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 第13講 中國古代的商業貿易、賦稅制度與醫療衛生 課件+學案(2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 第13講 中國古代的商業貿易、賦稅制度與醫療衛生 課件+學案(2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49張PPT)
第五單元 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部分)
第13講 中國古代的商業貿易、賦稅制度與醫療衛生
一、商業貿易的發展
1.古代中國的商業貿易發展
商朝 出現了專門的商人;商業貿易遍及商朝統治區域和周邊地區;商業
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
春秋戰國 “①__________”的格局被突破
秦漢 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兩宋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②__________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
步繁榮
元、明、清 隨著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和手工業的發展,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
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地域性的
商人群體——③______興盛
工商食官
坊市分區
商幫
2.古代的貿易通道
(1)絲綢之路
A.內涵:商人們將中國的絲綢等運往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再把歐洲和中亞等地的奇珍異寶輸往中國。
B.地位: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
(2)海上貿易
A.路線: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④__________
和紅海沿岸地區。
B.商品:除絲綢外,還有瓷器、紙張、茶葉等。
C.管理機構: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置⑤________,掌管對外貿易。
阿拉伯海
市舶司
3.朝貢貿易
A.地位: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B.管理:明清時期,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
嚴格的規定。清政府在廣州設置⑥______,統攬對外貿易事務。
公行
4.商業貿易的作用
(1)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2)對中國:中國通過⑦________兩條對外貿易渠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
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琉璃等,加強了中外經濟交流。
(3)對世界: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洲,豐富了當地人的生活。
陸、海
二、古代中國的信貸、契約與貨幣
1.中國信貸發展
(1)春秋時期:實物借貸形式比較普遍,并出現⑧__________。
(2)唐朝: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類似現代匯票的“⑨______。”
(3)宋代:⑩____________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不少匯兌業務。
(4)明朝中期以后: ______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
(5)清朝:資本性借貸也有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 ______。
貨幣信貸
飛錢
交子、會子
錢鋪
莊票
2.古代中國的契約
(1)商周時期產生 ______。
(2)漢朝以后,凡是涉及買賣、租佃、借貸等財產關系和收養、雇傭、立嗣等人身關系的事宜,當事人之間幾乎都要訂立契約。
(3)唐宋以后,契約應用更加廣泛。
契約
3.古代貨幣的演進
時期 表現
商朝后期 開始出現銅鑄幣
春秋戰國 各國分別使用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等多種樣式的 ________
秦朝 在圜錢基礎上將貨幣統一為 ____________,這種樣式在此后被長期
沿用
北宋 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稱為“交子”。紙幣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
元朝 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稱為“鈔”
明朝 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明朝中期起, ______逐漸成為國
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
銅鑄幣
圓形方孔錢
白銀
三、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1.秦漢
賦役大致包括三部分: ______、人頭稅和徭役。
(1)田賦:秦朝田賦稅率極高;漢初田賦稅率大大降低。
(2)口賦: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還征收財產稅。
(3)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
2.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
田賦
3.唐朝
(1) __________:針對21~59歲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
“庸”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
(2)兩稅法
A.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唐朝政府廢除租庸調,改
行 ________。
B.內容: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
地稅,按 ____________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
租庸調制
兩稅法
人丁、資產
4.宋代
(1)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
(2)募役法:王安石推行 ________,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
5.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稅糧外又
有前朝沒有過的“ ______”。
6.明朝
(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
(2)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 ________”。
募役法
科差
金花銀
(3)一條鞭法
A.背景:明朝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
