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基礎知識】知識點一 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蘇聯的發展(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取得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相繼爆炸了__ __和氫彈,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弊端:蘇聯優先發展__ __的政策沒有變化, __ __、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2.蘇聯的改革(1)赫魯曉夫改革①政治和經濟領域A.內容:平反冤假錯案,強調__ __,改革干部制度;加大__ __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B.評價:這些改革注入某些__ __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進了農業發展,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有所增加。但改革沒有突破__ __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②思想領域A.內容:1956 年赫魯曉夫在蘇共__ __上所作的《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B.評價:打破了對__ __的個人崇拜, 但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造成嚴重的后遺癥。(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內容: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__ __,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評價:改革只是對__ _ _ 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熱衷于樹立__ __,專斷作風日趨嚴重;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3)戈爾巴喬夫改革①經濟改革A.內容:承認__ __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B.結果:經濟改革成效甚微。②政治改革A.內容: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__ __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__ __,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B.結果:造成思想混亂,__ _ _主義隨之興起。3.蘇聯的解體:1991 年8 月19 日,幾位蘇聯領導人發動政變,試圖阻止蘇聯分裂,很快失敗。12 月26 日,蘇聯解體。知識點二 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1.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前后,東歐各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東歐各國著手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__ __,造成國民經濟比重失調。2.東歐的社會主義改革(1)南斯拉夫的改革①內容:建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度。②評價:通過權力下放,調動__ __、__ __和群眾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改革也導致地方主義抬頭,__ __尖銳,為后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2)東歐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波蘭實施__ __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展;匈牙利國民收入、人民消費水平都迅速提高,人民群眾比較滿意。__ __經濟穩步增長,其經濟發展水平居東歐國家之首。3.東歐劇變(1)背景①東歐各國的改革都沒有突破__ __的束縛,到20世紀80年代,一些東歐國家經濟陷入嚴重困境,政局劇烈動蕩。②蘇聯鼓勵東歐改革。③西方“__ __”戰略的影響。(2)含義:東歐執政的共產黨或工人黨領導人迷失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否定__ __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__ __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 年,東歐各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急劇變化。(3)表現①波蘭、匈牙利、__ __和阿爾巴尼亞的變化相對平穩。②羅馬尼亞發生了流血沖突。③__ __并入了聯邦德國。④捷克斯洛伐克分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⑤__ __經過激烈內戰,最終解體。知識點三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建立①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___ _。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②經濟制度: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__ __改造。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2)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__ __ ”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__ __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2.中國的改革開放及其成就(1)背景:1978 年, 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__ __的偉大決策。