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 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社會發展 課件+學案(2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 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社會發展 課件+學案(2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53張PPT)
第二單元 魏晉至隋唐——民族交融與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社會發展
1.官員選拔
(1)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背景 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
產生 220年,曹丕推行①____________
內容 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

標準 家世、道德、才能→只看②__________
特點 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評價 積極: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局限:隨著③__________勢力的發展,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
局面
九品中正制
家世門第
門閥士族
一、官員選拔與管理
(2)隋唐:科舉制
A.形成: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
時,始建進士科,④________形成。
B.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⑤______兩科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
的人數,首創⑥______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C.作用: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
強了中央集權。
科舉制
明經
武舉
2.官員管理
考 核 隋唐:官員的考核歸吏部。
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
州縣巡行考察。
唐朝:以⑦____________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
監 察 中央:⑧________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
地方: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⑨______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對
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
品德和才能
御史臺
監察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它們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
2.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
確立 ⑩________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職權 中書省 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
門下省 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
尚書省 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
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隋文帝
特點 (1)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
(2)群相制: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唐太宗時常給品位較低的官員
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
(3) ________的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
影響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
遠影響
政事堂
(續表)
三、賦稅制度
1.魏晉時期:租調制
(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 ________,按戶征收糧和絹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 ________,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2.唐代
唐 初 ___ ______ _ 內容 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影響 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唐 中 后 期 ___ _____ 背景 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
收入銳降
租調制
均田令
租庸調制
兩稅法
唐 中 后 期 ___ _____ 目的 解決政府財政困難
內容 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
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影響 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了自戰
國以來以 __________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

兩稅法
人丁為主
(續表)
四、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1.魏晉南北朝: __________
(1)道教:本土宗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
(2)佛教:外來宗教,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
(3)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朝:“三教合歸儒”。主張以 ______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代: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形成不同宗派,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
三教并立
儒學
4.反佛教斗爭
(1)表現: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幾度滅佛。
(2)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
5.復興儒學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2)概況: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 __________。他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
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復興儒學
五、文學藝術
1.文學
(1)東漢末年至魏晉:先后出現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 ______文學、東晉
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
