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學習目標】1.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與意義,運用表格梳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基礎知識】一、(一)十一屆三中全會背景 ①1976年粉碎“ ”后,國民經濟處于徘徊中前進的狀態; ②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在全國范圍內展開,這次討論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 ”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標志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內容 ①停止使用“ ”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 的戰略決策; ②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意義 實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形成了以 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中國歷史由此進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二)撥亂反正:1. 平反冤假錯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按照實事求是、 的原則加快平反冤假錯案的步伐。2.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 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該決議科學的總結新中國成立32年來的歷史,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礎。該決議標志著黨在思想上撥亂反正工作的完成。3. 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改革開放進程(一)探索階段(1978-1992年)改變原有體制的弊端1.農村改革(1978年12月開始于安徽、四川,由地方到中央)(1)背景:人民公社體制嚴重束縛農村生產力的發展(2)措施:推廣 ;廢除人民公社體制,改社建鄉(3)作用:農業發展,農民收入增加。2.城市改革(1984年全面展開,中心:增強企業活力)(1)背景:原有體制的弊端(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分配中的平均主義)(2)措施:逐步擴大國有企業經濟自主權,實行 分開原則。(3)作用:調動了工人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推動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3.對外開放:背景1979年4月, 在中央工作會議期間,第一次提出辦特區的主張。過程(1)經濟特區: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第一批 。1988年,在海南島設置海南經濟特區。(2)沿海開放城市: 年,開放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并在其中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城市的開放加快了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步伐。(3)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起,開放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4)進一步對外開放:1990年,開放浦東,設置上海浦東新區,成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后來,又開放重慶等5個長江沿岸城市,開放成都、昆明等18個內陸省會城市和滿洲里等13個邊境城市。意義(1)形成了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內陸會城市,從東部到中西 、多層次、寬領域的新格局。(2)對外開放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還給我國帶來了更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了大批技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4.理論總結:(1)十二大:1982年,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命題。(2)十三大:1987年,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 ,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三步走”發展戰略。(二)深化階段(1992年-21世紀初)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深化改革:(1)理論基礎:鄧小平南方談話, 年春。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為十四大召開作了重要思想理論準備。(2)確立目標:十四大,1992年,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推進國企改革:建立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4)推進財稅、外貿、外匯、價格、住房、社保等方面的體制改革。2.推進開放:(1)2000年后,形成“ ”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2)2001年12月,加入 ,深層次參與全球化進程,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3.成果: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穩步推進。中共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發展”方針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國民經濟邁上新臺階。到2010年,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三、“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一)理論提出:1.時間:20世紀80年代初, 為解決臺灣問題提出。2.含義:一個中國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注:“一國兩制”是在解決臺灣問題時提出的,但率先運用于香港和澳門問題的解決。(二)成功實踐1.港澳問題:1997年7月1日,中國對 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 恢復行使主權。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進一步。2.海峽兩岸關系的進展:(1)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 》,提出和平統一。(2)1987年允許臺灣居民赴大陸 ,打破了兩岸同胞近38年的隔絕狀態。(3)1992.11,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達成“ ”: “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4)1993.4,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會談,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5)2005.3, 《 》, 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6)2008年兩岸 、通航、通商(7)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見面,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發表意見。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見面。【思維點撥】兩個凡是1977年2月7日,華國鋒公開提出“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實際上反映出全國上下仍有部分"左"的思想潮流。新中國成立后的四部憲法新中國成立以后,先后頒布了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1978年憲法和現行的1982年憲法。比前三部憲法相比:82憲法結構順序安排更合理,前三部憲法都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作為第三章放在《國家機構》后面,而1982年憲法則把它改為第二章,緊隨《總綱》之后,表明它是《總綱》的延伸,也顯示出國家對公民權利認識的深化和對公民權利保障的重視;二、82憲法規定公民基本權利的條文為18條,54年憲法是14條,75年憲法是2條,78年憲法是13條,并新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批評、建議、控告、檢舉權、勞動權及公民權利實現的物質保障等。這樣的調整也是吸取文革的教訓,完善對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的保障。關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幾點誤區(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有改變土地的公有制性質,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但并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不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是發展鄉鎮企業、非農產業。港澳回歸的意義1.標志著中國國土徹底結束了被外國列強占領的局面,中國人民血洗了百年恥辱,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又近了一步。2.使香港、澳門的歷史發展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時代。3.對早日解決臺灣問題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范例。【自我檢測】1、1978年5月,《光明日報》刊發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起了廣泛關注。該文初稿作者在聽到贊譽聲的同時,也因看到一些報刊批評該文“違反中央精神和反對毛澤東思想”,轉而安排“后事”:“我已經有思想準備了,我準備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當時( )A.社會輿論呈“百花齊放”之勢 B.“左”傾束縛亟待突破C.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漸入人心 D.“兩個凡是”名存實亡2、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相繼頒布了《刑法》《民法》《經濟法》等各種法律法規。這表明我國( )A.法制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B.法律法規制定的越來越多C.形成日趨完備的法律體系D.人民的法律意識日益增強3、2015.11.7, 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例題: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香港回歸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義是( )A.在中國國土上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的占領B.中國在完成統一大業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C.為安全先行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D.推動中國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4、1958年8月,蔣介石聽到解放軍炮擊金門的消息后,接連叫了三個“好”,并隨即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談話,公開拒絕了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的國民黨從金門、馬祖撤軍以實現“臺灣海峽中立化”的要求。這表明( )A.蔣介石有著可貴的民族主義思想B.蔣介石為“臺灣獨立”找到了理由C.蔣介石企圖借機使臺灣問題國際化D.蔣介石有強烈的好戰情緒5.1987年,臺灣民眾發起返鄉運動,印發《我們已沉默了四十年》的傳單30萬份。傳單寫道:“難道我們沒有父母?而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則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這一潮流促成了( )A.兩岸隔絕狀態的打破 B.“九二共識”的達成C.“和平統一”口號的提出 D.海峽兩岸“三通”的開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