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度高中統編版歷史新教材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課時教學案學案編訂人 審核人 使用時間班級 姓名教學內容 第11課時 主題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1課時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 了解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學習目標 時空觀念 了解城市化的含義、歷程、原因、影響,存在問題等,分析城市化推進的過程及原因,理解城市化的推進在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引發一系列環境、社會問題;歷史解釋 通過學習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的發展、二戰以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國近現代城市化的發展,認識從鄉村社會到城市社會的轉變。史料史證 通過史料實證,結合新聞熱點,掌握城市化發展態勢。(史料實證)引導學生分析歸納、課堂討論等學習手段,了解近代以來城市進化過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學習目標 唯物史觀 結合新聞熱點,掌握城市化發展態勢。引導學生分析歸納、課堂討論,培養辯證、全面看問題的能力,形成對城市全面的認識。學習目標 家國情懷 通過了解中國城市基礎設施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認識改革開放給中國城市帶來的變化。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教 材 分 析 重點 中外城市化的演進;城市化帶來的人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難點 城市化演變的歷程、原因以及利弊學情分析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自主學習 歸納提升 學生依照教學目標參照課本歸納,完成基礎再現部分。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在積極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核心主干知識,啟發誘導學生思考探究,從而達到環環相扣、繞疑深入的目的,幫助學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一學習時間:自主學習、歸納提升(30分鐘) 網控全局——知識結構化 一、城市化的演進 1.西方城市化的進程 (1)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生產逐漸向城市集中。鄉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一方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所需的勞動力與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對城市的設施與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到1851年,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之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到2007年,世界城鎮人口已經達到總人口的50.14%。城市化成為衡量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2.近現代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1)近代城市化 ①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與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廣州等成為通商口岸,逐漸發展起資本主義工商業。 ②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陸續出現、發展、壯大,吸引了大量鄉村人口進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 (2)現代城市化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城市化進入新階段。1949-1960年,中國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由10.6%提高到19.7%。 ②1978年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 ③21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迅猛發展。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 【史料史證能力訓練一】近代工業化進程 材料一 在工業社會中,移民從鄉村涌入工業中心尋找工作。1800年,大約五分之一的英國人口居住在城鎮,城鎮規模在大約1萬人。而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全國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歐洲大陸、美國、日本以及其他國家也是同樣的模式。到1900年,工業化國家中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超過2000人的城鎮中。1800年,歐洲人口達10萬的大城市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沒有。到1900年,歐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過150座。 ——摘編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城鎮化進程提升相對緩慢。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承包制改革,釋放了大量勞動力,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隨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催生了大量小城鎮。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快速發展,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城市居民住房制度改革,激勵了居民購房和企業蓋房積極性,給大中城市發展注入了活力,至2018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9.58%。 ——摘編自劉霞輝《中國式城市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歐洲和北美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1978年以來城市化的特征,并談談你對當下中國城市化的認識。 二、居住條件的改善 項目具體內容意義建筑 技術 革新19世紀50年代,美國人發明了電梯; 19世紀70年代,比利時的一個住宅項目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 20世紀以來,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廣,私人衛生間等快速普及電梯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生活 服務 豐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城市中的社區蓬勃發展,社區的功能從最早的慈善救濟發展到教育、醫療、服務、娛樂、綠化等各個方面。倉儲式商場、超市、購物中心等紛紛出現;很多購物中心將商品銷售、金融服務、餐飲和娛樂休閑等功能整合到一起。娛樂休閑場所、體育中心、公園、廣場等設施逐漸增多,城市綠化面積越來越大。