(2)唐朝: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他們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
建安
2.藝術
書 法 東漢末年 書法成為一種藝術
魏晉南北 朝時期 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
被稱為“ ______”
隋唐時期 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開創出新風格。顏真卿和
柳公權的書法最為有名
繪 畫 魏晉時期 東晉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他提出“以形寫神”,
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 __________》
隋唐時期 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唐朝的 ________被尊為“畫圣”
雕 塑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 術寶庫
書圣
洛神賦圖
吳道子
六、科技
數學 南朝祖沖之精確計算圓周率
農學 北朝賈思勰的《 __________》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地理學 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
建筑 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
火藥的發明與應用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 ______
天文學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的長度
醫學 唐朝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 ________》;唐高宗時編修
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齊民要術
戰爭
千金方
七、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東 傳 高僧來華 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
漢文
西行取經 東晉的 ______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
唐朝的高僧玄奘,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
影響 促進了中國佛教的發展;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對中國產
生了深遠影響
法顯
佛教外 傳 鑒真東渡 唐朝高僧 ______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傳授佛法
學問僧來 華 新羅、日本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是其中的
代表
影響 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佛教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其他交 流 唐首都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日本、新羅向唐朝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
唐朝后期,西亞商人在 ______、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鑒真
廣州
(續表)
[基礎判斷]
1.唐代的科舉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優勢。( )
正確
【詳解】科舉制的創立,將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權收歸中央,使國家政權向社會各階層開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但唐代科舉制初創,許多方面不夠完善,士族仍可憑借其政治經濟優勢步入仕途。
2.三省六部制對君權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
正確
【詳解】任何政令未經中書、門下而發出者,均屬違制,一切皇帝詔令必經中書、門下兩省,這對君權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3.唐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反映出相權不斷被削弱的趨勢。( )
錯誤
【詳解】三省六部制下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離,削弱了相權。但唐玄宗后中書門下體制逐漸形成,三省出現一體化的趨勢,行政權與決策權合并,相權呈集中、加強的趨勢。
4.唐代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了農民徭役負擔逐漸加重。( )
錯誤
【詳解】唐代賦稅征收的變化不能反映農民徭役負擔的逐漸加重。租庸調制之下,男子可以納物代役,有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
5.唐代中期,韓愈提出儒學復興,其出發點是鞏固儒學的主流地位,維護封建統治。
( )
正確
【詳解】韓愈提出復興儒學,其出發點是鞏固儒學的主流地位,維護封建統治。
6.唐代對外交往盛況空前,這一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唐朝對外政策的開明。( )
錯誤
【詳解】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大,是中外交往出現繁榮局面的根本原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交通發達是中外交往活躍的重要原因。
7.魏晉至隋唐,修建了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這反映了
道教文化的廣泛傳播。( )
錯誤
【詳解】石窟屬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響范圍的擴大,與道教無關。
8.隋唐文化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頂峰。( )
錯誤
【詳解】隋唐文化不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頂峰,宋元文化高度繁榮。宋元科技、文學、教育、哲學等方面全面繁榮,尤其是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等傳統科技的成熟和外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都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作用與隋唐相比毫不遜色。
[概念闡釋]
1.政事堂與政事堂會議
政事堂是唐宋時期宰相的總辦公處,為行政機構。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職務相當于宰相。
政事堂會議是常設的,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議事機構。
政事堂最初設立的目的是協調三省之間的關系,提高工作效率,從本質上來看是強化君主專制的產物。
2.租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稅收法令。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圖解歷史]
1.均田制與租庸調制的關系
2.書體演變及其特點
3.唐朝“中華文化圈”的形成
[視野拓展]
1.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后,與儒、道思想融合,形成理學,推動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發展;中國建筑、文藝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豐富了中華文化。
2.唐朝社會變遷對唐詩風格的影響
