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專題29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原卷版)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形勢變得更加紛繁復雜。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抗爭,同時,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力量得到進一步增強。殖民抗爭:面對殘酷的殖民統治,殖民地人民奮起抗爭,玻利瓦爾、圣馬丁領導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章西女王參加的印度民族大起義,體現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統治加強: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俄國和日本分別通過1861年改革和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迅速擴展,資產階級的統治得到加強。通過了解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印度民族大起義等史事,理解殖民地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義性和艱巨性;通過了解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等史事,初步認識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知識點一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1)背景:①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地區仍處于 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之下。② 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2)時間: 末19世紀初。(3)過程:①南美洲北部地區: 率領隊伍大敗西班牙軍隊,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 共和國”。②南美洲南部地區: 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戰爭。 (4)贊譽:玻利瓦爾和圣馬丁被譽為南美的“ ”。(5)意義:加速了歐洲 的崩潰;奠定今天 政治布局;鼓舞了世界其他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2.印度民族大起義(1)原因:19世紀中期,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完成了 革命,進一步加強了對印度的 和 。(2)爆發: 年,印度 首先起來反抗英國殖民者。 (3)主力構成:土兵、農民、手工業者以及一些被剝奪了權力的 。(4)英雄人物: 。 (5)意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 的覺醒。是19世紀中期亞洲 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玻利瓦爾 章西女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形勢圖 印度民族大起義形勢圖(2)史料實證: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在人類歷史的豐碑上,鐫刻著很多耀眼的名字,他們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視死如歸的民族精神被后人銘記。請描述上述人物的主要歷史事跡;概括出這些人物的共同特征;并表明自己對這些人物的認識和理解。答案:知識點二 俄國的改革1.沙皇俄國:13世紀上半葉, 逐漸崛起。到16世紀初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 執政時期采用“沙皇”的稱號。 2.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在沙皇的專制統治下,俄國盛行 ,是一個 的國家。(2)目的:向 學習,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 。(3)內容領域 舉措政治 改組行政機構,建立 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軍事 創建新式 經濟 鼓勵興辦 ,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 文化教育 推行 ,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社會習俗 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 方式(4)意義: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俄國成為歐洲軍事強國,開啟了俄國 的進程。 (5)局限性: 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3.廢除農奴制(1)原因:19世紀中期,農奴制嚴重制約俄國的經濟發展。(2)時間、領導者: 年,亞歷山大二世。 (3)內容:頒布 的法令。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 ,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 (4)性質:一場自上而下的 性質的改革。(5)評價:①意義: 1861年 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 的道路。②局限性: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 的發展。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彼得一世 15-18世紀俄國疆域的擴張圖貴族宣讀“解放”農奴的法令(2)歷史解釋: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其主要內容有:農奴在獲得人身解放的同時,可以通過贖買方式得到一塊份地和宅旁園地。然而,過高的贖金和贖金貸款利息,使得這次改革成為一場新的對農民的掠奪過程。但改革確實使2100多萬農奴獲得了解放。——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小歷同學認為,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并沒有改變普通民眾的悲慘命運,對俄國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有限。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答案:知識點三 美國內戰1.原因:北方資本主義工業和南方種植園經濟的矛盾加劇,在西部新增加的土地是否擴展 成為矛盾焦點。 2.導火線:1860年11月, 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成為南方奴隸主發動戰爭的借口。3.爆發: 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美國內戰爆發,史稱“ ”。 4.初期戰況:戰爭初期,南方蓄謀已久,早有軍事準備, 在軍事上屢屢失利。 5.扭轉戰局(1)重要舉措: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了 。林肯發表 。 (2)作用:調動了農民和 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 6.結果: 年,戰爭以北方獲勝告終,避免了美國分裂。 7.性質:美國歷史上 。8.歷史意義:美國維護了 ,廢除了 ,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 , 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美國南方種植園 美國內戰形勢圖拍賣黑人奴隸的廣告 林肯 林肯紀念堂(2)歷史解釋:這場戰爭結束了建國以來一直存在的一國兩制局面,最終消除了自由勞動與強制勞動制度的對立。是對半個世紀以來“州權至上”論的致命打擊,體現了這一時期遍及西方的民族主義潮流:在德國和意大利是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在美國是維護國家統一。300多萬奴隸成為自由勞動者以后,給美國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注入新的動力。——張躍發、景曉強《近代文明史》根據材料,指出“這場戰爭”是哪場戰爭?概括這場戰爭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答案:(3)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材料 1860~1900年主要國家制造業產量相對份額表(單位:%)根據材料,指出美國制造業產量占比的變化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答案:(4)歷史解釋:內戰結束后,美國的經濟重新整合。南方基本結束了對英國的依附,轉而依賴于北方的金融資本,聯邦政府對內實行自由貿易,禁止各州間的貿易障礙。此外,在政府的鼓勵和資助下。橫貫大陸的5條鐵路干線建成。全國鐵路網的興建,締造了真正全國性的國內市場。內戰結束后的30年間,美國經歷了一個經濟大發展時期,基本完成了工業化。——摘編自齊世榮總主編《世界史 近代卷》等根據材料,概括內戰結束后美國形成全國性市場的因素,并指出這一市場發揮的歷史作用。答案:知識點四 日本明治維新1.原因(1)內憂:德川幕府推行 政策,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2)外患:以 為首的西方列強入侵日本,幕府統治動搖。 2.前提:一部分中下級武士發動 ,結束幕府統治。 3.時間、人物: 年,明治天皇。4.目的:以 為榜樣,全面改造日本。 5.內容(1)政治上: ,實現中央集權。 (2)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3)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 ” 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 (4)社會生活上:提倡“ ”,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6.性質:自上而下的 性質改革7.評價(1)歷史意義: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 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2)局限性: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 色彩濃厚。它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 的道路。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明治維新前日本社 明治天皇 明治維新時期的課堂會等級示意圖(2)史料實證:明治政府參照赴歐美考察的使節團所報告的先進經驗,進行近代化建設。政府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按照西方的樣板,發展經濟。1880年以前,主要采用國有企業主導和“示范”的工業化方針,國家投資興辦官營企業,引進西方的科技成就與設備,從而供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仿效。為加速工業化進程,1880年以后,政府實行“官業下放”,將官營企業轉讓給私人資本家,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據材料概括日本實現工業化的主要特點和相應舉措。答案:(3)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由于明治維新的不徹底性;政治上掌握統治大權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繼承和發展,一批資產階級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躍在各領域且成為主導力量。至1880年代,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昭和時代軍部法西斯魁首東條英機等也是武士出身。日本實現民族獨立,擺脫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機后,很快就對東亞弱小鄰國進行領土擴張。正是將自己迅速轉化為壓迫民族才使得日本迅速崛起。東條英機一上臺就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法西斯統治到達了頂點。也正是太平洋戰爭加速了其軍事擴張走向了終結,日本法西斯最終走向了滅亡。——摘編自朱東來《大國崛起》據材料概括日本明治維新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從日本的發展中,我們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分別是什么?答案: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反抗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的是英國殖民者。2.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質屬于專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3.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都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改革;兩次改革都從不同方面推進了俄國的進步。 4.南北雙方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即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種植園經濟。南北雙方在原料、市場、勞動力三方面矛盾突出,其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廢存問題。5.日本歷史上兩次著名改革:一次是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國學習,為日本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一次是明治維新,日本向西方學習,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6.俄國通過1861年改革,允許農奴出錢贖買土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允許土地買賣,也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1.(2023年湖南省衡陽市)下列人物都是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其中一位與其他三位反抗的殖民統治者不同,他(她)是( )A.華盛頓 B.玻利瓦爾 C.章西女王 D.甘地2.(2023年山東省煙臺市)所謂的西方“大航海”以來的人類歷史,就是一部西方侵略和非西方反侵略的歷史。材料中的“反侵略的歷史”包括( )A.亞歷山大東征 B.美國內戰 C.印度民族大起義 D.諾曼底登陸3.(2023年四川省廣安市)819年,玻利瓦爾在委內瑞拉國會上說:“委內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須永遠是共和國。它的基礎是人民主權、分權、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隸制,以及廢除君主制和特權階級。”這表明他深受( )A.啟蒙思想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 B.《共產黨宣言》和巴黎公社的影響C.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建立的影響 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影響4.(2023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哥倫比亞隊多次獲得南美解放者杯冠軍,該國際足球賽事的名稱是為了紀念為南美洲國家的獨立解放運動作出杰出貢獻的歷史人物。他們是( )A.圣馬丁和玻利瓦爾 B.章西女王和甘地C.扎格魯爾和卡德納斯 D.威爾遜和克里孟梭5.(2023年江蘇省宿遷市)在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的就職典禮上,南美“解放者”用過的佩劍被展示時,出席典禮的各國領導人均起立鼓掌。"解放者"備受尊崇,主要因為他推動了( )A.聯邦共和體制的初創 B.君主立憲的確立C.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D.民主法治的進步6.(2023年北京市)對下側形勢圖解讀正確的是( )A.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發展 B.明治維新發展資本主義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開展 D.非洲國家擺脫殖民統治7.(2023年遼寧省撫順市、本溪市、鐵嶺市、遼陽市、葫蘆島市五市)玻利瓦爾是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和軍事家,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其理由是他( )A.反抗英國壓迫 B.建立巴黎公社 C.推動民族獨立 D.領導二月革命8.(2023年湖南省張家界市)19世紀初,拉美國家贏得了民族獨立,由從前專制王權殖民統治下的一個個轄區,創建了一系列民族國家,成為了現代化的發展實體。下列領導拉美獲得民族獨立的人物是( )A.