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3張PPT)第六單元 晚清時期——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第15講 兩次鴉片戰爭與列強侵略的加劇知識導圖階段特征1840~1901年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也是中國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時期,主要處于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政 治 西方發動了五次大的侵略戰爭,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民族危機日漸嚴重的情況下,農民階級發起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發起戊戌變法,中國在屈辱中逐漸向近代化邁進經 濟 隨著西方列強以商品輸出為主要形式的經濟侵略的加劇,中國逐步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洋務運動中創辦了大量近代企業,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中國開始向近代化邁進思 想 文 化 面對民族危機的加深, “天朝上國”思想受到沖擊;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向西方學習成為救亡圖存的主流;洋務派的“中體西用”、資產階級的維新思想等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續表)一、兩次鴉片戰爭(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1)西方資本主義不斷發展A.①__________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英國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B.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義國家把矛頭指向了中國。(2)中國封建社會的停滯:君主專制統治依舊頑固;②__________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科技落后;社會階級矛盾激化。工業革命小農經濟2.③__________(直接原因)(1)背景:外國鴉片商人逐年擴大對華鴉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林則徐前往廣州禁煙。(2)影響:向世界表明了中國禁煙的決心;英國認為中國禁煙措施損害了英國的利益,宣布對華發動戰爭。3.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結果及影響(1)過程: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懿律率軍發動侵略戰爭,清政府組織了抵抗。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④__________》,戰爭結束。虎門銷煙南京條約(2)結果: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條約 內容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 中國被迫割讓⑤________、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⑥__________等中英《虎門條約》(1843年) 中美《⑦__________》(1844年) 中法《黃埔條約》(1844年) 列強從中國獲得協定關稅、⑧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3)影響: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⑩__________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香港島五口通商望廈條約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鴉片戰爭(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原因(1)歷史遺留:英國等侵略者在鴉片戰爭中未能達到鴉片貿易合法化的目的。(2)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 __________。(3)直接原因:列強要求修約,被清政府拒絕。2.進程:1856年,英、法對中國發動戰爭→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兩國簽訂《 __________》→1860年8月,英法聯軍占領天津→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進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 __________》。中國市場天津條約北京條約3.結果: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條約 內容《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 ____________等大量權益;實現了鴉片貿易 ________中俄《 _________ 》《北京條約》 俄國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內河航行權合法化璦琿條約(三)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 ________________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二、開眼看世界1.背景: __________的失敗及《南京條約》的簽訂,充分反映了清朝統治階級高層的封閉、愚昧與腐朽。2.表現(1)林則徐在廣州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匯譯成《 ________》等書稿,供對外交涉時參考。(2)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 __________》一書。這部書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書中提出了“ 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3)徐繼畬的《 __________》,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鴉片戰爭四洲志海國圖志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瀛寰志略3.影響: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三、邊疆危機事件 背景 概況 結果 ____ ____收 復新疆 1864年,新疆地區少數 民族上層分子反對清政 府,形成內亂局面;英 國、法國、俄國、日本 加緊侵略中國 英國支持的浩罕 國軍事首領阿古 柏趁機入侵,占 領南疆和北疆部 分地區 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1878年2月,左宗棠收復新疆南北兩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 ______左宗棠建省事件 背景 概況 結果中法戰 爭 1883年8月,法國在控 制了越南后,把侵略矛 頭對準了中國 1884年8月,法軍 偷襲馬尾軍港, 炮毀福州造船 廠;同年,進攻 臺灣,當地軍民 在劉銘傳的領導 下,多次擊退法 軍 1885年3月,清軍在馮子材率領下取得 ____________;1885年6月,中法簽訂 __________,承認法國占領越南;1885年,臺灣建省鎮南關大捷越南條款(續表)四、甲午中日戰爭1.