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 學案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 學案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中古時期的歐洲
1.了解中古時期歐洲的多元面貌,了解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生、基本特征及其新發展和東歐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
2.了解有關中古時期歐洲的封君封臣制度、莊園和農奴制度的史料,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3.運用“唯物史觀”,理解封建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產生與王權的強化和主要封建國家形成的關系。
4.搜集有關中古時期歐洲城市自治的史料,從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唯物史觀”角度理解城市自治引領歐洲走出中世紀的黑暗,步入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近現代歷史的歷史意義。
5.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拜占庭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史實,對帝國的興衰做出正確的“歷史解釋”。
點撥1 西歐封建社會
1.封君封臣制度--西歐的等級制度
(1)產生: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8世紀后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
(2)內容
①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
②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
③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
(3)結果:土地被層層分封,各級封建主都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 權力較大,有一定的獨立性,為分裂割據埋下隱患
(4)影響
①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
②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2.莊園 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1)地位: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2)特點
①經營方式
a.領主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
b.農民份地: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農奴份地和自由農份地,自耕自收。
②承擔義務: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自由農民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二者要向領主繳納租稅。
獨立的小生產者,土地權利受法庭保護均為領主的佃農
③維護秩序:領主或其管家主持的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點撥2 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1.王權集中
(1)過程
①封建制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但是國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
②中古中后期,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到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法蘭西基本完成統一,王權得到強化。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2)影響: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城市發展
(1)城市興起
①原因:隨著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
②出現: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③特征: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業者和商人,以工商業為基本謀生手段。
(2)城市自治包括市民人身自由、土地保有權自由、獨立司法權、自由貿易權
①原因: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對市民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造成影響。
②手段: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斗爭形式多種多樣
③意義: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3.教會專權
(1)經濟特權:基督教會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歐洲基督教會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稅
(2)等級制度
①教會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教皇基本實現了對教會的集權統治
②教會控制著西歐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
知識點三 拜占庭與俄羅斯
1.拜占庭帝國(也稱為東羅馬帝國)
(1)由來: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繼續發展。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古希臘殖民城邦拜占庭舊址,又稱拜占庭帝國。
(2)強盛
①溝通東西:帝國境內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的舊名
②對外擴張:查士丁尼在位時,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編纂:查士丁尼在位期間編訂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
(3)衰落
①原因:連年征服戰爭嚴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資源;由于游牧部族的沖擊和內部矛盾,帝國陷入混亂。
②表現:7世紀中后期,帝國喪失了從敘利亞到北非的大片土地,僅保有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區。
(4)滅亡: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國滅亡。
2.俄羅斯
(1)發端: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一度是東歐最強大的國家。
(2)臣服:13世紀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
(3)建國
①在反抗蒙古統治過程中,莫斯科公國逐漸興起。
②16世紀初,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并向周圍擴張。
③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
(4)擴張:到17世紀末,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一、西歐封建社會
1.西歐進入封建社會的概況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背景 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8世紀后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
內容 (1)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 (2)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由于土地被層層分封,各級封建主都是土地實際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
特征 ⑴封君與封臣結成主從關系,層級間相對獨立;⑵雙向權利義務;⑶契約意識(互有義務)
影響 (1)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形成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使王權強化建立中央集權具備可能性) (2)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2)經濟:莊園與農奴制度
(1)地位:莊園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2)概況(注意運用唯物史觀中生產關系的內容理解)
耕地構成、經營、產品分配 領主自營地 由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
農民份地 自由農份地 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自耕自收
農奴份地
勞動者地位 農奴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 農奴和自由農民還要向領主繳納租稅
自由農民 法律上是自由人,也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
莊園法庭 領主或其管家主持的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評價: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本質);封建莊園帶有相對獨立性; 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經濟基礎;很大程度上導致中古西歐的割據狀態和阻礙王權的強化。
二、西歐封建社會的新變化
1.王權的強化
王權的地位 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王權的衰弱,也孕育著統一的力量。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國王被視為最高的領主,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
王權的強化 原因 ①社會環境的逐漸穩定,經濟的增長; ②城市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和自治的推動;
表現 法國 法國國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逐步擴大王室領地,15世紀晚期擊敗各地封建主,基本完成國家統一,王權得到強化(路易十四號稱“太陽王”)
英國 自11世紀中后期王權逐步強大,到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
英國議會的起源:P17“歷史縱橫”
西班牙和葡萄牙 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影響 ①王權的加強,有利于國家逐步走向統一; ②一定程度影響和促進后來的宗教改革運動; ③為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2.城市的興起與自治斗爭——架起走向近代的橋梁
時間 10—11世紀
條件 隨著歐洲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耕地面積增加;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
基本特征 經濟形態: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業者和商人,以工商業作為謀生手段 政治斗爭:爭取城市自治權 原因: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居民,對市民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造成影響。 方式:一些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影響:①自治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 ②一些城市興辦大學,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如巴黎大學、牛津和劍橋大學) ③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影響 ①經濟結構:有利于城市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 ②階段結構:促進市民階層的壯大(富有的商人們成為早期資產階級); ③思想文化:打破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促進理性、世俗的文化發展,促使大學興起,人才的培養,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創造條件; ④王權與國家統一:促使城市與王權結盟,沖擊封建領主力量,有利于王權加強和國家統一; ⑤社會制度和近現代文明:對瓦解西歐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現代西方文明起著重要作用。
三、中古西歐社會中的黑暗與光明
領域 黑暗 光明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長期割據;教權高于王權,王權與教權既結合又有矛盾 王權加強,集權民族國家逐漸形成
經濟 莊園與農奴制度,相對封閉獨立 城市工商業經濟繁榮,追求自治
文化 基督教成為西歐統治思想,控制西歐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 大學興起,教育與文化出現新氣象
一、中古西歐社會的多元面貌
1..多元的社會結構: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學、日耳曼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與人文精神共處。
2.封君封臣封土的體制:封君封臣通過儀式性的締結方式建立一種契約關系,領主不能強加給封臣某種義務,封臣要承擔效忠領主等義務。
3.相對獨立的莊園:自給自足是西歐莊園經濟的顯著特征,在莊園中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領主在自己的莊園中,行使某種程度的統治權。領主擁有莊園法庭的司法權。
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業貿易的交結點上,封建關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種保護機構來對抗領主,維護市民生活與商業貿易,為市民文化的生長提供土壤。
5.宗教的禁欲主義與世俗的貴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揚對上帝、神權的敬畏,通過禁欲控制人們生活。貴族宣揚以忠誠為核心的騎士精神。
二、羅馬法的發展過程
三個階段 轉變(發展)原因 作用
習慣法—成文法 (BC5世紀) 習慣法的隨意性; 平民反對貴族斗爭 限制了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護
公民法—萬民法 (BC3—AC3世紀) 商品經濟發展; 疆域擴大政治統治需要 鞏固帝國統治,促進帝國繁榮
民法大全 (AC6世紀) 皇帝支持;法學家編纂; 內容繁雜,使用不便 羅馬法系統化和法典化,體系最終完成
中古西歐社會的多元面貌
(1)多元的社會結構: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學、日耳曼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與人文精神共處。
(2)封君封臣封土的體制:封君封臣通過儀式性的締結方式建立一種契約關系,領主不能強加給封臣某種義務,封臣要承擔效忠領主等義務。
(3)相對獨立的莊園:自給自足是西歐莊園經濟的顯著特征,在莊園中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領主在自己的莊園中,行使某種程度的統治權。領主擁有莊園法庭的司法權。