圣馬丁、玻利瓦爾 B.章西女王、甘地C.扎格魯爾、曼德拉 D.卡德納斯、卡斯特羅9.(2023年廣東省深圳市)有學者認為“在19世紀的第一個四分之一時間里,玻利瓦爾就是美洲。”該學者觀點的依據是,玻利瓦爾( )A.領導了美洲獨立運動 B.收回了巴拿馬運河的主權C.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D.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0.(2023年福建省)下圖圈注的國家名稱以圖中人物的名字命名。這是為了紀念該人物( )A.對民族解放的貢獻 B.最早發現這一地區C.重視發展北美經濟 D.反抗英國殖民統治11.(2023年山東省煙臺市)1861年改革雖然是在農奴主主持下進行的,但就其內容而言,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廢除了地主對農民的封建統治權力,使2100多萬農民從農奴制的枷鎖下解放出來。材料中的“改革”( )A.宗旨是維護農民的利益 B.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C.廢除了俄國土地私有制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12.(2023年山東省煙臺市)1861年3月3日(俄歷2月19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改革宣言。從法令內容上看,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改革最終使2100萬農奴獲得了解放,促使社會各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這反映了俄國( )A.推行文化教育 B.廢除農奴制 C.加強中央集權 D.向西方學習13.(2023年江蘇省泰州市)下圖取材于某學生創作的關于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漫畫。對農奴獲得“如此自由”理解正確的是( )A.共同分享土地、權力和財富 B.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反對C.是通過自下而上方式實現的 D.僅僅指法律上獲得人身自由14.(2023年湖北省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江漢油田)“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較量。俄國只能用帆船對付英國和法國的汽船,由于缺乏鐵路,俄國只能用大車拉軍需品……1825—1855年俄國爆發了500多次農奴暴動。”導致俄國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 )A.農奴制的嚴重阻礙 B.沙皇政府腐敗軟弱C.俄國工業比較落后 D.亞歷山大二世改革15.(2023年遼寧省撫順市、本溪市、鐵嶺市、遼陽市、葫蘆島市五市)列寧曾指出,經過1861年改革,“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關于這次改革,以下信息正確的是( )A.領導者:亞歷山大二世 B.措施:創建新式常備軍C.所屬國家:美國 D.影響:開啟了近代化的進程16.(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某興趣小組探究俄國兩次改革,收集到如下信息。對下表共同點概括準確的是( )人物 內容彼得一世 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亞歷山大二世 1861年,頒布了廢除農奴制法令A.彼得一世改革強化了農奴制 B.建立了中央集權行政體制C.農奴制成為兩次改革的焦點 D.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17.(2023年四川省內江市)“彼得大帝接觸了西方較發達的國家以后,就狂熱地建立工廠來供應軍隊和加強國防,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種獨特的嘗試。”這里的“獨特”是指( )A.效法西方政治以廢除沙皇專制體制 B.引進西方文明成果來鞏固封建統治C.采用資本主義的成果強化民主政治 D.廢除農奴制度以鞏固沙皇專制統治18.(2023年四川省遂寧市)光明中學歷史學科社團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內戰和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進行了資料查閱,課上同學們進行了小結發言(如下表),其中屬于觀點的是( )學生 發言甲同學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乙同學 美國內戰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丙同學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丁同學 1862年聯邦政府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A.甲同學 B.乙同學 C.丙同學 D.丁同學19.(2023年江蘇省泰州市)“如果這個國家可以分裂為兩個,就可以分裂成3個、4個、6個、12個,林肯政府發動戰爭的理由是,南方違背了國家的統一,違背了憲法和多數人統治的原則。”這段話表明美國南北戰爭的主要目的是( )A.廢除黑人奴隸制 B.維護國家統一C.為緩和南北矛盾 D.建立世界霸權20.(2023年湖北省黃岡市孝感市咸寧市)1800年,美國費城的75名自由黑人在向聯邦國會遞交的廢奴請愿書中聲稱:“如果《權利法案》和《獨立宣言》是正確的,我們請求我們作為人類的與生俱來的自由和不可剝奪的權利應該被得到認可。”由此可知,美國的廢奴運動( )A.延續了美國的核心政治理念 B.充分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C.已經違背了美國的建國原則 D.成為美國南方發動戰爭的借口21.(2023年遼寧省營口市)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英國議會向國王查理一世呈遞《權利請愿書》B.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C.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D.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22.(2023年內蒙古包頭市)19世紀中期,東西半球的俄國和美國分別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勞動力都獲得了解放。這是( )A.種植園經濟發展的需要 B.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產物C.克里木戰爭失敗的影響 D.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23.(2023年遼寧省撫順市、本溪市、鐵嶺市、遼陽市、葫蘆島市五市)林肯在一次講演中說:“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由此判斷,林肯作為總統在內戰中的首要目標是( )A.建立君主立憲制 B.維護國家統一C.廢除黑人奴隸制 D.推翻幕府統治24.(2023年湖南省邵陽市)在葛底斯堡演說之前,美國社會更常用由分離的州組成的“union”(聯邦)一詞指稱美國。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說中多次使用“nation”(民族國家)一詞指稱美國,自此“nation”一詞迅速成為主流用語。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A.《獨立宣言》宣告了國家獨立 B.林肯廢除黑人奴隸制C.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聯邦制 D.內戰維護了國家統一25.(2023年江蘇省蘇州市)制作年代尺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圖年代尺反映了( )A.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 B.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C.俄國1861年改革的性質 D.日本明治維新的結果26.(2023年安徽省)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非白人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黑人失業率竟是白人失業率的兩倍。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有28%的黑人家庭生活在貧困當中,但白人家庭只有10%為貧困戶。這表明當時美國( )A.經濟危機嚴重 B.霸權地位不斷在衰落C.人地矛盾凸顯 D.種族問題依然存在27.(2023年重慶市B卷)下圖所示漫畫于1865年10月刊登在英國的《笨拙》雜志上,主題是當年發生于美國的重大事件。畫中舉著酒杯的軍人對對方說道:“噢,兄弟,我們沒法都獲勝。讓我們握個手,喝點酒吧。”下列對該漫畫的解讀準確地是( )A.兩位軍人分別代表北美大陸軍和英國殖民者B.向全世界宣告美國南北戰爭北方獲勝的消息C.顯示了南北戰爭后北方軍人向南方軍人示威D.雙方的握手代表美國南北攜手共同走向統一28.(2023年重慶市A卷)下邊是小勇同學學習美國南北戰爭后制作的思維導圖,從中可以得出南北戰爭的本質是( )A.更新行業比重 B.調整生產關系 C.改變國家性質 D.擺脫殖民統治29.(2023年江蘇省揚州市)德川幕府末期,面對幕藩體制危機和民族危機,一部分中下級武士聯合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發動了( )A.大化改新 B.倒幕運動C.農奴制改革 D.非暴力不合作運動30.(2023年山東省臨沂市)在下圖所示的“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應該涉及到的外來內容主要是( )A.唐朝的典章制度和詩歌 B.武士道及相關人物故事C.中世紀的希臘羅馬文化 D.世界上的先進科技文化31.(2023年山東省棗莊市)小馬同學計劃撰寫一篇歷史論文,上網檢索資料,輸入的關鍵詞分別是:倒幕運動、殖產興業、軍國主義。由此判斷他的選題是( )A.明治維新 B.南北戰爭 C.彼得一世改革 D.1861年改革32.(2023年河北省)自明治元年(1868年)至三十一年,日本政府共聘請外籍專家四千多人,民間團體雇用八千多人。僅1879年外聘專家開支占國家財政支出的2%,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少見的。這些外籍專家被主要用在培養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包括歸國留學生)脫穎而出,便及時削減外聘專家人數。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明治時期的日本非常重視本土人才的培養B.明治政府完全依賴外籍專家推行改革措施C.民間團體是明治時期人才培養的唯一力量D.外籍專家僅被明治政府用于人才培養方面33.(2023年遼寧省錦州市)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社會生活上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這體現了明治維新的內容是( )A.文明開化 B.廢藩置縣 C.殖產興業 D.中央集權34.(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全球通史》描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西方思想和西方物品在19世紀70年代已大為流行起來。吃牛肉、穿長褲、攜帶雨傘、炫耀手表和鉆石戒指等現象開始風靡一時。”該現象的出現主要與明治維新的哪一內容有關( )A.廢藩置縣 B.建立新式軍隊C.殖產興業 D.提倡“文明開化”35.(2023年湖南省張家界市)19世紀60年代,俄國進行了農奴制改革,日本實行了明治維新。它們的共同影響是( )A.開啟了近代化進程 B.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C.徹底廢除了農奴制 D.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36.(2023年遼寧省撫順市、本溪市、鐵嶺市、遼陽市、葫蘆島市五市)日本明治維新期間,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 )A.文明開化 B.實行征兵制 C.“殖產興業” D.廢藩置縣37.(2023年廣東省)明治政府在地稅改革過程中,設立了許多新稅種,如地方稅、戶頭稅、醬油稅等,農民不堪重負,紛紛破產,一部分流入城市。這些措施客觀上( )A.阻礙了經濟結構調整 B.推動廢藩置縣實施C.為工業化提供勞動力 D.刺激日本海外擴張38.(2023年河南省)明治政府利用國家的資金,創辦了一批官營的“模范工廠”,目的是把私人資本引向發展近代工業的道路。這表明明治政府在改革中( )A.推行地稅改革 B.提倡“文明開化”C.注重示范引領 D.實行“廢藩置縣”39.(2023年福建省)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取消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實行義務兵役制,與此同時,繼續向軍隊灌輸“忠節”“武勇”等武士道精神,培養官兵對天皇的迷信。這表明,明治維新( )A.缺乏民眾的支持 B.實行殖產興業政策C.發展了近代教育 D.保留了舊制度殘余40.(2023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世紀60年代開始,全球范圍內發生了一系列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如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這反映了( )A.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B.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41.(2023年甘肅省金昌市)17-19世紀,英國、美國和法國通過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俄國、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推動上述歷史進程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統治者主導的改革 B.近代民主思想的傳播C.各國革命相互支援 D.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42.(2023年四川省達州市)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選項 史實 結論A 光榮革命 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B 《獨立宣言》發表 標志著美國獨立C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D 明治維新 日本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A.A B.B C.C D.D43.(2023年湖南省懷化市)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共同點是( )A.都是為了應對嚴重的民族危機 B.都改變了社會性質,有利于社會進步C.都是自下而上的資產階級改革 D.都廢除了農奴制,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44.(2023年江蘇省連云港市)19世紀60年代,美國、俄國和日本為了解決國內面臨的嚴重危機,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其產生的共同作用是( )A.實現了民族獨立 B.走上了侵略擴張道路C.擺脫了殖民統治 D.增強了資本主義力量45.(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社會轉型指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結構性或根本性的社會變動,它是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所引發的超越原有社會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質變。下列事件屬于“社會轉型”的是( )A.啟蒙運動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維新 D.新航路開辟46.(2023年黑龍江省綏化市)(判斷題)圣馬丁和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答案】正確【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玻利瓦爾和圣馬丁,他們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在南美洲北部地區,玻利瓦爾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南美洲南部地區,圣馬丁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本題正確。47.(2023年湖北省荊州市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在法國革命的激勵和英國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運動風起云涌,其領袖人物是西蒙·玻利瓦爾。……1826年,英國外交大臣闡述了英國支持玻利瓦爾的理由:“如果西班牙歸屬法國的話,也必須是一個不擁有西印度群島的西班牙。”當時巴西已脫離葡萄牙獨立,這是拿破侖戰爭的又一結果。——摘編自《企鵝歐洲史·競逐權力:1815-1914》(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文中“共和運動”是哪一重大事件?歸納促成“運動風起云涌”的因素。48.(2023年安徽省節選)反抗侵略,捍衛正義,不忘歷史,珍惜和平。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正確”;錯誤的打“錯誤”,并加以改正。