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1.了解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希臘的文明擴展情況,認識人類文明擴展的主要方式和作用。2.了解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的建立及鞏固措施、影響,認識世界政治文明和宗教文明的傳承與演進。3.了解農耕技術、字母文字的交流情況,認識人類文明的交流和演進。4.了解秦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交往情況,認識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古代文明交流的總趨勢、表現、重要方式。點撥1 古代文明的擴張一、古代文明的擴張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張,鼎盛時期還曾達到兩河流域,并與西亞地區的大國爭霸。2、西亞文明:從兩河流域南部向周邊地區擴張,古巴比倫王國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 3、亞述帝國:組建了包括步兵、騎兵、戰車兵、工兵等在內的多兵種部隊,數百年時間里幾乎戰無不勝。亞述帝國不僅統一了整個兩河流域地區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歷史上空前的大帝國。4、古代希臘人: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他們利用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時間里,他們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3.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是奴隸制帝國興起的重要條件。點撥2 古代世界的帝國1.波斯帝國(前6世紀——前4世紀):(1)擴張概況: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2)鞏固統治措施:①中央:君主專制制度、君權神授、王權至上,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②地方:實行行省制,行省總督與軍事長官相互制約。③從中央到地方有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波斯人擔任最重要的職務。(3)滅亡:公元前4世紀末,馬其頓亞歷山大入侵波斯帝國2.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1)擴張概況:公元前4世紀末,馬其頓亞歷山大入侵波斯帝國。歷經10年征戰,亞歷山大擊敗波斯軍隊的抵抗,先后占領小亞細亞、埃及、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滅亡了波斯帝國,并進一步向東擴張,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繼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2)制度的承襲:亞歷山大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地方實行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3.孔雀帝國:(1)擴張概況: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初步把整個南亞統一起來。公元前324年,印度建立了統一的王朝。因為新國王旃陀羅崛多出身于一個飼養孔雀的農民家族中,故稱這個王朝為孔雀王朝,又稱孔雀帝國。孔雀帝國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2)文化:佛教在孔雀帝國時期得到廣泛傳播,逐漸演變為世界性宗教。4. 羅馬帝國(前27年—4世紀):(1)擴張概況:羅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蕞爾小邦。在成功解決內部矛盾后,它憑借強大的由公民組成的軍隊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著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先后征服了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其中包括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后形成的一系列國家,以及今天的法國和英格蘭,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在擴張過程中,羅馬把被征服地區的大量居民賣為奴隸,奴隸制迅速發展起來。(2)頂峰:由于奴隸和廣大平民的辛勤勞動、地中海不同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以及貿易的發展,帝國在1—2世紀達到繁榮的頂峰。(3)分裂和滅亡:①原因:3世紀以后,官僚體系和職業軍隊使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邊境壓力逐漸加大。②分裂:4世紀末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③滅亡:5世紀后期,在內外夾擊下,西羅馬帝國滅亡。知識點三:文明的交流1.文明交往總趨勢:不斷加強,互相影響也不斷擴大。2.傳播概況(1)農耕技術: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2)冶鐵技術:起源于 西亞,從那里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3)文化傳播: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3.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1)起源于西亞地區的,由22個字母組成(2)演變: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它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3)影響: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計劃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4.經貿往來(1)波斯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已到達地中海東岸。(2)公元前后,漢朝和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3)東漢的班超為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4)2世紀,已經有來自羅馬的商人到達洛陽。一、古代文明的擴展文明類型 農耕文明 海洋文明擴展區域 西亞和北非的部分地區 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擴展方式 武力戰爭 移民(殖民)影響因素 農耕文明區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使其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 自身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的優勢;自然條件的限制;工商業的發達程度。擴張影響 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國的興起。古代世界的帝國世界帝國 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帝國 影響崛起時間 公元前6世紀 公元前4世紀末 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2世紀 客觀上推動了各文明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文明的傳播; 但也給被征服地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征服 與擴張 興起于伊朗高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在滅亡波斯帝國的基礎上,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 征服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政治與 思想統治 ①君主專制制度,宣揚君權神授;②地方實行行省制(總督與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③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 ①亞歷山大繼承波斯帝國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集政治、軍事等大權于一身;②地方實行行省制;③推廣希臘文化 ①公元前1世紀末,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在帝國征服地區實行行省制;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善③4世紀末,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共同點 本質上是奴隸制帝國;君主專制;地方行省制度;缺乏理性的治國思想;建立在軍事征伐擴張之上;地跨亞歐非遼闊;民族眾多、成分復雜走向衰亡 公元前4世紀末, 被馬其頓滅亡 亞歷山大死后,帝國分裂為三個希臘化國家 4世紀末帝國分裂,5世紀后期(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三、文明的交流1、總趨勢: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不斷擴大。2、科技文化交流領域 傳播技術 傳播 農耕技術 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北非一些地區。冶鐵技術 起源于西亞,逐漸擴展到埃及和希臘等地。藝術 交流 神話 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雕刻藝術 希臘的雕刻藝術,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字母 文字 起源 西亞地區的腓尼基文字向東 腓尼基字母→阿拉馬字母→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向西 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后兩種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3、經貿往來(1)波斯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到達地中海東岸。(2)羅馬帝國時期:①通過絲綢之路,與漢朝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②東漢的班超為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③2世紀,已有羅馬商人到達洛陽。此后,羅馬商人不斷東來,與中國進行貿易。一、古代希臘文明的擴展原因1.古希臘多山地多優良港灣的自然地理和工商業為主的經濟需求;2.城邦小國寡民,資源少,人口過剩;3.城邦民主政治斗爭的產物;4.多山地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性大國興起。二、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商路1.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北方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2.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同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3.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4.兩漢之際,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三、波斯帝國與近東地區諸文化融合1.作為第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波斯帝國為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交通的便利、幣制的統一等都是促進交流的有利條件。2.波斯帝國統治者認為自己是整個文明世界的主宰,所以盡量不以殘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寬容大度的姿態,這種政策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3.波斯人建立“世界帝國”的思想對后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產生有重要影響,可以說是后來的“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和平”之理想的原型。四、亞歷山大帝國與希臘化時代開啟1.亞歷山大在東征路上建立一系列希臘城市,這些城市多位于商貿要道之上,也是重要的戰略防御要地,經過一個世紀后,它們多數都發展起來,有許多雄偉的建筑以及眾多的居民。2.亞歷山大東征結束了波斯帝國存在近兩個世紀的政治制度,希臘城邦這種特殊的政治形態也退出了地中海地區的政治舞臺,超乎一個國家或一種文化之上的普遍的文化——希臘化文化——成為地中海地區共享的文化。四、羅馬帝國與地中海地區的一體化1.在羅馬的影響下,地中海地區成為緊密結合的一體化社會,遠至美索不達米亞和不列顛的遼闊土地都被控制在羅馬帝國的政治機構之下,高度組織化的商業網絡使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趨于專業化。2.羅馬帝國是各種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之間交流的論壇。知識精英通常接受希臘化時期的復雜哲學,尤其是斯多亞學派,信徒遍及整個羅馬帝國。此外,更多的人在大眾信仰中獲得了安慰。五、羅馬法1.羅馬法的含義: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以《十二銅表法》的出現為標志,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出現為鼎盛。2.羅馬法的發展歷程3.評價:①積極:調節社會矛盾,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②消極:維護奴隸主的壓迫解讀一:民主與法制是人類不懈的追求,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對自己的事務進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間斷地直接參與行使權力。所遵循的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喬·薩托利《民主新論》【材料二】自然法就是存在于自然中的理性,是永恒的、普遍的正義,……應該成為一切人類法的準則。一個國家沒有法,就不是國家;法必須按照自然法的標準加以制定,以懲罰邪惡和保護善良,保護人了門生活的安定和幸福。……國家的職能在于實現公民的自由平等。——西塞羅【解讀】(1)據材料一“自己對自己的事務進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間斷地直接參與行使權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從直接民主的角度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原則,據材料一“所遵循的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即可指出原則。