表示兩個羰基的相對位次。*醛酮化合物的命名以醛為母體,將酮的羰基氧原子作為取代基,用“氧代”二字表示。也可以酮醛為母體,但需要注明酮的羰基碳原子位次。γ-氧代戊醛(4-氧代戊醛或4-戊酮醛)γ β α5 4 3 2 1*命名下列化合物4-羥基-3-甲氧基苯甲醛香草醛(香蘭素)3-苯基丙烯醛(肉桂醛)習題——11.1, 11.211.2 醛、酮的結構*11.3 醛和酮的制法11.3.1 醛和酮的工業合成11.3.2 伯醇和仲醇的氧化11.3.3 羧酸衍生物的還原11.3.4 芳環的酰基化*11.3.1 醛和酮的工業合成(了解)(2)羰基合成(烯烴氫甲醛化)(1)低級伯醇和仲醇的氧化和脫氫Cu275~300℃Cu300℃+ H2↑+ H2↑(3)烷基苯的氧化V2O5350~360℃*11.3.2 伯醇和仲醇的氧化參見第九章醇的化學性質的氧化(9.6.4)異丙醇鋁[(CH3)2CH-O]3Al (Oppenauer歐芬腦氧化法)對于含有碳碳雙鍵的醇其雙鍵不受影響異丙醇鋁,丙酮苯,回流,80%*Rosenmund還原:金屬氫化物還原或催化加氫11.3.3 羧酸衍生物的還原①LiAl(OBu-t)3H,乙醚,-78℃②H2O,H+,60%*11.3.4 芳環的酰基化Friedal-Crafts酰基化是合成芳酮的重要方法優點是不發生重排,產物單一,產率高。參見5.4.1(4)AlCl382%AlCl3*已學過的醛酮合成方法炔烴水合或二鹵代物水解:乙炔水合得乙醛,其它末端炔得甲基酮。非末端炔水合得兩個酮的混合物(三鍵上兩個取代基不同時)。二鹵代物水解得醛或酮由烯烴制備:烯烴臭氧化然后還原水解得醛或酮*習題11.3:選擇合適的原料及條件合成下列羰基化合物(1)2-己酮:乙炔制備(2)丁醛:正丁醇氧化或催化加氫(3) :環醇或鹵代環烴消除生成烯烴再鹵代水解, 經Oppenauer氧化反應(異丙醇鋁)(5)用甲苯先氧化生成苯甲酸,再硝化,用亞硫酰氯SOCl2取代羧基的羥基。再酰基化*11.4 醛和酮的物理性質外觀:除甲醛是氣體外,十二個碳原子以下的醛、 酮都是液體,高級的醛、酮是固體。低級醛 常帶有刺鼻的氣味,中級醛則有花果香, 所 以C8~C13的醛常用于香料工業。低級酮有清爽味,中級酮也有香味。*沸點:因為羰基的極性,醛和酮是極性化合物,因此分子間產生偶極--偶極吸引力。(1)比相應分子量的非極性烷烴要高。(2)比相應分子量的醇要低。這是由于極性鍵間的靜電吸引力沒有氫鍵強。 CH3CH2CH2CH3CH3CH2CHOCH3COCH3CH3CH2CH2OH分子量58585860沸 點-0.548.856.197.2*溶解性:較低級的醛和酮可溶于水,一方面是由于醛、酮是極性化合物,但主要是因為醛和酮與水分子之間形成氫鍵。隨著分子中烴基部分增大,在水中溶解度迅速減小。但醛、酮都易溶于有機溶劑象苯、醚、四氯化碳等中。甲醛乙醛g/100g 水: ∞ ∞ ∞丙酮丁酮丙醛丁醛g/100g 水: 20 4 37*11.6.1 羰基的反應活性(1)極性 羰基是高度極性的基團,在它的碳上帶有部分正電荷,在氧上帶有部分負電荷。(2)親電和親核反應活性。帶正電荷的羰基碳容易被親核試劑(Nu)進攻,而富電子羰基的氧原子可以與親電試劑作用,容易發生親核加成。11.6 醛和酮的化學性質醛酮分子中含有羰基,易與親核試劑發生加成反應,這種由親核試劑進攻而進行的加成反應,稱為親核加成反應。*中間體氧負離子,慢,關鍵步驟其反應機理:羰基碳正電性越強,空間位阻越小,親核加成活性越強。:-加成產物可能有手性碳原子,如果有手性碳原子生成,得到的產物是外消旋體。