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8課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課標解讀】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2.認識“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統一的重大意義。 1、史料實證:通過對改革開放成果的視頻和圖片的解讀,感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2、唯物史觀:通過對新時期中國外交成就的學習,認識改革開放使中國綜合國力提高,從而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得以巨大提升。3.歷史解釋:通過學習“一國兩制”的內涵和實踐,分析其對祖國統一大業的重大意義。4、家國情懷:了解不同領域的巨大成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愛國情懷和對祖國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重點難點】重點: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難點:認識“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統一的重大意義。【時空定位】【主干知識】一、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學習聚焦: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保持較快增長,科技領域重點項目取得突破,基礎設施走在世界前列。時間 經濟 科技1984年--1988年,我國經濟加速發展 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邁上了一個新臺階。①1990年,“七五”(1986-1990)計劃提前實現了第一步戰略目標。②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向小康社會邁進。 多個領域取得新成就。①1983年,研制成功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Ⅰ”。②1988年,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③1991年,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并網發電 ④開始實施863計劃進入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進一步推進 ①2000年,“九五”(1996-2000)計劃完成,實現了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②取得應對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抗洪搶險等一系列重大斗爭的勝利 取得巨大成就1999年“神舟一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獲得重大突破。1999年“神威”計算機的問世,打破了西方國家在高性能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封鎖。重大工程:三峽水利樞紐、西電東送、青藏鐵路、西氣東輸;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 ①戰勝非典疫情,奪取汶川抗震救災勝利,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②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③2006年,國家取消農業稅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④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 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①“神舟五號”飛船首次實現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七號”飛船航天員成功進行中國人第一次太空漫步,“嫦娥一號”首次完成繞月探測。②2011年,成為世界第一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大國,互聯網網民數量居世界第一位。二、“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學習聚焦: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提出 20世紀80年代初,針對臺灣問題,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但首先被運用于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含義 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踐 香港 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澳門 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意義 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治理 ①中央政府嚴格按照憲法和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持特別行政區政府。②2003年,促進內地與港澳之間的貨物、服務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深化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作③開放內地部分城市居民個人赴港澳旅游,擴大人民幣在香港、澳門業務,推動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④香港、澳門社會保持穩定,經濟更加繁榮,顯示了“一國兩制”方針的強大生命力。海峽兩岸關系發展 1979 《告臺灣同胞書》 中國政府推動大陸同臺灣同胞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雙方人員往來。1992 “九二共識” “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1993 汪辜會談 汪辜會談標志兩岸關系發展邁出重要一步。2005 《反分裂國家法》 表明全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2005 胡連會 成功開啟兩岸政黨交流。2008 實現“三通” 兩岸全面直接雙向通郵、通商、通航的“三通”邁開實質性步伐。2015 習馬會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一頁。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外交)★學習聚焦: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促進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展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80年代) 目的 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政策調整 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鄧小平提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論斷①中國主張世界上所有國家不論大小、富貧、強弱一律平等;②中國決不稱霸,也堅決反對任何霸權主義;③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④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借口,占領別國領土、干涉別國內政成果 ①1978年8月,中國同日本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②1979年1月中美兩國正式建交;③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關系正常化;④到1992年,同中國建交的國家達154個。意義 ①中國外交得到全方位發展;②有利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外部環境初步形成。20世紀90年代 成就 積極發展新型大國關系 分別同俄羅斯、美國、法國、英國、日本及歐盟等建立了發展面向21世紀雙邊關系的基本框架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 面對美國侵犯中國主權的野蠻暴行和在雙邊關系中挑起的種種事端(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和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中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睦鄰友好關系 倡導并推動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積極參加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2001年,在上海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為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意義 世紀之交,我國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關系新格局,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進入21世紀 特點 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布局 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成就 中美關系 總體穩定中俄關系 高水平發展周邊關系 取得突破:2002年11月,同東盟國家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歐關系 2003年,與歐盟確定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致力于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與其他金磚國家 從2009年開始,和其他金磚國家領導人建立定期會晤機制,增強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積極參與安全與反恐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充分展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深化拓展】一、2006年1月1日,我國廢除了延續2600年的農業稅的意義①取消農業稅是完成農村稅收制度改革的一大飛躍,標志著我國結束了幾千年按田畝、產量、人丁向農民征收農業稅的歷史。