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歷史七年級下冊 預習篇7.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與黨項族1.契丹族——遼的建立(1)建立: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遼太祖)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有時稱契丹,有時稱遼),都城在上京臨潢府。(2)治國措施:阿保機建國后,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2.黨項族——西夏的建立(1)建立:11世紀前期,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2)治國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創制西夏文字。二、遼、北宋、西夏的和戰1.遼與北宋的和戰(了解)戰—遼太宗:占領燕云十六州,與中原沖突加劇和—宋太祖:保持友好關系、互通使節戰—宋太宗:遼發動數次戰爭遭到失敗,從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和—宋真宗:從澶州之戰到澶淵之盟2.澶淵之盟(1)背景:宋真宗統治時,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澶州之戰宋軍擊退遼軍。(2)結果:北宋勝出,雙方議和,簽訂“澶[chán]淵之盟”(3)內容: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4)意義: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5)評價:“澶淵之盟”對遼來說,是一個有利的和約,不僅使遼軍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對北宋來說,是屈辱的和約,歲幣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加劇北宋的財政危機;從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來看,澶淵之盟結束了遼宋幾十年的戰爭,有利于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長遠來看有利于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宋夏和戰(了解)(1)戰爭:元昊稱帝后,多次進攻北宋,北宋節節敗退,但西夏損失亦很大。(2)議和: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3)影響:宋夏邊境貿易興旺。擴展:如何正確認識北宋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1)宋遼、宋夏之間有戰有和,和戰交錯,但“和”始終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2)遼宋、宋夏之間的戰爭只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兄弟之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別,但無侵略與反侵略之說。它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國家的統一。1.許倬云在《說中國》一書中指出:“遼和西夏的知識分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國(中原)傳統的典籍。從他們的著作看,水平也不低下。遼與西夏各自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借用漢字部首來書寫拼音文字,遼文(契丹文)還有大字、小字兩種文字,各有特定用途。”這可以用來佐證這一時期( )A.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交融 B.少數民族政權的高度完備C.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高度發展 D.少數民族生活方式的演變【答案】A【詳解】根據“遼和西夏的知識分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國(中原)傳統的典籍。從他們的著作看,水平也不低下。遼與西夏各自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借用漢字部首來書寫拼音文字,遼文(契丹文)還有大字、小字兩種文字,各有特定用途”并結合所學可知,遼和西夏的知識分子接受中國(中原)傳統的典籍的教育,并借鑒漢字各自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反映了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交融,A項正確;B項“高度完備”、C項“高度發展”程度表述不準確,從題干材料中無法直接說明,排除BC項;材料沒有涉及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排除D項。故選A項。2.下圖反映的主題是( )A.民族政權的對峙 B.中外政權的紛爭C.民族隔閡的消除 D.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流【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澶淵之盟的訂立結束了宋遼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宋夏議和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有利于雙方和平相處。榷場是遼宋夏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所設的互市,反映的是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流,D項正確;民族政權的對峙,不是題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項;材料中的政權屬于中華民族內部矛盾,排除B項;題干材料不能體現出民族隔閡的消除,排除C項。故選D項。3.下列關于澶淵之盟的介紹中,不準確的一項是( )A.是中原政權戰敗的產物 B.是雙方勢均力敵的結果C.帶來了相對和平的環境 D.北宋給遼“歲幣”【答案】A【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澶淵之盟締結后,宋、遼之間百余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為雙方帶來了相對和平的環境,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事實上,在宋真宗時期,遼軍大舉進攻北宋,但在宰相寇準的勸說下,宋真宗率軍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了遼軍,隨后,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在澶州之戰中,宋軍打退了遼軍,雙方在此背景下簽訂了澶淵之盟,使得兩國之間保持了相對和平的狀態,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在澶淵之盟中,北宋每年向遼國支付歲幣,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4.根據下面圖片中的信息,A處的政權應該是( ) A.西夏 B.遼 C.金 D.