(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業貿易的交結點上,封建關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種保護機構來對抗領主,維護市民生活與商業貿易,為市民文化的生長提供土壤。
(5)宗教的禁欲主義與世俗的貴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揚對上帝、神權的敬畏,通過禁欲控制人們生活。貴族宣揚以忠誠為核心的騎士精神。
解讀一:
史料一 推翻羅馬帝國的蠻族將古代文明……一掃而光,幸存下來的只有基督宗教和一些殘破不全的城市。然而,在歐洲社會重建中,擁有高度文明進展的基督宗教對于當時尚處于文明低級階段的蠻族進行了反征服。其結果,占領者和被占領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達到了和諧與共鳴。
史料二 封建割據制約了商業的發展,領主之間的私戰導致了社會的不安定。因此,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消除封建割據,在政治上實現國家的統一,(必須)建立以王權為代表的中央集權的政府……王權也就理所當然地被推到了權力的中心。(
【解讀】
作用:根據材料“領者和被占領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達到了和諧與共鳴”可知基督教為當時生活在蠻族統治下的西歐各族人民提供了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人生信條,使得“占領者和被占領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達到了和諧與共鳴”,推動了西歐社會秩序的重建。
趨勢:根據材料“王權也就理所當然地被推到了權力的中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教權由盛轉衰,依附于世俗政權,王權逐步加強。
原因:根據材料“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消除封建割據,在政治上實現國家的統一”可知商品經濟的發展;國家統一穩定的需要。
解讀二:
材料一 公元前2千紀,古代希臘的中心區域誕生了克里特文明和邁鍋尼文化。邁錫尼諸王國崩潰之后,出現了分裂和地方勢力割據的局面,力量相持不下的地方貴族再無力重建王權,導致了權力還漸分散及貴族群體依靠相互的關系網絡維持其地位、主導社會秩序的情形。同時,貴族之間的相互爭斗又致使他們把社會普通成員納入進來,在必要的時候就解決爭執或作出決策征詢他們的意見,使之成為對某種權力的制約。公元前8~前6世紀。在色雷斯等外部勢力的殖民活動推動下,希臘小國寡民式的奴隸制城邦發展起來。
——摘編自黃洋《邁錫尼文明、"黑暗時代"與希臘城邦的興起》
材料二 10~11 世紀,西歐城市興起。城中的市民在謀求人身自由、特別法庭、城市治安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在自治的城市中,市民借助市政機構,在封建法權特許下,行使權利與維持城市秩序,發展以商業與手工業為主導的城市經濟,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商品市場經濟的萌發推動了商法的完善和商法體系的形成,進而助推了區域經濟向跨區域經濟的延伸,也為通向現代市場經濟之路做了鋪墊。
——摘編自賈永勇《論亨利·皮朗的中世紀城市史研究》
【解讀】
(1)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希臘時期。根據材料一“邁錫尼諸王國崩清之后,出現了分裂和地方勢力割據的局面,力量相持不下的地方貴族再無力重建王權,導致了權力還漸分散及背族群體依靠相互的關系網絡組特其地位、主導社會秩序的情形”可知,邁錫尼王權遭到破壞,權力重心下移;根據材料一“貴族之間的相互爭斗又致使他們把社會普通成員納入進來,在必要的時候就解決爭執或作出決策征詢他們的意見,使之成為對某種權力的制約”可知,吸納社會普通成員對權力的制約;根據材料一“在色雷斯等外部勢力的殖民活動推動下”可知,色雷斯等外部勢力的殖民活動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古西歐中后期。根據材料二“發展以商業與手工業為主導的城市經濟”可知,有利于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根據材料二“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促進了西歐王權的增強,推動了國家走向統一;根據材料二“商品市場經濟的萌發推動了商法的完善和商法體系的形成”可知,推動了商法的完善和商法體系的形成,為近代法治的產生提供了條件;根據材料二“助推了區域經濟向跨區域經濟的延伸”可知,有助于貿易范圍的擴大和統一市場的形成;根據材料二“通向現代市場經濟之路做了鋪墊”可知,為商品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過渡做了鋪墊;結合所學可知,加速了封建勢力的瓦解,推動了歐洲社會轉型。
【例題解析】
【例1】
歷史示意圖可以直觀形象地展現歷史,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歷史。下面的曲線圖,反映了8-18世紀西歐( ?。?br/>A.封建王權的演變歷程 B.城市市民權力的演變歷程
C.宗教神權的演變歷程 D.資產階級權力的演變歷程
【答案】A
【解析】由曲線圖并結合8-18世紀西歐歷史可知,這是西歐封建王權的演變歷程,16世紀達到頂峰,17、18世紀受資產階級革命影響迅速衰落,A項正確;城市市民權力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宗教神權在14世紀后漸趨衰落,排除C項;資產階級權力在18世紀應該是上升趨勢,排除D項。故選A項。
【舉一反三】“城市必須設防自衛,須有市政廳作為市民行使政治權利的集會場所。城里還必須有教堂作為禮拜的場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聳峙于全城之上?!辈牧现械摹俺鞘小睂儆冢? )
A.古代的雅典 B.中世紀的歐洲 C.封建時代的中國 D.近代的美國
【答案】B
【詳解】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隨著歐洲城市的興起和發展,人們爭取城市自治,并要求城市應該具有“自衛、有市政廳作為市民行使政治權利的集會場所、須有教堂作為禮拜的場所”等,這些都成為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基本特征,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雅典人行使權利的機構是公民大會,而不是市政廳,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封建時代的中國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建立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未設有“人民行使權利的機構”,排除C項;近代的美國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例2】
(12-13世紀)國王慷慨頒授城市特許狀甚至以各種手段吸引手工業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領地建立城市。例如,1209年愛德華一世因頒發給拉溫寒羅德城特許狀,獲得年金300英鎊,大大超過了來自主園的收入。建立新城市既符合國王眼前的經濟利益,又符合削弱諸侯勢力的政治考慮。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特許狀是城市建立的前提條件 B.王權是城市興起的重要推動力量
C.英國城市經濟開始超越莊園經濟 D.國王與諸侯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國王為了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支持城市的發展,并建立新城市,推動了城市的興起,因此材料反映了王權是城市興起的重要推動力量,B項正確;中世紀英國許多城市的建立并不是依據國王的特許狀,而是由于工商業的發展,國王特許狀主要涉及新城市的建立,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供英國城市經濟與莊園經濟的整體比較數據,無法得出英國城市經濟開始超越主園經濟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中雖然提到建立新城市.可以削弱諸侯的勢力,但僅憑這一點無法判斷國王與諸侯的矛盾程度,排除D項。故選B項。
【舉一反三】“它把中世紀統一的教會拆散成大量當地的地方性教會——有些是國家級的,有些是王侯級的,有些是省級的,有些則局限在一個城市。所有這些地方教會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由世俗統治者控制。不管教會是仍堅持天主教教義,還是擁護新教信仰的一個派別,都是世俗當局控制著神職人員的任命和教會的財務?!边@一做法直接
A.促進現代民族國家形成 B.推動權力由教會向政府轉移
C.造成歐洲社會四分五裂 D.導致西歐人喪失了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材料“所有這些地方教會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由世俗統治者控制”體現的是世俗統治者對教會的控制,這一做法直接推動權力由教會向政府轉移,B項正確;材料與現代民族國家形成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歐洲四分五裂的說法無關,排除C項;歐洲人并未喪失宗教信仰,排除D項。故選B項。
【點撥基礎檢測】
1.拜占庭曾經是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國,為歐洲抵擋住了來自東方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脅,被譽為“西方文明的保護神”。最終滅亡它的是( )
A.阿拉伯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 C.奧斯曼帝國 D.羅馬帝國
2.美國學者羅伯特在《西方文明史》中描述“(莊園)農奴無疑是不自由的,他們要忍受數不清的侮辱性的賦稅、服從領主法庭的判決。但他們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還不能加以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要比奴隸好得多”。這反映中古西歐
A.相對自由與民主 B.政治上分裂割據的局面
C.嚴格的等級制度 D.生產關系的變化和進步
3.中世紀西歐的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抑或是文化上,都形成了二元對立的局面,諸如貴族與國王的對抗、鄉村與城市的對立、靈界與世俗的對峙等。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經濟發展 B.古典文明、日耳曼傳統、基督教的融合
C.西歐民族國家形成 D.封君封臣與莊園農奴制度的興起與發展
4.政治上,中世紀歐洲王權支持教會的傳教活動,影響教會內部事務;教會為國家提供統治人員,調解沖突的政治力量,為國家進行外交活動。法律上,國家法律保護教會利益,教會促進法律的基督教化,教會人士參與法律的制定,教會法的約束力遍及整個社會。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這種關系( )
A.反映出教皇開始介入世俗權力 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歷史基礎
C.利于維護西歐的封建統治秩序 D.體現了王在法下法律至上的原則
5.法國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約規定:“凡往來瓦朗西安集市的商人及其貨物,均不得受到侵犯……凡違此條者(包括騎士在內),經兩名瓦朗西安市民指正,應對受害商人作出相應賠償……”該材料表明瓦朗西安城
A.實現了市民自治 B.保護商人的經濟利益和商業活動
C.市民法律地位很高 D.市民在其他城鎮也適用該規定
6.中古時期,法國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約規定:“根據共同遵守的和約,凡往來瓦朗西安集市的商人及其貨物,均不得受到侵犯……”這一規定直接有利于
A.城市工商業的發展 B.城市自治權的獲得
C.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D.市民政治地位提升
7.11—13世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擁有巨額資本的商人崛起為社會新權貴,他們不是憑借武力,也不是他人的人身依附關系,而是工匠在經濟上對他們的依賴,在原料供應、成品出口等環節中獲利,例如巴黎權貴成立了控制水路貿易的商業行會,并選出1名市長和4名市政官,負責處理政務,管控經濟,主持司法。材料反映了中世紀西歐城市權貴與莊園主相比,根本區別在于
A.要求解除基督教會的精神控制
B.城市通過選舉等辦法確立了資本主義議會制度
C.城市權貴阻礙了城市經濟發展
D.依靠經營工商業而不是通過控制土地來獲取財富與權勢
8.8世紀上半葉,法蘭克王國戰爭不斷,宮相查理·馬特廢除了土地無條件賞賜的作法,實行采邑制。受封領主必須提供自備馬匹武器的騎兵,隨時應召為封君作戰。這一措施在當時( )
A.有利于封建制發展 B.加速了王權衰落
C.改變了土地所有制 D.導致了莊園瓦解
9.下圖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畫宇宙全景圖。宇宙被描繪為一系列球體的組合,并為天界的諸神所佑護。該宇宙圖景( )

A.啟發了近代科學革命的發生 B.有利于理性主義哲學的發展
C.說明當時歐洲科技領先世界 D.符合中世紀神權統治的需要
10.某地區形成了國王——公爵——侯爵——伯爵一一子爵一一男爵一一騎士的等級體系。在 這種體系下,“一個擁有幾個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許就是更高一級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級的封君又可能是一個更大關系網絡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這一現象出現在
A.古代希臘 B.近代俄國 C.古代印度 D.歐洲封建社會時期
11.《民法大全》中有這些規定:“判刑時必須始終考慮罪犯的年齡與涉世不深?!薄翱絾柌坏檬┘佑?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边@體現羅馬法的原則之一是( )
A.公平正義 B.自由平等 C.責任自負 D.法律至上
12.1340年6月,英國沃爾瑟姆莊園法庭判決,非自由農路斯未經領主同意就將持有地租給自由人羅伯特,法庭命令他將這塊土地和轉租收益交給領主,并罰款12便士。這反映出
A.國王的司法權力受到侵犯 B.莊園法庭對領主利益的維護
C.司法判決是莊園主主要財源 D.莊園內部成員不能擅自交往
13.有學者認為,與鄉村不同,中古時期西歐城市的興起“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和集中”,形成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使封建社會發展到“頂點”。這表明歐洲城市的興起( )
A.是與教權斗爭的結果 B.推動社會形態的轉型
C.商品經濟發展的使然 D.植根封建社會多因素
14.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1180—1223)給王室直屬領地內的許多城市頒發特許狀,同時宣稱自己也是王室直屬領地以外所有城市的保護者。此舉意在( )
A.強化王權 B.擴大王室領地 C.打擊貴族 D.促進經濟發展
15.歐洲世俗君主一般傾向是建立一種極權政治體制,兼掌俗權與教權。當然這種企圖在中世紀大部分時間里是君主們不敢奢求的。這正如教皇想實現純粹的神權政治,在當時的歐洲也只能是奢望。這說明中世紀的歐洲( )
A.出現了政教合一趨勢 B.民族國家日益發展
C.存在著二元政治格局 D.分權制衡制度確立
16.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后期英國出現了婦女的“黃金時期”。黑死病造成人口大量減少,勞動力缺乏,致使很多婦女流入城市。每個城市都能看到婦女從事洗衣工、守門人和澡堂服務員的工作,婦女還可以參加行會,1319年,在倫敦的納稅人記錄中,女性納稅人占4%,這說明了( )
A.婦女成為國家納稅的主體 B.社會生活中男女完全實現平等
C.傳染病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D.中世紀后期城市經濟充滿活力
17.下圖所示是中世紀時西歐農耕的一個場錄。這些耕作者( )
A.完全聽命于國王 B.在法律上沒有人身自由
C.擁有自己的領地 D.由莊園組織機構管理
18.有一個機構,它內部耕作采取統一輪作制,一般物品自行生產,內設法庭,通常定期召集。它大體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這個實體是
A.采邑
B.莊園
C.城邦
D.村社
19.某校高一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查閱了以下內容:封君與封臣、領主與農奴、城市的興起、早期的大學。據此推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
A.古希臘羅馬文化 B.拜占庭帝國的興衰
C.中世紀的歐洲 D.跨入近代社會