(2)據材料二“自然法就是存在于自然中的理性,是永恒的、普遍的正義……國家的職能在于實現公民的自由平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法律的準則、法制國家、國家的職能等方面歸納材料二的基本觀點。(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民主、法制、社會、個人等方面回答對民主與法制的認識。解讀二:【材料一】齊景公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栗,吾得而食諸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論語》【材料二】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地維之所賴以立,天柱之所賴以尊...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曾文正公全集》【材料三】城邦以正義 為原則。由正義衍生的禮法,可憑以判斷(人間的)是非曲直,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要使事物合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一個中道的權衡。法治應該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良好的法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解讀】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第一小問,關于子為建立社會秩序的主張,由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之以政......道之以德”可知,孔子主張按照君臣名分之禮、以德治國。關于這一主張的影響,由材料“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地維之所賴以立,天柱之所賴以尊”并結合所學可知,后來形成的三綱五常成為維護專制封建統治的工具,束縛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2)本題是特點類、啟示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古希臘。第一小問,關于亞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的社會的主張,由材料“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一個中道的權衡”可知,亞里士多德主張通過實現正義、法治、中道來建立社會秩序。第二小問,關于如何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材料一涉及孔子主張通過道德來治國,材料三亞里士多德主張以法治國,其實現今社會社會秩序的構建兩者缺一不可,因此當今社會秩序的構建需要通過法治實現正義是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的基礎;加強道德對人的行為的約束作用。【例題解析】【例1】《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甲沒有簽訂合同,而從他人的兒子或奴隸處購買金銀、斧鑿、牲畜或其他任何東西,則將以犯盜竊罪被判處死刑。此規定( )A.意在打擊社會上的盜竊犯罪 B.有利于增強人們的契約意識C.旨在維護商品貿易誠信原則 D.反映了巴比倫法律的隨意性【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目的題,時空是古代西亞地區。根據材料“沒有簽訂合同……購買……以犯盜竊罪被判處死刑”可知,《漢謨拉比法典》這一規定旨在要求人們在商品貿易中簽訂合同,這有利于增強人們的契約意識,B項正確;材料中的規定將沒有簽訂合同的交易視作犯盜竊罪,并非針對盜竊犯罪,這一規定與打擊盜竊犯罪無關,排除A項;沒有簽訂合同不等于在商品貿易中沒有誠信,排除C項;法律的隨意性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舉一反三】在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對奴隸、財富更廣泛貪婪的基礎上,古埃及圖特摩斯三世親政期間出征敘利亞、巴勒斯坦十七次,還南征努比亞,建立起地跨西亞北非的大帝國,這說明A.文明的擴張伴隨著軍事征服B.古埃及建立起第一個大帝國C.西亞文明逐漸落后埃及文明D.奴隸制經濟發展催生帝國體制【答案】D【解析】根據“在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對奴隸、財富更廣泛貪婪的基礎上,古埃及圖特摩斯三世親政期間出征敘利亞、巴勒斯坦十七次,還南征努比亞,建立起地跨西亞北非的大帝國”可得出奴隸制的帝國是建立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D項正確;戰爭只是文明擴張的一個手段,排除A;第一個的說法錯誤,排除B;材料沒有比較,不能得出C項結論,排除C。【例2】“整個帝囯人口約5400萬,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這反映了A.帝國境內不同區域斗爭激烈 B.帝國境內農村非常落后C.文化認同在統一中的重要性 D.拉丁語因晦澀難以普及【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整個羅馬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尤其是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只在少部分地區使用,大多數地區仍是自己世界的語言,由此可以看出,語言和文化認同在統一中具有重要作用,C項正確;材料里沒有體現帝國境內的激烈斗爭,也沒有體現帝國境內農村的發展狀況,排除A項、B項;材料說明了拉丁語只在少部分地區使用,但沒有體現是因為晦澀難懂而難以普及,排除D項。故選C項。【舉一反三】公元前15-前14世紀,赫梯人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鐵器,憑著強大的軍事實力與領了米坦尼的大部分領土,并和埃及爭奪敘利亞。之后亞述人在征服赫梯人之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鐵器技術,成為當時著名的鐵器技術上國,一度占領了整個近東地區。這反映了A.生產力進步推動文明擴張 B.文明傳播導致了戰爭頻發C.鐵器生產決定了軍事實力 D.對外征服促進了經濟交流【答案】A【解析】根據“大規模使用鐵器,憑著強大的軍事實力與領了米坦尼的大部分領土”“之后亞述人在征服赫梯人之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鐵器技術,成為當時著名的鐵器技術上國,一度占領了整個近東地區”可以看出,赫梯人、亞述人因使用了先進的生產工具而迅速發展壯大,并進行對外擴張,反映出生產力進步推動文明擴張,A項正確;材料反映生產力發展的影響,而不是文明傳播的影響,排除B項;C項太絕對,排除C項;材料主旨不是強調對外征用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例3】腓尼基是當時地中海貿易網絡的樞紐,因此腓尼基字母很快在地中海地區傳播,演化出來的亞蘭字母和希臘字母更是意義重大。材料可用于論證A.古希臘文明的現實意義 B.古羅馬文明的歷史價值C.西亞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D.印度對國際交流的影響【答案】C【解析】古代腓尼基大約相當于今西亞的黎巴嫩地域,腓尼基是當時地中海貿易網絡的樞紐,亞蘭字母和希臘字母便是源自腓尼基字母,說明西亞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故選C;材料強調的是腓尼基的影響,并非強調古希臘文明的意義,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古羅馬、印度的信息,排除B、D。【舉一反三】古代中國和古代羅馬相距遙遠,然而兩者的歷史發展可做一些比較。據下表,最適合描述中國與羅馬共性的詞匯是歷史時期 古代中國 古代羅馬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 秦國商鞅變法 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公元前3世紀 秦始皇統一中國 羅馬統一意大利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 西漢、東漢王朝強盛時期 羅馬強盛時期A.秩序與統一 B.人治與法治 C.擴張與穩定 D.平亂與治世【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古代中國商鞅變法和古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可以看出該時期的歷史特征為兩者都制定法律;由公元前3世紀階段“秦始皇統一中國”“羅馬統一意大利”可以看出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國家統一;由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西漢、東漢王朝強盛時期”“羅馬強盛時期”可以概括出這一時期的特征為兩者進入強盛時期。所以描述這一歷史階段中國與羅馬共性的詞匯是應是秩序與統一,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古代中國與古代羅馬在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2世紀以法律規范秩序和走向統一的歷史共性,沒有體現治國方式和對外擴張的特點,排除B項、C項;古代中國與古代羅馬在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2世紀以法律規范秩序和走向統一,沒有體現平亂的特點,排除D項。故選A項。【點撥基礎檢測】1.希羅多德的《歷史》以敘述希臘波斯戰爭為中心內容,并對西亞、北非以及希臘地區的自然概況、民族分布、經濟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傳聞逸事等作了詳細記述。雖然書中有相當多的宿命論痕跡,但大量材料來源于檔案文獻、石刻碑銘以及前輩作家的多種著作,還有作者的親自調查和實地采訪。這說明( )A.希羅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廣闊的視野 B.不同文明的交往創造了希臘的歷史C.希羅多德善于學習其他文明撰寫歷史 D.史學家開創了古希臘理性主義傳統【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希臘。據材料“對西亞、北非以及希臘地區的自然概況、民族分布、經濟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傳聞逸事等作了詳細記述。雖然書中有相當多的宿命論痕跡,但大量材料來源于檔案文獻、石刻碑銘以及前輩作家的多種著作,還有作者的親自調查和實地采訪”可知,希羅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廣闊的視野,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關于雅典文明形成的原因,排除B項;材料體現希羅多德詳細記述其他西亞、北非的文明,不是學習其他文明去撰寫歷史,排除C項;D項夸大了希羅多德的歷史影響,材料也無法說明“開創”,排除D項。故選A項。2.公元前578年,羅馬國王塞維·圖里烏斯推行改革。他設置了監察官,通過監察官對全體羅馬公民的財產狀況進行調查然后按照公民財產的多少將公民劃分等級。這一做法( )A.旨在明確分享權利的依據 B.推動了羅馬帝國的擴張C.意在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 D.便利羅馬成文法的傳播【答案】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時空是公元前578年的羅馬。根據材料“他設置了監察官,通過監察官對全體羅馬公民的財產狀況進行調查然后按照公民財產的多少將公民劃分等級”可知,將公民按照財產的多少劃分等級,按照等級享有政治權利,是塞維·圖里烏斯改革的初意,A項正確;羅馬帝國成立于公元前1世紀,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當時羅馬是奴隸制帝國,維護的是奴隸制貴族階級的利益,排除C項;公元前6世紀,羅馬成文法尚未形成,排除D項。故選A項。3.蘇格拉底在為八位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功勛卓著的將軍辯護時說,真相應該是專業人員通過調查證據和知識還原當時的場景,再根據法律做出論斷,而不是由多數人憑借其感性認識做出的選擇。最終雅典還是通過投票將這八位將軍處死。這說明雅典的民主制度( )A.缺乏對群體決策的約束 B.忽視公民素養的提高C.有悖于民主法治的原則 D.奉行公民至上的理念【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雅典。材料“而不是由多數人憑借其感性認識做出的選擇”“最終雅典還是通過投票將這八位將軍處死”體現的是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即多數人的暴政,也說明了缺乏對群體決策的約束,A項正確;材料與公民素養無關,排除B項;雅典的民主制度是符合民主程序的,排除C項;材料與公民至上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4.學者楊俊明曾說:“波斯帝國是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它)有統治龐大帝國的制度文明”。這里的“制度文明”主要是①君主專制制度 ②行省制度③中央到地方完善的稅收系統 ④由波斯人和希臘人擔任重要職務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詳解】波斯帝國繼承了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地方實行行省制度,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①②③正確,故選D;由波斯人擔任重要職務,④不符合波斯,排除ABC。【點睛】5.“掃小亞,攻埃及,占兩河,滅波斯,征印度”是對下列哪一次戰爭的描述A.希臘殖民擴張 B.希波戰爭C.亞歷山大征服戰爭 D.羅馬帝國的擴張【答案】C【詳解】亞歷山大先后占領小亞細亞、埃及、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滅亡了波斯帝國,并進一步向東擴張,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故答案為C項;其他三次戰爭均與“征印度”等信息不符,排除A、B、D項。6.柏拉圖認為學園“作為統治者的一個訓練基地,不僅僅是維護一種特殊的政治理論,而且還對學園的那些已經獲得政權的成員們,提供實際的指導”,因此“學園”積極承擔政治咨詢和法律的修改、制定等工作。據此可知,這種“學園”( )A.注重發揮教育的社會影響 B.關注公民的個性解放C.一定程度為城邦政治服務 D.致力于維護公民權利【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希臘(歐洲)。根據材料可知,柏拉圖眼中的“學園”是訓練“統治者”的基地,并承擔政治咨詢工作等,這體現了“學園”在一定程度上為城邦政治服務的性質,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學園為政治服務,而非發揮其社會影響,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個性解放問題,排除B項;從材料看不出“學園”維護公民權利,排除D項。故選C項。7.“他(亞歷山大)促使民主氛圍濃厚的希臘以主動的姿態同專制主義的東方發生了廣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區開始了幾百年的‘希臘化時代’。”材料說明亞歷山大帝國的征服促使A.東西方文化的毀滅 B.希臘文明走向衰落C.東方文明走向衰落 D.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他(亞歷山大)促使民主氛圍濃厚的希臘以主動的姿態同專制主義的東方發生了廣泛的交流”可知,亞歷山大帝國的征服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D正確;亞歷山大東征促使希臘文明與古老的東方文明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沖撞與交融。