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辛亥革命【素養目標】1.搜集有關孫中山三民主義理論的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及影響。2.搜集運用有關《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相關史料,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角度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和意義。3.從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走向共和的意義,分析其局限性,認識近代化進程的艱難曲折。【重點難點】1.重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的過程。2.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問題導學】1.辛亥革命的背景?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危機不斷加深,②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③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2.清末新政(1901—1905)的內容?影響?內容:改革官制;倡導創辦工商企業;教育改革;編練新軍影響:①思想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②經濟上,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③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④軍事上,培養新式軍隊,為武裝起義奠定基礎。3.革命黨人的活動史實?①領導反清武裝斗爭(萍瀏醴起義徐錫麟、秋瑾;廣州黃花崗起義林覺民)②建立興中會(1894.11)③建立同盟會(1905.8)性質: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機關報:《民報》;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④形成革命指導思想——三民主義4.三民主義的含義?①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族主義(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沒有明確提出反帝)②創立民國—民權主義(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沒有規定民眾的基本權利)③平均地權—民生主義(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不是徹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綱領)5.如何認識三民主義?積極:表達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局限:沒有明確反對帝國主義6.《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11日)的目的?內容?性質?目的:防止袁世凱專權;內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責任內閣;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7.如何評價辛亥革命?(1)性質: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主要依據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2)意義:①性質: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政治: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權利。③經濟:解放了生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④思想: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⑤社會:推動了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革。(3)歷史局限(失敗)①表現: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②原因: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沒有解決農民土地問題,脫離人民群眾,孤立無援;同盟會軟弱無力,缺乏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沒有自己的革命武裝。【拓展】如何評價辛亥革命衡量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目的是否達到了。直接目的——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根本目的——鏟除封建制度,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問題探究】探究1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說: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日民族,曰民權,曰民……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閱讀孫中山這段話,分析三民主義的積極意義及局限。答案提示:孫中山將其革命主張概括為解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問題,也確立了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目標。這確實是當時的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著當時最進步的思想,具有積極意義。不過,這段史料也說明,孫中山這時所闡述的三民主義明顯有所偏重,認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這表明孫中山此時關注的主要是政治上的革命,對社會革命考慮不多。實際上民生問題同樣是中國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而且并不容易解決。結合后面的歷史即可知,孫中山越來越重視“民生主義”。探究2: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答案提示: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這些是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探究3滿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人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墻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于傾倒嗎?我們恐怕這種支撐行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顛覆……顯而易見,要想解決這個緊急的問題,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須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向美國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孫中山全集》第1卷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孫中山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答案提示:孫中山之成為革命者經歷了一個過程。最初,他也希望通過改良的辦法改變中國的面貌。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孫中山逐漸認識到,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國家。于是,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走上了革命之路。同時,孫中山還逐漸認清這場革命的實質就是推翻清王朝,創建一個新的政府代替舊政府。【本課小結】【鞏固練習】1.辛亥革命時期,因女子參軍而出現了女子國民軍、女子北伐光復軍、女子軍事團、女子經武練習隊等團體。與此同時,還涌現出了女子參政同盟會、女子參政同志會、中華女子共和協進會等團體。這表明( )A.國民政府重視對女性權利保護 B.政治變革推動了社會風氣變化C.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D.社會轉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確立2.孫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國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遺業也。我國民之論古者,莫不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實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證據,亦大有進步之機兆也。”這表明孫中山( )A.借助傳統文化闡述共和思想 B.對三民主義內涵進行修正C.以傳承儒家政治理想為宗旨 D.革命的救國意志更加堅定3.1912年3月,北京某報發表時評“電報與共和”,稱“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謀獨立以電報,舉都督以電報,以至停戰以電報,議和又以電報。主張君主以電報,主張共和又以電報”,“說者謂中國之革命為電報之革命,其信然歟”。這一時評( )A.反映出立憲派和革命派的斗爭激烈 B.有利于推動近代中國確立共和政體C.折射出武昌起義后復雜的政治形勢 D.強調了近代通訊對革命的決定作用4.《蘇報》創刊于1896年,初為“日商”報紙。1900年陳范接手后,開始“高唱保皇立憲之論”。1902年《蘇報》特辟“學界風潮”,對國內外學生的愛國運動和革命運動作連續報道,在鄒容的《革命軍》出版后,立即加以介紹推薦,大加贊賞。這一變化主要基于(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C.預備立憲暴露清廷本質 D.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5.《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臨時大總統“總攬政務”,但總統沒有解散參議院的權力,在行使任命部分官員,對外宣戰,制定官制官規,提出法律,宣告特赦、減刑等權力時,需要經過參議院同意。這些規定( )A.有效限制了袁世凱復辟行徑 B.體現“三權分立”的立法原則C.說明民初法制建設缺乏經驗 D.彰顯“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6.清廷宣布“仿行憲政”后,1908年,湖南即用知縣熊范輿等曾呈請“速設民選議院”,理由是:“革命排滿之風潮流行于薄海,禍機已兆,后患難言。及今不圖,恐三數年后,燎原莫救,即欲行今日之計,亦不可得”。對該建議理解正確的是( )A.清政府的中央權威受到挑戰 B.資產階級改良成為社會潮流C.國人政治改革要求日益強烈 D.資產階級革命面臨失敗局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