原因(1)日本蓄謀已久,通過 __________壯大了國力。(2)朝鮮發生農民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出兵。日本趁機出兵朝鮮。2.過程:豐島海戰、平壤戰役、 __________、威海衛戰役。3.結果:清軍戰敗,簽訂《 __________》。(1)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 __________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款2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明治維新黃海海戰馬關條約臺灣全島4.影響: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證明了 __________的破產。5.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1)概況:1895年5月至10月,臺灣義勇軍與黑旗軍一起,展開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重挫了日本占領軍。(2)意義: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斗爭,表明了臺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領的堅強意志。洋務運動五、瓜分中國的狂潮1.“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萬兩白銀“ ________”。2.瓜分狂潮(1)劃分勢力范圍:各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2)強占 ________:俄國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德國租膠州灣,英國租九龍,法國租廣州灣。(3)爭奪路礦權:列強還在中國大量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贖遼費租借地六、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1.借口:鎮壓 ________運動。2.經過(1)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 ________率領聯軍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發。(2)1900年6月,義和團和清軍在廊坊阻擊戰和天津保衛戰中沉重打擊了八國聯軍。7月,天津陷落。8月,北京失陷。義和團西摩爾3.結果:《 __________》的簽訂(1)背景: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繼續派兵侵略其他地方,俄軍趁機侵占中國東北;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 __________”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1900年12月,列強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2)《辛丑條約》的內容角度 內容 危害政治 懲辦“首禍諸臣”;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 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 清政府成為“ ____________”財政 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 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 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辛丑條約東南互保洋人的朝廷角度 內容 危害軍事 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 ________,中國人不得 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 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 隊 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3)影響:《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使館區(續表)[基礎判斷]1.關稅自主權的喪失是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之一。晚清到民國,西方列強利用關稅主權不斷加深對中國的侵略。近代中國關稅主權始終掌握在列強手中。( )錯誤【詳解】隨著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意識的覺醒,北洋政府統治以來,中國人民開始不屈不撓地為關稅自主而斗爭,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發起“改訂新約運動”,基本上實現了關稅自主。但關稅主權徹底收回是在新中國成立后。2.近代開放的通商口岸,全是清政府在列強武力脅迫下被迫開放的。( )錯誤【詳解】近代商埠有兩種性質,約開商埠和自開商埠,二者有本質的不同。約開商埠是在列強的武力威脅和外交訛詐下,按照不平等條約被迫開放的,列強在此設海關、劃租界、派領事;自開商埠主權自握,與西方國家平等貿易往來。由于受近代重商思想的影響,加上解決財政困難的需要,同時為了挽回利權,19世紀末期,清政府于交通便利之地主動開設商埠。3.鴉片戰爭后,列強獲取了在中國領土上駐兵的特權,開始在華駐軍。( )錯誤【詳解】駐兵的特權是在《辛丑條約》中明確規定的。但實際上自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就開始派遣軍隊進駐中國領土領海。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中國強租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同時大量派遣軍隊進駐這些地區。4.《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這意味著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列強開始對華進行資本輸出。( )錯誤【詳解】早在鴉片戰爭后,列強就開始了早期對華的資本輸出,在通商口岸開辦船塢和工廠。《馬關條約》的簽訂,反映了帝國主義國家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階段。5.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但國人民族意識、國家觀念的淡漠也是不能忽視的因素。( )正確【詳解】清政府的腐敗是甲午戰爭戰敗的根源,表現為缺乏必要的戰爭準備,軍備廢弛,頑固派的避戰自保等。但長期的專制獨裁統治,造成民眾民族意識的淡漠,民智未開,民心渙散。這與當時日本幾乎舉全國之力來進行戰爭形成鮮明的對比。