東西方文化的毀滅、希臘文明走向衰落、東方文明走向衰落的說法不符合史實,ABC排除。故選D。8.為預測尼羅河的泛濫時間,古代埃及形成了最早的天文學;在公元前4241年,古代埃及有了太陽歷;為測量土地、修建溝渠、修筑堤壩和橋梁,古代埃及還形成了最早的幾何學、水利學。這說明古代埃及的科技( )A.注重實用 B.體系較為完備 C.重視經驗 D.以理論為先導【答案】A【詳解】從材料中的“為預測尼羅河的泛濫時間”“為測量 土地、修建溝渠、修筑堤壩和橋梁”等信息可以 得出,古代埃及的天文歷法、幾何學和水利學均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而產生,這說明古代埃 及的科技比較實用,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天文歷法、幾何學和水利學,不能體現出體系完備,排除B項;材料沒有強調經驗積累,排除C項;材料表明是以實際為先導,不是以理論為先導,排除D項。故選A項。 9.在雅典國家形成之初,雅典許多平民淪為債務奴隸。為了使他們重獲自由,梭倫A.頒布“解負令” B.成立“五百人會議”C.發放公職津貼 D.制定“陶片放逐法”【答案】A【詳解】梭倫改革頒布“解負令”,使受貴族盤剝而淪為債務奴隸的人重獲自由,故A正確;成立“五百人會議”和制定“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時期的措施,排除B和D;發放公職津貼是伯利克里改革時期的措施,排除C。故選A。10.古希臘人利用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在200年左右時間里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據此可推知,古希臘A.具有發達的社會分工 B.實現了兩河流域統一C.致力于不同文明區域連接 D.通過殖民方式擴大了影響【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古希臘人利用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在200年左右時間里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可知,古希臘人不斷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說明古希臘通過殖民方式擴大了影響,D項正確;材料中描述希臘人對外殖民,沒有體現社會分工的信息,排除A項;兩河流域在西亞地區,排除B項;希臘人對外殖民的目的是擴大統治范圍,而非致力于不同文明區域連接,排除C項。故選D項。11.下列四大疆域垮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①波斯帝國②亞歷山大帝國③羅馬帝國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答案】A【詳解】波斯帝國建立于公元前558年;亞歷山大帝國,它是公元前4世紀在馬其頓地區崛起的國家,曾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 公元395年后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 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299年-1923年) ,它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②③④,所以A正確,BCD錯誤。故選: A。12.生活在中亞貴霜帝國(公元1—4世紀)的希臘人,按照阿波羅的形象塑造佛陀:阿波羅式的頭,披著希臘長衫式的袈裟,頭頂上有波浪紋肉髻,雙目微閉,笑容靜謐而安詳。這表明( )A.希臘文化中心轉移到中亞 B.佛教起源深受歐洲文化影響C.中亞地區的文化沖突激烈 D.文明的交流推動了藝術融合【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亞(公元1—4世紀)。根據材料“按照阿波羅的形象塑造佛陀:阿波羅式的頭,披著希臘長衫式的袈裟,頭頂上有波浪紋肉髻,雙目微閉,笑容靜謐而安詳。”可知,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動了藝術融合,藝術形象受其影響,D項正確;材料只說貴霜帝國受到希臘化影響,但材料并未表明中亞成為希臘化中心,排除A項;佛教起源時間較早,材料不能體現佛教起源受歐洲文化影響,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文化交流、交融,而非沖突,排除C項。故選D項。13.羅馬法由“公民法”演變為“萬民法”,反映了羅馬A.統治疆域不斷擴大的現實B.平民與貴族間爭斗的現狀C.奴隸不斷反抗貴族的狀況D.人權觀念不斷提高的現象【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公民法的出現是統治疆域不斷擴大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A選項符合題意。《十二銅表法》是平民和貴族斗爭的結果,B選項排除。羅馬法是奴隸主專制的工具,C選項排除。人權觀念不斷提高的現象的說法與萬民法產生無關,D選項排除。14.印度種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稱瓦爾那制度,如圖為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示意圖: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于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據此可知,這一制度( )A.規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 B.規定不同等級的人們之間可以通婚C.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職業 D.認為印度人生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論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印度。根據材料的內容可得出是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C項正確,排除B項;種姓制度下并不平等,等級嚴格,排除A項;種姓制度之下印度人生來就有高低貴賤之分,排除D項。故選C項。15.在古代羅馬的龐貝古城中出土了印度女神雕像;而在印度半島東海岸的本迪治利城則發現了一個羅馬商站遺址,出土了大量羅馬帝國陶器和羅馬帝國錢幣。這一現象表明( )A.古羅馬文明領先同期的印度文明 B.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明溝通C.宗教是早期文明交流的重要載體 D.區域文明之間存在著聯系與交流【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羅馬。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古羅馬和古印度分別出土了對方的文物,說明兩個文明存在聯系與交流,D項正確;材料只提到出土古羅馬和古印度的文物,無法得知古羅馬文明領先印度,排除A項;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羅馬的交流,而不是印度,排除B項;古羅馬與古印度的交往與宗教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6.在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創之時僅是一種記賬的工具,樸素而簡陋。其后,兩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來輔助記憶。接著,楔形文字成為記錄口頭語言的體系。最后,楔形文字成為表達和溝通思想的工具。這表明( )A.文字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B.文字的功能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C.文字產生之后就具備完善功能 D.文字的書寫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的演變【答案】B【詳解】據材料“在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創之時僅是一種記賬的工具,樸素而簡陋。其后,兩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來輔助記憶。接著,楔形文字成為記錄口頭語言的體系。最后,楔形文字成為表達和溝通思想的工具”可知,材料反映了楔形文字由單純的記賬工具到輔助記憶,再到記錄口語,最后成為表達和溝通思想的工具,表明文字的功能是不斷完善的,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楔形文字功能的演進”,而未涉及是因為社會發展需求導致其演變,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楔形文字功能的演進”,而C項反映的 是文字的先天功能,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楔形文字功能的演進”,而不是“文字的書寫”,排除D項。故選B項。17.公元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起兵東征,吞并波斯、入侵印度,并在臣服之地多次舉辦火炬賽跑和體育運動會。此外,他及他的繼承者們還在東方建筑了超過300多座希臘風格的城市,如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由此可知,亞歷山大東征( )A.促進了亞非拉地區的文明交融 B.旨在傳播古希臘文明C.推動了先進生產方式的傳播 D.進步性與侵略性并存【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吞并波斯,入侵印度”“在臣服之地多次舉辦火炬賽跑和體育運動會”“在東方建筑了超過300多座希臘風格的城市”等可知,亞歷山大東征既是侵略性的戰爭,也是各地區文明交流的一部分,即侵略性與先進性并存,D項正確;亞歷山大帝國的范圍限于歐、亞、非三大洲,排除A項;傳播古希臘文明是其東征的伴生物,而非其根本動因,排除B項;材料與先進生產方式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8.《后漢書》載:“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護班超遣甘英至大秦,抵條支,臨大海(今波斯灣),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渡:若遇退風,亦得二歲,故入海人皆費三歲糧。海中普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材料表明A.當時的中國史籍對大秦已有詳盡記載 B.漢有意向波斯以西嘗試建立直接聯系C.東漢與大秦有直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 D.羅馬有意向東嘗試與漢建立直接聯系【答案】B【詳解】從材料中的“都護班超遣甘英至大秦,抵條支,臨大海(今波斯灣),欲渡”等信息可以看出,甘英準備繼續向西,說明漢有意向波斯以西嘗試建立直接聯系,故答案為B項;A項中的“詳盡記載”不符合史實,排除;當時東漢與大秦沒有直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但存在經過中轉的間接貿易,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羅馬的意圖,排除D項。19.下表為《漢謨拉比法典》節選。據此可知,古巴比倫王國條款 內容第7條 自由民從自由民之子買得或為之保管金或銀,或奴隸,或牛,或羊……或無論何物,而無證人及契約者,是為竊賊,應處死第21條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應在此侵犯處處死并掩埋之A.專制統治加強 B.私法有所發展C.法律體系完備 D.社會矛盾激化【答案】B【詳解】材料“……或無論何物,而無證人及契約者,是為竊賊,應處死”“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應在此侵犯處處死并掩埋之”體現的是《漢謨拉比法典》注重對民事糾紛的協調,說明當時私法有所發展,B項正確;材料與專制統治的加強無關,A項排除;當時的法律體系并不完備,C項排除;材料與社會矛盾激化無關,D項排除。故選B。20.“《十二銅表法》自從定下來之后……有些條款甚至一直保留下來,到羅馬后期仍然有效。羅馬人后來對這一古代法典有一種引以為傲的感情。《十二銅表法》的語言也成為后世法典語言的典范。”這表明《十二銅表法》A.鞏固了羅馬帝國的統治B.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和適用性C.成為羅馬成文法的起點D.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結合“《十二銅表法》的語言也成為后世法典語言的典范”可知《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成文法的起點,C項符合題意;《十二銅表法》是公民法,當時是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具有廣泛實用性的是萬民法,B項不符合題意;標志羅馬法學高度成熟的是自然法,故D不符合題意。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地中海南北兩岸的兩個地區服飾明顯不同,尼羅河流域氣候炎熱,盛產亞麻,服飾以亞麻為主;古希臘氣候較冷,畜牧業發達,羊毛服飾占據主流。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的婦女也穿羊毛披肩,波斯、埃及的服飾元素開始大范圍的運用到希臘服飾中。材料二 蒙古人在統治俄羅斯后,許多俄羅斯封建主開始穿長靴、戴圓帽、扎束腰帶等,這些習俗,都是從蒙古人那里學來的。中國絲錦大批運到俄羅斯,成為王公貴族喜愛的衣飾物,這種絲錦在今俄羅斯境內多有發現。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答案】示例:戰爭推動文化交流與傳播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在埃及推廣希臘文化,影響了埃及人的社會生活;同時希臘文化吸收了波斯文化和埃及文化,使其具有了東方文化的因素。蒙古西征,建立了地跨歐亞大陸的統一帝國,打通亞歐大陸交流的通道,引發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但客觀上推動了人口的流動,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詳解】示例:根據“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的婦女也穿羊毛披肩,波斯、埃及的服飾元素開始大范圍的運用到希臘服飾中。”可得出戰爭推動文化交流與傳播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在埃及推廣希臘文化,影響了埃及人的社會生活;同時希臘文化吸收了波斯文化和埃及文化,使其具有了東方文化的因素。根據“蒙古人在統治俄羅斯后,許多俄羅斯封建主開始穿長靴、戴圓帽、扎束腰帶等,這些習俗,都是從蒙古人那里學來的。”可得出蒙古西征,建立了地跨歐亞大陸的統一帝國,打通亞歐大陸交流的通道,引發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結合以上內容可最后總結得出,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但客觀上推動了人口的流動,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代的體育活動根植于漢代的思想和意識形態之中。漢初,各家學術思想非常活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促進了體育活動的發展。70多年后,“射、御、數”的體育教育被從“六藝”中剔除,競爭性和對抗性強的體育活動也逐漸變成了傳習封建禮節、宣傳封建道德的手段。東漢時期……體育活動特別注意保健和強身功能。