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素養目標】1.掌握不同時期蘇聯社會主義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及面臨的問題2.了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基本史實,分析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影響。3.掌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引下,中國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重點難點】重點:二戰后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與問題、改革的曲折與劇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難點:二戰后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與問題、改革的曲折與劇變;中國特色社會主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尤其是對蘇聯、東歐的改革與劇變的理解。【自主學習】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二戰后初期的發展(1)成就: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相繼爆炸原子彈和氫彈;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2)問題:優先發展_________的政策沒有變化,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2.赫魯曉夫改革(1)內容: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_______,改革工業管理體制。(2)結果①經濟上:注入了某些市場經濟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沒有突破__________,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②政治上:1956年蘇共二十大報告,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但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造成嚴重的后遺癥。3.勃列日涅夫改革(1)內容: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__________,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結果①經濟上: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②政治上:執政后期,個人迷信,專斷作風;缺乏活力,矛盾叢生,發展緩慢。4.戈爾巴喬夫改革(1)內容①經濟: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②政治: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___________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③意識形態:拋棄___________的指導,實行“多元化”。(2)結果:經濟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裂主義興起。5.解體:1990年立陶宛率先獨立,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效仿。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1.建設(1)成就:建立了________國家,戰后經濟恢復,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2)問題: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重失調,國民收入下降。2.社會主義改革(1)南斯拉夫改革:建立社會主義______制度。①成就:調動了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②問題: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國家分裂埋下隱患。(2)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布拉格之春”,被蘇聯扼殺。(3)其他國家改革的成效: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等經濟發展,民主德國水平居東歐之首。3.東歐劇變(1)原因:沒有突破________的束縛,經濟陷入困境;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2)實質:1989~1992 年,東歐各國實行政治多元化,共產黨失去領導地位,社會______________急劇變化。(3)概況: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的變化相對平穩;羅馬尼亞發生了流血沖突;民主德國并入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分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南斯拉夫解體。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______________》;完成________,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取得了巨大成就。3.改革開放(1)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_________的偉大決策。(2)中國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3)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考練兵】1.(2023.廣東高考)1932年1月,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被新建的重工業、森林工業和輕工業人民委員部所取代。后來人民委員部的數量繼續增加,到衛國戰爭開始時,蘇聯有21個工業人民委員部。這種變化A.源自衛國戰爭需要 B.導致經濟比例失衡C.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 D.是引入市場競爭的結果2.(2022. 河北高考) 1956年,蘇聯決定擴大同美國的科學文化交流,隨后放松了對科研人員國際交流的限制,開放了許多科研機構,包括宇航基地與核設施等涉及重要機密的科研場所。蘇聯的這一做法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旨在同美國共享最新科研成果C.回應了馬歇爾計劃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學技術水平3. (2022. 重慶高考)1972年,蘇聯重啟西伯利亞地區的貝阿鐵路建設項目以開發油田和銅礦資源,在全國征集志愿者(海報如圖2),并承諾參與鐵路建設的志愿者將享有住房和汽車的優先分配權。材料表明,這一時期的蘇聯重視A.優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運用市場規律促進經濟發展C.引進西方技術開發遠東地區D.調動社會資源優先發展工業4. (2020·天津高考)有經濟學家認為,按照國際工業經濟一般的衡量標準,中國從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時間就達到或接近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水平。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這一時期( )A.經濟建設不斷推進 B.對外開放日益擴大C.市場經濟逐步完善 D.城鄉差別顯著縮小5.(2019·全國Ⅱ卷) 蘇聯1970年計劃完成情況表 (單位:噸)類別 1961年對1970年的預測或計劃任務 1970年實際產量鋼 1.45億 1.15億煤 3.9億 3.35億肉 2 500萬 1 230萬蔬菜與瓜類 4 700萬 1 300萬上表可以說明當時蘇聯( )A.經濟發展的問題積重難返B.經濟政策保持了連續性C.經濟改革的重點轉向農業D.社會生活需求發生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