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歷史七年級下冊 預習篇6.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以開封為都城,建立政權,史稱北宋。2.北宋的統(tǒng)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方針,陸續(xù)消滅了南方割據(jù)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jù)局面。3.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1)軍事上: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還經(jīng)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lián)系。(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設置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②在地方,為加強控制,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2)財政上: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4.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二、重文輕武的政策1.目的: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2.措施(了解)(1)重用文官,抑制武將: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xù)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2)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科舉制。表現(xiàn):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yōu),而且升遷迅速。影響: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對宋代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3.評價北宋的重文輕武政策。(1)積極影響: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2)消極影響: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而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這也導致了北宋在與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中多次失利。重文輕武形成了以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集團,但由于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導致政府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三、王安石變法1.背景(了解)北宋政治風氣因循守舊,行政效率低下。在邊疆戰(zhàn)事中,北宋屢戰(zhàn)屢敗,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錢物。由于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巨大,財政入不敷出。與此同時,土地兼并劇烈,農民起義此起彼伏。2.概況: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變法范圍:涉及經(jīng)濟、軍事和教育領域。變法目的:通過變法,擺脫統(tǒng)治危機,實現(xiàn)富國強兵。3.變法主要措施舉例(熟知)領域 措施 內容 目的經(jīng) 濟 募役法 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 限制官僚等的特權,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稅法 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國家賦稅收入農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促進農業(yè)發(fā)展軍事 保甲法 把農村人口編制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丁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 加強對人民的控制,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4.變法的影響:變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宋神宗死后,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1.有一種史學觀點認為:宋朝某項政策的實行,使得中國人喪失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與遼、西夏、金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戰(zhàn)爭中屢屢敗北。這項政策應該是( )A.獨尊儒術 B.閉關鎖國 C.重文輕武 D.重農抑商【答案】C【詳解】根據(jù)所學可知,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宋朝重文輕武,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嚴重束縛了統(tǒng)軍的指揮權,致使其在與遼、西夏、金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戰(zhàn)爭中敗多勝少,C項正確;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排除A項;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在宋朝以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排除D項。故選C項。2.王安石變法的募役法規(guī)定: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王安石這一做法,主要是為了( )A.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 B.促進農業(yè)生產(chǎn)迅速發(fā)展C.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D.實現(xiàn)官僚與平民的平等【答案】C【詳解】材料“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是針對北宋“積貧”采取的措施,是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C項正確;材料不是針對“積弱”采取的措施,與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農業(yè)生產(chǎn),排除B項;在封建社會,官僚不可能與平民平等,排除D項。故選C項。3.宋太祖打破傳統(tǒng)的中國作風,以務實態(tài)度從事各項政治改革,如收權、分權、重文輕武等防“弊”之政。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促進階層流動 B.強化中央集權C.整頓官僚機構 D.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特權【答案】B【詳解】根據(jù)材料“收權、分權、重文輕武等防‘弊’之政”并結合所學可知趙匡胤的這些措施,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科舉制有利于促進階層流動,排除A項;CD項在題干材料中均沒有體現(xiàn),排除CD項。故選B項。4.《中國通史》中記載:“提倡文人政治,嚴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糾唐末五代武人亂國的弊病。”材料史這一舉措( )①造成重文輕武的局面 ②削弱了軍隊的作戰(zhàn)能力③導致官僚機構的精減 ④不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A【詳解】根據(jù)題干信息“提倡文人政治,嚴禁武人干政。”可知,與重文輕武政策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但是導致軍隊戰(zhàn)斗力下降,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支出。