B.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
分統一雇人。
C.影響: __________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
7.清朝:“攤丁入畝”
(1)內容:1712年,康煕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雍正
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 __________”。
(2)影響: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一條鞭法
攤丁入畝
四、醫療衛生
1.疫病防治措施
(1)改善公共衛生條件:不少地方官在任期內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災之后,及時掩埋尸體,發放藥物,采取各種方法預防疫病。
(2)研究防治疫病方法:東晉葛洪所著《 ____________》記載了青蒿對瘧
疾的治療作用;發明了 ____________。
(3)建立疫病救治機構:西漢后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隔離;隋唐時期,寺廟病坊也收治病人。
肘后備急方
人痘接種法
2.中醫藥的成就
(1)中醫學成就
中醫診斷 戰國時的扁鵲已經用望、聞、問、切四診法進行診斷
中醫理論 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 __________》,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
論著作
中醫治療 東漢晚期,名醫華佗精通外科手術,創制了麻醉藥“麻沸散”以及健身方
法“五禽戲”
醫學家張仲景提出辨證施治的原則,著成《 ____________》,奠定
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
黃帝內經
傷寒雜病論
中醫治療 唐朝醫學家孫思邈著成臨床百科全書《 ________》,被后人尊稱為
“藥王”
針灸在中醫治療中發揮很大作用,治療效果顯著,簡便經濟,受到中國
人的歡迎,也被世界許多其他國家接受
(2)中藥學成就:唐朝的《 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
明朝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被譽為“ ______________”。
千金方
唐本草
東方藥學巨典
(續表)
[基礎判斷]
1.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紙幣是主要貨幣,且紙幣的發行是成功的。( )
錯誤
【詳解】宋代貨幣格局多元,交子并非主要貨幣,交子后期無限制濫發,導致大幅貶值,政府信用破產,引發了社會經濟危機。元朝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發行,濫印紙鈔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以致財政崩潰。
2.唐宋時期,坊市制逐漸崩潰,街市制形成。坊市制的崩潰說明其缺乏合理性。
( )
錯誤
【詳解】坊市制下,坊市的界限劃分方便了城市管理,推動了古代城市化進程,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同時,政府對商業的規范與管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業的發展,并帶動了周邊商業的繁榮。
3.隋唐實行租庸調制,王安石變法推行募役法,“庸”和募役法起了相同的作用。
( )
正確
【詳解】“庸”出現于隋朝,指納物代役。募役法是納錢代役。二者都保證了農業生產時間,這有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從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
4.兩稅法的實施,在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
( )
正確
【詳解】兩稅法統一了稅制,簡化了征課名目,使賦稅相對確定,從制度上避免了官吏亂攤派的可能。兩稅法按照各戶的貧富程度確定征稅標準,還擴大了征稅面,規定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等,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
5.明朝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賦役征銀,白銀開始成為流通貨幣。( )
錯誤
【詳解】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是白銀貨幣化的一個結果,也是白銀貨幣化完成的標志。明朝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完成了從貴重商品最終走向完全貨幣形態的過程。
6.古代賦役制度征稅形式的演變是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的。( )
正確
【詳解】古代賦稅形式由實物轉向貨幣,有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基本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向。
7.中國古代醫藥學的發展源于大一統的政治體制。( )
錯誤
【詳解】中國古代醫藥學的發展源于勞動人民的不斷實踐,大一統政治體制提供了國家力量的支持,是醫藥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但不是源頭。
[概念闡釋]
1.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的。這種朝貢貿易,往往“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這種朝貢貿易的本質是中國自然經濟的反映。
2.市舶、市舶使與市舶司
市舶是指中國舊時中外互市的船舶,含義在各代不一。市舶使設于唐代,市舶司設于兩宋,其主要職能都是管理對外貿易。市舶使與市舶司有一定的區別:市舶使是官職名,是我國最早設置的專管海外貿易的官職;市舶司是官衙名,是我國最早設置的專管海外貿易的機構。
3.清朝的莊票
舊時錢莊發行的本票,因采用不記名形式,故可在市面流通,視同現金。發行莊票的錢莊是一種金融信用機構,類似于現在的銀行,開始主要承攬匯兌業務,后來也進行存放款等業務。莊票出現是清朝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適應了大宗商品貿易交換的需要,反過來也進一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4.中國古代契約
契約,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可以理解為“守信用”。形式有精神契約和文字合同契約,對象多樣。
[視野拓展]
1.銅貝等金屬貝的出現,標志著貴金屬開始登上貨幣的舞臺,不過這時還處于金屬貨幣的萌芽時期,它與后世鑄造的貨幣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中國貨幣史上是由天然貨幣向金屬貨幣過渡的一個階段。
2.春秋戰國時期突破了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各地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宋朝突破了坊、市界限,商業經營時間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監管市里的交易活動。
3.古代契約發展的特點
(1)出現時間很早:中國在商周時期出現契約,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現契約,兩河流域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出現契約。