(1)盛唐時,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社會景象。
(2)中唐時,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涌現,反映了唐朝的社會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時,詩風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漸衰落的社會景象。
3.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重實用,應用性強;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輕規律探究,缺少實驗;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集中在與農業有關的農學、天文歷法及醫藥學等方面;多項科技成就領先世界。
[命題提醒]
針對科舉制,考查多針對其積極的歷史影響: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促進了社會之間的良性流動;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參政。
培優磨尖課
主觀題突破
選擇題突破
主觀題突破
層級一 信息提取:唐代飲食文化的特點
材料 唐代人們在保持飲食的主體功能的同時,①更加注重飲食的藝術欣賞功能和養生保健功能。②唐朝的飲食文化十分興盛。在揚州、長安、洛陽、廣州等大城市里,③“街店之內,百種飲食,異常珍滿”。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水陸珍饌,應有盡有。④唐朝飲食文化與外國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呈現出一幅豐富多彩的圖景,⑤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生活模式的基礎。
——摘編自馬瑞祾《淺析唐代的飲食文化》
【提取信息】根據材料,概括唐代飲食文化的特點。
【教你提取】
①→從飲食文化的功能來看;
②→從飲食文化的興盛程度來看;
③→從飲食文化的種類來看;
④→從飲食文化的交融來看;
⑤→從飲食文化的影響來看。
試答:特點:飲食追求藝術欣賞功能;飲食注重養生保健;飲食文化興盛;飲食種類多樣;中外飲食文化交融;影響深遠。
層級二 歷史解析:唐代致仕制度演變
材料 致仕又稱退休、致事、懸車、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員因年齡、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離開職位、退休養老的現象。下表反映的是唐朝致仕制度的演變情況。
時期 內容
高祖、 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應致仕”和“若請致仕,五品已皆上表,聞六品以下
申尚書省奏聞”的規定,但也有所變通,如“若齒力未衰,亦聽厘務”
高宗朝 為了鼓勵官員致仕,朝廷下詔“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侍者,宜準致仕人,例給
以半祿”,但六品以下的官員不享受這個待遇
時期 內容
玄宗朝 規定“諸文武選人……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為了體
現帝王之恩,玄宗規定所有致仕官員都能終身享受半祿待遇,并將這一規定
作為“常式”延續下去
肅宗至 宣宗朝 大和元年(827年)九月對致仕制度作了調整:內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
上致仕方可終身享受半祿待遇,而內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齡
后即自動離職,沒有任何經濟待遇可言
(續表)
時期 內容
懿宗至 哀帝朝 宦官集團常將致仕作為試探上意與表達不滿的工具……權臣當道,將官員致
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擊政敵、掌控朝政……致仕出現了異化。對
于藩鎮來說,致仕不是權力的交接和轉移,而是權力在己方利益集團的延續,
以及為自己謀求更大政治名譽的手段
(續表)
——摘編自汪翔、張金銑《論唐代致仕制度之演變》
【探究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唐代致仕制度的演變進行解讀。(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所探究的問題不能集中于一個類型,須類型多樣。)
【教你探究】
試答:唐代致仕制度的演變與唐帝國的國情和國力緊密相連。高祖、太宗朝,國家初創,各項制度尚未完善,致仕制度多以繼承前制為主。高宗朝至玄宗朝,國家承平已久,經濟繁榮,財政狀況較好,因此致仕官員的范圍和待遇也有所提高,致仕制度在這一時期得到較大發展。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衰落,國庫空虛,財政困難,皇帝為節約開支而縮小了致仕范圍,致仕再次出現了鮮明的等級性。唐末,國家動蕩、宦官專權、權臣當道和藩鎮割據,致仕制度雖仍在運行,但已出現異化。總之,唐代致仕制度的演變體現了唐王朝的興衰,對后世的致仕制度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層級三 開放寫作:盛世之下統治者的制度革新
材料
“開皇之治”大事簡表(部分) “康乾盛世”大事簡表(部分)
開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 開皇三年,罷天下諸郡,定州縣二級制。 開皇五年,詔令全國檢括戶口。 開皇七年,于揚州開山陽瀆,以通漕運。 開皇九年,平陳,免陳朝舊境十年賦稅。 開皇十二年,遣使均田。 ——據《隋書》等整理 康熙十五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亂。
康熙二十三年,巡視黃河。
雍正二年,行攤丁入畝,整頓保甲制。
雍正十年,設軍機處。
乾隆元年,設特科取士。
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庫全書》。
——據《清史稿》等整理
【寫作題目】綜合材料中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闡述充分,論據準確,邏輯清晰。)
【教你寫作】
先審題,明要求 提取信息,論證觀點
再讀材料,定信息 時空定位 隋朝、清朝
關系定位 隋朝和清朝“治世”時期的制度創新
后歸納并分析 歸納措施 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歸納創新舉措
分析影響 創新舉措帶來的影響
試答:論題:中國古代盛世之下統治者的制度革新。
闡述:在中國古代,一些朝代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出現了很多盛世景象,如“開皇之治”“康乾盛世”等。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在中央為削弱相權,實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確定州縣兩級制;同時為加強對百姓的管理,實行大索貌閱;又開通漕運,同時減輕百姓的負擔,從而形成了“開皇之治”。清朝時,“康乾盛世”之下,康熙帝平定三藩,雍正時,實行攤丁入畝,到乾隆時設特科取士,始修《四庫全書》,從而形成了“康乾盛世”的景象。
總之,在中國古代盛世之下,統治者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加強了自身的封建統治,形成了古代諸多的盛世景象。
選擇題突破
樣題透析
(2022·廣東·3)下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
D
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
·考法
情境設置 歷史示意圖: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的變化
聚焦考點 中央官制
素養立意 歷史解釋
·解法
問題要求 ①“據圖可知”:明確圖片的完整信息。 ②“變化”的影響:思維主題
易錯排查 A項與材料主題不一致 圖示內容主要體現的是中央機構分工更加明
確,并不能體現中樞決策權的加強
B項不符合史實 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避免了”不符合史實
C項不符合史實 隋唐行政機構分工更加明確,有利于提高政
令的執行效率
合理推論 圖片顯示北齊時期的一系列政府機構到隋唐時期形成六部,結合所學知識 可知,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的劃分使中央行政機構分工更加明確,故D項 正確