20.恩格斯說:“國王是整個封建等級制的最上級,是附庸不能撇開不要的最高首腦,而同時他們又不斷反叛這個最高首腦。”恩格斯評論的制度是( )
A.封建莊園制 B.農奴制 C.封君封臣制 D.領主制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5世紀末,法蘭克人首領克洛維皈依羅馬教會,并強制臣民信仰天主教,開啟神權和政權相結合的時代。751年,丕平通過捐贈教皇大量土地,成功竊取法蘭克王國王位。至9世紀時,不僅教會占有西歐全部土地的1/3以上,教皇也成為歐洲“精神王國”的首領。9世紀后,隨著法蘭克王國的解體,歐洲封臣逐漸獲得其封地的世襲權,成為割據一方的封建領主,甚至皇帝(國王)也被迫屈服于大封建主。雖然教會的腐敗一度削弱了其統治的實力,但在克里尼派改革家,如教皇利奧九世的領導下,不僅推廣了禁欲主義,也打擊了世俗領主的勢力。
——摘編自張劻娟《試析中世紀天主教鼎盛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雖然使大量古羅馬典籍遺失,但部分作品在教堂和修道院里得到了保護,散失在民間的典籍則因神職人員的收集,而得以在教會組織乃至西歐各地流傳。隨著十字軍東征,教會不僅收集了大量古希臘及阿拉伯典籍,還收獲了一批懂得希臘文和阿拉伯文的學者,既填補了中世紀歐洲缺失的希臘文化,也使阿拉伯文明得到一定流傳。遍布歐洲的修道院不僅培養了大量從事文化學習和學術研究的神職人員,也為這次翻譯運動提供了有力支持,且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社會化,形成了大學,如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的巴黎大學就是從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學校演變而來的。
——摘編自陳文濱劉開艷《天主教會與西歐中世紀文化的復興》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歐洲天主教會鼎盛形成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天主教會對西歐文明的影響。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統治者與社會保持相對平衡狀態,權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據血緣關系來參政的傳統也對王室權威有實際限制,國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很多人以為“中國”是指“中央帝國(Middle Kingdom)”,但這個詞最初是指“中原的諸國”。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國際體系”包括了封建等級制度的解體、頻繁戰爭、國際的無政府狀態、均勢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發展等。查爾斯·蒂利認為,戰爭的壓力迫使統治者征用物資,因而不得不與國內資源持有者進行“談判”,這些“談判”帶來各種權利。如果我們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戰國時期野心勃勃的統治者也曾為了鼓動民眾參戰和為國犧牲而做出三個重大的讓步:一是言論自由,二是允許通過上訴來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給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經濟權利。不過,秦國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國際體系,此后,秦始皇不再需要爭取人心,遂以暴政取代“公民權”。
——摘編自許田波《戰爭、國家形成及公民權》
材料二在奧爾森看來,國家、政府或統治者努力保障個人權利并避免過度掠奪,均源于所謂的“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證自身收入的長期最大化。16世紀末的英國,眾多貴族和紳士經受不住外貿的利潤誘惑而加入各種股份公司,路易十六時代的法國也是如此,因為貴族往往更敢于冒險,投資也更大膽。1603年的倫敦,正值伊麗莎白統治的晚年,大小事務都受約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財產狀況,代表商人集團的新貴們在議會中的席位明顯增加,新興階級不僅影響、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議會。大城市的市政權往往把持在大商人手中:伊麗莎白時代的46屆倫敦市長全部是12個同業公會或貿易公司的頭面人物。在亨利八世后期的議會立法中,涉及社會經濟內容的議案占總數的75%。因為戰爭而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的王室與商人之間彼此依賴:握有靈活動產的商業家族比起舊土地貴族更能緩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則對商人集團予以特許權的“回報”。新興集團同國家命運的聯系是如此緊密,在國內,他們要求國家保護,并給予他們經濟特權;在國外,他們需要國家作為擴張和掠奪的庇護傘。新興利益集團與統治者之間的默契,使得奧爾森定義的“共容利益”不斷擴大,正是二者之間的利益融合催發了西歐的制度變遷。
——摘編自張宇燕、高程《美洲金銀和西方世界的興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與春秋戰國時的社會群體能擁有一定權利的歷史背景。
(2)結合材料二與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西歐社會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響。
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歐封建主對莊園內的農奴具有一種法權,這種法權以明確的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及土地占有關系的不平等,權利則總是在領主一邊,對于農奴則總是無窮無盡的義務,這些權利和義務表現為一種法律形式∶封建主占有封土,既有法律形式即分封、效忠儀式,也有法律內容即載明權利和義務關系的法律文書或法律慣例。封建主從農民那里取得土地,一般也是通過民事法律行為完成的,當然其中含有封建主仗勢進行抗奪的內容。委身農被迫把土地給封建主時,雙方也都訂立了載明權利和義務內容的法律契約,而且這種契約有固定的式樣和約定俗成的語言。農奴的人身依附程度,一般也都根據本莊園的習慣法而定。西歐莊園內的農奴人身問題,很難找到兩個莊園相同的標準,都是依據各莊園公社的習慣法而定,莊園主則是這個法律的執行人。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張竹云《漢代田莊與西歐莊園比較研究》
材料二 特許狀授予城市居民各種特權是為了使市民們更好地從事商業交易,這些權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動,這是市民享有的個人自由;市民可以隨時向城市法庭提出訴訟請求和控告,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財產,并隨便處置它們,這是承認城市市民財產私有制。
——馮正好《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
材料三 一些比較富裕的城市,就用贖買的辦法擺脫領主的統治;有的城市則采用武裝斗爭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則兩種辦法交替使用。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建立起獨立的城市共和國。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權的城市,只向國王或領主納定額賦稅。市民選舉產生的市議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有權制定政策、法令和鑄造貨幣。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裝,有權宣戰、媾和。城市通過選舉產生的市長、法官等管理人員,行使行政、司法、財政大權。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國的巴黎、奧爾良、里昂和英國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權,由國王與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歐封建莊園在基層管理方面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概括獲得特許狀自治城市擁有的權利。
(3)根據材料三指出哪些機構成為市民“自由”的基本保障?
(4)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城市自治對西歐城市發展的影響。
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他們不可以被買賣,但他們仍舊是不自由的,他們不能擅自離開土地。他們有權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他們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轄地上勞作數日,還得修繕主人的道路、橋梁和圍墻。他們的思想受到宗教嚴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參加宗教活動。當他們結婚、繼承父輩的田產或使用當地的磨坊時,要向主人納稅,到了圣誕節和復活節,也得付些錢款。
——摘編自勒納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西歐封建社會是一種剛性體制。它的權力結構固定,權力的行使方式僵化而不易改變,由此各權力結構之間便出現了空隙,為新生產力因素提供了活動空間,便于體制外的異己力量滋生和成長,而后發展壯大成體制外的力量,并與體制內的權力中心發生沖突,最終導致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誕生。
——摘編自錢乘旦《中世紀西歐的幾個特點》
(1)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他們”被迫為主人負擔的義務。概括“西歐封建社會是一種剛性體制”在經濟、政治、思想領域的基本特征。
(2)據材料二并結合中世紀后期西歐出現的新變化,分析指出當時出現的“體制外的異己力量”及其發展產生的影響。
25.城市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窗口。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古西歐城市是作為經濟中心出現的。它們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廢舊的古代城堡上興起的。隨著西歐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逐漸發展起來。一些有專門手藝的農奴逃離封建莊園,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開設作坊,成為手工業者,商人也隨之在這些地方聚集。為防御侵擾,他們在聚居地筑起柵欄或圍墻,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新的工商業城市。
材料二 一些比較富裕的城市,就用贖買的辦法擺脫領主的統治;有的城市則采取武裝斗爭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則兩種辦法交替使用。米蘭、瑯城等都經過長期反復的斗爭,才取得城市.自治權利。
材料三 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后,對西歐社會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歷史作用。中世紀城市孕育了新的經濟關系,無論是西北歐佛蘭德爾的毛紡業城市,還是當時較為落后的英國城市,14和15世紀手工業中都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城市工商業者逐漸集結成市民階級,他們作為享有自由權利的經濟活動者,最終成長為能與封建勢力抗衡的強大政治力量。中世紀城市市民政治的發展,促進了新的社會觀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體形式的制度源流。在城市工商業基礎上形成的商品貨幣關系向農村滲透,勞役地租折算為貨幣地租,農奴用金錢贖取人身自由,導致農奴制和莊園制的崩潰。
(1)材料一中表明中古西歐城市有著怎樣的地位?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歐城市興起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指出西歐城市為自治而斗爭的常用手段有哪些?材料二中城市開展反封建斗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分析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對西歐社會發展起的歷史作用。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漢帝國一起,連成了一條從蘇格蘭高地到中國、橫貫歐亞大陸的文明地帶,從而使各帝國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響。當然,即使早在古代文明時期,也始終存在著某種地區之間的相互接觸,如游牧部落向四面八方的入侵就是一個證明。但是,在古典時代,技術進一步發展,使農業和文明的擴展大大超過過去,商隊的路線已遍繞整個歐亞大陸,歐亞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系更為緊密。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典時代歐亞聯系加強的條件。
(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的基本特征。
27.書院,是東亞古代教育制度,有別于官學的教育系統,是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書院教育的發展和成熟期,書院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風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規范。書院注重明辨義利價值觀,強調以義為本。教育以社會群眾為價值主體,并以社會整體利益制約個人利益。課程設置以"四書五經"作為德育課程的主體。重視學術爭辯和學術交流,允許不同學派進行講學,體現學術自由。宋元統治者都極為重視通過書院對民眾進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盡量把兩者結合起來,把統治者的統治意愿轉化為被統治者的自覺要求。
——摘編自李強《簡論宋元時期的書院教育及啟示》
材料二 雖然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產生沒有一個確定的日期,但一般認為,最早的大學建于12世紀。隨著貿易和工商業的不斷發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務機構。并需要大量具備專業知識和業務素養的從業人員,原有的教育機構不論在數量、規模還是所設專業都無法滿足時代要求。在1100至1200年間,大量的新知識涌入西歐,這些新知識沖破了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的束縛,產生了有學問的職業。它吸引了來自歐洲各地的求知旺盛的青年……來到巴黎和博洛尼亞,組成那些學術行會,并給予我們對于大學的最初和最好的定義∶一個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社團。
——摘編自賀國慶《歐洲中世紀大學起源探微》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元時期書院教育發展興盛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宋代書院與中世紀歐洲大學的不同,并簡要分析中世紀歐洲大學的勃興帶來的積極影響。
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城市——現代社會的胚細胞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對中世紀西歐城市與同時期中國城市加以對比后,指出:“恰恰因為它們……處于政治上支離破碎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的結構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自信和獨立,這種自信和獨立是歐亞大陸其他任何地區所沒有的?!睖者d則進一步說:“城市運動,比任何其他中世紀運動更明顯地標志著中世紀時代的消逝和近代的開端?!?br/>(1)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說的“自治市”是如何出現的
(2)中世紀西歐興起的城市與同一時期的中國城市相比,有哪些明顯的差別?從材料看,產生這種差別的關鍵根源何在?
