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 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一、世界多極化趨勢1 多故化是趨勢,不是格局現狀;現狀是一超多強。2 表現是美歐俄日中都很強。二、經濟全球化1、過程(1)新航路開辟(2)資本主義在西歐興起(3)工業革命,推動世界市場擴大,國際貿易和投資發展(4)戰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建立。(5) 19 世紀7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代表的新科技發展。(6)19 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迅猛發展(7)1995年,世貿組織誕生。(8)2001牛,中國加入世貿2、評價(1)加快了世界經濟的發展。(2)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失控的風險(3)一些國家出現了 “逆全球化三、經濟區域集團化1. 也叫“經濟區域一體化2. 歐盟歐洲一體化、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亞太經合組織。四、其他1. 社會信息化。2. 文化多樣化。3.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4. 面臨系列問題與調整。5. 在合作共贏中促進全球共同發拓展: 世界多極化趨勢在20世紀60一70年代就已經出現,并不是在冷戰結束后才出現的。就是說,在兩極格局期間就已經出現了多極化趨勢。·市場經濟是世界市場的基礎,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建立在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園內普遍確立的基礎之上。蘇東劇變后,世界上只有朝鮮一國還在堅持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在當前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對經濟全球化有促進(集國內部加強合作)和阻礙(對外具有一定排他性)的雙重作用。·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擴大了世界市場,有利于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和合理配置,降低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憑借資金、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絕對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發展中國家明顯處于不利地位,二者的貧富差距容易在競爭中加劇。因此,發展中國家需要理性對待經濟全球化,既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又要規避風險保護自身。 歐盟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組織,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全方位聯合。北美自由貿易區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集團,也是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經濟集團。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既不像歐盟那樣有著超越主權的組織機構,也不像北美自由貿易區那樣有著共同的經濟合作協議,它只是官方論壇性質的組織,成員國之間文化和歷史差異較大,一體化程度最低。·1500——1765 年是經濟全球化的起步階段,全球貿易網絡形成。1765——1914 年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確立。1914——1945 年是經濟全球化的倒退階段,一戰、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和二戰使其連遭重創。1945 年以來是經濟全球化的新發展階段,尤其是兩極格局結束后,經濟全球化更是迅猛發展·雖然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格局在不斷調整改善,但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仍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起來, 冷戰雖然結束,但冷戰零和思維依然存在。零和思維(零和博弈)是一種你死我活非贏即輸的對抗性思維,就像玩撲克或打麻將,你想贏就必須讓別人輪,別人贏你就必然會輸,你輸多少別人就贏多少,輸贏相加之和為“零”。與冷戰零和思維相對的是“和平共贏”。 逆全球化是指逆向抵制全球化進程、要求降低全球化速度的行為與浪潮,表現為貿易保護、控制移民、民粹主義等,20世紀 30 年代經濟危機期間的貨幣戰和貿易戰就已拉開了逆全球化的序幕 多個國家只有地理上相鄰,才可能實現“區域集團化”“區域一體化”。如果某組織機構各成員國分布于各洲,則不是“區域集團化”“區域一體化”。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國社會主義迅速發展”“世界殖民體系崩潰”“歐盟形成”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體現當時世界的特點是( )①社會主義國家的曲折發展 ②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③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迅速 ④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2023年4月6日中國代表與歐盟委員會代表舉行的會談中,雙方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和歐洲一體化是雙方各自著眼未來作出的戰略選擇。下列構成歐洲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節點的選項是( )A.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歐洲混戰局面B.在德法的《競爭力公約》基礎上通過《歐元公約》C.簽訂《非戰公約》,廢棄以戰爭作為國家政策T具D.出臺《國際聯盟盟約》,以增進國際間合作與安全3.2022年6月8日,聯合國秘書長全球危機應對小組(GCRG)發布第二份關于糧食、能源和金融系統的最新報告,稱在新冠疫情和氣候危機及俄烏沖突下,全球食品、能源和化肥市場遭受的價格沖擊正不斷升級。報告稱,估計94個國家的16億人至少面臨其中一項危機局面。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 )A.能源危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障礙B.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C.逆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主流D.全球化使傳統社會問題呈現全球共性4.