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1.通過觀看各個地區的地圖,初步了解中古時期亞洲5個地區發展狀況、理解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伊斯蘭文明影響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印度,中華文明影響日本和朝鮮。
2.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地歷史時間和空間發生的,通過分析《阿拉伯帝國形勢圖》、《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等,學生掌握閱讀地圖的相關方法,并且不斷提升從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通過學習中古時期的五個國家和地區,學生進一步認識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各個不同的文明都對人類歷史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傳統。
點撥1 阿拉伯帝國
1.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1)伊斯蘭教的創立: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2)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①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權,勢力范圍逐漸擴大。
②到穆罕默德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2.阿拉伯人的擴張:
(1)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
(2)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3.阿拉伯帝國鼎盛:
4.融合東西方文化的貢獻:
(1)阿拉伯帝國文化成就①②③(填寫正確序號)
①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
②他們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
③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
(2)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①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②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
點撥2 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1.建立帝國:
(1)征服小亞細亞:①13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發展起來。②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逐步征服小亞細亞。
(2)攻占君士坦丁堡:①14世紀中期,跨過今黑海海峽向歐洲進軍,逐漸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②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3)地跨亞非歐三洲: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1)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是蘇丹,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在帝國中,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3)15—16世紀,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
三、南亞與東亞的國家
1.笈多帝國:
(1)帝國的興起:①4世紀初,恒河中游興起的笈多帝國,幾乎征服了北印度。②帝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一。
(2)帝國的宗教:笈多帝國時期,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得到統治階級支持,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蘇丹國:
(1)德里蘇丹國的建立:①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②13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2)德里蘇丹國的統治:①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②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
3.日本:
(1)日本社會的發展:①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②秦漢之際中國移民遷入,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2)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從646年“大化改新”開始,日本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
(3)日本的幕府統治。
幕府的 建立 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并從朝廷獲得了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
幕府的統治 ①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實權由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 ②將軍與武士結成主從關系,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
鎖國政策 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御外來影響
4.高麗王朝:
(1)高麗王朝的建立。
①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了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②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
(2)高麗王朝的統治。
①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推行土地國有。
②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
(3)高麗王朝改國號為朝鮮。
①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
②16世紀末,日本侵略朝鮮,朝鮮請求中國支援,經過7年的艱苦戰斗,中朝軍民取得了抗擊日本侵略的勝利。一、 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
阿拉伯帝國 奧斯曼帝國
區域 阿拉伯半島 小亞細亞
侵略擴張 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 逐步征服小亞細亞、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
定都 先以麥地那,后都城為巴格達 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定為首都
建立帝國 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16世紀后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統治措施 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下設官僚機構輔助 最高統治者蘇丹既是宗教領袖,也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政治體制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
對外來文化 態度 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控制亞歐商路,對過往商旅強征苛捐雜稅,破壞地中海地區原來的商業秩序和環境,阻礙了東西方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政治體制 創新的伊斯蘭世界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政體 既接受了波斯帝國以來的西亞地區傳統,又帶有鮮明的特色。
經濟 阿政府鼓勵對外貿易,溝通當時世界貿易;經濟繁榮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亞歐商路,征收重稅,影響了世界發展
文化 兼容并包和東西方文化交流
二、唐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1、政治方面:參考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他們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寶律令》。
2、建筑風格:日本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
3、語言文字: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
4、教育方面:天智天皇在京都設立大學,后來學制逐漸完備,學習的內容與唐時期大體相仿。
5、文學方面:唐代豐富多彩的文學,深為日本人民欣賞。
6、藝術方面:唐朝的音樂、繪畫、雕塑、書法、工藝美術等也紛紛傳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樂制,宮廷還請唐樂師教授音樂
7、科學技術:唐朝先進的生產技術、天文歷法、醫學數學、建筑、雕版印刷等陸續傳入日本。
8、生活習俗:唐人所喜愛的馬球、角抵等體育活動先后傳入日本。茶葉于奈良時期傳入日本,開始當做藥材,到平安時期已經興起了喝茶之風。
一、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1、保存并傳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的長期動亂中,許多希臘、羅馬古典作品通過拜占庭流傳到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學者把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西歐人后來是通過阿拉伯文譯本才又重新認識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成就的。
2、阿拉伯人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的媒介。他們把古代印度、中國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學成就和伊斯蘭教傳播到東方。
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鉆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奧斯曼帝國對世界的影響
1、軍事擴張:奧斯曼帝國大規模的對外擴張,給被侵略國家人民帶來了災難,使被征服各國的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
2、海外貿易:西歐與東方的貿易受到影響,促使西歐國家致力于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3、地區局勢:奧斯曼帝國征服巴爾干半島和東南歐部分地區,導致該地區國際關系緊張,成為一戰爆發的火藥桶。
4、文化傳播:使伊斯蘭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和發展,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三、從大化改新的內容看唐朝對日本的影響
政治: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以才選官
經濟:
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人民收為國有、變為公地公民。大化改新實行“班田收授法”,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實行租庸調制度,統一租稅。
教育: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 。
外交:派遣唐使,向中國唐朝政治經濟體制學習。
四、日本幕府統治的影響
1、導致日本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
2、使手工業、農業技術得到進步;城鎮逐漸形成;加快了內外貿易,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同時使日本獨特文化得以昌盛。
3、德川幕府嚴格的等級制和鎖國政策保護了封建制度,但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也失去了
利用工業革命等海外優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的機會,造成了日本的落后,為19世紀中期的內外危機留下了隱患。
五、朝鮮半島發展分期
1、三國時代(前57—668):高句麗、百濟、新羅。
2、統一新羅(668—901):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3、后三國時代(822—936):新羅、后百濟、泰封。
4、高麗王朝(918-1392):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
5、李氏朝鮮(1392-1910):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16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派軍侵略朝鮮,朝鮮請求中國支援,歷經7年中朝軍民取得勝利。
6、日本殖民時代(1910-1945年)
7、南北分治時代(1945年至今)
解讀一: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這個文化區,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文化的綜合和創新。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希臘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帶上了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
——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上自哈里發,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的獎勵者。一般人為求學而游歷歐亞非三洲,然后猶如蜜蜂一般,載蜜而歸,把他們儲蓄的寶藏,分給發奮的學生們,并且孜孜不倦地編輯許多典籍,其卷快之偉大與內容之豐富,不亞于現代的百科全書,而其對于現代科學的貢獻,遠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摘編自[英]尼科爾森《阿拉伯文學史》
材料三:種姓制度……以神的名義把人按照嚴格的等級加以區分:婆羅門——祭祀和學者,離神最近;剎帝利——王公與武士,俗世掌權者;吠舍——農商手藝人,辛勤勞動者;首陀羅——傭人與苦工,供人驅使者:達利特——孤立無種姓,不可接觸者。
——摘編自紀錄片《金磚五國》解說詞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特點及其繁榮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特點。
