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 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發展特點,以及出現的全球性問題,認識人類社會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理解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牢固樹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促全球的和平與發展【素養目標】1. 收集當今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的相關歷史圖文資料等,加強對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理解。2. 結合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運用時空觀念,形成對經濟全球化的全面認識。3.通過梳理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南亞國家聯盟及亞太經合組織的相關資料,認識當前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4結合世界文化多樣性所面臨的挑戰,認識維護自己的文化特性、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的重要性,理解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必要性。5.通過對幾個典型問題的探究,引領學生認識本課的基本史實,逐漸掌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方法和能力,培養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育。【重點難點】重點:了解當代世界發展的基本特點以及出現的全球性問題。難點:多極化趨勢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的原因以及影響。【自主學習】一、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1.美國:冷戰結束,兩極格局消失,美國一超獨大,希望建立由其主導的_________,但無力完全主導世界格局。2.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1)歐盟:1993年成立,向__________一體化邁進,是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2)俄羅斯:取代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擁有與美國匹敵的_______力量,推行多極化外交,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舉足輕重。(3)日本:保持經濟大國的同時,追求政治乃至軍事大國。(4)中國:進一步_______,堅持和平發展,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正在發揮并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5)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力量。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1.經濟全球化(1)發展過程①開始:_________和資本主義在西歐的興起。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更加擴大,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迅速發展。③二戰后,__________、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三大機構,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④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_______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⑤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跨國公司迅猛發展,使各國生產連成一體。1995年_________誕生,把貿易、投資和服務的國際化提高到新的水平。⑥進入21世紀,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強勁的時代潮流。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原因 2.區域經濟集團化(1)歐洲聯盟: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組織。(2)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國、加拿大和_______組成,是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性經濟集團。(3)東南亞國家聯盟: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4)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太地區層級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三、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性1.社會信息化(1)進入21世紀,社會信息化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社會信息化使世界各國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2)保衛自己的信息安全成為各國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2.文化多樣性(1)地位:__________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2)挑戰: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文化多樣性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3)中國的應對:中國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高考練兵】1.(2023·全國乙卷·35)1960~1970年,發展中國家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額從197.8億美元增加到397.5億美元,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進口額也從218億美元增加到413.6億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發展中國家出口額比重從21.4%下降至17.6%。據此可知,該時期A.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 B.規范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C.南北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削弱 D.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地位下降2.(2023·全國新課標卷·35)一些發達國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長、對自然資源的盲目開采和短視的經濟政策是造成當今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環境問題“共同責任論”,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與發達國家相同的環境責任。該主張意在A. 公平公正地解決全球的環境問題 B. 合理利用資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C. 推卸發達國家應承擔的歷史責任 D. 承認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國際地位3.(2023.湖北高考.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銀行正式營業。截至1949年6月底,銀行資產約為20.73億美元,貸款審批情況如下表(單位:億美元),這反映二戰后初期世界銀行國別 貸款 法國 荷蘭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 洛伐克 丹麥 伊朗 盧森堡 墨西哥 波蘭 巴西申請額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批準額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A.配合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B.貸款對象集中于不發達國家C.決策行為受到冷戰影響 D.推動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形成4.(2023.浙江6月高考.20)進入20世紀下半葉,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們必須同時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種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狀態下進行的,這使得各民族國家和地區文化的特殊性與獨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關注。如果說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質的規定性的話,那么民族或地區文化也有自己內在的運行邏輯。這一材料旨在說明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種不可改變的發展趨勢B.各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應按照固有軌跡各自演進C.世界各民族需要積極吸納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D.尊重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應有之意5.(2022. 湖南高考.15)讓·莫內是二戰后法國著名政治家,堪稱“歐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寫到:“歐洲統一不會使大國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歐洲統一是引起歐洲變化繼而世界變化的一種方法。”這里的“變化”是指A.消除國家邊界,新建主權實體 B.建立共同制度,承擔共同責任C.淡化意識形態,實現求同存異 D.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友誼6.(2022.天津高考.13)有學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長了1.9倍,世界谷物產量增長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長了3.7倍,全球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見A.經濟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C.南北不平衡的危險性 D.世界多極化的必然性7. (2022.1.浙江高考.23) 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生效,但倡導歐洲統一的人們所希望看到的,遠不僅僅是一個共同市場或關稅同盟。對他們而言,共同市場只不過是實現“歐羅巴合眾國”夢想的序曲。其后,助力他們實現“夢想”的舉措包括①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建立 ②歐洲統一貨幣的正式啟用③《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訂 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臨時適用協定書》的簽署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8.(2022.廣東高考. 16)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對外政策報告中說:“歐洲今天已比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維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聯合和更名副其實的伙伴關系是符合美國利益的。美國意在A.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 B.聯合歐洲消除滯脹危機C.調整與西歐國家關系 D.加大與蘇聯對抗的強度9.(2021.湖南高考.16) 20世紀60 年代初,日本國民對1946年憲法的共識是“擁護憲法等于和平與革新,修改憲法等于反動與保守”;進入8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對“憲法限制日本做出國際貢獻”的觀點表示贊同。這種變化反映當時日本A.修改憲法無法阻擋 B.力圖促進地區和平穩定C.大國主義思潮抬頭 D.軍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10.(2021.山東高考.15)下圖是20世紀70年代歷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發表的主要文件。它們反映出不結盟運動發展的目標是A.實現第三世界的經濟合作 B.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C.維護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 D.構建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11. (2021.江蘇高考.16) 2003年1月,歐洲議會就是否支持英國對伊拉克動武進行辯論、投票,法、德兩國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決危機,其主張獲281票支持,209票反對。會后,英、意、葡等歐盟5個和東歐3個入盟候選國領導人聯名發表公開信,表示堅決支持美國對伊戰爭。由此可知A.歐美聯盟關系裂痕凸顯 B.英國脫歐傾向初露端倪C.美國極力操控歐洲議會 D.法德兩國主宰歐盟事務12. (2021.遼寧高考.16)如圖中①②③④分別是不同時期的歐盟成員國示意圖。符合歐盟歷史發展進程的是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④③①②【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95年1月1日,瑞典、芬蘭、奧地利正式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2007年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加入歐盟;2020年英國脫歐。C項正確;A、B、D項排序有誤,排除。故選C項。13.(2021.湖北高考.15) 1957年《羅馬條約》簽署時,條約文本因故無法打印。為免遷延生變,法、意、荷、比、盧和聯邦德國六國代表決定先在空白紙上簽名,這就是著名的“空白頁面”故事。這一違背常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A.西歐貨幣同盟建立迫在眉睫 B.歐洲各國形成高度政治互信C.與會各國實現聯合愿望迫切 D.共同應對石油危機刻不容緩14. (2020·天津高考)如圖是不同類型國家的進出口依存度變化示意圖。該圖適合用來說明( )A.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增長B.世界經濟區域化的發展C.發達國家經濟陷入了滯脹D.世界貿易全球化的加強15. (浙江高考)全球化時代對全球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任重道遠。下列項中不屬于全球治理的問題是( )A.環境污染 B.民族文化C.能源危機 D.糧食短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