匈奴【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10世紀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權,定都上京,后來改國號為遼,故A處的政權應該是遼,B項正確;西夏在圖中的B處,排除A項;1115年, 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政權,后定都會寧,排除C項;A處是遼,不是匈奴,此時的匈奴已消失,排除D項。故選B項。5.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家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 )A.瓦子 B.榷場 C.草市 D.市舶司【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當時在宋與遼、家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這就是榷場,這有利于促進和平,加強交流,B項正確;瓦子是東京等城市中娛樂兼營商業的地方,排除A項;草市是宋代國內商業交流地之一,排除C項;市舶司是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排除D項。故選B項。6.下圖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與漢字很相似,是仿照漢字創造的。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A.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融 B.民族政權的并立C.民族戰爭延續 D.對外交往的頻繁【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契丹文字、西夏文字與漢字很相似,是仿照漢字創造的”并結合所學可知,在中國古代,北宋、遼、西夏曾出現過并立的時期。遼和西夏的統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漸受到先進中原文化的影響。如西夏、遼就模仿漢字結構,創造西夏、契丹文字。北宋是漢人建立的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封建王朝,而遼和西夏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過著游牧的生活,因此體現出了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融,A項正確;題干涉及的是民族交融,并未體現政權并立情況,排除B項;題干涉及的是文字、文化,不是民族戰爭,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民族問題,不是對外交往,排除D項。故選A項。7.比較重要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異同點,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常用方法,下列哪一項不是遼和西夏的共同點( )A.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 B.都與宋朝有過戰爭C.都向北宋稱臣 D.都同北宋達成和議【答案】C【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根據題干“遼和西夏的共同點”和所學知識可知,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宋夏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議和后,宋夏邊境貿易興旺。遼沒有向宋稱臣,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遼為契丹族,西夏為黨項族,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元昊稱帝后,多次親率軍隊進攻北宋,宋朝被動挨打,節節敗退,損失慘重。所以,都與宋朝有過戰爭,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遼與宋議和,遼軍撤軍,宋朝給遼歲幣;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訂立了宋夏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所以,都同北宋達成和議,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8.“統契丹,建政權,都上京,為太祖”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歷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阿保機 B.元昊 C.阿骨打 D.趙構【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A項正確;元昊是黨項族首領,建立西夏,排除B項;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領,建立金國,排除C項;趙構建立南宋,都城臨安,排除D項。故選A項。9.“宋朝每年交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以上內容最可能出自( )A.唐蕃會盟 B.澶淵之盟 C.宋夏和議 D.宋金和議【答案】B【詳解】根據“宋朝每年交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可得出,宋真宗時,遼大舉攻宋,澶州之戰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擊退遼軍。之后遼宋議和,簽訂“澶淵之盟”,遼軍撤回,宋給遼歲幣。“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B項正確;唐蕃會盟是在唐朝,不是宋朝,排除A項;宋夏和議是宋與西夏,而不是遼,排除C項;宋金和議是宋與金坤,而不是與遼朝,排除D項。故選B項。10.宋遼、宋夏議和后,邊界貿易興旺。邊界貿易的場所稱為“榷場”。榷場的貿易量很大,如宋遼之間,北宋每年從榷場購買數萬只羊。榷場的設置( )①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②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③加重了人民負擔 ④加劇了民族間沖突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答案】C【詳解】根據“榷場的貿易量很大,如宋遼之間,北宋每年從榷場購買數萬只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遼、宋夏議和后,邊界貿易興旺。邊界貿易的場所稱為“榷場”。榷場設置,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①②符合題意;榷場的設置,沒有加重人民負擔,促進了民族間的了解和友好交流,不會加劇民族間沖突,③④不符合題意。所以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閣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宋真宗)死時,遼朝大臣集會致哀,遼道宗說:“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蘇轍《欒城集》材料三 從歷史的后端看來,這1004年的協定有它的作用……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要.