當時,講求呼吸守意的習禪方法與養生健體相互結合,也為體育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摘編自錢文軍《漢代體育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與思想基礎》材料二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從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4年,共舉行了293屆,成為顯示希臘民族精神的盛會。各城邦派出的優秀選手則在競技場上奮勇拼搏,他們赤身裸體進入賽場,向神和觀眾展示他們超人的體能、健美的身體和良好的教養。奧運會競技比賽項目主要是田徑,后來逐漸增加了摔跤、標槍、拳擊、以及戰車賽、武裝賽跑等。——摘編自鄭昕鵬《古代奧運會的興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漢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對體育發展產生的相應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與漢代體育相比,指出古希臘體育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影響:漢初“百家爭鳴”客觀上促進了體育的發展;漢武帝后,獨尊儒術與宣傳封建道德弱化了體育的競爭性;東漢時期,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傳播促進了養生體育的發展。(2)不同之處:具有宗教色彩;參加者為城邦男性公民;運動項目多樣且大多與軍事相關。原因:古希臘是民主制度,體育體現出人文主義色彩,中國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思想維護政治;古希臘體育服務于其對外擴張征服的需要,而中國維護的封建統治,重在宣傳封建道德。【詳解】(1)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兩漢時期。影響:根據材料一“漢初,各家學術思想非常活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促進了體育活動的發展。”可推出漢初“百家爭鳴”客觀上促進了體育的發展;根據材料一“70多年后,‘射、御、數’的體育教育被從‘六藝’中剔除,競爭性和對抗性強的體育活動也逐漸變成了傳習封建禮節、宣傳封建道德的手段。”可推出漢武帝后,獨尊儒術與宣傳封建道德弱化了體育的競爭性;根據材料一“東漢時期……體育活動特別注意保健和強身功能。當時,講求呼吸守意的習禪方法與養生健體相互結合,也為體育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可推出東漢時期,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傳播促進了養生體育的發展。(2)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希臘和兩漢時期。不同之處:根據材料二“各城邦派出的優秀選手則在競技場上奮勇拼搏,他們赤身裸體進入賽場,向神和觀眾展示他們超人的體能、健美的身體和良好的教養。”可推出具有宗教色彩;根據材料二“奧運會競技比賽項目主要是田徑,后來逐漸增加了摔跤、標槍、拳擊、以及戰車賽、武裝賽跑等。”可推出參加者為城邦男性公民;運動項目多樣且大多與軍事相關。原因:結合所學可從政治、軍事等角度進行分析。政治方面,古希臘是民主制度,體育體現出人文主義色彩,而中國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思想維護政治;軍事方面,古希臘體育服務于其對外擴張征服的需要,而中國維護的封建統治,重在宣傳封建道德。2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代埃及……水源是許多條熱帶河流,它們分布的范圍很廣……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大量的沃土,而且保障了這種條件的持續,即避免了困擾兩河地區的土地鹽堿化問題。——摘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希羅多德曾說:“希臘人一出生就與貧窮為伍。”希臘半島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無法大量種植農作物,可當時人口增長速度很快。但這樣的條件并沒有阻礙古希臘的文明化進程。古希臘人或到海外經商、或到遠方開辟殖民地。通過頻繁的海上貿易,古希臘人把本土生產的經濟作物和手工制品銷售到四面八方。——摘自吳昊編著《古希臘城邦史》材料三 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請回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埃及易于從事的主要經濟活動和形成的政治制度。(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希臘的主要經濟活動并指出其形成的獨特政治文明。(3)綜上所述并結合材料三,談談對人類早期文明的認識。【答案】(1)經濟活動:農業生產。政治制度:君主專制。(2)經濟活動:工農業生產;商業貿易;早期殖民活動(開辟海外殖民地)。政治文明:古代民主政治。(3)認識:文明是多元的;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文明是包容的(要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詳解】(1)經濟活動:根據材料“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大量的沃土”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農業生產。政治制度:根據所學可知,古埃及實行法老制度,屬于君主專制。(2)經濟活動:根據材料“古希臘人或到海外經商、或到遠方開辟殖民地。通過頻繁的海上貿易,古希臘人把本土生產的經濟作物和手工制品銷售到四面八方”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工農業生產,商業貿易;根據“古希臘人或到海外經商、或到遠方開辟殖民地”可知早期殖民活動。政治文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希臘地區的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發達,結合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古希臘地區形成了獨特的直接民主政治。(3)認識:根據材料可知古埃及和古雅典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也都適應了各自的社會環境,由此可知文明是多元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卡拉卡拉(如圖)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統治者,歷史學家評價他是“人類的公敵”。他曾經進行過一項改革:“毫無意愿的省民(意大利以外的帝國自由居民稱為省民或臣民)被迫接受羅馬公民的頭銜,得不到一點利益,卻要承擔羅馬公民的實際義務。……全帝國的臣民無不叫苦連天。當所有省民以羅馬公民的身分盡義務納稅之時,對于過去以臣民的條件所奉獻的貢金,應依法予以豁免。卡拉卡拉和他的兒子并不采納政府的稅務原則,要求舊有的貢金和新加的稅捐同時征收。”——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問題(1)根據材料或就你所知,卡拉卡拉進行了什么改革?(2)根據材料并結合已學知識,“省民”們本應通過這一改革獲得哪些利益(至少舉出三項)?(3)你對卡拉卡拉的“改革”作何評價?并請給出評價的尺度或依據。【答案】(1)改革:將公民法發展為萬民法,改革稅制和貨幣政策等。(2)利益:對土地和其他財產的占有權、對公地的占有權、公民之間的通婚權、由婚姻引起的財產繼承權、參加公民大會權、擔任公職權等。(3)評價:卡拉卡拉的改革有利于羅馬帝國經濟發展,緩和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促進了羅馬法向萬民法的發展,但其加重了外省人民的負擔,導致了羅馬帝國由盛到衰。依據:唯物史觀和辯證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詳解】(1)改革:根據材料中“省民被迫接受羅馬公民的頭銜”,“要求舊有的貢金和新加的稅捐同時征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卡拉卡拉在法律、稅收和貨幣等方面進行了改革。(2)利益:根據材料中“當所有省民以羅馬公民的身分盡義務納稅之時,對于過去以臣民的條件所奉獻的貢金,應依法予以豁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省民”們本應通過這一改革獲得對土地和其他財產的占有權,對公地的占有權,公民之間的通婚權,由婚姻引起的財產繼承權,參加公民大會權,擔任公職權等利益。(3)評價:根據材料中“歷史學家評價他是‘人類的公敵’”,“省民被迫接受羅馬公民的頭銜,得不到一點利益,卻要承擔羅馬公民的實際義務”和“要求舊有的貢金和新加的稅捐同時征收”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卡拉卡拉的“改革”有利于羅馬帝國經濟發展,緩和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加重了外省人民的負擔,導致了羅馬帝國由盛到衰。依據: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應以唯物史觀和辯證方法作為評價的尺度或依據,既看到其對羅馬法和當時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積極作用,也能明確其違反人民意志,削弱統治基礎的客觀后果。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地圖上的文明史(1)請為以上三幅地圖分別命制一個合適的標題。(2)指出三幅地圖反映的共同主題,并進行闡釋。【答案】(1)圖一:古希臘殖民擴張示意圖.圖二:亞歷山大帝國形勢圖/亞歷山大東征示意圖。圖三:阿拉伯帝國商業活動示意圖(2)共同主題: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與擴展。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憑借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推動了希臘文明的擴展.公元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建匯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傳播了希臘文化,加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8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在東到東亞.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廣泛吸收并傳播了東西方的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詳解】(1)標題:據圖一中的時間和重要殖民地分布可知圖一:古希臘殖民擴張示意圖;據圖二中的進軍路線和亞歷山大城可知圖二:亞歷山大帝國形勢圖/亞歷山大東征示意圖。據圖三的時間和統治區域分布可知圖三:阿拉伯帝國商業活動示意圖(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三幅地圖通過戰爭促進了文明交流,因此可以確定共同主題: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與擴展。然后根據所學知識進行闡釋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憑借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推動了希臘文明的擴展.公元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建匯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傳播了希臘文化,加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8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在東到東亞.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廣泛吸收并傳播了東西方的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26.文明的交流與碰撞(本題共12分)材料一 歷史上的諸文明并不是封閉的體系,它本身在不斷地變動,同時各文明之間也在不斷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創造的成果在短期內即為人類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發明,因此使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大大加大,這是使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時常要遇到各種阻礙、挫折、沖突,這也就是文明發展進程有時不能快捷,反而延緩的重要原因。——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材料二 1904年在美國圣路易斯舉辦的世博會給世人留下深刻的記憶。博覽會主題展館有:電氣館,這是當時最引人注目的展館,愛迪生曾親自到展館檢查;機械館,供應世博會的能源,是實業家流連忘返的地方;運輸館,汽車堂皇出入……這次世博會不僅反映了社會生活變化,也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全球人類共同體面貌的影響,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整體化的趨勢。——摘編自人民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影響“全球人類共同體面貌”的。材料三目錄第八編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與成功的世界 第36章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影響 第37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第38章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第39章五年計劃和大蕭條 第40章走向戰爭1929--1939年 第41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影響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下)》2007年版(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概括1914年至1945年西歐歷史發展的趨勢,并運用相關史實對該趨勢進行闡釋。(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清晰,語句通順)【答案】(1)主要方式有和平交往、暴力沖突等方式。(2)生產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生產關系:出現壟斷組織。全球化:世界市場最終形成。(3)趨勢:1914年以來,西歐資本主義逐漸走向衰落。說明:一戰以來,西歐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思想、殖民體系、國際地位等方面面臨巨大挑戰。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改變了世界格局,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并存和競爭。