6.鴉片戰爭后中國的自然經濟完全解體,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錯誤【詳解】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自然經濟解體存在地域的不平衡性,其解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盡管走向衰落解體,自然經濟在近代中國也一直占主導地位。[概念闡釋]1.“領事裁判權”“領事裁判權”指資本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也稱“治外法權”。列強對它的獲得說明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破壞。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指喪失了部分主權,而不是全部的獨立主權;“半封建”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內涵。3.“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來的。它的本意為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來尋求御侮強國之道,后來指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抵制西方——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這一思想后來成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源頭,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圖解歷史]1.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2.兩次鴉片戰爭[視野拓展]1.兩次鴉片戰爭推動中國傳統觀念轉變(1)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先進的中國人漸漸拋棄傳統的主觀主義和理想主義而轉向現實主義。(2)在夷夏觀方面,中國傳統的“貴華夏,賤夷狄”觀念逐漸被打破,開始向近代民族主義轉變,能夠正視西方在軍事、工業等方面的先進和中國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口號。(3)在本末觀方面,中國人開始拋棄工商末業的思想,鼓勵發展工商業,希望以此解決民生問題,維護國家利益。(4)在義利觀方面,雖然仍然提倡“義”,但對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義利并重、以義統利,鼓勵個人合法的求利行為。(5)在人才觀方面,為適應對外交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及發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視實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2.“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充分說明帝國主義在對外侵略的過程中,既勾結又斗爭,完全以自己的利益為轉移,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為交換條件。3.近代前期列強侵華的方式和趨勢(1)方式①經濟侵略: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輸出資本。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國的內政和外交。③文化侵略:在中國傳教、游歷等。④軍事控制:駐扎軍隊,控制京津。(2)趨勢①賠款數量越來越多。②割地面積越來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內地。④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到資本輸出為主。⑤侵華方式由直接侵華到“以華治華”。4.“東南互保”表現了東南地區當權的洋務派官員與西方列強合作抵制義和團運動的意向,它維護了列強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的利益,影響了東南各省人民反帝斗爭運動的發展。培優磨尖課主觀題突破選擇題突破主觀題突破層級一 信息提取:晚清邊疆危機出現的原因材料 清朝的“盛世邊疆”仍然存在著古代歷史條件局限下所難以克服的結構性矛盾。①邊疆內部及其中原內地之間仍然存在著歷史上形成的深刻隔閡,各區域社會形態差異較大,難以在經濟、文化層面形成緊密的整體,維系國家統一主要依靠統治階級的政治共識。②19世紀以后,清朝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維持衰退中的國內政治、經濟體系,保衛邊疆安全的能力和意愿必然逐漸低落。③無論是為防止已經內部化的邊疆矛盾再度激化,抑或是為杜絕外部新的邊疆矛盾產生,清政府采取的都是以“不變”求“穩定”的安全策略。④戰爭動亂及五口通商對東南沿海社會、經濟秩序的沖擊,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其所引起的連鎖反應迅速傳遍全國,新舊矛盾交織的邊疆地區,成為列強覬覦的薄弱環節。中國邊疆被完全卷入列強的全球地緣競爭之中,“宗藩體系”土崩瓦解,列強對中國邊疆的侵略呈現出從全面包圍,到逐次剝離,直至豆蔻瓜分的態勢。——摘編自李皛《全球化視角下的晚清邊疆危機》【提取信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邊疆危機出現的原因。【教你提取】①→從傳統邊疆治理的弊端來看;②→從晚清中央政府的權威來看;③→從晚清推行的邊疆政策來看;④→從戰爭動亂的影響沖擊來看。試答:原因:晚清中央政府權威下降;傳統邊疆治理政策存在一定弊端;受地理和歷史因素影響,邊疆與內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西方列強的侵略;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晚清推行消極的邊疆政策。層級二 歷史解析:對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社會變化的認識材料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曾國藩在家書和日記中多次痛斥英夷“性同犬羊”。……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他由于閱歷和觀察,卻頗知西人有“素重信義”的一面……《天津條約》作了明確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咸豐十年(1860年),設撫夷局于嘉興寺。……局設未久,即改稱總理衙門。名稱的交換,反映了天朝大國觀念遭到打擊而動搖的事實。——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 1854年和1856年,英法援引中美《望廈條約》,并以片面最惠國待遇為依據,兩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均被清王朝以“萬年和約”不得更改為由拒絕。……面對教堂以中法《北京條約》第6款“并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為護符,任意侵占土地、私購民房的不法行為,張之洞以《萬國公法》和1884年美國議院所刊的《各國交涉政書》為依據,予以駁斥。——摘編自王姍萍《張之洞與中國法律的近代轉型》【探究問題】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變化談談你的認識。