(3)1819年,玻利瓦爾率領隊伍,越過安第斯山脈,打敗葡萄牙軍隊,解放了哥倫比亞等地。49.(2023年湖南省衡陽市)某中學學生查閱了中外歷史上有關“創新”的資料后,整理歸類形成下圖提綱。請你幫他提煉一個關于“創新·發展”的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行文流暢。改革創新 商鞅變法 俄國1861年改革道路創新 井岡山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創新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50.(2023年遼寧省錦州市節選)(列舉題)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涌現出許多的杰出人物。請根據下列提示,寫出相關的歷史人物。(4)1861年,________________頒布了廢除農奴制法令51.(2023年湖南省長沙市節選)有學者認為:人的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兩個方面,是一個社會、國家不斷走向文明的標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 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農奴,將農奴耕種的土地在農奴和貴族地主之間重新分配。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甚至比美國歷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義更重大。在美國,《解放宣言》僅關系到少數黑人,而在俄國,《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壓倒多數的人口。——[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3)根據材料三,《解放法令》和《解放宣言》的頒布,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哪一條件?綜上,談談人的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52.(2023年甘肅省隴南市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為解決勞動力問題,彼得一世子1721年頒令準許商人將整個村莊連同農奴一起買去,但農奴和土地不準分開買賣,以護農奴制度不可侵犯。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自由勞動力的需求。廣大農民一貧如洗、無力購買工業品,嚴重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到19世起中葉,農奴制已成為俄國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據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近代史編》(1)根據材料一指出彼得一世對待農奴制的態度,并概括19世紀中葉農奴制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最大障礙的原因。53.(2023年黑龍江省綏化市節選)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二: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這次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2)材料二敘述的是俄國的哪一歷史事件?54.(2023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節選)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三:根據本法令和一般法律,脫離了農奴依附身份的農民和家務農奴可以享有自由農村居民身份的各項權利,包括人身的和財產的權利……——摘自《關于脫離了農奴依附身份的農民的總法令》 “農民使用這塊份地,必須替地主完成‘法令’中規定的義務”……“在兩年期滿之前,農民和家仆要和從前一樣替地主服役,并且毫無怨言地完成自己從前的義務。”——摘編自岳麓版高中歷史(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請回答:(3)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影響,并在正確選項后的括號里畫正確。①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②廢除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③建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 )④使農奴制進一步強化,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⑤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55.(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節選)在國家和社會面臨重大轉型的歷史關頭,是否進行改革以及如何選擇改革路線,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材料一 為解決勞動力問題,彼得一世于1721年頒布準許商人將整個村莊連同農奴一起買去,但農奴和土地不準分開買賣,以維護農奴制度不可侵犯。……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自由勞動力的需求。廣大農民一貧如洗,無力購買工業品,嚴重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到19世紀中葉,農奴制已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據材料一,概括俄國農奴制對俄國發展資本主義造成的兩大障礙。56.(2023年江蘇省宿遷市)歷史的困境往往需要強力的改革予以突破。閱讀材料,問答問題。材料一 當西歐資本主義已蓬勃發展時,俄國廣闊的土地上到17世紀末一共只有30個手工工場,圖拉是最先發展的地區,但到17世紀60年代,這里總共7個鐵工場中只有119個工人。經濟的落后也反映在文化方面,直到17世紀多數貴族還未受過教育,全國識字的人非常稀少。因循守舊的思想十分濃厚,人們對外部世界很少了解。——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材料二 俄國1801年到1825年間爆發農奴起義281次;1826年到1854年間有712次;廢除農奴制前的六年零四個月間則發生了474次。這些起義無論在時間長度、激烈程度還是人員和經濟的損失方面以及為恢復秩序,軍隊所必須作的努力方面都在不斷地增加。最后,克里米亞戰爭為農奴制的缺陷和危險提供了另一個明證。不論是士兵的孱弱和懶散,還是國家全面的經濟和科技的落后,都可看出農奴制的弊病。——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俄羅斯史》(1)概括材料一中17世紀俄國落后的主要表現。(2)概括材料二中19世紀中期俄國統治者所面臨的主要危機。(3)俄國通過哪兩場改革分別突破了上述危機?從俄國近代化的角度,分別概括兩次改革的作用。57.(2023年甘肅省隴南市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美國宣布獨立的時候,奴隸制在全部13個州都是合法的。到1804年,至少北方各州都已經開始著手廢除奴隸制。1858年,林肯宣稱“不能永遠保持半奴隸半自由狀態”。1862年,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適用于10個叛亂州的奴隸。——據【英】安德魯·瑪爾《世界史》(2)材料二中“半奴隸半自由狀態指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布的目的。(3)俄美兩國農奴制(奴隸制)的存廢反映了什么歷史發展規律?58.(2023年湖南省衡陽市節選)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成為主流,更成為國家繁榮富強的基礎。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捍衛統一】材料四 林肯總統毫不遲疑地將國家統一擺在首要地位,作出歷史性抉擇,積極采取法律和戰爭手段堅決扭轉分裂局面,最終維護了國家統一。——摘編自《大國崛起》(4)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寫出林肯總統為“扭轉分裂局面”而采取的兩方面舉措。(5)通過以上探究,談談你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認識。59.(2023年四川省遂寧市節選)探尋歷史的蹤影對開拓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實現國家強盛、民族復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歷史興趣小組以探究“強國之路”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邀你參與其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強國之變】材料三(2)根據材料三,請回答:書簽1所述內容涉及到哪些領域的變革?書簽2所述事件促使日本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轉型?60.(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節選)在國家和社會面臨重大轉型的歷史關頭,是否進行改革以及如何選擇改革路線,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材料二 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講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發動戰爭開始,而以徹底失敗為止。它想以爭奪世界與萬國對峙,結果卻被萬國所不齒。明治維新作為日本現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誤均在戰爭中暴露無遺。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徹底的現代化努力。——錢乘旦:《論明治維新的失誤》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材料二指出日本當時領導人“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日本學習西方的主要措施。(回答兩點即可)(3)材料三的核心觀點是什么?材料三可以證明材料二中哪一句話是錯誤的?強化訓練單元線索時空坐標課程標準知識梳理易錯易混真題精練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專題29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解析版)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形勢變得更加紛繁復雜。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抗爭,同時,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力量得到進一步增強。殖民抗爭:面對殘酷的殖民統治,殖民地人民奮起抗爭,玻利瓦爾、圣馬丁領導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章西女王參加的印度民族大起義,體現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統治加強: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俄國和日本分別通過1861年改革和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迅速擴展,資產階級的統治得到加強。通過了解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印度民族大起義等史事,理解殖民地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義性和艱巨性;通過了解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等史事,初步認識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知識點一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1)背景:①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地區仍處于 西班牙 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之下。② 美國獨立戰爭 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2)時間: 18世紀 末19世紀初。(3)過程:①南美洲北部地區: 玻利瓦爾 率領隊伍大敗西班牙軍隊,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 大哥倫比亞 共和國”。②南美洲南部地區: 圣馬丁 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戰爭。 (4)贊譽:玻利瓦爾和圣馬丁被譽為南美的“ 解放者 ”。(5)意義:加速了歐洲 封建統治 的崩潰;奠定今天 拉丁美洲 政治布局;鼓舞了世界其他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2.印度民族大起義(1)原因:19世紀中期,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完成了 工業 革命,進一步加強了對印度的 經濟掠奪 和 政治壓迫 。(2)爆發: 1857 年,印度 土兵 首先起來反抗英國殖民者。 (3)主力構成:土兵、農民、手工業者以及一些被剝奪了權力的 封建王公 。(4)英雄人物: 章西女王 。 (5)意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 民族意識 的覺醒。是19世紀中期亞洲 民族解放 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玻利瓦爾 章西女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形勢圖 印度民族大起義形勢圖(2)史料實證: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在人類歷史的豐碑上,鐫刻著很多耀眼的名字,他們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視死如歸的民族精神被后人銘記。請描述上述人物的主要歷史事跡;概括出這些人物的共同特征;并表明自己對這些人物的認識和理解。答案:明朝時戚繼光奉命抗倭,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東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清朝時鄧世昌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大戰中壯烈殉國;章西女王領導軍民與英軍展開激戰,直到壯烈犧牲;都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我們要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為國家和民族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英雄主義精神。知識點二 俄國的改革1.沙皇俄國:13世紀上半葉, 莫斯科公國 逐漸崛起。到16世紀初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 伊凡四世 執政時期采用“沙皇”的稱號。 2.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在沙皇的專制統治下,俄國盛行 農奴制 ,是一個 封閉落后 的國家。(2)目的:向 西方 學習,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 富國強兵 。(3)內容領域 舉措政治 改組行政機構,建立 中央集權 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軍事 創建新式 常備軍 經濟 鼓勵興辦 手工工場 ,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 文化教育 推行 文化教育 ,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社會習俗 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 禮節與生活 方式(4)意義: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俄國成為歐洲軍事強國,開啟了俄國 近代化 的進程。 (5)局限性: 農奴制 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3.廢除農奴制(1)原因:19世紀中期,農奴制嚴重制約俄國的經濟發展。(2)時間、領導者: 1861 年,亞歷山大二世。 (3)內容:頒布 廢除農奴制 的法令。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 出錢贖買 ,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 (4)性質:一場自上而下的 資產階級 性質的改革。(5)評價:①意義: 1861年 農奴制 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 資本主義 的道路。②局限性: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 經濟與社會 的發展。