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 第14講 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 課件+學案(2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 第14講 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 課件+學案(2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42張PPT)
第五單元 中國古代史(選擇性必修部分)
第14講 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距今約1萬年前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北方草原等文化
區,共同推動著以中原華夏族為核心的①__________的中華文化
逐漸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 面對大動蕩的時代,一大批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以挽救社會,
“②__________”局面出現
漢朝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③__________,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 玄學盛行,佛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
多元一體
百家爭鳴
尊崇儒術
唐朝 傳統儒學受到挑戰,但它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理論,促進了儒
學的創新與發展
宋朝 理學形成,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其宣揚的封建禮教,
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明朝 中后期心學興起,人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
明末清初 進步思想家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
清朝康雍乾時期 君主專制高度發展,④________鉗制思想,禁錮中華文化的發展
文字獄
(續表)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1.⑤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周公:“⑥__________”。孔子:“仁”“⑦__________”,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
對苛政。孟子:“⑧______”“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萬物由道而產生;凸顯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2)荀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摒棄了天命的絕對
權威,具有樸素的⑨________。
以人為本
敬天保民
仁者愛人
仁政
唯物觀
3.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張載、范仲淹、文天祥和顧炎武等人的思想體現了家國情懷。
4.天下為公,崇德尚賢
(1)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4)墨子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5.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
6.⑩__________
太史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認為不同事物之間彼此配合達到平衡,才能
產生新事物。孔子:“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天時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而不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
1.本土性: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根植于本土,形成了獨特的品格。
2.多樣性:中華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創造,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體現了
文化的 ________。
3. ________: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4.凝聚性:中華文化體現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質,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________: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多樣性
包容性
連續性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1.歷史價值: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 __________和精神動力。
2.現實價值:為中國社會的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思想源泉
五、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1.佛教傳入中國
(1)發展歷程
A.兩漢之際, ______傳入中國。
B.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C.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 ________。
D.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
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
本土化
(2)影響:詩詞、書法、繪畫和建筑藝術,很多都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吸收了佛教
的理念,更加 __________的表達。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
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2.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
(1)表現:意大利人 ________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
(2)對中國的影響: ________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幾何原
本》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清政府任命 ________等人主持欽天監工
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
注重境界
利瑪竇
徐光啟
湯若望
六、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對亞洲的影響
(1)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
(2)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 ______、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
(3)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 ______、
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
(4)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15世紀,伴隨經貿往來,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
(5) ____________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朝鮮
律令
鄭和下西洋
2.對歐洲的影響
(1)8世紀以后,中國的 ________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紙的出現,對當
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2)13世紀, ______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騎士
階層日漸衰落。
