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6張PPT)第五單元 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部分)第11講 中國古代的變法改革與法律教化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春秋戰國時期(1)背景:①______的使用和②______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2)目的: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3)表現: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鐵器牛耕(4)代表:商鞅變法。A.措施:經濟方面,廢除井田制,③__________;政治方面,廢除④____________,獎勵軍功,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B.影響: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國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獎勵耕織世卿世祿制2.兩晉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于439年統一北方;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2)措施和作用A.孝文帝親政前:實行俸祿制,推行⑤________________等,有效地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B.孝文帝親政后:遷都⑥______、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均田制、三長制洛陽3.北宋范仲淹 改革 措施:范仲淹主張改革腐敗的官僚機構。結果: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僅推行一年多王安石 變法 措施: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目的:⑦__________。評價:變法初期取得顯著成效;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當;實行五六年后被廢止富國強兵4.明朝張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2)措施:政治上,大力整肅吏治,加強官吏考核;經濟上,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3)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4)結果:張居正死后,除⑧__________外,其他改革幾乎全部被廢止。一條鞭法二、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1.德治(1)背景:夏商時期,君王及貴族可以隨意殘害奴隸。(2)起源:西周建立起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提出“⑨__________”的思想。(3)發展:東周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君們尋找治國新思想。2.法治(1)早期國家已有法律。夏朝有《⑩______》,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2)鄭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 ________。德治與法治之爭開啟。敬天保民禹刑成文法3.德治與法治之爭(1)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孔子提出“ __________”“節用而愛人”。孟子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2)法家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商鞅在秦國頒行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韓非主張 ____________相結合,“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為政以德法、術、勢三、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秦漢的法治(1)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2)漢朝沿襲秦律,制成《 ________》。秦漢朝廷還發布“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引禮入律)(1)原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推動了律令的 ________。(2)表現: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重要原則之一。九章律儒家化3.唐朝——禮法結合,提倡禮治(1)唐高宗撰成《永徽律疏》,即《 __________》,這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__________確立的標志。(2)732年,頒行《 ____________》,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3)社會層面,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唐律疏議中華法系大唐開元禮四、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如《宋刑統》《天圣令》。(2)元朝: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 ________》,在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數次重修《問刑條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4)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重視例,制定了《 __________》。大明律大清律例2.教化(1)宋朝理學形成,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并深入族規、家訓之中。(2)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如北宋呂大鈞撰寫的《 __________》。