【教你探究】試答:變化:部分官僚士大夫由蔑視西方人到承認西方人的文明;官方公文用“洋”取代“夷”來稱呼西方人;將處理對外事務的機構由撫夷局改為總理衙門;由不熟悉近代國際規則到利用近代國際法維護國家權益;清王朝逐步融入近代國際關系體系。認識:這些變化反映了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化;客觀上反映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國應積極融入世界、了解世界,要具有全球視野。層級三 開放寫作:評述“1793年馬戛爾尼對中國的出使是一場鴨同雞的對話”材料 易強在《帝國即將崩潰:西方視角下的晚清圖景》中說,1793年馬戛爾尼對中國的出使是一場鴨同雞的對話。這種結果的出現,有的認為是馬戛爾尼與清政府之間的“禮儀之爭”導致的,但是即便馬戛爾尼同意給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乾隆皇帝也不會同意英國人提出的在中國增加通商口岸、在北京設置倉庫等方面的請求,因為在中國的統治者看來,與增加通商口岸、在北京設置外國使館等事項帶來的好處相比,它們對統治秩序帶來的沖擊或負面影響更為突出。也有的人認為是兩國歷史與國情完全不同造成的。作為大西洋島國的英國,其空間與物產有限,其文化重海洋而好動,熱衷擴張、推崇貿易,又因重視貿易而講究平等,中國則地大物博,重農輕商,認為生產是唯一能創造價值的工作,其文化重土地而好靜,主張內斂,不喜擴張,且歷經千年,周邊小國紛紛臣服,“天朝上國”心態已成,再難平等看待其他國家。【寫作題目】閱讀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1793年馬戛爾尼對中國的出使是一場鴨同雞的對話”這一觀點。(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教你寫作】先審題,明觀點 提取信息,明確觀點再讀材料,定信息 時空定位 清代關系定位 對外關系后分析并論證 分析材料 材料揭示了中英之間的差異論證觀點 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說明試答:“1793年馬戛爾尼對中國的出使是一場鴨同雞的對話”觀點正確。政治英國:代議制民主、君主立憲;中國:專制政體。經濟英國:開始工業革命,要求對外擴張,建立世界市場;中國:自然經濟占主體,封閉保守。思想英國:自由、民主、平等理念深入人心;中國:等級觀念濃厚,夜郎自大心理。選擇題突破樣題透析(2022·全國甲卷·28)1846年,上海的進口貨值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減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雖有回升,但極不穩定,一直到1854年還沒有恢復到1845年的水平。這可用于說明,進口貨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B.導致西方商品傾銷重心轉移C.促使傳統手工業的恢復 D.成為列強進一步侵華的借口D·考法情境設置 上海的進口貨值聚焦考點 鴉片戰爭影響素養立意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解法問題 要求 “進口貨值的下降”導致的結果:思維主題易錯 排查 A項不符合史實 西方列強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經濟的解體B項不符合史實 鴉片戰爭后上海逐漸取代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西方商品傾銷重心并未轉移C項不符合史實 鴉片戰爭后西方的工業制成品涌入中國市場,沖擊中國傳統手工業的發展合理 推論 由材料1846~1854年上海的進口貨值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雖然鴉片戰爭后上海開埠通商,但進口貨值不斷下降,使得列強認為中 國市場尚未全面打開,進而成為進一步侵華的借口,故選D項類題精練1.(2022·北京·7)1898年,英國發出照會,要求清政府“確切保證不將揚子江(注:長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義讓予他國”。清政府答復稱:“查揚子江沿岸地方均屬中國要地,中國斷不讓予或租給他國。”這意味著( )。A.英國將長江流域辟為殖民地 B.長江流域成為英國勢力范圍C.“門戶開放”政策宣告失敗 D.清政府成功維護了主權完整B[解析] 據材料“中國斷不讓予或租給他國”可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為了防止其他列強染指長江流域,英國發出照會,清政府的答復實際上承認長江流域為英國之勢力范圍,故選B項;殖民地是指受宗主國的經濟剝削、文化入侵與政治奴役的國家和地區,由于中國人民的反抗,中國沒有成為列強的殖民地,排除A項;“門戶開放”政策指1899年美國在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和已經獲得的特權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成功”說法錯誤,排除D項。2.(2022·山東濰坊3月測評)1853年,馬克思寫道:“在英國的武力面前,清王朝的權威倒下,成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與文明世界隔絕的野蠻和密封被侵犯了,而開放則達成了。”該觀點揭示了( )A.清政府與世界發展潮流背道而馳B.清朝中央權力的不斷下移C.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雙重影響D.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本性C[解析] 材料所述為馬克思對鴉片戰爭的評價,從“清王朝的權威倒下,成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與文明世界隔絕的野蠻和密封被侵犯了,而開放則達成了”可知,馬克思認為鴉片戰爭一方面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另一方面使得中國融入到世界文明之中,C項正確;清朝中央權力的不斷下移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排除B項;近代中國逐漸融入世界,排除A項;“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本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創新衍練[新情境]歷史圖片1.(2022·山東高三大聯考)圖1是《點石齋畫報》上刊登的關于牙山戰役的圖畫,它是對戰斗宏大場面的全景再現。圖2來自1894年在日本出版的《日清戰爭畫報》,圖中上方矩形文字框中寫道:“大島旅團的士兵英勇奮戰,將牙山的清軍駐兵打得潰不成軍。”這兩幅圖片( )。DA.說明中日兩國均在前線派駐記者B.說明牙山之戰真實歷史無從考證C.為了解甲午戰爭提供了可信史料D.為研究甲午戰爭提供了獨特視角[解析]《點石齋畫報》和《日清戰爭畫報》對牙山戰役均有關注,這為研究甲午中日戰爭提供了從大眾報刊觀察中日戰爭這種比較獨特的視角,故選D項;畫報是作為一種大眾傳媒存在的,其繪制的圖畫屬于二手史料,不是兩國前線派駐記者繪制的,所以不能據此說明中日均在前線派駐了記者,排除A項;兩個畫報對牙山戰役有不同的描繪,是由于它們分屬不同的國家,受到本國輿論影響的程度很高,所以帶有主觀性,但并不能據此就說牙山之戰的真實歷史無從考證,排除B項;畫報屬于二手史料且帶有主觀性,還需其他史料加以驗證才可以說明其真實性,排除C項。[新視角]聚焦變化2.