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沉重打擊了西方社會,與此同時,蘇聯計劃經濟取得重大成就,西歐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受到質疑;十月革命期間,列寧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基礎上提出列寧主義,并得到廣泛傳播,沖擊了西方價值觀;受一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如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拉美的民主革命和改革等,這些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使西歐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綜上所述,受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經濟大危機等因素的影響,西歐資本主義此前構筑的看似牢不可破的體系日益走向瓦解。【解析】(1)主要方式:根據材料“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時常要遇到各種阻礙、挫折、沖突”,結合所學知識,可見主要方式是和平交往、暴力沖突和平交往、暴力沖突等方式。。第一小問“趨勢”,材1914年以來,西歐資本主義逐漸走向衰落。第二小問“闡釋”,結合所學知識,從一戰對西歐的影響、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打擊、蘇聯計劃經濟取得重大成就、列寧主義的廣泛傳播、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掀起的獨立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等角度分析闡釋。(2)生產力:根據材料“博覽會主題展館有:電氣館,這是當時最引人注目的展館,愛迪生曾親自到展館檢查”,可知在生產力方面,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在生產關系方面,出現壟斷組織;在全球化方面,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生產關系:結合所學可知出現壟斷組織。全球化:根據材料“也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全球人類共同體面貌的影響,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整體化的趨勢”可分析得出世界市場最終形成。(3)趨勢:根據料三材料“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與成功的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可見1914年以來,西歐資本主義逐漸走向衰落。說明:本題答案不唯一。首先,分析材料內容,注意要選擇自己熟悉且容易闡釋的,觀點要具體、明確。根據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影響”可得出一戰以來,西歐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思想、殖民體系、國際地位等方面面臨巨大挑戰;其次,結合相關史實,對觀點進行闡釋,闡釋時結合一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殖民地的獨立運動、經濟危機等史實。要注意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論證充分,邏輯清晰,語句通順,緊扣觀點。最后,對所闡釋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總結。27.“軸心時代”之文明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各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山水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之處。按下列要求,回答問題。(1)軸心時代,從時間跨度看,大致相當于我國 時期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中華文明 E古印度文明 D古希臘文明 ①古巴比倫文明 ②古埃及文明 ③(2)軸心時代文明多元并存。按示例,將下列示意圖字母所示范圍與表格中的文明區域相匹配。(填寫字母)(3)中華文明和古希臘文明是軸心時代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依據提示填寫表格。比較范疇 軸心時代的古代中國 軸心時代的古代希臘地理環境 大河流域、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經濟方式 商業、航海業、貿易業發達政治特征 以雅典民主為代表的城邦政治文化建樹 學派眾多、百家爭鳴閱讀下列軸心時代中西方思想家語錄,回答問題。“認識你自己”;“美德即知識”“善是一切行為的目的”。——蘇格拉底“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樊遲問“仁”,孔子曰:“愛人”;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選自《論語》問題:(4)概括上述中西方思想家的主張。結合他們所處時代背景,簡析形成各自思想的原因。【答案】(1)D(2)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 A古巴比倫文明 C古埃及文明 B(3)古代中國 古代希臘地理特征 大河流域、土壤肥沃、雨量充沛 島嶼眾多、海岸線很長、土壤貧瘠經濟特征 自給自足小農經濟 商業、航海業、貿易業發達政治特征 從封邦建國走向大一統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 雅典民主政治為代表的城邦政治文化建樹 百家爭鳴(儒、法、道等) 三大哲人、史學之父、戲劇等(4)儒家主張“禮”“仁”(個體服從群體,把維護群體協調——社會安定作為人生的最高宗旨。強調倫理綱常)希臘哲學強調個體價值,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原因:儒家早期思想試圖恢復西周禮制以求治希臘人文主義植根于雅典民主政治,體現了城邦政治的需要。【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大致相當于東周時期。(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希臘位于A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巴比倫位于C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埃及位于B。(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希臘島嶼眾多、海岸線很長、土壤貧瘠經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軸心時代的中國從封邦建國走向大一統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軸心時代的古希臘出現了三大哲人、史學之父、戲劇等。(4)根據《論語》中的記載可知,儒家主張“禮”“仁”(個體服從群體,把維護群體協調——社會安定作為人生的最高宗旨。強調倫理綱常)根據普羅泰戈拉言論可知,希臘哲學強調個體價值,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儒家早期思想試圖恢復西周禮制以求治希臘人文主義植根于雅典民主政治,體現了城邦政治的需要。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這是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說法。材料二 古代中國人開通了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宣揚的是國威與和平,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對自己的兒子亞歷山大說:“我的兒子,找一個適合你的王國吧,馬其頓太小了。”成年后的亞歷山大將300副波斯鎧甲作為給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衛城,帶著如下題字:“來自亞歷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臘人(除了斯巴達人)的奉獻,從居住在亞細亞的野蠻人奪取。”材料三 “平民政體”一詞的確解應是自由而貧窮——同時又為多數——的人們所控制的政體;相似地,“寡頭政體”一詞的確解應是富有而出身(門望)較高——同時又為少數——的人們所控制的政體。——摘編自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政治學》(1)根據自然地理環境,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劃分為哪兩類?請探討造成兩類文明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2)四大文明古國是農業文明的代表,依據所學知識,其產生的相同自然地理條件有哪些?(3)材料二提供的資料說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方式有哪些?【答案】(1)類型:大河文明、海洋文明或東方文明、西方文明。主要原因: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不同;政治體制的差異等。(2)處于大河流域;基本處于同一緯度范圍內。(3)方式:和平交往、暴力沖突。【詳解】(1)類型:根據材料“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和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文明按照起源可以劃分為大河文明、海洋文明或東方文明、西方文明。主要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類文明的差異主要從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方式、政治體制等方面分析。(2)條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業文明都處于大河流域;農業文明基本處于同緯度范圍內。(3)方式:根據材料“古代中國人開通了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宣揚的是國威與和平,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往”可知,這是和平交往;根據材料“來自亞歷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臘人(除了斯巴達人)的奉獻,從居住在亞細亞的野蠻人處奪取”可知,這是暴力沖突。29.中華文化在幾千年中不斷在交流中發展,并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泰、條支,窮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臨大海,欲渡,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人皆赍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乃止。——摘自《資治通鑒》第48卷材料二 (大秦)“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谷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其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漢緡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南、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摘自《后漢書·西域傳》材料三 任何一種文明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對立統一、沖突交融中展開的。只有那些開放的、善于從其他文明中吸取營養的民族,才有長久旺盛的生命力。——王天璽《多極世界和為貴——兼評亨廷頓“文明沖突論”》材料四 使去傳風教,人來習典謨。衣冠知奉禮,忠信識尊儒。——(唐)李隆基《賜新羅王》(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朝與羅馬帝國交往的特點。(2)結合所學,簡析漢朝與西亞(安息)、歐洲(大秦)通商關系發展的主要條件。(3)根據材料三、材料四,結合所學,說明中古時期朝鮮在哪些方面從中國“吸取營養”。【答案】(1)特點:從間接經貿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過絲綢之路以經濟聯系為主。(2)主要條件:漢朝絲織業等的發展秦漢、波斯、羅馬對道路開通的貢獻(重點是張騫通使西域)漢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保障絲綢之路暢通大國間交往的愿望。(3)7世紀末,新羅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10世紀初,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其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漢增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可知從間接經貿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根據材料“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條支,窮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可知通過絲綢之路;根據材料“(大秦)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可知以經濟聯系為主。(2)主要條件:根據絲綢之路主要貿易的商品可知漢代手工業發達漢朝絲織業等的發展;結合絲綢之路的開辟可知秦漢、波斯、羅馬對道路開通的貢獻(重點是張騫通使西域);根據材料“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可知漢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保障絲綢之路暢通;根據材料“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可知大國間交往的愿望。(3)根據所學知識,從政治制度方面入手分析可知,新羅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30.[中西自由觀念]材料一 儒家意在以“修己”的方式實現個性人格的塑造與完善,實現內顯的心性自由和外在的無拘無束。通過“學”達到“不逾矩”,從而實現“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皆備于我”的境界,以希冀達到“內圣”的基礎上以道德表率實現“外王”的境界。材料二 在古希臘,一個有資格參與城邦政治生活的人便被稱為“自由人”,能夠參與城邦政治、分享城邦權力成為古希臘人政治生活的理想指引,成為個人自由的表現和根本保障。自主、自立、自強的意識與觀念,造就了古希臘積極式的公民參與自由,通過參與和構建政治生活、享有政治權利的積極性外化路徑之下方能實現。——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陳詩雯《中西古代自由觀之差異及超越路徑》(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古代中國儒家與古代希臘自由觀的主要內涵,并簡析造成兩者差異的因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西古代兩種不同自由觀的影響。【答案】(1)主要內涵:中國古代儒家基于個人的道德自律;注重個體行為的自我調節;以實現自然狀態下的自由為目的。古希臘基于民主政治建設;注重個人的參政權利;以實現政治自由為目的。因素:社會制度的差異(前者是君主專制制度下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后者是民主政治發展或民主因素影響較大的社會背景下);經濟環境不同(前者是封閉的農耕文明,后者是相對開放的海洋文明);社會文化基礎不同(前者注重個體調節以維護社會秩序,后者強調人文主義下的個體精神與權利)。