人們在觀察世界銀行提供的近三十年國際資本流動、貿易狀況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相關數據時,得出的結論較為合理的有( )①普遍建立的市場機制刺激經濟快速增長②金融危機與疫情沖擊了全球化發展進程③國際資本的流動狀況影響國民收入水平④推動開放普惠包容共贏,以合作應對挑戰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5.下列對《1980年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與國民生產總值情況統計表》中的信息解讀正確的是國家或地區 人口/百萬人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 國民生產總值(億美元)美國 228 11360 25900蘇聯 265 4550 12050日本 117 9890 11570歐洲共同體 317 — 29070法國 54 11730 6330聯邦德國 61 13590 8280英國 56 7920 4430意大利 57 6480 3690中國 980 450 4410A.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兩極格局正式形成B.兩極格局之下世界多極化趨勢的不斷發展C.美蘇爭霸中蘇聯始終處于守勢的經濟根源 D.歐洲已經具備了完全擺脫美蘇威脅的實力6.下列選項中,結論與史實相符的是史實 結論A 12—19世紀,日本處于幕府統治時期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強化B 瑪雅人培育出了玉米、西紅柿、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煙草等 地理環境決定了美洲文明的發展演變C 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規定了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等內容 標志著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D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誕生,有128個成員國。截至2020年,世界貿易組織有164個成員國,25個觀察員國 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趨勢加強A.A B.B C.C D.D7.有學者指出:“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讓世界變小了世界仍然沒有完全擺脫西方發達國家的主導。在此背景下出現的多種經濟集團,在聯合國表達著各自的訴求?!边@一觀點旨在說明A.國際新秩序尚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B.聯合國致力于推進全球化進程C.經濟多極化是政治多極化趨勢的基礎 D.全球經濟的失衡現象日益劇烈8.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的成立,是為了促進亞洲經濟發展,并改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2021年10月有104個正式成員國,包括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的中國、英國、法國、俄羅斯。近日亞投行宣布,到2023年7月1日,其所有投資項目將實現與《巴黎協定》相關目標完全保持一致。這表明亞投行①其建立與亞洲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有關②參與合作的國家地區已突破亞洲范圍③取代世界銀行發揮國際金融主導作用④有利于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日益完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下表為二戰后世界貿易額的相關統計,這體現出時間 世界貿易額1948年一1966年 年均增長率6.6%1966年一1977年 年均增長率9.2%20世紀80年代 增速有所放緩20世紀90年代 世界貿易額峰值相當于1980年的兩倍A.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B.凱恩斯主義的指導作用C.區域性經濟集團的出現 D.經濟全球化的曲折前行10.20世紀著名的外交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其《世界秩序》一書中認為國際經濟體系已經全球化,而世界政治還是以民族國家為基礎。能佐證以上觀點的有①蘇聯解體 ②歐盟成立 ③英國脫離歐盟 ④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11.下圖漫畫:自毀招牌(美國總統特朗普揮舞大錘,砸毀了自由女神像、“貿易條款”、“移民政策”,以及“民主價值觀”底座,旁邊的西方盟友驚呼:現在特朗普的美國還代表啥?)。這反映了A.美國要幫助西方盟友發展經濟 B.美國利益優先,反全球化C.美國聯合西方盟友,共同對付俄羅斯、中國 D.美國放棄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12.2020年11月15日,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15個亞太國家正式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標志著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這反映出自由貿易區①是全球性的國際貿易組織 ②增強區域集團的經濟合作③成為區域集團的主流形式 ④有利于經濟全球化的加強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3.20世紀90年代以來,更多發展中國家開始擁抱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并從中分享貿易、跨國投資和技術外溢的收益。目前構成全球貿易總額84%的164個WTO締約成員國中,超過半數是在1995年1月1日確定的創始成員國之后加入的。這表明A.信息技術革命提升了經濟增長質量 B.發展中國家確立了國際經濟新秩序C.跨國公司縮小了各國經濟水平差距 D.世界格局變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拓展14.下表是1950年、1970部分國家經濟數據表(單位:百萬噸),對上如表分析準確的是年份 項目 聯邦德國 美國 英國 法國 日本1950年 原油產量 1.1 266.7 — 0.1 0.3鋼產量 12.1 87.8 16.6 8.7 4.81970年 原油產量 7.5 475.3 0.1 2.3 0.8鋼產量 45.3 119.3 28.3 23.8 93.3①日本經濟增長因馬歇爾計劃援助 ②法德經濟受益于歐洲一體化進程③北美自貿區穩固了美國經濟霸權 ④戰后西歐各國生產得到較快發展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5.下圖是某個歷史時期德國的地圖。下列各項歷史事件發生于這一時期的是蘇聯的建立 B.簽署《關貿總協定》C.歐共體誕生 D.歐盟正式成立16.表中國際組織的出現,反映出( )成立時間 名稱1967 年 東南亞國家聯盟1973 年 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1975 年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1975 年 拉丁美洲經濟體系1983 年 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A.越來越多的亞非拉國家開始進入世界體系B.