類題精練
1.(2022·全國乙卷·25)盛唐洋溢著剛健豐偉、莊重博大的時代氣象,這在書法藝術上亦
有體現。宋代書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書法家的作品“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
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夠突出體現這一風格的書體是( )。
A.小篆 B.楷書 C.行書 D.草書
B
[解析] 據材料“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這種書體的特點是規范、嚴整,符合楷書的特點,故選B項;據所學可知,小篆的特點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并不莊重,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行書的特點是形體省簡,筆畫流暢,沒有楷書的莊重,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草書的特點是筆畫簡約,勾連不斷,線條流暢縱情,與材料“剛健豐偉、莊重博大”不符,排除D項。
2.(2021·湖南·3)西晉的占田制、南朝劉宋的占山護澤令均規定,官員可按品級高低占
有數目不等的農田、山地,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發展。至隋唐,實行均田制,普遍授田。
據此可知,西晉至唐( )。
A.自耕農數量存在反復 B.皇權與世族勢力互相依賴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壞 D.田制改革目的是開發土地
A
[解析] 材料信息顯示,占田制和占山護澤令,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加劇了土地的兼并,隋唐的均田制則普遍授田,增加了自耕農數量,這說明西晉至唐自耕農數量存在反復,A項正確;隋唐時期,世族衰落,皇權與世族勢力互相依賴不符合史實,B項錯誤;材料與選官制度無關,C項錯誤;從統治者角度看,田制改革是為了緩和矛盾,鞏固統治,D項錯誤。
創新衍練
[新情境]實物材料
1.(2023·河北高三學生全過程縱向評價)右圖為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其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流行于長安城的百戲中的雜
技節目“駱駝載樂”。該作品可以印證( )。
B
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開始交融 B.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中國古代的制瓷技術領先世界 D.異域樂舞藝術的普及
[解析] 根據題干中圖片信息可知,駱駝、胡人都是通過絲綢之路進入長安的,體現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印證了唐朝文化的包容性,故B項正確;西漢時期,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就已開始交融,故A項錯誤;唐三彩是陶器,而非瓷器,故C項錯誤;題干信息并不能體現異域樂舞藝術的普及,故D項錯誤。
[新視角]聚焦變化
2.(2020·山東·3)下表為唐代翰林學士的起源和演進概況。它反映了唐代( )。
A.翰林學士逐漸控制了決策權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漸趨成熟
D.朝廷內部權力的再分配
D
時期 概況
高祖、太宗時期 設立文學館、弘文館等學士,備君主顧問
高宗、武后時期 學士開始參與決策事務
玄宗時期 開元初,設翰林待詔,后改為翰林學士,建立學士院,專掌最機密的詔令起草,正式參與朝政決策
[解析] 根據表格內容可知,唐代翰林學士由備君主顧問到開始參與決策再到專掌詔令起草,正式參與決策,說明翰林學士逐漸獲得了決策國家事務的權力,成為決策集團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內部對決策權力進行了重新分配,故選D項;翰林學士只是逐漸參與決策,決策權始終歸皇帝所有,排除A項;僅憑翰林學士地位的變化無法證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三省六部制,排除C項。
3.(2022·山東濰坊三模)下表為唐代兩種不同的賦稅制度。從前者向后者的轉變反映出
當時( )。
A.封建剝削減輕 B.貨幣經濟發展
C.人身控制加強 D.實物地租消失
B
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調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須交納粟二石庸:每丁每年須為國家服勞役二十日調:每丁按照當地的出產,每年輸納絹二匹、綾二丈、綿三兩
兩稅法 全國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現有男丁與田地數目為標準,劃分等級,規定稅額,分夏、秋兩季交納,其稅額概以錢計,再折合綾絹交納
[解析] 本題以唐代賦役制度的變化創設學習情境,考查學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認識。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征收種類簡化,征稅標準變化,征稅形式調整,這都適應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體現了貨幣經濟的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封建剝削的程度,無法得出封建剝削減輕的結論,排除A項;從“以人丁為本”到“以資產為宗”的征稅標準變化,體現了人身控制的松弛,排除C項;兩稅法下仍要交納綾絹,實物地租并未消失,排除D項。
4.(2022·山東棗莊高三期末)下表所示是隋唐五代時期商業契約文書(部分)的基本
構成情況。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
類別 數量 構成
買賣文書 75件 賣牛契、賣地契、買車具契等
借貸文書 163件 貸銀錢、貸糧食、貸布匹等
租佃文書 103件 莊園、土地租佃等
其他 103件 大多為混合型契約
A.商業貿易主體多元化 B.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
C.經濟史研究史料全面 D.經濟活動秩序趨于規范
D
[解析] 根據隋唐五代時期商業契約文書中“賣牛契、賣地契、買車具契”“貸銀錢、貸糧食、貸布匹”等內容可以看出,隨著商業的發展,各類經濟活動均有明確的契約,表明經濟活動秩序日益規范化,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商業主體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契約的規范化,并沒有體現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全面”,排除C項。
5.(2022·廣東廣州模擬)下圖中的唐草紋是我國傳統吉祥圖案之一,由忍冬紋發展而來。
忍冬紋最早產生于古埃及,經希臘傳到印度,后隨佛教傳入我國,并在唐朝逐漸發展為
自由飽滿、富麗華美的唐草紋。唐草紋的形成說明( )。
C
A.外來物品推動觀念更新 B.佛教沖擊中國文化
C.經濟往來帶動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頻繁
[解析] 據材料“忍冬紋最早產生于古埃及……隨佛教傳入……唐朝逐漸發展為……唐草紋”可知,唐朝和外國的經濟往來帶動了中外文化交流,忍冬紋才能發展為唐草紋,故選C項。
[新視角]史學研究
6.(2022·北京市順義區一模)右圖為唐朝三省位置圖,該圖文
說明唐朝三省( )。
D
①都位于宮城之內是為了便于皇帝決策 ②空間布局體現決策權與行政權的統一 ③尚書省對門下省詔令具有一定否決權 ④職權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據圖片可知,尚書省不位于宮城之內,故①錯誤;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說明決策權與行政權分離,故②錯誤;“若發現差錯,可以不奉詔,甚至封還詔書,但一般都是奉詔執行”說明尚書省對門下省詔令具有一定否決權,故③正確;“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表明三省職權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故④正確。D項符合題意。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社會發展