(3)如何理解西歐城市運動“標志著中世紀時代的消逝和近代的開端”的論斷
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紀以來的西歐,隨著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廣,耕地與人口都有較大增長,處處可以遇見渴望到遠方碰碰運氣的年輕小伙、找錢賺的冒險者。國王或領主授權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權。它們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為中心。某些宗教節日,如禮拜日或圣徒日,也會成為市場日。隨著十字軍東征,地中海貿易重新開通,威尼斯、熱那亞等許多商埠在東征途中發展起來,但絕大多數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據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亂后,節度使往往于要沖設鎮,派遣心腹主持鎮務,插手地方政治,從事商業經營。兩宋之時,既裁撤舊鎮,也建置新鎮:蓋因諸鎮“人煙繁盛”“居民不雷數千家”,鎮的主要官員由鎮將逐漸變為監鎮、巡檢等。監鎮負總責,巡檢管治安,還有專門的監酒、監鹽等掌稅收。熙寧四年(1071),神宗下詔,“勾畫天下州、府、軍、監、縣、鎮地圖”
——據于云漢《宋代“鎮”的廢與置》等
(1)根據材料一,歸納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的因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鎮在宋代的變化,并指出其與西歐中世紀城市相比的特點。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城市發展的認識。
30.中世紀前期的法蘭西人民認為自己是誰?說明了什么?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
中 世 紀 國 家 時 代 國王接受教皇加冕
人民首先認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區如勃艮第或康沃爾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實在要說的話,才是法蘭西人或英吉利人。
——B.C.莎菲爾《民族主義:神話與現實》
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而言,他們的忠誠要么死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的。
——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中古時期的歐洲
1.了解中古時期歐洲的多元面貌,了解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生、基本特征及其新發展和東歐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
2.了解有關中古時期歐洲的封君封臣制度、莊園和農奴制度的史料,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3.運用“唯物史觀”,理解封建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產生與王權的強化和主要封建國家形成的關系。
4.搜集有關中古時期歐洲城市自治的史料,從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唯物史觀”角度理解城市自治引領歐洲走出中世紀的黑暗,步入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近現代歷史的歷史意義。
5.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拜占庭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史實,對帝國的興衰做出正確的“歷史解釋”。
點撥1 西歐封建社會
1.封君封臣制度--西歐的等級制度
(1)產生: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8世紀后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
(2)內容
①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
②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
③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
(3)結果:土地被層層分封,各級封建主都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 權力較大,有一定的獨立性,為分裂割據埋下隱患
(4)影響
①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
②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2.莊園 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1)地位: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2)特點
①經營方式
a.領主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
b.農民份地: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農奴份地和自由農份地,自耕自收。
②承擔義務: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自由農民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二者要向領主繳納租稅。
獨立的小生產者,土地權利受法庭保護均為領主的佃農
③維護秩序:領主或其管家主持的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點撥2 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1.王權集中
(1)過程
①封建制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但是國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
②中古中后期,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到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法蘭西基本完成統一,王權得到強化。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2)影響: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城市發展
(1)城市興起
①原因:隨著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
②出現: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③特征: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業者和商人,以工商業為基本謀生手段。
(2)城市自治包括市民人身自由、土地保有權自由、獨立司法權、自由貿易權
①原因: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對市民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造成影響。
②手段: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斗爭形式多種多樣
③意義: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3.教會專權
(1)經濟特權:基督教會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歐洲基督教會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稅
(2)等級制度
①教會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教皇基本實現了對教會的集權統治
②教會控制著西歐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
知識點三 拜占庭與俄羅斯
1.拜占庭帝國(也稱為東羅馬帝國)
(1)由來: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繼續發展。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古希臘殖民城邦拜占庭舊址,又稱拜占庭帝國。
(2)強盛
①溝通東西:帝國境內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的舊名
②對外擴張:查士丁尼在位時,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編纂:查士丁尼在位期間編訂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
(3)衰落
①原因:連年征服戰爭嚴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資源;由于游牧部族的沖擊和內部矛盾,帝國陷入混亂。
②表現:7世紀中后期,帝國喪失了從敘利亞到北非的大片土地,僅保有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區。
(4)滅亡: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國滅亡。
2.俄羅斯
(1)發端: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一度是東歐最強大的國家。
(2)臣服:13世紀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
(3)建國
①在反抗蒙古統治過程中,莫斯科公國逐漸興起。
②16世紀初,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并向周圍擴張。
③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
(4)擴張:到17世紀末,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一、西歐封建社會
1.西歐進入封建社會的概況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背景 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8世紀后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
內容 (1)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 (2)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由于土地被層層分封,各級封建主都是土地實際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
特征 ⑴封君與封臣結成主從關系,層級間相對獨立;⑵雙向權利義務;⑶契約意識(互有義務)
影響 (1)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形成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使王權強化建立中央集權具備可能性) (2)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2)經濟:莊園與農奴制度
(1)地位:莊園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2)概況(注意運用唯物史觀中生產關系的內容理解)
耕地構成、經營、產品分配 領主自營地 由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
農民份地 自由農份地 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自耕自收
農奴份地
勞動者地位 農奴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 農奴和自由農民還要向領主繳納租稅
自由農民 法律上是自由人,也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
莊園法庭 領主或其管家主持的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評價: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本質);封建莊園帶有相對獨立性; 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經濟基礎;很大程度上導致中古西歐的割據狀態和阻礙王權的強化。
二、西歐封建社會的新變化
1.王權的強化
王權的地位 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王權的衰弱,也孕育著統一的力量。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國王被視為最高的領主,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
王權的強化 原因 ①社會環境的逐漸穩定,經濟的增長; ②城市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和自治的推動;
表現 法國 法國國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逐步擴大王室領地,15世紀晚期擊敗各地封建主,基本完成國家統一,王權得到強化(路易十四號稱“太陽王”)
英國 自11世紀中后期王權逐步強大,到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
英國議會的起源:P17“歷史縱橫”
西班牙和葡萄牙 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影響 ①王權的加強,有利于國家逐步走向統一; ②一定程度影響和促進后來的宗教改革運動; ③為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2.城市的興起與自治斗爭——架起走向近代的橋梁
時間 10—11世紀
條件 隨著歐洲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耕地面積增加;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
基本特征 經濟形態: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業者和商人,以工商業作為謀生手段 政治斗爭:爭取城市自治權 原因: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居民,對市民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造成影響。 方式:一些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影響:①自治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 ②一些城市興辦大學,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如巴黎大學、牛津和劍橋大學) ③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影響 ①經濟結構:有利于城市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 ②階段結構:促進市民階層的壯大(富有的商人們成為早期資產階級); ③思想文化:打破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促進理性、世俗的文化發展,促使大學興起,人才的培養,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創造條件; ④王權與國家統一:促使城市與王權結盟,沖擊封建領主力量,有利于王權加強和國家統一; ⑤社會制度和近現代文明:對瓦解西歐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現代西方文明起著重要作用。
三、中古西歐社會中的黑暗與光明
領域 黑暗 光明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長期割據;教權高于王權,王權與教權既結合又有矛盾 王權加強,集權民族國家逐漸形成
經濟 莊園與農奴制度,相對封閉獨立 城市工商業經濟繁榮,追求自治
文化 基督教成為西歐統治思想,控制西歐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 大學興起,教育與文化出現新氣象
一、中古西歐社會的多元面貌
1..多元的社會結構: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學、日耳曼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與人文精神共處。
2.封君封臣封土的體制:封君封臣通過儀式性的締結方式建立一種契約關系,領主不能強加給封臣某種義務,封臣要承擔效忠領主等義務。
3.相對獨立的莊園:自給自足是西歐莊園經濟的顯著特征,在莊園中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領主在自己的莊園中,行使某種程度的統治權。領主擁有莊園法庭的司法權。
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業貿易的交結點上,封建關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種保護機構來對抗領主,維護市民生活與商業貿易,為市民文化的生長提供土壤。
5.宗教的禁欲主義與世俗的貴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揚對上帝、神權的敬畏,通過禁欲控制人們生活。貴族宣揚以忠誠為核心的騎士精神。
二、羅馬法的發展過程
三個階段 轉變(發展)原因 作用
習慣法—成文法 (BC5世紀) 習慣法的隨意性; 平民反對貴族斗爭 限制了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護