(2)過程:中國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成就:2010 年,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 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突進;__ __穩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第__ __次全國代表大會,激勵著中國人民沿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地走下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深化了對__ __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對世界__ __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習題自測】1.宣傳海報是一種特殊的政治藝術品。下面是蘇聯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海報,它反映了( )A.斯大林模式 B.赫魯曉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爾巴喬夫改革2.從1953年到1963年,蘇聯的農畜產品共提價6次……1965-1979年,農產品共提價7次(分別在1965、1969、1970、1975、1976、1978和1979年)。蘇聯政府的這一做法( )A.有利于縮小工農業的差距 B.改變了斯大林模式C.消除了農民的不滿情緒 D.加速了重工業的發展3.斯蒂芬·科恩認為,在蘇聯倡導的“新經濟體制”改革中,“由于保守的官僚力量不愿放棄行政命令式的領導方式”,阻撓了經濟改革的施行。倡導“新經濟體制”改革的領導人是( )A.列寧 B.斯大林 C.赫魯曉夫 D.勃列日涅夫4.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追求干部隊伍的穩定性,很少撤換干部,未曾裁減冗員。……而那些裙帶關系、官官相護等瀆職腐敗行為也不要去查,畢竟團結要緊,干部隊伍的穩定最為重要。因為,勃列日涅夫的權力根本就不是建立在民眾的呼聲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勃列日涅夫提攜的干部的團結和穩定上的。這一現象( )A.表明蘇聯陷入失控狀態 B.不利于蘇聯現代化建設C.直接導致蘇聯經濟衰退 D.引發了思想領域的混亂5.1993年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難以決斷的歲月》一書中寫道:“經濟方面的改革,如果從農業、輕工業、食品工業方面開始改革,也就是從最有效、最快速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的途徑進行改革,那就要好得多。”這說明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 )A.需轉變經濟管理關系 B.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突破口選擇不當 D.需要優化經濟結構6.有學者認為,蘇聯經濟體制在其發展中日益表現出嚴重弊端,但這絕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誤。歷史的真實是,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和錯誤的改革路線,最終釀成了蘇聯解體。這一觀點主要強調蘇聯解體的原因是( )A.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的壓制 B.改革方向的根本性錯誤C.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矛盾 D.經濟發展問題積重難返7.1994年1月北約首腦會議重申:“歐洲其他國家都可以參加北約”,北約的大門對“能夠推進北大西洋公約原則的實施并對北大西洋地區的安全作出貢獻的其他歐洲國家”“敞開”。這表明( )A.部分地區仍然存在傳統安全威脅 B.歐洲區域經濟集團化進一步發展C.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 D.冷戰對歐洲大陸的影響徹底消失8.有西方學者認為,“通過國際媒體傳入的對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想象,引發了整個東歐的民主化運動”,“媒體關于共產主義政府政策失靈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報道侵蝕了其政權的合法性”。這表明,該學者認為“國際媒體”主要充當了( )A.雅爾塔體制的捍衛者 B.世界動蕩的助推器C.蘇東劇變的始作俑者 D.西方和平演變的推手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斯大林時期,蘇聯的農業長期徘徊不前。農業的長期落后不僅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影響了工農聯盟的鞏圓和政局的穩定,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后,大規模建立國營農場,擴大農業經營規模,以保證國家和居民對農產品的日益增長的需要。赫魯曉夫在縮小農業部的職能范圍,將組織生產活動的管理權下放給各加盟共和國和地方的同時,還改革農產品采購制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放寬對個人副業的限制,加強對集體農莊和莊員以及職工的經濟刺激和物質鼓勵。赫魯曉夫的不少改革措施,推動了蘇聯農業的發展,并在以后的經濟改革中一直被其后繼者保留和沿用。——摘編自金泉源《赫魯曉夫的農業體制改革》材料二 20世紀40年代末,南斯拉夫政府多采取行政命令管理農民,但這些命令大多超越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致使農業合作化運動未能取得預期效果。1953年,南共中央頒布決議,規定農民“可以完全自愿地加入和退出合作社”,“在合作社形式上予以更多的靈活性和更多的自由”,允許土地的自由買賣。農村中的合作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是在社會所有制經濟組織與個體農民之間進行的。既有社會所有制經濟組織與個體農民之間的低水平合作,如經濟組織向農民提供良種、化肥、農藥、技術指導等,而農民按合同向經濟組織出售農畜產品;也有高水平的合作,表現為社會所有制經濟組織與個體農民進行的某種產品的生產或某項經濟活動方面的合作。