①②符合題意,A項正確;③導致官僚機構的精減,不符合史實,因為會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④重文輕武政策,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③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5.下表是中國古代“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表”,數(shù)據(jù)變化對社會結構產(chǎn)生的主要影響是( )朝代 東晉 隋朝 唐朝 北宋比例 4% 17.2% 24.5% 46.1%A.提高了官員的整體素質 B.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C.官員錄取標準不斷降低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答案】B【詳解】據(jù)材料中國古代“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表”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時期的科舉制。由于科舉制的實施,導致“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提高”,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B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未涉及官員的素質提高,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官員錄取標準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未涉及其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6.“禁軍‘吃空餉’是政府財政管理中的一大漏洞,積成北宋難以療治的軍政頑疾,從內部侵蝕著北宋的軍政機體。在物質利益誘惑下,統(tǒng)兵者以斂財瀆貨為能事,汲汲于個人私利,軍法松弛、軍紀敗壞勢所必然,嚴重挫傷了宋軍的士氣。”材料體現(xiàn)了北宋( )A.冗官冗兵現(xiàn)象嚴重 B.稅收制度不盡完善C.統(tǒng)治階級腐敗無能 D.統(tǒng)治階級安于現(xiàn)狀【答案】C【詳解】根據(jù)題干中“統(tǒng)兵者以斂財瀆貨為能事”可知統(tǒng)治階級內部腐敗現(xiàn)象嚴重,C項正確;題干中主要講述了軍政頑疾,與冗官冗兵無關,排除A項;題干中主要反映了統(tǒng)兵者對軍人軍飽的克扣盤剝,與稅收制度無關,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體現(xiàn)與統(tǒng)治者安于現(xiàn)狀相關的知識,且當時統(tǒng)治者并不安于現(xiàn)狀,當時出現(xiàn)了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排除D項。故選C項。7.“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參知政事。七月行均輸法,九月行青苗法,潤十一月行農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舉,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學三舍法。”材料揭示了變法失敗的原因是( )A.觸犯了大貴族大官僚的利益 B.變法推行操之過急C.沒有得到統(tǒng)治者的支持 D.變法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答案】B【詳解】根據(jù)題干材料“七月行均輸法。九月行青苗法。閏十一月行農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舉。十月行募役法”可以看出材料認為王安石在很短的時間內實行了多項措施,變法操之過急,B項正確;觸犯了大貴族大官僚的利益、變法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也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但與題意不符,排除AD項;王安石變法開始是得到宋神宗的支持的,C項表述有誤,排除C項。故選B項。8.史學界對北宋官制的描述為:在中央和地方分立多個平級機構,互不統(tǒng)屬(多個機構重疊,容易人浮于事)……這體現(xiàn)北宋( )A.提高行政效率 B.重視文官C.注重權力制衡,防止專權 D.皇權與相權矛盾不可調和【答案】C【詳解】根據(jù)材料“在地方則分立多個平級機構,互不統(tǒng)屬”的描述可以看出北宋注重權力制衡,防止專權,C項正確;北宋的官制在地方平級機構,互不統(tǒng)屬,容易產(chǎn)生推諉扯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A項;材料并未描述擔任地方官的人員類型,無法體現(xiàn)北宋重視文官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并未描述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排除D項。故選C項。9.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這樣評價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他評價的是( )A.秦王嬴政 B.宋太祖趙匡胤 C.宋高宗趙構 D.漢高祖劉邦【答案】B【詳解】根據(jù)題干“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的典故,都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他的部下?lián)砹⑺敾实郏w匡胤隨即回師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后來,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兵權,并將地方的行政權、財政、軍權,收歸中央,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因此,他評價的是宋太祖,B項正確;秦王嬴政的功績是統(tǒng)一六國,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宋高宗趙構是南宋開國皇帝,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漢高祖劉邦是西漢開國皇帝,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變法。其共同點包括( )①直接目的是富國強兵 ②都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支持③都觸動舊勢力的利益而遭到反對 ④都促進了國家統(tǒng)一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詳解】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都是為了是富國強兵,①符合題意;商鞅變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王安石變法得到宋神宗支持,②符合題意;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都因觸動舊勢力的利益而遭到反對,③符合題意。據(jù)此可知,①②③符合題意,B項正確;A項遺漏③,表述不完整,排除A項;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最終都失敗,沒有促進國家統(tǒng)一,④表述錯誤,排除含④的C、D項。故選B項。11.改革和創(chuàng)新是生產(chǎn)力不斷發(fā)展的動力,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族。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參與探究以下問題。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趙普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爭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此無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三大綱領 具體措施稍奪其權 派 ① 擔任地方長官,三年一換,設置 ② 牽制知州制其錢谷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財賦由 ③ 收歸中央收齊精兵 解除節(jié)度使兵權,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分離,定期換防(1)依據(jù)材料一指出,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針對存在的問題,宋太祖采取了趙普所開出的“藥方”,即加強中央集權的“三大綱領”。