*一般規律:脂肪醛活性大于芳香醛; 醛大于酮;甲基酮大于非甲基酮;脂肪酮活性大于芳香酮(3)電子效應和空間效應的影響 造成羰基化合物親核加成的活性差異。HCHO>RCHO > ArCHO > CH3COCH3 > CH3COR > RCOR > ArCOAr芳環取代基對羰基活性的影響:*α氫原子 含有α氫原子的醛、酮也存在超共軛效應,但由于氧的電負性比碳大得多,因此,醛、酮的超共軛效應比烯烴強得多,有促使α氫原子變為質子的趨勢。氧化還原也是醛、酮的一類重要反應 因醛、酮處于氧化還原的中間價態,它們既可以被氧化,又可以被還原。結構與化學性質的關系:*(1)與亞硫酸氫鈉(飽和溶液)加成反應亞硫酸氫鈉的飽和溶液(40%)和醛、酮作用,很快生成結晶的加成產物—— -羥基磺酸鈉。產物α-羥基磺酸鹽為白色結晶,不溶于乙醚,溶于水,不溶于飽和的亞硫酸氫鈉溶液中,容易分離出來;可逆反應,產物與酸或堿共熱,又可得原來的醛、酮。故此反應可用以鑒別和提純醛、酮。強酸鹽(白↓)醇鈉(強堿)強酸11.6.2 羰基的親核加成(類型)親核中心為S!*不同羰基化合物與亞硫酸氫鈉加成能力以與1molNaHSO4在1h生成加成產物的百分數為比較89% 56% 36% 35%12% 6% 2% 1%反應應用范圍:所有醛、脂肪甲基酮、八碳以下環酮*(2)與醇加成醛或酮在HCl氣或無水強酸催化下,與等摩爾的醇反應形成一種加成產物,叫半縮醛或半縮酮。+半縮醛可看成是α-羥基醚,開鏈半縮醛一般不穩定,但環狀半縮醛可被分離出來。例如:··不穩定穩定*半縮醛或酮不穩定可繼續與另一分子醇反應,失去水分子,而生成穩定的化合物,稱為縮醛或縮酮。++ H2O不斷帶出水*與醇反應機理+++-H2O++-H+縮醛(酮)可以看作同碳二元醚,性質與醚相似,對堿、氧化劑、還原劑都比較穩定,但若用稀酸處理,室溫就水解生成半縮醛和醇,半縮醛又立刻轉化為醛和醇。因此常常用生成縮醛或縮酮的方法來保護羰基,保護完畢再用稀酸水解脫掉保護基。*注意:酮也可以在干HCl氣或無水強酸催化下與醇反應形成半縮酮,但反應速度要慢得多,用原甲酸酯和酮作用能順利得到縮酮:酮和某些二元醇可以順利地形成環狀縮酮:有機合成上,用來保護例 1.例2.*(3)與氫氰酸加成δ+δ-反應可逆少量堿存在則加速反應(注意:堿的存在并不能改變平衡常數)α-羥基腈(α-氰醇 )*機理 反應應用范圍:所有醛、脂肪甲基酮、八碳以下環酮 醛酮反應的活性:不同結構的醛酮對HCN反應的活性有明顯差異。這種活性受電子效應和空間效應兩種因素的影響,并與反應機理有密切的關系。加HCN,使碳鏈增加一個碳;引入-OH,-CN,用于有機合成。例:苯甲醛苦杏仁酸α-羥基苯乙腈*例如,丙酮氰醇在H2SO4作用下發生脫水、酯化反應可得有機玻璃單體:濃H2SO4*(4)與金屬有機試劑加成醛酮可以和具有極性的碳-金屬鍵的化合物如 RMgX, RLi, RC CNa等發生加成反應生成醇。純醚δ+δ-δ+δ-烷氧基鹵化鎂應用:增長碳鏈,合成伯、仲、叔醇的方法。強親核試劑*90%R-Li活潑,親核性能強,體積小,幾乎不受空間位阻影響+R-MgX中烷基體積大,收率低,可用R-Li。二叔丁基酮叔丁基鋰注意:利用RM (M = Li, MgX, Na)進行合成時,在試劑或羰基化合物中不能含有活潑氫的基團(如H2O、-OH、-SH、N-H等基團),否則格氏試劑被它們破壞。*Reformatsky反應(雷佛爾馬斯基) -鹵代酸酯與鋅作用形成類似于格氏試劑的有機鋅化合物。它的活性比格氏試劑低,不與酯反應,但可以與醛或酮反應,水解后得到 -羥基羧酸。