(3) ________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4)歐洲人借鑒中國的活字印刷術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
興運動和 __________,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造紙術
火藥
指南針
宗教改革
[基礎判斷]
1.中華傳統文化自始至終都有鮮明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中華文化的兼收并蓄表現為
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
錯誤
【詳解】中華文化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這種兼收并蓄表現為構成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學對其他思想流派的吸收、對異域文化的吸取、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借鑒等。
2.宋代理學的形成表明了漢代儒學本身具有局限性。( )
正確
【詳解】傳統儒學充斥著倫理說教,卻缺乏治心的手段,不能對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釋和安慰,在思辨性和理論性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
3.明清之際批判思想針對理學進行了批判,徹底否定了儒學思想。( )
錯誤
【詳解】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針對理學束縛、君主專制制度的不合理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但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們只著眼于對黑暗現實的揭露,仍然沒有跳出傳統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因而,明清之際批判思想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儒學的批判與繼承。
4.民本思想在中國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實現,在于其存在著根本性的理論缺陷。
( )
正確
【詳解】民本思想本質上是一種為君主專制服務的政治理論,以“治權在君”“貴賤有等”作為最基本的政治價值和制度原理。在封建時代,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模式過于依賴當權者的道德素質,不能切實保證其約束、監督和制衡最高權力的有效性,也妨礙了其執行的力度。
5.儒學不斷發展,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源于其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和推崇。
( )
錯誤
【詳解】儒學成為傳統文化主流思想,主要得益于儒學能夠根據時代需要,不斷自我更新,積極接受和吸收外部的文化,適應了階級和時代發展的需求。
6.傳統文化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根植于久遠的傳統。( )
正確
【詳解】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禮作樂,孔子主張“仁者愛人”,管子認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等,都體現出以人為本思想根植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7.袁世凱“尊孔復古”引起新文化運動,儒學在新文化運動時期開始受到批判。
( )
錯誤
【詳解】儒學在歷史上多次受到批判。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佛教、道教興盛,儒道佛三教并存,相互斗爭。明清之際,專制統治空前強化,思想家對程朱理學進行了批判。
[概念闡釋]
1.經世致用
經世致用,是指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經世致用”一詞由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提出。他們認為學習、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反對當時的偽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對后人影響很大。
2.早期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相對于君本(國本)、官本而言的,是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這一發展過程。
3.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是指西方學術思想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通常指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兩個時期。
(1)明末清初:稱“西學東來”,因為那時西學對中學并未構成任何實質性的威脅。
(2)清末民初:西學傳入對中學構成了根本性的挑戰。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西學東漸”。
[視野拓展]
1.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16世紀左右傳播到歐洲,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淵源,促進了歐洲近代文明的發展。
2.佛教本土化的原因
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佛教在一定時期有利于鞏固統治,得到統治者的支持;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思想長時間交流與融合。
3.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向心力、凝聚力。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戰勝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文化中的剛健自強精神長期以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求真務實。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指導著人們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各種人際關系。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治國理政、安邦濟世的思想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
培優磨尖課
主觀題突破
選擇題突破
主觀題突破
層級一 信息提取: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特征
材料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儒學興起到西漢尊崇儒術再到宋明理學、明清時期“經世致用”的新儒學的歷史文化變遷,①最終形成了“以儒為宗”的中國古代意識形態。……②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其表現形式不盡相同,發生了內生性的演變,③但卻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續性,如崇尚和諧、愛好和平、天人合一、與人為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連續的。
—— 摘編自王永貴《文化自信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創新》
【提取信息】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特征。
【教你提取】
①→從儒學地位來看;
②→從不同時代內涵來看;
③→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續性來看。
試答:特征:以儒學為中心;具有不同的時代內涵;體現出中華文明的繼承性與創新性。
層級二 歷史解析:古代“民本思想”的意義
材料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民本”二字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中國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臻于成熟。孔子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認為民貴君輕;《荀子》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戰國之后,民本思想不斷得到充實與發展,到明清之際達到巔峰。
—— 摘編自丁偉民《論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現代借鑒意義》