根據(jù)所學知識,將表格補充完整。材料二:因范之政見,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則似乎單重法不問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論推行法的是何等樣的人品……而安石之開源政策,有些處又跡近于斂財……那時的百姓,實有不堪再括之苦……還帶有急刻的心理。——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2)列舉兩條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并依據(jù)材料二,分析王安石變法的歷史影響。材料三:(宋朝)“國家用人之法,非進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魏泰《東軒筆錄》(3)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材料三中的現(xiàn)象與宋朝實行的哪一國策有關。請你談談該政策的積極影響。(4)依據(jù)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古代中國的治國理政有哪些經(jīng)驗值得吸收借鑒?【答案】(1)原因:方鎮(zhèn)(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具體措施:①文官;②通判;③轉運使(2)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任答兩點)影響:一定程度改善了北宋積貧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北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急于求成,實際上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觸犯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導致內部分裂,加速北宋滅亡;強兵效果并不明顯,沒有改善北宋積弱的局面。(答出任意一點即可)(3)國策:重文輕武積極影響: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4)要注重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要重視人才、要發(fā)展經(jīng)濟等。(符合題意,觀點正確,言之有理即可)【詳解】(1)原因:根據(jù)材料一“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zhèn)(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可知,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方鎮(zhèn)(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宋太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三年一換,設置通判牽制知州,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財政由轉運使收歸中央。(2)影響: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變法的措施有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由材料二“王則似乎單重法不問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論推行法的是何等樣的人品……而安石之開源政策,有些處又躋近于斂財……那時的百姓,實有不堪再括之苦……還帶有急刻的心理”可知,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改善了北宋積貧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北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急于求成,實際上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觸犯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導致內部分裂,加速北宋滅亡;強兵效果并不明顯,沒有改善北宋積弱的局面。(3)國策:根據(jù)材料三“國家用人之法,非進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可知,這與重文輕武政策有關。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攻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4)借鑒: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注重改革與創(chuàng)新、重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要重視人才、要發(fā)展經(jīng)濟等。12.宋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北宋的政治對我國后世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材料二 據(jù)學者張希清教授統(tǒng)計,北宋167年所取文士合計60035名,平均每年360名,大大超過了唐朝、元朝、明朝。這一數(shù)值是唐代的5倍多、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而武舉考試僅取868人,年均僅僅15人。材料三 宋太祖曾說:“朕選儒臣干事百余人,分治大落(節(jié)度使轄區(qū))。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材料四 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邊疆戰(zhàn)事中,北宋屢戰(zhàn)屢敗。……由于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1)針對存在的問題,宋太祖采取了趙普所開出“藥方”,即加強中央集權的“三大綱領”。根據(jù)所學知識,將下列表格補充完整。三大綱領 具體措施稍奪其權 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并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利制其錢谷 ①收其精兵 ②(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說宋朝是如何發(fā)展科舉制的?并指出這一措施對宋朝社會的影響。(3)結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說這些材料體現(xiàn)了宋太祖的哪一治國政策?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這一治國政策的積極影響。(4)為解決材料四所示問題,宋神宗時期進行了哪一改革?請寫該改革中一項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的措施。【答案】(1) 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陸續(xù)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經(jīng)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2)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①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②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3)重文輕武政策。積極影響:穩(wěn)固了政權,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4)王安石變法、農田水利法【詳解】(1)補充:①根據(jù)所學可知,制其錢谷是經(jīng)濟上的措施。宋太祖還下令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陸續(xù)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②根據(jù)所學可知,收其精兵是軍事上的措施。宋太祖首先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宋太祖還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他還經(jīng)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lián)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發(fā)展:根據(jù)材料二“北宋167年所取文士合計60035名,平均每年360名,大大超過了唐朝、明朝、清朝。