公民法—萬民法 (BC3—AC3世紀) 商品經濟發展; 疆域擴大政治統治需要 鞏固帝國統治,促進帝國繁榮
民法大全 (AC6世紀) 皇帝支持;法學家編纂; 內容繁雜,使用不便 羅馬法系統化和法典化,體系最終完成
中古西歐社會的多元面貌
(1)多元的社會結構: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學、日耳曼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與人文精神共處。
(2)封君封臣封土的體制:封君封臣通過儀式性的締結方式建立一種契約關系,領主不能強加給封臣某種義務,封臣要承擔效忠領主等義務。
(3)相對獨立的莊園:自給自足是西歐莊園經濟的顯著特征,在莊園中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領主在自己的莊園中,行使某種程度的統治權。領主擁有莊園法庭的司法權。
(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業貿易的交結點上,封建關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種保護機構來對抗領主,維護市民生活與商業貿易,為市民文化的生長提供土壤。
(5)宗教的禁欲主義與世俗的貴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揚對上帝、神權的敬畏,通過禁欲控制人們生活。貴族宣揚以忠誠為核心的騎士精神。
解讀一:
史料一 推翻羅馬帝國的蠻族將古代文明……一掃而光,幸存下來的只有基督宗教和一些殘破不全的城市。然而,在歐洲社會重建中,擁有高度文明進展的基督宗教對于當時尚處于文明低級階段的蠻族進行了反征服。其結果,占領者和被占領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達到了和諧與共鳴。
史料二 封建割據制約了商業的發展,領主之間的私戰導致了社會的不安定。因此,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消除封建割據,在政治上實現國家的統一,(必須)建立以王權為代表的中央集權的政府……王權也就理所當然地被推到了權力的中心。(
【解讀】
作用:根據材料“領者和被占領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達到了和諧與共鳴”可知基督教為當時生活在蠻族統治下的西歐各族人民提供了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人生信條,使得“占領者和被占領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達到了和諧與共鳴”,推動了西歐社會秩序的重建。
趨勢:根據材料“王權也就理所當然地被推到了權力的中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教權由盛轉衰,依附于世俗政權,王權逐步加強。
原因:根據材料“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消除封建割據,在政治上實現國家的統一”可知商品經濟的發展;國家統一穩定的需要。
解讀二:
材料一 公元前2千紀,古代希臘的中心區域誕生了克里特文明和邁鍋尼文化。邁錫尼諸王國崩潰之后,出現了分裂和地方勢力割據的局面,力量相持不下的地方貴族再無力重建王權,導致了權力還漸分散及貴族群體依靠相互的關系網絡維持其地位、主導社會秩序的情形。同時,貴族之間的相互爭斗又致使他們把社會普通成員納入進來,在必要的時候就解決爭執或作出決策征詢他們的意見,使之成為對某種權力的制約。公元前8~前6世紀。在色雷斯等外部勢力的殖民活動推動下,希臘小國寡民式的奴隸制城邦發展起來。
——摘編自黃洋《邁錫尼文明、"黑暗時代"與希臘城邦的興起》
材料二 10~11 世紀,西歐城市興起。城中的市民在謀求人身自由、特別法庭、城市治安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在自治的城市中,市民借助市政機構,在封建法權特許下,行使權利與維持城市秩序,發展以商業與手工業為主導的城市經濟,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商品市場經濟的萌發推動了商法的完善和商法體系的形成,進而助推了區域經濟向跨區域經濟的延伸,也為通向現代市場經濟之路做了鋪墊。
——摘編自賈永勇《論亨利·皮朗的中世紀城市史研究》
【解讀】
(1)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希臘時期。根據材料一“邁錫尼諸王國崩清之后,出現了分裂和地方勢力割據的局面,力量相持不下的地方貴族再無力重建王權,導致了權力還漸分散及背族群體依靠相互的關系網絡組特其地位、主導社會秩序的情形”可知,邁錫尼王權遭到破壞,權力重心下移;根據材料一“貴族之間的相互爭斗又致使他們把社會普通成員納入進來,在必要的時候就解決爭執或作出決策征詢他們的意見,使之成為對某種權力的制約”可知,吸納社會普通成員對權力的制約;根據材料一“在色雷斯等外部勢力的殖民活動推動下”可知,色雷斯等外部勢力的殖民活動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古西歐中后期。根據材料二“發展以商業與手工業為主導的城市經濟”可知,有利于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根據材料二“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促進了西歐王權的增強,推動了國家走向統一;根據材料二“商品市場經濟的萌發推動了商法的完善和商法體系的形成”可知,推動了商法的完善和商法體系的形成,為近代法治的產生提供了條件;根據材料二“助推了區域經濟向跨區域經濟的延伸”可知,有助于貿易范圍的擴大和統一市場的形成;根據材料二“通向現代市場經濟之路做了鋪墊”可知,為商品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過渡做了鋪墊;結合所學可知,加速了封建勢力的瓦解,推動了歐洲社會轉型。
【例題解析】
【例1】
歷史示意圖可以直觀形象地展現歷史,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歷史。下面的曲線圖,反映了8-18世紀西歐(  )
A.封建王權的演變歷程 B.城市市民權力的演變歷程
C.宗教神權的演變歷程 D.資產階級權力的演變歷程
【答案】A
【解析】由曲線圖并結合8-18世紀西歐歷史可知,這是西歐封建王權的演變歷程,16世紀達到頂峰,17、18世紀受資產階級革命影響迅速衰落,A項正確;城市市民權力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宗教神權在14世紀后漸趨衰落,排除C項;資產階級權力在18世紀應該是上升趨勢,排除D項。故選A項。
【舉一反三】“城市必須設防自衛,須有市政廳作為市民行使政治權利的集會場所。城里還必須有教堂作為禮拜的場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聳峙于全城之上。”材料中的“城市”屬于( )
A.古代的雅典 B.中世紀的歐洲 C.封建時代的中國 D.近代的美國
【答案】B
【詳解】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隨著歐洲城市的興起和發展,人們爭取城市自治,并要求城市應該具有“自衛、有市政廳作為市民行使政治權利的集會場所、須有教堂作為禮拜的場所”等,這些都成為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基本特征,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雅典人行使權利的機構是公民大會,而不是市政廳,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封建時代的中國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建立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未設有“人民行使權利的機構”,排除C項;近代的美國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例2】
(12-13世紀)國王慷慨頒授城市特許狀甚至以各種手段吸引手工業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領地建立城市。例如,1209年愛德華一世因頒發給拉溫寒羅德城特許狀,獲得年金300英鎊,大大超過了來自主園的收入。建立新城市既符合國王眼前的經濟利益,又符合削弱諸侯勢力的政治考慮。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特許狀是城市建立的前提條件 B.王權是城市興起的重要推動力量
C.英國城市經濟開始超越莊園經濟 D.國王與諸侯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國王為了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支持城市的發展,并建立新城市,推動了城市的興起,因此材料反映了王權是城市興起的重要推動力量,B項正確;中世紀英國許多城市的建立并不是依據國王的特許狀,而是由于工商業的發展,國王特許狀主要涉及新城市的建立,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供英國城市經濟與莊園經濟的整體比較數據,無法得出英國城市經濟開始超越主園經濟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中雖然提到建立新城市.可以削弱諸侯的勢力,但僅憑這一點無法判斷國王與諸侯的矛盾程度,排除D項。故選B項。
【舉一反三】“它把中世紀統一的教會拆散成大量當地的地方性教會——有些是國家級的,有些是王侯級的,有些是省級的,有些則局限在一個城市。所有這些地方教會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由世俗統治者控制。不管教會是仍堅持天主教教義,還是擁護新教信仰的一個派別,都是世俗當局控制著神職人員的任命和教會的財務?!边@一做法直接
A.促進現代民族國家形成 B.推動權力由教會向政府轉移
C.造成歐洲社會四分五裂 D.導致西歐人喪失了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材料“所有這些地方教會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由世俗統治者控制”體現的是世俗統治者對教會的控制,這一做法直接推動權力由教會向政府轉移,B項正確;材料與現代民族國家形成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歐洲四分五裂的說法無關,排除C項;歐洲人并未喪失宗教信仰,排除D項。故選B項。
【點撥基礎檢測】
1.拜占庭曾經是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國,為歐洲抵擋住了來自東方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脅,被譽為“西方文明的保護神”。最終滅亡它的是( )
A.阿拉伯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 C.奧斯曼帝國 D.羅馬帝國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13世紀末,奧斯曼土耳其國家在西亞興起,之后積極向外擴張,到15世紀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土軍攻陷,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國最終被奧斯曼帝國滅亡,C項正確;拜占庭帝國不但沒有被阿拉伯帝國滅掉,而且長期與阿拉伯帝國并存,排除A項;亞歷山大帝國存在于公元前4世紀,而拜占庭帝國出現于公元4世紀后期,排除B項;拜占庭帝國是從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而不是被羅馬帝國滅掉的,排除D項。故選C項。
2.美國學者羅伯特在《西方文明史》中描述“(莊園)農奴無疑是不自由的,他們要忍受數不清的侮辱性的賦稅、服從領主法庭的判決。但他們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還不能加以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要比奴隸好得多”。這反映中古西歐
A.相對自由與民主 B.政治上分裂割據的局面
C.嚴格的等級制度 D.生產關系的變化和進步
【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中古時期的西歐已經進入封建社會,依據材料可知,中古時期西歐的農奴可以“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還不能加以剝奪”,而且“他們的處境要比奴隸好得多”,這說明封建制生產關系比奴隸制生產關系要進步得多,因此材料體現了中古西歐生產關系的變化和進步,D項正確;中古西歐的社會環境并不自由與民主,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政治上分裂割據的局面”,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古時期西歐生產關系的變化和進步,不是強調“嚴格的等級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
3.中世紀西歐的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抑或是文化上,都形成了二元對立的局面,諸如貴族與國王的對抗、鄉村與城市的對立、靈界與世俗的對峙等。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經濟發展 B.古典文明、日耳曼傳統、基督教的融合
C.西歐民族國家形成 D.封君封臣與莊園農奴制度的興起與發展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中世紀西歐的封建社會,屬于一種典型的二元制社會結構,不論政治上,還是經濟上,抑或文化上,形成了二元對立的局面,諸如貴族與國王的對抗、鄉村與城市的對立、靈界與俗世的對峙等,這種鮮明的二元對立特點,肇始于古典文明終結后日耳曼人統治下歐洲獨特的社會環境,也在吸收了古典文明的基礎上,從部落制社會過渡到了階級社會和國家的狀態,實行封君封臣制度,在封君封臣制度下推動了形成貴族與國王的對抗,同時由于基督教的特殊地位,形成了教權和王權并立的局面,D項正確;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中古時期晚期,不能整體反映西歐中世紀的情況,排除A項;西歐民族國家形成與中古時期晚期到近代,排除C項;封君封臣制度和農莊園制度與“靈界與世俗的對峙”所體現的教權與王權并立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
4.政治上,中世紀歐洲王權支持教會的傳教活動,影響教會內部事務;教會為國家提供統治人員,調解沖突的政治力量,為國家進行外交活動。法律上,國家法律保護教會利益,教會促進法律的基督教化,教會人士參與法律的制定,教會法的約束力遍及整個社會。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這種關系( )
A.反映出教皇開始介入世俗權力 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歷史基礎
C.利于維護西歐的封建統治秩序 D.體現了王在法下法律至上的原則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和影響題。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據材料“中世紀歐洲王權支持教會的傳教活動,影響教會內部事務;教會為國家提供統治人員,調解沖突的政治力量”“國家法律保護教會利益,教會促進法律的基督教化”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王權和教權的這種相互促進的關系,有利于維護西歐的封建統治秩序,C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判定教皇介入世俗權力的具體開始時間,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關系,與民主政治無關,也不能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礎,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兩者的相互促進關系,并未體現王在法下、法律至上的原則,排除D項。故選C項。
5.法國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約規定:“凡往來瓦朗西安集市的商人及其貨物,均不得受到侵犯……凡違此條者(包括騎士在內),經兩名瓦朗西安市民指正,應對受害商人作出相應賠償……”該材料表明瓦朗西安城
A.實現了市民自治 B.保護商人的經濟利益和商業活動
C.市民法律地位很高 D.市民在其他城鎮也適用該規定
【答案】B
【詳解】根據“凡往來瓦朗西安集市的商人及其貨物,均不得受到侵犯”“凡違此條者……應對受害商人作出相應賠償”可知,瓦朗西安城保護商人的經濟利益和商業活動,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瓦朗西安城實現了市民自治,也無法體現市民法律地位很高,排除AC項;材料是瓦朗西安城的規定,不能適用于其他城鎮,排除D項。故選B項。
6.中古時期,法國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約規定:“根據共同遵守的和約,凡往來瓦朗西安集市的商人及其貨物,均不得受到侵犯……”這一規定直接有利于
A.城市工商業的發展 B.城市自治權的獲得
C.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D.市民政治地位提升
【答案】A
【詳解】這一規定保護了往來瓦朗西安集市的商人及其貨物,這就使得各地的商人能夠更加頻繁的往來于瓦朗西安,從而有利于城市工商業的發展,A項正確;這一規定直接有利于城市工商業的發展,BCD中的變化都不是直接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項。
7.11—13世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擁有巨額資本的商人崛起為社會新權貴,他們不是憑借武力,也不是他人的人身依附關系,而是工匠在經濟上對他們的依賴,在原料供應、成品出口等環節中獲利,例如巴黎權貴成立了控制水路貿易的商業行會,并選出1名市長和4名市政官,負責處理政務,管控經濟,主持司法。材料反映了中世紀西歐城市權貴與莊園主相比,根本區別在于
A.要求解除基督教會的精神控制
B.城市通過選舉等辦法確立了資本主義議會制度
C.城市權貴阻礙了城市經濟發展
D.依靠經營工商業而不是通過控制土地來獲取財富與權勢
【答案】D