【探究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意義。
【教你探究】
試答:意義: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并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是中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
層級三 開放寫作:中華文明的傳承
材料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延續力和融合力,表現出多元一體、連綿不絕、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有人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視作一條大河,將文明的起源、傳承、發展連為一體,并將其比擬為河水的源、流、匯。中華文明始自涓徽,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發祥,如滿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謂“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澗成溪,沿民族交融交流互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不斷演進,是謂“流”;薈萃精華,兼濟天下,創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體系和科學文化藝術成果,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是謂“匯”。
—— 摘編自故宮博物院《何以中國》
【寫作題目】圍繞中華文明的傳承,自擬一個論題,并運用中國史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闡述清晰。)
【教你寫作】
先審題,明要求 提取信息,明確觀點
再讀材料,定信息 時空定位 中國古代
關系定位 中華文明的發展
后分析并論證 分析材料 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
論證觀點 用材料中的史實分別說明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創新
試答:論題: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當代中華文化復興的堅實基礎。
闡述: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呈現出自身道路的特點與風格。先秦時期是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兩漢以來,國人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懷,創造、熔鑄了燦爛的文化。中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近代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有積極意義,但也存在偏激的一面。繼承和發揚優秀中華文化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源泉。
總之,對中國傳統文化要釆取批判吸收、揚棄的態度。
選擇題突破
樣題透析
(2022·全國甲卷·27)康熙年間,多次令各地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
吸收學行兼優之士。開設明史館,召集文人編纂明史,還進行多部儒經傳注的修纂,
編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續華夏傳統 B.倡導疑古辨偽 C.弘揚程朱理學 D.保存歷史文獻
A
·考法
情境設置 康熙皇帝的求賢措施
聚焦考點 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
素養立意 歷史解釋
·解法
問題 要求 ①“上述措施”:明確措施內容; ②“主要目的”:思維主題
易錯 排查 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 疑古辨偽是對前世文獻資料的存疑考辯,與材料
內容不符
易錯 排查 C項不符合史實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等思想家對程朱理學
進行猛烈抨擊,因參加反清復明斗爭失敗后歸隱
山林,“舉薦山林隱逸”與弘揚程朱理學不符
D項不符合史實 清初實行文字獄,且開設明史館,修纂儒家傳注
過程中對不利于清朝思想控制的文章或著述均加
以銷毀,不利于歷史文獻的保存
合理 推論 由材料“令各地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
“召集文人編纂明史,還進行多部儒經傳注的修纂,編成《康熙字典》”可
知,雖然清廷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康熙帝通過吸納名仕鴻儒,修纂儒
經傳注,緩和了滿漢民族矛盾,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維護了自身的統治,
故選A項
(續表)
類題精練
1.(2022·浙江1月·2)孔子整理編訂的古代文化典籍《詩》《書》《禮》《樂》《易》
《春秋》,除《樂》毀于秦火,其他五部經典傳承至今,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
政治的理論基礎,也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下列關于五經的表述,不
正確的是( )。
A.漢武帝推崇儒學,設五經博士
B.《詩》奠定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礎
C.五經等儒學經典后來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
D.吐蕃松贊干布派貴族子弟到內地學習《詩》《書》
B
[解析] 《詩》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而《離騷》開創了浪漫主義文學先河,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漢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設置五經博士,《詩》《書》《禮》《易》和《春秋》成為經典,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隋唐科舉考試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明清八股取士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松贊干布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入國學學習《詩》《書》,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2.(2021·廣東·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
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 )。
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 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
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
A
[解析] 儒學強調“禮”,即社會等級秩序,A項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穿著蘊含的價值取向,并非科舉制,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人們穿著的差別和社會等級的存在,體現不出“固化”,且社會等級結構是士、農、工、商四級,材料只涉及庶民和生員,排除C項;市民、生員穿著禮儀的差異,說明市民文化并未突破禮制,排除D項。
創新衍練
[新情境]體育運動
1.(2022·北京市東城區一模)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中國
冰舞選手服裝設計的創意均出自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取其“可行、可望、可游、
可居的太平江山”畫意。這表明( )。
A.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包容性 B.中華文化不斷傳承與創新
C.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D.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
B