一、官員選拔與管理
1.官員選拔
(1)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背景 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
產生 220年,曹丕推行①   
內容 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
標準 家世、道德、才能→只看②   
特點 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評價 積極: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局限:隨著③    勢力的發展,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2)隋唐:科舉制
A.形成: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④    形成。
B.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⑤    兩科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⑥    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C.作用: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
2.官員管理
考核 隋唐:官員的考核歸吏部。 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 唐朝:以⑦        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
監察 中央:⑧    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 地方: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⑨    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對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它們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
2.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
確立     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職權 中書省 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
門下省 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
尚書省 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特點 (1)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 (2)群相制: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唐太宗時常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 (3)    的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
影響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賦稅制度
1.魏晉時期:租調制
(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    ,按戶征收糧和絹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   ,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2.唐代
內容 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影響 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背景 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
目的 解決政府財政困難
內容 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影響 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    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四、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1.魏晉南北朝:   
(1)道教:本土宗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
(2)佛教:外來宗教,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
(3)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朝:“三教合歸儒”。主張以    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代: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形成不同宗派,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
4.反佛教斗爭
(1)表現: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幾度滅佛。
(2)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
  5.復興儒學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2)概況: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    。他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基礎判斷]
1.唐代的科舉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優勢。 (  )
正確 【詳解】科舉制的創立,將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權收歸中央,使國家政權向社會各階層開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但唐代科舉制初創,許多方面不夠完善,士族仍可憑借其政治經濟優勢步入仕途。
2.三省六部制對君權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  )
正確 【詳解】任何政令未經中書、門下而發出者,均屬違制,一切皇帝詔令必經中書、門下兩省,這對君權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3.唐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反映出相權不斷被削弱的趨勢。 (  )
錯誤 【詳解】三省六部制下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離,削弱了相權。但唐玄宗后中書門下體制逐漸形成,三省出現一體化的趨勢,行政權與決策權合并,相權呈集中、加強的趨勢。
4.唐代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了農民徭役負擔逐漸加重。 (  )
錯誤 【詳解】唐代賦稅征收的變化不能反映農民徭役負擔的逐漸加重。租庸調制之下,男子可以納物代役,有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
5.唐代中期,韓愈提出儒學復興,其出發點是鞏固儒學的主流地位,維護封建統治。 (  )
正確 【詳解】韓愈提出復興儒學,其出發點是鞏固儒學的主流地位,維護封建統治。
6.唐代對外交往盛況空前,這一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唐朝對外政策的開明。 (  )
