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下冊導學案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學習目標】1.通過了解新經濟政策相關史實,分析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注重史料實證,通過呈現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蘇聯產生的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增強時空觀念,歸納蘇聯在列寧、斯大林等領導者執政時期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突出特點,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時空觀念)3.通過了解斯大林時期關于工業化,“一五”計劃和農業集體化等相關史實,分析蘇聯模式的基本特征,辯證地分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對蘇聯社會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史料實證、唯物史觀)4.落實家國情懷,通過學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容,堅定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學習列寧實事求是、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家國情懷)【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新經濟政策、蘇聯工業化道路。◆學習難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主要問題和啟發。【學習過程】【課前預習】自主學習與探究課前閱讀課文正文,參考學習目標,獨立標識提綱并勾畫重點后填空、熟記所填內容:一、新經濟政策1、時間: 。2、實施者: 。3、內容:以征收糧食稅代替 制;允許使用雇傭 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 ,實行自由貿易;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 ;實現按勞取酬的 。4、新經濟政策的影響:調動了生產者的 ,迅速恢復了危機,鞏固了 ,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二、蘇聯的工業化5、蘇聯全稱:蘇維埃 共和國聯盟。6、蘇聯成立時間:7、蘇聯工業開始時間:8、第一、二五年計劃:1928年--1937年,蘇聯完成了 、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 。9、蘇聯工業化的利弊:利:使蘇聯能夠在短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 。弊: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 日益僵化。三、農業集體化10、原因:1927年至1928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的 收購危機。11、農業集體化:開展了消滅 。12、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駕考組建拖拉機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 。四、蘇聯模式13、蘇聯模式形成的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宣告確立了 ,標志蘇聯模式形成。14、蘇聯模式的特點:高度集中的 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15、蘇聯工業化的影響: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 ,顯示出了 的優越性,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易混警示】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都是適應當時蘇俄的國情。2.蘇聯模式也叫斯大林模式,蘇聯成也其敗也其。3.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是為工業化服務的,是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而發展工業的。【知識整合】1.新經濟政策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比較項目 新經濟政策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 同 點 內 容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實行分田包干到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影 響 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相同點 (1)特點:給勞動者以生產經營自主權;(2)影響:都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包含了市場經濟成分,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啟示 農業政策需從本國國情出發,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2.中國“一五”計劃與蘇聯兩個五年計劃的比較項目 中國“一五”計劃 蘇聯兩個五年計劃不 同 點 時間 1953—1957年 1928—1937年背景 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土地改革完成,農業獲得一定發展;工業化水平很低 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目的 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 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影響 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蘇聯成為工業化強國;但是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相同點 都優先發展重工業,都超額完成并取得了重大成就3.比較列寧與斯大林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特點項目 列寧 斯大林政策 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向新經濟政策 放棄新經濟政策,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工業 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制定和實施兩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農業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 把個體小農經濟改造為大規模的集體農莊影響 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建成特點 在堅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生產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4.蘇聯的發展歷程5.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蘇聯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中國應從中吸取怎樣的經驗和教訓 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 (1)蘇聯模式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①蘇聯模式日益僵化,成為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②偏向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違背經濟發展規律,造成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失調,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忽略民主法治建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2)經驗:①國家建設應有計劃的指導; ②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有利于提高綜合國力。(3)教訓:①經濟上要尊重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律, 不應過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經濟,農輕重比例要協調發展;②重視民生問題。(4)啟示:①國家發展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②要遵守客觀經濟規律;③從本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④農輕重比例要協調發展;⑤要重視民生問題;⑥要加強民主與法治建設。【課中探究】素養提升【探究1】蘇聯社會主義探索歷程材料一 1913-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變化曲線圖材料二 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認為,蘇聯經濟遠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落后,蘇聯應該摒棄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的工業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摘編自九年級下冊教材)材料三 為了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動和壓力下,蘇聯農村出現了大躍進式的集體化浪潮。