(3)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并引用《大明律》來解釋六諭,使鄉約逐漸帶有 ________。(4)清朝鄉約宣講康熙帝的“ ____________”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并引用《 __________》,使鄉約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呂氏鄉約強制力圣諭十六條大清律例[基礎判斷]1.生產力的發展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 )正確【詳解】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進行變法是滿足他們要求的最有效途徑。2.從改革程度上看,王安石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都屬于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錯誤【詳解】王安石變法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的局部調整;孝文帝改革對北魏社會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了根本性變革,從而推動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3.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都主張德治,反對施行法治。( )錯誤【詳解】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孟子主張施仁政于民,二者是德治的代表。但荀子基于人性本惡的出發點,吸收了法家的理論,主張禮法并施,將儒家的禮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結合。4.中國的封建法律,同世界上其他封建法律一樣,都是以公開的不平等為標志的。( )正確【詳解】中國古代法律從維護等級制度出發,賦予貴族官僚以各種特權,有對特定人群的豁免與議罪制度;又從法律上劃分良賤,名列賤籍者在法律上受到種種歧視,良、賤同罪異罰。5.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發展到隋唐時期正式成熟。( )正確【詳解】《唐律疏議》總結了兩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以刑為主,諸法合體;科條簡要,繁簡適中;依禮制律,禮法合一;體例完善,結構嚴謹。它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達到了最高水平,也標志著中華法系的形成。6.在古代,社會教化始終受到國家政權的高度重視。中國古代的教化,很大程度上是官方主持、推行的。( )正確【詳解】古代社會教化受到國家政權的高度重視,主要包括官方和民間兩部分。官方教化是社會教化的主導方式。7.明清時期,勸善書極為流行。勸善書通過通俗化的儒家觀念完善民眾的道德意識與行為。其流行客觀上反映出明清時期專制統治危機的加深。( )正確【詳解】勸善書的流行是與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變化直接相關的。明清進入封建社會末期,專制統治強化,吏治腐敗黑暗,與此同時,明中后期以來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儒家傳統價值觀念受到沖擊,現實社會世風日下。故統治者需要強化主流價值觀念。[概念闡釋]1.“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統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國方針,其內涵認為“上天”把統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作為君臨天下的統治者應該“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實質是人文主義思想,對儒家“民本”思想產生重要影響。2.法家的“法治”與“依法治國”(1)法家的“法治”思想是為了讓君主利用刑律強化中央集權,刑律成為鎮壓人民、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工具。(2)“依法治國”是要實現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圖解歷史]先秦成文法的產生過程[視野拓展]1.漢律與秦律的關系漢律具有“漢承秦制”的特點,即漢律的制定以秦律為基礎,有所繼承,也有所發展。漢初法律在秦律基礎上制定,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漢律特別強調皇權至上,法自君出;堅持德主刑輔,先教后刑;在無法律明文規定時,則以儒家經義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2.唐律與禮的關系(1)唐律的修撰以禮為指導原則。(2)唐律的條文大多源自禮。(3)唐律的實施在相當大程度上為禮所左右。定罪以禮為依據,量刑以禮為標準。(4)禮是唐律的靈魂,唐律是禮的法律表現。(5)總體上來說,唐律“一準乎禮”,標志著“禮”與“法”融合的完成。培優磨尖課主觀題突破選擇題突破主觀題突破層級一 信息提取:中華法系的主要特點材料 中華法制文明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①夏商周時期,統治者已使用法律來治理國家。秦漢時期,律成為統一法典的主要形式。西漢時期形成的漢律,沿用近400年。隋初,《開皇律》廢除了前代刑罰中的鞭刑、梟首等“苛慘之法”。在繼承漢魏以來法制經驗的基礎上,唐高宗永徽年間撰成《唐律疏議》,成為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②它明確了“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思想,規定刑罰定罪,不以小過而濫行誅殺,其用刑在教人以善;③法律體系包括律、令、格、式,內容涉及職制、戶婚、賊盜、斗訟等各方面,④而對涉及民間田土錢債的民事行為視為細事。唐之后,歷代律典多以唐律為藍本。中華法系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瑰寶。—— 摘編自夏錦文《中華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等【提取信息】根據材料,概括中華法系的主要特點。【教你提取】①→起源早;②→強調禮法結合;③→法律體系完備;④→重公權輕私權。試答:主要特點:起源早,歷史悠久;強調禮法結合、罪罰相當、明德慎刑;法律體系完備;刑民不分,重公權輕私權。