城市中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場館的數量越來越多。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多樣。各種服務設施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提供了極大便利三、基礎設施的發展 1.原因:城市的經濟發展,規模的擴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 2.西方發達國家 (1)19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鋼鐵管道用于水網的建設,自來水與排水系統逐漸普及到百姓家中。 (2)煤氣燈、電燈相繼出現,為居民提供照明,創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3)電報、電話逐漸普及,便利了人們的通信聯系。 (4)19世紀末,第一條地鐵線在倫敦問世,柏林、紐約等城市開始將鐵路高架橋納入交通網絡。20世紀以來,電車、汽車、自行車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現多樣化、立體化趨勢,便利了人們的出行。 3.近現代中國 (1)中國近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1864年,上海煤氣公司成立。此后,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電話等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但是,當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自來水、天然氣等通到家家戶戶,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逐步標準化和環?;3鞘械缆匪耐ò诉_,人們可以乘坐公交汽車、電車、地鐵等多種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史料史證能力訓練二】中英城市化發展進程 史料一 英國城市化發展進程曲線(1700-1959年) 史料二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城市應是1840年鴉片戰爭后才產生的?!S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展,中國傳統的封建城市開始向近代資本主義城市方向發展。1921年中國第一個市政廳——廣州市政廳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城市化的開始。但是,中國城市化非常緩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馬春輝《中國城市化問題論綱》 史料三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合理利用了東北、華東、華北等經濟發達、解放較早的地區的經濟優勢,對原有的城市進行了徹底的改造。變單純的消費城市為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的城市,成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心,緩和了城鄉矛盾,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黨和政府采取了正確的城市工作方針和政策,醫治城市的戰爭創傷,促進了城市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寧克平《城市與人·中國城市化進程及其對策》 (1)根據史料一,指出18世紀以來英國城市化進程中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英國城市化發展進程的主要經濟因素。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中國的城市化歷程。 (3)根據史料三,概括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推動城市化進程的措施。 四、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 1.環境污染 (1)工廠 ①煙塵污染。 ②水污染:生活與工業廢水直接排進河流,對城市飲用水源造成嚴重污染。 (2)汽車:尾氣污染。 2.貧富矛盾 工業化、城市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財富,這些財富聚集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工人階級生活貧困。 3.交通問題 隨著城市的發展,居住區與工作區逐漸分隔。為解決遠距離出行的交通問題,人們越來越依賴汽車。私人汽車的普及,使交通擁堵成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問題。 4.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同樣經歷了發達國家曾經出現的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貧富矛盾等問題。與此同時,犯罪率上升、失業者增加等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 【史料史證能力訓練三】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意義 材料一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人口遷入城鎮的“農轉非”,務工經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為我國目前人口遷移的主要傾向。 ——劉啟明《人口遷移的空間過程及其遷移場研究》 材料二 從下列兩圖可見,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現了變化:住宅空間日益私密,房間的稱呼日趨現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設施。 材料三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新型城鎮化是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消除中國城鄉社會經濟“二元結構”的根本出路。 ——摘自肖金成《實施新型城鎮化的四大重要戰略意義》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農村人口大量遷居城市這一現象進行簡要評述。 (2)為什么農村的住宅格局與城市日益趨同? (3)根據史料三,分析城鎮化的影響。合作探究 知識升華 第二學習時間:合作探究、高分跨欄——知識技能系統化 老師指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完成本節的知識結構及探究本課重點難點: 一、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四個階段 1.階段一:集中趨向的城市化階段 人口向城市地區聚集,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中心城市人口和經濟迅速增長,特別是市中心城區形成人口高度集聚。 2.階段二:郊區城市化階段 郊區城市化是一個城市自然擴張良性發展的過程,是伴隨經濟發展而出現的現象,是城市郊區鄉村型社會地域組織向城市型社會地域組織演變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城市人口、工業、零售業等外遷。 3.階段三:逆城市化階段 (1)在郊區城市化繼續發展的同時,城市人口遷往遠郊或農村,中心市區顯現衰落景象,人口出現凈減少。 (2)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敗,而是城市擴展的一種新形式,它建立在城鄉差別趨于消失,城鄉逐漸形成一體化的基礎上。 4.階段四:再城市化階段 中心城區經濟復興,人口重新實現內遷,市中心人口重新回升。 二、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動力與影響 1.城市化的動力 (1)城市化的根本動力是工業化,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規模龐大的城市。 (2)蒸汽機和電力的使用解決了工業城市的動力問題,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 (3)交通運輸的發展,加強了城市與其他地區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 2.城市化的影響 (1)城市成為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活動的聚集地,相對集中的社會群體形成強大的社影響力,深刻影響著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方向。 (2)城市是工業資本主義最為發達的地區,聚集在城市的企業相互交流,人員自由流動,技術不斷提高,促進了工業化的進程。 (3)城市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文化不斷發展,成為各國或各地的文化中心。 (4)城市化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壓力,工業污染嚴重、生活壓力增大、貧富分化加劇等問題。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長時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政治穩定、經濟恢復發展和對工業建設的大力投入,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城鎮對勞動力的吸引。 (2)1958—1965年:城鎮人口大起大落時期。這一時期經歷了三次上升下降過程,分別是:1958—1959年,國家經濟過熱增長,與此同時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1960—1963年,經濟衰退,城市人口比重也迅速下降;1963—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城市人口比重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復到前一時期的最高水平。 (3)1966—1978年:停滯發展時期。其原因是出現了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和“干部下放”為特征的逆城鎮化運動,以及嚴格限制農民轉變身份的城市政策。 (4)1979—1998年:改革開放下的高速城市化時期。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城鄉二元結構的不斷打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也高速進行。 (5)1999年至今:城市化日趨成熟時期。進入21世紀以后,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經濟的飛躍式發展,我國的城市化勢頭更為迅猛。 四、近代中國城市化的特征 (1)首先是入侵帶來的脫離自身獨立發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國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歷史背景下。 (2)其次是商業化先于工業化導致城市工業難以吸收過剩勞動力,城市對農業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3)再次是在自然災害和傳統小農經濟瓦解的夾擊下,農民被迫涌入城市謀生,帶來消極的城市化效應。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城市化的特點 (1)進程的曲折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抑制城市化發展,城市化進程十分緩慢;改革開放后,城市化進程加快。 (2)途徑的多樣性。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使小城鎮迅速崛起,在城市化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區域化的傾向。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城市區域化的傾向,形成城市群的雛形,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城市群等。 (4)發展的均衡性。2002年政府提出實施積極的城市化戰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樣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體系。 六、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意義 (1)加快城市化進程,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利于農民脫貧致富。 (2)加快城市化進程對控制人口起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從而對減輕社會就業壓力具有明顯的意義。 (3)推動中國城市化進程是更好地推進工業化的需要。 (4)城市化進程為城市與農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 (5)推進城市化進程有利于改變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6)推進城市化有利于增加內需,從而更好地推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7)推進城市化進程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默寫過關 知識深化高效訓練 不練不講 高效訓練、不練不講——知識題目化、能力具體化 當場訓練、同步測控: 一.選擇題 1.西方學者在研究19世紀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時發現,在歐美國家和非歐美國家都出現了貿易量翻倍的同時,非歐美國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歐美國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以上材料表明( ) A.蒸汽船推動全球城市化進程 B.城市化差異主因是殖民擴張 C.世界市場決定了城市化進程 D.工業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 2.1842年,英國人查德威克發表調查報告,指出疾病同不衛生有密切關系,提出建立干凈的自來水系統和地下排污系統等。1848年,英國頒布第一部公共衛生法。19世紀中后期,歐洲地下排污和自來水系統在各城市形成。這說明歐洲( ) A.科學研究推動公共衛生建設 B.工業化影響人們居住環境 C.各國公共衛生立法日趨完善 D.逐步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 3.1935年,英國政府組建田園城市審核評估委員會,提出開發“衛星新城”的政策建議;1940年,英國政府一專門委員會出臺報告指出,應疏散倫敦中心區的工業和人口;1943年編制的《倫敦郡規劃》,從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為倫敦的重建提出了解決方案。這些政策建議,意在( ) A.應對日益嚴重的戰爭危機 B.解決工業時代的大城市病 C.擴大基建規模以刺激內需 D.改變自由放任政策的積弊 4.中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鎮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億人增長到8.1億人,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57個。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C.國有企業改革的全面展開 D.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 5.據學者統計,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徹斯特在18世紀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則增加到14萬人;蘇格蘭工業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則有202000人。