這一數(shù)值是唐代的5倍多、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而武舉考試僅取868人,年均僅僅15人。”可知宋代政府重視科舉,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的科舉制度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3)政策: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朕選儒臣干事百余人……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并結合所學知識,體現(xiàn)了宋太祖的重文輕武的治國政策。積極影響:根據(jù)所學可知,重文輕武政策對政權的穩(wěn)固有積極作用,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4)改革:根據(jù)所學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王安石變法涉及經(jīng)濟、軍事和教育領域。他們希望通過變法,擺脫統(tǒng)治危機,實現(xiàn)富國強兵。措施:根據(jù)所學可知,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的措施有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的農田水利法。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太祖曾說:“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奸邪共濟為內患,深可懼也。”材料二 天下應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 宋代進士,登科即釋褐,待遇遠較唐代為優(yōu)……而登科名額,亦遠較唐代為多。——錢穆《國史大綱》(1)材料一中的“內患”主要指什么?(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宋初統(tǒng)治者為什么要讓軍隊“移換屯駐”。(3)材料三中的“釋褐”是什么意思?舉例說明宋代進士“待遇遠較唐代為優(yōu)”。(4)材料二、材料三體現(xiàn)了宋代哪一治國政策?這一政策有什么積極影響?【答案】(1)武將專橫跋扈。(2)在軍事上加強中央集權。(3)做官;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yōu),而且升遷迅速。(4)政策:重文輕武;影響: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詳解】(1)內患:根據(jù)材料一“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奸邪共濟為內患,深可懼也。”結合所學可知,唐朝安史之亂后,地方上形成了藩鎮(zhèn)割據(jù),武將專橫跋扈的局面。故“內患”指的是武將專橫跋扈。(2)原因:根據(jù)材料二“ 天下應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結合所學可知,宋太祖通過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了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還經(jīng)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加強了軍事上中央集權。(3)“釋褐”:根據(jù)材料三“宋代進士,登科即釋褐”可知,“釋褐”指的是做官。舉例:結合所學可知,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yōu),而且升遷迅速。故宋代進士“待遇遠較唐代為優(yōu)”。(4)政策:根據(jù)材料二“ 天下應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及材料三“ 宋代進士,登科即釋褐,待遇遠較唐代為優(yōu)……而登科名額,亦遠較唐代為多。”結合所學可知,宋朝將軍權收歸中央,十分重視文臣的地位。體現(xiàn)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積極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太祖“黃袍加身”奪取政權后,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協(xié)助他登上皇位的將領實權予以削奪。為了填補這些武將留下的空缺,統(tǒng)治者將目光轉向普通知識分子。因此通過科舉選拔文官成為強化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舉次數(shù)與錄取進士人數(shù)統(tǒng)計表。時期 科舉次數(shù)(次) 錄取進士總數(shù)(人) 平均每榜錄取進士數(shù)(人)宋太祖 15 188 13宋太宗 8 1487 186宋真宗 12 1760 147宋仁宗 13 4561 351——《科舉:不只是考試》材料二:下表是北宋中期一次著名的改革。改革大事記熙寧二年(1069年),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 同年四月,遣人察諸路農田、水利、賦役。 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 九月,立青苗法。 十一月,頒農田水利條約。 熙寧三年(1070年),頒布募役法、保甲法。 熙寧四年(1071年),頒布方田均稅法。 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頒行市易法。 熙寧六年(1073年)七月,頒行免行法。(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宋太祖”的名字。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宋前期科舉制發(fā)展所呈現(xiàn)的新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宋前期統(tǒng)治者實行的這項重要政策是什么?實行這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據(jù)材料表格內容,指出這是哪一次改革?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熙寧”是哪一位皇帝的年號?(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次改革的最終結果如何。【答案】(1)名字:趙匡胤;特點:大幅度增加了科舉取士名額,提高了進士地位;政策:重文輕武;目的: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2)改革:王安石變法;皇帝:宋神宗。(3)結果: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詳解】(1)名字:據(jù)材料一“宋太祖‘黃袍加身’奪取政權后,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協(xié)助他登上皇位的將領實權予以削奪。”結合所學可知,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以開封為都城,建立政權,史稱北宋。特點:據(jù)材料一“為了填補這些武將留下的空缺,統(tǒng)治者將目光轉向普通知識分子。因此通過科舉選拔文官成為強化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北宋前期科舉次數(shù)與錄取進士人數(shù)統(tǒng)計表。”可知,北宋大幅度增加了科舉取士名額,提高了進士地位。政策:據(jù)所學可知,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xù)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目的:據(jù)所學可知,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宋太祖推行重文輕武政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2)改革:據(jù)材料二“熙寧二年(1069年),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九月,立青苗法。”“熙寧四年(1071年),頒布方田均稅法。”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069年,北宋進行的變法是王安石變法。皇帝:據(jù)所學可知,“熙寧”是王安石變法時期的皇帝宋神宗的年號。