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彼得一世 15-18世紀俄國疆域的擴張圖貴族宣讀“解放”農奴的法令(2)歷史解釋: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其主要內容有:農奴在獲得人身解放的同時,可以通過贖買方式得到一塊份地和宅旁園地。然而,過高的贖金和贖金貸款利息,使得這次改革成為一場新的對農民的掠奪過程。但改革確實使2100多萬農奴獲得了解放。——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小歷同學認為,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并沒有改變普通民眾的悲慘命運,對俄國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有限。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答案:不同意。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中農奴須付出高額贖金和利息贖買份地,導致農民生活貧困并日益惡化,農奴制殘余仍存在,制約了俄國社會發展;但另一方面使2100多萬農奴獲得人身自由,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資金,解放了生產力,使俄國社會出現新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所以,應歷史地、辯證地看待俄國農奴制改革。知識點三 美國內戰1.原因:北方資本主義工業和南方種植園經濟的矛盾加劇,在西部新增加的土地是否擴展 奴隸制 成為矛盾焦點。 2.導火線:1860年11月, 林肯 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成為南方奴隸主發動戰爭的借口。3.爆發: 1861 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美國內戰爆發,史稱“ 南北戰爭 ”。 4.初期戰況:戰爭初期,南方蓄謀已久,早有軍事準備, 北方 在軍事上屢屢失利。 5.扭轉戰局(1)重要舉措: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了 《宅地法》。林肯發表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 (2)作用:調動了農民和 黑人奴隸 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 6.結果: 1865 年,戰爭以北方獲勝告終,避免了美國分裂。 7.性質:美國歷史上 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8.歷史意義:美國維護了 國家統一 ,廢除了 奴隸制度 ,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 , 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美國南方種植園 美國內戰形勢圖拍賣黑人奴隸的廣告 林肯 林肯紀念堂(2)歷史解釋:這場戰爭結束了建國以來一直存在的一國兩制局面,最終消除了自由勞動與強制勞動制度的對立。是對半個世紀以來“州權至上”論的致命打擊,體現了這一時期遍及西方的民族主義潮流:在德國和意大利是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在美國是維護國家統一。300多萬奴隸成為自由勞動者以后,給美國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注入新的動力。——張躍發、景曉強《近代文明史》根據材料,指出“這場戰爭”是哪場戰爭?概括這場戰爭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答案:美國南北戰爭。美國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給美國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注入新的動力。(3)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材料 1860~1900年主要國家制造業產量相對份額表(單位:%)根據材料,指出美國制造業產量占比的變化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答案:特點是增長迅速;原因:美國內戰廢除黑人奴隸制,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美國進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4)歷史解釋:內戰結束后,美國的經濟重新整合。南方基本結束了對英國的依附,轉而依賴于北方的金融資本,聯邦政府對內實行自由貿易,禁止各州間的貿易障礙。此外,在政府的鼓勵和資助下。橫貫大陸的5條鐵路干線建成。全國鐵路網的興建,締造了真正全國性的國內市場。內戰結束后的30年間,美國經歷了一個經濟大發展時期,基本完成了工業化。——摘編自齊世榮總主編《世界史 近代卷》等根據材料,概括內戰結束后美國形成全國性市場的因素,并指出這一市場發揮的歷史作用。答案:因素:美國經濟重新整合、全國鐵路網的興建,作用: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大發展和工業化的基本完成。知識點四 日本明治維新1.原因(1)內憂:德川幕府推行 閉關鎖國 政策,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2)外患:以 美國 為首的西方列強入侵日本,幕府統治動搖。 2.前提:一部分中下級武士發動 倒幕運動 ,結束幕府統治。 3.時間、人物: 1868 年,明治天皇。4.目的:以 西方 為榜樣,全面改造日本。 5.內容(1)政治上: 廢藩置縣 ,實現中央集權。 (2)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3)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 殖產興業 ” 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 (4)社會生活上:提倡“ 文明開化 ”,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6.性質:自上而下的 資產階級 性質改革7.評價(1)歷史意義: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 資本主義 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2)局限性: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 軍國主義 色彩濃厚。它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 對外侵略擴張 的道路。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明治維新前日本社 明治天皇 明治維新時期的課堂會等級示意圖(2)史料實證:明治政府參照赴歐美考察的使節團所報告的先進經驗,進行近代化建設。政府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按照西方的樣板,發展經濟。1880年以前,主要采用國有企業主導和“示范”的工業化方針,國家投資興辦官營企業,引進西方的科技成就與設備,從而供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仿效。為加速工業化進程,1880年以后,政府實行“官業下放”,將官營企業轉讓給私人資本家,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據材料概括日本實現工業化的主要特點和相應舉措。答案:特點:模仿西方、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舉措:興辦官營企業;引用西方先進技術設備;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3)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由于明治維新的不徹底性;政治上掌握統治大權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繼承和發展,一批資產階級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躍在各領域且成為主導力量。至1880年代,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昭和時代軍部法西斯魁首東條英機等也是武士出身。日本實現民族獨立,擺脫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機后,很快就對東亞弱小鄰國進行領土擴張。正是將自己迅速轉化為壓迫民族才使得日本迅速崛起。東條英機一上臺就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法西斯統治到達了頂點。也正是太平洋戰爭加速了其軍事擴張走向了終結,日本法西斯最終走向了滅亡。——摘編自朱東來《大國崛起》據材料概括日本明治維新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從日本的發展中,我們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分別是什么?答案:積極影響:實現民族獨立,擺脫民族危機,迅速崛起。消極影響:保留大量封建軍事殘余,走上侵略擴張道路,給東亞弱國乃至世界帶來災難。經驗:順應歷史潮流,勇于改革,重視教育。教訓:改革要徹底;走和平崛起之路。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反抗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的是英國殖民者。2.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質屬于專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3.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都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改革;兩次改革都從不同方面推進了俄國的進步。 4.南北雙方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即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種植園經濟。南北雙方在原料、市場、勞動力三方面矛盾突出,其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廢存問題。5.日本歷史上兩次著名改革:一次是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國學習,為日本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一次是明治維新,日本向西方學習,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6.俄國通過1861年改革,允許農奴出錢贖買土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允許土地買賣,也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1.(2023年湖南省衡陽市)下列人物都是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其中一位與其他三位反抗的殖民統治者不同,他(她)是( )A.華盛頓 B.玻利瓦爾 C.章西女王 D.甘地【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玻利瓦爾領導南美洲的獨立運動,抗擊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華盛頓領導美國獨立戰爭,抗擊英國殖民統治;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大起義中的民族英雄,抗擊英國殖民統治;甘地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抗擊英國殖民統治。因此,在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中,一位與其他三位反抗的殖民統治者不同,他是玻利瓦爾,B項正確;ACD都是抗擊英國殖民統治,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2.(2023年山東省煙臺市)所謂的西方“大航海”以來的人類歷史,就是一部西方侵略和非西方反侵略的歷史。材料中的“反侵略的歷史”包括( )A.亞歷山大東征 B.美國內戰 C.印度民族大起義 D.諾曼底登陸【答案】C【詳解】據題干“就是一部西方侵略和非西方反侵略的歷史”可知,“反侵略的歷史”指的是非西方國家反抗西方國家侵略的歷史,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映的是亞洲的印度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C項正確;亞歷山大東征屬于西方侵略的歷史,排除A項;美國內戰與侵略無關,排除B項;諾曼底登陸是西方國家之間的戰爭,排除D項。故選C項。3.(2023年四川省廣安市)819年,玻利瓦爾在委內瑞拉國會上說:“委內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須永遠是共和國。它的基礎是人民主權、分權、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隸制,以及廢除君主制和特權階級。”這表明他深受( )A.啟蒙思想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 B.《共產黨宣言》和巴黎公社的影響C.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建立的影響 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影響【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委內瑞拉……永遠是共和國。它的基礎是人民主權、分權、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隸制,以及廢除君主制和特權階級。”從玻利瓦爾的講話中,我們很容易判斷出他具有分權思想、共和政體思想和自由平等思想,這些思想反映了玻利瓦爾深受啟蒙思想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A項正確;《共產黨宣言》發表于1848年,巴黎公社建立與1871年,排除B項;十月革命發生在1917年,排除C項;“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排除D項。故選A項。4.(2023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哥倫比亞隊多次獲得南美解放者杯冠軍,該國際足球賽事的名稱是為了紀念為南美洲國家的獨立解放運動作出杰出貢獻的歷史人物。他們是( )A.圣馬丁和玻利瓦爾 B.章西女王和甘地C.扎格魯爾和卡德納斯 D.威爾遜和克里孟梭【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圣馬丁和玻利瓦爾是南美洲國家的獨立解放運動作出杰出貢獻的歷史人物,A項正確;章西女王和甘地是印度的,屬于亞洲的,不符題意,排除B項;扎格魯爾領導了埃及華夫脫運動,卡德納斯領導了墨西哥改革,不符題意,排除C項;威爾遜是美國的總統,克里孟梭是法國總理,不符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5.(2023年江蘇省宿遷市)在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的就職典禮上,南美“解放者”用過的佩劍被展示時,出席典禮的各國領導人均起立鼓掌。"解放者"備受尊崇,主要因為他推動了( )A.聯邦共和體制的初創 B.君主立憲的確立C.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D.民主法治的進步【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在拉美民主解放運動中,玻利瓦爾做出了突出貢獻,推動了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他被稱為南美的解放者,C項正確;聯邦共和體制的初創是在美國,《權利法案》英國逐漸確立君主立憲,《人權宣言》體現了民主法治的進步,排除ABD項。故選C項。6.(2023年北京市)對下側形勢圖解讀正確的是( )A.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發展 B.明治維新發展資本主義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開展 D.非洲國家擺脫殖民統治【答案】A【詳解】根據圖片墨西哥、巴西的信息可知,事件發生在拉丁美洲,且有玻璃瓦爾、圣馬丁等人物,因此可知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發展,A項正確;明治維新發生在日本,地點不符,排除B項;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發生在印度,地點不符,排除C項;根據圖片墨西哥、巴西的信息可知,事件發生在拉丁美洲,排除D項。故選A項。7.(2023年遼寧省撫順市、本溪市、鐵嶺市、遼陽市、葫蘆島市五市)玻利瓦爾是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和軍事家,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其理由是他( )A.反抗英國壓迫 B.建立巴黎公社 C.推動民族獨立 D.領導二月革命【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玻利瓦爾是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和軍事家,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場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在南美洲北部地區,玻利瓦爾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他和圣馬丁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C項正確;玻利瓦爾打敗了西班牙軍隊,排除A項;巴黎公社,得到第一國際的支持,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二月革命是1917年3月8日至12日,俄羅斯帝國爆發的革命運動,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君主專制的統治,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8.