到1933年,富農首當其沖被消滅,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中,蘇聯從小農國家變成了擁有最大規模農業的國家……從此,國家對農民有了強制征糧的穩定機制,以農民“貢稅”滿足高速工業化的資金需求。——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據材料一分析蘇俄(聯)1913-1925年糧食產量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21-1925年糧食產量變化趨勢出現的政策因素。(2)材料二中“蘇聯的工業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請用史實來說明此觀點。結合所學知識,評價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3)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概括農業集體化對蘇聯社會發展的影響。(4)從蘇聯的社會主義探索歷程中,我們可以汲取的經驗教訓有哪些 【探究2】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中外對比請對比下面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兩幅圖片反映內容之間的比較)【活學巧記】【總結反思】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素養評價】一、選擇題1.如下圖表現了列寧正在專注地聽取三位農民的傾訴,其中兩人坐在他的桌旁。他則認真地了解他們的要求。這一場景最有可能發生在( )A.俄國二月革命之前 B.俄國十月革命之后C.蘇聯衛國戰爭當中 D.第二次世界大戰后2.十月革命后,列寧曾認為在土地、銀行、工廠已經變成全體人民財產的情況下,加上俄國有足夠的糧食、鐵、木材、羊毛、棉花和亞麻,可以滿足全體人民的需要,只要通過大家來計算和監督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就能走向社會主義。在這一思想影響下,列寧制定的政策( )A.排斥商品市場和經濟規律 B.承認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C.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 D.開辟了新型的工業化模式3.“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重大突破。"材料中評價的是蘇俄的(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兩個五年計劃C.新經濟政策 D.農業集體化政策4.蘇聯實現農業集體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業產品價格、降低農業產品價格的方法,抑制農民的消費。用斯大林的話來說,這是農民為工業化交納的“貢稅”。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通過這些辦法從農民手中得到的資金,在工業化資金中約占三分之一。材料表明蘇聯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弊端是( )A.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過于僵硬 B.為了工業化嚴重損害農民的利益C.個人權力高度集中且不可侵犯 D.收取的糧食稅超過農民的承受能力5.下面為不同時期蘇聯工業總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重變化示意圖。前后比重發生變化主要是因為蘇聯( )A.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實行新經濟政策C.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 D.實行農業集體化運動6.1920—1921年,蘇俄遭遇了連續兩年的大旱,如此一來,大面積餓死人的情況就不能避免了。蘇俄這樣大規模的饑荒,引起了人道組織的注意。1921年7月26日,美國救濟署長胡佛表示可以向蘇俄饑民提供必要的援助。據此可推知,蘇俄當時( )A.消除了與美國的意識形態對抗 B.對國際市場具有高度的依賴性C.生產關系的調整已經迫在眉睫 D.自然災害導致了大規模的饑荒7.下圖是美國與蘇聯(含沙俄、蘇俄時期)工業生產指數(1913年指數為100)對此解讀正確的( )A.兩次世界大戰都嚴重破壞兩國工業 B.新經濟政策使蘇俄的經濟迅速恢復C.兩國工業均遭到經濟大危機的重創 D.蘇聯曾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工業強國8.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據蘇聯統計,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與這一成就取得有關的是( )A.蘇聯模式 B.新經濟政策 C.赫魯曉夫改革 D.農業集體化運動9.下圖為蘇聯部分農產品產量示意圖(單位:百萬噸/頭)據此圖可以得出( )A.新經濟政策導致生產結構失衡 B.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停滯不前C.斯大林模式阻礙了農業現代化 D.農業集體化挫傷了生產積極性10.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了從法律上肯定這些變化,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這標志著蘇聯( )A.實行了新經濟政策 B.引發了東歐劇變C.倡導“政治多元化” D.形成蘇聯模式二、綜合題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它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材料二 為了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動和壓力下,蘇聯農村出現了集體化浪潮。到1933年,富農首當其沖被消滅,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被納入到了社會主義大農業中;蘇聯從小農國家變成了擁有規模最大農業的國家。從此,國家對農民有了強制征糧的穩定機制,以農民“貢稅”滿足高速工業化的資金需求。——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和俄國“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的原因分別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分析蘇聯農業集體化的目的。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農業集體化對蘇聯社會發展的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蘇聯的經濟改革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參考答案】【課前預習】1、1921年-1925年2、列寧3、余量征集;勞動力、剩余產品;中小企業、按勞取酬4、積極性、工農聯盟5、社會主義6、1922年7、1926年8、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國9、工業化、經濟體制10、糧食11、富農運動12、生產計劃13、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14、經濟體制15、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制度15.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課中探究】【探究1】蘇聯社會主義探索歷程(1)答:1913—1921年,蘇俄糧食產量下降,1921—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逐步增長。政策因素:1921年,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2)答:史實:兩個五年計劃后,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強大的工業國。評價: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這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致使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3)答:為工業化積累了資金,促進工業迅速發展;農業集體化實現規模經營,為蘇聯農業現代化開辟了道路;嚴重損害農民利益,農業生產長期停滯。(4)答:制定經濟政策要符合本國國情,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需求;發展經濟要實事求是、結合本國國情;保障農民利益;注重經濟各部門的協調發展。【探究2】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中外對比答:題目:改革創新推動社會進步論述: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自由貿易,提升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鞏固了工農聯盟。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兩者的改革創新都推動了社會發展。【課后測評】1.【答案】B【詳解】據所學可知,俄國十月革命后,蘇俄政府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村執行余糧收集制,損害了農民的利益,遭到農民們的抵制,社會矛盾激化。