酯在水解同時脫水,最終生成α,β-不飽和羧酸 -羥基酸酯α,β-不飽和羧酸H+親核加成HH*(5)與Wittig(魏悌希)試劑加成醛、酮等羰基化合物可與Wittig試劑進行親核加成反應,并形成烯烴,該反應稱為Wittig反應。這是德國化學家魏悌希在1945年發現的。是合成烯烴和共軛烯烴的好方法。魏悌希(Wittig)發現的此反應對有機合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維生素類化合物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他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45年43歲發現,1953年系統的研究了魏悌希反應,82歲獲獎)。*Wittig試劑的制備··Wittig試劑是由三苯基膦和鹵代烷制備。三苯基膦作為親核試劑與鹵代烷反應,生成季鏻鹽;再與強堿(n-BuLi、PhLi等)作用,生成Wittig試劑。季鏻鹽三苯基膦親核試劑氧化三苯基磷親核加成反應最終是消除了氧化三苯基磷*氧化三苯基膦該反應用于維生素A的工業合成*其反應特點是:1°可合成特定結構的烯烴(因鹵代烴和醛酮的結構可以多種多樣)。2°醛酮分子中的 C=C、C≡C對反應無影響,分子中的COOH對反應也無影響。3°魏悌希反應不發生分子重排,產率高。4°能合成指定位置的雙鍵化合物。(6) 與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消除反應羥 氨氨基脲取代氨脲含氮親核試劑氨胺肼和醛、酮的羰基發生親核加成反應。反應是可逆的。*只有甲醛容易與氨反應,生成物不穩定,很快聚合生成六亞甲基四胺,俗稱烏洛托品。是有機合成中的氨化試劑,也可作酚醛樹脂的固化劑及消毒劑。聚合3HCHONH3**醛、酮與氨的衍生物反應——機理氨衍生物親核性較弱,需使用弱酸催化劑,一般pH = 4-5。若使用酸性太強的酸,會把親核的氨基變為不活潑的銨離子,而不利于反應的進行。總的結果,相當于在醛、酮和氨的衍生物之間脫掉一分子水,所以也稱為縮合反應。*所得產物分別叫:醛、酮與氨的衍生物反應類型-Y -OH -NH2 -NH-PhH2NY 羥胺 肼 苯肼 2,4-二硝基苯肼 氨基脲肟 腙 苯腙 2,4-二硝基苯腙 縮氨脲*產物均為固體且各有其特點,用于鑒別不同醛酮。如乙醛肟的熔點為47℃,環己酮肟的熔點為90℃。應用:產物肟、腙、苯腙及縮脲在稀酸作用下能夠水解為原來的醛和酮,因而可利用該類反應來分離和提純醛和酮。其中:2,4-二硝基苯肼與醛酮加成反應的現象非常明顯,故常用來檢驗羰基,稱為羰基試劑。(1)亞胺易被稀酸水解,重新生成醛、酮及一級胺,所以可用來保護醛基。(2)一個有用的中間體,將其還原,則可得二級胺。因此,是制備二級胺的好方法。與伯胺反應生成亞胺N-取代亞胺醇胺不穩定H+pH = 4-5··苯,Δ80%~90%+:-與仲胺反應生成烯胺碳原子具有親核性,可進行酰基化、烷基化反應γ-酮酸酯烯胺在有機合成上是個重要的中間體。亞胺離子*11.6.3 α-氫原子的反應羰基旁邊相鄰的碳原子叫α-碳原子,連結在α-碳上的氫原子叫α-氫。醛、酮α-氫容易被強堿除去,即它們具有一定酸性。這是由于醛、酮的α-氫被堿除去所形成的碳負離子(共軛堿)的負電荷通過共軛效應可以分散到羰基上去,因而這樣的碳負離子比一般碳負離子更加穩定。從下面的pKa值可以判斷醛、酮的α-氫的相對酸性強度:化合物 乙烷 CH2CH=CH2 乙炔 丙酮 乙醛pKa 50 ~38 25 20 17(1) α-氫原子的酸性*以乙醛為例:乙醛的共振結構-(Ⅰ)(Ⅱ)——醛酮的α-碳上具有一定的負電荷, 因此是一個良好的親核試劑。