(2)應用范圍廣泛:契約在日常的經濟與社會活動中普遍使用,幾乎各種活動都要訂立契約。
(3)政府國家保護:各類契約的訂立往往通過政府相關部門承認,接受國家法律保護。
4.古代中國中醫學的特征
(1)歷史悠久,理論成熟。自先秦、秦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相繼問世,我國的中醫學開始形成相對系統的理論體系。
(2)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預防醫學、中醫臨床醫學等多方面,還有中醫養生和中醫保健等內容。
(3)整體觀念、辨證施治。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環境密切關聯,即天人合一;同時主張辨證施治,根據辨證結果,確定治療方法。
(4)典籍浩繁、數量眾多。自秦漢到明清,中醫典籍數不勝數,既有民間個人著述,也包括官修藥典等。
(5)成就巨大、影響深遠。古代中國中醫學取得巨大成就,是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后來中醫走向世界,廣受許多國家的青睞。
培優磨尖課
主觀題突破
選擇題突破
主觀題突破
層級一 信息提取:古代中日貿易的特點
材料 ①早在西漢時期,中日貿易開始出現。這一時期日方來華朝貢,中方回禮饋贈。民間貿易是偶然的、非定期的往來,以簡單的物物交換進行,但輸入日本的先進生產技術給日本社會注入了新的血液。到隋唐時期,中日間使節往來頻繁,遣唐使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官方貿易,這使大唐的先進文化全面而系統地輸入日本,②兩國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當時官方貿易居主導,并呈現鼎盛的局面,直到唐末才隨遣唐使的減少而衰微下去。
③五代、宋元時期,中日政府交惡,官方貿易大為減少。但這一時期日本社會發展較快,③中日民間貿易得到長足發展,④中國的藥材、珠寶、銅錢、書籍大量輸入日本,同時日本的蒔繪、扇子、刀劍等也深受國人的喜愛。明朝時期,明廷出于消弭倭寇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獲取利潤的經濟目的,中日間官方貿易再次復蘇。⑤明后期,倭寇禍亂日益嚴重,中日官方貿易終于在嘉靖年間徹底終止,同時明清政府厲行海禁,⑤德川幕府后期也先后五次頒布“鎖國令”,致使兩國的民間貿易只能以走私這種畸形方式表現出來。
——摘編自黃尊嚴、王芳《淺議古代中日官方貿易的特點》
【提取信息】根據材料,概括古代中日貿易的特點。
【教你提取】
①→從起源時間來看;
②→從官方主導來看;
③→從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影響來看;
④→從雙向交流來看;
⑤→從發展進程來看。
試答:特點:出現較早,歷史悠久;受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影響明顯;以官方為主導;前期以官方貿易為主,后民間貿易日益發展;雙向交流互補;發展具有曲折性。
層級二 歷史解析:“中醫存廢之爭”
材料 1916年,主張廢除中醫的領袖人物余云岫(余巖)撰著《靈素商兌》,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系統批判,其后又持續著文力倡西醫學、力主廢除中醫。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啟超、梁漱溟等,在反思與批判傳統文化時,也都對中醫理論及中醫實踐中的庸醫與迷信現象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質疑和批判。
深研中醫的文化學者杜亞泉著文回應,主張中西醫相互借鑒,以中華文明融匯外來文明。中醫名家,如陸士諤、陸淵雷、楊則民等,開始持續著書立說,回應挑戰,主張發揮中醫藥優勢,實現中西醫藥并存。
——摘編自張可榮、李艷飛《近代中醫存廢之爭的文化思考》
【探究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中醫存廢之爭”進行評述。(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教你探究】
試答:示例:20世紀初期,圍繞中醫存廢產生了不同看法,中醫面臨嚴重困境。
“中醫存廢之爭”的出現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近代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隨著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不斷傳入,西醫也傳入中國,中醫受到沖擊。
近代一些進步知識分子在救國道路探索中,向西方學習,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崇西方近代科學,反思傳統文化,中醫被視為落后的封建文化的代表而受到批判。中醫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存在迷信成分等,也是中醫受到質疑的客觀原因。當然也有學者、中醫名家持相反立場,主張中西醫相互借鑒。
中醫存廢之爭中,對中醫的質疑和批判有利于開啟民智,推動思想解放,但是片面否定中醫顯然是錯誤的。中醫曾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該弘揚中醫文化,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
中醫存廢之爭,體現出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沖突,我們應當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不同文明之間平等包容、交流互鑒。
層級三 開放寫作:“傳承與創新”
材料 制度的傳承與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兩稅法與一條鞭法的聯系與區別,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制度在傳承與創新中的不斷發展。
兩稅法 一條鞭法
◎量出制入。中央合并原征各項稅役,定出“兩稅 元額”,向各地攤派。各州縣根據所攤稅額,向下攤 派。 ◎取消租、庸、調和一切徭役、雜稅,但丁額不 廢。 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
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
歲之役,官為僉募,力
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
為增減;
兩稅法 一條鞭法
◎“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 差。”即不論主戶、客戶,一律編入現居州縣的戶籍, 按丁壯和財產多少定出戶等。 ◎元額以大歷十四年(779年)墾田面積和戶等高 下攤分。兩稅依戶等納錢,依田畝納米粟。 ◎無固定居處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的1/30 征稅。 ——摘編自寧欣主編《中國古代史》 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如
以贈耗。凡額辦、派辦,
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
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
于一條,皆計畝征銀,折
辦于官。
——《明史·食貨二》
續表
【寫作題目】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傳承與創新”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教你寫作】