[解析] 根據材料“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中國冰舞選手服裝設計的創意均出自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可知,春晚舞蹈和冰舞選手的服裝設計均在繼承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故選B項;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傳統文化對其他民族文化能夠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不管是春晚舞蹈還是選手服裝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排除A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材料中的舞蹈、服裝等都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排除C項;以天下為己任強調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即以天下興衰治亂作為自己的責任,這與材料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無關,排除D項。
[新視角]聚焦變化
2.(2022·海南省高三學業水平診斷)據下表資料可知,唐代( )。
資料 出處
“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 晉朝陸翙《鄴中記》
“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南梁宗懔《荊楚歲時記》
“春暮越江邊,春陰寒食天。杏花香麥粥,柳絮伴秋千。” 唐代柳中庸《寒食戲贈》
“可憐時節足風情,杏子粥香如冷餳。” 唐代曹松《鐘陵寒食日郊外閑游》
A.貴族更加注重養生 B.傳承了傳統的節日習俗
C.節日賽詩活動流行 D.民間節日生活豐富多彩
B
[解析] 根據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代很重視寒食節,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兩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唐代傳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些習俗,故選B項;材料僅涉及多個時期寒食節的習俗,并沒有明確習俗的參與群體,故“貴族更加注重養生”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寒食節時的一些飲食習俗,并沒有明確節日賽詩活動,故“節日賽詩活動流行”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寒食節時的一些飲食習俗,并沒有明確民間節日的其他活動內容,故“民間節日生活豐富多彩”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3.(2022·山東菏澤二模)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工匠改造了傳自古印度的佛教圖像,
繪制了中國神仙世界的圖像,還吸收了古代波斯、古代希臘地區的圖像元素,真可謂
“一窟一世界”。這一現象( )。
A.最有可能發生在漢魏時期
B.說明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鑒的途徑
C.反映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D.體現出中華文明多元與統一并存
C
[解析] 本題以莫高窟圖像創設學習情境。據題意可知,莫高窟中的佛像受到古印度、古代波斯和古代希臘地區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很多外來因素,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故選C項;僅根據莫高窟佛像的特點不能判斷佛像開鑿的時間,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交流,沒有體現互惠互利的因素,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文明對外來文明的包容,沒有體現中華文明的多元與統一,排除D項。
[新視角]史學研究
4.(2022·山東濟寧期末)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個人修身、齊家發揮了重要
作用。據下表可知,古代家訓體現了( )。
內容 出處
“倍須謙恭退讓,不得恃賴我聲勢,作不公不法,攪擾官司,侵凌小民,使為鄉人所厭” [北宋]司馬光《與侄書》
“汝在郡,當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 [南宋]胡安國《與子寅書》
“判司比唐時,尤幸免笞箠;庭參亦何辱,負職乃可恥” [南宋]陸游《送子龍赴吉州掾》
A.淡泊名利的道德修養
B.由孝而忠的政治倫理
C.以民為本的人文關懷
D.篤實力行的實踐精神
[解析] 本題以古代中國家訓創設學習情境。根據材料“不得恃賴我聲勢,作不公不法,攪擾官司,侵凌小民,使為鄉人所厭”可知,司馬光告誡族人不得違反法律,欺壓百姓;“當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說明胡安國希望族人能夠認真勤勉,認真為百姓辦事;“庭參亦何辱,負職乃可恥”說明陸游希望子龍能夠為百姓踏實做事,不負職責,三則材料都體現了對百姓的人文關懷,故C項正確;胡安國主要強調的是勤勉,與道德修養無關,排除A項;三則材料主要體現的都是關心百姓的利益,與忠孝無關,排除B項;司馬光主要告誡族人不能欺凌百姓,與篤實力行的實踐精神無關,排除D項。
√第14講 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距今約1萬年前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北方草原等文化區,共同推動著以中原華夏族為核心的①    的中華文化逐漸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 面對大動蕩的時代,一大批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以挽救社會,“②    ”局面出現
漢朝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③    ,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 玄學盛行,佛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
唐朝 傳統儒學受到挑戰,但它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理論,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
宋朝 理學形成,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其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明朝 中后期心學興起,人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
明末清初 進步思想家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
清朝康乾雍時期 君主專制高度發展,④    鉗制思想,禁錮中華文化的發展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1.⑤    的民本思想
周公:“⑥    ”。孔子:“仁”“⑦    ”,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孟子:“⑧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萬物由道而產生;凸顯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2)荀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具有樸素的⑨    。
3.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張載、范仲淹、文天祥和顧炎武等人的思想體現了家國情懷。
4.天下為公,崇德尚賢
(1)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4)墨子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5.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
6.⑩   
太史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認為不同事物之間彼此配合達到平衡,才能產生新事物。孔子:“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
1.本土性: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根植于本土,形成了獨特的品格。
2.多樣性:中華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創造,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體現了文化的    。
3.    :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4.凝聚性:中華文化體現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質,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1.歷史價值: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    和精神動力。