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C.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一體化有了重大進展D.發展中國家經濟獲得了迅速發展17.有學者指出,盡管經濟全球化對第三世界引進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等無疑有正面效應,但從第三世界的角度看,東歐劇變后資本主義全球化在理論和實踐上最轟轟烈烈的近10年間,實質上是對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過程。該學者意在說明( )A.第三世界成為重要力量 B.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C.冷戰思維意識依然存在 D.國際經濟新秩序亟待建立18.下圖為美國、日本與中國1961—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走勢圖(單位:億美元)。該圖可以用來說明( )A.美國經濟優勢地位的喪失 B.世界經濟發展呈現不均衡特征C.中國逐漸主導經濟全球化 D.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19.1997年5月,法國總統希拉克訪華,雙方宣布“中法兩國應承前啟后建立長期的全面伙伴關系”。1998年,中英兩國宣布發展全面伙伴關系。同年,中國同歐盟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伙伴關系。這一時期中歐關系的發展( )A.推動了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 B.反映了世界格局的根本性變化C.得益于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 D.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興起20.1963年,第18屆聯大討論召開貿易與發展會議問題,會上75個發展中國家發表聯合宣言,形成“七十五國集團”。1964年擴大為77個國家和地區,并發表聯合宣言,譴責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對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的掠奪與控制。截至2022年7月,該組織共有133個成員。該集團的成長( )A.標志著發展中國家登上國際政治舞臺 B.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C.改變了發達國家主導國際政治的局面 D.助推多極化趨勢發展二、材料分析題21.歐洲的合與分材料一 16到19世紀,歐洲近代民族國家逐漸形成,先后出現了英國、法國、德國等民族國家,各國進行了長期、激烈的戰爭。二戰以后,歐洲人痛定思痛,感覺到發展水平接近又具有相同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國家之間組成一個市場是自然而且必要的,開啟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這里有一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就是發展水平和程度的問題。“民族國家”在歐洲的中世紀末期出現,是因為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每個民族都要維護自己的經濟主權和在此基礎上的政治主權,這是16世紀到19世紀的事實。現在又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民族國家”之間的界限需要突破了。——摘編自陳樂民《20世紀的歐洲》材料二 歐洲一體化整合了歐洲各國資源,使歐洲各國經濟合作更加縝密,成為世界上排在前幾位的巨大經濟體。歐洲一體化使歐洲各國重新回到世界舞臺中央,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極大遏制了單一國家稱霸世界的圖謀,在國際活動中有了自己的話語權,使其成為多極化世界中的一“極”。進入21世紀,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1995—2013年,歐盟三次擴員,吸收了18個新國家。新老成員國之間、富國與窮國之間,出現了矛盾與沖突。特別是2008年歐洲金融危機爆發時,它的內部矛盾進一步彰顯。2016年英國通過了“脫歐”公投,使歐洲一體化不進反退。歐盟一體化主要受到兩個不利因素的制約,一是歐盟內部的一致性與集體行動能力;二是歐洲與美國的關系,在很多時候,西歐作為美國的盟友,不得不按照美國的意志行事。——摘編自于洪君《熱話題與冷思考》等(1)從材料一中提煉作者的觀點,結合所學加以論證。(2)閱讀材料二,概括歐洲一體化的成果和面臨的問題。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1 1967年歐共體國家 圖2 歐盟國家(截至2013年)讀圖并結合所學分析歐共體到歐盟的變化,概述歐共體發展到歐盟的歷史條件。三、論述題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圖為某學者設計的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的世界經濟功能體系框架:根據材料,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世界史的相關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闡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參考答案:1.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組合選擇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根據材料中的信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國社會主義迅速發展”,說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了嚴重的曲折,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不是一帆風順的,①正確。根據材料中的“歐盟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八九十年代,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迅速,是最終實現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步驟和途徑,③正確。根據材料 結合所學知識,冷戰結束后,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峙局面不復存在,世界格局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后,新興國家崛起,各種國際力量正處于此消彼漲過程中,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④正確。②錯在材料當中沒有列舉能夠說明世界局部形勢動蕩嚴重的事件,無法得出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結合上述分析可知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2.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和歐洲)。