(2023·山東濟南期中)《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并未在國內公布頒行,條約文本一直存放在兩廣總督衙門,當時連清朝辦理“夷務”的官員都“未見其文”,社會各界對條約的具體內容更是缺乏了解。這( )。A.揭示了鴉片戰爭的敗因B.說明各界對條約內容漠不關心C.反映了國人的愚昧無知D.表明晚清仍具有天朝上國觀念D[解析] 據材料“《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并未在國內公布頒行,條約文本一直存放在兩廣總督衙門,當時連清朝辦理‘夷務’的官員都‘未見其文’,社會各界對條約的具體內容更是缺乏了解”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政府對條約相當輕視,并不愿正視,也不想認真執行,這表明清政府愚昧無知,維護其原有的天朝上國外交,不了解近代外交形式,故選D項;根據材料可知,是清政府刻意隱瞞條約內容,與鴉片戰爭的失敗原因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清政府并未在國內公布頒行,條約文本一直存放在兩廣總督衙門”可知,社會各界對條約的具體內容缺乏了解,而不是不關心,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清政府未曾公布條約內容導致國人對其缺乏了解,所以不能得出國人愚昧無知的結論,排除C項。3.(2022·山東德州三模)徐繼畬認為西方并非“但知貿易,無他技能”,而是科學昌明、繁榮富強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國,西方不僅經濟繁榮,且文教制度完備。這表明他( )。A.要求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B.認識到洋務運動的不足C.主張變革中國政治制度 D.初步摒棄傳統華夷觀念D[解析] “西方并非‘但知貿易,無他技能’”說明徐繼畬認為西方社會并非只是貿易發達,而是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國,這說明他開始摒棄傳統華夷觀念,故選D項;“西方不僅經濟繁榮,且文教制度完備”是徐繼畬對西方的看法,并不能說明他要以此來改造中國,排除A項;徐繼畬是洋務運動之前的人物,排除B項;“西方并非‘但知貿易,無他技能’”是徐繼畬的觀點,但他并未明確主張變革中國政治制度,排除C項。[新視角]史學研究4.(2023·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高三上期初)下圖是1894年刊登于《倫敦新聞畫報》上的漫畫作品《日本小武士挑戰中國巨人》。畫面中,日本武士矮小、機警,正挑戰強悍勇武的中國巨人,西方人則站在梯子上遠遠觀望。該漫畫( )。DA.是研究古代中國漫畫歷史的第一手史料B.全面客觀反映了當時中日兩國實力對比C.真實反映了當時作者對戰爭結果的預判D.側面揭示了戰爭爆發時西方國家的立場[解析] 根據材料“1894年”“日本小武士挑戰中國巨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漫畫描繪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此漫畫刊登在《倫敦新聞畫報》上,漫畫中西方人站在梯子上遠遠觀望中日爭斗,反映出戰爭爆發時西方國家的觀望、默許的立場,故選D項;材料漫畫屬于近代英國漫畫,不能作為研究古代中國漫畫的史料,排除A項;漫畫中日本武士矮小機警,中國巨人強悍勇武,但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逐漸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相較于清朝后期的中國,并非如圖中所示那般弱小,故漫畫并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出兩國實力,排除B項;漫畫中的西方國家正在一旁觀望,并不確定戰爭結果,排除C項。第15講 兩次鴉片戰爭與列強侵略的加劇知識導圖階段特征1840~1901年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也是中國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時期,主要處于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政治 西方發動了五次大的侵略戰爭,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民族危機日漸嚴重的情況下,農民階級發起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發起戊戌變法,中國在屈辱中逐漸向近代化邁進經濟 隨著西方列強以商品輸出為主要形式的經濟侵略的加劇,中國逐步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洋務運動中創辦了大量近代企業,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中國開始向近代化邁進思想文化 面對民族危機的加深, “天朝上國”思想受到沖擊;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向西方學習成為救亡圖存的主流;洋務派的“中體西用”、資產階級的維新思想等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一、兩次鴉片戰爭(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1)西方資本主義不斷發展A.① 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英國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B.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義國家把矛頭指向了中國。(2)中國封建社會的停滯:君主專制統治依舊頑固;② 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科技落后;社會階級矛盾激化。 2.③ (直接原因) (1)背景:外國鴉片商人逐年擴大對華鴉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林則徐前往廣州禁煙。(2)影響:向世界表明了中國禁煙的決心;英國認為中國禁煙措施損害了英國的利益,宣布對華發動戰爭。3.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結果及影響(1)過程: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懿律率軍發動侵略戰爭,清政府組織了抵抗。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④ 》,戰爭結束。 (2)結果: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條約 內容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 中國被迫割讓⑤ 、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⑥ 等 中英《虎門條約》(1843年) 中美《⑦ 》(1844年) 中法《黃埔條約》(1844年) 列強從中國獲得協定關稅、⑧ 、⑨ 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 (3)影響: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⑩ 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原因(1)歷史遺留:英國等侵略者在鴉片戰爭中未能達到鴉片貿易合法化的目的。