(2023年湖南省張家界市)19世紀初,拉美國家贏得了民族獨立,由從前專制王權殖民統治下的一個個轄區,創建了一系列民族國家,成為了現代化的發展實體。下列領導拉美獲得民族獨立的人物是( )A.圣馬丁、玻利瓦爾 B.章西女王、甘地C.扎格魯爾、曼德拉 D.卡德納斯、卡斯特羅【答案】A【詳解】據所學可知,玻利瓦爾和圣馬丁,他們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在南美洲北部地區,玻利瓦爾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南美洲南部地區,圣馬丁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A項正確;章西女王、甘地與印度有關,排除B項;扎格魯爾、曼德拉與非洲有關,排除C項;卡德納斯在墨西哥進行改革,鞏固了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和雇傭軍,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排除D項。故選A項。9.(2023年廣東省深圳市)有學者認為“在19世紀的第一個四分之一時間里,玻利瓦爾就是美洲。”該學者觀點的依據是,玻利瓦爾( )A.領導了美洲獨立運動 B.收回了巴拿馬運河的主權C.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D.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在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玻利瓦爾是杰出領導人,他貢獻突出,影響巨大,A項正確;收回了巴拿馬運河的主權是在二十世紀末,甘地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10.(2023年福建省)下圖圈注的國家名稱以圖中人物的名字命名。這是為了紀念該人物( )A.對民族解放的貢獻 B.最早發現這一地區C.重視發展北美經濟 D.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形勢圖”中圈出的名字“玻利維亞”。可知,這是為了紀念玻利瓦爾對民族解放的貢獻。玻利瓦爾是拉美獨立運動中的杰出領袖,先后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A項正確;哥倫布最早發現這一地區,排除B項;玻利瓦爾是拉美獨立運動中的杰出領袖,排除C項;拉美獨立運動反對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排除D項。故選A項。11.(2023年山東省煙臺市)1861年改革雖然是在農奴主主持下進行的,但就其內容而言,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廢除了地主對農民的封建統治權力,使2100多萬農民從農奴制的枷鎖下解放出來。材料中的“改革”( )A.宗旨是維護農民的利益 B.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C.廢除了俄國土地私有制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答案】B【詳解】據題干“1861年改革”結合所學可知,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B項正確;改革維護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排除A項;農奴制改革實行土地私有制,排除C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是巴黎公社,排除D項。故選B項。12.(2023年山東省煙臺市)1861年3月3日(俄歷2月19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改革宣言。從法令內容上看,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改革最終使2100萬農奴獲得了解放,促使社會各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這反映了俄國( )A.推行文化教育 B.廢除農奴制 C.加強中央集權 D.向西方學習【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農奴獲得解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民獲得人身自由,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因此,從表面上看,這個法令解放了農奴。所以,題干反映了俄國廢除了農奴制,B項正確;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國廢除農奴制,沒有涉及文化教育、中央集權和向西方學習的內容,排除ACD項。故選B項。13.(2023年江蘇省泰州市)下圖取材于某學生創作的關于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漫畫。對農奴獲得“如此自由”理解正確的是( )A.共同分享土地、權力和財富 B.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反對C.是通過自下而上方式實現的 D.僅僅指法律上獲得人身自由【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的俄國農奴制改革解讀漫畫可知,農奴僅僅獲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但是象征財富、土地和權力的蛋糕,他們卻無權分享,D項正確;從漫畫可以看出,分割象征土地、權力和財富蛋糕的沒有獲得自由的農奴,排除A項;俄國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法令解放的,獲得自由的農奴不會反對,“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反對”既不符合史實,也無法從漫畫中看出,排除B項;俄國農奴制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排除C項。故選D項。14.(2023年湖北省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江漢油田)“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較量。俄國只能用帆船對付英國和法國的汽船,由于缺乏鐵路,俄國只能用大車拉軍需品……1825—1855年俄國爆發了500多次農奴暴動。”導致俄國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 )A.農奴制的嚴重阻礙 B.沙皇政府腐敗軟弱C.俄國工業比較落后 D.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答案】A【詳解】19世紀中期,英、法等國先后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根據材料“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較量。俄國只能用帆船對付英國和法國的汽船,由于缺乏鐵路,俄國又能用大車拉軍需品……1825—1855年俄國爆發了500多次農奴暴動。”,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下俄國經濟和軍事的落后,同時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社會矛盾,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故導致俄國出現以上情況的根本原因是農奴制的嚴重阻礙,A項正確;沙皇政府腐敗軟弱、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在材料中均沒有涉及,排除BD項;俄國工業比較落后,不是材料表述的主旨,排除C項。故選A項。15.(2023年遼寧省撫順市、本溪市、鐵嶺市、遼陽市、葫蘆島市五市)列寧曾指出,經過1861年改革,“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關于這次改革,以下信息正確的是( )A.領導者:亞歷山大二世 B.措施:創建新式常備軍C.所屬國家:美國 D.影響:開啟了近代化的進程【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經過1861年改革,‘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規定,農奴解放時可以獲得一塊土地,但必須出錢贖買,贖金遠遠高于當時的地價,是對農奴的一次變相剝削,當時的沙皇是亞歷山大二世,A項正確;題干涉及到的是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沒有涉及創建新式常備軍,排除B項;所屬國家應為俄國,排除C項;廢除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排除D項。故選A項。16.(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某興趣小組探究俄國兩次改革,收集到如下信息。對下表共同點概括準確的是( )人物 內容彼得一世 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亞歷山大二世 1861年,頒布了廢除農奴制法令A.彼得一世改革強化了農奴制 B.建立了中央集權行政體制C.農奴制成為兩次改革的焦點 D.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分析圖表信息,從“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可知,彼得一世改革為了發展手工工場強化了農奴制,從“頒布了廢除農奴制法令”可知,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由此可知,兩次改革的焦點之一都是農奴制,C項正確;彼得一世改革的確強化了農奴制,亞歷山大二世的確廢除了農奴制,但AD兩項均無法概括俄國兩次改革和圖表內容的共同點,排除AD兩項;彼得一世改革的確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但圖表內容無法反映這一史實,排除B項。故選C項。17.(2023年四川省內江市)“彼得大帝接觸了西方較發達的國家以后,就狂熱地建立工廠來供應軍隊和加強國防,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種獨特的嘗試。”這里的“獨特”是指( )A.效法西方政治以廢除沙皇專制體制 B.引進西方文明成果來鞏固封建統治C.采用資本主義的成果強化民主政治 D.廢除農奴制度以鞏固沙皇專制統治【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彼得大帝……就狂熱地建立工廠來供應軍隊和加強國防,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種獨特的嘗試。”可知,彼得一世狂熱地建立工廠來供應軍隊和加強國防,他進行這種“獨特嘗試”的目的是要改變俄國極端落后的狀況,以保證對外戰爭的勝利,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即引進西方文明成果來鞏固封建統治,B項正確;彼得大帝是采用資本主義的成果強化封建統治,不是廢除沙皇專制體制,排除A項;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強化封建統治,不是“強化民主政治”,排除C項;“廢除農奴制度”是亞歷山大二世時的措施,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8.(2023年四川省遂寧市)光明中學歷史學科社團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內戰和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進行了資料查閱,課上同學們進行了小結發言(如下表),其中屬于觀點的是( )學生 發言甲同學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乙同學 美國內戰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丙同學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丁同學 1862年聯邦政府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A.甲同學 B.乙同學 C.丙同學 D.丁同學【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觀點指的是人們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評價。“美國內戰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是對美國內戰所持的看法與評價,屬于觀點,B項正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1862年聯邦政府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均是對相關歷史事件的客觀陳述,不帶有個人主觀看法,屬于陳述,不屬于觀點,排除ACD項。故選B項。19.(2023年江蘇省泰州市)“如果這個國家可以分裂為兩個,就可以分裂成3個、4個、6個、12個,林肯政府發動戰爭的理由是,南方違背了國家的統一,違背了憲法和多數人統治的原則。”這段話表明美國南北戰爭的主要目的是( )A.廢除黑人奴隸制 B.維護國家統一C.為緩和南北矛盾 D.建立世界霸權【答案】B【詳解】據題干“南方違背了國家的統一”可知,林肯政府發動戰爭是為了阻止國家的分裂,維護國家的統一,B項正確;廢除黑人奴隸制題干未體現,排除A項;戰爭激化了南北矛盾,排除C項;建立世界霸權與南北戰爭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0.(2023年湖北省黃岡市孝感市咸寧市)1800年,美國費城的75名自由黑人在向聯邦國會遞交的廢奴請愿書中聲稱:“如果《權利法案》和《獨立宣言》是正確的,我們請求我們作為人類的與生俱來的自由和不可剝奪的權利應該被得到認可。”由此可知,美國的廢奴運動( )A.延續了美國的核心政治理念 B.充分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C.已經違背了美國的建國原則 D.成為美國南方發動戰爭的借口【答案】A【詳解】據題干“如果《權利法案》和《獨立宣言》是正確的,我們請求我們作為人類的與生俱來的自由和不可剝奪的權利應該被得到認可。”結合所學可知,18世紀末以來,黑人廢奴主義者的持續抗爭,為廢奴運動提供了政治話語和抗爭意識。在此基礎之上,廢奴主義者充分調用“自由、平等、權利”等美國政治的核心理念來維護自身的權利,A項正確;1862年頒布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充分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排除B項;違背了美國的建國原則,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林肯當選總統是美國南方發動戰爭的借口,排除D項。故選A項。21.(2023年遼寧省營口市)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英國議會向國王查理一世呈遞《權利請愿書》B.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C.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D.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答案】C【詳解】據題干可知,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是對美國內戰的評判,屬于歷史評價,C項正確;英國議會向國王查理一世呈遞《權利請愿書》、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都是歷史人物或時間的客觀陳述,屬于歷史史實,排除ABD項。故選C項。22.(2023年內蒙古包頭市)19世紀中期,東西半球的俄國和美國分別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勞動力都獲得了解放。這是( )A.種植園經濟發展的需要 B.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產物C.克里木戰爭失敗的影響 D.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答案】D【詳解】1861年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了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內戰中,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被動的局面美國內戰以北方的勝利告終,美國內戰實質上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結合題干材料“19世紀中期,東西半球的俄國和美國分別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勞動力都獲得了解放。”