層級二 歷史解析:《太和律》的影響材料 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將原始部落法和漢晉法律結合,“刑重網密”,以致執法官吏多以嚴刑酷法逼取供詞。孝文帝太和年間,北魏兩次修律,于太和十六年(492年)頒行,即為《太和律》。《太和律》一方面廢除了鮮卑拓跋氏習慣法中的固有酷刑,另一方面又下詔“罷門房之誅”,廢除了族刑連坐之法。《太和律》將不孝、不敬等入律,對李悝《法經》以來的法規律令重新洗牌,將“齊之以法”“示之以禮”結合起來。《太和律》還將原有的七刑簡化為“死、流、徒、鞭、杖”五刑,并為后世北齊和隋唐所繼承。《太和律》修訂后,以“律、令、格”為體例,體系較唐律相差無幾。——摘編自李書吉《論〈太和律〉及北朝法系》【探究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太和律》的影響。【教你探究】試答:影響: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了北魏社會的封建化進程;為后世法律制定提供了借鑒;等等。層級三 開放寫作:中國古代鄉約材料 下表是宋朝以來部分重要鄉約摘要。朝 代 制定者 名稱 主要內容北 宋 呂大鈞 《呂氏鄉 約》 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為宗旨,規定了鄉人在日常生活與交往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南 宋 朱熹 修訂《呂 氏鄉約》 在“德業相勸”一條中加入“畏法令,謹租賦”朝 代 制定者 名稱 主要內容明 朝 王陽明 呂坤 《南贛鄉 約》《鄉甲約》 規定鄉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規范和行為標準,如規定不參加鄉約者將罰銀一兩;設有約長、約副、約正等,職責明確將鄉約、保甲納入同一個綜合治理體系中,以“約”為一個組織單元;官府在各約之上設監督管理機制來監管各約清 朝 陳秉直 《上諭合 律鄉約全 書》 舉行鄉約的程序是講解完圣諭“敦孝悌以重人倫”等后,緊接著“讀律”(講解律法)(續表)——摘編自陳忠海《鄉約與鄉村治理》【寫作題目】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鄉約”加以闡述。(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闡述充分,邏輯嚴密,不能照抄材料原文。)【教你寫作】先審題,明要求 提取信息,進行闡釋再讀表,定信息 時空定位 北宋到清代關系定位 古代的教化后分析并論證 分析材料 不同時期鄉約的內容變化論證觀點 用材料中的史實分別說明不同時期鄉約的影響試答:標題:鄉約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斷增強。闡述:北宋《呂氏鄉約》以教化為主,改善了社會風氣;修訂后的《呂氏鄉約》加入朝廷治理要求,開始將鄉約與國家治理相結合;《南贛鄉約》擴大了覆蓋面,并設約長等進行管理;《鄉甲約》融合鄉約與保甲法,以“約”為單位,由官府進行監督,增強了鄉約的有效性;清朝時期將鄉約宣講與解讀朝廷律法相結合,強化了國家對鄉村的治理。總之,宋朝以來的鄉約中不斷滲透國家治理因素,使鄉約的鄉村治理功能不斷增強。選擇題突破樣題透析(2022·海南·5)《漢書》記載“開國承家,有法有制”,認為國家應關注禮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說:“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到了明清,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誠輔君,效功百姓 B.滅私徇公,堅守直道C.守道與德,思退刑罰 D.威制天下,以案刑獄A·考法情境設置 法律與教化的變遷聚焦考點 法律與教化素養立意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解法問題 要求 ①“這些方式”:解讀方式的特點。 ②“旨在”:思維主題易錯 排查 B項不符合史實 禮制和法律是為了約束個人的不法行為,而不是完全消滅個人的私欲C項解讀錯誤 “認為國家應關注禮制和法律”說明這些治理方式強調禮儀和法律教化,并不是廢除刑罰,而是寬柔相濟、外儒內法D項解讀錯誤 鄉約教化主要通過道德感化的形式來引導百姓,而不是嚴刑峻法,以刑獄威懾百姓合理 推論 根據材料“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可知,這些治理方式主要是通過禮法規范和鄉約教化來順從君王統治的,同時通過鄉約教化將儒家倫理道德與百姓日常生活相結合,以達到教化百姓的目的,故選A項(續表)類題精練1.(2022·北京·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勝“嚴子陵釣臺”邊修建先賢祠堂以“詠其風”,認為這樣“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會教化 B.放松了對經濟的控制C.鼓勵文學藝術創作 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A[解析] 根據材料“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引導民眾走近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審美趣味,最終起到儒家化移風俗的作用,即注重推行社會教化,故選A項;材料強調北宋士大夫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推行社會教化,不涉及經濟控制問題,得不出“放松”的結論,排除B項;修建亭臺館榭與鼓勵文學藝術創作無關,排除C項;崇文抑武指在地位上、工資待遇上以及文化宣傳上,抬舉(尊崇)文官,貶低(抑制)武將,這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2.(2023·河北百校聯盟高三9月聯考)睡虎地秦簡記載,父親控訴親子“不孝”,可以請求政府將其殺死或斷足流放,政府會予以照辦。同時,法律規定父親私拿親子財物的行為屬于家事領域,會被當作無罪來處理。這說明秦朝( )。A.注重宗法倫理 B.刑罰制度嚴苛 C.社會秩序混亂 D.基層管理嚴密A[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嚴懲親子的不孝行為,而寬恕父親的竊財行為,這體現了宗法倫理對法律的影響,故選A項;材料既體現了秦法嚴苛的一面,又體現了秦法仁慈的一面,故排除B項;秦法借助宗法倫理,有助于維護封建社會秩序,故排除C項;僅憑材料信息無法說明秦朝基層管理嚴密,故排除D項。創新衍練[新情境]歷史文獻記載1.(2021·山東菏澤一模)下表為隋代五刑的內容。《隋書·刑法志》記載∶“蠲除前代鞭刑及梟首、轘裂之法,其法徒之罪皆減從輕。”這反映出隋朝刑罰制度的特點是( )。A.細密嚴苛,輕罪重刑 B.德主刑輔,禮法結合C.寬嚴適中,明德慎刑 D.