p-π共軛醛酮分子與烯醇式是互變異構*(2)鹵化反應醛、酮在酸或堿催化下,其α-碳上的氫可以被鹵素取代,生成α-鹵代醛(酮)。酸催化反應機理:++++-H+慢快快+ H+關鍵步驟一鹵代產物為主親電加成反應放出鹵化氫,是自催化反應*堿催化機理-H2O慢--由于氯原子的吸電子性,氯代醛(酮)上的α-氫原子比未取代的醛(酮)的α-氫更加偏酸性,因此第二個氫更容易被OH 奪取并進行氯代。同理,第三個氫比第二個氫更易被OH 奪取而被氯代。 最終得到α-三氯代醛(酮)*α-三氯代醛(酮) 在堿性條件下不穩定,其羰基容易被OH 進攻從而導致使C-C鍵斷裂,生成三鹵甲烷(又稱鹵仿)和羧酸鹽。由于反應生成鹵仿,所以又稱為鹵仿反應。:—親核加成消除少一個碳的羧酸溴仿*鹵仿反應的應用若X2用Cl2則得到CHCl3 (氯仿) 液體若X2用Br2則得到CHBr3 (溴仿) 液體若X2用I2則得到CHI3 (碘仿) 黃色固體 稱其為碘仿反應。碘仿反應的范圍:制備其他方法不易得到的羧酸*NaOIΔ,70%具有結構的醛、酮和具有結構的醇。因NaOX也是一種氧化劑,能將α-甲基醇氧化為α-甲基酮。碘仿為淺黃色晶體,現象明顯,故常用來鑒定:黃色固體*注意:1.只要有α-氫就能發生α-鹵代,且在堿性條件下會把所有α-氫全部取代。但若不是甲基酮,反應就停留在鹵代一步。2. 反應溫度要低,一般在0℃左右。較高的溫度會使NaXO分解從而不能正常反應。3. 鹵仿反應也常用來由甲基酮合成少一個碳原子的羧酸。4. 不對稱的酮與鹵素在堿性條件下反應,酸性較強的α-氫優反應:*(3)縮合反應有α-H的醛在稀堿(10%NaOH)溶液中能和另一分子醛相互作用,生成β-羥基醛 ,故稱為羥醛縮合(或醇醛縮合)反應。兩個分子結合通常失去一個小分子(如水等),而生成一個較大分子的反應,稱為縮合反應。(a)羥醛縮合10%NaOH5℃3-羥基丁醛(β-羥基丁醛)通過羥醛縮合,成倍增長了碳鏈。在合成有用。脫水生成烯烴親核加成*一般的醇醛縮合及機理:醛在稀堿的催化下,形成的碳負離子作為親核試劑進攻另一分子醛的羰基(親核加成反應),加成產物是β-羥基醛。—親核試劑親核加成反應+ HO-*其他醛的縮合:注意:αC和αH加成的位置*若用兩種不同的有α-H的醛進行羥醛縮合,則可能發生交錯縮合,最少生成四種產物。酮的α-H的縮合困難,一般較難進行。*(b)Claise-Schmidt(克來森-史密特)縮合反應芳醛與含有α-H的醛、酮在堿性條件下發生交錯羥醛縮合,失水后得到α,β-不飽和醛或酮的反應稱為Claise-Schmidt縮合反應。β-苯丙烯醛(肉桂醛)**(c)Perkin(柏琴 )反應芳醛與脂肪族酸酐在相應的羧酸鹽存在下共熱,發生的縮合反應稱為c)Perkin(柏琴 )反應。當酸酐包含兩個α-氫原子時,通常生成產物是α,β-不飽和芳香酸。脂肪醛不易發生此反應+ CH3COOH*(4)Mannich反應(曼尼希反應,不要求)含有α-氫原子的化合物(如醛、酮等),與甲醛和氨(伯胺、仲胺)之間發生的縮合反應。(其反應機理隨反應物及操作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反應實質為α-氫被二甲氨基甲基取代 HClHCl70%β -氨基酮氨甲基化產物受熱分解為胺和α,β-不飽和酮*11.6.4 氧化和還原(1)氧化反應RCHOO2RCOOOHRCHO2RCOOH醛極易氧化,許多氧化劑都能將醛氧化成酸。KMnO4, K2Cr2O7, H2CrO4, RCOOOH, Ag2O, H2O2, Br2(水)(ii) 許多醛能發生自動氧化。