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學習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了解新中國的法治進程及其成果,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法制建設的關系,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了解當代中國法律制定的廣泛性和規范性,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偉大歷史意義,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培養崇尚法治的精神和民主法治意識,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形成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道德情操。新授知識點(一)基礎知識點梳理1、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1)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①成就A.制定《____________________》《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B.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等。②作用: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____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建立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2)中國法制建設的形成時期①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強調,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________、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____年,我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此前后,我國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3)中國法制建設的完善時期①中共___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____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②1999年和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先后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____”寫入憲法,法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③到2010年,我國形成了_____________體系。④中共十八大以來A.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B.推進科學立法、___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C.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___一體建設。D.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_______。E.201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F.2020年5月通過的《__________________》,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①背景:新中國百廢待興,物質匱乏。中國人民發揚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集體和________代表。②表現:A.道德風尚:健康向上。B.政治氛圍:熱愛黨、熱愛_______。C.行動準則: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_______。D.人際關系: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2)改革開放后①背景: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②表現:A.20世紀80年代:“_____________”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B.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三大系列創建活動,對促進_______好轉起了積極作用。C.1994年,中共中央把______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D.2001年,中共中央頒布了《______________》,從以德治國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提出:A.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B.中共十七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C.中共十八大進一步提煉、概括,形成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弘揚的____________觀。②意義: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B.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_______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二)重點知識詳解1、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新時期法治建設的背景和成就:(1)背景:①吸取文革時期民主法制遭破壞的歷史教訓;②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完善;③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2)意義:①利于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完善;②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③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④利于實現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2、從“法制”到“法治”的意義:利于貫徹依法治國理念,增強社會民主法治意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三、小結四、課堂達標訓練1.1954年,政務院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時間中各抽出十分鐘做工間操”。隨后,國家體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這表明( )A.機關減少勞動學習時間 B.社會興起競技體育運動C.民眾接受休閑娛樂觀念 D.政府重視增強民眾體質2.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以往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字之改( )A.奠定了依法治國的基礎 B.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C.推動經濟建設迅猛發展 D.有利于依法治國并提升國家治理能力3.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國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 )①保障了人民當家做主 ②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③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 ④保證了“一五計劃”順利進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