立法寬簡,疏而不失D死刑 絞、斬流刑 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徒刑 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笞刑 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解析] 本題以官修史書中關于隋朝“五刑”的文獻記載創設學習情境。根據題干“蠲除前代鞭刑及梟首、轘裂之法,其法徒之罪皆減從輕”可知,隋代刑罰從輕從寬,依據表格中五刑內容可知,隋代立法簡明且自成體系,由此可知,隋代刑罰制度立法寬簡,疏而不失,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刑罰從輕從寬,而非輕罪重罰,故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德治和禮法內容,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明德慎刑”,故排除C項。[新視角]聚焦變化2.(2022·山東模擬)夏商西周時期的法律具有“臨事制刑,不預設法”的傳統。到春秋后期,一些諸侯國開始打破舊的法律傳統,如鄭國子產“鑄刑書”、鄭國鄧析“作竹刑”、晉國趙鞅“鑄刑鼎”。這一轉變( )。A.反映了等級秩序走向瓦解 B.說明法家思想更適應現實需要C.適應了階級關系變動的需要 D.表明鄭國和晉國率先走向法治C[解析] 從夏商西周時期的“臨事制刑,不預設法”到春秋后期“鑄刑書”“作竹刑”“鑄刑鼎”,說明隨著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勢力不斷壯大,法律由具有隨意性和不成文的傳統逐漸發展為固定的成文法,這適應了春秋時期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統治階級用固定法律來維護統治的做法,所以上述轉變是為了適應階級關系變動的需要,故選C項;法律走向固定化和成文化與維護統治有關,而與等級秩序走向瓦解無必然關聯,排除A項;法家思想產生于戰國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題干說到鄭國、晉國的成文法是作為示例來說明的,并且未與其他國家作比較,無法得出鄭國和晉國率先走向法治的結論,且題干提到的是法律制度,而不是以法治國,排除D項。3.(2022·天津和平區三模)唐代《續曹大家女訓》有云,“士族傳寫,行于時,溫剛腸寡合,人多疏簡”。宋代《袁氏世范》寫道,“以夫婦之所與知能行者,語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閨婦女皆曉然于心目間”。這反映了唐宋年間( )。A.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 B.士族家法學風的嚴明C.家訓社會化的發展趨勢 D.三綱五常規范言行禮儀C[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唐宋時期家訓流傳于婦孺之口,且家訓書寫也世俗化,體現了家訓發展社會化的趨勢,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唐宋時期家訓的發展,與女性地位提高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的家訓不只適用于士族,同樣適用于基層民眾,排除B項;家訓是家長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三綱五常不能等同于家訓,排除D項。4.(2022·廣東省一模)王安石在變法期間大力推行淤田法,即利用決水的辦法,把河水中挾帶的肥沃的淤泥,漫浸到田地里,使不毛之地成為沃壤。對此,作為變法反對派的蘇轍也承認,黃河所淤“宿麥之利,比之他田,其收十倍”。據此可知,淤田法( )。A.彌合了統治階層的內部分歧 B.加重了當時百姓的勞役負擔C.傳承了農業精耕細作的理念 D.致力于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C[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即便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也認為淤田法有利于農業增收,由此可知淤田法有利于農業發展,這說明淤田法傳承了中國農業精耕細作的理念,故C項正確;蘇轍只是認可淤田法的功效,但這不表明它彌合了反變法派與變法派之間的政治分歧,排除A項;淤田法是否加重百姓的勞役負擔,僅從材料信息不得而知,B項錯誤;僅從材料不能推知淤田法是為解決人地矛盾而推行的,D項錯誤。5.中國古代統治者用法律防范與懲處犯罪;用鄉約制度教化鄉里,規范行為。下表體現的明清教化與法律的關系是( )。明 清法 律 以唐律為藍本的《大明律》,開創律例合編體 例 沿襲《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 化 鄉約宣講朱元璋的“六諭”,讓百姓毋作非為。 以《大明律》解釋六諭,百姓若不遵守則要受 到處罰,甚至送官府治罪 鄉約宣講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常引《大清律例》A.設律博士用儒家經典來解釋法律 B.教化漸為政府所利用并與法律合流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 D.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漸取代法律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教化逐漸被法律滲透,體現了教化逐漸為政府所利用并與法律合流,B項正確;律博士是專門從事法律教育的官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在日常生活中教化并沒有取代法律,排除D項。[新視角]史學研究6.(2022·北京市海淀區二模)下表為《唐律疏議》與儒家典籍一致的兩處表述。這種情況的大量存在說明( )。《禮記》:“悼與耄(幼童和老 人),雖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議》:“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孝經》:“五刑之屬三千,而 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議》:“聞父母喪,匿不舉哀,流(徒刑,流放);告(發)祖父母、父母者絞,從者流。”A.唐朝以嚴刑峻法治國以保證懲戒效果 B.唐朝鼓勵親屬間相互告發以維護治安C.唐律將法律條款與儒家思想密切結合 D.《唐律疏議》是古代禮儀制度的總結C[解析] 根據材料“《唐律疏議》與儒家典籍一致……情況大量存在”可知,《唐律疏議》中的法律規定與儒家思想的記載相一致,例如,《禮記》中規定即使幼童和老人有死罪,也不施加刑罰,《唐律疏議》中也有類似規定,說明《唐律疏議》將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為一體,故選C項;《唐律疏議》將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為一體,禮法合一,重視儒家倫理道德規范,倡導德主刑輔,排除A項;材料中對違反儒家倫理道德的行為予以處罰,體現了“出禮入刑”的思想,故親屬間相互告發的行為違背了儒家倫理道德,排除B項;《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禮制規范的總結,排除D項。