比戰費來得低廉。可是這種看法必須全部放棄當事人的觀感……他們無法承認這種妥協為事理之當然。注:原文中1004年為農歷,公歷為1005年。——黃仁宇《中國大歷史》(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誰?“北朝”是指哪個民族所建立的政權?(2)材料一中的“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統稱為什么?這一規定開始于雙方的哪一約定?(3)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談談材料二說明了什么?(4)結合材料三,請你談談黃仁宇先生對“1004年的協定”的評價。【答案】(1)宋真宗;契丹族(2)歲幣;澶淵之盟(3)說明了澶淵之盟的積極影響,它使宋遼保持了長期相對和平的局面,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發展(4)既肯定了它的積極作用,同時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他認為一方面用錢物來換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認為此和約對北宋來說是屈辱的【詳解】(1)皇帝:根據所學知識,由“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閣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之間的和議,約定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澶淵之盟簽訂時在位的大宋皇帝是宋真宗。政權:根據所學知識,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遼。(2)統稱:根據所學知識,材料一中的“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統稱為歲幣,歲幣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即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以換取和平。約定:根據所學知識,由“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閣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之間的和議,約定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3)說明:根據所學知識,由“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可知,材料二說明了澶淵之盟的積極影響,它使宋遼保持了長期相對和平的局面,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發展。(4)評價:根據所學知識,從材料三“從歷史的后端看來,這1004年的協定有它的作用……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要.比戰費來得低廉。可是這種看法必須全部放棄當事人的觀感……他們無法承認這種妥協為事理之當然”可以看出,黃仁宇先生對澶淵之盟既肯定了它的積極作用,同時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他認為一方面用錢物來換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認為此和約對北宋來說是屈辱的。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黨項族)自得靈夏以西……得中國(指中原)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續資治通鑒長編》(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中的“契丹”“黨項族”分別是指什么政權?根據材料回答:這兩個政權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之處?材料二:從歷史的后端看來,1005年的協定有它的作用……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比戰費來得低廉……可是這種看法必須全部放棄當事人的觀感……他們無法承認這種妥協為事理之當然。中國歷史之中,從無一個統一天下的大帝國卑躬屈節地向一個文化程度低的邊區國家進貢。——摘編自黃仁宇《中國大歷史》(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的“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是指什么?這產生了怎樣的負面影響?材料三:元昊稱帝后,宋夏戰爭不斷。夏軍雖勝,得利不多……元吳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過遼國,壓宋議和。經過討價還價,元吳取消帝號,宋冊封其為夏國主,每年以“歲幣”的名義,給夏銀、帛、茶。(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宋與西夏的關系變化及變化產生的原因。(4)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何積極作用?【答案】(1)分別是遼和西夏。共同之處:仿效中原王朝。(2)“代價”是指北宋與遼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遼撤軍,北宋給遼歲幣。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眾的賦稅負擔。(3)關系變化:先戰后和。原因:①西夏雖然在戰爭中多次取得勝利,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②戰爭也破壞了雙方的正常貿易,西夏人民也反對戰爭;③西夏和北宋都不具備徹底戰勝對方的實力。(4)作用:使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各自都有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促進了邊疆的開發與貿易繁榮,有利于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各民族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詳解】(1)政權: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遼,都城上京臨潢府;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都城興慶。可知“契丹”“黨項族”分別是指遼和西夏。共同之處:根據材料一“……得中國(指中原)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兩個政權的建立的共同之處,都是仿效中原王朝。(2)代價:根據材料二“1005年的協定有它的作用……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比戰費來得低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真宗統治時,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澶州之戰宋軍擊退遼軍。1005年,戰后雙方訂立盟約,史稱為“澶淵之盟”。