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素養目標】1.通過學習戊戌維新運動的背景和內容,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戊戌維新運動的歷史意義。2.梳理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原因和歷程,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義和團運動的影響和中國人民的不屈精神。3.通過學習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及《辛丑條約》的內容,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4.結合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重點難點】1.重點: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2.難點:《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問題導學】1.資產階級維新派——戊戌維新運動(1898)的背景?過程?失敗原因?歷史意義?背景:①政治:甲午中日戰爭戰敗,民族危機加深;②經濟: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③思想:維新思想興起序幕:公車上書;高潮:百日維新;標志: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結果:失敗根本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客觀原因:守舊勢力很強大;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把希望寄托于沒有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歷史意義:①性質:資產階級政治改良運動②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了積極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2.農民階級——義和團運動(1899-1900)興起的原因?口號?評價?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直接原因:洋教活動猖獗。口號:“扶清滅洋 ”評價:①性質:以農民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運動: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②局限性:“扶清”沒有認清清政府的階級本質容易讓群眾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沒有區分外來侵略者和外來近代文明,仇視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國的近代化。③意義: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3.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的原因?《辛丑條約》內容及危害?對中國社會性質的影響?原因:①根本原因:為進一步侵略瓜分中國,維護在華利益;②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1901《辛丑條約》內容:①懲辦“首禍諸臣”;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約9.82億兩(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②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使館區“國中之國”);③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④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⑤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組織。影響:它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問題探究】探究1“明定國是”詔書明確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 ——《清德宗實錄》卷418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想一想,戊戌維新有怎樣的局限性。答案提示:這段史料說明,"百日維新"所涉及的變法內容,盡管反映了時代的要求,但其本身是在"中體西用"的框架下謀劃的,強調傳統的"義理之學"是不可動搖之根本,對于"西學"只是考慮接受"切于時務者"。這表明維新運動受到種種限制,尤其難以在根本問題上進行變革,故顯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探究2.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答案提示: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甲午戰爭后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究3嗚呼!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變也,莫知其所由然,強而名之曰運會。運會既成, 雖圣人無所為力,蓋圣人亦運會中之一物。既為其中之一物,謂能取運會而轉移之,無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運會之所由趨,而逆睹其流極。唯知其所由趨,故后天而奉天時; 唯逆睹其流極,故先天而天不違。于是裁成輔相, 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從而觀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轉移運會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無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搆難,究所由來,夫豈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嚴復《論世變之亟》,《直報》1895年2月4日 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談談戊戌變法的背景。答案提示:政治背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列強加緊對華資本輸出,瓜分中國領土、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造成中華民族嚴重危機;經濟背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思想基礎: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產生。探究4材料一 19世紀末,年輕皇帝光緒意識到必須對全國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1898年6月到9月,他頒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這段時期被稱為“百日維新”。將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領導之下,建立新學校,傳播歐洲的學風,鼓勵西式的生產方法,按西方樣式建立一支軍隊。問題:根據史料一,概括百日維新學習西方的主要措施。答案提示:措施:設立學校;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建立西式軍隊。材料二 “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維新運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也正因為如此,史學界才會把戊戌維新運動視作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摘編自光明日報《回顧戊戌 重溫歷史》問題:根據史料二和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戊戌維新運動在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答案提示:作用:經濟上有利于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思想上為近代啟蒙思想的蓬勃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人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的覺醒。變法觸動了傳統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是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本課小結】知識聯網【鞏固練習】1.某一思潮在甲午戰爭以后開啟了中國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轉型時期。以民權、議院、民智、學會等為核心話語,以君主立憲制為政治理想,并且該思潮既是對以前近代民本思想的超越,又是后期民主革命思潮的基礎和源泉,是近現代政治思想史的里程碑。該思潮是( )BA.洋務思潮 B.維新思潮C.共和革命思潮 D.民主與科學思潮2.你見過扯線木偶嗎?木偶被線扯著,任人擺布。清政府最終成為任人擺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個條約簽訂之后( )C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辛丑條約》 D.《馬關條約》3.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臨朝聽政”,將光緒帝囚禁于瀛臺。導致慈禧這一做法的最主要原因是( )AA.戊戌變法觸動了慈禧統治的基礎 B.戊戌變法挑戰了慈禧的權威C.戊戌變法提拔了一些維新人士 D.戊戌變法使資產階級獲得了政權4.法國媒體曾刊登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一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干的?!覀冞M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我們把店掌柜抓了當仆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背著運到北堂去了……”。材料反映的這場戰爭( )DA.使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 B.導致中國領土主權遭到破壞C.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D.使列強獲得京津地區駐軍權5.西方列強在北方橫行之時,南方許多督撫卻和各參戰國洽商“東南互?!眳f議,表示“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免除了列強的南顧之憂,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這一場景發生于( )DA.鴉片戰爭時期 B.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C.甲午中日戰爭時期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