第11講 中國古代的變法改革與法律教化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春秋戰國時期(1)背景:① 的使用和② 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 (2)目的: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3)表現: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4)代表:商鞅變法。A.措施:經濟方面,廢除井田制,③ ;政治方面,廢除④ ,獎勵軍功,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 B.影響: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國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2.兩晉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于439年統一北方;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2)措施和作用A.孝文帝親政前:實行俸祿制,推行⑤ 等,有效地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B.孝文帝親政后:遷都⑥ 、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北宋范仲淹改革 措施:范仲淹主張改革腐敗的官僚機構。 結果: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僅推行一年多王安石變法 措施: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 目的:⑦ 。評價:變法初期取得顯著成效;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當;實行五六年后被廢止 4.明朝張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2)措施:政治上,大力整肅吏治,加強官吏考核;經濟上,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3)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4)結果:張居正死后,除⑧ 外,其他改革幾乎全部被廢止。 二、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1.德治(1)背景:夏商時期,君王及貴族可以隨意殘害奴隸。(2)起源:西周建立起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提出“⑨ ”的思想。 (3)發展:東周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君們尋找治國新思想。2.法治(1)早期國家已有法律。夏朝有《⑩ 》,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 (2)鄭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 。德治與法治之爭開啟。 3.德治與法治之爭(1)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孔子提出“ ”“節用而愛人”。孟子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 (2)法家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商鞅在秦國頒行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韓非主張 相結合,“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三、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秦漢的法治(1)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2)漢朝沿襲秦律,制成《 》。秦漢朝廷還發布“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引禮入律)(1)原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推動了律令的 。 (2)表現: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重要原則之一。3.唐朝——禮法結合,提倡禮治(1)唐高宗撰成《永徽律疏》,即《 》,這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確立的標志。 (2)732年,頒行《 》,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3)社會層面,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四、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如《宋刑統》《天圣令》。(2)元朝: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 》,在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數次重修《問刑條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 (4)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重視例,制定了《 》。 2.教化(1)宋朝理學形成,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并深入族規、家訓之中。(2)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如北宋呂大鈞撰寫的《 》。 (3)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并引用《大明律》來解釋六諭,使鄉約逐漸帶有 。 (4)清朝鄉約宣講康熙帝的“ ”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并引用《 》,使鄉約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答案】①鐵器 ②牛耕 ③獎勵耕織 ④世卿世祿制 ⑤均田制、三長制 ⑥洛陽 ⑦富國強兵 ⑧一條鞭法 ⑨敬天保民 ⑩禹刑 成文法 為政以德 法、術、勢 九章律 儒家化 唐律疏議 中華法系 大唐開元禮 大明律 大清律例 呂氏鄉約 強制力圣諭十六條 大清律例[基礎判斷]1.生產力的發展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 ( )正確 【詳解】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進行變法是滿足他們要求的最有效途徑。2.從改革程度上看,王安石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都屬于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 )錯誤 【詳解】王安石變法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的局部調整;孝文帝改革對北魏社會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了根本性變革,從而推動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3.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都主張德治,反對施行法治。 ( )錯誤 【詳解】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孟子主張施仁政于民,二者是德治的代表。但荀子基于人性本惡的出發點,吸收了法家的理論,主張禮法并施,將儒家的禮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結合。4.中國的封建法律,同世界上其他封建法律一樣,都是以公開的不平等為標志的。 ( )正確 【詳解】中國古代法律從維護等級制度出發,賦予貴族官僚以各種特權,有對特定人群的豁免與議罪制度;又從法律上劃分良賤,名列賤籍者在法律上受到種種歧視,良、賤同罪異罰。5.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發展到隋唐時期正式成熟。 ( )正確 【詳解】《唐律疏議》總結了兩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以刑為主,諸法合體;科條簡要,繁簡適中;依禮制律,禮法合一;體例完善,結構嚴謹。它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達到了最高水平,也標志著中華法系的形成。6.在古代,社會教化始終受到國家政權的高度重視。中國古代的教化,很大程度上是官方主持、推行的。 ( )正確 【詳解】古代社會教化受到國家政權的高度重視,主要包括官方和民間兩部分。官方教化是社會教化的主導方式。7.明清時期,勸善書極為流行。勸善書通過通俗化的儒家觀念完善民眾的道德意識與行為。其流行客觀上反映出明清時期專制統治危機的加深。 ( )正確 【詳解】勸善書的流行是與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變化直接相關的。明清進入封建社會末期,專制統治強化,吏治腐敗黑暗,與此同時,明中后期以來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儒家傳統價值觀念受到沖擊,現實社會世風日下。故統治者需要強化主流價值觀念。[概念闡釋]1.“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統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國方針,其內涵認為“上天”把統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作為君臨天下的統治者應該“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實質是人文主義思想,對儒家“民本”思想產生重要影響。2.法家的“法治”與“依法治國”(1)法家的“法治”思想是為了讓君主利用刑律強化中央集權,刑律成為鎮壓人民、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工具。(2)“依法治國”是要實現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圖解歷史]先秦成文法的產生過程[視野拓展]1.漢律與秦律的關系漢律具有“漢承秦制”的特點,即漢律的制定以秦律為基礎,有所繼承,也有所發展。漢初法律在秦律基礎上制定,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漢律特別強調皇權至上,法自君出;堅持德主刑輔,先教后刑;在無法律明文規定時,則以儒家經義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2.唐律與禮的關系(1)唐律的修撰以禮為指導原則。(2)唐律的條文大多源自禮。(3)唐律的實施在相當大程度上為禮所左右。定罪以禮為依據,量刑以禮為標準。(4)禮是唐律的靈魂,唐律是禮的法律表現。(5)總體上來說,唐律“一準乎禮”,標志著“禮”與“法”融合的完成。主觀題突破層級一 信息提取:中華法系的主要特點材料 中華法制文明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①夏商周時期,統治者已使用法律來治理國家。秦漢時期,律成為統一法典的主要形式。西漢時期形成的漢律,沿用近400年。隋初,《開皇律》廢除了前代刑罰中的鞭刑、梟首等“苛慘之法”。在繼承漢魏以來法制經驗的基礎上,唐高宗永徽年間撰成《唐律疏議》,成為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②它明確了“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思想,規定刑罰定罪,不以小過而濫行誅殺,其用刑在教人以善;③法律體系包括律、令、格、式,內容涉及職制、戶婚、賊盜、斗訟等各方面,④而對涉及民間田土錢債的民事行為視為細事。唐之后,歷代律典多以唐律為藍本。中華法系是中華文明的燦爛瑰寶。——摘編自夏錦文《中華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等【提取信息】根據材料,概括中華法系的主要特點。【教你提取】①→起源早;②→強調禮法結合;③→法律體系完備;④→重公權輕私權。試答:主要特點:起源早,歷史悠久;強調禮法結合、罪罰相當、明德慎刑;法律體系完備;刑民不分,重公權輕私權。層級二 歷史解析:《太和律》的影響材料 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將原始部落法和漢晉法律結合,“刑重網密”,以致執法官吏多以嚴刑酷法逼取供詞。孝文帝太和年間,北魏兩次修律,于太和十六年(492年)頒行,即為《太和律》。《太和律》一方面廢除了鮮卑拓跋氏習慣法中的固有酷刑,另一方面又下詔“罷門房之誅”,廢除了族刑連坐之法。