(2)影響:中國古代儒家自由觀維護了封建倫理道德;有利于調節和穩定社會秩序;束縛了個性發展;成為鞏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古希臘自由觀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利于提升民眾政治參與意識;易造成個人主義的膨脹。【詳解】(1)主要內涵:儒家:據材料“儒家意在以‘修己’的方式實現個性人格的塑造與完善,實現內顯的心性自由和外在的無拘無束”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中國古代儒家基于個人的道德自律;據材料“通過‘學’達到‘不逾矩’,從而實現‘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皆備于我’的境界,以希冀達到‘內圣’的基礎上以道德表率實現‘外王’的境界”并結合所學可知,儒家注重個體行為的自我調節;以實現自然狀態下的自由為目的。古希臘:據材料“在古希臘,一個有資格參與城邦政治生活的人便被稱為‘自由人’,能夠參與城邦政治、分享城邦權力成為古希臘人政治生活的理想指引,成為個人自由的表現和根本保障”并結合所學可知,古希臘自由觀是基于民主政治建設;注重個人的參政權利;以實現政治自由為目的。因素:據所學可從社會制度的差異(前者是君主專制制度下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后者是民主政治發展或民主因素影響較大的社會背景下);經濟環境不同(前者是封閉的農耕文明,后者是相對開放的海洋文明);社會文化基礎不同(前者注重個體調節以維護社會秩序,后者強調人文主義下的個體精神與權利)等角度回答。(2)影響:據材料“儒家意在以‘修己’的方式實現個性人格的塑造與完善,實現內顯的心性自由和外在的無拘無束”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中國古代儒家基于個人的道德自律;據材料“通過‘學’達到‘不逾矩’,從而實現‘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皆備于我’的境界,以希冀達到‘內圣’的基礎上以道德表率實現‘外王’的境界”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儒家自由觀維護了封建倫理道德;有利于調節和穩定社會秩序;束縛了個性發展;成為鞏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據材料“在古希臘,一個有資格參與城邦政治生活的人便被稱為‘自由人’,能夠參與城邦政治、分享城邦權力成為古希臘人政治生活的理想指引,成為個人自由的表現和根本保障”并結合所學可知,古希臘自由觀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利于提升民眾政治參與意識;易造成個人主義的膨脹。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1.了解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希臘的文明擴展情況,認識人類文明擴展的主要方式和作用。2.了解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的建立及鞏固措施、影響,認識世界政治文明和宗教文明的傳承與演進。3.了解農耕技術、字母文字的交流情況,認識人類文明的交流和演進。4.了解秦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交往情況,認識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古代文明交流的總趨勢、表現、重要方式。點撥1 古代文明的擴張一、古代文明的擴張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張,鼎盛時期還曾達到兩河流域,并與西亞地區的大國爭霸。2、西亞文明:從兩河流域南部向周邊地區擴張,古巴比倫王國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 3、亞述帝國:組建了包括步兵、騎兵、戰車兵、工兵等在內的多兵種部隊,數百年時間里幾乎戰無不勝。亞述帝國不僅統一了整個兩河流域地區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歷史上空前的大帝國。4、古代希臘人: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他們利用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時間里,他們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3.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是奴隸制帝國興起的重要條件。點撥2 古代世界的帝國1.波斯帝國(前6世紀——前4世紀):(1)擴張概況: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2)鞏固統治措施:①中央:君主專制制度、君權神授、王權至上,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②地方:實行行省制,行省總督與軍事長官相互制約。③從中央到地方有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波斯人擔任最重要的職務。(3)滅亡:公元前4世紀末,馬其頓亞歷山大入侵波斯帝國2.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1)擴張概況:公元前4世紀末,馬其頓亞歷山大入侵波斯帝國。歷經10年征戰,亞歷山大擊敗波斯軍隊的抵抗,先后占領小亞細亞、埃及、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滅亡了波斯帝國,并進一步向東擴張,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繼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2)制度的承襲:亞歷山大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地方實行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3.孔雀帝國:(1)擴張概況: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初步把整個南亞統一起來。公元前324年,印度建立了統一的王朝。因為新國王旃陀羅崛多出身于一個飼養孔雀的農民家族中,故稱這個王朝為孔雀王朝,又稱孔雀帝國。孔雀帝國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2)文化:佛教在孔雀帝國時期得到廣泛傳播,逐漸演變為世界性宗教。4. 羅馬帝國(前27年—4世紀):(1)擴張概況:羅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蕞爾小邦。在成功解決內部矛盾后,它憑借強大的由公民組成的軍隊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著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先后征服了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其中包括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后形成的一系列國家,以及今天的法國和英格蘭,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在擴張過程中,羅馬把被征服地區的大量居民賣為奴隸,奴隸制迅速發展起來。(2)頂峰:由于奴隸和廣大平民的辛勤勞動、地中海不同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以及貿易的發展,帝國在1—2世紀達到繁榮的頂峰。(3)分裂和滅亡:①原因:3世紀以后,官僚體系和職業軍隊使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邊境壓力逐漸加大。②分裂:4世紀末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③滅亡:5世紀后期,在內外夾擊下,西羅馬帝國滅亡。知識點三:文明的交流1.文明交往總趨勢:不斷加強,互相影響也不斷擴大。2.傳播概況(1)農耕技術: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2)冶鐵技術:起源于 西亞,從那里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3)文化傳播: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3.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1)起源于西亞地區的,由22個字母組成(2)演變: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它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3)影響: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計劃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4.經貿往來(1)波斯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已到達地中海東岸。(2)公元前后,漢朝和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3)東漢的班超為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4)2世紀,已經有來自羅馬的商人到達洛陽。一、古代文明的擴展文明類型 農耕文明 海洋文明擴展區域 西亞和北非的部分地區 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擴展方式 武力戰爭 移民(殖民)影響因素 農耕文明區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使其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 自身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的優勢;自然條件的限制;工商業的發達程度。擴張影響 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國的興起。古代世界的帝國世界帝國 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帝國 影響崛起時間 公元前6世紀 公元前4世紀末 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2世紀 客觀上推動了各文明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文明的傳播; 但也給被征服地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征服 與擴張 興起于伊朗高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在滅亡波斯帝國的基礎上,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 征服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政治與 思想統治 ①君主專制制度,宣揚君權神授;②地方實行行省制(總督與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③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 ①亞歷山大繼承波斯帝國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集政治、軍事等大權于一身;②地方實行行省制;③推廣希臘文化 ①公元前1世紀末,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在帝國征服地區實行行省制;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善③4世紀末,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共同點 本質上是奴隸制帝國;君主專制;地方行省制度;缺乏理性的治國思想;建立在軍事征伐擴張之上;地跨亞歐非遼闊;民族眾多、成分復雜走向衰亡 公元前4世紀末, 被馬其頓滅亡 亞歷山大死后,帝國分裂為三個希臘化國家 4世紀末帝國分裂,5世紀后期(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三、文明的交流1、總趨勢: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不斷擴大。2、科技文化交流領域 傳播技術 傳播 農耕技術 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北非一些地區。冶鐵技術 起源于西亞,逐漸擴展到埃及和希臘等地。藝術 交流 神話 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雕刻藝術 希臘的雕刻藝術,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字母 文字 起源 西亞地區的腓尼基文字向東 腓尼基字母→阿拉馬字母→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向西 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后兩種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3、經貿往來(1)波斯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到達地中海東岸。(2)羅馬帝國時期:①通過絲綢之路,與漢朝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②東漢的班超為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③2世紀,已有羅馬商人到達洛陽。此后,羅馬商人不斷東來,與中國進行貿易。一、古代希臘文明的擴展原因1.古希臘多山地多優良港灣的自然地理和工商業為主的經濟需求;2.城邦小國寡民,資源少,人口過剩;3.城邦民主政治斗爭的產物;4.多山地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性大國興起。二、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商路1.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北方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2.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同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3.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4.兩漢之際,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三、波斯帝國與近東地區諸文化融合1.作為第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波斯帝國為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交通的便利、幣制的統一等都是促進交流的有利條件。2.波斯帝國統治者認為自己是整個文明世界的主宰,所以盡量不以殘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寬容大度的姿態,這種政策有效地保護了古代文明的許多優秀成就。3.波斯人建立“世界帝國”的思想對后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產生有重要影響,可以說是后來的“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和平”之理想的原型。