11.【答案】(1)特點:兼有東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東西方文化的綜合與創新。原因:統治者提倡和重視;阿拉伯人熱愛學習、熱愛文學;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創造;兼容并蓄、開放性。(2)特點:貴賤分明、職業世襲、法律地位不平等;一套嚴格的階層劃分和細致的職業分工;對印度社會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可從材料一中“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文化的綜合和創新”等信息,概括得出即可;第二小問可從材料二中“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的獎勵者”和“一般人為求學而游歷歐亞非三洲”等信息進行提煉歸納,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從統治者重視、吸收外來文明等進行分析得出原因。第(2)問有關印度種姓制度特點,可先從材料三中“嚴格的等級加以區分”及有關職業分工分析說明,再結合所學知識從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方面,綜合歸納得出。
12.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世紀80年代,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鐮倉幕府模仿血緣、家族結成的主從關系被稱為御家人制度。這種主從關系不只是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道義之上的,并與祖輩以來的同族觀念、血緣觀念等相結合。室町時代將軍與守護大名并沒有建立主從關系,他們只是一種聯盟的關系,而真正結成主從關系的則是各守護大名及武士團內部的武士。這些武士團與室町幕府建立的只能是一種間接的主從關系。德川主從關系比鐮倉和室町主從關系更為牢固,武士以絕對的忠誠換取物質生活資料,以保證其子孫后代的武士身份與地位;其所獲得的生活資料是俸米,這種“俸米制”則進一步強化了德川時代的主從關系。
——摘編自田紅、李捷瀕《論日本幕府時代主從關系與西歐封君封臣制》
材料二:日本主從關系和西歐的封君封臣關系,均是以土地(采邑)為紐帶而結合的契約關系,雙方都必須履行一定的權利和義務,可以說利益是這個關系結合的紐帶,一旦利益消失,這種關系將不復存在,這是兩者之間的相似性。但是兩者發展的結局卻是完全不同的,主從關系最后演變為日本的武士道,對日本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封君封臣關系最后朝著法律方面發展,強調的是一種自由、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的交換。
——摘編自田紅、李捷瀕《論日本幕府時代主從關系與西歐封君封臣制》
【解讀】根據材料“鐮倉幕府模仿血緣……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道義之上”“武士團與室町幕府建立的只能是一種間接的主從關系”“武士以絕對的忠誠換取物質生活資料”可得出各自特征;需要在對三者進行比較之后,可得出其變化的趨勢。
【例題解析】
【例1】
【即學即練1】
下圖反映了極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下列說法中錯誤的一項是(  )
A.極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
B.阿拉伯帝國的建立者是穆罕默德
C.阿拉伯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
D.阿拉伯帝國在擴張過程中與中國唐朝軍隊有過正面交鋒
【答案】B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穆罕穆德不是阿拉伯帝國的建立者,但是他是締造者。后人是經他傳教后,匯集統一,繼而建立了阿拉伯帝國,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根據所學,極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阿拉伯帝國在擴張過程中與中國唐朝軍隊有過正面交鋒。ACD三項均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
【舉一反三】《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以王后給國王講故事為線索,把幾百個故事串聯起來,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這反映阿拉伯
A.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B.在廣大地區從事陸上和海上貿易
C.繼承、發展、融合古代世界文化 D.起著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據材料“《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故事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可知,體現了阿拉伯文化對其他地區文化的吸收、融合,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阿拉伯文化的特點,而未涉及其疆域,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其商業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阿拉伯的文化,而不是阿拉伯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
【例2】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說:“奧斯曼及其后繼者的力量大部分來自源源而來的伊斯蘭教勇士,他們不斷地從中東各地前來與伊斯蘭教的基督教敵人作戰。而信基督教的農民因受到不法地主和教會官員的殘酷剝削,也大為不滿,他們接受這些土耳其人,甚至向土耳其人歡呼致賀,把他們當作將自己從無法忍受的命運中解救出來的救助者?!边@說明
A.奧斯曼帝國矛盾重重 B.拜占庭帝國內憂外患
C.波斯帝國分崩離析 D.羅馬天主教眾叛親離
【答案】B
【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奧斯曼帝國攻擊的對象是拜占庭帝國。由題意可知,拜占庭帝國外部遭受奧斯曼的攻擊,內部農民對拜占庭的統治大為不滿,統治秩序不穩,所以說明拜占庭帝國遭受了內憂外患,故選B;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國矛盾重重,而非奧斯曼帝國矛盾重重,排除A;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奧斯曼帝國和拜占庭帝國,波斯帝國早已經不復存在,排除C;材料信息沒有涉及羅馬天主教的內容,排除D。
【舉一反三】奧斯曼土耳其不斷擴張,導致的后果主要是
①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的發展 ②阻礙了被征服地區的經濟發展
③阻礙了東西方貿易的發展 ④加速了基督教神學的傳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庭帝國,16世紀后期,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奧斯曼帝國信奉伊斯蘭教,不可能傳播基督教神學,排除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亞歐商路,在統治范圍內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對統治區域內的工商業者和農民征收各種苛捐雜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的經濟發展和東西方的貿易,故②③正確,①錯誤; ②③正確,故選B;①④錯誤,排除ACD。
【點撥基礎檢測】
1.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里寫道:“開始于沙漠中的一個宗教,在短短的一個世紀內,已發展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到750年,他統治了從比利牛斯山到信德,從摩洛哥到中國邊境的廣大地區?!边@指的是
A.羅馬人的崛起和擴張 B.亞歷山大的遠征
C.阿拉伯人的擴張與征服 D.匈奴的強大和遷徙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伊斯蘭教。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阿拉伯各部落走向了統一,到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軍事大帝國,C項正確; 羅馬人早在公元前27年已建立起羅馬帝國,排除A項; 亞歷山大的遠征是在公元前4世紀,排除B項; 匈奴的強大和遷徙是在兩漢時期,即公元前1世紀前后,排除D項。 故選C項。
2.13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廢除了印度傳統的官吏世襲制度,各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邊遠地區分布著印度教的眾多土邦王國。這些土邦在承認德里蘇丹的宗主權和納稅的條件下,處于半獨立狀態
A.德里蘇丹以印度教為國教 B.使君主專制集權得到加強
C.印度王公特權被完全取消 D.一定程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各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土邦承認德里蘇丹的宗主權和納稅”可知,德里蘇丹國的這些統治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D項正確;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排除A項;材料涉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與君主集權無關,排除B項;印度王公所控制的土邦處于半獨立狀態,可知這些王公在地方上仍然有一定的特權,排除C項。故選D項。
3.8世紀時,日本農民上繳政府的稻谷要自行送至郡或京城,且途中費用自理。農民壯年時還需服三年兵役,并要自備武器和糧食。政府向農民發放貸款的利率甚至高達 50%。這反映了當時的日本( )
A.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 B.大化改新以失敗告終
C.農民飽受幕府的壓迫 D.中央集權下潛伏危機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8世紀(日本)。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農民被迫承擔沉重的賦稅和兵役負擔,遭到政府的高利貸剝削等,反映了當時的日本,在中央集權下潛伏著嚴重的階級對立和統治危機,D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日本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排除A項;僅材料現象不能說明7世紀中期日本建立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大化改新是失敗的,排除B項;據所學,日本幕府統治開始于12世紀末,排除C項。故選D項。
4.伊斯蘭教鼓勵穆斯林遠行求學,“貧困不能阻,艱險不能移,沙漠的酷熱,大海的驚濤,他們都視之坦途。因為在他們心中,已深深扎下了求知即是圣戰的信念?!边@側面反映出( )
A.阿拉伯文化兼收并蓄 B.穆斯林勇于追求知識
C.伊斯蘭教崇尚知識 D.伊斯蘭教影響深遠
【答案】A
【詳解】材料的意思是伊斯蘭教鼓勵人們遠行求學,積極吸收各地先進文明,把追求知識作為遵循主命的行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融合了東西方文化,A項正確;B項是材料直接體現出的,不符合題目要求,排除B項;C項是材料直接體現出的,不符合題目要求,排除C項;D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5.在中世紀的歐洲,如果附庸一方違背約定,領主可以拋棄附庸,同樣,如果領主不履行諾言,附庸同樣可以離棄領主,當時有一個專用詞匯謂之“撤回忠誠”。這說明當時歐洲領主和附庸關系的特點是( ?。?br/>A.雙向的權利與義務 B.相對的自由與平等
C.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D.屬于行政管理關系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在中世紀的歐洲,如果附庸一方違背約定,領主可以拋棄附庸,同樣,如果領主不履行諾言,附庸同樣可以離棄領主,當時有一個專用詞匯謂之‘撤回忠誠’”,可知,中世紀的歐洲,領主和附庸具有雙向契約關系,即領主和附庸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是雙向的,故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相對的自由與平等”,排除B項;當時歐洲領主和附庸關系的紐帶是封土,不是血緣關系,排除C項;行政管理關系指的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這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6.在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帝國。其中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有
①波斯帝國 ②俄羅斯帝國 ③阿拉伯帝國 ④奧斯曼帝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波斯帝國疆域西抵北非,北達巴爾干半島,東部疆域覆蓋了伊朗高原,①正確,阿拉伯帝國西抵伊比利亞半島,南到北非,東部疆域覆蓋了西亞地區,③正確,奧斯曼帝國疆域西抵埃及北非地區,北到黑海沿岸的歐洲部分,東部地區覆蓋了小亞細亞、西亞地區,④正確,C項正確;俄羅斯帝國疆域主要集中在亞洲北部和歐洲東部地區,地跨歐亞兩洲,②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
7.某校組織一個文明展,其中可以用在阿拉伯文化展板中的內容是( )
A.阿拉伯人發明了阿拉伯數字,這說明他們重視教育和知識
B.阿拉伯文化具有鮮明的特性,這與阿拉伯帝國當時地跨歐、亞、美三大洲有關
C.阿拉伯人廣泛融合東西文化,在文學、藝術等方面有突出成就
D.阿拉伯人發明了造紙術,并將其傳播到世界各地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的西亞。根據所學阿拉伯文化相關知識可知,阿拉伯人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基礎上形成阿拉伯文化,說明其廣泛融合東西文化,故事集《天方夜譚》等表明阿拉伯人在文學、藝術等方面有突出成就,C項正確;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零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后來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排除A項;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排除B項;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排除D項。故選C項。
8.公元4至6世紀,阿拉伯人常將用藝術手法書寫的詩歌帶到集市去進行展示傳揚,供人們欣賞,或刻于神廟作為“懸詩”;7世紀以來,藝術化的文字成為阿拉伯人美化和裝飾環境的主要對象,建筑物及各類工藝品上,往往裝飾著由文字組成的美麗圖案紋樣。這可用于解釋,古代阿拉伯( )
A.詩歌創作熱潮的興起 B.書法藝術發展的緣由
C.商品經濟繁榮的影響 D.宗教祭祀活動的實質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4至7世紀(阿拉伯帝國)。根據材料“阿拉伯人常將用藝術手法書寫的詩歌帶到集市去進行展示傳揚,供人們欣賞,或刻于神廟作為‘懸詩’ ”“7世紀以來,藝術化的文字成為阿拉伯人美化和裝飾環境的主要對象”可見古代阿拉伯人通過展覽書寫的詩歌和將文字藝術化等手段,注重追求和欣賞書法藝術的美,這推動了書法的不斷發展,B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強調書法藝術的發展,并非詩歌創作,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出商品經濟繁榮如何影響了書法藝術,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宗教祭祀活動與書法藝術之間的必然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