②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③農業稅免征,標志著我國農業在發展階段上完成了一大轉折。二、香港、澳門問題實質:殖民歷史遺留問題;臺灣問題實質:解放戰爭遺留問題(中國內政問題)三、“一國兩制”的基本內涵(1)“一國兩制”的基礎是“一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香港、澳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2)實行“兩種制度”: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地區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則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和平共處、相互支援、共同發展。(3)高度自治: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依照憲法規定,在港、澳、臺設置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臺灣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4)和平談判:通過接觸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5)實行“一國兩制”長期不變,具有穩定性。四、“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區、經濟特區的異同比較 民族自治區 特別行政區 經濟特區不同點 目的 穩定社會解決民族問題 祖國和平和統一 發展經濟促進現代化建設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權限 根據本地區執行法律法規、政策的自治區 擁有除外交、國防外的高度自治權 實行特殊的經濟管理制度范圍 5個民族自治區 港、澳、臺 5個經濟特區相同點 都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符合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區,享有一定的自治權;與中央的關系都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轄五、影響國家統一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追求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②海峽兩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肉相連,文化一脈相承。③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④“一國兩制”方針的成功實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⑤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增多。2、不利因素①“臺獨”分裂勢力的破壞。②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涉。③兩岸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分歧。六、國際形勢變化與我國外交政策調整階段 政策 背景和原因50年代 “一邊倒 ①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政治遏制、經濟封鎖、軍事包圍、外交孤立。②中國為維護國家主權,鞏固新生政權,采取倒向社會主義陣營的政策60年代 “兩只拳頭出擊” ①國際形勢的特點是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②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中蘇關系逐漸惡化。③美國繼續利用臺灣和侵略越南威脅中國。④亞非國家紛紛獨立70年代 “一條線”、“一大片” ①蘇攻美守的國際局面使美國謀求同中國改善關系。蘇聯嚴重威脅中國安全,故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的構想。②改善同美日的關系,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1978年后 無敵國外交 ①蘇聯走向覆亡,第三世界發展壯大,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②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③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知識脈絡】【課堂達標】1、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廣泛開展農村體育活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材料表明我國( )A.科技創新不斷發展 B.科技是第一生產力C.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D.綜合國力領先世界【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嫦娥五號……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可知我國“科技創新不斷發展”,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科技創新,而非科學技術的地位,故排除B項;“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項;材料沒有比較我國科技與其他國家科技的信息,無法體現“領先世界”,故排除D項。2、自1978年憲法開始,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入新階段。1993年憲法修正案從經濟改革、政治發展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調整。2004年憲法修正案增加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內容。2018年憲法修正案中增寫“貫徹新發展理念”等。新時期的法制發展歷程( )A.使依法治國成為憲法原則 B.適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C.完成了中國民主法治建設 D.體現了新中國民主法治建設艱難歷程【答案】B【解析】據材料“自1978年憲法開始,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入新階段。1993年憲法修正案從經濟改革、政治發展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調整。2004年憲法修正案增加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內容。2018年憲法修正案中增寫‘貫徹新發展理念’等”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法制發展歷程根據不同階段的發展情況進行修訂,體現了法制發展適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故選B項;1999年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排除A項;中國民主法治建設一直在發展完善之中,沒有完成,排除C項;新時期民主法治建設穩步推進,不斷完善,排除D項。3、新中國成立以來,短短7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工業革命以來200多年的近代化發展歷程,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了歐美國家。這主要是因為( )A.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 B.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C.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逐漸增強 D.中國遵循和平發展的理念和國際影響力擴大【答案】B【解析】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再加上中國人民勤勞堅韌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得我們用7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工業革命以來200多年的近代化發展歷程,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了歐美國家,故選B項;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之后就逐步改變了,上述成就的取得不僅僅是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還跟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有關,A的說法以偏概全,排除A項;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逐漸增強是題干所述現象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C項;中國遵循和平發展的理念和國際影響力擴大也是上述成就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項。4、表所示為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獲取和技術改造情況。據此可以判斷,這一時期我國( )指標 2004年 2009年 2018年 2019年引進國外技術經費支出 397.4 422.2 465.3 476.7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經費支出 61.2 182.0 91.0 96.8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 82.5 203.4 440.2 537.4技術改造經費支出 2953.5 4344.7 3233.4 3740.2A.工業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B.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C.