先審題,明要求 解讀信息,寫作短文
再讀材料,定信息 時空定位 唐代、明代
關系定位 唐代和明代賦稅制度比較
后分析并說明 分析材料 明代賦稅制度和唐代賦稅制度的共性和差異
說明論題 說明傳承與創新的必要性,兩個時期賦稅制度
的共性和差異,明確兩種賦稅制度的影響
試答:①從制度的適應性和社會發展需求等角度闡述制度傳承與創新的必要性;
②從兩稅法對中國傳統稅制的改變以及一條鞭法與兩稅法的聯系與區別等角度闡述二者是如何體現制度的傳承與創新的;
③從兩稅法和一條鞭法實施所產生的影響的角度闡述制度傳承與創新對社會治理與發展的重大意義。
選擇題突破
樣題透析
(2022·北京·5)西方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中國古代也有“處處有路透長安”的
諺語。這兩句話蘊含的歷史信息是( )。
A.長安城的設計借鑒了羅馬城市布局
B.長安和羅馬兩地之間的交通網絡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
D.長安和羅馬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
D
·考法
情境設置 長安與羅馬的交通
聚焦考點 古代商業與城市
素養立意 歷史解釋
·解法
問題要求 “這兩句話蘊含的歷史信息是”:思維主題
易錯排查 A項邏輯錯誤 長安城自公元前202年開始修建,而羅馬帝國在公元前2
7年才建立,時間不符,“借鑒”的說法錯誤
B項不符合 史實 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且材料不涉及長
安和羅馬兩地之間的交通狀況
C項邏輯錯誤 路不等于商路,且材料不涉及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
合理推論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 況;“處處有路透長安”指條條路都可以通向長安城,即長安和羅馬都曾 經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故選D項
類題精練
1.(2022·浙江6月·5)白居易有詩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煙村混舳艫。吏征漁戶
稅,人納火田租。亥日饒蝦蟹,寅年足虎貙。……堤喧簇販夫。夜船論鋪賃,春酒
斷瓶酤。”詩作反映出( )。
A.草市漸成規模,交易商品豐富 B.富商大賈辟建會館
C.商業活動未曾受到官吏的監管 D.“俞大娘航船”規模宏大
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唐代草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從城里一直延伸到城外,各種各樣的產品擺滿其中,有水果、魚、蝦等,堤岸上來來往往的小販和背景里的人聲相互映襯,故選A項;明清時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現了會館,會館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儲運、交際的重要場所,排除B項;當時商業活動只是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而不是不受監管,排除C項;唐代商船中有所謂“俞大娘航船”,以規模宏大著稱,水手多達數百人,可以在船上長期居住,甲板上甚至有可種植的菜圃,這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2.(2021·山東·4)明中葉以后,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出現了眾多以繪畫為主體的
畫本,甚至一些知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這說明當時( )。
D
A.畫本成為知識傳播主要載體
B.市民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
C.社會審美旨趣出現階層分化
D.書籍出版商業化程度加深
[解析] 本題以明代書籍插畫創設學習情境。根據材料“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出現了眾多以繪畫為主體的畫本,甚至一些知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可知,書畫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發展而作出了調整,即應市場所需進行創作,D項正確;畫本大量刊行,成為知識傳播的載體,但未必是主要載體,排除A項;明清時期主流文化依然是士大夫文化而非市民文化,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畫本的受眾群體,無法體現審美旨趣的階層分化,排除C項。
創新衍練
[新情境]考古發現
1.(2022·山東師大附中高三階段練習)下面的圖1、圖2分別為敦煌莫高窟159窟的(唐代)
僧侶刷牙圖和成都出土的唐代骨質牙刷柄圖。這兩則史料說明唐代社會已注意到( )。
B
A.文化政策對中西交流的貢獻 B.個人衛生保健的價值
C.民眾生存條件改善的必要性 D.佛教對傳統習俗的影響
[解析] 本題以考古史料創設學術情境。根據圖片反映的信息可知,唐朝已有刷牙方面的記載、描述,說明此時人們已經注意到了個人衛生保健的價值,B項正確;圖片沒有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A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個人衛生,而不是民眾生存條件的改善與否,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佛教對傳統習俗的影響,D項錯誤。
[新視角]聚焦變化
2.(2022·廣東深圳一模)唐代政府曾下令“諸坊市邸店樓屋,皆不得起樓閣臨視人家”。
到了宋代,起樓限制放寬,邸店樓屋逐步向立體空間擴展。這一變化說明宋代
( )。
A.經濟發展影響城市建設 B.城市以經濟功能為主
C.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D.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經濟發展影響城市樓閣高度,故選A項;宋代城市經濟職能增強,材料中無城市其他職能的對比,無法說明城市的主要功能,排除B項;中國古代始終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中國古代商人的政治地位始終很低,排除D項。
3.(2022·山東實驗中學一模)南北朝時期實行租調制,按戶征稅。北宋時“客戶起移,不須
取主人憑由,須每年收田畢日,商量去取,各取穩便”。明代將力役改為雇役,役戶只要繳
納一定銀兩,便可免除役勞,而由官府雇人代役。這些變化反映了
( )。
A.政府管理職能漸趨弱化 B.人身依附關系漸趨松弛
C.重農抑商政策逐漸減輕 D.土地兼并之風逐漸杜絕
B
[解析] 本題以古代中國賦役制度演變的過程創設學習情境。根據材料“客戶起移,不須取主人憑由,須每年收田畢日,商量去取,各取穩便”“明代將力役改為雇役,役戶只要繳納一定銀兩,便可免除役勞,而由官府雇人代役”可知,宋明時期,政府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漸趨松弛,B項正確;明代政府管理職能不斷強化,重農抑商政策也得到強化,A、C兩項皆不符合史實,也不符合材料,排除;當時土地兼并之風非但沒有被杜絕,反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愈演愈烈,排除D項。
[新視角]史學研究
4.(2023·福建漳州一模)下表所示為清代財政收入狀況統計表。
時間 收入銀數(萬兩) 收入糧數(萬石) 糧價(兩/石)
順治九年(1652年) 2438 562 1.15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3110 634 0.5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4937 831 1.48