根據材料可知,“歐元公約”的核心是經濟治理改革,促進成員國經濟更加融合,有利于歐洲一體化發展,符合題意,B項正確;威斯特伐利亞和會被公認為是歐洲最早的一次國際會議。1648年“三十年戰爭”參戰各國為了恢復歐洲和平,而在威斯特伐利亞召開會議結束戰爭。會議上法國和瑞典鞏固了戰場上所取得的成果,取得了與神圣羅馬帝國同等的地位。它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戰爭的先例,并肯定了國家主權原則,標志著近代國際關系史和近代歐洲外交史的開端,對后世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非戰公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渴望和平的壓力下締結的,它是第一個正式宣布廢棄以戰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性國際公約。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國際聯盟盟約》是《凡爾賽和約》的第一部分,為建立國際聯盟而制定的規則。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3.D【詳解】本題考查經濟全球化,根據材料“在新冠疫情和氣候危機及俄烏沖突下,全球食品,能源和化肥市場遭受的價格沖擊正不斷升級。報告稱,估計94個國家的16億人至少面臨其中一項危機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因新冠疫情氣候危機及俄烏沖突下西方對俄實施的全面制裁,這些因素使得二戰以來通過協調與合作促進經貿自由發展的機制遭遇挑戰,食品、能源和市場價格沖擊這些傳統社會問題不再僅僅局限于某一國家或者地區,而演變成了全球的共性問題,D項正確;A項“能源危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障礙”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主流,排除C項。故選D項。4.D【詳解】根據材料中的數據信息,可知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下,人均GDP增長率、貨物和服務進口占比呈下降趨勢,故金融危機與疫情沖擊了全球化發展進程;結合所學可知,資本流出可以帶動本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擴大本國商品在外國的市場份額和占領世界市場,故國際資本的流動狀況影響國民收入水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個國家應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推動開放普惠包容共贏,以合作應對挑戰。故②③④正確,D項正確;現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里也有經濟增長緩慢,甚至是負增長的情況,無法得出普遍建立的市場機制刺激經濟快速增長,①錯誤,A項含有①,排除A項;B項含有①,排除B項;C項缺少②,排除C項。故選D項。5.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80年,法國、聯邦德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要高于美國,歐共體的國民生產總值高于美國,蘇聯、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也接近美國的一半,體現了世界經濟多極化,推動了世界政治多極化發展,B項正確;華約成立標志美蘇兩極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項;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蘇爭霸中,蘇聯處于攻勢,美國處于守勢,排除C項;歐洲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不能說是“具備完全擺脫美蘇威脅的實力”,排除D項。故選B項。6.D【詳解】根據材料“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誕生,有128個成員國。截至2020年,世界貿易組織有164個成員國,25個觀察員國”可知,體現了新時期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趨勢加強,D項史實與結論相符,D項正確;從公元 1192 年到 1867 年,在日本歷史上是武士階級掌握政權、實行軍事封建統治的"幕府政治"時期。這一時期天皇權威基本喪失,國家主要由武士掌控,因此,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沒有加強,排除A項;結論“地理環境決定了美洲文明的發展演變”說法錯誤,地理環境會影響文明的發展,排除B項;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早于1935年美國頒布的《社會保障法》,排除C項。故選D項。7.C【詳解】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經濟全球化”“地區經濟一體化”“西方發達國家的主導”“多種經濟集團",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和多極化;“多種經濟集團,在聯合國表達著各自的訴求”,體現了政治的多極化趨勢,C項正確;A項反映的是材料的局部信息,排除;BD項的表述與題中材料無關,排除。故選C項。8.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促進亞洲經濟發展,改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立的亞投行,有包括英法俄在內的百余個正式成員國,強調其所有投資項目將實現與《巴黎協定》相關目標完全保持一致,表明其建立與亞洲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有關,參與合作的國家地區已突破亞洲范圍,且有利于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日益完善,說法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亞投行的宗旨和目標說明其并未取代世界銀行在國際金融中的主導作用,說法③不符合題意,排除與之組合的ACD三項。故選B項。9.D【詳解】依據題干表格數據可知,二戰后到20世紀90年代世界貿易額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二戰后到70年代后期世界貿易額年均增長率呈現上升的趨勢,但是到了80年代增速有所放緩,可見經濟全球化是二戰后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但是其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具有曲折性,據此可知,體現出經濟全球化的曲折前行,D項正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而且該體系是國際貨幣金融體系,與題干所述世界貿易并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凱恩斯主義強調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但是70年代以來面對滯脹危機,西方國家紛紛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調整經濟政策,而且與世界貿易額的變化也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區域性經濟集團開始出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但是題干還涉及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世界貿易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10.C【詳解】根據“認為國際經濟體系已經全球化,而世界政治還是以民族國家為基礎”可知其強調各國家與地區仍然以本民族的利益為主,結合所學可得出③英國脫離歐盟、④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都是這一原則的體現,C正確;①蘇聯解體、②歐盟成立都與主旨無關,排除ABD。