(iii) 用Tollen試劑[Ag(NH3)2+]氧化發生銀鏡反應(只氧化醛, 不氧化酮)。(iv) 用Fehling試劑氧化生成紅色氧化亞銅沉淀(只氧化脂肪醛,不氧化芳香醛和酮)。ΔRCHO + 2Ag(NH3)2OH → RCOONH4 +2Ag↓+H2O+3NH3ΔRCHO + 2Cu2+ +NaOH+H2O → RCOONa +2Cu2O↓+4H+*酮不被通常的氧化劑氧化。強氧化劑使酮的C-C鍵斷裂,得兩分子羧酸,通常沒有制備價值。環酮的氧化可得單一產物:合成已二酸工業制備已二酸的方法*(2)還原反應一類是將羰基還原成羥基,另一類是將羰基還原成亞甲基;還原條件不同,結構不同,產物不同。(a)催化加氫醛和酮催化加氫,分別生成伯醇和仲醇*催化加氫還原時,若分子中有其它可被還原的基團,一般總是活性較高的基團先被還原。對于含雙鍵的醛酮可同時被還原。都能同時還原*(b)用金屬氫化物還原金屬氫化物如硼氫化鈉、氫化鋰鋁等。NaBH4還原NaBH4還原的特點:1° 選擇性強(只還原醛、酮、酰鹵中的羰基,不還原其它基團。2° 穩定(不受水、醇的影響,可在水或醇中使用)。3°反應條件:必須在堿性的質子溶劑中反應。*LiAlH4還原LiAlH4是強還原劑,但①選擇性差,除不還原C=C、C≡C外,其它不飽和鍵都可被其還原;②不穩定,遇水劇烈反應,通常只能在無水醚或THF 中使用 。*還原反應機理:還原反應實為氫負離子與羰基的親核加成反應。與格氏試劑與C=O加成相似。*異丙醇鋁—— 異丙醇還原法(了解)(麥爾外因-龐道夫MeerWein-Ponndorf還原法)+ (CH3)2CHOHAl(OCHMe2)3+ (CH3)2C=O苯或甲苯氧化劑還原劑異丙醇鋁異丙醇鋁把氫負離子轉移到羰基上,異丙醇自身氧化。*(c)Clemmensen(克萊門森)還原法(徹底還原)酮與鋅汞齊和鹽酸共同回流,可將羰基直接還原成亞甲基,稱為Clemmensen還原法。對酸敏感物質(醛)不能使用此法還原(有醇羥基、C=C的酮)。此法適用于還原芳香酮,是間接在芳環上引入直鏈烴基的方法。*(d)Wolff-Kishner-黃鳴龍還原法沃爾夫-吉爾聶爾-黃鳴龍還原法:反應是吉爾聶爾和沃爾夫分別于1911、1912年發現的,故此而得名。1946年-黃鳴龍改進了這個方法。改進:a 將無水肼改用為水合肼;堿用NaOH;用高沸點的縮乙二醇為溶劑一起加熱。加成完成后,先蒸去水和過量的肼,再升溫(200℃)分解腙。*黃鳴龍還原法*(3)Cannizzaro反應(歧化反應)沒有 -活潑氫的醛在濃強堿作用下,發生分子間的氧化還原而生成相應醇和相應酸的反應。NaOH C2H5OH+H+歧化反應機理 :二次親核加成氫負離子為親核試劑易被 - OH進攻者氧化+ CH2ONaOH+ HCOONa*+55~65℃季戊四醇實驗室和工業制備季戊四醇*1 NaOH2 H+-H2O內酯羥基酸分子內也能發生Cannizzaro反應作業:11.11,11.12*11.7 α,β-不飽和醛、酮的特性不飽和羰基化合物是指分子中即含有羰基,又含有不飽和烴基的化合物,根據不飽和鍵和羰基的相對位置可分為三類。(1) 烯酮(RCH=C=O)(2) α,β-不飽和醛酮(RCH=CH-CHO)(3) 孤立不飽和醛酮 (RCH=CH(CH2)nCHO) n≥1孤立不飽和醛酮兼有烯和羰基的性質,α,β-不飽和醛酮、烯酮有其特性及用途,下面我們主要討論這兩類化合物。α,β-不飽和醛酮的結構特點是碳碳雙鍵與羰基共軛,故α,β-不飽和醛酮兼有烯烴、醛、酮和共軛二烯烴的性質,若與親電試劑加成,則應加到碳碳雙鍵上,若與親核試劑加成則應加到羰基上,但其特性反應是共軛加成。