據題干“列寧正在專注地聽取三位農民的傾訴”可知,這反映了列寧在了解農民面臨的困難情況,因此題干材料反映的是俄國十月革命之后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項正確;俄國二月革命之前俄國仍是沙皇專制統治,排除A項;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早已經逝世,排除C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列寧早已經逝世,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中,列寧認為“只要通過大家來計算和監督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就能走向社會主義”,可以得出,列寧認為不需要商品市場和經濟規律,俄國就能走向社會主義,A項正確;根據題干中“只要通過大家來計算和監督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就能走向社會主義”,并結合所學知識,十月革命后俄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包括實行余糧收集制、取消自由貿易、由國家統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等,可得出列寧是排斥市場的,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是否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提到“工業化”,俄國工業化是從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的,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把市場,實際上就等于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這也就是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新經濟政策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C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貿易,與“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不符,排除A項;蘇聯完成兩個五年計劃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材料沒有涉及,排除B項;農業集體化是蘇聯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程,與“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里面去”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通過這些辦法從農民手中得到的資金,在工業化資金中約占三分之一”,可知蘇聯農業集體化實現后,蘇聯通過多種辦法從農民手中拿走資金為工業化服務,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B項正確;題干強調蘇聯工業化發展對農業影響,但不能說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過于僵硬,排除A項;題干沒涉及個人權力高度集中,排除C項;題干強調蘇聯工業化發展對農業影響,但不能說明收取的糧食稅超過農民的承受能力,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C【詳解】據“蘇聯工業總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重變化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工業總產值比例大幅度提高,此示意圖說明蘇聯實現了工業化。1924年列寧逝世后,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努力奮斗。1928~1937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工業總產值躍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加強,C項正確;1921年新經濟實施,停止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排除A項;192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不是蘇聯實現工業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實行農業集體化運動不是工業總產值比例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1920—1921年、大規模的饑荒”和所學可知,1920年底,蘇俄農業產量急劇下降,饑荒嚴重,面對危機,政府調整政策迫在眉睫,C項正確;蘇俄沒有消除與美國意識形態對抗,排除A項;題干中沒有提到國際市場,排除B項;自然災害導致了大規模的饑荒,與題干強調的內容不符,題干強調政府調整政策波迫在眉睫,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蘇俄(聯)實施了新經濟政策,蘇俄工業生產指數迅速增長,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B項正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工業持續增長,排除A項;經濟大危機并未對蘇聯經濟造成重創,排除C項;1937年蘇聯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隨著工業化的建立等蘇聯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即蘇聯模式。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產量已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A項正確;新經濟政策是1921年開始實行,與兩個五年計劃無關,排除B項;赫魯曉夫改革與“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農業集體化運動是蘇聯模式的一部分,是蘇聯在農業方面的舉措,排除D項。故選A項。9.【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蘇聯部分農產品產量示意圖”可知,1928年——1932年蘇聯部分農產品產量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而此時段的蘇聯正值農業集體化運動時期,這說明農業集體化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致使農產品產量大幅度下降,D項正確;1921年,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時間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有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排除B項;1936年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10.【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36年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確立起來,標志著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項正確;實行了新經濟政策是在1921年,排除A項;引發了東歐劇變的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排除B項;倡導“政治多元化”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1.【答案】(1)原因:“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俄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雖然保證了軍事勝利,但挫傷了農民積極性,農民對余糧收集制開始不滿,加重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實行新經濟政策,鞏固了工農聯盟。(2)目的:為了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影響:為工業化積累了資金,促進工業迅速發展;農業集體化實現規模經營,為蘇聯農業現代化開辟了道路;同時也嚴重損害農民利益,農業生產嚴重下降。(3)啟示:要重視農民的利益;經濟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國情;各產業要協調發展。【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 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它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指的是國家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主要原因是俄國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雖然保證了軍事勝利,但挫傷了農民積極性,農民對余糧收集制開始不滿,進一步加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是指國家狀況得到好轉,主要是因為1921年,列寧領導的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最終鞏固了工農聯盟。(2)目的:根據材料二“為了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動和壓力下,蘇聯農村出現了集體化浪潮”可知目的是為了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影響:根據所學,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概括農業集體化對蘇聯社會發展的影響即可:為工業化積累了資金,促進工業迅速發展;農業集體化實現規模經營,為蘇聯農業現代化開辟了道路;同時也嚴重損害農民利益,農業生產嚴重下降。(3)啟示:材料一反映了蘇俄政策的調整,材料二反映了蘇聯的工業化,綜合材料一、二信息,蘇聯的經濟改革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是要重視農民的利益;經濟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國情;各產業要協調發展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