可知,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D項正確;美國內戰前,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經濟,美國南北方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發展,加劇了南北矛盾,故種植園經濟發展的需要,此項表述錯誤,排除A項;世界殖民體系瓦解,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沙皇的在克里木戰爭中的失敗,使得它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國內外的威信掃地,從而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勢的到來,也促進了農奴制度的衰敗,這與材料中美國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沒有關聯,排除C項。故選D項。23.(2023年遼寧省撫順市、本溪市、鐵嶺市、遼陽市、葫蘆島市五市)林肯在一次講演中說:“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由此判斷,林肯作為總統在內戰中的首要目標是( )A.建立君主立憲制 B.維護國家統一C.廢除黑人奴隸制 D.推翻幕府統治【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林肯在一次講演中說:‘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可知,林肯在內戰中首要目標是維護國家統一,B項正確;美國成立的是聯邦制共和國,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廢除黑人奴隸制的信息,排除C項;推翻幕府統治是19世紀日本一部分中下級武士聯合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發動的倒幕運動,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4.(2023年湖南省邵陽市)在葛底斯堡演說之前,美國社會更常用由分離的州組成的“union”(聯邦)一詞指稱美國。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說中多次使用“nation”(民族國家)一詞指稱美國,自此“nation”一詞迅速成為主流用語。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A.《獨立宣言》宣告了國家獨立 B.林肯廢除黑人奴隸制C.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聯邦制 D.內戰維護了國家統一【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61年4月,美國內戰爆發,史稱“南北戰爭”,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美國內戰以北方獲勝告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避免了美國的分裂。這與題干中的“自此‘nation’一詞迅速成為主流用語”相符,D項正確;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獨立宣言》發表后,各州先后制定了州憲法。由此可知,“《獨立宣言》宣告了國家獨立”并不是美國代稱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林肯政府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廢除黑人奴隸制,這調動了黑人奴隸參軍參戰的積極性,但這并不是美國代稱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1787年美國憲法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共和國,這與題干“美國社會更常用由分離的州組成的‘union’(聯邦)一詞指稱美國”相符,但與“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說中多次使用‘nation’(民族國家)一詞指稱美國,自此‘nation’一詞迅速成為主流用語”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5.(2023年江蘇省蘇州市)制作年代尺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圖年代尺反映了( )A.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 B.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C.俄國1861年改革的性質 D.日本明治維新的結果【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信息“林肯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1861年至1865年期間,林肯領導的北方政府頒布《宅地法》 和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維護了美國的統一,綜合材料的年代尺,反映的是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排除B項;獨立戰爭發生于1775年至1783年,排除A項;俄國1861年改革的性質,與材料反映南北戰爭的過程無關,排除C項;日本明治維新的結果,與材料反映南北戰爭的過程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6.(2023年安徽省)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非白人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黑人失業率竟是白人失業率的兩倍。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有28%的黑人家庭生活在貧困當中,但白人家庭只有10%為貧困戶。這表明當時美國( )A.經濟危機嚴重 B.霸權地位不斷在衰落C.人地矛盾凸顯 D.種族問題依然存在【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美國非白人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黑人失業率竟是白人失業率的兩倍。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有28%的黑人家庭生活在貧困當中,但白人家庭只有10%為貧困戶。”說明黑人的生活條件比較差,也反映了黑人的地位比較低,表明當時美國種族問題依然存在,D項正確;經濟危機是在20世紀3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B項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黑人白人的貧困率,與人地矛盾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7.(2023年重慶市B卷)下圖所示漫畫于1865年10月刊登在英國的《笨拙》雜志上,主題是當年發生于美國的重大事件。畫中舉著酒杯的軍人對對方說道:“噢,兄弟,我們沒法都獲勝。讓我們握個手,喝點酒吧。”下列對該漫畫的解讀準確地是( )A.兩位軍人分別代表北美大陸軍和英國殖民者B.向全世界宣告美國南北戰爭北方獲勝的消息C.顯示了南北戰爭后北方軍人向南方軍人示威D.雙方的握手代表美國南北攜手共同走向統一【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1865年10月刊登在英國的《笨拙》雜志上,主題是當年發生于美國的重大事件”,“當年發生于美國的重大事件”,結合所學知識,1865年發生在美國的事件是美國南方軍隊投降,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而告終,避免了美國的分裂。所以雙方的握手代表美國南北攜手共同走向統一,D項正確;美國內戰是美國南方軍隊與北方軍隊進行的內戰,與英國殖民者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向全世界宣告美國南北戰爭北方獲勝,排除B項;材料中南北雙方最終握手,沒有體現示威,排除C項。故選D項。28.(2023年重慶市A卷)下邊是小勇同學學習美國南北戰爭后制作的思維導圖,從中可以得出南北戰爭的本質是( )A.更新行業比重 B.調整生產關系 C.改變國家性質 D.擺脫殖民統治【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解讀思維導圖可知,南北戰爭的矛盾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是北方資本主義與南方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由此可知,南北戰爭的本質是要調整生產關系,廢除種植園經濟中的奴隸制,發展資本主義,B項正確;奴隸制存廢本質是要調整生產關系,而不是簡單的更新行業比重,排除A項;美國的國家性質并沒有因為南北戰爭而改變,排除C項;美國已經通過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排除D項。故選B項。29.(2023年江蘇省揚州市)德川幕府末期,面對幕藩體制危機和民族危機,一部分中下級武士聯合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發動了( )A.大化改新 B.倒幕運動C.農奴制改革 D.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面對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德川幕府束手無策,遭到越來越多人的反對。一部分中下級武士聯合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發動了倒幕運動,B項正確;大化改新是公元6世紀在日本發生的一次改革,使日本成為封建社會,排除A項;農奴制改革是1861年發生在俄國的資本主義改革,排除C項;非暴力不合作是印度的甘地領導的運動,排除D項。故選B項。30.(2023年山東省臨沂市)在下圖所示的“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應該涉及到的外來內容主要是( )A.唐朝的典章制度和詩歌 B.武士道及相關人物故事C.中世紀的希臘羅馬文化 D.世界上的先進科技文化【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明治維新時期的課堂”可知,明治維新是日本通過項西方學習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D項正確;明治維新是19世紀中期日本向西方學習的一次改革,排除A項;明治維新是近代日本學習西方的一次改革運動,創辦近代教育,排除B項;明治維新是19世紀中期日本向西方學習的一次改革,中世紀這一說法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1.(2023年山東省棗莊市)小馬同學計劃撰寫一篇歷史論文,上網檢索資料,輸入的關鍵詞分別是:倒幕運動、殖產興業、軍國主義。由此判斷他的選題是( )A.明治維新 B.南北戰爭 C.彼得一世改革 D.1861年改革【答案】A【詳解】據題干“倒幕運動、殖產興業、軍國主義”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時,日本倒幕派發動倒幕運動成功,組建明治天皇政府。1868年,明治政府實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并逐漸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但日本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后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給亞洲和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A項正確;美國南北戰爭與“倒幕運動”不符,排除B項;彼得一世改革與“軍國主義”無關,排除C項;俄國1861年改革是廢除農奴制改革,與“倒幕運動”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32.(2023年河北省)自明治元年(1868年)至三十一年,日本政府共聘請外籍專家四千多人,民間團體雇用八千多人。僅1879年外聘專家開支占國家財政支出的2%,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少見的。這些外籍專家被主要用在培養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包括歸國留學生)脫穎而出,便及時削減外聘專家人數。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明治時期的日本非常重視本土人才的培養B.明治政府完全依賴外籍專家推行改革措施C.民間團體是明治時期人才培養的唯一力量D.外籍專家僅被明治政府用于人才培養方面【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自明治元年(1868年)至三十一年,日本政府共聘請外籍專家四千多人,民間團體雇用八千多人。僅1879年外聘專家開支占國家財政支出的2%,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少見的。這些外籍專家被主要用在培養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包括歸國留學生)脫穎而出,便及時削減外聘專家人數”可知,明治時期的日本重視教育發展,官方和民間都大量聘請外籍專家以培養本土人才,A項正確;材料體現重視聘請外籍專家,“完全依賴”的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官方和民間都培養人才,排除C項;“這些外籍專家被主要用在培養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包括歸國留學生)脫穎而出,便及時削減外聘專家人數。”說明明治時期的日本非常重視本土人才的培養,排除D項。故選A項。33.(2023年遼寧省錦州市)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社會生活上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這體現了明治維新的內容是( )A.文明開化 B.廢藩置縣 C.殖產興業 D.中央集權【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材料“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社會生活上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可知,明治維新在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A項正確;明治維新在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但題干材料主要強調文明開化,未體現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近代經濟的內容,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34.(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全球通史》描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西方思想和西方物品在19世紀70年代已大為流行起來。吃牛肉、穿長褲、攜帶雨傘、炫耀手表和鉆石戒指等現象開始風靡一時。”該現象的出現主要與明治維新的哪一內容有關( )A.廢藩置縣 B.建立新式軍隊C.殖產興業 D.提倡“文明開化”【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西方思想和西方物品在19世紀70年代已大為流行起來。吃牛肉、穿長褲、攜帶雨傘、炫耀手表和鉆石戒指等現象開始風靡一時。”可知,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日本明治政府提倡文明開化而出現的,日本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D項正確;廢藩置縣是政治措施,排除A項;建立新式軍隊是軍事措施,排除B項;殖產興業是經濟措施,排除C項。故選D項。35.(2023年湖南省張家界市)19世紀60年代,俄國進行了農奴制改革,日本實行了明治維新。它們的共同影響是( )A.開啟了近代化進程 B.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C.徹底廢除了農奴制 D.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答案】D【詳解】據所學可知,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故二者的共同影響是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D項正確;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了俄國的近代化進程,排除A項;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排除B項;明治維新與農奴制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36.(2023年遼寧省撫順市、本溪市、鐵嶺市、遼陽市、葫蘆島市五市)日本明治維新期間,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 )A.文明開化 B.實行征兵制 C.“殖產興業” D.廢藩置縣【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治維新在政治方面的內容是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封建落后狀況,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D項正確;文明開化是文化上的措施,排除A項;征兵是軍事措施,排除B項;“殖產興業”是經濟措施,排除C項。故選D項。37.(2023年廣東省)明治政府在地稅改革過程中,設立了許多新稅種,如地方稅、戶頭稅、醬油稅等,農民不堪重負,紛紛破產,一部分流入城市。這些措施客觀上( )A.阻礙了經濟結構調整 B.推動廢藩置縣實施C.為工業化提供勞動力 D.