錯誤 【詳解】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大,是中外交往出現繁榮局面的根本原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交通發達是中外交往活躍的重要原因。
7.魏晉至隋唐,修建了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這反映了道教文化的廣泛傳播。 (  )
錯誤 【詳解】石窟屬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響范圍的擴大,與道教無關。
8.隋唐文化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頂峰。 (  )
錯誤 【詳解】隋唐文化不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頂峰,宋元文化高度繁榮。宋元科技、文學、教育、哲學等方面全面繁榮,尤其是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等傳統科技的成熟和外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都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作用與隋唐相比毫不遜色。
[概念闡釋]
1.政事堂與政事堂會議
政事堂是唐宋時期宰相的總辦公處,為行政機構。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職務相當于宰相。
政事堂會議是常設的,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議事機構。
政事堂最初設立的目的是協調三省之間的關系,提高工作效率,從本質上來看是強化君主專制的產物。
2.租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稅收法令。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五、文學藝術
1.文學
(1)東漢末年至魏晉:先后出現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    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
(2)唐朝: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他們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
2.藝術
書法 東漢末年 書法成為一種藝術
魏晉南 北朝時期 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稱為“    ”
隋唐時期 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開創出新風格。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最為有名
繪畫 魏晉時期 東晉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他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    》
隋唐時期 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唐朝的    被尊為“畫圣”
雕塑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六、科技
數學 南朝祖沖之精確計算圓周率
農學 北朝賈思勰的《    》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地理學 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
建筑 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
火藥的發明與應用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  
天文學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的長度
醫學 唐朝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    》;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七、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 東傳 高僧 來華 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
西行 取經 東晉的    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
唐朝的高僧玄奘,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
影響 促進了中國佛教的發展;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佛教 外傳 鑒真 東渡 唐朝高僧    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傳授佛法
學問僧 來華 新羅、日本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是其中的代表
影響 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佛教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其他 交流 唐首都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日本、新羅向唐朝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
唐朝后期,西亞商人在    、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答案】①九品中正制 ②家世門第 ③門閥士族 ④科舉制 ⑤明經 ⑥武舉 ⑦品德和才能 ⑧御史臺 ⑨監察 隋文帝 政事堂 租調制 均田令 租庸調制 兩稅法 人丁為主 三教并立 儒學 復興儒學 建安 書圣 洛神賦圖 吳道子 齊民要術 戰爭 千金方 法顯 鑒真
廣州
[概念闡釋]
1.政事堂與政事堂會議
政事堂是唐宋時期宰相的總辦公處,為行政機構。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職務相當于宰相。
政事堂會議是常設的,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議事機構。
政事堂最初設立的目的是協調三省之間的關系,提高工作效率,從本質上來看是強化君主專制的產物。
2.租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稅收法令。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圖解歷史]
1.均田制與租庸調制的關系
  2.書體演變及其特點
  3.唐朝“中華文化圈”的形成
[視野拓展]
1.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后,與儒、道思想融合,逐漸實現了佛教的中國化,后來三家思想進一步融合,逐漸形成理學,推動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發展;中國建筑、文藝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豐富了中華文化。  
2.唐朝社會變遷對唐詩風格的影響
(1)盛唐時,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社會景象。
(2)中唐時,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涌現,反映了唐朝的社會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時,詩風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漸衰落的社會景象。
3.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重實用,應用性強;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輕規律探究,缺少實驗;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集中在與農業有關的農學、天文歷法及醫藥學等方面;多項科技成就領先世界。