2.現實價值:為中國社會的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五、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1.佛教傳入中國
(1)發展歷程
A.兩漢之際,    傳入中國。
B.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C.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    。
[基礎判斷]
1.中華傳統文化自始至終都有鮮明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中華文化的兼收并蓄表現為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  )
錯誤 【詳解】中華文化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這種兼收并蓄表現為構成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學對其他思想流派的吸收、對異域文化的吸取、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借鑒等。
2.宋代理學的形成表明了漢代儒學本身具有局限性。 (  )
正確 【詳解】傳統儒學充斥著倫理說教,卻缺乏治心的手段,不能對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釋和安慰,在思辨性和理論性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
3.明清之際批判思想針對理學進行了批判,徹底否定了儒學思想。 (  )
錯誤 【詳解】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針對理學束縛、君主專制制度的不合理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但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們只著眼于對黑暗現實的揭露,仍然沒有跳出傳統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因而,明清之際批判思想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儒學的批判與繼承。
4.民本思想在中國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實現,在于其存在著根本性的理論缺陷。 (  )
正確 【詳解】民本思想本質上是一種為君主專制服務的政治理論,以“治權在君”“貴賤有等”作為最基本的政治價值和制度原理。在封建時代,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模式過于依賴當權者的道德素質,不能切實保證其約束、監督和制衡最高權力的有效性,也妨礙了其執行的力度。
5.儒學不斷發展,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源于其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和推崇。 (  )
錯誤 【詳解】儒學成為傳統文化主流思想,主要得益于儒學能夠根據時代需要,不斷自我更新,積極接受和吸收外部的文化,適應了階級和時代發展的需求。
6.傳統文化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根植于久遠的傳統。 (  )
正確 【詳解】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禮作樂,孔子主張“仁者愛人”,管子認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等,都體現出以人為本思想根植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7.袁世凱“尊孔復古”引起新文化運動,儒學在新文化運動時期開始受到批判。 (  )
錯誤 【詳解】儒學在歷史上多次受到批判。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佛教、道教興盛,儒道佛三教并存,相互斗爭。明清之際,專制統治空前強化,思想家對程朱理學進行了批判。
[概念闡釋]
1.經世致用
經世致用,是指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經世致用”一詞由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提出。他們認為學習、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反對當時的偽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對后人影響很大。
  D.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2)影響:詩詞、書法、繪畫和建筑藝術,很多都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    的表達。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2.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
(1)表現:意大利人    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
(2)對中國的影響:    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幾何原本》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清政府任命    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
六、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對亞洲的影響
(1)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
(2)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    、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
(3)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    、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
(4)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15世紀,伴隨經貿往來,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
(5)      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2.對歐洲的影響
(1)8世紀以后,中國的    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紙的出現,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2)13世紀,    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騎士階層日漸衰落。
(3)    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4)歐洲人借鑒中國的活字印刷術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    ,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答案】①多元一體 ②百家爭鳴 ③尊崇儒術 ④文字獄 ⑤以人為本
⑥敬天保民 ⑦仁者愛人 ⑧仁政 ⑨唯物觀 ⑩和而不同 多樣性 包容性 連續性 思想源泉 佛教 本土化 注重境界 利瑪竇 徐光啟 湯若望 朝鮮 律令 鄭和下西洋 造紙術 火藥 指南針 宗教改革
  2.早期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相對于君本(國本)、官本而言的,是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這一發展過程。
3.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是指西方學術思想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通常指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兩個時期。
(1)明末清初:稱“西學東來”,因為那時西學對中學并未構成任何實質性的威脅。
(2)清末民初:西學傳入對中學構成了根本性的挑戰。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西學東漸”。
[視野拓展]
1.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16世紀