這一現象反映了( ) A.工業化促進城市化發展 B.城市人口開始超過農村人口 C.城鄉貧富差距逐漸拉大 D.議會改革影響城鄉人口結構 6.二戰后,美國地產商與零售商開始在城市郊區建造集購物、休閑、餐飲、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購物中心。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這一新的商業組織形式逐步推廣到世界各地。這一新的商業組織形式得以推廣的直接原因是( ) A.高速公路修建與汽車普及 B.城市郊區環境優美污染少 C.利潤豐厚與企業盲目擴展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區聚集 7.鴉片戰爭后,隨著國門的打開,一方面中國政府從清末新政時開始引入西方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另一方面,西方人主導的一整套現代市政管理體系開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為華界所效仿。這客觀上反映了中國( ) A.市民生活的近代化 B.城市環境的改善 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 D.租界開放存在差異 8.“在該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濕程度根本不宜于給人居住……有許多工人家庭在這種墻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時期后就與世長辭了”,而富人階級卻可以住在富麗堂皇的居室里錦衣玉食。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A.貧富分化嚴重,階級矛盾尖銳 B.發達和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加大 C.環境污染造成室內居住環境惡劣 D.人們的居住條件尚未得到改善 9.19世紀,英國政府在各工業城市建立城市學院,推行職業教育和科技教育。這些城市學院緊扣當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們工作的知識。不少城市學院在20世紀發展為完全大學。這反映了當時英國( ) A.城市化進程中教育需求的擴大 B.資產階級代議制具有優勢 C.政府極力調節勞資矛盾 D.經濟發展導致勞動力不足 10.19世紀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講究藝術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藝術家來承擔,此后建筑雖仍具有藝術和美學價值,但不再為藝術家所壟斷,而逐步成為由工程師承擔的工程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變化( ) A.表明工程學已經取代藝術學 B.標志著建筑與藝術實現分離 C.符合工業化城市建設的要求 D.說明了社會結構出現新變化 11.近代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后,在中國諸多城市開辟通商口岸、劃定租界。為選擇租界范圍、營建各種城市建筑,必須繪制比較詳細、準確的城市地圖,隨之表現中國城市的地圖大量涌現,繪制者除中國人外,外國人亦不在少數。由此可知,測繪制圖的大量出現( ) A.加劇了西方列強經濟侵略 B.有助于近代城市的合理布局 C.實現了中國城市的近代化 D.使近代中國思想進一步解放 12.19世紀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來水廠,率先引進有線電報和電話,80年代又引進了電燈。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電報線延伸至長江中游的漢口,1899年漢口電報局兼辦電話。之后重慶也引進了飲水、照明、通訊等設施。這表明近代城市設施的興辦( ) A.由民族企業家主導 B.沿海、沿江與內地同時進行 C.與開埠通商緊密聯系D.遍及城鄉為民眾所普遍接受 13.1900—1938年中國城市化發展加速,城鄉之間移居基本上自由。1938年中國5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總人口是2730萬,占5億人口的5%—6%。由于城市化可以將一個大分工網絡內所需的交易集中在一點進行,因而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這一現象說明( ) A.工商業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 B.中國城市化水平整體較高 C.近代工業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 D.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推力 14.西方學者曾說:“在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擠滿了人——人們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擠,人們不自在地隱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間內沉思或空想;在這世界里,充滿了流線型汽車、有軌電車和飛機,受到了來自傳聲筒的歌聲的干擾?!辈牧现荚谡f明( )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B.機械化大生日益普及 C.城市化進程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D.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 15.民國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公共設施,如行政辦公大樓、商業、餐飲、文化娛樂、教育、體衛、金融、郵電、大會堂、博物館等。這些公共設施的建設( ) A.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 B.體現了城市社區的蓬勃發展 C.緩解了城市的人口壓力 D.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 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1820—1949年中國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數估計略表 年份全國人口總數(萬)城市人口數(萬)城市化指數(%)1820年3737723506.31840年4128126686.51893年3367726687.91920年44377470010.61936年46136526311.41949年54167576510.6——行龍《也論中國近代的城市化》 材料二 18世紀從英國發端的工業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態——城邦與城堡——開始從政治管理中心和軍事防衛堡壘,轉向以工廠生產和貿易交換為主體形態的經濟中心。在第一次產業革命的推動下,1851年英國的城市化水平就超過了50%,率先進入成熟的城市化階段。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也相繼啟動了城市化進程。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第二次產業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興起,使得重化工業取代紡織等輕工業而成為主導產業……當然,西方國家工業化帶來的城市化進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編自周躍輝《西方城市化的三個階段》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城市化的特點并其影響因素。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近代中國與西方城市化進程的不同點。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摘編自齊爽《英國城市化發展研究》 一直以來,人們試圖以各種方式認識歷史。