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可知“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是指北宋與遼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遼撤軍,北宋給遼歲幣。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與遼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遼撤軍,北宋給遼歲幣;產生的負面影響,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眾的賦稅負擔。(3)變化:根據材料三“元昊稱帝后,宋夏戰爭不斷。夏軍雖勝,得利不多……元吳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過遼國,壓宋議和”,可知北宋與西夏的關系變化是先戰后和。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與西夏的關系變化是先戰后和,這種變化產生的原因,是西夏雖然在戰爭中多次取得勝利,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戰爭也破壞了雙方的正常貿易,西夏人民也反對戰爭;西夏和北宋都不具備徹底戰勝對方的實力。(4)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的積極作用,是使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各自都有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促進了邊疆的開發與貿易繁榮,有利于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各民族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13.遼宋夏金元時期,多民族政權的交融與碰撞推動了多元一體國家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對終年流動的契丹牧民來說,它(農業)只是一種間或從事的副業。這種情況,從遼初起,就逐漸改變了。陸續流入契丹地區的大量漢人,帶去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契丹人越來越多地懂得并熟悉了稼穡之事,轉向半農半牧了。——《契丹簡史》材料二 國朝土宇曠遠,諸民相雜,俗既不同,論難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故后魏、遼、金歷年最多,其它不能實用漢法,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元)《許文正公遺書》材料三 澶淵之盟是在遼宋都無力消滅對方、完成統一的情況下簽訂的和平協議,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對遼朝來說,北宋每年提供的銀、絹,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壓力,同時盟約對于雙方邊界的劃定,也徹底宣告了燕云地區屬于遼朝。對北宋來說……——《問宋:趙宋王朝內政外交的得與失》(1)根據材料一,指出遼初社會生產的變化并分析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判斷以下表述的正誤。你認為正確,請在其后的括號內填“正確”;不正確,請在其后的括號內填“錯誤”。A.在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學習和接受了中原典章制度和統治理念。( )B.漢文化沒有給周邊少數民族深刻影響。( )(3)根據材料三,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補充“對北宋來說”省略號后面的內容。(4)綜上所述,歸納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答案】(1)變化:從單一的游牧生產轉變為一個半牧半農的生產。原因:大量漢人帶去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游牧業經濟自身的脆弱性與不穩定性;遼初政府對于發展農業經濟的支持。(答1點即可)(2)A正確B錯誤(3)積極:①使北宋獲得了長期的安定,與遼的周邊貿易興旺起來;②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兩國交往增多,有利于民族交融。消極: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4)有戰有和,以和為主。【詳解】(1)變化:根據材料一“契丹人越來越多地懂得并熟悉了稼穡之事,轉向半農半牧了”的信息可知,遼初社會生產的變化是從單一的游牧生產轉變為一個半牧半農的生產;原因:依據材料“陸續流入契丹地區的大量漢人,帶去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的信息可知,原因是大量漢人帶去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2)根據材料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故后魏、遼、金歷年最多,其它不能實用漢法,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的信息可知,A.在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學習和接受了中原典章制度和統治理念這一說法是正確的;依據材料“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故后魏、遼、金歷年最多,其它不能實用漢法,皆亂亡相繼”的信息可知,.漢文化沒有給周邊少數民族深刻影響這一說法是錯誤的。(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澶淵之盟對北宋來說積極的影響是使北宋獲得了長期的安定,與遼的周邊貿易興旺起來;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兩國交往增多,有利于民族交融;消極影響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4)特點:綜上所述內容可知,有戰有和,以和為主是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14.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非常反對歷史上某些“貴中華,賤夷狄”的陳腐觀念,他開明地認為:“夷狄亦人,其情與中夏不殊。”(殊:不同,差異)他把“撫九夷以仁”當作“君之體”,宣稱“我今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從唐代邊塞詩看唐代的民族政策》材料二: 材料三: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邊界貿易的往來,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統編教材七下《中國歷史》材料四: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并因此唐太宗被周邊的少數民族尊奉為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請在唐朝時期任舉一例史實對該政策加以說明。(2)據材料二,分析三幅圖片中的貨幣有何相似之處?(3)根據材料三,概括宋遼開放“榷場”的作用。(4)綜合上述材料,當今應樹立怎樣的民族觀念。