9.“田樂”原是日本農民插秧時的祭神歌舞,經傳播、提煉發展為中世紀重要的戲劇“能樂”,后又經武士文化人加工,變為武家必賞的高雅藝術。此外,諸如“狂言”“連歌”“袛園祭典”以及“御伽草子”等都存在大同小異的變遷過程。這說明( )
A.民族文化形成于人民的勞動實踐 B.民族文化的源泉植根于民族群眾
C.中世紀是日本傳統文化復興時代 D.武士階層在中世紀后期地位提高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根據材料可知,日本“田樂”“能樂”狂言”“連歌”“袛園祭典”以及“御伽草子”等在日本農民、武士等群體加工改造下而不斷發展,體現了民族文化的源泉植根于民族群眾,B項正確;根據材料“后又經武士文化人加工,變為武家必賞的高雅藝術”可知,民族文化的形成不限于人民的勞動實踐,也包括其他群體的改造發展,排除A項;材料強調民族文化的源泉植根于民族群眾,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日本民族文化的源泉植根于民族群眾,未體現武士階層的地位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
10.中世紀阿拉伯人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其中他們對數字和零符號系統的改造與推廣做出了貢獻,以致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其實這種數字最早起源于
A.古代中國 B.古印度 C.古代希臘 D.古代美洲
【答案】B
【詳解】古印度的數字經過阿拉伯人傳播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故答案為B;ACD不符合史實,排除。
11.鐮倉幕府時期,將軍對被稱為“御家人”的武士頭領施“御恩”,承認他們的土地所有權并授予其新的領地。“御家人”要宣誓效忠將軍,必須服從將軍的命令,有戰事的時候要隨同作戰。這一制度的實施( )
A.吸收了唐朝的制度成果 B.確立了封建莊園制度
C.強化了天皇的集權政治 D.鞏固了武士集團統治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根據材料“要宣誓效忠將軍,必須服從將軍的命令,有戰事的時候要隨同作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鐮倉幕府通過對武士頭領的賞賜來強化武士對幕府將軍的效忠,鞏固了武士集團統治,D項正確;這一制度與唐朝制度無關,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軍事政治層面,與經濟制度無關,排除B項;這一制度強化武士對幕府將軍的效忠,不會強化天皇的權力,排除C項。故選D項。
12.7世紀初,新羅開始與唐結盟。660年,武烈王在唐的幫助下征服百濟。668年,文武王和金庾信打敗新羅北邊的高句麗。這意味著 (  )
A.朝鮮半島分裂局面基本結束 B.新羅成為唐朝的穩固藩屬國
C.區域戰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D.民眾的兵役負擔將繼續增加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7世紀初,新羅開始與唐結盟。660年,武烈王在唐的幫助下征服百濟。668年,文武王和金庾信打敗新羅北邊的高句麗”,并結合所學可知,新羅初步統一了朝鮮半島,朝鮮半島分裂局面基本結束,故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新羅與唐朝的藩屬關系,故B項錯誤;“區域戰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與材料主旨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民眾的兵役負擔將繼續增加”,故D項錯誤。
13.阿拉伯商人奔波于亞、非、歐三大洲之間。中國的羅盤針、造紙術、火藥和火器,以及數學、化學、醫學等知識,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他們給中國帶來了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材料旨在說明
A.商人自覺承擔傳播文化使命 B.中阿文化交流活躍
C.阿拉伯成為文明交流的橋梁 D.亞洲文明領先世界
【答案】C
【詳解】材料“中國的羅盤針、造紙術、火藥和火器,以及數學、化學、醫學等知識,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他們給中國帶來了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說明的是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起著文明橋梁的作用,C正確;商人主要是以盈利為目的,并非是為了文化的傳播,A排除;BD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C。
14.古代日本“幕府”一詞指將領的軍帳。12世紀晚期,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此事件的影響是
A.幕府統治開始 B.武士集團形成
C.社會矛盾尖銳 D.天皇權力加強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幕府時期是指從公元1192 年到 1867 年,在日本歷史上是武士階級掌握政權、實行軍事封建統治的“幕府政治”時期。這一時期天皇權威基本喪失,國家主要由武士掌控,因此A正確,BCD排除。故選A。
15.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哈里發阿布杜·馬立克正式規定阿拉伯語為官方通用語,并且在強制推行阿拉伯語的同時采取各種措施限制伊朗民族語言的流行。這一做法旨在( )
A.維護帝國統治 B.整合區域內的文化
C.擴大統治基礎 D.積極推廣阿拉伯語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8世紀(阿拉伯)。據材料可知,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在統治區域內推行統一的語言以取代原有的伊朗民族語言,這樣做的主要日的在于維護帝國統治,A項正確;限制伊朗民族語言的流行并不會促進區域內文化的整合,排除B項;這一做法將會激化矛盾,不利于統治基礎的擴大,排除C項;推廣阿拉伯語也是為了維護帝國統治,排除D項。故選A項。
16.武士是日本封建社會時期特有的社會階層。這一階層
A.是地方豪強以血緣建立的政治集團 B.是日本建立的正規國家軍隊
C.是貴族及莊園領主豢養的私人武裝 D.效忠將軍,但無納貢義務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士和武士集團是日本封建社會時期,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是軍事集團而非政治集團,C項正確;這一階層是軍事集團而非政治集團,排除A項;武士是私人武裝,排除B項;武士效忠將軍,并承擔納貢和兵役等義務,排除D項。故選C項。
17.公元前6世紀,____興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材料中“____”處應填入( )
A.羅馬 B.亞述 C.阿拉伯 D.波斯
【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公元前6世紀,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是波斯帝國,D項正確;羅馬興起于歐洲,排除A項;亞述沒有地跨歐洲,排除B項;阿拉伯興起于公元7世紀,排除C項。故選D項。
18.下列左側為始鑄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銅元年(公元708年)的“和同開珎”,仿照唐朝開元通寶鑄造;右側為朝鮮的“乾元重寶”,仿造的是唐朝的乾元重寶。這些錢幣能夠印證
①朝鮮和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 ②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
③幣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點 ④儒家經典在朝鮮廣為傳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詳解】日本和朝鮮仿照唐朝的貨幣形制鑄造本國貨幣,說明朝鮮和日本效仿中國的制度,同時也意味著當時的唐朝實行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A正確;通過題干無法得出大化改新的重點是幣制改革,而且題干信息并沒有儒家思想的相關材料,排除B、C、D。
19.據下圖可知,日本“大化改新”( )
A.抑制了幕府勢力的增長 B.增強了武士集團的影響力
C.限制了土地兼并的發展 D.推動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日本。根據材料可知,日本的大化改新后,“豪族”變成了“官僚”,說明日本建立起了中央集權國家,D項正確;12世紀晚期,日本建立起了幕府統治,題干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制開始瓦解,武士集團的力量日益壯大,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大化改新與土地兼并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大化改新后期仍然加劇了土地兼并的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
20.“大和的世襲大貴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隸以及地位近似奴隸的部民,他們之間不斷爭戰使矛盾日益尖銳,而部民也不斷反抗。此時中國唐朝的統一和興盛,強烈刺激了大和統治者。于是天皇決心實行改革?!贝藙t材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
A.背景 B.內容 C.性質 D.影響
【答案】A
【詳解】據所學知識,六、七世紀時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大貴族奴隸主勢力強大,政局混亂。而此時的中國唐朝統一興盛,強烈刺激了大和統治者,于是天皇決心實行改革。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詔書,參照中國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因此題干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背景。故A選項正確,排除BCD選項。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拜占庭衰亡的命運與遠東的中華帝國和近東的阿拉伯帝國是如此相似:中華帝國曾經有過盛唐的開放、宋代的輝煌、明代的繁榮,但卻同時滋長了妄自尊大,自命世界“中心”的觀念。拜占庭長期使自己陶醉在古希臘、古羅馬古典文明的光環之中,以仿古和“溫故”為業,無視外界的變化和發展,不思進取,不吸納新事物。即使在侵略者的炮火已經震耳欲聾的危急時刻,還在做“地中海大一統帝國”之夢,卻很少能面對現實,考慮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在這里,傳統的輝煌成了他們不舍得放棄的包袱,保守、停滯不前和不思進取的思維方式,是使拜占庭滅亡的最根本原因。
——摘編自徐家玲崔艷紅《論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
材料二 在這種內部矛盾日熾,外部壓力益大的形勢下,日本不能不向社會的改革尋求出路,而被看作“法式備定”的唐帝國又提供了可資學習的現實榜樣。這時,圣德太子時代派往中國的留學生紛紛學成回國,帶回了有關唐朝封建政治和經濟制度等方面的豐富知識,并向皇室及貴族子弟傳授,從而,為大化改新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從公元645年政變到公元702年《大寶律令》的頒布,改新運動歷時半個世紀,廢除了氏族貴族和皇室私有土地、部民的奴隸制度,確立了國家作為最高地主直接剝削班田農民的封建制度,同時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日本社會由此實現了自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
——摘編自武安隆《淺論大化改新》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概括日本應對統治危機所采取的措施。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從拜占庭和日本兩國歷史進程中所得到的啟示。
【答案】(1)原因:拜占庭帝國妄自尊大,故步自封;看重對舊傳統的保存,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進成果;帝國對外戰爭頻繁,國力日漸衰弱。
(2)措施:日本任用從中國歸來的留學生,進行大化改新;學習中國唐朝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解決日本問題。
影響: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使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推動了日本的封建化進程。
(3)啟示:除了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還應吸收接納先進文明;適應歷史發展潮流,不斷改革創新,推動社會前進。
【詳解】(1)原因:根據“拜占庭衰亡的命運與遠東的中華帝國和近東的阿拉伯帝國是如此相似:中華帝國曾經有過盛唐的開放、宋代的輝煌、明代的繁榮,但卻同時滋長了妄自尊大,自命世界‘中心’的觀念”得出拜占庭帝國妄自尊大,故步自封;根據“拜占庭長期使自己陶醉在古希臘、古羅馬古典文明的光環之中,以仿古和‘溫故’為業,無視外界的變化和發展,不思進取,不吸納新事物”得出看重對舊傳統的保存,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進成果;根據“即使在侵略者的炮火已經震耳欲聾的危急時刻,還在做‘地中海大一統帝國’之夢,卻很少能面對現實,考慮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得出帝國對外戰爭頻繁,國力日漸衰弱。
(2)措施:根據“圣德太子時代派往中國的留學生紛紛學成回國,帶回了有關唐朝封建政治和經濟制度等方面的豐富知識,并向皇室及貴族子弟傳授,從而,為大化改新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得出日本任用從中國歸來的留學生,進行大化改新;學習中國唐朝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解決日本問題。影響根據“廢除了氏族貴族和皇室私有土地、部民的奴隸制度,確立了國家作為最高地主直接剝削班田農民的封建制度,同時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日本社會由此實現了自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等信息可知,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使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推動了日本的封建化進程。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綜合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進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除了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還應吸收接納先進文明;適應歷史發展潮流,不斷改革創新,推動社會前進。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歐洲有句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材料二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以王后給國王講故事為線索,把幾百個故事串聯起來。這些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摘自《中外歷史綱要(下)》
(1)材料一反映了中古西歐的什么制度?它與什么共同構成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反映出阿拉伯文化有什么特點?