四、亞歷山大帝國與希臘化時代開啟1.亞歷山大在東征路上建立一系列希臘城市,這些城市多位于商貿要道之上,也是重要的戰略防御要地,經過一個世紀后,它們多數都發展起來,有許多雄偉的建筑以及眾多的居民。2.亞歷山大東征結束了波斯帝國存在近兩個世紀的政治制度,希臘城邦這種特殊的政治形態也退出了地中海地區的政治舞臺,超乎一個國家或一種文化之上的普遍的文化——希臘化文化——成為地中海地區共享的文化。四、羅馬帝國與地中海地區的一體化1.在羅馬的影響下,地中海地區成為緊密結合的一體化社會,遠至美索不達米亞和不列顛的遼闊土地都被控制在羅馬帝國的政治機構之下,高度組織化的商業網絡使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趨于專業化。2.羅馬帝國是各種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之間交流的論壇。知識精英通常接受希臘化時期的復雜哲學,尤其是斯多亞學派,信徒遍及整個羅馬帝國。此外,更多的人在大眾信仰中獲得了安慰。五、羅馬法1.羅馬法的含義: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以《十二銅表法》的出現為標志,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出現為鼎盛。2.羅馬法的發展歷程3.評價:①積極:調節社會矛盾,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②消極:維護奴隸主的壓迫解讀一:民主與法制是人類不懈的追求,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對自己的事務進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間斷地直接參與行使權力。所遵循的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喬·薩托利《民主新論》【材料二】自然法就是存在于自然中的理性,是永恒的、普遍的正義,……應該成為一切人類法的準則。一個國家沒有法,就不是國家;法必須按照自然法的標準加以制定,以懲罰邪惡和保護善良,保護人了門生活的安定和幸福。……國家的職能在于實現公民的自由平等。——西塞羅【解讀】解讀二:【材料一】齊景公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栗,吾得而食諸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論語》【材料二】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地維之所賴以立,天柱之所賴以尊...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曾文正公全集》【材料三】城邦以正義 為原則。由正義衍生的禮法,可憑以判斷(人間的)是非曲直,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要使事物合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一個中道的權衡。法治應該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良好的法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例題解析】【例1】《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甲沒有簽訂合同,而從他人的兒子或奴隸處購買金銀、斧鑿、牲畜或其他任何東西,則將以犯盜竊罪被判處死刑。此規定( )A.意在打擊社會上的盜竊犯罪 B.有利于增強人們的契約意識C.旨在維護商品貿易誠信原則 D.反映了巴比倫法律的隨意性【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目的題,時空是古代西亞地區。根據材料“沒有簽訂合同……購買……以犯盜竊罪被判處死刑”可知,《漢謨拉比法典》這一規定旨在要求人們在商品貿易中簽訂合同,這有利于增強人們的契約意識,B項正確;材料中的規定將沒有簽訂合同的交易視作犯盜竊罪,并非針對盜竊犯罪,這一規定與打擊盜竊犯罪無關,排除A項;沒有簽訂合同不等于在商品貿易中沒有誠信,排除C項;法律的隨意性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舉一反三】在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對奴隸、財富更廣泛貪婪的基礎上,古埃及圖特摩斯三世親政期間出征敘利亞、巴勒斯坦十七次,還南征努比亞,建立起地跨西亞北非的大帝國,這說明A.文明的擴張伴隨著軍事征服B.古埃及建立起第一個大帝國C.西亞文明逐漸落后埃及文明D.奴隸制經濟發展催生帝國體制【答案】D【解析】根據“在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對奴隸、財富更廣泛貪婪的基礎上,古埃及圖特摩斯三世親政期間出征敘利亞、巴勒斯坦十七次,還南征努比亞,建立起地跨西亞北非的大帝國”可得出奴隸制的帝國是建立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D項正確;戰爭只是文明擴張的一個手段,排除A;第一個的說法錯誤,排除B;材料沒有比較,不能得出C項結論,排除C。【例2】“整個帝囯人口約5400萬,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這反映了A.帝國境內不同區域斗爭激烈 B.帝國境內農村非常落后C.文化認同在統一中的重要性 D.拉丁語因晦澀難以普及【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整個羅馬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尤其是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只在少部分地區使用,大多數地區仍是自己世界的語言,由此可以看出,語言和文化認同在統一中具有重要作用,C項正確;材料里沒有體現帝國境內的激烈斗爭,也沒有體現帝國境內農村的發展狀況,排除A項、B項;材料說明了拉丁語只在少部分地區使用,但沒有體現是因為晦澀難懂而難以普及,排除D項。故選C項。【舉一反三】公元前15-前14世紀,赫梯人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鐵器,憑著強大的軍事實力與領了米坦尼的大部分領土,并和埃及爭奪敘利亞。之后亞述人在征服赫梯人之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鐵器技術,成為當時著名的鐵器技術上國,一度占領了整個近東地區。這反映了A.生產力進步推動文明擴張 B.文明傳播導致了戰爭頻發C.鐵器生產決定了軍事實力 D.對外征服促進了經濟交流【答案】A【解析】根據“大規模使用鐵器,憑著強大的軍事實力與領了米坦尼的大部分領土”“之后亞述人在征服赫梯人之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鐵器技術,成為當時著名的鐵器技術上國,一度占領了整個近東地區”可以看出,赫梯人、亞述人因使用了先進的生產工具而迅速發展壯大,并進行對外擴張,反映出生產力進步推動文明擴張,A項正確;材料反映生產力發展的影響,而不是文明傳播的影響,排除B項;C項太絕對,排除C項;材料主旨不是強調對外征用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例3】腓尼基是當時地中海貿易網絡的樞紐,因此腓尼基字母很快在地中海地區傳播,演化出來的亞蘭字母和希臘字母更是意義重大。材料可用于論證A.古希臘文明的現實意義 B.古羅馬文明的歷史價值C.西亞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D.印度對國際交流的影響【答案】C【解析】古代腓尼基大約相當于今西亞的黎巴嫩地域,腓尼基是當時地中海貿易網絡的樞紐,亞蘭字母和希臘字母便是源自腓尼基字母,說明西亞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故選C;材料強調的是腓尼基的影響,并非強調古希臘文明的意義,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古羅馬、印度的信息,排除B、D。【舉一反三】古代中國和古代羅馬相距遙遠,然而兩者的歷史發展可做一些比較。據下表,最適合描述中國與羅馬共性的詞匯是歷史時期 古代中國 古代羅馬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 秦國商鞅變法 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公元前3世紀 秦始皇統一中國 羅馬統一意大利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 西漢、東漢王朝強盛時期 羅馬強盛時期A.秩序與統一 B.人治與法治 C.擴張與穩定 D.平亂與治世【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古代中國商鞅變法和古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可以看出該時期的歷史特征為兩者都制定法律;由公元前3世紀階段“秦始皇統一中國”“羅馬統一意大利”可以看出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國家統一;由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西漢、東漢王朝強盛時期”“羅馬強盛時期”可以概括出這一時期的特征為兩者進入強盛時期。所以描述這一歷史階段中國與羅馬共性的詞匯是應是秩序與統一,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古代中國與古代羅馬在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2世紀以法律規范秩序和走向統一的歷史共性,沒有體現治國方式和對外擴張的特點,排除B項、C項;古代中國與古代羅馬在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2世紀以法律規范秩序和走向統一,沒有體現平亂的特點,排除D項。故選A項。【點撥基礎檢測】1.希羅多德的《歷史》以敘述希臘波斯戰爭為中心內容,并對西亞、北非以及希臘地區的自然概況、民族分布、經濟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傳聞逸事等作了詳細記述。雖然書中有相當多的宿命論痕跡,但大量材料來源于檔案文獻、石刻碑銘以及前輩作家的多種著作,還有作者的親自調查和實地采訪。這說明( )A.希羅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廣闊的視野 B.不同文明的交往創造了希臘的歷史C.希羅多德善于學習其他文明撰寫歷史 D.史學家開創了古希臘理性主義傳統2.公元前578年,羅馬國王塞維·圖里烏斯推行改革。他設置了監察官,通過監察官對全體羅馬公民的財產狀況進行調查然后按照公民財產的多少將公民劃分等級。這一做法( )A.旨在明確分享權利的依據 B.推動了羅馬帝國的擴張C.意在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 D.便利羅馬成文法的傳播3.蘇格拉底在為八位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功勛卓著的將軍辯護時說,真相應該是專業人員通過調查證據和知識還原當時的場景,再根據法律做出論斷,而不是由多數人憑借其感性認識做出的選擇。最終雅典還是通過投票將這八位將軍處死。這說明雅典的民主制度( )A.缺乏對群體決策的約束 B.忽視公民素養的提高C.有悖于民主法治的原則 D.奉行公民至上的理念4.學者楊俊明曾說:“波斯帝國是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它)有統治龐大帝國的制度文明”。這里的“制度文明”主要是①君主專制制度 ②行省制度③中央到地方完善的稅收系統 ④由波斯人和希臘人擔任重要職務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5.“掃小亞,攻埃及,占兩河,滅波斯,征印度”是對下列哪一次戰爭的描述A.希臘殖民擴張 B.希波戰爭C.亞歷山大征服戰爭 D.羅馬帝國的擴張6.柏拉圖認為學園“作為統治者的一個訓練基地,不僅僅是維護一種特殊的政治理論,而且還對學園的那些已經獲得政權的成員們,提供實際的指導”,因此“學園”積極承擔政治咨詢和法律的修改、制定等工作。據此可知,這種“學園”( )A.注重發揮教育的社會影響 B.關注公民的個性解放C.一定程度為城邦政治服務 D.致力于維護公民權利7.“他(亞歷山大)促使民主氛圍濃厚的希臘以主動的姿態同專制主義的東方發生了廣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區開始了幾百年的‘希臘化時代’。”材料說明亞歷山大帝國的征服促使A.東西方文化的毀滅 B.希臘文明走向衰落C.東方文明走向衰落 D.東西方文化的交流8.為預測尼羅河的泛濫時間,古代埃及形成了最早的天文學;在公元前4241年,古代埃及有了太陽歷;為測量土地、修建溝渠、修筑堤壩和橋梁,古代埃及還形成了最早的幾何學、水利學。這說明古代埃及的科技( )A.注重實用 B.體系較為完備 C.重視經驗 D.以理論為先導 9.在雅典國家形成之初,雅典許多平民淪為債務奴隸。為了使他們重獲自由,梭倫A.頒布“解負令” B.成立“五百人會議”C.發放公職津貼 D.制定“陶片放逐法”10.古希臘人利用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在200年左右時間里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據此可推知,古希臘A.具有發達的社會分工 B.實現了兩河流域統一C.致力于不同文明區域連接 D.通過殖民方式擴大了影響11.下列四大疆域垮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①波斯帝國②亞歷山大帝國③羅馬帝國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12.生活在中亞貴霜帝國(公元1—4世紀)的希臘人,按照阿波羅的形象塑造佛陀:阿波羅式的頭,披著希臘長衫式的袈裟,頭頂上有波浪紋肉髻,雙目微閉,笑容靜謐而安詳。這表明( )A.希臘文化中心轉移到中亞 B.佛教起源深受歐洲文化影響C.中亞地區的文化沖突激烈 D.文明的交流推動了藝術融合13.羅馬法由“公民法”演變為“萬民法”,反映了羅馬A.統治疆域不斷擴大的現實B.平民與貴族間爭斗的現狀C.奴隸不斷反抗貴族的狀況D.人權觀念不斷提高的現象14.印度種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稱瓦爾那制度,如圖為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示意圖: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于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據此可知,這一制度( )A.規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 B.規定不同等級的人們之間可以通婚C.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職業 D.認為印度人生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15.在古代羅馬的龐貝古城中出土了印度女神雕像;而在印度半島東海岸的本迪治利城則發現了一個羅馬商站遺址,出土了大量羅馬帝國陶器和羅馬帝國錢幣。這一現象表明( )A.古羅馬文明領先同期的印度文明 B.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明溝通C.宗教是早期文明交流的重要載體 D.區域文明之間存在著聯系與交流16.在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創之時僅是一種記賬的工具,樸素而簡陋。其后,兩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來輔助記憶。接著,楔形文字成為記錄口頭語言的體系。最后,楔形文字成為表達和溝通思想的工具。這表明( )A.文字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B.文字的功能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C.文字產生之后就具備完善功能 D.文字的書寫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的演變17.