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 D.充分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根據表格信息,2004—2019年我國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出現了明顯的大幅上升,說明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改造能力明顯提高,也反映了我國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明顯上升,故選D項;我國引進國外技術經費支出小幅上升,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大幅上升,這說明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上升,有利于促進本國工業生產的進步,排除A項;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出現了明顯的大幅上升說明我國自身的發展能力在明顯增強,而不是對外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排除B項;21世紀初我國已經基本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排除C項。5、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說:“(我們)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由此可知,中國的抗疫斗爭( )A.表明中國醫療條件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B.體現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發生了轉移C.充分彰顯了中國治理能力和綜合國力 D.反映出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答案】C【解析】題干中“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等時間顯示出我國在防止疫情蔓延和控制過程中體現出的快速反應和科學應對能力,所以充分彰顯了我國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綜合國力,故選C項;題干體現的是非常時期我國政府能夠舉全國之力快速反應、緊急應對的治理能力高超,但中國醫療條件還不具備世界領先地位,A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疫情出現屬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會使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發生轉移,排除B項;題干僅體現出面對突發疫情,黨和政府迅速決策、有效調度,用盡可能快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并沒有提到在國際上的影響,當然就沒法得出國際影響力擴大,僅就一個事件也沒法得出不斷擴大的結論,排除D項。6、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在新一代高鐵技術、計算機研制、大型飛機研制、航天領域、射電望遠鏡等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材料可用來說明新世紀以來的中國( )A.借鑒國際科研成果 B.扭轉了科研落后的局面C.積極輸出科研技術 D.有較強的自主研發實力【答案】D【解析】據材料“中國在新一代高鐵技術、計算機研制、大型飛機研制、航天領域、射電望遠鏡等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可知,中國自主研發高科技產品的能力提高,故選D項;據材料“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說明中國是自主研發的,而非借鑒的,排除A項;據材料“中國在新一代高鐵技術、計算機研制、大型飛機研制、航天領域、射電望遠鏡等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可知,中國科研只是部分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不能說明整個科研領域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中國部分科研領域領先世界,沒有涉及科研技術的輸出,排除C項。7、在提出“一國兩制”這一科學構想時,鄧小平曾說:“臺灣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一個區,可以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中共十分愿意、十分贊成國共第三次合作,中國這件事要臺灣海峽兩岸的領導人和人民來決定。”這反映出“一國兩制”具有( )A.曲折性 B.包容性 C.繼承性 D.法制性【答案】B【解析】鄧小平說中共十分贊成國共第三次合作,臺灣可以保持其原有的制度、生活,這體現出“一國兩制”具有包容性,允許不同制度和生活方式存在,故選B項;題干僅體現出“一國兩制”構想的內容,而曲折性應該是在過程中才可以體現,所以單憑題干中的信息并不能反映其是否具有曲折性,排除A項;“一國兩制”構想是一種解決祖國統一問題的創造性設想,是前所未有的,所以體現不出繼承性,排除C項;題干僅是鄧小平對“一國兩制”構想的說明,而不是法律規定,所以不能體現法制性,排除D項。8、2011年香港GDP較回歸前的1996年增長54%;2011年澳門GDP較2000年翻了兩番多,年均增長率達12.5%。這說明( )A.祖國統一大業已經完成 B.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正式成立C.“九二共識”促進兩岸交流 D.“一國兩制”保持港澳繁榮穩定【答案】D【解析】2011年香港和澳門的GDP都比回歸之前或者剛回歸時有大幅增長,說明回歸后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香港澳門實現了繁榮穩定發展,故選D項;由于臺灣還沒有實現與大陸的和平統一,所以祖國統一大業還沒有完成,排除A項;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正式成立是在回歸時,而不是在2011年,且與題目主旨無關,排除B項;題干提到的是香港澳門的GDP增長情況,不是臺灣方面的問題,而九二共識是有關臺灣方面的,所以C與題目主旨不符,排除C項。9、圖4是近年來中國主辦的主場外交活動。其體現的理念是( )圖4A.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B.以鄰為善,以鄰為伴C.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D.全球治理,中國智慧【答案】D【解析】圖4中由中國舉辦的活動分別是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16年G20領導人峰會、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和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這些都是中國主動參與全球治理的外交活動,集中體現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故選D項;題干中的信息是關于國際關系中有關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的相關信息,不是強調中國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信息,排除A項;以鄰為善、以鄰為伴強調的是與鄰國之間的關系,而題干中的外交活動涉及更多的國家不是鄰國,排除B項;題干中的外交活動都是中國主辦的主場外交,與韜光養晦不符,排除C項。10、近年來,中國政府率先身體力行,通過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建設和成立“亞投行”等方式在合作共贏中促進共同發展,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這說明( )A.中國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合作 B.中國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C.中國正在以自己的發展惠及世界 D.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亞投行”都是中國主導推動的國際化的政治經濟組織,對除了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故選C項;“周邊國家”的表述不準確,一帶一路涉及的路線長,并不全是中國周邊國家,排除A項;中國的合作對象并不全是發展中國家,也有發達國家,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國領頭促進本國和其他國家的共同發展,強調的是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產生的作用,和時代主題強調和平發展不相符,排除D項。11、據2022年兩會期間消息,我國先后向150個國家和13個國際組織提供了大量的口罩、防護服、呼吸機、檢測設備等防疫抗疫物資,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21億劑疫苗。據此可知,我國( )A.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 B.外交政策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好評C.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和改革 D.外交理念彰顯大國的責任與擔當【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我國向國外提供大量防疫抗疫物資,以實際行動為全球公共衛生事業擔責盡責,彰顯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故選D項;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技術轉移、資本流動、提供服務、相互聯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信息未體現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評價,得不出“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好評”的結論,排除B項;全球治理體系指國際社會各行為體通過協商、合作、確立共識等方式,開展地區層次乃至全球范圍的全球事務協調與管理,以尋求應對全球性問題的解決辦法,并維持正常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互動的體系框架,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