(2)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 。 (3)直接原因:列強要求修約,被清政府拒絕。2.進程:1856年,英、法對中國發動戰爭→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兩國簽訂《 》→1860年8月,英法聯軍占領天津→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進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 》。 3.結果: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條約 內容《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 等大量權益;實現了鴉片貿易 中俄《 》《北京條約》 俄國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 (三)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 社會。 二、開眼看世界1.背景: 的失敗及《南京條約》的簽訂,充分反映了清朝統治階級高層的封閉、愚昧與腐朽。 2.表現(1)林則徐在廣州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匯譯成《 》等書稿,供對外交涉時參考。 (2)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 》一書。這部書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書中提出了“ ”的思想。 (3)徐繼畬的《 》,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響: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基礎判斷]1.關稅自主權的喪失是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之一。晚清到民國,西方列強利用關稅主權不斷加深對中國的侵略。近代中國關稅主權始終掌握在列強手中。 ( )錯誤 【詳解】隨著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意識的覺醒,北洋政府統治以來,中國人民開始不屈不撓地為關稅自主而斗爭,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發起“改訂新約運動”,基本上實現了關稅自主。但關稅主權徹底收回是在新中國成立后。2.近代開放的通商口岸,全是清政府在列強武力脅迫下被迫開放的。 ( )錯誤 【詳解】近代商埠有兩種性質,約開商埠和自開商埠,二者有本質的不同。約開商埠是在列強的武力威脅和外交訛詐下,按照不平等條約被迫開放的,列強在此設海關、劃租界、派領事;自開商埠主權自握,與西方國家平等貿易往來。由于受近代重商思想的影響,加上解決財政困難的需要,同時為了挽回利權,19世紀末期,清政府于交通便利之地主動開設商埠。3.鴉片戰爭后,列強獲取了在中國領土上駐兵的特權,開始在華駐軍。 ( )錯誤 【詳解】駐兵的特權是在《辛丑條約》中明確規定的。但實際上自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就開始派遣軍隊進駐中國領土領海。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中國強租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同時大量派遣軍隊進駐這些地區。4.《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這意味著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列強開始對華進行資本輸出。 ( )錯誤 【詳解】早在鴉片戰爭后,列強就開始了早期對華的資本輸出,在通商口岸開辦船塢和工廠。《馬關條約》的簽訂,反映了帝國主義國家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階段。5.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但國人民族意識、國家觀念的淡漠也是不能忽視的因素。 ( )正確 【詳解】清政府的腐敗是甲午戰爭戰敗的根源,表現為缺乏必要的戰爭準備,軍備廢弛,頑固派的避戰自保等。但長期的專制獨裁統治,造成民眾民族意識的淡漠,民智未開,民心渙散。這與當時日本幾乎舉全國之力來進行戰爭形成鮮明的對比。6.鴉片戰爭后中國的自然經濟完全解體,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 )錯誤 【詳解】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自然經濟解體存在地域的不平衡性,其解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盡管走向衰落解體,自然經濟在近代中國也一直占主導地位。[概念闡釋]1.“領事裁判權”“領事裁判權”指資本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也稱“治外法權”。列強對它的獲得說明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破壞。三、邊疆危機事件 背景 概況 結果收復新疆 1864年,新疆地區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反對清政府,形成內亂局面;英國、法國、俄國、日本加緊侵略中國 英國支持的浩罕國軍事首領阿古柏趁機入侵,占領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 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1878年2月,左宗棠收復新疆南北兩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 中法戰爭 1883年8月,法國在控制了越南后,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 1884年8月,法軍偷襲馬尾軍港,炮毀福州造船廠;同年,進攻臺灣,當地軍民在劉銘傳的領導下,多次擊退法軍 1885年3月,清軍在馮子材率領下取得 ;1885年6月,中法簽訂 ,承認法國占領越南;1885年,臺灣建省 四、甲午中日戰爭1.原因(1)日本蓄謀已久,通過 壯大了國力。 (2)朝鮮發生農民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出兵。日本趁機出兵朝鮮。2.過程:豐島海戰、平壤戰役、 、威海衛戰役。 3.結果:清軍戰敗,簽訂《 》。 (1)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 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款2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4.影響: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證明了 的破產。 5.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1)概況:1895年5月至10月,臺灣義勇軍與黑旗軍一起,展開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重挫了日本占領軍。(2)意義: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斗爭,表明了臺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領的堅強意志。