左右傳播到歐洲,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淵源,促進了歐洲近代文明的發展。
  2.佛教本土化的原因
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佛教在一定時期有利于鞏固統治,得到統治者的支持;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思想長時間交流與融合。
3.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向心力、凝聚力。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戰勝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文化中的剛健自強精神長期以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求真務實。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指導著人們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各種人際關系。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治國理政、安邦濟世的思想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
【培優磨尖課】
主觀題突破
層級一 信息提取: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特征
材料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儒學興起到西漢尊崇儒術再到宋明理學、明清時期“經世致用”的新儒學的歷史文化變遷,①最終形成了“以儒為宗”的中國古代意識形態。……②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其表現形式不盡相同,發生了內生性的演變,③但卻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續性,如崇尚和諧、愛好和平、天人合一、與人為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連續的。
——摘編自王永貴《文化自信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創新》
【提取信息】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特征。
【教你提取】
①→從儒學地位來看;
②→從不同時代內涵來看;
③→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續性來看。
試答:特征:以儒學為中心;具有不同的時代內涵;體現出中華文明的繼承性與創新性。
層級二 歷史解析:古代“民本思想”的意義
材料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民本”二字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中國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臻于成熟。孔子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認為民貴君輕;《荀子》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戰國之后,民本思想不斷得到充實與發展,到明清之際達到巔峰。
——摘編自丁偉民《論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現代借鑒意義》
【探究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意義。
【教你探究】
試答:意義: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并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是中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
層級三 開放寫作:中華文明的傳承
材料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延續力和融合力,表現出多元一體、連綿不絕、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有人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視作一條大河,將文明的起源、傳承、發展連為一體,并將其比擬為河水的源、流、匯。中華文明始自涓徽,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發祥,如滿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謂“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澗成溪,沿民族交融交流互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不斷演進,是謂“流”;薈萃精華,兼濟天下,創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體系和科學文化藝術成果,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是謂“匯”。
——摘編自故宮博物院《何以中國》
【寫作題目】圍繞中華文明的傳承,自擬一個論題,并運用中國史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闡述清晰。)
【教你寫作】
先審題,明要求 提取信息,明確觀點
再讀材料,定信息 時空定位 中國古代
關系定位 中華文明的發展
后分析 并論證 分析材料 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
論證觀點 用材料中的史實分別說明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創新
試答:論題: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當代中華文化復興的堅實基礎。
闡述: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呈現出自身道路的特點與風格。先秦時期是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兩漢以來,國人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懷,創造、熔鑄了燦爛的文化。中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近代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有積極意義,但也存在偏激的一面。繼承和發揚優秀中華文化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源泉。
總之,對中國傳統文化要釆取批判吸收、揚棄的態度。
【選擇題突破】
【樣題透析】
(2022·全國甲卷·27)康熙年間,多次令各地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開設明史館,召集文人編纂明史,還進行多部儒經傳注的修纂,編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續華夏傳統 B.倡導疑古辨偽
C.弘揚程朱理學 D.保存歷史文獻
情境設置 康熙皇帝的求賢措施
聚焦考點 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
素養立意 歷史解釋
問題 要求 ①“上述措施”:明確措施內容; ②“主要目的”:思維主題
易錯 排查 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 疑古辨偽是對前世文獻資料的存疑考辯,與材料內容不符
易錯 排查 C項不符合史實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等思想家對程朱理學進行猛烈抨擊,因參加反清復明斗爭失敗后歸隱山林,“舉薦山林隱逸”與弘揚程朱理學不符
D項不符合史實 清初實行文字獄,且開設明史館,修纂儒家傳注過程中對不利于清朝思想控制的文章或著述均加以銷毀,不利于歷史文獻的保存
合理 推論 由材料“令各地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召集文人編纂明史,還進行多部儒經傳注的修纂,編成《康熙字典》”可知,雖然清廷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康熙帝通過吸納名仕鴻儒,修纂儒經傳注,緩和了滿漢民族矛盾,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維護了自身的統治,故選A項
【類題精練】
1.(2022·浙江1月·2)孔子整理編訂的古代文化典籍《詩》《書》《禮》《樂》《易》《春秋》,除《樂》毀于秦火,其他五部經典傳承至今,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也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下列關于五經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漢武帝推崇儒學,設五經博士