公元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起兵東征,吞并波斯、入侵印度,并在臣服之地多次舉辦火炬賽跑和體育運動會。此外,他及他的繼承者們還在東方建筑了超過300多座希臘風格的城市,如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由此可知,亞歷山大東征( )A.促進了亞非拉地區的文明交融 B.旨在傳播古希臘文明C.推動了先進生產方式的傳播 D.進步性與侵略性并存18.《后漢書》載:“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護班超遣甘英至大秦,抵條支,臨大海(今波斯灣),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渡:若遇退風,亦得二歲,故入海人皆費三歲糧。海中普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材料表明A.當時的中國史籍對大秦已有詳盡記載 B.漢有意向波斯以西嘗試建立直接聯系C.東漢與大秦有直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 D.羅馬有意向東嘗試與漢建立直接聯系19.下表為《漢謨拉比法典》節選。據此可知,古巴比倫王國條款 內容第7條 自由民從自由民之子買得或為之保管金或銀,或奴隸,或牛,或羊……或無論何物,而無證人及契約者,是為竊賊,應處死第21條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應在此侵犯處處死并掩埋之A.專制統治加強 B.私法有所發展C.法律體系完備 D.社會矛盾激化20.“《十二銅表法》自從定下來之后……有些條款甚至一直保留下來,到羅馬后期仍然有效。羅馬人后來對這一古代法典有一種引以為傲的感情。《十二銅表法》的語言也成為后世法典語言的典范。”這表明《十二銅表法》A.鞏固了羅馬帝國的統治B.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和適用性C.成為羅馬成文法的起點D.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地中海南北兩岸的兩個地區服飾明顯不同,尼羅河流域氣候炎熱,盛產亞麻,服飾以亞麻為主;古希臘氣候較冷,畜牧業發達,羊毛服飾占據主流。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的婦女也穿羊毛披肩,波斯、埃及的服飾元素開始大范圍的運用到希臘服飾中。材料二 蒙古人在統治俄羅斯后,許多俄羅斯封建主開始穿長靴、戴圓帽、扎束腰帶等,這些習俗,都是從蒙古人那里學來的。中國絲錦大批運到俄羅斯,成為王公貴族喜愛的衣飾物,這種絲錦在今俄羅斯境內多有發現。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代的體育活動根植于漢代的思想和意識形態之中。漢初,各家學術思想非常活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促進了體育活動的發展。70多年后,“射、御、數”的體育教育被從“六藝”中剔除,競爭性和對抗性強的體育活動也逐漸變成了傳習封建禮節、宣傳封建道德的手段。東漢時期……體育活動特別注意保健和強身功能。當時,講求呼吸守意的習禪方法與養生健體相互結合,也為體育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摘編自錢文軍《漢代體育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與思想基礎》材料二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從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4年,共舉行了293屆,成為顯示希臘民族精神的盛會。各城邦派出的優秀選手則在競技場上奮勇拼搏,他們赤身裸體進入賽場,向神和觀眾展示他們超人的體能、健美的身體和良好的教養。奧運會競技比賽項目主要是田徑,后來逐漸增加了摔跤、標槍、拳擊、以及戰車賽、武裝賽跑等。——摘編自鄭昕鵬《古代奧運會的興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漢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對體育發展產生的相應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與漢代體育相比,指出古希臘體育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2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代埃及……水源是許多條熱帶河流,它們分布的范圍很廣……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大量的沃土,而且保障了這種條件的持續,即避免了困擾兩河地區的土地鹽堿化問題。——摘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希羅多德曾說:“希臘人一出生就與貧窮為伍。”希臘半島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無法大量種植農作物,可當時人口增長速度很快。但這樣的條件并沒有阻礙古希臘的文明化進程。古希臘人或到海外經商、或到遠方開辟殖民地。通過頻繁的海上貿易,古希臘人把本土生產的經濟作物和手工制品銷售到四面八方。——摘自吳昊編著《古希臘城邦史》材料三 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請回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埃及易于從事的主要經濟活動和形成的政治制度。(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希臘的主要經濟活動并指出其形成的獨特政治文明。(3)綜上所述并結合材料三,談談對人類早期文明的認識。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卡拉卡拉(如圖)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統治者,歷史學家評價他是“人類的公敵”。他曾經進行過一項改革:“毫無意愿的省民(意大利以外的帝國自由居民稱為省民或臣民)被迫接受羅馬公民的頭銜,得不到一點利益,卻要承擔羅馬公民的實際義務。……全帝國的臣民無不叫苦連天。當所有省民以羅馬公民的身分盡義務納稅之時,對于過去以臣民的條件所奉獻的貢金,應依法予以豁免。卡拉卡拉和他的兒子并不采納政府的稅務原則,要求舊有的貢金和新加的稅捐同時征收。”——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問題(1)根據材料或就你所知,卡拉卡拉進行了什么改革?(2)根據材料并結合已學知識,“省民”們本應通過這一改革獲得哪些利益(至少舉出三項)?(3)你對卡拉卡拉的“改革”作何評價?并請給出評價的尺度或依據。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地圖上的文明史(1)請為以上三幅地圖分別命制一個合適的標題。(2)指出三幅地圖反映的共同主題,并進行闡釋。26.文明的交流與碰撞(本題共12分)材料一 歷史上的諸文明并不是封閉的體系,它本身在不斷地變動,同時各文明之間也在不斷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創造的成果在短期內即為人類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發明,因此使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大大加大,這是使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時常要遇到各種阻礙、挫折、沖突,這也就是文明發展進程有時不能快捷,反而延緩的重要原因。——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材料二 1904年在美國圣路易斯舉辦的世博會給世人留下深刻的記憶。博覽會主題展館有:電氣館,這是當時最引人注目的展館,愛迪生曾親自到展館檢查;機械館,供應世博會的能源,是實業家流連忘返的地方;運輸館,汽車堂皇出入……這次世博會不僅反映了社會生活變化,也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全球人類共同體面貌的影響,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整體化的趨勢。——摘編自人民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影響“全球人類共同體面貌”的。材料三目錄第八編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與成功的世界 第36章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影響 第37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第38章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第39章五年計劃和大蕭條 第40章走向戰爭1929--1939年 第41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影響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下)》2007年版(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概括1914年至1945年西歐歷史發展的趨勢,并運用相關史實對該趨勢進行闡釋。(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清晰,語句通順)27.“軸心時代”之文明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各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山水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之處。按下列要求,回答問題。(1)軸心時代,從時間跨度看,大致相當于我國 時期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中華文明 E古印度文明 D古希臘文明 ①古巴比倫文明 ②古埃及文明 ③(2)軸心時代文明多元并存。按示例,將下列示意圖字母所示范圍與表格中的文明區域相匹配。(填寫字母)(3)中華文明和古希臘文明是軸心時代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依據提示填寫表格。比較范疇 軸心時代的古代中國 軸心時代的古代希臘地理環境 大河流域、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經濟方式 商業、航海業、貿易業發達政治特征 以雅典民主為代表的城邦政治文化建樹 學派眾多、百家爭鳴閱讀下列軸心時代中西方思想家語錄,回答問題。“認識你自己”;“美德即知識”“善是一切行為的目的”。——蘇格拉底“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樊遲問“仁”,孔子曰:“愛人”;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選自《論語》問題:(4)概括上述中西方思想家的主張。結合他們所處時代背景,簡析形成各自思想的原因。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這是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說法。材料二 古代中國人開通了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宣揚的是國威與和平,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對自己的兒子亞歷山大說:“我的兒子,找一個適合你的王國吧,馬其頓太小了。”成年后的亞歷山大將300副波斯鎧甲作為給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衛城,帶著如下題字:“來自亞歷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臘人(除了斯巴達人)的奉獻,從居住在亞細亞的野蠻人奪取。”材料三 “平民政體”一詞的確解應是自由而貧窮——同時又為多數——的人們所控制的政體;相似地,“寡頭政體”一詞的確解應是富有而出身(門望)較高——同時又為少數——的人們所控制的政體。——摘編自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政治學》(1)根據自然地理環境,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劃分為哪兩類?請探討造成兩類文明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2)四大文明古國是農業文明的代表,依據所學知識,其產生的相同自然地理條件有哪些?(3)材料二提供的資料說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方式有哪些?29.中華文化在幾千年中不斷在交流中發展,并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泰、條支,窮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臨大海,欲渡,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人皆赍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乃止。——摘自《資治通鑒》第48卷材料二 (大秦)“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谷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其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漢緡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南、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摘自《后漢書·西域傳》材料三 任何一種文明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對立統一、沖突交融中展開的。只有那些開放的、善于從其他文明中吸取營養的民族,才有長久旺盛的生命力。——王天璽《多極世界和為貴——兼評亨廷頓“文明沖突論”》材料四 使去傳風教,人來習典謨。衣冠知奉禮,忠信識尊儒。——(唐)李隆基《賜新羅王》(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朝與羅馬帝國交往的特點。(2)結合所學,簡析漢朝與西亞(安息)、歐洲(大秦)通商關系發展的主要條件。(3)根據材料三、材料四,結合所學,說明中古時期朝鮮在哪些方面從中國“吸取營養”。30.[中西自由觀念]材料一 儒家意在以“修己”的方式實現個性人格的塑造與完善,實現內顯的心性自由和外在的無拘無束。通過“學”達到“不逾矩”,從而實現“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皆備于我”的境界,以希冀達到“內圣”的基礎上以道德表率實現“外王”的境界。材料二 在古希臘,一個有資格參與城邦政治生活的人便被稱為“自由人”,能夠參與城邦政治、分享城邦權力成為古希臘人政治生活的理想指引,成為個人自由的表現和根本保障。自主、自立、自強的意識與觀念,造就了古希臘積極式的公民參與自由,通過參與和構建政治生活、享有政治權利的積極性外化路徑之下方能實現。——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陳詩雯《中西古代自由觀之差異及超越路徑》(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古代中國儒家與古代希臘自由觀的主要內涵,并簡析造成兩者差異的因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西古代兩種不同自由觀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原卷版.docx 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