《太和律》將不孝、不敬等入律,對李悝《法經》以來的法規律令重新洗牌,將“齊之以法”“示之以禮”結合起來。《太和律》還將原有的七刑簡化為“死、流、徒、鞭、杖”五刑,并為后世北齊和隋唐所繼承。《太和律》修訂后,以“律、令、格”為體例,體系較唐律相差無幾。——摘編自李書吉《論<太和律>及北朝法系》【探究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太和律》的影響。【教你探究】試答:影響: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了北魏社會的封建化進程;為后世法律制定提供了借鑒;等等。層級三 開放寫作:中國古代鄉約材料 下表是宋朝以來部分重要鄉約摘要。朝代 制定者 名稱 主要內容北宋 呂大鈞 《呂氏鄉約》 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為宗旨,規定了鄉人在日常生活與交往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南宋 朱熹 修訂《呂氏鄉約》 在“德業相勸”一條中加入“畏法令,謹租賦”明朝 王陽明 呂坤 《南贛鄉約》 《鄉甲約》 規定鄉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規范和行為標準,如規定不參加鄉約者將罰銀一兩;設有約長、約副、約正等,職責明確將鄉約、保甲納入同一個綜合治理體系中,以“約”為一個組織單元;官府在各約之上設監督管理機制來監管各約清朝 陳秉直 《上諭合律鄉約全書》 舉行鄉約的程序是講解完圣諭“敦孝悌以重人倫”等后,緊接著“讀律”(講解律法)——摘編自陳忠海《鄉約與鄉村治理》【寫作題目】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鄉約”加以闡述。(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闡述充分,邏輯嚴密,不能照抄材料原文。)【教你寫作】先審題,明要求 提取信息,進行闡釋再讀表,定信息 時空定位 北宋到清代關系定位 古代的教化后分析 并論證 分析材料 不同時期鄉約的內容變化論證觀點 用材料中的史實分別說明不同時期鄉約的影響試答:標題:鄉約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斷增強。闡述:北宋《呂氏鄉約》以教化為主,改善了社會風氣;修訂后的《呂氏鄉約》加入朝廷治理要求,開始將鄉約與國家治理相結合;《南贛鄉約》擴大了覆蓋面,并設約長等進行管理;《鄉甲約》融合鄉約與保甲法,以“約”為單位,由官府進行監督,增強了鄉約的有效性;清朝時期將鄉約宣講與解讀朝廷律法相結合,強化了國家對鄉村的治理。總之,宋朝以來的鄉約中不斷滲透國家治理因素,使鄉約的鄉村治理功能不斷增強。選擇題突破【樣題透析】 (2022·海南·5)《漢書》記載“開國承家,有法有制”,認為國家應關注禮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說:“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到了明清,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誠輔君,效功百姓 B.滅私徇公,堅守直道C.守道與德,思退刑罰 D.威制天下,以案刑獄情境設置 法律與教化的變遷聚焦考點 法律與教化素養立意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問題 要求 ①“這些方式”:解讀方式的特點。 ②“旨在”:思維主題易錯 排查 B項不符合史實 禮制和法律是為了約束個人的不法行為,而不是完全消滅個人的私欲C項解讀錯誤 “認為國家應關注禮制和法律”說明這些治理方式強調禮儀和法律教化,并不是廢除刑罰,而是寬柔相濟、外儒內法D項解讀錯誤 鄉約教化主要通過道德感化的形式來引導百姓,而不是嚴刑峻法,以刑獄威懾百姓合理 推論 根據材料“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可知,這些治理方式主要是通過禮法規范和鄉約教化來順從君王統治的,同時通過鄉約教化將儒家倫理道德與百姓日常生活相結合,以達到教化百姓的目的,故選A項【類題精練】1.(2022·北京·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勝“嚴子陵釣臺”邊修建先賢祠堂以“詠其風”,認為這樣“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會教化 B.放松了對經濟的控制C.鼓勵文學藝術創作 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引導民眾走近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審美趣味,最終起到儒家化移風俗的作用,即注重推行社會教化,故選A項;材料強調北宋士大夫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推行社會教化,不涉及經濟控制問題,得不出“放松”的結論,排除B項;修建亭臺館榭與鼓勵文學藝術創作無關,排除C項;崇文抑武指在地位上、工資待遇上以及文化宣傳上,抬舉(尊崇)文官,貶低(抑制)武將,這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2.(2023·河北百校聯盟高三9月聯考)睡虎地秦簡記載,父親控訴親子“不孝”,可以請求政府將其殺死或斷足流放,政府會予以照辦。同時,法律規定父親私拿親子財物的行為屬于家事領域,會被當作無罪來處理。這說明秦朝( )。A.注重宗法倫理 B.刑罰制度嚴苛C.社會秩序混亂 D.基層管理嚴密【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嚴懲親子的不孝行為,而寬恕父親的竊財行為,這體現了宗法倫理對法律的影響,故選A項;材料既體現了秦法嚴苛的一面,又體現了秦法仁慈的一面,故排除B項;秦法借助宗法倫理,有助于維護封建社會秩序,故排除C項;僅憑材料信息無法說明秦朝基層管理嚴密,故排除D項。【創新衍練】[新情境]歷史文獻記載1.(2021·山東菏澤一模)下表為隋代五刑的內容。《隋書·刑法志》記載∶“蠲除前代鞭刑及梟首、轘裂之法,其法徒之罪皆減從輕。”這反映出隋朝刑罰制度的特點是( )。死刑 絞、斬流刑 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徒刑 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笞刑 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A.細密嚴苛,輕罪重刑 B.德主刑輔,禮法結合C.寬嚴適中,明德慎刑 D.立法寬簡,疏而不失【答案】 D【解析】 本題以官修史書中關于隋朝“五刑”的文獻記載創設學習情境。