(3)結果:據(jù)所學可知,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歷史七年級下冊 預習篇6.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以開封為都城,建立政權,史稱北宋。2.北宋的統(tǒng)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方針,陸續(xù)消滅了南方割據(jù)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jù)局面。3.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1)軍事上: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還經(jīng)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lián)系。(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設置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②在地方,為加強控制,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2)財政上: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4.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二、重文輕武的政策1.目的: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2.措施(了解)(1)重用文官,抑制武將: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xù)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2)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科舉制。表現(xiàn):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yōu),而且升遷迅速。影響: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對宋代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3.評價北宋的重文輕武政策。(1)積極影響: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2)消極影響: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而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這也導致了北宋在與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中多次失利。重文輕武形成了以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集團,但由于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導致政府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三、王安石變法1.背景(了解)北宋政治風氣因循守舊,行政效率低下。在邊疆戰(zhàn)事中,北宋屢戰(zhàn)屢敗,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錢物。由于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巨大,財政入不敷出。與此同時,土地兼并劇烈,農民起義此起彼伏。2.概況: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變法范圍:涉及經(jīng)濟、軍事和教育領域。變法目的:通過變法,擺脫統(tǒng)治危機,實現(xiàn)富國強兵。3.變法主要措施舉例(熟知)領域 措施 內容 目的經(jīng) 濟 募役法 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 限制官僚等的特權,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稅法 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國家賦稅收入農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促進農業(yè)發(fā)展軍事 保甲法 把農村人口編制起來,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戶,出一丁為保丁;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 加強對人民的控制,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4.變法的影響:變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宋神宗死后,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1.有一種史學觀點認為:宋朝某項政策的實行,使得中國人喪失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與遼、西夏、金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戰(zhàn)爭中屢屢敗北。這項政策應該是( )A.獨尊儒術 B.閉關鎖國 C.重文輕武 D.重農抑商2.王安石變法的募役法規(guī)定: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王安石這一做法,主要是為了( )A.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 B.促進農業(yè)生產(chǎn)迅速發(fā)展C.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D.實現(xiàn)官僚與平民的平等3.宋太祖打破傳統(tǒng)的中國作風,以務實態(tài)度從事各項政治改革,如收權、分權、重文輕武等防“弊”之政。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促進階層流動 B.強化中央集權C.整頓官僚機構 D.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特權4.《中國通史》中記載:“提倡文人政治,嚴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糾唐末五代武人亂國的弊病。”材料史這一舉措( )①造成重文輕武的局面 ②削弱了軍隊的作戰(zhàn)能力③導致官僚機構的精減 ④不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下表是中國古代“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表”,數(shù)據(jù)變化對社會結構產(chǎn)生的主要影響是( )朝代 東晉 隋朝 唐朝 北宋比例 4% 17.2% 24.5% 46.1%A.提高了官員的整體素質 B.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C.官員錄取標準不斷降低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6.“禁軍‘吃空餉’是政府財政管理中的一大漏洞,積成北宋難以療治的軍政頑疾,從內部侵蝕著北宋的軍政機體。在物質利益誘惑下,統(tǒng)兵者以斂財瀆貨為能事,汲汲于個人私利,軍法松弛、軍紀敗壞勢所必然,嚴重挫傷了宋軍的士氣。”材料體現(xiàn)了北宋( )A.冗官冗兵現(xiàn)象嚴重 B.稅收制度不盡完善C.統(tǒng)治階級腐敗無能 D.統(tǒng)治階級安于現(xiàn)狀7.“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參知政事。七月行均輸法,九月行青苗法,潤十一月行農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舉,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學三舍法。”材料揭示了變法失敗的原因是( )A.觸犯了大貴族大官僚的利益 B.變法推行操之過急C.沒有得到統(tǒng)治者的支持 D.變法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8.史學界對北宋官制的描述為:在中央和地方分立多個平級機構,互不統(tǒng)屬(多個機構重疊,容易人浮于事)……這體現(xiàn)北宋( )A.提高行政效率 B.重視文官C.注重權力制衡,防止專權 D.皇權與相權矛盾不可調和9.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這樣評價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陳橋驛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間銷兵權。”