(3)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
【答案】(1)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其他:莊園、農奴制度。
(2)特點:多元開放,兼容并包。
(3)原因:客觀上,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數千年文明的地區,文化積淀深厚。主觀上,阿拉伯人善于學習,廣泛吸收了這些地區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和創造,形成阿拉伯文化。
【分析】(1)
制度:由材料“中古歐洲有句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及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了西歐以封賜土地為紐帶的封君封臣制度。
其他:由所學知識可知,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共同構成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2)
特點:由材料“這些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可知,阿拉伯文化具有多元開放,兼容并包的特點。
(3)
原因:由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在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征服的都是有數千年文明的地區,文化積淀深厚;由材料“這些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可知,阿拉伯人善于學習,廣泛吸收了這些地區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和創造,形成阿拉伯文化。
23.浩瀚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公民大會的決議通常冠以“議會和人民的決定”或“人民決定”之名,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參加公民大會的公民,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聽取大會上的演說和辯論……雅典城邦的所有官員,在任職之前都要經過資格檢查?!總€官員在短短一年的任期內,需要接受十次任職審查?!斶x執政官的財產限制由放寬而實際取消。國家一切公職,除十將軍委員會委員外,都改用抽簽選舉,任何公民都可當選。為了保證非富有的公民也能在實際上擔任國家公職,這時又制定公職津貼制?!诠翊髸希绻?000名公民對一個犯法的公民投反對票,那么,犯法者就要面臨放逐——從本城向外地流放10年。
——據吳于廑《古代的希臘和羅馬》等
(1)材料對其所處歷史時代的呈現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虛構的。請據此對材料一進行分類。
(2)據材料二,提取有關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信息。
【答案】(1)真實的:ABDE。虛構的:CF
(2)信息:公民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辯論是公民大會最重要的程序之一;雅典城邦的所有官員需要接受嚴格的審查;財產資格限制逐步取消;國家一切公職大部分采用抽簽選舉;公職人員采用津貼制;為了保障民主實行陶片放逐法。
【詳解】(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真實的有ABDE;虛構的有CF。
(2)“信息”,依據材料二信息“公民大會的決議通常冠以‘議會和人民的決定’或‘人民決定’之名,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得出:公民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由材料信息“參加公民大會的公民,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聽取大會上的演說和辯論”得出:辯論是公民大會最重要的程序之一;由材料信息“雅典城邦的所有官員,在任職之前都要經過資格檢查?!總€官員在短短一年的任期內,需要接受十次任職審查”得出:雅典城邦的所有官員需要接受嚴格的審查;由材料信息“當選執政官的財產限制由放寬而實際取消”得出:財產資格限制逐步取消;由材料信息“國家一切公職,除十將軍委員會委員外,都改用抽簽選舉,任何公民都可當選”得出:國家一切公職大部分采用抽簽選舉;由材料信息“為了保證非富有的公民也能在實際上擔任國家公職,這時又制定公職津貼制”得出:公職人員采用津貼制;由材料信息“在公民大會上,如果有6000名公民對一個犯法的公民投反對票,那么,犯法者就要面臨放逐——從本城向外地流放10年”得出:為了保障民主實行陶片放逐法。
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面所討論的權利與義務限于封君封臣的一一對應關系,或者說理論上的封君封臣關系,實際上的封君封臣關系要復雜的多。首先,一個人往往既是封君又是封臣。一個封建主常常既有自己的封君,也有自己的封臣,但封君只對自己的直接封臣有聯系,對封臣的封臣則不能干涉,故法國14世紀有這樣的原則,“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君只有通過自己的封臣,才可以聯系到更下一級的封建主…在中世紀西歐的不同地區,封君封臣制一般與封土制緊密結合在一起,但這種結合存在著時間上的差異。
——摘編自繩會敏《淺析西歐的封君封臣制》
材料二 日本的主從關系是日本整個幕府時代的政治權力基礎,隨著武士階級的崛起應運而生……這種主從雙方出于擴大武力和滿足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而結成的主從關系,是維系式士集團的紐帶,主從雙方終身乃至子孫后代均生活在這種關系羈絆之中。江戶時代的經濟學家海保青陵認為:“主從關系是主君給予從者領地、米、傭金等以保證從者的生活,從者則盡心為主君忠勤、奉仕,兩者的關系完全是相互的。”
——摘編自田紅、李捷瀕《論日本幕府時代主從關系與西歐封君封臣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歐封君封臣制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
(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和日本的主從關系的相似之處。
【答案】(1)特點:封君封臣關系復雜;層層封受;與封土制緊密結合。
影響:將國王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統治;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中央集權勢力大大削弱。
(2)相似之處:均是以利益為紐帶而結成的契約關系;主從或君臣雙方都必須履行一定的權利和義務。
【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中“實際上的封君封臣關系要復雜的多”可知,封君封臣關系復雜;根據“一個封建主常常既有自己的封君,也有自己的封臣”可知,層層封受;根據“封君封臣制一般與封土制緊密結合在一起”可知,與封土制緊密結合。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從社會政治、經濟等角度分析可知,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將國王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統治;根據“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君只對自己的直接封臣有聯系,對封臣的封臣則不能干涉”可知,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根據“封君只有通過自己的封臣,才可以聯系到更下一級的封建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中央集權勢力大大削弱。
(2)相似之處:根據材料二中“(日本的)主從關系是主君給予從者領地、米、傭金等以保證從者的生活,從者則盡心為主君忠勤、奉仕,兩者的關系完全是相互的”,聯系材料一中相關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從實質和內容等方面分析可知,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和日本的主從關系均是以利益為紐帶而結成的契約關系,主從或君臣雙方都必須履行一定的權利和義務。
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帝國領土廣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亞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亞細亞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圖之內。據史料描述,在春秋時代,游牧于中亞一帶的斯基泰人已視中國絲綢為寶物,波斯統治者把絲綢當作“皇帝宮廷中的稀世之珍”。波斯帝國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積極開發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強大的艦隊,游弋于印度洋、紅海、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等廣闊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經濟文化交流。這次文明大匯合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深度和廣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國時代的文明大匯合,延續到“希臘化時代”約六個世紀之久,其源頭則更久遠,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時,文明大匯合的中心是西亞,由于東方文化源源不斷輸往西方,極大地促進了歐洲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摘編自李忠存《試析波斯帝國時代的文明大匯合》
材料二 當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時,西歐正處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時代”,古典文明這時已大半不為人所知,只有教會還保留著一些有關亞里士多德的知識。阿拉伯人讀了大量的古典哲學、文學作品,并在學習過程中把它們翻譯成為阿拉伯文,特別是翻譯了許多中世紀西歐幾乎無人通曉的希臘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這些在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
——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波斯帝國時代文明大匯合出現的原因,并概括其特點。
(2)根據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國在歐洲文明傳承中所發揮的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舉出一例即可)。
【答案】(1)原因:地跨亞非歐三大洲;開辟海洋大通道,加速文明交往;游牧文明與農業文明相互交融;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實行)。(任答三點即可)
特點:君主領頭,軍隊開路;廣泛深入,同步發展;時間久長,中心穩定。(任答兩點即可)
(2)作用:阿拉伯人廣泛翻譯西歐古典文獻,從而保存了歐洲古典文化,并融合東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來傳回西歐,推動了歐洲文化的復興。
說明: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
【詳解】(1)原因: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波斯帝國時代。根據材料“波斯帝國領土廣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亞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亞細亞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圖之內”可知,地跨亞非歐三大洲;根據材料“波斯帝國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積極開發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強大的艦隊,游弋于印度洋、紅海、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等廣闊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經濟文化交流”可知,開辟海洋大通道,加速文明交往;游牧文明與農業文明相互交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實行)。
特點: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波斯帝國時代。根據材料“波斯帝國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積極開發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強大的艦隊,游弋于印度洋、紅海、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等廣闊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經濟文化交流”可知,君主領頭,軍隊開路;根據材料“這次文明大匯合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深度和廣度也是空前的”可知,廣泛深入,同步發展;根據材料“波斯帝國時代的文明大匯合,延續到‘希臘化時代’約六個世紀之久,其源頭則更久遠,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時,文明大匯合的中心是西亞,由于東方文化源源不斷輸往西方,極大地促進了歐洲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可知,時間久長,中心穩定。
(2)作用: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阿拉伯帝國時代。根據材料“阿拉伯人讀了大量的古典哲學、文學作品,并在學習過程中把它們翻譯成為阿拉伯文,特別是翻譯了許多中世紀西歐幾乎無人通曉的希臘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這些在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可知,阿拉伯人廣泛翻譯西歐古典文獻,從而保存了歐洲古典文化,并融合東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來傳回西歐,推動了歐洲文化的復興。
說明: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阿拉伯帝國時代。根據所學知識,可從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等方面舉例說明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同于婆羅門教以“梵”(由祈禱而得到的力量,亦引申為世界的主宰)為至高無上的觀念,(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認有世界創造之神,學界普遍認為當時“佛教是人類至上的宗教,把人置于整個宇宙之上”,這一宇宙觀為佛教反對種姓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婆羅門教是印度宗教思想的大集合。佛教的創始人佛陀對教義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實現了教義的基本統一。婆羅門只是一個階層,除了種姓家族關系外并無其他關系。佛陀在傳教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個宗教團體一僧團,使佛教成為有組織的宗教。