11.B【詳解】美國總統砸毀了自由女神像、“貿易條款”、“移民政策”,說明美國實行美國利益優先,反對貿易自由化,反對經濟全球化,故選B;美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維護國家利益,排除A;漫畫無法體現美國聯合西方盟友,共同對付俄羅斯、中國,排除C;D不符合史實,排除。【點睛】12.D【詳解】據題意可知,RCEP是區域貿易組織,不是全球性的國際貿易組織,①不符合題意;RCEP的組建是增強區域集團經濟合作的表現,②符合題意;僅根據RCEP的組建無法說明成為“主流形式”,③不符合題意;加強經濟區域合作有利于經濟全球化的加強,④符合題意。故選D,排除ABC。13.D【詳解】20世紀90年代兩極格局結束,在新的世界格局下,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擁抱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并從中分享貿易、跨國投資和技術外溢的收益,說明世界格局的變化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拓展,故選D;材料反映的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沒有體現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排除A;B項說法錯誤,國際經濟新秩序沒有確立起來,排除B;跨國公司的發展實際上是拉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排除C。14.C【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二戰后西歐各國實現了聯合,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所以法德經濟受益于歐洲一體化的進程,而且西歐各國的生產也得到較快發展,②④符合題意,故選C;馬歇爾計劃針對的是西歐諸國,日本沒有接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①錯誤;北美自貿區到20世紀90年代才成立,③錯誤,故排除ABD。15.C【詳解】根據圖示內容可知德國分裂為兩個德國,德國分裂的時間是1949年,因此在德國分裂的這一段時期內出現的時間主要是1967年歐共體的誕生,故選C;蘇聯的建立是1922年,《關貿總協定》的簽署是1948年,此時德國尚未分裂,排除AB;歐盟的正式形成是1993年,此時德國已經結束分裂,兩德合并,排除D。故選C。1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界60--80年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60—80年代,發展中國家先后成立了一些地區性經濟合作組織,說明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取得了新的進展,C項正確;19世紀中后期,伴隨著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越來越多的亞非拉國家被卷入世界體系,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一直主導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排除B項;材料現象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但是否迅速發展由材料無法判斷,排除D項。故選C項。17.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信息,在當今全球化不斷加強的趨勢下,對于第三世界國家,雖然可以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等正面效應,但站在第三世界的角度看,東歐劇變后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發展,實質上是對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過程,是資本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是舊的國際秩序秩序的新發展,故該學者意在說明當今世界亟需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D項正確;材料強調經濟全球化下對第三世界處于被動地位,無法說明第三世界成為重要力量,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經濟的全球化,不是政治的多極化,排除B項;材料是說全球化發展,不是冷戰思維,排除C項。故選D項。18.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今(世界)。據美國、日本與中國1961—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走勢圖可知,1961-2011年間,世界主要不同經濟體的GDP高低不一,各有起伏,說明世界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B項正確;美國依然處于經濟優勢地位,排除A項;發達國家主導當今的經濟全球化,排除C項,材料涉及世界經濟的聯系,無法說明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排除D項。故選B項。19.A【詳解】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選項用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范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歐洲)。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和歐洲國家之間的關系密切,不斷推進,而中歐作為當今世界重要的國際力量,雙方關系的良性發展有助于推動經濟全球化,A項正確;這一時期世界格局并未發生根本變化,排除B項;中國和歐洲的法國、英國關系的進展不屬于區域經濟集團化范疇,排除C項;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排除D項。故選A項。20.