【答案】(1)政策、尊稱、史實:開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2)相同:圓形方孔;有本民族文字;固定幣值。(3)作用: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各民族互相了解。(4)觀念: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發展。【詳解】(1)政策、尊稱、史實:根據所學和材料一“我今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可知,這是說平等對待,這體現了開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唐太宗被周邊的少數民族尊奉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就體現了開明的民族政策。(2)相同:根據所學和材料二示意圖可知,三種貨幣均是圓形方孔,有本民族文字,是固定幣值。(3)作用:根據所學和材料三“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邊界貿易的往來,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可知,這體現的是,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各民族互相了解。(4)觀念: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樹立的民族觀念是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發展。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歷史七年級下冊 預習篇7.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與黨項族1.契丹族——遼的建立(1)建立: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遼太祖)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有時稱契丹,有時稱遼),都城在上京臨潢府。(2)治國措施:阿保機建國后,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2.黨項族——西夏的建立(1)建立:11世紀前期,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2)治國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創制西夏文字。二、遼、北宋、西夏的和戰1.遼與北宋的和戰(了解)戰—遼太宗:占領燕云十六州,與中原沖突加劇和—宋太祖:保持友好關系、互通使節戰—宋太宗:遼發動數次戰爭遭到失敗,從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和—宋真宗:從澶州之戰到澶淵之盟2.澶淵之盟(1)背景:宋真宗統治時,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澶州之戰宋軍擊退遼軍。(2)結果:北宋勝出,雙方議和,簽訂“澶[chán]淵之盟”(3)內容: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4)意義: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5)評價:“澶淵之盟”對遼來說,是一個有利的和約,不僅使遼軍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對北宋來說,是屈辱的和約,歲幣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加劇北宋的財政危機;從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來看,澶淵之盟結束了遼宋幾十年的戰爭,有利于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長遠來看有利于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宋夏和戰(了解)(1)戰爭:元昊稱帝后,多次進攻北宋,北宋節節敗退,但西夏損失亦很大。(2)議和: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3)影響:宋夏邊境貿易興旺。擴展:如何正確認識北宋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1)宋遼、宋夏之間有戰有和,和戰交錯,但“和”始終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2)遼宋、宋夏之間的戰爭只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兄弟之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別,但無侵略與反侵略之說。它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國家的統一。1.許倬云在《說中國》一書中指出:“遼和西夏的知識分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國(中原)傳統的典籍。從他們的著作看,水平也不低下。遼與西夏各自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借用漢字部首來書寫拼音文字,遼文(契丹文)還有大字、小字兩種文字,各有特定用途。”這可以用來佐證這一時期( )A.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交融 B.少數民族政權的高度完備C.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高度發展 D.少數民族生活方式的演變2.下圖反映的主題是( )A.民族政權的對峙 B.中外政權的紛爭C.民族隔閡的消除 D.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流3.下列關于澶淵之盟的介紹中,不準確的一項是( )A.是中原政權戰敗的產物 B.是雙方勢均力敵的結果C.帶來了相對和平的環境 D.北宋給遼“歲幣”4.根據下面圖片中的信息,A處的政權應該是( ) A.西夏 B.遼 C.金 D.匈奴5.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家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 )A.瓦子 B.榷場 C.草市 D.市舶司6.下圖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與漢字很相似,是仿照漢字創造的。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A.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融 B.民族政權的并立C.民族戰爭延續 D.對外交往的頻繁7.比較重要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異同點,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常用方法,下列哪一項不是遼和西夏的共同點( )A.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 B.都與宋朝有過戰爭C.都向北宋稱臣 D.都同北宋達成和議8.