鴉片戰爭前夕 4850 800 2.16
據上表可知,清代( )。
A.財政危機日益嚴重 B.財政的貨幣化特征明顯
C.人地矛盾非常突出 D.賦稅制度出現重大變革
B
[解析]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順治九年(1652年)到鴉片戰爭前夕國庫財政收入銀兩數遠超糧食數,這說明財政的貨幣化特征明顯,故選B項;材料中國家的財政收入是增加的,說明當時的財政危機尚未明顯顯現,排除A項;材料并未具體說明人均耕地數量的變化,無法體現人地矛盾的突出,排除C項;財政的貨幣化征收在明代一條鞭法中已經大量出現,并非清朝賦稅制度改革的結果,排除D項。第13講 中國古代的商業貿易、賦稅制度與醫療衛生
一、商業貿易的發展
1.古代中國的商業貿易發展
商朝 出現了專門的商人;商業貿易遍及商朝統治區域和周邊地區;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
春秋戰國 “①    ”的格局被突破
秦漢 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兩宋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②    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
元、明、清 隨著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和手工業的發展,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地域性的商人群體——③    興盛
 2.古代的貿易通道
(1)絲綢之路
A.內涵:商人們將中國的絲綢等運往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再把歐洲和中亞等地的奇珍異寶輸往中國。
B.地位: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
(2)海上貿易
A.路線: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④    和紅海沿岸地區。
B.商品:除絲綢外,還有瓷器、紙張、茶葉等。
C.管理機構: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置⑤    ,掌管對外貿易。
3.朝貢貿易
A.地位: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B.管理:明清時期,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的規定。清政府在廣州設置⑥    ,統攬對外貿易事務。
4.商業貿易的作用
(1)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2)對中國:中國通過⑦    兩條對外貿易渠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琉璃等,加強了中外經濟交流。
(3)對世界: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洲,豐富了當地人的生活。
二、古代中國的信貸、契約與貨幣
1.中國信貸發展
(1)春秋時期:實物借貸形式比較普遍,并出現⑧    。
(2)唐朝: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類似現代匯票的“⑨    。”
(3)宋代:⑩    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不少匯兌業務。
(4)明朝中期以后:    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
(5)清朝:資本性借貸也有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    。
2.古代中國的契約
(1)商周時期產生    。
(2)漢朝以后,凡是涉及買賣、租佃、借貸等財產關系和收養、雇傭、立嗣等人身關系的事宜,當事人之間幾乎都要訂立契約。
(3)唐宋以后,契約應用更加廣泛。
3.古代貨幣的演進
時期 表現
商朝后期 開始出現銅鑄幣
春秋戰國 各國分別使用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等多種樣式的   
秦朝 在圜錢基礎上將貨幣統一為    ,這種樣式在此后被長期沿用
北宋 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稱為“交子”。紙幣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
元朝 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稱為“鈔”
明朝 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明朝中期起,    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
三、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1.秦漢
賦役大致包括三部分:    、人頭稅和徭役。
(1)田賦:秦朝田賦稅率極高;漢初田賦稅率大大降低。
(2)口賦: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還征收財產稅。
(3)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
2.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
3.唐朝
(1)    :針對21~59歲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
(2)兩稅法
A.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唐朝政府廢除租庸調,改行     。
B.內容: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     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
4.宋代
(1)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
(2)募役法:王安石推行     ,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
5.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稅糧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     ”。
  6.明朝
(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
(2)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     ”。
[基礎判斷]
1.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紙幣是主要貨幣,且紙幣的發行是成功的。 (  )
錯誤 【詳解】宋代貨幣格局多元,交子并非主要貨幣,交子后期無限制濫發,導致大幅貶值,政府信用破產,引發了社會經濟危機。元朝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發行,濫印紙鈔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以致財政崩潰。
2.唐宋時期,坊市制逐漸崩潰,街市制形成。坊市制的崩潰說明其缺乏合理性。 (  )