——摘編自林太《印度通史》
材料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社會動蕩不安,佛教因此得以廣為傳播并扎根于中國本土。此時的佛教以其奧義打動了一流的學者,佛教著作呈現出劇增的趨勢,不但外來的佛教經典得到了大量翻譯,中國僧侶佛學論著也紛紛問世。國人還主動西行取經,點燃了佛經“經典翻譯”的熱潮,如法顯西行就是中外交流史上的壯舉。佛經的翻譯也使得佛學流派和思潮出現,對后世佛學思想帶來深遠影響。佛學還攀附當時中國的文化,與道家和儒家等中國本土文化匯通,借以傳播并豐富了中國人的思想世界。
——摘編自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印度早期佛教與婆羅門教的主要差異。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為例,簡析公元3-6世紀佛教傳播的表現及意義。
【答案】(1)差異:早期的印度佛教以人為中心,反對祭祀和種姓制度,強調平等和組織性,實現了教義的統一;婆羅門教強調信仰“梵”,強調婆羅門階層特權,維護種姓制度。
(2)(2)表現:佛教在魏晉時期得到廣泛傳播;佛教著作和信徒眾多;佛經的翻譯和著述紛紛問世;法顯為代表的中國人主動去印度取經和翻譯佛經;出現了眾多的佛學流派和思潮;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行的局面。意義:佛教的傳播促進了中印政治、文化交流;豐富了佛教教義和儒學思想;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
【詳解】(1)差異:根據材料一中“不同于婆羅門教以‘梵’為至高無上的觀念,佛教不承認有世界創造之神”“佛教是人類至上的宗教,把人置于整個宇宙之上”“為佛教反對種姓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可知,早期的印度佛教以人為中心,反對祭祀和種姓制度,強調平等和組織性,實現了教義的統一,婆羅門教強調信仰“梵”,維護婆羅門階層的特權和種姓制度。
(2)表現:根據材料二中“(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因此得以廣為傳播并扎根于中國本土”可知,佛教在魏晉時期得到廣泛傳播;根據“打動了一流的學者,佛教著作呈現出劇增的趨勢”可知,佛教著作和信徒增多;根據“不但外來的佛教經典得到了大量翻譯,中國僧侶佛學論著也紛紛問世”可知,佛經翻譯和著述紛紛問世;根據“國人還主動西行取經,點燃了佛經‘經典翻譯’的熱潮,如法顯西行就是中外交流史上的壯舉”可知,中國的法顯等人主動去印度取經和翻譯佛經;根據“佛經的翻譯也使得佛學流派和思潮出現”可知,出現了眾多的佛學流派和思潮;根據“佛學還攀附當時中國的文化,與道家和儒家等中國本土文化匯通,借以傳播并豐富了中國人的思想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了三教并行的局面。意義:根據材料二中“中國人還主動西行取經,點燃了佛經‘經典翻譯’的熱潮,如法顯西行就是中外交流史上的壯舉”可知,佛教的傳播促進了中印兩國的往來和文化交流;根據“佛經的翻譯也使得佛學流派和思潮出現,對后世佛學思想帶來深遠影響”可知,佛教的傳播促進了佛學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根據“佛教以其奧義打動了一流的學者,佛教著作呈現出劇增的趨勢,不但外來的佛教經典得到了大量翻譯,中國僧侶佛學論著也紛紛問世”“佛學還攀附當時中國的文化,與道家和儒家等中國本土文化匯通,借以傳播并豐富了中國人的思想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佛教的傳播促進了儒學的發展,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
27.文明共享·命運與共
(1)某校開展“世界文化遺產覽勝”主題活動,請你參與策劃。
環節一:圖片展示布置。將下列世界文化遺產與地圖所示文明區域相匹配(填涂字母)
環節二:遺址簡介說明。根據下列圖文信息,完成表格(填涂字母)
歷史遺產 簡介說明
① 文藝復興發源地之一
② 古埃及法老集權統治的體現
③ 古代城邦國家重要遺址
材料二 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希臘的理性傳統,在實驗科學、醫學、化學、數學、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學家的“圖斯雙圓”理論出現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中,現代天文學中的很多名稱和術語來自阿拉伯天文學家。12世紀開始,許多希臘哲學著作的阿拉伯文譯本又重新被譯成歐洲各種文字,使歐洲人才重新聽到亞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觸到真實的希臘古典哲學。從阿拉伯世界涌來的知識潮流,給歐洲帶來了向心靈解放的大躍進,促進了發展自由思想的偉大進步,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到來。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也是經阿拉伯人之手,逐步傳入西歐。
——摘編自蔡德貴《阿拉伯哲學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對歐洲近代社會的影響。
材料三 資本主義在全球商貿活動與世界市場的開拓過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發展和擴張的國際交往規則,影響持續至今。誠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雖然帶來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但是并沒有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共同發展的實現。
——鄒廣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哲學思考》
材料四 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內涵,把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結合起來,超越了一國一域的狹隘范疇,也超越了強國必霸、大國沖突的傳統現實主義理論窠臼,實現了對國際關系發展規律的創新認識和升華。
——摘編自張清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外交意義》
(3)概括材料三中關于現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觀點。結合材料四,談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價值。
【答案】(1)環節一:①B ②A③C環節二:①A②B ③C
(2)影響: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影響了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保存了被中世紀湮沒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成果并使其重新傳回歐洲,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將中國的四大發明傳播到歐洲,促進了西歐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3)觀點:現代世界秩序是在西方工業資本主義主導下建立的,是有利于資本主義的擴張和發展的,其形成與發展伴隨著資本主義全球擴張與經濟掠奪的過程。
時代價值:①傳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②核心要義是維護人類的共同利益;③反對強權政治、霸權主義;④構建更加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⑤順應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史(世界)。
環節一:根據材料信息可知,①處位于地中海,其遺址應該為古羅馬,故①處選擇B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②處位于中國,其遺址應該為秦兵馬俑,故②處選擇A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③處位于南美洲,其遺址應該為馬丘比丘城,故③處選擇C項。
環節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文藝復興發源地之一是意大利佛羅倫薩,故①處應選擇A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法老集權統治的體現是金字塔,故②處應選擇B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古代城邦國家重要遺址是雅典衛城,故③處英選擇C項。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歐洲、亞洲)。
影響:根據材料“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希臘的理性傳統,在實驗科學、醫學、化學、數學、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可知,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影響了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根據材料“12世紀開始,許多希臘哲學著作的阿拉伯文譯本又重新被譯成歐洲各種文字,使歐洲人才重新聽到亞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觸到真實的希臘古典哲學。從阿拉伯世界涌來的知識潮流,給歐洲帶來了向心靈解放的大躍進,促進了發展自由思想的偉大進步,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到來。”可知,保存了被中世紀湮沒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成果并使其重新傳回歐洲,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根據材料“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也是經阿拉伯人之手,逐步傳入西歐?!笨芍?,將中國的四大發明傳播到歐洲,促進了西歐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3)本題是特點類、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1世紀(世界)。
觀點:根據材料“資本主義在全球商貿活動與世界市場的開拓過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發展和擴張的國際交往規則,影響持續至今?!笨芍?,現代世界秩序是在西方工業資本主義主導下建立的,是有利于資本主義的擴張和發展的,其形成與發展伴隨著資本主義全球擴張與經濟掠奪的過程。
時代價值:根據材料“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內涵”可知,傳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材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知,核心要義是維護人類的共同利益;根據材料“超越了強國必霸、大國沖突的傳統現實主義理論窠臼”可知,反對強權政治、霸權主義;根據材料“實現了對國際關系發展規律的創新認識和升華?!笨芍?,構建更加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同時也順應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據《延喜式》卷30載,日本朝廷在任命遣唐使后,對他們贈物。其中留學生、學問僧得到的物品僅次于大使且高于判官,幾乎等同于副使……此外,日本朝廷還托人帶黃金等物給在唐朝久留的留學生、學問僧。日本仁明朝的學問僧圓載、請益僧圓仁曾得到日本朝廷各二百兩黃金的資助。
——摘編自范廣融《遣唐使中留學生及學問僧對日本歷史文化的貢獻》
材料二
平城京可以說萬事部仿效長安,是長安的翻版……奈良時代大型寺院的宏偉建筑,安置在其中的各種各樣的佛像雕像,畫在墻壁和頂棚的佛畫以及使用的各種工藝品,都是卓越的藝術品。在學問僧、留學生的傳播下,無名的制造者巧妙地吸收中國技術的能力是驚人的,他們把隨時代而發生變化的中國形式一個個幾乎原原本本地抄襲過來……這種藝術與其說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還不如說是中國佛教藝術的一個流派。
——摘編自[日]井上清《日本歷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朝廷資助留學生、學問僧的歷史作用。
(2)根據材料二,概括日本建筑受唐朝影響的表現,并綜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官派留學行為與古代日本社會發展的認識。
【答案】(1)歷史作用:為留學生和學問僧長期在華學習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使許多留學生、學問僧產生強烈的報國情懷;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2)表現:宮城都是坐北朝南;均設有東西兩市作為固定交易場所;街道均采用棋盤式布局;作為城市中軸的南北向街道,均以“朱雀”命名;城內皆有佛教建筑分布;佛教建筑式樣及其內部的陳設、裝飾具有較高的相似度。認識: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統一國家的建立,為官派留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物質保障;日本統治者對國家進步的渴求,成為官派留學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因;古代日本官派留學事業具有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涉及領域多、政治意圖明顯等特點;留學生及學問僧回日本后全面傳播了中華文化,加速了日本的社會轉型。
【詳解】(1)歷史作用:根據材料“日本朝廷在任命遣唐使后,對他們贈物?!薄叭毡境⑦€托人帶黃金等物給在唐朝久留的留學生、學問僧?!钡刃畔?,結合所學,從為留學生和學問僧長期在華學習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使許多留學生和學問僧產生強烈的報國情懷、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
(2)表現:根據材料“平城京可以說萬事部仿效長安,是長安的翻版”及圖示中長安城與平城京的城市特點,從宮城朝向、東西兩市的設置、街道布局、城市中軸街道的命名、佛教建筑分布及建筑式樣等方面進行分析。認識: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官派留學行為與古代日本社會發展”,就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角度進行回答,例如,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官派留學事業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物質保障;統治者對國家進步的渴求成為官派留學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因;古代日本官派留學事業具有規模大、時間長、領域多、政治意圖明顯等特點;留學生及學問僧回國后傳播中華文化,加速了日本社會轉型。
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佛教小故事:在舍衛城,有個姓名叫尼提的旃陀羅挑糞者,當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時,趕快躲開。但佛陀卻主動去找尼提,讓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驚,答道:“我是個卑賤污穢的人,有資格隨你出家嗎?聽說您的僧團都是剎帝利的王族和婆羅門的行者,我能和他們一樣,做偉大佛陀您的弟子嗎?”佛陀微笑著說:“……我的法好像深廣的大海,無論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貧富、貴賤、種姓、階級都是虛妄的假名,……”
(1)佛陀是誰?尼提看到佛陀為什么想避開佛陀?
(2)佛陀勸尼提隨他出家,這與種姓制度什么規定相沖突?
(3)佛陀與尼提的對話說明了什么?