[命題提醒]
針對科舉制,考查多針對其積極的歷史影響: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促進了社會之間的良性流動;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參政。
【培優磨尖課】
主觀題突破
層級一 信息提取:唐代飲食文化的特點
材料 唐代人們在保持飲食的主體功能的同時,①更加注重飲食的藝術欣賞功能和養生保健功能。②唐朝的飲食文化十分興盛。在揚州、長安、洛陽、廣州等大城市里,③“街店之內,百種飲食,異常珍滿”。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水陸珍饌,應有盡有。④唐朝飲食文化與外國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呈現出一幅豐富多彩的圖景,⑤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生活模式的基礎。
——摘編自馬瑞祾《淺析唐代的飲食文化》
【提取信息】根據材料,概括唐代飲食文化的特點。
【教你提取】
①→從飲食文化的功能來看;
②→從飲食文化的興盛程度來看;
③→從飲食文化的種類來看;
④→從飲食文化的交融來看;
⑤→從飲食文化的影響來看。
試答:特點:飲食追求藝術欣賞功能;飲食注重養生保健;飲食文化興盛;飲食種類多樣;中外飲食文化交融;影響深遠。
層級二 歷史解析:唐代致仕制度演變
材料 致仕又稱退休、致事、懸車、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員因年齡、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離開職位、退休養老的現象。下表反映的是唐朝致仕制度的演變情況。
時期 內容
高祖、 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應致仕”和“若請致仕,五品已皆上表,聞六品以下申尚書省奏聞”的規定,但也有所變通,如“若齒力未衰,亦聽厘務”
高宗朝 為了鼓勵官員致仕,朝廷下詔“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侍者,宜準致仕人,例給以半祿”,但六品以下的官員不享受這個待遇
玄宗朝 規定“諸文武選人……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為了體現帝王之恩,玄宗規定所有致仕官員都能終身享受半祿待遇,并將這一規定作為“常式”延續下去
肅宗至 宣宗朝 大和元年(827年)九月對致仕制度作了調整:內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終身享受半祿待遇,而內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齡后即自動離職,沒有任何經濟待遇可言
懿宗至 哀帝朝 宦官集團常將致仕作為試探上意與表達不滿的工具……權臣當道,將官員致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擊政敵、掌控朝政……致仕出現了異化。對于藩鎮來說,致仕不是權力的交接和轉移,而是權力在己方利益集團的延續,以及為自己謀求更大政治名譽的手段
   ——摘編自汪翔、張金銑《論唐代致仕制度之演變》
【探究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唐代致仕制度的演變進行解讀。(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所探究的問題不能集中于一個類型,須類型多樣。)
【教你探究】
唐代致仕制度唐代致仕制度是時代的產物
試答:唐代致仕制度的演變與唐帝國的國情和國力緊密相連。高祖、太宗朝,國家初創,各項制度尚未完善,致仕制度多以繼承前制為主。高宗朝至玄宗朝,國家承平已久,經濟繁榮,財政狀況較好,因此致仕官員的范圍和待遇也有所提高,致仕制度在這一時期得到較大發展。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衰落,國庫空虛,財政困難,皇帝為節約開支而縮小了致仕范圍,致仕再次出現了鮮明的等級性。唐末,國家動蕩、宦官專權、權臣當道和藩鎮割據,致仕制度雖仍在運行,但已出現異化。總之,唐代致仕制度的演變體現了唐王朝的興衰,對后世的致仕制度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層級三 開放寫作:盛世之下統治者的制度革新
材料
“開皇之治”大事簡表(部分) “康乾盛世”大事簡表(部分)
開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 開皇三年,罷天下諸郡,定州縣二級制。 開皇五年,詔令全國檢括戶口。 開皇七年,于揚州開山陽瀆,以通漕運。 開皇九年,平陳,免陳朝舊境十年賦稅。 開皇十二年,遣使均田。 ——據《隋書》等整理 康熙十五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亂。 康熙二十三年,巡視黃河。 雍正二年,行攤丁入畝,整頓保甲制。 雍正十年,設軍機處。 乾隆元年,設特科取士。 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庫全書》。 ——據《清史稿》等整理
【寫作題目】綜合材料中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闡述充分,論據準確,邏輯清晰。)
【教你寫作】
先審題,明要求 提取信息,論證觀點
再讀材料, 定信息 時空定位 隋朝、清朝
關系定位 隋朝和清朝“治世”時期的制度創新
后歸納 并分析 歸納措施 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歸納創新舉措
分析影響 創新舉措帶來的影響
試答:論題:中國古代盛世之下統治者的制度革新。
闡述:在中國古代,一些朝代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出現了很多盛世景象,如“開皇之治”“康乾盛世”等。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在中央為削弱相權,實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確定州縣兩級制;同時為加強對百姓的管理,實行大索貌閱;又開通漕運,同時減輕百姓的負擔,從而形成了“開皇之治”。清朝時,“康乾盛世”之下,康熙帝平定三藩,雍正時,實行攤丁入畝,到乾隆時設特科取士,始修《四庫全書》,從而形成了“康乾盛世”的景象。
總之,在中國古代盛世之下,統治者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加強了自身的封建統治,形成了古代諸多的盛世景象。
選擇題突破
【樣題透析】
(2022·廣東·3)下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
  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
情境設置 歷史示意圖: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的變化
聚焦考點 中央官制
素養立意 歷史解釋
問題 要求 ①“據圖可知”:明確圖片的完整信息。 ②“變化”的影響:思維主題
易錯 排查 A項與材料主題不一致 圖示內容主要體現的是中央機構分工更加明確,并不能體現中樞決策權的加強
B項不符合史實 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避免了”不符合史實
C項不符合史實 隋唐行政機構分工更加明確,有利于提高政令的執行效率
合理 推論 圖片顯示北齊時期的一系列政府機構到隋唐時期形成六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的劃分使中央行政機構分工更加明確,故D項正確
【類題精練】
1.(2022·全國乙卷·25)盛唐洋溢著剛健豐偉、莊重博大的時代氣象,這在書法藝術上亦有體現。宋代書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書法家的作品“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夠突出體現這一風格的書體是(  )。
A.小篆 B.楷書 C.行書 D.草書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這種書體的特點是規范、嚴整,符合楷書的特點,故選B項;據所學可知,小篆的特點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并不莊重,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行書的特點是形體省簡,筆畫流暢,沒有楷書的莊重,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草書的特點是筆畫簡約,勾連不斷,線條流暢縱情,與材料“剛健豐偉、莊重博大”不符,排除D項。