“統契丹,建政權,都上京,為太祖”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歷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阿保機 B.元昊 C.阿骨打 D.趙構9.“宋朝每年交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以上內容最可能出自( )A.唐蕃會盟 B.澶淵之盟 C.宋夏和議 D.宋金和議10.宋遼、宋夏議和后,邊界貿易興旺。邊界貿易的場所稱為“榷場”。榷場的貿易量很大,如宋遼之間,北宋每年從榷場購買數萬只羊。榷場的設置( )①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②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③加重了人民負擔 ④加劇了民族間沖突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閣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宋真宗)死時,遼朝大臣集會致哀,遼道宗說:“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蘇轍《欒城集》材料三 從歷史的后端看來,這1004年的協定有它的作用……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要.比戰費來得低廉。可是這種看法必須全部放棄當事人的觀感……他們無法承認這種妥協為事理之當然。注:原文中1004年為農歷,公歷為1005年。——黃仁宇《中國大歷史》(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誰?“北朝”是指哪個民族所建立的政權?(2)材料一中的“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統稱為什么?這一規定開始于雙方的哪一約定?(3)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談談材料二說明了什么?(4)結合材料三,請你談談黃仁宇先生對“1004年的協定”的評價。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黨項族)自得靈夏以西……得中國(指中原)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續資治通鑒長編》(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中的“契丹”“黨項族”分別是指什么政權?根據材料回答:這兩個政權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之處?材料二:從歷史的后端看來,1005年的協定有它的作用……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比戰費來得低廉……可是這種看法必須全部放棄當事人的觀感……他們無法承認這種妥協為事理之當然。中國歷史之中,從無一個統一天下的大帝國卑躬屈節地向一個文化程度低的邊區國家進貢。——摘編自黃仁宇《中國大歷史》(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的“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是指什么?這產生了怎樣的負面影響?材料三:元昊稱帝后,宋夏戰爭不斷。夏軍雖勝,得利不多……元吳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過遼國,壓宋議和。經過討價還價,元吳取消帝號,宋冊封其為夏國主,每年以“歲幣”的名義,給夏銀、帛、茶。(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宋與西夏的關系變化及變化產生的原因。(4)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何積極作用?13.遼宋夏金元時期,多民族政權的交融與碰撞推動了多元一體國家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對終年流動的契丹牧民來說,它(農業)只是一種間或從事的副業。這種情況,從遼初起,就逐漸改變了。陸續流入契丹地區的大量漢人,帶去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契丹人越來越多地懂得并熟悉了稼穡之事,轉向半農半牧了。——《契丹簡史》材料二 國朝土宇曠遠,諸民相雜,俗既不同,論難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故后魏、遼、金歷年最多,其它不能實用漢法,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元)《許文正公遺書》材料三 澶淵之盟是在遼宋都無力消滅對方、完成統一的情況下簽訂的和平協議,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對遼朝來說,北宋每年提供的銀、絹,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壓力,同時盟約對于雙方邊界的劃定,也徹底宣告了燕云地區屬于遼朝。對北宋來說……——《問宋:趙宋王朝內政外交的得與失》(1)根據材料一,指出遼初社會生產的變化并分析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判斷以下表述的正誤。你認為正確,請在其后的括號內填“正確”;不正確,請在其后的括號內填“錯誤”。A.在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學習和接受了中原典章制度和統治理念。( )B.漢文化沒有給周邊少數民族深刻影響。( )(3)根據材料三,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補充“對北宋來說”省略號后面的內容。(4)綜上所述,歸納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14.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非常反對歷史上某些“貴中華,賤夷狄”的陳腐觀念,他開明地認為:“夷狄亦人,其情與中夏不殊。”(殊:不同,差異)他把“撫九夷以仁”當作“君之體”,宣稱“我今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從唐代邊塞詩看唐代的民族政策》材料二: 材料三: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邊界貿易的往來,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統編教材七下《中國歷史》材料四: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并因此唐太宗被周邊的少數民族尊奉為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請在唐朝時期任舉一例史實對該政策加以說明。(2)據材料二,分析三幅圖片中的貨幣有何相似之處?(3)根據材料三,概括宋遼開放“榷場”的作用。(4)綜合上述材料,當今應樹立怎樣的民族觀念。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預習篇【寒假計劃】2024年七年級歷史寒假作業7.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學生版.docx 預習篇【寒假計劃】2024年七年級歷史寒假作業7.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教師版(含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