錯誤 【詳解】坊市制下,坊市的界限劃分方便了城市管理,推動了古代城市化進程,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同時,政府對商業的規范與管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業的發展,并帶動了周邊商業的繁榮。
3.隋唐實行租庸調制,王安石變法推行募役法,“庸”和募役法起了相同的作用。 (  )
正確 【詳解】“庸”出現于隋朝,指納物代役。募役法是納錢代役。二者都保證了農業生產時間,這有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從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
4.兩稅法的實施,在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 (  )
正確 【詳解】兩稅法統一了稅制,簡化了征課名目,使賦稅相對確定,從制度上避免了官吏亂攤派的可能。兩稅法按照各戶的貧富程度確定征稅標準,還擴大了征稅面,規定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等,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
5.明朝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賦役征銀,白銀開始成為流通貨幣。 (  )
錯誤 【詳解】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是白銀貨幣化的一個結果,也是白銀貨幣化完成的標志。明朝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完成了從貴重商品最終走向完全貨幣形態的過程。
6.古代賦役制度征稅形式的演變是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的。 (  )
正確 【詳解】古代賦稅形式由實物轉向貨幣,有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基本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向。
7.中國古代醫藥學的發展源于大一統的政治體制。 (  )
錯誤 【詳解】中國古代醫藥學的發展源于勞動人民的不斷實踐,大一統政治體制提供了國家力量的支持,是醫藥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但不是源頭。
[概念闡釋]
1.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的。這種朝貢貿易,往往“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這種朝貢貿易的本質是中國自然經濟的反映。
2.市舶、市舶使與市舶司
市舶是指中國舊時中外互市的船舶,含義在各代不一。市舶使設于唐代,市舶司設于兩宋,其主要職能都是管理對外貿易。市舶使與市舶司有一定的區別:市舶使是官職名,是我國最早設置的專管海外貿易的官職;市舶司是官衙名,是我國最早設置的專管海外貿易的機構。
3.清朝的莊票
舊時錢莊發行的本票,因采用不記名形式,故可在市面流通,視同現金。發行莊票的錢莊是一種金融信用機構,類似于現在的銀行,開始主要承攬匯兌業務,后來也進行存放款等業務。莊票出現是清朝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適應了大宗商品貿易交換的需要,反過來也進一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4.中國古代契約
契約,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可以理解為“守信用”。形式有精神契約和文字合同契約,對象多樣。
[視野拓展]
1.銅貝等金屬貝的出現,標志著貴金屬開始登上貨幣的舞臺,不過這時還處于金屬貨幣的萌芽時期,它與后世鑄造的貨幣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中國貨幣史上是由天然貨幣向金屬貨幣過渡的一個階段。
  (3)一條鞭法
A.背景:明朝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
B.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分統一雇人。
C.影響:    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
7.清朝:“攤丁入畝”
(1)內容:1712年,康煕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     ”。
(2)影響: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四、醫療衛生
1.疫病防治措施
(1)改善公共衛生條件:不少地方官在任期內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災之后,及時掩埋尸體,發放藥物,采取各種方法預防疫病。
(2)研究防治疫病方法:東晉葛洪所著《     》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發明了     。
(3)建立疫病救治機構:西漢后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隔離;隋唐時期,寺廟病坊也收治病人。
2.中醫藥的成就
(1)中醫學成就
中醫診斷 戰國時的扁鵲已經用望、聞、問、切四診法進行診斷
中醫理論 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     》,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
中醫治療 東漢晚期,名醫華佗精通外科手術,創制了麻醉藥“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戲”
醫學家張仲景提出辨證施治的原則,著成《      》,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
唐朝醫學家孫思邈著成臨床百科全書《    》,被后人尊稱為“藥王”
針灸在中醫治療中發揮很大作用,治療效果顯著,簡便經濟,受到中國人的歡迎,也被世界許多其他國家接受
  (2)中藥學成就:唐朝的《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明朝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被譽為“       ”。
【答案】①工商食官 ②坊市分區 ③商幫 ④阿拉伯海 ⑤市舶司 ⑥公行 ⑦陸、海 ⑧貨幣信貸 ⑨飛錢 ⑩交子、會子 錢鋪 莊票 契約 銅鑄幣 圓形方孔錢 白銀 田賦 租庸調制 兩稅法 人丁、資產 募役法 科差 金花銀 一條鞭法 攤丁入畝 肘后備急方 人痘接種法 黃帝內經 傷寒雜病論 千金方 唐本草 東方藥學巨典
  2.春秋戰國時期突破了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各地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宋朝突破了坊、市界限,商業經營時間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監管市里的交易活動。
3.古代契約發展的特點
(1)出現時間很早:中國在商周時期出現契約,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現契約,兩河流域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出現契約。
(2)應用范圍廣泛:契約在日常的經濟與社會活動中普遍使用,幾乎各種活動都要訂立契約。
(3)政府國家保護:各類契約的訂立往往通過政府相關部門承認,接受國家法律保護。
4.古代中國中醫學的特征
(1)歷史悠久,理論成熟。自先秦、秦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相繼問世,我國的中醫學開始形成相對系統的理論體系。