B.《詩》奠定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礎
C.五經等儒學經典后來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
D.吐蕃松贊干布派貴族子弟到內地學習《詩》《書》
【答案】B
【解析】《詩》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而《離騷》開創了浪漫主義文學先河,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漢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設置五經博士,《詩》《書》《禮》《易》和《春秋》成為經典,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隋唐科舉考試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明清八股取士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松贊干布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入國學學習《詩》《書》,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2.(2021·廣東·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  )。
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
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
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
【答案】A
【解析】儒學強調“禮”,即社會等級秩序,A項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穿著蘊含的價值取向,并非科舉制,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人們穿著的差別和社會等級的存在,體現不出“固化”,且社會等級結構是士、農、工、商四級,材料只涉及庶民和生員,排除C項;市民、生員穿著禮儀的差異,說明市民文化并未突破禮制,排除D項。
【創新衍練】
[新情境]體育運動
1.(2022·北京市東城區一模)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中國冰舞選手服裝設計的創意均出自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畫意。這表明(  )。
A.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包容性
B.中華文化不斷傳承與創新
C.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D.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中國冰舞選手服裝設計的創意均出自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可知,春晚舞蹈和冰舞選手的服裝設計均在繼承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故選B項;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傳統文化對其他民族文化能夠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不管是春晚舞蹈還是選手服裝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排除A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材料中的舞蹈、服裝等都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排除C項;以天下為己任強調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即以天下興衰治亂作為自己的責任,這與材料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無關,排除D項。
[新視角]聚焦變化
2.(2022·海南省高三學業水平診斷)據下表資料可知,唐代(  )。
資料 出處
“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 晉朝陸翙《鄴中記》
“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南梁宗懔《荊楚歲時記》
“春暮越江邊,春陰寒食天。杏花香麥粥,柳絮伴秋千。” 唐代柳中庸《寒食戲贈》
“可憐時節足風情,杏子粥香如冷餳。” 唐代曹松《鐘陵寒食日郊外閑游》
A.貴族更加注重養生 B.傳承了傳統的節日習俗
C.節日賽詩活動流行 D.民間節日生活豐富多彩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代很重視寒食節,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兩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唐代傳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些習俗,故選B項;材料僅涉及多個時期寒食節的習俗,并沒有明確習俗的參與群體,故“貴族更加注重養生”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寒食節時的一些飲食習俗,并沒有明確節日賽詩活動,故“節日賽詩活動流行”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寒食節時的一些飲食習俗,并沒有明確民間節日的其他活動內容,故“民間節日生活豐富多彩”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3.(2022·山東菏澤二模)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工匠改造了傳自古印度的佛教圖像,繪制了中國神仙世界的圖像,還吸收了古代波斯、古代希臘地區的圖像元素,真可謂“一窟一世界”。這一現象(  )。
A.最有可能發生在漢魏時期
B.說明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鑒的途徑
C.反映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D.體現出中華文明多元與統一并存
【答案】 C
【解析】 本題以莫高窟圖像創設學習情境。據題意可知,莫高窟中的佛像受到古印度、古代波斯和古代希臘地區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很多外來因素,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故選C項;僅根據莫高窟佛像的特點不能判斷佛像開鑿的時間,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交流,沒有體現互惠互利的因素,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文明對外來文明的包容,沒有體現中華文明的多元與統一,排除D項。
[新視角]史學研究
4.(2022·山東濟寧期末)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個人修身、齊家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下表可知,古代家訓體現了(  )。
內容 出處
“倍須謙恭退讓,不得恃賴我聲勢,作不公不法,攪擾官司,侵凌小民,使為鄉人所厭” [北宋]司馬光《與侄書》
“汝在郡,當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 [南宋]胡安國《與子寅書》
“判司比唐時,尤幸免笞箠;庭參亦何辱,負職乃可恥” [南宋]陸游《送子龍赴吉州掾》
A.淡泊名利的道德修養 B.由孝而忠的政治倫理
C.以民為本的人文關懷 D.篤實力行的實踐精神
【答案】 C
【解析】 本題以古代中國家訓創設學習情境。根據材料“不得恃賴我聲勢,作不公不法,攪擾官司,侵凌小民,使為鄉人所厭”可知,司馬光告誡族人不得違反法律,欺壓百姓;“當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說明胡安國希望族人能夠認真勤勉,認真為百姓辦事;“庭參亦何辱,負職乃可恥”說明陸游希望子龍能夠為百姓踏實做事,不負職責,三則材料都體現了對百姓的人文關懷,故C項正確;胡安國主要強調的是勤勉,與道德修養無關,排除A項;三則材料主要體現的都是關心百姓的利益,與忠孝無關,排除B項;司馬光主要告誡族人不能欺凌百姓,與篤實力行的實踐精神無關,排除D項。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丰县| 瑞安市| 温宿县| 通道| 富裕县| 大方县| 弥勒县| 邯郸县| 镇坪县| 宁蒗| 武乡县| 嘉峪关市| 乡城县| 崇州市| 北宁市| 西充县| 郁南县| 尼木县| 龙泉市| 绥棱县| 通榆县| 福海县| 白水县| 甘泉县| 攀枝花市| 仁寿县| 乐陵市| 五寨县| 哈密市| 龙川县| 无锡市| 旬阳县| 庆安县| 吉隆县| 肇州县| 衡山县| 镇康县| 景洪市| 佛冈县| 广德县| 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