【詳解】城市居民通過經營工商業積累資本,城市權貴是在工商業經營環節中通過控制工匠來獲得財富,而不是依靠武力奪取財富,也不是像莊園主那樣,通過控制土地剝削農奴,農奴被迫依附于莊園主,城市中,權貴組織行會,并組成管理機構,以實現對城市的控制,故選D;材料沒有涉及基督教會的精神控制信息,排除A;B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城市權貴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排除C。
8.8世紀上半葉,法蘭克王國戰爭不斷,宮相查理·馬特廢除了土地無條件賞賜的作法,實行采邑制。受封領主必須提供自備馬匹武器的騎兵,隨時應召為封君作戰。這一措施在當時( )
A.有利于封建制發展 B.加速了王權衰落
C.改變了土地所有制 D.導致了莊園瓦解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8世紀上半葉的西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查理·馬特廢除無條件賞賜土地的做法,受封領主要提供自備武器的騎兵,增強了封君和封臣之間的聯系,從而有利于封建制的發展,A項正確;這一做法有利于王權的增強,但沒有改變土地所有制,排除BC項;莊園經濟瓦解是在14、15世紀,排除D項。故選A項。
9.下圖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畫宇宙全景圖。宇宙被描繪為一系列球體的組合,并為天界的諸神所佑護。該宇宙圖景( )

A.啟發了近代科學革命的發生 B.有利于理性主義哲學的發展
C.說明當時歐洲科技領先世界 D.符合中世紀神權統治的需要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根據材料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種地心說和諸神護佑的宇宙圖景,為中世紀神權統治提供了理論依據,D項正確;近代科學恰恰是在對這種地心說的反對基礎上產生的,不能說啟發,排除A項;地心說不利于理性主義哲學,排除B項;沒有比較無法得出領先世界,排除C項。故選D項。
10.某地區形成了國王——公爵——侯爵——伯爵一一子爵一一男爵一一騎士的等級體系。在 這種體系下,“一個擁有幾個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許就是更高一級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級的封君又可能是一個更大關系網絡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边@一現象出現在
A.古代希臘 B.近代俄國 C.古代印度 D.歐洲封建社會時期
【答案】D
【詳解】材料反映的是中古歐洲的封建等級制度——封君封臣制,故選D;ABC均不符合材料現象,排除。
11.《民法大全》中有這些規定:“判刑時必須始終考慮罪犯的年齡與涉世不深?!薄翱絾柌坏檬┘佑?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边@體現羅馬法的原則之一是( )
A.公平正義 B.自由平等 C.責任自負 D.法律至上
【答案】A
【詳解】由材料可知,羅馬法對犯罪既要懲罰,但又不是對任何懲罰對象都一刀切,有所區別,保護特殊情況人群的利益,這體現羅馬法注重公平正義,A項正確;材料與自由平等無關,排除B項;責任自負原則是指凡是實施了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負責,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法律至上,就是法治國家里,法律是第一位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違反法律要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
12.1340年6月,英國沃爾瑟姆莊園法庭判決,非自由農路斯未經領主同意就將持有地租給自由人羅伯特,法庭命令他將這塊土地和轉租收益交給領主,并罰款12便士。這反映出
A.國王的司法權力受到侵犯 B.莊園法庭對領主利益的維護
C.司法判決是莊園主主要財源 D.莊園內部成員不能擅自交往
【答案】B
【詳解】法律判決結果證明當時的非自由農在未經領主允許情況下,不能擅自將土地出租,一旦違反,就要將收益交于領主,這說明當時的莊園法庭維護了領主的利益,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國王,排除A項;莊園主的主要財源來自于土地而非司法判決,排除C項;D脫離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
13.有學者認為,與鄉村不同,中古時期西歐城市的興起“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和集中”,形成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使封建社會發展到“頂點”。這表明歐洲城市的興起( )
A.是與教權斗爭的結果 B.推動社會形態的轉型
C.商品經濟發展的使然 D.植根封建社會多因素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的西歐。根據材料可得出,中古時期西歐城市的興起“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和集中”,可知城市的興起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更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D項正確,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城市與封建主進行斗爭取得自治權,排除A項;根據題中“形成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使封建社會發展到‘頂點’?!笨芍渫苿由鐣l展,并未實現轉型,排除B項。故選D項。
14.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1180—1223)給王室直屬領地內的許多城市頒發特許狀,同時宣稱自己也是王室直屬領地以外所有城市的保護者。此舉意在( )
A.強化王權 B.擴大王室領地 C.打擊貴族 D.促進經濟發展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中古時期(法國)。據材料“給王室直屬領地內的許多城市頒發特許狀,同時宣稱自己也是王室直屬領地以外所有城市的保護者”,可知法蘭西國王通過頒發特許狀,鼓勵城市發展,同時又宣稱自己是王室直屬領地以外所有城市的保護者,其目的是為了強化自身的權力,也就是強化王權,A項正確;擴大王室領地的目的仍是強化權力,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其對貴族的態度,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王權的強化,并不是促進經濟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
15.歐洲世俗君主一般傾向是建立一種極權政治體制,兼掌俗權與教權。當然這種企圖在中世紀大部分時間里是君主們不敢奢求的。這正如教皇想實現純粹的神權政治,在當時的歐洲也只能是奢望。這說明中世紀的歐洲( )
A.出現了政教合一趨勢 B.民族國家日益發展
C.存在著二元政治格局 D.分權制衡制度確立
【答案】C
【詳解】從材料可得出,歐洲世俗君主掌握世俗王權,教會掌握教權,這是一種二元政治格局,C項正確;政教合一趨勢與材料表述不符,排除A項;宗教改革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分權制衡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
16.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后期英國出現了婦女的“黃金時期”。黑死病造成人口大量減少,勞動力缺乏,致使很多婦女流入城市。每個城市都能看到婦女從事洗衣工、守門人和澡堂服務員的工作,婦女還可以參加行會,1319年,在倫敦的納稅人記錄中,女性納稅人占4%,這說明了( )
A.婦女成為國家納稅的主體 B.社會生活中男女完全實現平等
C.傳染病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D.中世紀后期城市經濟充滿活力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后期黑死病的流行一定程度為婦女走出家庭,融入社會提供了契機,反映了婦女的自立自強和對經濟獨立的追求,為中世紀后期城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D項正確;雖然婦女經濟地位有所提高,但實現了男女平等、成為納稅的主體不符合事實,排除A、B兩項;傳染病帶給社會的主要是痛苦,推動社會的發展是客觀方面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
17.下圖所示是中世紀時西歐農耕的一個場錄。這些耕作者( )
A.完全聽命于國王 B.在法律上沒有人身自由
C.擁有自己的領地 D.由莊園組織機構管理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莊園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大小不一,耕地由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組成。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 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農民份地是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自由農份地和農奴份地,自耕自收。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莊園中的自由農民,也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領主或其管家主持的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因此這些耕作者由莊園組織機構管理,D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項;綜合以上分析,他們在法律上是有一定人身自由,排除B項;耕作者沒有自己的領地,排除C項。故選D項。
18.有一個機構,它內部耕作采取統一輪作制,一般物品自行生產,內設法庭,通常定期召集。它大體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這個實體是
A.采邑
B.莊園
C.城邦
D.村社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它大體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結合選項可知西歐的莊園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單位,B選項符合題意。采邑屬于西歐時期君主對臣下進行分封的轄地,A選項排除。雅典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C選項排除。俄羅斯的村社制度的特征是土地和成員都是沙皇的財產,D選項排除。
19.某校高一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查閱了以下內容:封君與封臣、領主與農奴、城市的興起、早期的大學。據此推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
A.古希臘羅馬文化 B.拜占庭帝國的興衰
C.中世紀的歐洲 D.跨入近代社會
【答案】C
【詳解】題干中學生查閱的內容分別涉及中世紀西歐的政治等級制度、經濟管理制度、城市自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的發展歷程,故C正確;古希臘羅馬時期不存在“領主與農奴”的信息,排除A;拜占庭帝國不符合材料中“封君與封臣和領主與農奴”的信息,排除B;近代的生產關系是資本主義,排除D。故選C。
20.恩格斯說:“國王是整個封建等級制的最上級,是附庸不能撇開不要的最高首腦,而同時他們又不斷反叛這個最高首腦。”恩格斯評論的制度是( )
A.封建莊園制 B.農奴制 C.封君封臣制 D.領主制
【答案】C
【分析】及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中古西歐。據題干及所學可知主要結論:中世紀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國王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與各封建領主聯系起來,而各封建主在各自領地獨立行使權力,C項正確;封建莊園制是中古西歐的經濟組織,農奴在莊園中服勞役,而材料是政治制度,排除AB項;封建領主是土地的事實占有者,沒有完整體現封君封臣制,排除D項。故選C項。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5世紀末,法蘭克人首領克洛維皈依羅馬教會,并強制臣民信仰天主教,開啟神權和政權相結合的時代。751年,丕平通過捐贈教皇大量土地,成功竊取法蘭克王國王位。至9世紀時,不僅教會占有西歐全部土地的1/3以上,教皇也成為歐洲“精神王國”的首領。9世紀后,隨著法蘭克王國的解體,歐洲封臣逐漸獲得其封地的世襲權,成為割據一方的封建領主,甚至皇帝(國王)也被迫屈服于大封建主。雖然教會的腐敗一度削弱了其統治的實力,但在克里尼派改革家,如教皇利奧九世的領導下,不僅推廣了禁欲主義,也打擊了世俗領主的勢力。
——摘編自張劻娟《試析中世紀天主教鼎盛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雖然使大量古羅馬典籍遺失,但部分作品在教堂和修道院里得到了保護,散失在民間的典籍則因神職人員的收集,而得以在教會組織乃至西歐各地流傳。隨著十字軍東征,教會不僅收集了大量古希臘及阿拉伯典籍,還收獲了一批懂得希臘文和阿拉伯文的學者,既填補了中世紀歐洲缺失的希臘文化,也使阿拉伯文明得到一定流傳。遍布歐洲的修道院不僅培養了大量從事文化學習和學術研究的神職人員,也為這次翻譯運動提供了有力支持,且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社會化,形成了大學,如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的巴黎大學就是從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學校演變而來的。
——摘編自陳文濱劉開艷《天主教會與西歐中世紀文化的復興》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歐洲天主教會鼎盛形成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天主教會對西歐文明的影響。
【答案】(1)原因:王權對神權具有依賴性;教會占有大量的土地,經濟基礎堅實;天主教控制著中世紀歐洲的精神世界;中世紀的王權出現衰落;教會內部的自我改革和發展。(任答三點即可)
(2)影響:使古羅馬文明得以保存和傳播;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動了歐洲中世紀教育的發展;為歐洲近代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文化基礎。(任答三點即可)
【詳解】(1)原因:據材料一“法蘭克人首領克洛維皈依羅馬教會,并強制臣民信仰天主教,開啟神權和政權相結合的時代”可知王權對神權具有依賴性;據材料一“至9世紀時,不僅教會占有西歐全部土地的1/3以上,教皇也成為歐洲‘精神王國’的首領”可知教會占有大量的土地,經濟基礎堅實;天主教控制著中世紀歐洲的精神世界;據材料一“隨著法蘭克王國的解體,歐洲封臣逐漸獲得其封地的世襲權,成為割據一方的封建領主”可知中世紀的王權出現衰落;據材料一“但在克里尼派改革家,如教皇利奧九世的領導下,不僅推廣了禁欲主義,也打擊了世俗領主的勢力”可知教會內部的自我改革和發展。
(2)影響:據材料二“但部分作品在教堂和修道院里得到了保護”可知使古羅馬文明得以保存和傳播;據材料二“隨著十字軍東征,教會不僅收集了大量古希臘及阿拉伯典籍,還收獲了一批懂得希臘文和阿拉伯文的學者,既填補了中世紀歐洲缺失的希臘文化,也使阿拉伯文明得到一定流傳”可知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據材料二“遍布歐洲的修道院不僅培養了大量從事文化學習和學術研究的神職人員,也為這次翻譯運動提供了有力支持,且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社會化,形成了大學”可知推動了歐洲中世紀教育的發展;為歐洲近代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文化基礎。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統治者與社會保持相對平衡狀態,權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據血緣關系來參政的傳統也對王室權威有實際限制,國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很多人以為“中國”是指“中央帝國(Middle Kingdom)”,但這個詞最初是指“中原的諸國”。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國際體系”包括了封建等級制度的解體、頻繁戰爭、國際的無政府狀態、均勢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發展等。查爾斯·蒂利認為,戰爭的壓力迫使統治者征用物資,因而不得不與國內資源持有者進行“談判”,這些“談判”帶來各種權利。如果我們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戰國時期野心勃勃的統治者也曾為了鼓動民眾參戰和為國犧牲而做出三個重大的讓步:一是言論自由,二是允許通過上訴來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給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經濟權利。不過,秦國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國際體系,此后,秦始皇不再需要爭取人心,遂以暴政取代“公民權”。
——摘編自許田波《戰爭、國家形成及公民權》