五、瓜分中國的狂潮1.“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萬兩白銀“ ”。 2.瓜分狂潮(1)劃分勢力范圍:各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2)強占 :俄國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德國租膠州灣,英國租九龍,法國租廣州灣。 (3)爭奪路礦權:列強還在中國大量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六、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1.借口:鎮壓 運動。 2.經過(1)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 率領聯軍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發。 (2)1900年6月,義和團和清軍在廊坊阻擊戰和天津保衛戰中沉重打擊了八國聯軍。7月,天津陷落。8月,北京失陷。3.結果:《 》的簽訂 (1)背景: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繼續派兵侵略其他地方,俄軍趁機侵占中國東北;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 ”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1900年12月,列強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 (2)《辛丑條約》的內容角度 內容 危害政治 懲辦“首禍諸臣”;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 清政府成為“ ” 財政 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 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軍事 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 ,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 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3)影響:《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答案】①工業革命 ②小農經濟 ③虎門銷煙 ④南京條約 ⑤香港島 ⑥五口通商 ⑦望廈條約 ⑧領事裁判權 ⑨片面最惠國待遇 ⑩鴉片戰爭 中國市場 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內河航行權 合法化 璦琿條約半殖民地半封建 鴉片戰爭 四洲志 海國圖志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瀛寰志略 左宗棠 建省 鎮南關大捷 越南條款 明治維新 黃海海戰 馬關條約 臺灣全島 洋務運動 贖遼費 租借地 義和團 西摩爾 辛丑條約 東南互保 洋人的朝廷 使館區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指喪失了部分主權,而不是全部的獨立主權;“半封建”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內涵。3.“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來的。它的本意為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來尋求御侮強國之道,后來指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抵制西方——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這一思想后來成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源頭,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圖解歷史]1.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2.兩次鴉片戰爭[視野拓展]1.兩次鴉片戰爭推動中國傳統觀念轉變(1)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先進的中國人漸漸拋棄傳統的主觀主義和理想主義而轉向現實主義。(2)在夷夏觀方面,中國傳統的“貴華夏,賤夷狄”觀念逐漸被打破,開始向近代民族主義轉變,能夠正視西方在軍事、工業等方面的先進和中國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口號。(3)在本末觀方面,中國人開始拋棄工商末業的思想,鼓勵發展工商業,希望以此解決民生問題,維護國家利益。(4)在義利觀方面,雖然仍然提倡“義”,但對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義利并重、以義統利,鼓勵個人合法的求利行為。(5)在人才觀方面,為適應對外交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及發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視實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2.“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充分說明帝國主義在對外侵略的過程中,既勾結又斗爭,完全以自己的利益為轉移,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為交換條件。3.近代前期列強侵華的方式和趨勢(1)方式①經濟侵略: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輸出資本。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國的內政和外交。③文化侵略:在中國傳教、游歷等。④軍事控制:駐扎軍隊,控制京津。(2)趨勢①賠款數量越來越多。②割地面積越來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內地。④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到資本輸出為主。⑤侵華方式由直接侵華到“以華治華”。4.“東南互保”表現了東南地區當權的洋務派官員與西方列強合作抵制義和團運動的意向,它維護了列強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的利益,影響了東南各省人民反帝斗爭運動的發展。【培優磨尖課】主觀題突破層級一 信息提取:晚清邊疆危機出現的原因材料 清朝的“盛世邊疆”仍然存在著古代歷史條件局限下所難以克服的結構性矛盾。①邊疆內部及其中原內地之間仍然存在著歷史上形成的深刻隔閡,各區域社會形態差異較大,難以在經濟、文化層面形成緊密的整體,維系國家統一主要依靠統治階級的政治共識。②19世紀以后,清朝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維持衰退中的國內政治、經濟體系,保衛邊疆安全的能力和意愿必然逐漸低落。③無論是為防止已經內部化的邊疆矛盾再度激化,抑或是為杜絕外部新的邊疆矛盾產生,清政府采取的都是以“不變”求“穩定”的安全策略。