這種具有自己特色的體制,盡管對某些消極因素未能及時糾正,但確實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摘編自李仁峰《南斯拉夫農業的發展和面臨的問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赫魯曉夫農業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2)根據材料二,指出與蘇聯相比,南斯拉夫農業改革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答案以及解析【基礎知識】知識點一1.(1)原子彈 (2)重工業 農業2.(1)集體領導 農業 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 二十大 斯大林(2)企業自主權 傳統體制 個人迷信3.市場調節 社會主義 多黨制 民族分離知識點二1. 蘇聯模式2. (1)地方 企業 民族問題 (2)國民經濟 民主德國3. (1)蘇聯模式 和平演變 (2)馬克思主義 共產黨 (3)保加利亞 民主德國 南斯拉夫知識點三1.(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社會主義 (2)兩彈一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1)改革開放(3)農業現代化 (4)十九3. 人類社會 社會主義【預習自測】1.答案:B解析:根據“20世紀50年代”和海報內容可知與赫魯曉夫的“玉米運動”有關,故選B項;20世紀50年代當政者分別是斯大林和赫魯曉夫,但根據海報的“玉米”可判斷和斯大林無關,排除A;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當政時期與題意時間不符,排除CD。故選B。2.答案:A解析:蘇聯多次提高農畜產品價格,有利于縮小工農業的差距,故選A;材料中的時間是赫魯曉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間,二人的改革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C表述太絕對,錯誤;提高農畜產品價格,與加速重工業的發展沒有因果關系,排除D。3.答案:D解析:新經濟體制,即蘇聯在工業企業中實行的以利潤為核心的管理制度。全稱“計劃工作和經濟刺激的新體制”。它是柯西金于1965年在蘇共中央九月全會上所作的《關于改進工業管理、完善計劃工作和加強工業生產的經濟刺激》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同年10月,蘇聯政府批準了《社會主義國營生產企業條例》,正式決定推行新經濟體制。當時的執政者是勃列日涅夫,D正確,排除A、B、C。4.答案:B解析:材料“勃列日涅夫的權力根本就不是建立在民眾的呼聲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勃列日涅夫提攜的干部的團結和穩定上的”強調的是蘇聯的政治制度脫離群眾,不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故選B項;戈爾巴喬夫改革后蘇聯局勢失控,排除A項;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經濟仍在發展,排除C項;戈爾巴喬夫改革后引發思想領域的混亂,排除D項。5.答案:C解析:材料中戈爾巴喬夫反思經濟改革應該選擇“從農業、輕工業、食品工業方面開始改革”,即選對經濟改革的突破口,與經濟管理關系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經濟改革的突破口,無法推斷是否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正確選擇經濟改革的突破口,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經濟改革的突破口,與優化經濟結構無關,故D項錯誤。6.答案:B解析:根據“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和錯誤的改革路線,最終釀成了蘇聯解體”可知,材料強調蘇聯解體的原因是改革路線錯誤,即放棄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改革方向的根本性錯誤,B正確;材料強調蘇聯自身改革失誤,沒有體現“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的壓制”,排除A;CD都和材料“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和錯誤的改革路線,最終釀成了蘇聯解體”的描述不符,排除。故選:B。7.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北約是冷戰時期由美國主導建立的針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軍事集團。1994年時蘇聯早已解體,此時北約敞開大門,意在東擴拉攏一些原來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因此選A,而C、D錯;由于材料重在軍事政治方面,與經濟無關,所以B錯,與題目無關。8.答案:D解析:從材料信息看,“媒體關于共產主義政府政策失靈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報道侵蝕了其政權的合法性”,說明該學者認為“國際媒體”主要充當了西方和平演變的推手,故選D項。和平演變是雅爾塔體系崩潰的重要因素,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東歐的民主化”,而非世界的動蕩,排除B項。國際媒體充當了“推手”而非“始作俑者”,排除C項。9.答案:(1)背景:蘇聯農業發展長期滯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魯曉夫上臺執政。措施:擴建國營農場;改革農業管理機制,下放管理權限;調整農村經濟政策,強化物質利益激勵。(2)不同:堅持合作社形式的自由與靈活性;允許土地買賣。影響: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的穩定發展;與南斯拉夫相對落后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為南斯拉夫社會制度劇變埋下了隱患。解析:(1)本題考查魯曉夫農業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依據材料“大林時期,蘇聯的農業長期徘徊不前”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2)本題考查南斯拉夫農業改革的相關知識,依據材料“可以完全自愿地加入和退出合作社”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