材料二在奧爾森看來,國家、政府或統治者努力保障個人權利并避免過度掠奪,均源于所謂的“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證自身收入的長期最大化。16世紀末的英國,眾多貴族和紳士經受不住外貿的利潤誘惑而加入各種股份公司,路易十六時代的法國也是如此,因為貴族往往更敢于冒險,投資也更大膽。1603年的倫敦,正值伊麗莎白統治的晚年,大小事務都受約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財產狀況,代表商人集團的新貴們在議會中的席位明顯增加,新興階級不僅影響、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議會。大城市的市政權往往把持在大商人手中:伊麗莎白時代的46屆倫敦市長全部是12個同業公會或貿易公司的頭面人物。在亨利八世后期的議會立法中,涉及社會經濟內容的議案占總數的75%。因為戰爭而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的王室與商人之間彼此依賴:握有靈活動產的商業家族比起舊土地貴族更能緩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則對商人集團予以特許權的“回報”。新興集團同國家命運的聯系是如此緊密,在國內,他們要求國家保護,并給予他們經濟特權;在國外,他們需要國家作為擴張和掠奪的庇護傘。新興利益集團與統治者之間的默契,使得奧爾森定義的“共容利益”不斷擴大,正是二者之間的利益融合催發了西歐的制度變遷。
——摘編自張宇燕、高程《美洲金銀和西方世界的興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與春秋戰國時的社會群體能擁有一定權利的歷史背景。
(2)結合材料二與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西歐社會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響。
【答案】(1)西周時期:禮制對君權的道德約束;宗法分封的貴族政治對君權的制約。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戰爭頻繁;“百家爭鳴”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躍;法家推行的改革規范了社會關系;土地私有制培育了新興地主階級。
(2)原因: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國家的興起;對外擴張掠奪的需求。
影響:推動了政府與商人群體的合作;資產階級力量得到壯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奪;促進了西歐各國政治民主化和近代化進程。
【詳解】(1)西周時期:根據材料“權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據血緣關系來參政的傳統也對王室權威有實際限制”可知,禮制對君權的道德約束和宗法分封的貴族政治對君權的制約。春秋戰國:根據材料“包括了封建等級制度的解體、頻繁戰爭、國際的無政府狀態、均勢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發展等”可知,諸侯割據、戰爭頻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百家爭鳴”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家推行的改革規范了社會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私有制培育了新興地主階級。
(2)原因:根據材料“眾多貴族和紳士經受不住外貿的利潤誘惑而加入各種股份公司”可知,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國家的興起;根據材料“在國外,他們需要國家作為擴張和掠奪的庇護傘”可知,對外擴張掠奪的需求。影響:根據材料“正是二者之間的利益融合催發了西歐的制度變遷”“因為戰爭而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的王室與商人之間彼此依賴”和所學知識可知,可從推動政府與商人群體的合作、資產階級力量得到壯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奪、促進西歐各國政治民主化和近代化進程等角度進行分析。
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歐封建主對莊園內的農奴具有一種法權,這種法權以明確的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及土地占有關系的不平等,權利則總是在領主一邊,對于農奴則總是無窮無盡的義務,這些權利和義務表現為一種法律形式∶封建主占有封土,既有法律形式即分封、效忠儀式,也有法律內容即載明權利和義務關系的法律文書或法律慣例。封建主從農民那里取得土地,一般也是通過民事法律行為完成的,當然其中含有封建主仗勢進行抗奪的內容。委身農被迫把土地給封建主時,雙方也都訂立了載明權利和義務內容的法律契約,而且這種契約有固定的式樣和約定俗成的語言。農奴的人身依附程度,一般也都根據本莊園的習慣法而定。西歐莊園內的農奴人身問題,很難找到兩個莊園相同的標準,都是依據各莊園公社的習慣法而定,莊園主則是這個法律的執行人。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張竹云《漢代田莊與西歐莊園比較研究》
材料二 特許狀授予城市居民各種特權是為了使市民們更好地從事商業交易,這些權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動,這是市民享有的個人自由;市民可以隨時向城市法庭提出訴訟請求和控告,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財產,并隨便處置它們,這是承認城市市民財產私有制。
——馮正好《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
材料三 一些比較富裕的城市,就用贖買的辦法擺脫領主的統治;有的城市則采用武裝斗爭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則兩種辦法交替使用。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建立起獨立的城市共和國。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權的城市,只向國王或領主納定額賦稅。市民選舉產生的市議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有權制定政策、法令和鑄造貨幣。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裝,有權宣戰、媾和。城市通過選舉產生的市長、法官等管理人員,行使行政、司法、財政大權。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國的巴黎、奧爾良、里昂和英國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權,由國王與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歐封建莊園在基層管理方面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概括獲得特許狀自治城市擁有的權利。
(3)根據材料三指出哪些機構成為市民“自由”的基本保障?
(4)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城市自治對西歐城市發展的影響。
【答案】(1)特點:法治特征明顯;契約關系受到重視;深受(氏族公社時期)傳統習俗的影響;莊園主權力受到一定約束。
(2)權利:確認了市民的人身自由權利;確認城市享有獨立的司法自由;承認私有財產制(保護私有財產)
(3)機構:市議會,法庭和法官,武裝,市長。
(4)作用:促使封建莊園經濟瓦解;有利城市工商業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形成;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發展;促使城市與王權結盟,有利于王權強化和國家的統一;為資本主義憲政制度的起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打破了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促使大學興起;推動思想解放,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創造有利條件。
【詳解】(1)特點:根據“西歐封建主對莊園內的農奴具有一種法權,這種法權以明確的權利和義務為內容”得出法治特征明顯;根據“雙方也都訂立了載明權利和義務內容的法律契約,而且這種契約有固定的式樣和約定俗成的語言”得出契約關系受到重視;根據“農奴的人身依附程度,一般也都根據本莊園的習慣法而定。西歐莊園內的農奴人身問題,很難找到兩個莊園相同的標準,都是依據各莊園公社的習慣法而定,莊園主則是這個法律的執行人”得出深受(氏族公社時期)傳統習俗的影響;莊園主權力受到一定約束。
(2)權利:根據“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動,這是市民享有的個人自由;市民可以隨時向城市法庭提出訴訟請求和控告,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財產,并隨便處置它們,這是承認城市市民財產私有制”得出確認了市民的人身自由權利;確認城市享有獨立的司法自由;承認私有財產制。
(3)機構根據“市民選舉產生的市議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有權制定政策、法令和鑄造貨幣。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裝,有權宣戰、媾和。城市通過選舉產生的市長、法官等管理人員,行使行政、司法、財政大權”得出有市議會,法庭和法官,武裝,市長等。
(4)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城市自治對西歐城市發展的作用主要是促使封建莊園經濟瓦解;有利城市工商業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形成;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發展;促使城市與王權結盟,有利于王權強化和國家的統一;為資本主義憲政制度的起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打破了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促使大學興起;推動思想解放,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創造有利條件。
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他們不可以被買賣,但他們仍舊是不自由的,他們不能擅自離開土地。他們有權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他們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轄地上勞作數日,還得修繕主人的道路、橋梁和圍墻。他們的思想受到宗教嚴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參加宗教活動。當他們結婚、繼承父輩的田產或使用當地的磨坊時,要向主人納稅,到了圣誕節和復活節,也得付些錢款。
——摘編自勒納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西歐封建社會是一種剛性體制。它的權力結構固定,權力的行使方式僵化而不易改變,由此各權力結構之間便出現了空隙,為新生產力因素提供了活動空間,便于體制外的異己力量滋生和成長,而后發展壯大成體制外的力量,并與體制內的權力中心發生沖突,最終導致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誕生。
——摘編自錢乘旦《中世紀西歐的幾個特點》
(1)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他們”被迫為主人負擔的義務。概括“西歐封建社會是一種剛性體制”在經濟、政治、思想領域的基本特征。
(2)據材料二并結合中世紀后期西歐出現的新變化,分析指出當時出現的“體制外的異己力量”及其發展產生的影響。
【答案】(1)義務:耕種領主的自營地;自備工具為領主服勞役;向領主繳納各種賦稅。
特征:經濟上莊園與農奴制度;政治上封君封臣制;思想上基督教控制精神生活。
(2)新變化:異己力量;取得一定自治權的城市;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一些城市興辦的大學;逐步興起的民族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或資本主義萌芽)等。(任答3點)
影響:有助于王權的加強;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統一;有利于打破基督教會對思想的束縛;導致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誕生。(任答兩點)
【詳解】(1)義務: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古時期(西歐)。根據材料一“他們有權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笨芍八麄儭北黄葹橹魅素摀牧x務有耕種領主的自營地。根據材料一“他們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轄地上勞作數日,還得修繕主人的道路、橋梁和圍墻?!笨芍詡涔ぞ邽轭I主服勞役。根據材料一“當他們結婚、繼承父輩的田產或使用當地的磨坊時,要向主人納稅,到了圣誕節和復活節,也得付些錢款。”可知向領主繳納各種賦稅。
特征: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古時期(西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西歐在經濟上莊園與農奴制度;政治上封君封臣制;思想上基督教控制精神生活。
(2)新變化: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后期(西歐)。根據材料二“由此各權力結構之間便出現了空隙,為新生產力因素提供了活動空間,便于體制外的異己力量滋生和成長?!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后期西歐出現的新變化有出現異己力量。聯系中世紀西歐的城市自治運動可知,取得一定自治權的城市;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結合中世紀大學的發展歷程可知,一些城市興辦的大學。根據近代民族國家興起的相關史實可知,逐步興起的民族國家。根據中世紀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可知,商品經濟的發展(或資本主義萌芽)等。
影響: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后期(西歐)。根據材料二“而后發展壯大成體制外的力量,并與體制內的權力中心發生沖突?!辈⒔Y合中世紀的西歐王權的發展狀況可知,有助于王權的加強。聯系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可知,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統一。根據中世紀西歐基督教會對思想的束縛的發展狀況可知,有利于打破基督教會對思想的束縛。根據材料二“最終導致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誕生?!笨芍惺兰o西歐的新變化導致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誕生。
25.城市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窗口。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古西歐城市是作為經濟中心出現的。它們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廢舊的古代城堡上興起的。隨著西歐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逐漸發展起來。一些有專門手藝的農奴逃離封建莊園,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開設作坊,成為手工業者,商人也隨之在這些地方聚集。為防御侵擾,他們在聚居地筑起柵欄或圍墻,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新的工商業城市。
材料二 一些比較富裕的城市,就用贖買的辦法擺脫領主的統治;有的城市則采取武裝斗爭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則兩種辦法交替使用。米蘭、瑯城等都經過長期反復的斗爭,才取得城市.自治權利。
材料三 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后,對西歐社會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歷史作用。中世紀城市孕育了新的經濟關系,無論是西北歐佛蘭德爾的毛紡業城市,還是當時較為落后的英國城市,14和15世紀手工業中都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城市工商業者逐漸集結成市民階級,他們作為享有自由權利的經濟活動者,最終成長為能與封建勢力抗衡的強大政治力量。中世紀城市市民政治的發展,促進了新的社會觀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體形式的制度源流。在城市工商業基礎上形成的商品貨幣關系向農村滲透,勞役地租折算為貨幣地租,農奴用金錢贖取人身自由,導致農奴制和莊園制的崩潰。
(1)材料一中表明中古西歐城市有著怎樣的地位?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歐城市興起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指出西歐城市為自治而斗爭的常用手段有哪些?材料二中城市開展反封建斗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分析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對西歐社會發展起的歷史作用。
【答案】(1)地位:經濟中心。原因:交通便利、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發展、人口聚集。
(2)手段: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主要目的:擺脫領主的控制,成為自由人,獲得自治權。