刺激日本海外擴張【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農民不堪重負,紛紛破產,一部分流入城市”可知,因為地稅改革中稅收負擔的加重,使農民破產進入城市,為了生存會進入到資本主義企業中從事勞動,明治政府的地稅改革客觀上為工業化提供勞動力,C項正確;明治政府的地稅改革客觀上導致農民階層破產,但沒有阻礙了經濟結構調整,排除A項;明治政府的地稅改革客觀上導致農民階層破產,與推動廢藩置縣實施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刺激日本海外擴張,排除D項。故選C項。38.(2023年河南省)明治政府利用國家的資金,創辦了一批官營的“模范工廠”,目的是把私人資本引向發展近代工業的道路。這表明明治政府在改革中( )A.推行地稅改革 B.提倡“文明開化”C.注重示范引領 D.實行“廢藩置縣”【答案】C【詳解】題干材料“明治政府利用國家的資金,創辦了一批官營的‘模范工廠’”描述的是日本明治維新中經濟方面的措施,明治政府在改革中注重示范引領,C項正確;題干材料未涉及地稅改革,排除A項;提倡“文明開化”是社會生活方面的措施,排除B項;實行“廢藩置縣”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D項。故選C項。39.(2023年福建省)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取消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實行義務兵役制,與此同時,繼續向軍隊灌輸“忠節”“武勇”等武士道精神,培養官兵對天皇的迷信。這表明,明治維新( )A.缺乏民眾的支持 B.實行殖產興業政策C.發展了近代教育 D.保留了舊制度殘余【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可以得出,日本明治維新雖然取消了壟斷軍事的特權,但還是保留了武士道精神,用來培養官兵對天皇的迷信,體現出明治維新保留了舊制度殘余,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明治維新缺乏民眾的支持,排除A項;殖產興業是經濟上的舉措,排除B項;灌輸武士道精神不屬于近代教育,排除C項。故選D項。40.(2023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世紀60年代開始,全球范圍內發生了一系列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如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這反映了( )A.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B.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六十年代,是世界資本主義范圍進一步擴大和鞏固時期,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著名的有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D項正確;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是在17—18世紀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排除A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與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無關,排除B項;題干材料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與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41.(2023年甘肅省金昌市)17-19世紀,英國、美國和法國通過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俄國、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推動上述歷史進程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統治者主導的改革 B.近代民主思想的傳播C.各國革命相互支援 D.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和所學可知,材料敘述的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國家的阻礙,因此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英國、美國和法國都是通過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排除A項;近代民主思想的傳播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各國革命相互支援,排除C項。故選D項。42.(2023年四川省達州市)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選項 史實 結論A 光榮革命 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B 《獨立宣言》發表 標志著美國獨立C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D 明治維新 日本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A.A B.B C.C D.D【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民族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錯誤,D項正確;威廉夫婦接受《權利法案》和議會的要求,此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錯誤,排除A項;1776年7月,《獨立宣言》發表,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但美國還沒有真正獨立,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錯誤,排除B項; 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43.(2023年湖南省懷化市)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共同點是( )A.都是為了應對嚴重的民族危機 B.都改變了社會性質,有利于社會進步C.都是自下而上的資產階級改革 D.都廢除了農奴制,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答案】B【詳解】據所學可知,農奴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1861年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在面臨內憂外患情況下學習西方的改革。兩次改革都使國家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B項正確;俄國的改革與民族危機無關,排除A項;兩次改革都是統治者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排除C項;廢除農奴制的是俄國,排除D項。故選B項。44.(2023年江蘇省連云港市)19世紀60年代,美國、俄國和日本為了解決國內面臨的嚴重危機,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其產生的共同作用是( )A.實現了民族獨立 B.走上了侵略擴張道路C.擺脫了殖民統治 D.增強了資本主義力量【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美國通過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俄國進行了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三國采取的應對方式產生的共同作用是增強了資本主義力量,D項正確;只有日本面臨民族危機,排除A項;只有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道路,排除B項;只有日本擺脫了殖民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45.(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社會轉型指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結構性或根本性的社會變動,它是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所引發的超越原有社會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質變。下列事件屬于“社會轉型”的是( )A.啟蒙運動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維新 D.新航路開辟【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社會轉型指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結構性或根本性的社會變動,它是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所引發的超越原有社會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質變。”結合所學可知,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C項正確;啟蒙運動是思想解放運動,排除A項;彼得一世改革并未發生質的變化,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與社會的轉型沒有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46.(2023年黑龍江省綏化市)(判斷題)圣馬丁和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答案】正確【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玻利瓦爾和圣馬丁,他們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在南美洲北部地區,玻利瓦爾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南美洲南部地區,圣馬丁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本題正確。47.(2023年湖北省荊州市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在法國革命的激勵和英國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運動風起云涌,其領袖人物是西蒙·玻利瓦爾。……1826年,英國外交大臣闡述了英國支持玻利瓦爾的理由:“如果西班牙歸屬法國的話,也必須是一個不擁有西印度群島的西班牙。”當時巴西已脫離葡萄牙獨立,這是拿破侖戰爭的又一結果。——摘編自《企鵝歐洲史·競逐權力:1815-1914》(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文中“共和運動”是哪一重大事件?歸納促成“運動風起云涌”的因素。【答案】(2)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因素:法國大革命加速了啟蒙思想的傳播;拿破侖戰爭削弱了西班牙、葡萄牙對拉丁美洲的控制;英國對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的支持。(答出任意兩點)【詳解】根據材料二“在法國革命的激勵和英國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運動風起云涌,其領袖人物是西蒙·玻利瓦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共和運動”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因素:根據材料二“在法國革命的激勵和英國的支持下”可知,法國大革命加速了啟蒙思想的傳播;根據材料二“‘如果西班牙歸屬法國的話,也必須是一個不擁有西印度群島的西班牙。’當時巴西已脫離葡萄牙獨立,這是拿破侖戰爭的又一結果。”可知,拿破侖戰爭削弱了西班牙、葡萄牙對拉丁美洲的控制;根據材料二“英國外交大臣闡述了英國支持玻利瓦爾的理由”可知,英國對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的支持。48.(2023年安徽省節選)反抗侵略,捍衛正義,不忘歷史,珍惜和平。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正確”;錯誤的打“錯誤”,并加以改正。(3)1819年,玻利瓦爾率領隊伍,越過安第斯山脈,打敗葡萄牙軍隊,解放了哥倫比亞等地。【答案】(3)錯誤;“葡萄牙”改為“西班牙”【詳解】(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19年,玻利瓦爾率領隊伍,越過安第斯山脈,打敗西班牙軍隊,解放了哥倫比亞等地。所以題干的表述是錯誤的,應該把葡萄牙改為西班牙。49.(2023年湖南省衡陽市)某中學學生查閱了中外歷史上有關“創新”的資料后,整理歸類形成下圖提綱。請你幫他提煉一個關于“創新·發展”的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行文流暢。改革創新 商鞅變法 俄國1861年改革道路創新 井岡山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創新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答案】示例:觀點: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闡述: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實行“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獎勵軍功、廢除貴族世襲特權等措施。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國富兵強,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1861年,俄國的亞歷山大進行了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的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結論: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能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詳解】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結合所學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據題干主題和材料,從改革創新的角度,通過商鞅變法、俄國1861年、美國羅斯福的作用可得出“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這一論點。簡述三次改革的史實,如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實行“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獎勵軍功、廢除貴族世襲特權等措施。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國富兵強,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1861年,俄國的亞歷山大進行了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的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最后總結點題,如綜上所述,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能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50.(2023年遼寧省錦州市節選)(列舉題)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涌現出許多的杰出人物。請根據下列提示,寫出相關的歷史人物。(4)1861年,________________頒布了廢除農奴制法令【答案】(4)亞歷山大二世【詳解】(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面對危機,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故填:亞歷山大二世。51.(2023年湖南省長沙市節選)有學者認為:人的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兩個方面,是一個社會、國家不斷走向文明的標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 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農奴,將農奴耕種的土地在農奴和貴族地主之間重新分配。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甚至比美國歷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義更重大。在美國,《解放宣言》僅關系到少數黑人,而在俄國,《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壓倒多數的人口。——[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3)根據材料三,《解放法令》和《解放宣言》的頒布,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哪一條件?綜上,談談人的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答案】(3)條件:自由勞動力;關系:人的解放推動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又進一步促進人的解放。