【答案】(1)悉達多,佛教的創立者。因為尼提是賤民,屬于低級種姓。依照種姓制度,低種姓的人不能與高種姓的人享受同等的社會權力,即使是行路也要避讓。
(2)不同種姓宗教生活不平等
種姓制度等級森嚴,各個種姓之間的鴻溝不可逾越。
(3)賤民在印度社會中受歧視,沒有任何權力和地位。
佛陀反對種姓制度,倡導宗教領域“眾生平等”,所以獲得廣泛支持,傳播迅速
【詳解】(1)結合所學可知,佛陀是悉達多,佛教的創立者。根據“挑糞者”可知尼提是賤民,屬于低級種姓。結合所學可知,依照種姓制度,低種姓的人不能與高種姓的人享受同等的社會權力,即使是行路也要避讓。
(2)根據“我是個卑賤污穢的人,有資格隨你出家嗎?聽說您的僧團都是剎帝利的王族和婆羅門的行者,我能和他們一樣,做偉大佛陀您的弟子嗎?”可知,按照種姓制度,不同種姓宗教生活不平等,種姓制度等級森嚴,各個種姓之間的鴻溝不可逾越。
(3)根據“我是個卑賤污穢的人,有資格隨你出家嗎?聽說您的僧團都是剎帝利的王族和婆羅門的行者,我能和他們一樣,做偉大佛陀您的弟子嗎?”,說明賤民在印度社會中受歧視,沒有任何權力和地位。
根據“在我的法中,貧富、貴賤、種姓、階級都是虛妄的假名”得出佛陀反對種姓制度,倡導宗教領域“眾生平等”,所以獲得廣泛支持,傳播迅速。
3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紀的阿拉伯翻譯運動發軔于倭馬亞王朝(公元661—公元750年)時期,勃興于阿拔斯王朝(公元750—公元1258年),結束于公元十三世紀蒙古人西征的鐵蹄之下,前后歷時5個世紀之久。由倭馬亞王朝時期的個人事業的零星翻譯,到阿拔斯王朝時期達到鼎盛,發展為國家的主要事業,由國家投入巨資,建立機構,組織人力進行翻譯。規??涨?,前所未有。如史書所載:“上自哈里發,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獎勵者?!卑⒗髅褡逡苑g這一捷徑繼承了東西方古代文明(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地中海東岸及希臘羅馬、恒河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豐厚的文化遺產,翻譯的學科范圍涉及到當時東西方文明古國全部的自然和人文科學并開拓了新的領域。
——摘編自楊文炯、張嶸《伊斯蘭教與中世紀阿拉伯翻譯運動的興起》
材料二
領域 中古時期文化交流與傳播情況摘編
數學、天文地理 8世紀印度數字傳入阿拉伯,12世紀由阿拉伯傳入歐洲,成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10世紀,阿拉伯人修正古希臘人托勒密關于太陽軌道和行星軌道的計算方法。
科學技術 8世紀中國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后經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傳入歐洲:指南針、火器等在13世紀經阿拉伯傳入歐洲。
哲學思想 9世紀阿拉伯人將希臘學者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譯成了阿拉伯文,11世紀下半葉到13世紀又轉譯為拉丁文,傳入西歐,啟發西歐的思想文化。
——據黃運發《略論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成因、成就和世界影響》整理(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翻譯運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古時期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影響。
【答案】(1)特點:持續時間久;個人翻譯到國家組織翻譯,規模擴大;繼承東西方古代文明并開拓新領域
(2)影響:促進了歐洲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中古阿拉伯帝國。據材料一“中世紀的阿拉伯翻譯運動發軔于倭馬亞王朝(公元661—公元750年)時期,勃興于阿拔斯王朝(公元750—公元1258年),結束于公元十三世紀蒙古人西征的鐵蹄之下,前后歷時5個世紀之久”可知,持續時間久;據材料一“由倭馬亞王朝時期的個人事業的零星翻譯,到阿拔斯王朝時期達到鼎盛,發展為國家的主要事業,由國家投入巨資,建立機構,組織人力進行翻譯。規??涨?,前所未有”可知,個人翻譯到國家組織翻譯,規模擴大;據材料一“阿拉伯各民族以翻譯這一捷徑繼承了東西方古代文明(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地中海東岸及希臘羅馬、恒河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豐厚的文化遺產,翻譯的學科范圍涉及到當時東西方文明古國全部的自然和人文科學并開拓了新的領域”可知,繼承東西方古代文明并開拓新領域。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中古阿拉伯帝國。據材料二“8世紀印度數字傳入阿拉伯,12世紀由阿拉伯傳入歐洲,成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10世紀,阿拉伯人修正古希臘人托勒密關于太陽軌道和行星軌道的計算方法”可知,促進了歐洲自然科學的發展;據材料二“8世紀中國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后經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傳入歐洲:指南針、火器等在13世紀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可知,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據材料二“9世紀阿拉伯人將希臘學者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譯成了阿拉伯文,11世紀下半葉到13世紀又轉譯為拉丁文,傳入西歐,啟發西歐的思想文化”可知,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1.通過觀看各個地區的地圖,初步了解中古時期亞洲5個地區發展狀況、理解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伊斯蘭文明影響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印度,中華文明影響日本和朝鮮。
2.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地歷史時間和空間發生的,通過分析《阿拉伯帝國形勢圖》、《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等,學生掌握閱讀地圖的相關方法,并且不斷提升從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通過學習中古時期的五個國家和地區,學生進一步認識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各個不同的文明都對人類歷史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傳統。
點撥1 阿拉伯帝國
1.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1)伊斯蘭教的創立: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2)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①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權,勢力范圍逐漸擴大。
②到穆罕默德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2.阿拉伯人的擴張:
(1)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
(2)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3.阿拉伯帝國鼎盛:
4.融合東西方文化的貢獻:
(1)阿拉伯帝國文化成就①②③(填寫正確序號)
①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
②他們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
③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
(2)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①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②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
點撥2 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1.建立帝國:
(1)征服小亞細亞:①13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發展起來。②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逐步征服小亞細亞。
(2)攻占君士坦丁堡:①14世紀中期,跨過今黑海海峽向歐洲進軍,逐漸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②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3)地跨亞非歐三洲: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1)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是蘇丹,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在帝國中,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3)15—16世紀,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
三、南亞與東亞的國家
1.笈多帝國:
(1)帝國的興起:①4世紀初,恒河中游興起的笈多帝國,幾乎征服了北印度。②帝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一。
(2)帝國的宗教:笈多帝國時期,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得到統治階級支持,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蘇丹國:
(1)德里蘇丹國的建立:①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②13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2)德里蘇丹國的統治:①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②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
3.日本:
(1)日本社會的發展:①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②秦漢之際中國移民遷入,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2)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從646年“大化改新”開始,日本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
(3)日本的幕府統治。
幕府的 建立 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并從朝廷獲得了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
幕府的統治 ①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實權由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 ②將軍與武士結成主從關系,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
鎖國政策 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御外來影響
4.高麗王朝:
(1)高麗王朝的建立。
①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了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②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
(2)高麗王朝的統治。
①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推行土地國有。
②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
(3)高麗王朝改國號為朝鮮。
①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
②16世紀末,日本侵略朝鮮,朝鮮請求中國支援,經過7年的艱苦戰斗,中朝軍民取得了抗擊日本侵略的勝利。一、 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
阿拉伯帝國 奧斯曼帝國
區域 阿拉伯半島 小亞細亞
侵略擴張 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 逐步征服小亞細亞、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
定都 先以麥地那,后都城為巴格達 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定為首都
建立帝國 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16世紀后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統治措施 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下設官僚機構輔助 最高統治者蘇丹既是宗教領袖,也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政治體制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
對外來文化 態度 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控制亞歐商路,對過往商旅強征苛捐雜稅,破壞地中海地區原來的商業秩序和環境,阻礙了東西方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政治體制 創新的伊斯蘭世界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政體 既接受了波斯帝國以來的西亞地區傳統,又帶有鮮明的特色。
經濟 阿政府鼓勵對外貿易,溝通當時世界貿易;經濟繁榮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亞歐商路,征收重稅,影響了世界發展
文化 兼容并包和東西方文化交流
二、唐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1、政治方面:參考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他們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寶律令》。
2、建筑風格:日本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
3、語言文字: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
4、教育方面:天智天皇在京都設立大學,后來學制逐漸完備,學習的內容與唐時期大體相仿。
5、文學方面:唐代豐富多彩的文學,深為日本人民欣賞。
6、藝術方面:唐朝的音樂、繪畫、雕塑、書法、工藝美術等也紛紛傳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樂制,宮廷還請唐樂師教授音樂
7、科學技術:唐朝先進的生產技術、天文歷法、醫學數學、建筑、雕版印刷等陸續傳入日本。
8、生活習俗:唐人所喜愛的馬球、角抵等體育活動先后傳入日本。茶葉于奈良時期傳入日本,開始當做藥材,到平安時期已經興起了喝茶之風。
一、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1、保存并傳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的長期動亂中,許多希臘、羅馬古典作品通過拜占庭流傳到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學者把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西歐人后來是通過阿拉伯文譯本才又重新認識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成就的。
2、阿拉伯人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的媒介。他們把古代印度、中國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學成就和伊斯蘭教傳播到東方。
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鉆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奧斯曼帝國對世界的影響
1、軍事擴張:奧斯曼帝國大規模的對外擴張,給被侵略國家人民帶來了災難,使被征服各國的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
2、海外貿易:西歐與東方的貿易受到影響,促使西歐國家致力于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3、地區局勢:奧斯曼帝國征服巴爾干半島和東南歐部分地區,導致該地區國際關系緊張,成為一戰爆發的火藥桶。
4、文化傳播:使伊斯蘭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和發展,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三、從大化改新的內容看唐朝對日本的影響
政治: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以才選官
經濟:
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人民收為國有、變為公地公民。大化改新實行“班田收授法”,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實行租庸調制度,統一租稅。