(2)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預防醫學、中醫臨床醫學等多方面,還有中醫養生和中醫保健等內容。
(3)整體觀念、辨證施治。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環境密切關聯,即天人合一;同時主張辨證施治,根據辨證結果,確定治療方法。
(4)典籍浩繁、數量眾多。自秦漢到明清,中醫典籍數不勝數,既有民間個人著述,也包括官修藥典等。
(5)成就巨大、影響深遠。古代中國中醫學取得巨大成就,是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后來中醫走向世界,廣受許多國家的青睞。
【培優磨尖課】
主觀題突破
層級一 信息提取:古代中日貿易的特點
材料 ①早在西漢時期,中日貿易開始出現。這一時期日方來華朝貢,中方回禮饋贈。民間貿易是偶然的、非定期的往來,以簡單的物物交換進行,但輸入日本的先進生產技術給日本社會注入了新的血液。到隋唐時期,中日間使節往來頻繁,遣唐使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官方貿易,這使大唐的先進文化全面而系統地輸入日本,②兩國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當時官方貿易居主導,并呈現鼎盛的局面,直到唐末才隨遣唐使的減少而衰微下去。
③五代、宋元時期,中日政府交惡,官方貿易大為減少。但這一時期日本社會發展較快,③中日民間貿易得到長足發展,④中國的藥材、珠寶、銅錢、書籍大量輸入日本,同時日本的蒔繪、扇子、刀劍等也深受國人的喜愛。明朝時期,明廷出于消弭倭寇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獲取利潤的經濟目的,中日間官方貿易再次復蘇。⑤明后期,倭寇禍亂日益嚴重,中日官方貿易終于在嘉靖年間徹底終止,同時明清政府厲行海禁,⑤德川幕府后期也先后五次頒布“鎖國令”,致使兩國的民間貿易只能以走私這種畸形方式表現出來。
——摘編自黃尊嚴、王芳《淺議古代中日官方貿易的特點》
【提取信息】根據材料,概括古代中日貿易的特點。
【教你提取】
①→從起源時間來看;
②→從官方主導來看;
③→從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影響來看;
④→從雙向交流來看;
⑤→從發展進程來看。
試答:特點:出現較早,歷史悠久;受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影響明顯;以官方為主導;前期以官方貿易為主,后民間貿易日益發展;雙向交流互補;發展具有曲折性。
層級二 歷史解析:“中醫存廢之爭”
材料 1916年,主張廢除中醫的領袖人物余云岫(余巖)撰著《靈素商兌》,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系統批判,其后又持續著文力倡西醫學、力主廢除中醫。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啟超、梁漱溟等,在反思與批判傳統文化時,也都對中醫理論及中醫實踐中的庸醫與迷信現象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質疑和批判。
深研中醫的文化學者杜亞泉著文回應,主張中西醫相互借鑒,以中華文明融匯外來文明。中醫名家,如陸士諤、陸淵雷、楊則民等,開始持續著書立說,回應挑戰,主張發揮中醫藥優勢,實現中西醫藥并存。
——摘編自張可榮、李艷飛《近代中醫存廢之爭的文化思考》
【探究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中醫存廢之爭”進行評述。(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教你探究】
試答:示例:20世紀初期,圍繞中醫存廢產生了不同看法,中醫面臨嚴重困境。
“中醫存廢之爭”的出現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近代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隨著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不斷傳入,西醫也傳入中國,中醫受到沖擊。
近代一些進步知識分子在救國道路探索中,向西方學習,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崇西方近代科學,反思傳統文化,中醫被視為落后的封建文化的代表而受到批判。中醫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存在迷信成分等,也是中醫受到質疑的客觀原因。當然也有學者、中醫名家持相反立場,主張中西醫相互借鑒。
中醫存廢之爭中,對中醫的質疑和批判有利于開啟民智,推動思想解放,但是片面否定中醫顯然是錯誤的。中醫曾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該弘揚中醫文化,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
中醫存廢之爭,體現出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沖突,我們應當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不同文明之間平等包容、交流互鑒。
層級三 開放寫作:“傳承與創新”
材料 制度的傳承與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兩稅法與一條鞭法的聯系與區別,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制度在傳承與創新中的不斷發展。
兩稅法 一條鞭法
  ◎量出制入。中央合并原征各項稅役,定出“兩稅元額”,向各地攤派。各州縣根據所攤稅額,向下攤派。 ◎取消租、庸、調和一切徭役、雜稅,但丁額不廢。 ◎“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即不論主戶、客戶,一律編入現居州縣的戶籍,按丁壯和財產多少定出戶等。 ◎元額以大歷十四年(779年)墾田面積和戶等高下攤分。兩稅依戶等納錢,依田畝納米粟。 ◎無固定居處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的1/30征稅。 ——摘編自寧欣主編《中國古代史》 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如以贈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于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 ——《明史·食貨二》
【寫作題目】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傳承與創新”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教你寫作】
先審題,明要求 解讀信息,寫作短文
再讀材料,定信息 時空定位 唐代、明代
關系定位 唐代和明代賦稅制度比較
后分析 并說明 分析材料 明代賦稅制度和唐代賦稅制度的共性和差異
說明論題 說明傳承與創新的必要性,兩個時期賦稅制度的共性和差異,明確兩種賦稅制度的影響
試答:①從制度的適應性和社會發展需求等角度闡述制度傳承與創新的必要性;
②從兩稅法對中國傳統稅制的改變以及一條鞭法與兩稅法的聯系與區別等角度闡述二者是如何體現制度的傳承與創新的;
③從兩稅法和一條鞭法實施所產生的影響的角度闡述制度傳承與創新對社會治理與發展的重大意義。
選擇題突破
【樣題透析】
(2022·北京·5)西方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中國古代也有“處處有路透長安”的諺語。這兩句話蘊含的歷史信息是(  )。
A.長安城的設計借鑒了羅馬城市布局
B.長安和羅馬兩地之間的交通網絡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