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1963年至2022年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七十五國集團”不斷發展,體現了二戰后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團結協作,反對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努力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這有助于多極化趨勢的發展,D項正確;1961年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發展中國家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聯合抵制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掠奪,這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排除B項;該集團的成長并未改變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政治局面,表述有誤,排除C項。故選D項。21.(1)示例:觀點:生產力的發展影響了歐洲的分與合。或觀點:生產力的發展是促進歐洲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關鍵因素,也是促使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論證: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影響社會歷史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歐洲的分與合局面的出現都受到生產力因素的影響。16-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海外殖民活動的開展,增強了西歐民族國家的經濟實力,也加劇西歐國家之間的利益爭奪,每個民族都要維護自己的經濟主權和政治主權,“民族國家”的觀念得以強化。19世紀,隨著歐洲國家工業化的實現,自由貿易興起。20世紀后半葉,歐洲經濟和貿易進一步發展,國際聯系增強,西歐各國要求突破狹小的本國市場,促進經濟發展和實力增強。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90年代,歐洲聯盟建立。歐洲一體化的實現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2)成果:歐洲一體化推動了西歐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歐洲的國際地位,使其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極”。問題:成員國內部存在矛盾和沖突;英國“脫歐”使得一體化進程遭受現實挫折;美國對歐盟事務的干涉。【詳解】(1)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根據“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每個民族都要維護自己的經濟主權和在此基礎上的政治主權,這是16世紀到19世紀的事實?,F在又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民族國家’之間的界限需要突破了”可知生產力的發展影響了歐洲的分與合??蓮臍W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海外殖民活動、歐洲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等內容展開闡述,言之有理即可。(2)成果:根據“歐洲一體化整合了歐洲各國資源,使歐洲各國經濟合作更加縝密,成為世界上排在前幾位的巨大經濟體”、“在國際活動中有了自己的話語權,使其成為多極化世界中的一‘極’”得出歐洲一體化推動了西歐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歐洲的國際地位,使其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極”。存在的問題:根據“一是歐盟內部的一致性與集體行動能力;二是歐洲與美國的關系,在很多時候,西歐作為美國的盟友,不得不按照美國的意志行事”可知主要是成員國內部存在矛盾和沖突;英國“脫歐”使得一體化進程遭受現實挫折;美國對歐盟事務的干涉。22.變化:國家數量增加;以歐共體為中心范圍不斷擴大;從經濟一體化組織變為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歷史條件:歐洲一體化趨勢加強;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兩極格局的結束。【詳解】“變化”,由兩幅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得出:國家數量增加、以歐共體為中心范圍不斷擴大、從經濟一體化組織變為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歷史條件”,依據所學知識從歐洲一體化趨勢加強、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兩極格局的結束等角度分析。23.論題:世界經濟發展不能依靠強國主導,而要依賴各國協商對話,共同發展。二戰后,在美國的主導下,布雷頓森林體系等國際組織建立,反映了世界經濟的體系化、制度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起了主導作用,推動了全球化進程。但是,二戰后歐洲聯盟、世界貿易組織等經濟組織都是通過國際會議和國際協議的方式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的迅猛發展,使各國間的利益休戚相關,更需要加強國際合作;發達國家的主導,導致了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平等,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因此,只有加強協商對話,照顧各方利益,才有利于全球化的健康發展。【詳解】本題為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現代(世界)。首先,根據材料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擬定具體的論題。根據材料示意圖中的“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的世界經濟功能體系框架”可得出,其主旨在強調當今世界的對話機制問題,從材料可以看出,其設計突出了各國的平等對話,而不是大國主導,因此可得出論題為世界經濟發展不能依靠強國主導,而要依賴各國協商對話,共同發展。論述的內容,可先概括二戰后建立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積極影響以及存在的問題,同時再論述二戰后歐洲聯盟、世界貿易組織等經濟組織都是通過國際會議和國際協議的方式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然后結合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進行說明,得出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更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并指出發達國家的主導,導致了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平等,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只有加強協商對話,照顧各方利益,才有利于全球化的健康發展。最后總結提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