教育: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 。
外交:派遣唐使,向中國唐朝政治經濟體制學習。
四、日本幕府統治的影響
1、導致日本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
2、使手工業、農業技術得到進步;城鎮逐漸形成;加快了內外貿易,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同時使日本獨特文化得以昌盛。
3、德川幕府嚴格的等級制和鎖國政策保護了封建制度,但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也失去了
利用工業革命等海外優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的機會,造成了日本的落后,為19世紀中期的內外危機留下了隱患。
五、朝鮮半島發展分期
1、三國時代(前57—668):高句麗、百濟、新羅。
2、統一新羅(668—901):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3、后三國時代(822—936):新羅、后百濟、泰封。
4、高麗王朝(918-1392):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
5、李氏朝鮮(1392-1910):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16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派軍侵略朝鮮,朝鮮請求中國支援,歷經7年中朝軍民取得勝利。
6、日本殖民時代(1910-1945年)
7、南北分治時代(1945年至今)
解讀一: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這個文化區,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文化的綜合和創新。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希臘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帶上了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
——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上自哈里發,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的獎勵者。一般人為求學而游歷歐亞非三洲,然后猶如蜜蜂一般,載蜜而歸,把他們儲蓄的寶藏,分給發奮的學生們,并且孜孜不倦地編輯許多典籍,其卷快之偉大與內容之豐富,不亞于現代的百科全書,而其對于現代科學的貢獻,遠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摘編自[英]尼科爾森《阿拉伯文學史》
材料三:種姓制度……以神的名義把人按照嚴格的等級加以區分:婆羅門——祭祀和學者,離神最近;剎帝利——王公與武士,俗世掌權者;吠舍——農商手藝人,辛勤勞動者;首陀羅——傭人與苦工,供人驅使者:達利特——孤立無種姓,不可接觸者。
——摘編自紀錄片《金磚五國》解說詞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特點及其繁榮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特點。
11.【答案】(1)特點:兼有東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東西方文化的綜合與創新。原因:統治者提倡和重視;阿拉伯人熱愛學習、熱愛文學;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創造;兼容并蓄、開放性。(2)特點:貴賤分明、職業世襲、法律地位不平等;一套嚴格的階層劃分和細致的職業分工;對印度社會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可從材料一中“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文化的綜合和創新”等信息,概括得出即可;第二小問可從材料二中“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的獎勵者”和“一般人為求學而游歷歐亞非三洲”等信息進行提煉歸納,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從統治者重視、吸收外來文明等進行分析得出原因。第(2)問有關印度種姓制度特點,可先從材料三中“嚴格的等級加以區分”及有關職業分工分析說明,再結合所學知識從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方面,綜合歸納得出。
12.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世紀80年代,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鐮倉幕府模仿血緣、家族結成的主從關系被稱為御家人制度。這種主從關系不只是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道義之上的,并與祖輩以來的同族觀念、血緣觀念等相結合。室町時代將軍與守護大名并沒有建立主從關系,他們只是一種聯盟的關系,而真正結成主從關系的則是各守護大名及武士團內部的武士。這些武士團與室町幕府建立的只能是一種間接的主從關系。德川主從關系比鐮倉和室町主從關系更為牢固,武士以絕對的忠誠換取物質生活資料,以保證其子孫后代的武士身份與地位;其所獲得的生活資料是俸米,這種“俸米制”則進一步強化了德川時代的主從關系。
——摘編自田紅、李捷瀕《論日本幕府時代主從關系與西歐封君封臣制》
材料二:日本主從關系和西歐的封君封臣關系,均是以土地(采邑)為紐帶而結合的契約關系,雙方都必須履行一定的權利和義務,可以說利益是這個關系結合的紐帶,一旦利益消失,這種關系將不復存在,這是兩者之間的相似性。但是兩者發展的結局卻是完全不同的,主從關系最后演變為日本的武士道,對日本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封君封臣關系最后朝著法律方面發展,強調的是一種自由、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的交換。
——摘編自田紅、李捷瀕《論日本幕府時代主從關系與西歐封君封臣制》
【解讀】根據材料“鐮倉幕府模仿血緣……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道義之上”“武士團與室町幕府建立的只能是一種間接的主從關系”“武士以絕對的忠誠換取物質生活資料”可得出各自特征;需要在對三者進行比較之后,可得出其變化的趨勢。
【例題解析】
【例1】
【即學即練1】
下圖反映了極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下列說法中錯誤的一項是( ?。?br/>A.極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
B.阿拉伯帝國的建立者是穆罕默德
C.阿拉伯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
D.阿拉伯帝國在擴張過程中與中國唐朝軍隊有過正面交鋒
【舉一反三】《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以王后給國王講故事為線索,把幾百個故事串聯起來,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這反映阿拉伯
A.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B.在廣大地區從事陸上和海上貿易
C.繼承、發展、融合古代世界文化 D.起著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的作用
【例2】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說:“奧斯曼及其后繼者的力量大部分來自源源而來的伊斯蘭教勇士,他們不斷地從中東各地前來與伊斯蘭教的基督教敵人作戰。而信基督教的農民因受到不法地主和教會官員的殘酷剝削,也大為不滿,他們接受這些土耳其人,甚至向土耳其人歡呼致賀,把他們當作將自己從無法忍受的命運中解救出來的救助者?!边@說明
A.奧斯曼帝國矛盾重重 B.拜占庭帝國內憂外患
C.波斯帝國分崩離析 D.羅馬天主教眾叛親離
【舉一反三】奧斯曼土耳其不斷擴張,導致的后果主要是
①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的發展 ②阻礙了被征服地區的經濟發展
③阻礙了東西方貿易的發展 ④加速了基督教神學的傳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④②③①②③①④
【點撥基礎檢測】
1.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里寫道:“開始于沙漠中的一個宗教,在短短的一個世紀內,已發展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到750年,他統治了從比利牛斯山到信德,從摩洛哥到中國邊境的廣大地區?!边@指的是
A.羅馬人的崛起和擴張 B.亞歷山大的遠征
C.阿拉伯人的擴張與征服 D.匈奴的強大和遷徙
2.13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廢除了印度傳統的官吏世襲制度,各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邊遠地區分布著印度教的眾多土邦王國。這些土邦在承認德里蘇丹的宗主權和納稅的條件下,處于半獨立狀態
A.德里蘇丹以印度教為國教 B.使君主專制集權得到加強
C.印度王公特權被完全取消 D.一定程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3.8世紀時,日本農民上繳政府的稻谷要自行送至郡或京城,且途中費用自理。農民壯年時還需服三年兵役,并要自備武器和糧食。政府向農民發放貸款的利率甚至高達 50%。這反映了當時的日本( )
A.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 B.大化改新以失敗告終
C.農民飽受幕府的壓迫 D.中央集權下潛伏危機
4.伊斯蘭教鼓勵穆斯林遠行求學,“貧困不能阻,艱險不能移,沙漠的酷熱,大海的驚濤,他們都視之坦途。因為在他們心中,已深深扎下了求知即是圣戰的信念。”這側面反映出( )
A.阿拉伯文化兼收并蓄 B.穆斯林勇于追求知識
C.伊斯蘭教崇尚知識 D.伊斯蘭教影響深遠
5.在中世紀的歐洲,如果附庸一方違背約定,領主可以拋棄附庸,同樣,如果領主不履行諾言,附庸同樣可以離棄領主,當時有一個專用詞匯謂之“撤回忠誠”。這說明當時歐洲領主和附庸關系的特點是(  )
A.雙向的權利與義務 B.相對的自由與平等
C.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D.屬于行政管理關系
6.在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帝國。其中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有
①波斯帝國 ②俄羅斯帝國 ③阿拉伯帝國 ④奧斯曼帝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某校組織一個文明展,其中可以用在阿拉伯文化展板中的內容是( )
A.阿拉伯人發明了阿拉伯數字,這說明他們重視教育和知識
B.阿拉伯文化具有鮮明的特性,這與阿拉伯帝國當時地跨歐、亞、美三大洲有關
C.阿拉伯人廣泛融合東西文化,在文學、藝術等方面有突出成就
D.阿拉伯人發明了造紙術,并將其傳播到世界各地
8.公元4至6世紀,阿拉伯人常將用藝術手法書寫的詩歌帶到集市去進行展示傳揚,供人們欣賞,或刻于神廟作為“懸詩”;7世紀以來,藝術化的文字成為阿拉伯人美化和裝飾環境的主要對象,建筑物及各類工藝品上,往往裝飾著由文字組成的美麗圖案紋樣。這可用于解釋,古代阿拉伯( )
A.詩歌創作熱潮的興起 B.書法藝術發展的緣由
C.商品經濟繁榮的影響 D.宗教祭祀活動的實質
9.“田樂”原是日本農民插秧時的祭神歌舞,經傳播、提煉發展為中世紀重要的戲劇“能樂”,后又經武士文化人加工,變為武家必賞的高雅藝術。此外,諸如“狂言”“連歌”“袛園祭典”以及“御伽草子”等都存在大同小異的變遷過程。這說明( )
A.民族文化形成于人民的勞動實踐 B.民族文化的源泉植根于民族群眾
C.中世紀是日本傳統文化復興時代 D.武士階層在中世紀后期地位提高
10.中世紀阿拉伯人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其中他們對數字和零符號系統的改造與推廣做出了貢獻,以致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其實這種數字最早起源于
A.古代中國 B.古印度 C.古代希臘 D.古代美洲
11.鐮倉幕府時期,將軍對被稱為“御家人”的武士頭領施“御恩”,承認他們的土地所有權并授予其新的領地?!坝胰恕币男е覍④姡仨毞膶④姷拿睿袘鹗碌臅r候要隨同作戰。這一制度的實施( )
A.吸收了唐朝的制度成果 B.確立了封建莊園制度
C.強化了天皇的集權政治 D.鞏固了武士集團統治
12.7世紀初,新羅開始與唐結盟。660年,武烈王在唐的幫助下征服百濟。668年,文武王和金庾信打敗新羅北邊的高句麗。這意味著 (  )
A.朝鮮半島分裂局面基本結束 B.新羅成為唐朝的穩固藩屬國
C.區域戰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D.民眾的兵役負擔將繼續增加
13.阿拉伯商人奔波于亞、非、歐三大洲之間。中國的羅盤針、造紙術、火藥和火器,以及數學、化學、醫學等知識,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他們給中國帶來了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材料旨在說明
A.商人自覺承擔傳播文化使命 B.中阿文化交流活躍
C.阿拉伯成為文明交流的橋梁 D.亞洲文明領先世界
14.古代日本“幕府”一詞指將領的軍帳。12世紀晚期,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此事件的影響是
A.幕府統治開始 B.武士集團形成
C.社會矛盾尖銳 D.天皇權力加強
15.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哈里發阿布杜·馬立克正式規定阿拉伯語為官方通用語,并且在強制推行阿拉伯語的同時采取各種措施限制伊朗民族語言的流行。這一做法旨在( )
A.維護帝國統治 B.整合區域內的文化
C.擴大統治基礎 D.積極推廣阿拉伯語
16.武士是日本封建社會時期特有的社會階層。這一階層
A.是地方豪強以血緣建立的政治集團 B.是日本建立的正規國家軍隊
C.是貴族及莊園領主豢養的私人武裝 D.效忠將軍,但無納貢義務
17.公元前6世紀,____興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材料中“____”處應填入( )
A.羅馬 B.亞述 C.阿拉伯 D.波斯
18.下列左側為始鑄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銅元年(公元708年)的“和同開珎”,仿照唐朝開元通寶鑄造;右側為朝鮮的“乾元重寶”,仿造的是唐朝的乾元重寶。這些錢幣能夠印證
①朝鮮和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 ②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
③幣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點 ④儒家經典在朝鮮廣為傳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據下圖可知,日本“大化改新”( )
A.抑制了幕府勢力的增長 B.增強了武士集團的影響力
C.限制了土地兼并的發展 D.推動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
20.“大和的世襲大貴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隸以及地位近似奴隸的部民,他們之間不斷爭戰使矛盾日益尖銳,而部民也不斷反抗。此時中國唐朝的統一和興盛,強烈刺激了大和統治者。于是天皇決心實行改革?!贝藙t材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
A.背景 B.內容 C.性質 D.影響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拜占庭衰亡的命運與遠東的中華帝國和近東的阿拉伯帝國是如此相似:中華帝國曾經有過盛唐的開放、宋代的輝煌、明代的繁榮,但卻同時滋長了妄自尊大,自命世界“中心”的觀念。拜占庭長期使自己陶醉在古希臘、古羅馬古典文明的光環之中,以仿古和“溫故”為業,無視外界的變化和發展,不思進取,不吸納新事物。即使在侵略者的炮火已經震耳欲聾的危急時刻,還在做“地中海大一統帝國”之夢,卻很少能面對現實,考慮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在這里,傳統的輝煌成了他們不舍得放棄的包袱,保守、停滯不前和不思進取的思維方式,是使拜占庭滅亡的最根本原因。
——摘編自徐家玲崔艷紅《論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
材料二 在這種內部矛盾日熾,外部壓力益大的形勢下,日本不能不向社會的改革尋求出路,而被看作“法式備定”的唐帝國又提供了可資學習的現實榜樣。這時,圣德太子時代派往中國的留學生紛紛學成回國,帶回了有關唐朝封建政治和經濟制度等方面的豐富知識,并向皇室及貴族子弟傳授,從而,為大化改新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從公元645年政變到公元702年《大寶律令》的頒布,改新運動歷時半個世紀,廢除了氏族貴族和皇室私有土地、部民的奴隸制度,確立了國家作為最高地主直接剝削班田農民的封建制度,同時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日本社會由此實現了自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
——摘編自武安隆《淺論大化改新》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概括日本應對統治危機所采取的措施。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從拜占庭和日本兩國歷史進程中所得到的啟示。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歐洲有句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材料二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以王后給國王講故事為線索,把幾百個故事串聯起來。這些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摘自《中外歷史綱要(下)》
(1)材料一反映了中古西歐的什么制度?它與什么共同構成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反映出阿拉伯文化有什么特點?
