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學 校 年 級課 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課 型課 時主備教師 授課教師 授課班級學習目標 1.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2.知道改革開放的進程和成就 3.理解“一國兩制”的內涵和意義教學過程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1.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1)時間:1978年5月, 問題的討論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2)內容: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 ”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左”的錯誤。 (3)意義:成為 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 2.十一屆三中全會 (1)歷史背景 ①思想解放:1978年5月,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放了 ,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了重要思想理論準備。 ②指導思想: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 (2)召開:1978 年12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3)內容 ①工作中心:決定停止使用以“ ”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②戰略決策:實行 的戰略決策。 ③恢復路線: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 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了 、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經濟路線確定了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組織路線確立了以 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④撥亂反正: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4)意義 ①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 。 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思維點撥轉折: 實現了黨工作重心的轉移:階級斗爭為綱→經濟建設為中心 徹底結束了文革“左”傾錯誤的束縛,實現了黨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新的領導集體; 3.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 原則:黨和國家按照實事求是、 的原則加快平反冤假錯案的步伐。 (2)表現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陸續得到平反。 ②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 人士和知識分子等恢復了名譽。 ③國家改正了錯劃 的案件,摘掉地主、富農分子的帽子,為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落實政策。 ④將小商小販、手工業者等勞動者同原 區別開來。 ⑤支持民主黨派恢復活動,認真落實 政策和宗教政策, 重申僑務政策。 4.民主法治建設 (1)總結歷史: 1981年6月, 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和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32年來的歷史,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2)修訂憲法 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1982年年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 》。這部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二、改革開放進程 (一)開始實施 1.對內改革 (1)農村改革: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 在全國各地逐步推廣開來。到1983年農民收入明顯增加。 含義: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農戶使用,農業集體生產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經營方式:集體生產→分戶經營 分配方式:平均主義→按勞分配 (2)城市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按照逐步擴大國有企業 、實行 原則,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放權讓利,修正了計劃經濟 2.對外開放 項目表現特點創辦經 濟特區1980 年5月,中央決定在 、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采取多種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陸,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沿海港 口城市1984 年,中央進一步決定開放 個沿海港口城市經濟 技術區建立起一批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特”在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方法。經濟特區仍然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二)逐步深化 1.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了“ ”重大命題。 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的理論,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3.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為中共十四大召開了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 經濟體制目標:1992年, 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 。 4.改革縱深發展:我國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總體思路推進 ,大力推進財政、稅收、外貿、外匯、價格、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體制改革。 5.2000年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 ”戰略,后來發展成為“ ”和“ ”相結合的開放戰略 6.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使中國更深層次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 (三)穩步推進 1.發展目標: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向 和 穩步推進。 2.成果:到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三、“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 1.“一國兩制” (1)理論: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 ”的構想。 ①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②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2)實踐 ①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國政府先后同英國和葡萄牙政府分別簽署了中英、中葡聯合聲明。 ②1997年7月1日中國對 恢復行使主權。 ③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 恢復行使主權。 (3)意義:香港、澳門的回歸,標志著祖國 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2.兩岸關系的進展 (1)緩和:1979 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 》后,中國政府推動大陸同臺灣同胞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 促進雙方人員往來。 (2)對話 ①九二共識:1992 年11 月,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在香港舉行會晤,達成了在處理兩岸事務性交涉中“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 后被稱為“ ”。 ②汪辜會談:1993 年 4 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 。 (3)發展 ①頒布《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 》,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以最大誠意和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表現了反對和遏制“ ”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 ②習馬會面: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 會面,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這是1949年以來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 。 思維點撥:中共歷史上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會議 時間會議內容工作重心歷史意義1927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通過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城市→農村是由大革命 失敗到土地 革命興起的 轉折點1935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革命形式轉危 為安,黨的歷 史上生死攸 關的轉折點1949 七屆二中全會 指出黨的工作重心轉移,提出黨的總任務是把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農村→城市- 1978 十一屆三中全會 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以階級斗爭為綱”→經濟建設實行改革開 放和開辟中 國特色社會 主義道路的 起點;標志著 中國進入社 會主義發展 新時期【教材補充】鄧小平南巡談話: 背景: 國際: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終結。 國內:政治經濟進入低谷,改革開放進入一個關鍵時期。 內容: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2.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 3.計劃和市場的關系 4.關于判斷的標準: 三個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發展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 【思維點撥】港澳回歸的意義 1.標志著中國國土徹底結束了被外國列強占領的局面,中國人民血洗了百年恥辱,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又近了一步。 2.使香港、澳門的歷史發展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時代。 3.對早日解決臺灣問題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范例。 【易混辨析】港澳問題與臺灣問題的區別 (1)港澳問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談判,而解決臺灣問題是在“一國兩制”的架構下,兩岸平等協商,屬國家內部事務問題。 (2)國家在港澳駐軍,表明中國對港澳恢復行使主權,具有象征意義。臺灣和祖國大陸同屬中國的一部分,臺灣可以保留軍隊,但不應對大陸形成威脅。 隨堂演練 1、1978年5月,《光明日報》刊發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起了廣泛關注。該文初稿作者在聽到贊譽聲的同時,也因看到一些報刊批評該文“違反中央精神和反對毛澤東思想”,轉而安排“后事”:“我已經有思想準備了,我準備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當時( ) A.社會輿論呈“百花齊放”之勢 B.“左”傾束縛亟待突破 C.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漸入人心 D.“兩個凡是”名存實亡 2、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相繼頒布了《刑法》《民法》《經濟法》等各種法律法規。這表明我國( ) A.法制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 B.法律法規制定的越來越多 C.形成日趨完備的法律體系 D.人民的法律意識日益增強 3.1987年,臺灣民眾發起返鄉運動,印發《我們已沉默了四十年》的傳單30萬份。傳單寫道:“難道我們沒有父母?而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則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這一潮流促成了( ) A.兩岸隔絕狀態的打破 B.“九二共識”的達成 C.“和平統一”口號的提出 D.海峽兩岸“三通”的開展 4.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香港回歸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義是( ) 在中國國土上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的占領 B.中國在完成統一大業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C.為安全先行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動中國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