(3)歷史作用:城市中孕育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城市工商業者發展市民階級,成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促進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瓦解了農村中的農奴制度和莊園制度。
【詳解】(1)地位:據材料一“中古西歐城市是作為經濟中心出現的”可知,中古西歐城市是經濟中心。原因:據材料一“它們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廢舊的古代城堡.上興起的。隨著西歐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逐漸發展起來。-些有專門手藝的農奴逃離封建莊園,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開設作坊,成為手工業者,商人也隨之在這些地方聚集。為防御侵擾,他們在聚居地筑起柵欄或圍墻,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新的工商業城市?!笨芍?,中古西歐城市興起的原因是:交通便利、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發展、人口聚集的地方。
(2)手段:據材料二“一 些比較富裕的城市,就用贖買的辦法擺脫領主的統治;有的城市則采取武裝斗爭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則兩種辦法交替使用。米蘭、瑯城等都經過長期反復的斗爭,才取得城市自治權利。”可知,西歐城市為自治而斗爭的常用手段有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主要目的:據材料二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城市開展反封建斗爭的主要目的是擺脫領主的控制,成為自由人,獲得自治權。
(3)歷史作用:根據“中世紀城市孕育了新的經濟關系……14和15世紀手工業中都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出城市中孕育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根據“他們作為享有自由權利的經濟活動者,最終成長為能與封建勢力抗衡的強大政治力量”得出城市工商業者發展市民階級,成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根據“中世紀城市市民政治的發展,促進了新的社會觀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可得出促進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根據“導致農奴制和莊園制的崩潰?!钡贸鐾呓饬宿r村中的農奴制度和莊園制度。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漢帝國一起,連成了一條從蘇格蘭高地到中國、橫貫歐亞大陸的文明地帶,從而使各帝國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響。當然,即使早在古代文明時期,也始終存在著某種地區之間的相互接觸,如游牧部落向四面八方的入侵就是一個證明。但是,在古典時代,技術進一步發展,使農業和文明的擴展大大超過過去,商隊的路線已遍繞整個歐亞大陸,歐亞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系更為緊密。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典時代歐亞聯系加強的條件。
(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的基本特征。
【答案】(1)條件:生產力的提高;商業貿易的發展;帝國的出現及擴展。
(2)特征:以土地為紐帶,形成封君封臣制度;莊園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由材料一“古典時代,技術進一步發展,農業和文明的擴展大大超過過去”可知,生產力的提高;據“商隊的路線已遍繞整個歐亞大陸”可知,商業貿易的發展;據“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漢帝國一起,連成了一條從蘇格蘭高地到中國、橫貫歐亞大陸的文明地帶”可知,帝國的出現及擴展。
(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如材料二左圖中所示,帝王和大大小小的封建主相互明確權利和義務,形成了以土地為紐帶,形成封君封臣制度;通過觀察材料二的右圖,由圖中所示“果園”“糧倉”“磨坊”“鐵匠鋪”等信息可知,莊園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27.書院,是東亞古代教育制度,有別于官學的教育系統,是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書院教育的發展和成熟期,書院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風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規范。書院注重明辨義利價值觀,強調以義為本。教育以社會群眾為價值主體,并以社會整體利益制約個人利益。課程設置以"四書五經"作為德育課程的主體。重視學術爭辯和學術交流,允許不同學派進行講學,體現學術自由。宋元統治者都極為重視通過書院對民眾進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盡量把兩者結合起來,把統治者的統治意愿轉化為被統治者的自覺要求。
——摘編自李強《簡論宋元時期的書院教育及啟示》
材料二 雖然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產生沒有一個確定的日期,但一般認為,最早的大學建于12世紀。隨著貿易和工商業的不斷發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務機構。并需要大量具備專業知識和業務素養的從業人員,原有的教育機構不論在數量、規模還是所設專業都無法滿足時代要求。在1100至1200年間,大量的新知識涌入西歐,這些新知識沖破了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的束縛,產生了有學問的職業。它吸引了來自歐洲各地的求知旺盛的青年……來到巴黎和博洛尼亞,組成那些學術行會,并給予我們對于大學的最初和最好的定義∶一個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社團。
——摘編自賀國慶《歐洲中世紀大學起源探微》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元時期書院教育發展興盛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宋代書院與中世紀歐洲大學的不同,并簡要分析中世紀歐洲大學的勃興帶來的積極影響。
【答案】(1)原因∶統治者的重視;社會相對穩定;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理學的興起與發展;學術環境相對寬松;印刷術發展,有利于教育發展和文化傳承。
(2)不同∶辦學目的∶歐洲為了培養專業人才;中國注重教化。辦學地址∶歐洲主要在繁華都市;中國在偏僻山林。辦學范圍;歐洲大學具有國際性∶宋元書院主要在國內。
積極影響: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傳播與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是現代大學的雛形。為大學的傳統和組織形式打下了基礎;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準備。
【詳解】(1)原因∶根據“宋元統治者都極為重視通過書院對民眾進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盡量把兩者結合起來”并結合所學得出統治者的重視;社會相對穩定;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理學的興起與發展;根據“重視學術爭辯和學術交流,允許不同學派進行講學,體現學術自由”得出學術環境相對寬松;結合所學可知印刷術發展,有利于教育發展和文化傳承。
(2)不同∶根據“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務機構。并需要大量具備專業知識和業務素養的從業人員,原有的教育機構不論在數量、規模還是所設專業都無法滿足時代要求”得出辦學目的不同,歐洲是為了培養專業人才;而中國注重教化。在辦學地址上說,歐洲主要在繁華都市;中國在偏僻山林。辦學范圍上,歐洲大學具有國際性,而宋元書院主要在國內。積極影響根據“這些新知識沖破了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的束縛,產生了有學問的職業。它吸引了來自歐洲各地的求知旺盛的青年……來到巴黎和博洛尼亞,組成那些學術行會”并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歐洲大學的勃興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傳播與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是現代大學的雛形。為大學的傳統和組織形式打下了基礎;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準備。
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城市——現代社會的胚細胞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對中世紀西歐城市與同時期中國城市加以對比后,指出:“恰恰因為它們……處于政治上支離破碎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的結構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自信和獨立,這種自信和獨立是歐亞大陸其他任何地區所沒有的?!睖者d則進一步說:“城市運動,比任何其他中世紀運動更明顯地標志著中世紀時代的消逝和近代的開端。”
(1)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說的“自治市”是如何出現的
(2)中世紀西歐興起的城市與同一時期的中國城市相比,有哪些明顯的差別?從材料看,產生這種差別的關鍵根源何在?
(3)如何理解西歐城市運動“標志著中世紀時代的消逝和近代的開端”的論斷
【答案】(1)10-11世紀開始,生產力提高和商品經濟發展,城市興起。為維護自身利益,城市通過談判、武裝暴動或金錢贖買,擺脫封建領主對城市的控制而贏得自治。
(2)差異: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中世紀城市規模都相當有限。城市出現了新的權力機構——等級代表會議。
根源:中世紀城市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營造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的環境,與封建領主之間矛盾不斷,爭斗時起。
(3)城市興起推動了商品經濟發展和后來的資本主義萌芽;王權結盟,促進等級君主制形成,逐漸削弱教會權力,瓦解二元政治結構;推動大學產生,繁榮文化事業,促進文藝復興;市民階層的發展與壯大,成為西歐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歐亞)。根據所學知識,可從商品經濟發展和政治斗爭兩個角度入手分析。
(2)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同上一題。據所學知識,第一問可從城市的自治、市政權力機構、市民階層等角度比較。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第二問從東西方政治體制的不同來分析。
(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中世紀、近代(西歐)。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城市興起推動類經濟發展、王權強大、思想解放和文化繁榮等角度分析。
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紀以來的西歐,隨著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廣,耕地與人口都有較大增長,處處可以遇見渴望到遠方碰碰運氣的年輕小伙、找錢賺的冒險者。國王或領主授權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權。它們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為中心。某些宗教節日,如禮拜日或圣徒日,也會成為市場日。隨著十字軍東征,地中海貿易重新開通,威尼斯、熱那亞等許多商埠在東征途中發展起來,但絕大多數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據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亂后,節度使往往于要沖設鎮,派遣心腹主持鎮務,插手地方政治,從事商業經營。兩宋之時,既裁撤舊鎮,也建置新鎮:蓋因諸鎮“人煙繁盛”“居民不雷數千家”,鎮的主要官員由鎮將逐漸變為監鎮、巡檢等。監鎮負總責,巡檢管治安,還有專門的監酒、監鹽等掌稅收。熙寧四年(1071),神宗下詔,“勾畫天下州、府、軍、監、縣、鎮地圖”
——據于云漢《宋代“鎮”的廢與置》等
(1)根據材料一,歸納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的因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鎮在宋代的變化,并指出其與西歐中世紀城市相比的特點。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城市發展的認識。
【答案】(1)因素:生產力發展;人口增長;統治者授權;宗教影響:商業復興。
(2)變化:軍事職能為主轉向經濟職能為主;重新設鎮;鎮官分工。
特點:規模大、人戶繁盛:中央政府重視,政治經濟管控較多。
(3)認識:城市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城市發展有賴于商貿往來與社會安定;城市發展有利于提升政府財政收入與人民生活水平;城市發展對國家治理水平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詳解】(1)因素:根據材料“隨著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廣,耕地與人口都有較大增長”可分析出生產力發展;根據材料“人口都有較大增長”可分析出人口增長;根據材料“國王或領主授權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權”可分析出統治者授權;根據材料“它們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為中心。某些宗教節日,如禮拜日或圣徒日,也會成為市場日”可分析出宗教影響:根據材料“地中海貿易重新開通,威尼斯、熱那亞等許多商埠在東征途中發展起來”可分析出商業復興。
(2)變化:根據材料“鎮的主要官員由鎮將逐漸變為監鎮、巡檢等”可分析出軍事職能為主轉向經濟職能為主;根據材料“兩宋之時,既裁撤舊鎮,也建置新鎮”可分析出重新設鎮;根據材料“監鎮負總責,巡檢管治安,還有專門的監酒、監鹽等掌稅收”可分析出鎮官分工。
特點:根據材料“人煙繁盛”可分析出規模大、人戶繁盛;根據材料“監鎮負總責,巡檢管治安,還有專門的監酒、監鹽等掌稅收”可分析出中央政府重視,政治經濟管控較多。
(3)認識:結合城市發展歷程可分析出城市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結合所學可分析出城市發展有賴于商貿往來與社會安定;結合城市發展的影響可分析出城市發展有利于提升政府財政收入與人民生活水平;結合所學可分析出城市發展對國家治理水平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30.中世紀前期的法蘭西人民認為自己是誰?說明了什么?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
中 世 紀 國 家 時 代 國王接受教皇加冕
人民首先認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區如勃艮第或康沃爾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實在要說的話,才是法蘭西人或英吉利人。
——B.C.莎菲爾《民族主義:神話與現實》
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而言,他們的忠誠要么死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的。
——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
【答案】法蘭西人首先認為自己是基督教徒。
說明:當時國家觀念、民族意識淡薄。
原因:封君封臣制度導致了國家分裂割據;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蓋了民族特性。
【詳解】本題是內容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西歐。認為:根據材料“人民首先認為自己是基督教徒”可知,中世紀前期的法蘭西人民認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說明:根據材料“人民首先認為自己是基督教徒”“他們的忠誠要么死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的”可知,這說明中世紀前期,國家觀念、民族意識淡薄。原因:根據材料“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結合所學可知,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封君封臣制度導致了國家分裂割據、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蓋了民族特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焦作市| 北宁市| 泸州市| 南川市| 方山县| 清原| 灵璧县| 宁远县| 汾西县| 汶川县| 崇仁县| 湖州市| 康乐县| 大埔县| 沾化县| 成安县| 乌拉特中旗| 文化| 卢湾区| 兴安盟| 扶风县| 突泉县| 龙岩市| 济南市| 尉氏县| 泌阳县| 缙云县| 台州市| 北宁市| 乌恰县| 内江市| 盘锦市| 禄丰县| 禹城市| 天祝| 万载县| 桐梓县| 泸西县| 仁布县| 盐源县|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