2.(2021·湖南·3)西晉的占田制、南朝劉宋的占山護澤令均規定,官員可按品級高低占有數目不等的農田、山地,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發展。至隋唐,實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據此可知,西晉至唐(  )。
A.自耕農數量存在反復 B.皇權與世族勢力互相依賴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壞 D.田制改革目的是開發土地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顯示,占田制和占山護澤令,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加劇了土地的兼并,隋唐的均田制則普遍授田,增加了自耕農數量,這說明西晉至唐自耕農數量存在反復,A項正確;隋唐時期,世族衰落,皇權與世族勢力互相依賴不符合史實,B項錯誤;材料與選官制度無關,C項錯誤;從統治者角度看,田制改革是為了緩和矛盾,鞏固統治,D項錯誤。
【創新衍練】
[新情境]實物材料
1.(2023·河北高三學生全過程縱向評價)右圖為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其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流行于長安城的百戲中的雜技節目“駱駝載樂”。該作品可以印證(  )。
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開始交融
B.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中國古代的制瓷技術領先世界
D.異域樂舞藝術的普及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中圖片信息可知,駱駝、胡人都是通過絲綢之路進入長安的,體現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印證了唐朝文化的包容性,故B項正確;西漢時期,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就已開始交融,故A項錯誤;唐三彩是陶器,而非瓷器,故C項錯誤;題干信息并不能體現異域樂舞藝術的普及,故D項錯誤。
[新視角]聚焦變化
2.(2020·山東·3)下表為唐代翰林學士的起源和演進概況。它反映了唐代(  )。
時期 概況
高祖、太宗時期 設立文學館、弘文館等學士,備君主顧問
高宗、武后時期 學士開始參與決策事務
玄宗時期 開元初,設翰林待詔,后改為翰林學士,建立學士院,專掌最機密的詔令起草,正式參與朝政決策
A.翰林學士逐漸控制了決策權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漸趨成熟
D.朝廷內部權力的再分配
【答案】 D
【解析】 根據表格內容可知,唐代翰林學士由備君主顧問到開始參與決策再到專掌詔令起草,正式參與決策,說明翰林學士逐漸獲得了決策國家事務的權力,成為決策集團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內部對決策權力進行了重新分配,故選D項;翰林學士只是逐漸參與決策,決策權始終歸皇帝所有,排除A項;僅憑翰林學士地位的變化無法證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三省六部制,排除C項。
3.(2022·山東濰坊三模)下表為唐代兩種不同的賦稅制度。從前者向后者的轉變反映出當時(  )。
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調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須交納粟二石 庸:每丁每年須為國家服勞役二十日 調:每丁按照當地的出產,每年輸納絹二匹、綾二丈、綿三兩
兩稅法 全國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現有男丁與田地數目為標準,劃分等級,規定稅額,分夏、秋兩季交納,其稅額概以錢計,再折合綾絹交納
A.封建剝削減輕 B.貨幣經濟發展
C.人身控制加強 D.實物地租消失
【答案】 B
【解析】 本題以唐代賦役制度的變化創設學習情境,考查學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認識。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征收種類簡化,征稅標準變化,征稅形式調整,這都適應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體現了貨幣經濟的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封建剝削的程度,無法得出封建剝削減輕的結論,排除A項;從“以人丁為本”到“以資產為宗”的征稅標準變化,體現了人身控制的松弛,排除C項;兩稅法下仍要交納綾絹,實物地租并未消失,排除D項。
4.(2022·山東棗莊高三期末)下表所示是隋唐五代時期商業契約文書(部分)的基本構成情況。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
類別 數量 構成
買賣文書 75件 賣牛契、賣地契、買車具契等
借貸文書 163件 貸銀錢、貸糧食、貸布匹等
租佃文書 103件 莊園、土地租佃等
其他 103件 大多為混合型契約
A.商業貿易主體多元化 B.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
C.經濟史研究史料全面 D.經濟活動秩序趨于規范
【答案】D
【解析】根據隋唐五代時期商業契約文書中“賣牛契、賣地契、買車具契”“貸銀錢、貸糧食、貸布匹”等內容可以看出,隨著商業的發展,各類經濟活動均有明確的契約,表明經濟活動秩序日益規范化,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商業主體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契約的規范化,并沒有體現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全面”,排除C項。
5.(2022·廣東廣州模擬)下圖中的唐草紋是我國傳統吉祥圖案之一,由忍冬紋發展而來。忍冬紋最早產生于古埃及,經希臘傳到印度,后隨佛教傳入我國,并在唐朝逐漸發展為自由飽滿、富麗華美的唐草紋。唐草紋的形成說明(  )。
A.外來物品推動觀念更新
B.佛教沖擊中國文化
C.經濟往來帶動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頻繁
【答案】C
【解析】據材料“忍冬紋最早產生于古埃及……隨佛教傳入……唐朝逐漸發展為……唐草紋”可知,唐朝和外國的經濟往來帶動了中外文化交流,忍冬紋才能發展為唐草紋,故選C項。
[新視角]史學研究
6.(2022·北京市順義區一模)下圖為唐朝三省位置圖,該圖文說明唐朝三省(  )。
①都位于宮城之內是為了便于皇帝決策 ②空間布局體現決策權與行政權的統一 ③尚書省對門下省詔令具有一定否決權 ④職權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據圖片可知,尚書省不位于宮城之內,故①錯誤;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說明決策權與行政權分離,故②錯誤;“若發現差錯,可以不奉詔,甚至封還詔書,但一般都是奉詔執行”說明尚書省對門下省詔令具有一定否決權,故③正確;“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表明三省職權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又分工配合,故④正確。D項符合題意。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源县| 绥棱县| 云林县| 务川| 稻城县| 海口市| 察雅县| 全州县| 乌拉特前旗| 重庆市| 咸宁市| 潢川县| 庆安县| 曲阳县| 水城县| 宜州市| 阿坝| 金溪县| 商洛市| 绍兴市| 锦州市| 新干县| 渝中区| 兴海县| 翼城县| 凌海市| 松原市| 怀柔区| 栾城县| 弥渡县| 琼中| 彭山县| 临朐县| 霸州市| 噶尔县| 龙门县| 江阴市| 阳江市| 扎兰屯市| 尼勒克县| 金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