上圖反映了一位學者對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認識,結合所學知識對上圖進行解讀。(要求:觀點明確,持論有據,邏輯清晰)第11課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教學案參考答案【史料史證能力訓練一】近代工業化進程(1)原因: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工廠制迅猛發展;農村人口的大量涌入;新式交通工具的發明和改進。(2)特征:小城鎮數量增長較快;城市化進程快,成就顯著;城鄉統籌兼顧,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城鎮化凸顯人本理念。認識:城市化是現代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提升的重要標志之一;加速城市化進程有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加速城市化進程有助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史料史證能力訓練二】中英城市化發展進程(1)發展特點:18世紀上半期發展緩慢;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發展迅速;20世紀30年代達到較高水平,此后較為平穩發展。因素: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或工業化進程的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的推動。(2)鴉片戰爭后近代城市出現,到1921年才開始城市化進程,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制約,城市化發展緩慢。(3)對原有城市進行徹底改造;改變城市產業結構和發展類型(或:變消費城市為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的城市);采取正確的城市工作方針和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史料史證能力訓練三】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意義(1)給城市帶來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膨脹也產生了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一些嚴重的社會問題;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剩余的問題;農村勞動力的急劇減少不利于農業的長足發展。(2)現代城市文明(城市住宅)的實用性和科學性。農民進城打工;電視等大眾傳媒使農村百姓了解了城市住宅的優點。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有可能仿照。(3)拉動經濟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消除二元經濟結構。【高效訓練】參考答案1.【答案】D?!窘馕觥繌牟牧峡梢钥闯觯瑲W美國家由于工業革命城市化率提高,而非歐美國家,受到工業革命影響較小,城市化率非常低,反映出二者之間的正相關,D項正確;從材料可以看出,蒸汽船對非歐美國家的城市化沒有促進作用,排除A項;材料沒有看出殖民擴張對城市化的影響和人口的影響,排除B項;C項決定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A?!窘馕觥拷Y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后期,查德威克的調查報告促進歐洲各城市重視并紛紛建立自來水系統和地下排污系統,說明科學研究推動歐洲公共衛生建設,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工業化對人們居住環境的影響,排除B項;僅英國頒布了公共衛生法,不能說明各國公共衛生立法日趨完善,排除C項;材料與歐洲逐步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B?!窘馕觥繌拈_發“衛星新城”、疏散中心區的工業和人口、市郊化發展等信息,可知這些政策建議針對的是伴隨工業化、城市化而出現的“城市病”:產業聚集帶來人口擁擠、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B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此時沒有戰爭危機,排除A項;C項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項;D項是提出建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城市人口、環境等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78—2017年,中國的城鎮化、城鎮常住人口、城市數量劇增,其主要因素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推動了城鎮化進程,D項正確;導致材料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AC項不屬于主要因素,排除AC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于21世紀初,不符合材料,排除B項。故選D項。5.【答案】A。【解析】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明顯體現出城市化的發展,結合時間“18世紀早期”可知主要原因是工業化的推動,故選A項。B、C、D三項材料均未體現。故選A。6.【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美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尤其是高速公路修建與汽車普及,大大便利了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因此美國地產商與零售商開始在城市郊區建造購物中心,故A項正確。B、C項不屬于直接原因,排除;人口向城市郊區的聚集是“結果”不是“原因”,排除D項。7.【答案】C?!窘馕觥勘绢}考查中國城市治理體系的近代化。由材料可知,近代中國引入了西方城市環境衛生管理,租界的現代市政管理體系為華界所效仿,這反映出近代中國城市治理呈現近代化趨勢,故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市民生活,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城市環境的改善,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區租界開放程度的比較,排除D項。8.【答案】A?!窘馕觥坎牧戏从车氖窃诔鞘谢M程中出現的問題,工人階級和富人階級在居住環境上存在巨大差異,A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在該城的某些部分”,而非國家之間,排除B項;工人的居住條件簡陋惡劣是因為剝削和貧富分化,排除C項;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題干強調的是兩個階級之間的差別,排除D項。9.【答案】A?!窘馕觥拷獯鸨绢}首先要抓住時間“19世紀”,這時英國正處于工業革命時期。隨著英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需要具備一定知識的勞動者,因此政府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以便教授人們工作知識,這體現了工業革命和城市化對教育需求的擴大,A項正確;其他三項材料未體現。10.【答案】C?!窘馕觥扛鶕牧峡芍?,工程師打破了藝術家對建筑藝術和美學價值的壟斷,這一變化符合工業化城市建設的要求,C 項正確;A 項說法絕對,藝術學依然存在,沒有被工程學取代,排除A 項;根據材料“建筑仍具有藝術和美學價值,但不再為藝術家所壟斷,而逐步成為由工程師承擔的工程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可知建筑與藝術沒有分離,排除 B 項;材料未涉及社會結構的變化,排除 D 項。