根據題干“蠲除前代鞭刑及梟首、轘裂之法,其法徒之罪皆減從輕”可知,隋代刑罰從輕從寬,依據表格中五刑內容可知,隋代立法簡明且自成體系,由此可知,隋代刑罰制度立法寬簡,疏而不失,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刑罰從輕從寬,而非輕罪重罰,故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德治和禮法內容,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明德慎刑”,故排除C項。[新視角]聚焦變化2.(2022·山東模擬)夏商西周時期的法律具有“臨事制刑,不預設法”的傳統。到春秋后期,一些諸侯國開始打破舊的法律傳統,如鄭國子產“鑄刑書”、鄭國鄧析“作竹刑”、晉國趙鞅“鑄刑鼎”。這一轉變( )。A.反映了等級秩序走向瓦解B.說明法家思想更適應現實需要C.適應了階級關系變動的需要D.表明鄭國和晉國率先走向法治【答案】C【解析】從夏商西周時期的“臨事制刑,不預設法”到春秋后期“鑄刑書”“作竹刑”“鑄刑鼎”,說明隨著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勢力不斷壯大,法律由具有隨意性和不成文的傳統逐漸發展為固定的成文法,這適應了春秋時期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統治階級用固定法律來維護統治的做法,所以上述轉變是為了適應階級關系變動的需要,故選C項;法律走向固定化和成文化與維護統治有關,而與等級秩序走向瓦解無必然關聯,排除A項;法家思想產生于戰國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題干說到鄭國、晉國的成文法是作為示例來說明的,并且未與其他國家作比較,無法得出鄭國和晉國率先走向法治的結論,且題干提到的是法律制度,而不是以法治國,排除D項。3.(2022·天津和平區三模)唐代《續曹大家女訓》,“士族傳寫,行于時”。宋代《袁氏世范》寫道,“以夫婦之所與知能行者,語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閨婦女皆曉然于心目間”。這反映了唐宋年間( )。A.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 B.士族家法學風的嚴明C.家訓社會化的發展趨勢 D.三綱五常規范言行禮儀【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唐宋時期家訓流傳于婦孺之口,且家訓書寫也世俗化,體現了家訓發展社會化的趨勢,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唐宋時期家訓的發展,與女性地位提高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的家訓不只適用于士族,同樣適用于基層民眾,排除B項;家訓是家長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三綱五常不能等同于家訓,排除D項。4.(2022·廣東省一模)王安石在變法期間大力推行淤田法,即利用決水的辦法,把河水中挾帶的肥沃的淤泥,漫浸到田地里,使不毛之地成為沃壤。對此,作為變法反對派的蘇轍也承認,黃河所淤“宿麥之利,比之他田,其收十倍”。據此可知,淤田法( )。A.彌合了統治階層的內部分歧B.加重了當時百姓的勞役負擔C.傳承了農業精耕細作的理念D.致力于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即便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也認為淤田法有利于農業增收,由此可知淤田法有利于農業發展,這說明淤田法傳承了中國農業精耕細作的理念,故C項正確;蘇轍只是認可淤田法的功效,但這不表明它彌合了反變法派與變法派之間的政治分歧,排除A項;淤田法是否加重百姓的勞役負擔,僅從材料信息不得而知,B項錯誤;僅從材料不能推知淤田法是為解決人地矛盾而推行的,D項錯誤。5.中國古代統治者用法律防范與懲處犯罪;用鄉約制度教化鄉里,規范行為。下表體現的明清教化與法律的關系是( )。明 清法律 以唐律為藍本的《大明律》,開創律例合編體例 沿襲《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 鄉約宣講朱元璋的“六諭”,讓百姓毋作非為。以《大明律》解釋六諭,百姓若不遵守則要受到處罰,甚至送官府治罪 鄉約宣講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常引《大清律例》A.設律博士用儒家經典來解釋法律B.教化漸為政府所利用并與法律合流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D.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漸取代法律【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教化逐漸被法律滲透,體現了教化逐漸為政府所利用并與法律合流,B項正確;律博士是專門從事法律教育的官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在日常生活中教化并沒有取代法律,排除D項。[新視角]史學研究6.(2022·北京市海淀區二模)下表為《唐律疏議》與儒家典籍一致的兩處表述。這種情況的大量存在說明( )。《禮記》:“悼與耄(幼童和老人),雖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議》:“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孝經》:“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議》:“聞父母喪,匿不舉哀,流(徒刑,流放);告(發)祖父母、父母者絞,從者流。”A.唐朝以嚴刑峻法治國以保證懲戒效果B.唐朝鼓勵親屬間相互告發以維護治安C.唐律將法律條款與儒家思想密切結合D.《唐律疏議》是古代禮儀制度的總結【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唐律疏議》與儒家典籍一致……情況大量存在”可知,《唐律疏議》中的法律規定與儒家思想的記載相一致,例如,《禮記》中規定即使幼童和老人有死罪,也不施加刑罰,《唐律疏議》中也有類似規定,說明《唐律疏議》將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為一體,故選C項;《唐律疏議》將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為一體,禮法合一,重視儒家倫理道德規范,倡導德主刑輔,排除A項;材料中對違反儒家倫理道德的行為予以處罰,體現了“出禮入刑”的思想,故親屬間相互告發的行為違背了儒家倫理道德,排除B項;《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禮制規范的總結,排除D項。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學案)第11講 中國古代的變法改革與法律教化.docx 第11講 中國古代的變法改革與法律教化 課件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