【詳解】(3)條件:根據材料“解放了農奴”“《解放宣言》僅關系到少數黑人”結合所學可知,兩個法令宣布廢除的奴隸制都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關系:根據上述材料可知,人的解放與社會進步關系是相互的,人的解放推動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又進一步促進人的解放。52.(2023年甘肅省隴南市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為解決勞動力問題,彼得一世子1721年頒令準許商人將整個村莊連同農奴一起買去,但農奴和土地不準分開買賣,以護農奴制度不可侵犯。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自由勞動力的需求。廣大農民一貧如洗、無力購買工業品,嚴重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到19世起中葉,農奴制已成為俄國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據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近代史編》(1)根據材料一指出彼得一世對待農奴制的態度,并概括19世紀中葉農奴制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最大障礙的原因。【答案】(1)態度:維護或強化。原因:缺乏自由勞動力;限制國內市場擴大。【詳解】(1)根據材料一“但農奴和土地不準分開買賣,以護農奴制度不可侵犯。”可知,彼得一世對待農奴制的態度是維護或強化。根據“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自由勞動力的需求。廣大農民一貧如洗、無力購買工業品,嚴重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可知,19世紀中葉農奴制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最大障礙的原因是缺乏自由勞動力;限制國內市場擴大。53.(2023年黑龍江省綏化市節選)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二: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這次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2)材料二敘述的是俄國的哪一歷史事件?【答案】(2)事件: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或(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或(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或(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詳解】(2)事件:根據材料二中“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結合所學知識,1861 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可以得出,這是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或(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或(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或(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54.(2023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節選)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三:根據本法令和一般法律,脫離了農奴依附身份的農民和家務農奴可以享有自由農村居民身份的各項權利,包括人身的和財產的權利……——摘自《關于脫離了農奴依附身份的農民的總法令》 “農民使用這塊份地,必須替地主完成‘法令’中規定的義務”……“在兩年期滿之前,農民和家仆要和從前一樣替地主服役,并且毫無怨言地完成自己從前的義務。”——摘編自岳麓版高中歷史(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請回答:(3)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影響,并在正確選項后的括號里畫正確。①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②廢除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③建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 )④使農奴制進一步強化,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⑤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答案】(3)②(正確)⑤(正確)【詳解】(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彼得一世的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1861年農奴制改革廢除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彼得一世的改革建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彼得一世的改革使農奴制進一步強化,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故②(正確)⑤(正確)其他錯誤。55.(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節選)在國家和社會面臨重大轉型的歷史關頭,是否進行改革以及如何選擇改革路線,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材料一 為解決勞動力問題,彼得一世于1721年頒布準許商人將整個村莊連同農奴一起買去,但農奴和土地不準分開買賣,以維護農奴制度不可侵犯。……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自由勞動力的需求。廣大農民一貧如洗,無力購買工業品,嚴重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到19世紀中葉,農奴制已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據材料一,概括俄國農奴制對俄國發展資本主義造成的兩大障礙。【答案】(1)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自由勞動力短缺;農民購買力低下,市場狹小。【詳解】(1)障礙:根據所學和材料一“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自由勞動力的需求。廣大農民一貧如洗,無力購買工業品,嚴重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可知,這體現的是,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自由勞動力短缺;農民購買力低下,市場狹小。56.(2023年江蘇省宿遷市)歷史的困境往往需要強力的改革予以突破。閱讀材料,問答問題。材料一 當西歐資本主義已蓬勃發展時,俄國廣闊的土地上到17世紀末一共只有30個手工工場,圖拉是最先發展的地區,但到17世紀60年代,這里總共7個鐵工場中只有119個工人。經濟的落后也反映在文化方面,直到17世紀多數貴族還未受過教育,全國識字的人非常稀少。因循守舊的思想十分濃厚,人們對外部世界很少了解。——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材料二 俄國1801年到1825年間爆發農奴起義281次;1826年到1854年間有712次;廢除農奴制前的六年零四個月間則發生了474次。這些起義無論在時間長度、激烈程度還是人員和經濟的損失方面以及為恢復秩序,軍隊所必須作的努力方面都在不斷地增加。最后,克里米亞戰爭為農奴制的缺陷和危險提供了另一個明證。不論是士兵的孱弱和懶散,還是國家全面的經濟和科技的落后,都可看出農奴制的弊病。——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俄羅斯史》(1)概括材料一中17世紀俄國落后的主要表現。(2)概括材料二中19世紀中期俄國統治者所面臨的主要危機。(3)俄國通過哪兩場改革分別突破了上述危機?從俄國近代化的角度,分別概括兩次改革的作用。【答案】(1)經濟落后,手工工場發展極其緩慢;文化教育落后;社會比較封閉,因循守舊。(任答兩點)(2)農奴起義不斷,社會矛盾激化;對外戰爭戰敗,進一步表明農奴制的落后;經濟和科技的落后。(任答兩點)(3)彼得一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或答"1861年改革""農奴制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或答"為俄國走上強盛之路奠定基礎")。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作用: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或答"廢除農奴制,實現了俄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歷史轉折")。【詳解】(1)表現:根據所學和材料一“俄國廣闊的土地上到17世紀末一共只有30個手工工場,圖拉是最先發展的地區,但到17世紀60年代,這里總共7個鐵工場中只有119個工人”可知,這體現的是,經濟落后,手工工場發展極其緩慢;根據所學和材料一“經濟的落后也反映在文化方面,直到17世紀多數貴族還未受過教育,全國識字的人非常稀少”可知,這體現的是,文化教育落后;根據所學和材料一“因循守舊的思想十分濃厚,人們對外部世界很少了解”可知,這體現的是,社會比較封閉,因循守舊。(2)危機:根據所學和材料二“俄國1801年到1825年間爆發農奴起義281次;1826年到1854年間有712次;廢除農奴制前的六年零四個月間則發生了474次”可知,這體現的是,農奴起義不斷,社會矛盾激化;根據所學和材料二“克里米亞戰爭為農奴制的缺陷和危險提供了另一個明證。不論是士兵的孱弱和懶散,還是國家全面的經濟和科技的落后,都可看出農奴制的弊病”可知,這體現的是,對外戰爭戰敗,進一步表明農奴制的落后,經濟和科技的落后。(3)改革、作用:根據所學可知,為解決問題,俄國進行了彼得一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作用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57.(2023年甘肅省隴南市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美國宣布獨立的時候,奴隸制在全部13個州都是合法的。到1804年,至少北方各州都已經開始著手廢除奴隸制。1858年,林肯宣稱“不能永遠保持半奴隸半自由狀態”。1862年,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適用于10個叛亂州的奴隸。——據【英】安德魯·瑪爾《世界史》(2)材料二中“半奴隸半自由狀態指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布的目的。(3)俄美兩國農奴制(奴隸制)的存廢反映了什么歷史發展規律?【答案】(2)南北不同經濟形式并存。目的:動員黑人參加北方軍隊、扭轉戰局。(3)當制度阻礙經濟發展時,就需要變革;改革與革命推動歷史發展;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等。(答出一點,言之成理即可)【詳解】(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半奴隸半自由狀態”指的是南北不同經濟形式并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是在南北戰爭時期,頒布的目的是動員黑人參加北方軍隊、扭轉戰局。(3)開放題,言之有理即可,如當制度阻礙經濟發展時,就需要變革;改革與革命推動歷史發展;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等。58.(2023年湖南省衡陽市節選)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成為主流,更成為國家繁榮富強的基礎。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捍衛統一】材料四 林肯總統毫不遲疑地將國家統一擺在首要地位,作出歷史性抉擇,積極采取法律和戰爭手段堅決扭轉分裂局面,最終維護了國家統一。——摘編自《大國崛起》(4)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寫出林肯總統為“扭轉分裂局面”而采取的兩方面舉措。(5)通過以上探究,談談你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認識。【答案】(4)領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導南北戰爭。(5)國家統一是民族團結的基礎,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發展和統一。【詳解】(4)據材料四“積極采取法律和戰爭手段堅決扭轉分裂局面,最終維護了國家統一”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林肯總統為“積極扭轉分裂局面”而采取的舉措包括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領導南北戰爭等。(5)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認識可從國家統一是民族團結的基礎,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發展和統一等方面來回答。59.(2023年四川省遂寧市節選)探尋歷史的蹤影對開拓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實現國家強盛、民族復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歷史興趣小組以探究“強國之路”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邀你參與其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強國之變】材料三(2)根據材料三,請回答:書簽1所述內容涉及到哪些領域的變革?書簽2所述事件促使日本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轉型?【答案】(2)政治、經濟、軍事領域;由封建社會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詳解】(2)領域:據材料三書簽1可知,“確立縣制”政治領域的變革;“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屬于經濟領域的變革;“獎勵軍功”屬于軍事領域的變革。轉型:據材料三書簽2“廢藩置縣、征兵制、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結合所學可知,書簽2反映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60.(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節選)在國家和社會面臨重大轉型的歷史關頭,是否進行改革以及如何選擇改革路線,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材料二 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講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發動戰爭開始,而以徹底失敗為止。它想以爭奪世界與萬國對峙,結果卻被萬國所不齒。明治維新作為日本現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誤均在戰爭中暴露無遺。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徹底的現代化努力。——錢乘旦:《論明治維新的失誤》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材料二指出日本當時領導人“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日本學習西方的主要措施。(回答兩點即可)(3)材料三的核心觀點是什么?材料三可以證明材料二中哪一句話是錯誤的?【答案】(2)實行征兵制,殖產興業,提倡“文明開化”。(回答兩點即可)(3)核心觀點:明治維新是一次不徹底的現代化努力。“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是錯誤的。【詳解】(2)措施:根據所學和材料二“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可知,實行征兵制,為此,日本提倡殖產興業,提倡“文明開化”。(3)核心觀點:根據所學和材料三“明治維新作為日本現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誤均在戰爭中暴露無遺。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徹底的現代化努力”可知,這是說,明治維新是一次不徹底的現代化努力。錯誤:根據所學和材料三“它想以爭奪世界與萬國對峙,結果卻被萬國所不齒”可知,以戰爭去掠奪,最近必以失敗告終,這體現出材料二中“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是錯誤的。強化訓練單元線索時空坐標課程標準知識梳理易錯易混真題精練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29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原卷版).doc 專題29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