故選C 項。11.【答案】B。【解析】近代西方列強在中國營建城市建筑時,提前對城市地圖進行繪制,有利于城市的合理布局,故選B項;測繪制圖不能加劇西方列強經濟侵略,排除A項;C項與史實不符;D項夸大了其作用。12.【答案】C?!窘馕觥扛鶕牧峡芍鞘性O施的建設出現在上海、南京、漢口、重慶等通商口岸城市,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是民族企業家主導城市設施建設,排除A項;材料的城市是沿海、沿江城市,并不是內地城市,排除B項;材料中的設施主要集中在開埠通商城市,而不是遍及城鄉,排除D項。13.【答案】D?!窘馕觥勘绢}考查近代中國城市化的影響。材料“城市化可以將一個大分工網絡所需的交易集中在一點進行,因此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說明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推力,D項正確。20世紀 30年代,中國自然經濟依然占據主導地位,A項錯誤。由“5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總人口是2730萬,占5億人口的5% 6%”可知, 近代中國城市化水平較低,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化發展的作用,沒有體現近代工業發展推動城市化發展,C項錯誤。14.【答案】C?!窘馕觥扛鶕牧稀扒八从械財D滿了人——人們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擠,充滿了流線型汽車、有軌電車和飛機,受到了來自傳聲筒的歌聲的干擾”可以看出,當時的西方世界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使得城市變得更加擁擠,住房條件變差,噪音不斷,給人們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C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城市化進程產生許多負面影響,無法得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是城市化進程產生許多負面影響,沒有體現機械化日益普及,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是城市化進程產生許多負面影響,不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排除D項。故選C項。15.【答案】A?!窘馕觥恳罁牧峡芍?,民國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公共設施,這些公共設施主要與市民生活、工作有關,這有利于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A項正確;城市社區是指大多數人從事工商業及其他非農業勞動的社區,材料不能體現,排除B項;材料中的公共設施建設與緩解城市的人口壓力無關,排除C項;民國之前中國城市化進程就已經開啟,排除D項。故選:A。16.答案:(1)特點:城市化經歷了由慢到快的過程,并伴有停滯;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城市化發展較為緩慢;甲午中日戰爭之后至1936年,城市化進程加快.影響因素: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及國內戰爭等;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促進了大城市的發展;西方先進科技傳入,進一步改變了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化發展。(2)不同點:條件不同,近代中國面臨著列強侵略, 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西方大部分為民族獨立國家;水平不同,中國城市化水平較低,西方城市化水平較高。【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與西方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能夠為工業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推動經濟發展;但城市化的發展應和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超越發展階段的城市化會帶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影響可持續發展。17.【答案】觀點: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業化。解讀:工業化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促進了農業技術的進步和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革命,農業革命提高了糧食產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消費市場,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工業化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促進了交通運輸工具的改進,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刺激了商品生產的擴大,推動了商業革命的開展。商業革命擴大了對外貿易,促進了財富的積累和商品經濟的繁榮,這都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對工業化具有反作用。城市的集聚作用將資本、生產資料、勞動力、信息、技術等集中起來,使之得以有效配置,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總之,工業化推動了農業革命和商業革命,進而推動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推動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解析】據材料可知,“工業化”與“城市化”間的箭頭是雙向的,兩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由此得出觀點: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業化。第一部分,對“工業化推動城市化”進行解讀:首先由材料可知“工業化”“農業革命”“城市化”三者的關系,即工業化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促進了農業技術的進步和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革命,農業革命提高了糧食產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消費市場,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其次,解讀“工業化”“商業革命”“城市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即工業化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促進了交通運輸工具的改進,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刺激了商品生產的擴大,推動了商業革命的開展,商業革命擴大了對外貿易,促進了財富的積累和商品經濟的繁榮,這都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第二部分,對“城市化反作用于工業化”進行解讀:城市的集聚作用將資本、生產資料、勞動力、信息、技術等集中起來,使之得以有效配置,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最后,還要作一個小結:總之,工業化推動了農業革命和商業革命,進而推動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推動工業化水平的提高。這樣既照應了觀點,又使論述結構完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