11.7.1 親電加成羰基的吸電子作用使碳碳雙鍵電子云密度降低,親電試劑首先加到羰基上,但產物不穩定。一般只發生1,4親電加成,得到烯醇式重排產物酮。1,4-親電加成:1,2加成1,4加成C=C-C=O4 3 2 1+ - + -機 理:先1,4-親電加成,生成烯醇結構,重排。產物相當于在C=C上的親電加成*4 3 2 111.7.2 親核加成1,4親核加成的產物與親電加成產物相同。*+CN--HCN,CN-(Ⅰ)羰基1,2親核加成(Ⅱ)重排產物1,4-親核加成*羰基化合物的空間阻礙對親核加成產物也有影響:醛發生1,2-加成,酮發生1,4加成。親核試劑的強弱:弱的親核試劑主要進行1,4-加成,即進攻碳碳雙鍵。強的親核試劑主要進行1,2-加成,即進攻羰基Nu:主要進攻Nu:主要進攻*①醚②H3O-72% 20%C2H5OHHOAc,95%+ CN-H2O75%*11.7.3 還原反應①LiAlH4,乙醚②H3O+,90%C2H5OH59%(1)使羰基還原(2)使雙鍵還原Pd-C+ H2Na2CO3,95%控制催化加氫*H2Ni(3)使羰基,雙鍵同時被還原(催化加氫)可發生Diels-Alder反應:親雙烯體*11.8 乙烯酮 卡賓(了解)H2C=C=O b.p.-48℃,有毒氣體,溶于乙醚等有機試劑乙烯酮可由丙酮加熱裂解制得。乙烯酮是最簡單的不飽和酮,非常不穩定,性質活潑,易加成、聚合。是優良的乙酰化試劑。乙烯酮與含活潑氫的H2O,HNH2,ROH,CH3COOH,HCl發生親核加成反應,制備羧酸及衍生物。與RMgX反應生成甲基酮。*親核加成烯醇式重排的結果*聚合反應*卡賓乙烯酮在紫外光照射下分解生成卡賓(Carbene)——碳烯:卡賓的結構親電試劑*由于卡賓的碳原子周圍只有六個電子,是缺電子的,具有親電性,可與C=C、C≡C發生親電加成反應,生成三元小環:卡賓還可與烷烴反應(插入反應,不要求)*11.9 醌(了解)分子中含有環己二烯二酮結構單元化合物為醌。具有苯環骨架結構者叫苯醌。其它以骨架結構不同分別叫做萘醌、菲醌和蒽醌。醌一般由芳香烴衍生物轉變而來,命名時在“醌“字前加上芳基的名稱,并標出羰基的位置。1,4-苯醌(對苯醌) 1,2-苯醌(鄰苯醌)(黃色) (紅色)*1,2萘醌 1,4-萘醌 2,6-萘醌 9,10-蒽醌(β-萘醌)橙色 (α-萘醌)黃色 橙色 淡黃色*11.9.1 醌的制法(1)由酚或芳胺氧化制備Na2Cr2O7,H2SO4或MnO2,H2SO4FeCl3HCl,H2O*(2)由芳烴氧化制備(3)由其他方法制備無水AlCl355~60℃97%H2SO4130~140℃*11.9.2 醌的化學性質醌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和碳氧雙鍵的共軛體系,因此醌具有烯烴和羰基化合物的典型反應,能發生多種形式的加成反應。(1)還原對苯醌容易被還原為對苯二酚(或稱氫醌),這是對苯二酚氧化的逆反應。在電化學上,利用二者之間的氧化-還原性質可以制成氫醌電極,用來測定氫離子的濃度。+ H++2e-*(2)加成反應*雙鍵的加成 醌分子中的碳碳雙鍵能和鹵素、鹵化氫等親電試劑加成。*對苯二醌可作為雙烯體進行Diels-Alder反應*作業: (一)、(三)、(四)、(七:3,4,5,7,8)、(十一)、(十二)、(十三)作業:11.5,11.8,11.9,11.1011.11,11.12,11.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