(3)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
23.浩瀚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公民大會的決議通常冠以“議會和人民的決定”或“人民決定”之名,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參加公民大會的公民,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聽取大會上的演說和辯論……雅典城邦的所有官員,在任職之前都要經過資格檢查?!總€官員在短短一年的任期內,需要接受十次任職審查。……當選執政官的財產限制由放寬而實際取消。國家一切公職,除十將軍委員會委員外,都改用抽簽選舉,任何公民都可當選。為了保證非富有的公民也能在實際上擔任國家公職,這時又制定公職津貼制。……在公民大會上,如果有6000名公民對一個犯法的公民投反對票,那么,犯法者就要面臨放逐——從本城向外地流放10年。
——據吳于廑《古代的希臘和羅馬》等
(1)材料對其所處歷史時代的呈現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虛構的。請據此對材料一進行分類。
(2)據材料二,提取有關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信息。
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面所討論的權利與義務限于封君封臣的一一對應關系,或者說理論上的封君封臣關系,實際上的封君封臣關系要復雜的多。首先,一個人往往既是封君又是封臣。一個封建主常常既有自己的封君,也有自己的封臣,但封君只對自己的直接封臣有聯系,對封臣的封臣則不能干涉,故法國14世紀有這樣的原則,“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君只有通過自己的封臣,才可以聯系到更下一級的封建主…在中世紀西歐的不同地區,封君封臣制一般與封土制緊密結合在一起,但這種結合存在著時間上的差異。
——摘編自繩會敏《淺析西歐的封君封臣制》
材料二 日本的主從關系是日本整個幕府時代的政治權力基礎,隨著武士階級的崛起應運而生……這種主從雙方出于擴大武力和滿足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而結成的主從關系,是維系式士集團的紐帶,主從雙方終身乃至子孫后代均生活在這種關系羈絆之中。江戶時代的經濟學家海保青陵認為:“主從關系是主君給予從者領地、米、傭金等以保證從者的生活,從者則盡心為主君忠勤、奉仕,兩者的關系完全是相互的?!?br/>——摘編自田紅、李捷瀕《論日本幕府時代主從關系與西歐封君封臣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歐封君封臣制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
(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和日本的主從關系的相似之處。
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帝國領土廣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亞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亞細亞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圖之內。據史料描述,在春秋時代,游牧于中亞一帶的斯基泰人已視中國絲綢為寶物,波斯統治者把絲綢當作“皇帝宮廷中的稀世之珍”。波斯帝國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積極開發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強大的艦隊,游弋于印度洋、紅海、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等廣闊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經濟文化交流。這次文明大匯合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深度和廣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國時代的文明大匯合,延續到“希臘化時代”約六個世紀之久,其源頭則更久遠,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時,文明大匯合的中心是西亞,由于東方文化源源不斷輸往西方,極大地促進了歐洲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摘編自李忠存《試析波斯帝國時代的文明大匯合》
材料二 當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時,西歐正處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時代”,古典文明這時已大半不為人所知,只有教會還保留著一些有關亞里士多德的知識。阿拉伯人讀了大量的古典哲學、文學作品,并在學習過程中把它們翻譯成為阿拉伯文,特別是翻譯了許多中世紀西歐幾乎無人通曉的希臘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這些在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
——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波斯帝國時代文明大匯合出現的原因,并概括其特點。
(2)根據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國在歐洲文明傳承中所發揮的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舉出一例即可)。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同于婆羅門教以“梵”(由祈禱而得到的力量,亦引申為世界的主宰)為至高無上的觀念,(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認有世界創造之神,學界普遍認為當時“佛教是人類至上的宗教,把人置于整個宇宙之上”,這一宇宙觀為佛教反對種姓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婆羅門教是印度宗教思想的大集合。佛教的創始人佛陀對教義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實現了教義的基本統一。婆羅門只是一個階層,除了種姓家族關系外并無其他關系。佛陀在傳教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個宗教團體一僧團,使佛教成為有組織的宗教。
——摘編自林太《印度通史》
材料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社會動蕩不安,佛教因此得以廣為傳播并扎根于中國本土。此時的佛教以其奧義打動了一流的學者,佛教著作呈現出劇增的趨勢,不但外來的佛教經典得到了大量翻譯,中國僧侶佛學論著也紛紛問世。國人還主動西行取經,點燃了佛經“經典翻譯”的熱潮,如法顯西行就是中外交流史上的壯舉。佛經的翻譯也使得佛學流派和思潮出現,對后世佛學思想帶來深遠影響。佛學還攀附當時中國的文化,與道家和儒家等中國本土文化匯通,借以傳播并豐富了中國人的思想世界。
——摘編自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印度早期佛教與婆羅門教的主要差異。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為例,簡析公元3-6世紀佛教傳播的表現及意義。
27.文明共享·命運與共
(1)某校開展“世界文化遺產覽勝”主題活動,請你參與策劃。
環節一:圖片展示布置。將下列世界文化遺產與地圖所示文明區域相匹配(填涂字母)
環節二:遺址簡介說明。根據下列圖文信息,完成表格(填涂字母)
歷史遺產 簡介說明
① 文藝復興發源地之一
② 古埃及法老集權統治的體現
③ 古代城邦國家重要遺址
材料二 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希臘的理性傳統,在實驗科學、醫學、化學、數學、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學家的“圖斯雙圓”理論出現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中,現代天文學中的很多名稱和術語來自阿拉伯天文學家。12世紀開始,許多希臘哲學著作的阿拉伯文譯本又重新被譯成歐洲各種文字,使歐洲人才重新聽到亞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觸到真實的希臘古典哲學。從阿拉伯世界涌來的知識潮流,給歐洲帶來了向心靈解放的大躍進,促進了發展自由思想的偉大進步,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到來。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也是經阿拉伯人之手,逐步傳入西歐。
——摘編自蔡德貴《阿拉伯哲學史》
(2)根據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對歐洲近代社會的影響。
材料三 資本主義在全球商貿活動與世界市場的開拓過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發展和擴張的國際交往規則,影響持續至今。誠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雖然帶來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但是并沒有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共同發展的實現。
——鄒廣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哲學思考》
材料四 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內涵,把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結合起來,超越了一國一域的狹隘范疇,也超越了強國必霸、大國沖突的傳統現實主義理論窠臼,實現了對國際關系發展規律的創新認識和升華。
——摘編自張清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外交意義》
(3)概括材料三中關于現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觀點。結合材料四,談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價值。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據《延喜式》卷30載,日本朝廷在任命遣唐使后,對他們贈物。其中留學生、學問僧得到的物品僅次于大使且高于判官,幾乎等同于副使……此外,日本朝廷還托人帶黃金等物給在唐朝久留的留學生、學問僧。日本仁明朝的學問僧圓載、請益僧圓仁曾得到日本朝廷各二百兩黃金的資助。
——摘編自范廣融《遣唐使中留學生及學問僧對日本歷史文化的貢獻》
材料二
平城京可以說萬事部仿效長安,是長安的翻版……奈良時代大型寺院的宏偉建筑,安置在其中的各種各樣的佛像雕像,畫在墻壁和頂棚的佛畫以及使用的各種工藝品,都是卓越的藝術品。在學問僧、留學生的傳播下,無名的制造者巧妙地吸收中國技術的能力是驚人的,他們把隨時代而發生變化的中國形式一個個幾乎原原本本地抄襲過來……這種藝術與其說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還不如說是中國佛教藝術的一個流派。
——摘編自[日]井上清《日本歷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朝廷資助留學生、學問僧的歷史作用。
(2)根據材料二,概括日本建筑受唐朝影響的表現,并綜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官派留學行為與古代日本社會發展的認識。
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佛教小故事:在舍衛城,有個姓名叫尼提的旃陀羅挑糞者,當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時,趕快躲開。但佛陀卻主動去找尼提,讓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驚,答道:“我是個卑賤污穢的人,有資格隨你出家嗎?聽說您的僧團都是剎帝利的王族和婆羅門的行者,我能和他們一樣,做偉大佛陀您的弟子嗎?”佛陀微笑著說:“……我的法好像深廣的大海,無論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貧富、貴賤、種姓、階級都是虛妄的假名,……”
(1)佛陀是誰?尼提看到佛陀為什么想避開佛陀?
(2)佛陀勸尼提隨他出家,這與種姓制度什么規定相沖突?
(3)佛陀與尼提的對話說明了什么?
3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紀的阿拉伯翻譯運動發軔于倭馬亞王朝(公元661—公元750年)時期,勃興于阿拔斯王朝(公元750—公元1258年),結束于公元十三世紀蒙古人西征的鐵蹄之下,前后歷時5個世紀之久。由倭馬亞王朝時期的個人事業的零星翻譯,到阿拔斯王朝時期達到鼎盛,發展為國家的主要事業,由國家投入巨資,建立機構,組織人力進行翻譯。規??涨?,前所未有。如史書所載:“上自哈里發,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獎勵者?!卑⒗髅褡逡苑g這一捷徑繼承了東西方古代文明(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地中海東岸及希臘羅馬、恒河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豐厚的文化遺產,翻譯的學科范圍涉及到當時東西方文明古國全部的自然和人文科學并開拓了新的領域。
——摘編自楊文炯、張嶸《伊斯蘭教與中世紀阿拉伯翻譯運動的興起》
材料二
領域 中古時期文化交流與傳播情況摘編
數學、天文地理 8世紀印度數字傳入阿拉伯,12世紀由阿拉伯傳入歐洲,成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10世紀,阿拉伯人修正古希臘人托勒密關于太陽軌道和行星軌道的計算方法。
科學技術 8世紀中國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后經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傳入歐洲:指南針、火器等在13世紀經阿拉伯傳入歐洲。
哲學思想 9世紀阿拉伯人將希臘學者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譯成了阿拉伯文,11世紀下半葉到13世紀又轉譯為拉丁文,傳入西歐,啟發西歐的思想文化。
——據黃運發《略論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成因、成就和世界影響》整理(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翻譯運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古時期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鲁特旗| 吉首市| 抚州市| 灵丘县| 临朐县| 平湖市| 胶南市| 泾阳县| 大名县| 遂宁市| 天镇县| 新河县| 敖汉旗| 江陵县| 蓬溪县| 石渠县| 大厂| 勐海县| 原阳县| 宿迁市| 黄大仙区| 丹江口市| 东乌珠穆沁旗| 关岭| 平安县| 嘉兴市| 古浪县| 珲春市| 元江| 石楼县| 萨嘎县| 临西县| 锡林浩特市| 屏东市| 连南| 青神县| 开化县| 曲靖市| 将乐县| 哈密市|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