D.長安和羅馬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
情境設置 長安與羅馬的交通
聚焦考點 古代商業與城市
素養立意 歷史解釋
問題要求 “這兩句話蘊含的歷史信息是”:思維主題
易錯排查 A項邏輯錯誤 長安城自公元前202年開始修建,而羅馬帝國在公元前27年才建立,時間不符,“借鑒”的說法錯誤
B項不符合史實 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且材料不涉及長安和羅馬兩地之間的交通狀況
C項邏輯錯誤 路不等于商路,且材料不涉及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
合理推論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處處有路透長安”指條條路都可以通向長安城,即長安和羅馬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故選D項
【類題精練】
1.(2022·浙江6月·5)白居易有詩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煙村混舳艫。吏征漁戶稅,人納火田租。亥日饒蝦蟹,寅年足虎貙。……堤喧簇販夫。夜船論鋪賃,春酒斷瓶酤。”詩作反映出(  )。
A.草市漸成規模,交易商品豐富
B.富商大賈辟建會館
C.商業活動未曾受到官吏的監管
D.“俞大娘航船”規模宏大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代草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從城里一直延伸到城外,各種各樣的產品擺滿其中,有水果、魚、蝦等,堤岸上來來往往的小販和背景里的人聲相互映襯,故選A項;明清時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現了會館,會館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儲運、交際的重要場所,排除B項;當時商業活動只是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而不是不受監管,排除C項;唐代商船中有所謂“俞大娘航船”,以規模宏大著稱,水手多達數百人,可以在船上長期居住,甲板上甚至有可種植的菜圃,這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2.(2021·河北·5)明朝重新疏通大運河后,有些年份南糧北運達五六百萬石,超過元朝海運漕糧年度最高額。同時,運糧船夾運的南方絲織品、棉布、瓷器等廣銷北方各地,返航時裝載的大批棉花、雜糧等銷往東南沿海。據此可知,明朝大運河航運(  )。
A.加速了經濟重心南移
B.導致了重農抑商政策松動
C.引發了“海禁”政策出臺
D.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發展
【答案】D
【解析】明朝重新疏通大運河后,南方的糧食、商品通過大運河運往北方,北方的商品也銷往東南沿海,這說明大運河航運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故選D項;經濟重心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完成了南移,排除A項;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明代的重農抑商政策并沒有松動,排除B項;明初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而實施“海禁”政策,排除C項。
【創新衍練】
[新情境]考古發現
1.下圖是1970年在陜西出土的“懷集庸調銀餅”,為唐朝嶺南道懷集縣地方官將百姓繳納的庸調折變為銀、澆鑄成餅后,上交朝廷的賦稅銀。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貨幣地租取代實物地租
B.賦稅征收方式靈活
C.政府減輕百姓賦稅負擔
D.白銀得以普遍流通
【答案】B
【解析】“納絹代役”為“庸”,百姓繳納庸調說明唐朝的賦稅征收方式較為靈活,B項正確;唐朝時期,貨幣地租并沒有取代實物地租,排除A項;交稅的方式比較靈活并不代表百姓的賦稅負擔減輕,排除C項;白銀普遍流通是在明清時期,排除D項。
[新視角]聚焦變化
2.(2022·廣東深圳一模)唐代政府曾下令“諸坊市邸店樓屋,皆不得起樓閣臨視人家”。到了宋代,起樓限制放寬,邸店樓屋逐步向立體空間擴展。這一變化說明宋代(  )。
A.經濟發展影響城市建設 B.城市以經濟功能為主
C.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D.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經濟發展影響城市樓閣高度,故選A項;宋代城市經濟職能增強,材料中無城市其他職能的對比,無法說明城市的主要功能,排除B項;中國古代始終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中國古代商人的政治地位始終很低,排除D項。
3.(2023·廣東新高三開學大聯考)唐宋有關借貸契約的法律對索債方式沒有過多限制,甚至默許使用暴力搶奪的方式。而清代法律規范了追債行為,并對追債過程中采取搶奪手段的人予以嚴厲打擊,更加注重保護借貸方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這一變化(  )。
A.維護了地主階級利益
B.說明清朝抑商政策松動
C.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
D.反映了清朝法制已經完善
【答案】C
【解析】材料體現了唐宋到清朝借貸契約法律的進步,規范了借貸行為,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故C項正確;材料中放貸人并不等于地主階級,且材料中的變化限制了追債手段,不能體現唐宋更加注重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法律加強對借貸行為的規范,無法體現抑商政策的松動,排除B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新視角]史學研究
4.(2023·福建漳州一模)下表所示為清代財政收入狀況統計表。
時間 收入銀數 (萬兩) 收入糧數 (萬石) 糧價(兩/石)
順治九年(1652年) 2438 562 1.15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3110 634 0.5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4937 831 1.48
鴉片戰爭前夕 4850 800 2.16
據上表可知,清代(  )。
A.財政危機日益嚴重 B.財政的貨幣化特征明顯
C.人地矛盾非常突出 D.賦稅制度出現重大變革
【答案】B
【解析】根據表格信息可知,順治九年(1652年)到鴉片戰爭前夕國庫財政收入銀兩數遠超糧食數,這說明財政的貨幣化特征明顯,故選B項;材料中國家的財政收入是增加的,說明當時的財政危機尚未明顯顯現,排除A項;材料并未具體說明人均耕地數量的變化,無法體現人地矛盾的突出,排除C項;財政的貨幣化征收在明代一條鞭法中已經大量出現,并非清朝賦稅制度改革的結果,排除D項。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水市| 蒙城县| 光泽县| 扎囊县| 中西区| 濉溪县| 林甸县| 休宁县| 鹰潭市| 松江区| 西青区| 阿拉善右旗| 湘潭市| 基隆市| 德安县| 板桥市| 崇信县| 灵璧县| 刚察县| 侯马市| 灌南县| 大余县| 东莞市| 资源县| 万山特区| 榆中县| 新营市| 迭部县| 页游| 吐鲁番市| 富平县| 射洪县| 自治县| 红安县| 密山市| 九龙县| 天柱县| 黎平县| 会理县| 玉林市| 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