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學習目標唯物史觀: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了解歷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時空觀念:認識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運用文獻資料,了解朝貢制度是中國歷代王朝處理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國古代的外交關系體制。歷史解釋:通過史料分析,認識到朝貢制度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觀念在對外關系上的表現。家國情懷:了解中國歷代王朝為我國統一以及多民族國家發展作出的貢獻。認識古代中國的外交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交流與傳播。新授知識點基礎知識點梳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歷程:朝代 中央管理機構 民族關系史實 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 管理效果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二)重點知識詳解1、中國古代政府處理民族關系的方法、意義?(1)方法:①戰爭;②和平(發展邊境貿易,如宋代榷場、明代馬市;和親、會盟、冊封;設立相應管理機構,如漢代西域都護府;修筑長城或移民戍邊)(2)意義:①加強對邊疆的管理,開發邊疆;②促進內地與邊疆的經濟、文化交流;③推動民族交融,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④對后世處理民族關系提供借鑒;三、小結四、課堂達標訓練1.下表為西漢政府與南越的相關史實。時期 史實漢高祖時期 漢高祖十一年,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接受漢王朝的封王歸化中央政權漢文帝時期 趙佗除帝號復歸漢朝,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一直竊用皇帝的名號漢武帝時期 平定南越,設置九郡,實行與內地一樣的制度法令,由此可見,西漢政府對南越的措施( )A.利于維護國家政治統一 B.體現了民族平等政策C.消除了地方與中央對立 D.促進了南越經濟繁榮2.公元626年,突厥頡利可汗趁太宗新立,“領兵廿萬,直逼京師,至于渭水便橋之北。太宗親率六騎出渭水,與頡利隔津而語,責其負約,頡利再請和,刑白馬設盟,引兵退”。該材料表明唐太宗處理這次沖突時( )A.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B.打破了原有盟約誓詞C.改變了突厥部落組織 D.通過冊封緩和了矛盾3.有學者認為雍正朝在“改土歸流”中軍事手段殘酷,政策粗暴。而魏源的看法是:“一時之瘡痍,百世之甜熙”“功在西南,至今百年享其利”。材料中魏源認為“改土歸流”措施( )A.維護了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 B.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國家一統C.將西南地區納入了清朝版圖 D.解決了西南地區的民族矛盾新授知識點基礎知識點梳理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朝代 對外交往史實 處理對外關系體制 對外交往趨勢先秦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重點知識詳解1、中國古代的朝貢體制:(1)原因:經濟:①小農經濟目給自足,具有封閉性;②中國本身農耕經濟高度繁榮;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制度優勢;文化:受傳統夷夏觀念的影響;以儒家為主流的文化具有強大輻射力。(2)特點:和平性、互利性、不平等性(3)影響:①和平友好處理對外關系,利于維護地區和平穩定②妨礙中國對外界認識,逐漸落于世界潮流。2、中國對外交流的意義:(1)對世界: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2)對中國:①傳播中華文明,增強中華文明世界影響力;②加強中國對世界的了解,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3)對西方:推動西方社會進步;(例如四大發明傳入歐洲推動歐洲社會轉型)三、小結四、課堂達標訓練1.四弦琵琶是源于伊朗的弦樂器,下圖的四弦琵琶由唐政府作為禮品贈予了訪問中國的日本使節,該琵琶可用于研究唐代( )A.中外交流的狀況 B.海外貿易的繁盛C.手工技藝的成熟 D.民族交融的程度2.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強大國家,中外交流活躍。下表中①所對應的史事應該是( )序號 史事①② 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③ 新羅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④ 大食派遣使臣與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A.鑒真東渡日本 B.張騫出使西域C.法顯天竺取經 D.設安西都護府3.1906年5月,清政府任命戶部尚書鐵良為督辦稅務大臣,任命外務部右侍郎唐紹儀為會辦稅務大臣,規定各海關所用的華人和洋人統歸稅務大臣管理。同年7月,清政府又專門設立稅務處,取代原外務部對總稅務司署進行管轄。這些舉措( )A.體現了中國主權意識增強 B.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C.說明了列強侵華力量削弱 D.是清政府新政成功的表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