他評價的是( )A.秦王嬴政 B.宋太祖趙匡胤 C.宋高宗趙構 D.漢高祖劉邦10.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變法。其共同點包括( )①直接目的是富國強兵 ②都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支持③都觸動舊勢力的利益而遭到反對 ④都促進了國家統(tǒng)一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1.改革和創(chuàng)新是生產(chǎn)力不斷發(fā)展的動力,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族。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參與探究以下問題。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趙普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爭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此無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三大綱領 具體措施稍奪其權 派 ① 擔任地方長官,三年一換,設置 ② 牽制知州制其錢谷 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財賦由 ③ 收歸中央收齊精兵 解除節(jié)度使兵權,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分離,定期換防(1)依據(jù)材料一指出,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針對存在的問題,宋太祖采取了趙普所開出的“藥方”,即加強中央集權的“三大綱領”。根據(jù)所學知識,將表格補充完整。材料二:因范之政見,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則似乎單重法不問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論推行法的是何等樣的人品……而安石之開源政策,有些處又跡近于斂財……那時的百姓,實有不堪再括之苦……還帶有急刻的心理。——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2)列舉兩條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并依據(jù)材料二,分析王安石變法的歷史影響。材料三:(宋朝)“國家用人之法,非進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魏泰《東軒筆錄》(3)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材料三中的現(xiàn)象與宋朝實行的哪一國策有關。請你談談該政策的積極影響。(4)依據(jù)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古代中國的治國理政有哪些經(jīng)驗值得吸收借鑒?12.宋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北宋的政治對我國后世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材料二 據(jù)學者張希清教授統(tǒng)計,北宋167年所取文士合計60035名,平均每年360名,大大超過了唐朝、元朝、明朝。這一數(shù)值是唐代的5倍多、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而武舉考試僅取868人,年均僅僅15人。材料三 宋太祖曾說:“朕選儒臣干事百余人,分治大落(節(jié)度使轄區(qū))。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材料四 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邊疆戰(zhàn)事中,北宋屢戰(zhàn)屢敗。……由于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1)針對存在的問題,宋太祖采取了趙普所開出“藥方”,即加強中央集權的“三大綱領”。根據(jù)所學知識,將下列表格補充完整。三大綱領 具體措施稍奪其權 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并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利制其錢谷 ①收其精兵 ②(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說宋朝是如何發(fā)展科舉制的?并指出這一措施對宋朝社會的影響。(3)結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說這些材料體現(xiàn)了宋太祖的哪一治國政策?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這一治國政策的積極影響。(4)為解決材料四所示問題,宋神宗時期進行了哪一改革?請寫該改革中一項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的措施。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太祖曾說:“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奸邪共濟為內患,深可懼也。”材料二 天下應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 宋代進士,登科即釋褐,待遇遠較唐代為優(yōu)……而登科名額,亦遠較唐代為多。——錢穆《國史大綱》(1)材料一中的“內患”主要指什么?(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宋初統(tǒng)治者為什么要讓軍隊“移換屯駐”。(3)材料三中的“釋褐”是什么意思?舉例說明宋代進士“待遇遠較唐代為優(yōu)”。(4)材料二、材料三體現(xiàn)了宋代哪一治國政策?這一政策有什么積極影響?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太祖“黃袍加身”奪取政權后,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協(xié)助他登上皇位的將領實權予以削奪。為了填補這些武將留下的空缺,統(tǒng)治者將目光轉向普通知識分子。因此通過科舉選拔文官成為強化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舉次數(shù)與錄取進士人數(shù)統(tǒng)計表。時期 科舉次數(shù)(次) 錄取進士總數(shù)(人) 平均每榜錄取進士數(shù)(人)宋太祖 15 188 13宋太宗 8 1487 186宋真宗 12 1760 147宋仁宗 13 4561 351——《科舉:不只是考試》材料二:下表是北宋中期一次著名的改革。改革大事記熙寧二年(1069年),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 同年四月,遣人察諸路農田、水利、賦役。 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 九月,立青苗法。 十一月,頒農田水利條約。 熙寧三年(1070年),頒布募役法、保甲法。 熙寧四年(1071年),頒布方田均稅法。 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頒行市易法。 熙寧六年(1073年)七月,頒行免行法。(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宋太祖”的名字。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宋前期科舉制發(fā)展所呈現(xiàn)的新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宋前期統(tǒng)治者實行的這項重要政策是什么?實行這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據(jù)材料表格內容,指出這是哪一次改革?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熙寧”是哪一位皇帝的年號?(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次改革的最終結果如何。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預習篇【寒假計劃】2024年七年級歷史寒假作業(yè)6.北宋的政治 學生版.docx 預習篇【寒假計劃】2024年七年級歷史寒假作業(yè)6.北宋的政治 教師版(含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