④戰爭動亂及五口通商對東南沿海社會、經濟秩序的沖擊,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其所引起的連鎖反應迅速傳遍全國,新舊矛盾交織的邊疆地區,成為列強覬覦的薄弱環節。中國邊疆被完全卷入列強的全球地緣競爭之中,“宗藩體系”土崩瓦解,列強對中國邊疆的侵略呈現出從全面包圍,到逐次剝離,直至豆蔻瓜分的態勢。——摘編自李皛《全球化視角下的晚清邊疆危機》【提取信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邊疆危機出現的原因。【教你提取】①→從傳統邊疆治理的弊端來看;②→從晚清中央政府的權威來看;③→從晚清推行的邊疆政策來看;④→從戰爭動亂的影響沖擊來看。試答:原因:晚清中央政府權威下降;傳統邊疆治理政策存在一定弊端;受地理和歷史因素影響,邊疆與內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西方列強的侵略;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晚清推行消極的邊疆政策。層級二 歷史解析:對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社會變化的認識材料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曾國藩在家書和日記中多次痛斥英夷“性同犬羊”。……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他由于閱歷和觀察,卻頗知西人有“素重信義”的一面……《天津條約》作了明確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咸豐十年(1860年),設撫夷局于嘉興寺。……局設未久,即改稱總理衙門。名稱的交換,反映了天朝大國觀念遭到打擊而動搖的事實。——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 1854年和1856年,英法援引中美《望廈條約》,并以片面最惠國待遇為依據,兩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均被清王朝以“萬年和約”不得更改為由拒絕。……面對教堂以中法《北京條約》第6款“并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為護符,任意侵占土地、私購民房的不法行為,張之洞以《萬國公法》和1884年美國議院所刊的《各國交涉政書》為依據,予以駁斥。——摘編自王姍萍《張之洞與中國法律的近代轉型》【探究問題】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變化談談你的認識。【教你探究】試答:變化:部分官僚士大夫由蔑視西方人到承認西方人的文明;官方公文用“洋”取代“夷”來稱呼西方人;將處理對外事務的機構由撫夷局改為總理衙門;由不熟悉近代國際規則到利用近代國際法維護國家權益;清王朝逐步融入近代國際關系體系。認識:這些變化反映了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化;客觀上反映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國應積極融入世界、了解世界,要具有全球視野。層級三 開放寫作:評述“1793年馬戛爾尼對中國的出使是一場鴨同雞的對話”材料 易強在《帝國即將崩潰:西方視角下的晚清圖景》中說,1793年馬戛爾尼對中國的出使是一場鴨同雞的對話。這種結果的出現,有的認為是馬戛爾尼與清政府之間的“禮儀之爭”導致的,但是即便馬戛爾尼同意給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乾隆皇帝也不會同意英國人提出的在中國增加通商口岸、在北京設置倉庫等方面的請求,因為在中國的統治者看來,與增加通商口岸、在北京設置外國使館等事項帶來的好處相比,它們對統治秩序帶來的沖擊或負面影響更為突出。也有的人認為是兩國歷史與國情完全不同造成的。作為大西洋島國的英國,其空間與物產有限,其文化重海洋而好動,熱衷擴張、推崇貿易,又因重視貿易而講究平等,中國則地大物博,重農輕商,認為生產是唯一能創造價值的工作,其文化重土地而好靜,主張內斂,不喜擴張,且歷經千年,周邊小國紛紛臣服,“天朝上國”心態已成,再難平等看待其他國家。【寫作題目】閱讀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1793年馬戛爾尼對中國的出使是一場鴨同雞的對話”這一觀點。(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教你寫作】先審題,明觀點 提取信息,明確觀點再讀材料,定信息 時空定位 清代關系定位 對外關系后分析 并論證 分析材料 材料揭示了中英之間的差異論證觀點 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說明試答:“1793年馬戛爾尼對中國的出使是一場鴨同雞的對話”觀點正確。政治英國:代議制民主、君主立憲;中國:專制政體。經濟英國:開始工業革命,要求對外擴張,建立世界市場;中國:自然經濟占主體,封閉保守。思想英國:自由、民主、平等理念深入人心;中國:等級觀念濃厚,夜郎自大心理。【選擇題突破】【樣題透析】(2022·全國甲卷·28)1846年,上海的進口貨值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減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雖有回升,但極不穩定,一直到1854年還沒有恢復到1845年的水平。這可用于說明,進口貨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經濟的解體B.導致西方商品傾銷重心轉移C.促使傳統手工業的恢復D.成為列強進一步侵華的借口情境設置 上海的進口貨值聚焦考點 鴉片戰爭影響素養立意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問題 要求 “進口貨值的下降”導致的結果:思維主題易錯 排查 A項不符合史實 西方列強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經濟的解體B項不符合史實 鴉片戰爭后上海逐漸取代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西方商品傾銷重心并未轉移C項不符合史實 鴉片戰爭后西方的工業制成品涌入中國市場,沖擊中國傳統手工業的發展合理 推論 由材料1846~1854年上海的進口貨值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雖然鴉片戰爭后上海開埠通商,但進口貨值不斷下降,使得列強認為中國市場尚未全面打開,進而成為進一步侵華的借口,故選D項【類題精練】1.(2022·北京·7)1898年,英國發出照會,要求清政府“確切保證不將揚子江(注:長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義讓予他國”。清政府答復稱:“查揚子江沿岸地方均屬中國要地,中國斷不讓予或租給他國。”這意味著( )。A.英國將長江流域辟為殖民地B.長江流域成為英國勢力范圍C.“門戶開放”政策宣告失敗D.清政府成功維護了主權完整【答案】B【解析】據材料“中國斷不讓予或租給他國”可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為了防止其他列強染指長江流域,英國發出照會,清政府的答復實際上承認長江流域為英國之勢力范圍,故選B項;殖民地是指受宗主國的經濟剝削、文化入侵與政治奴役的國家和地區,由于中國人民的反抗,中國沒有成為列強的殖民地,排除A項;“門戶開放”政策指1899年美國在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和已經獲得的特權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成功”說法錯誤,排除D項。2.(2022·山東濰坊3月測評)1853年,馬克思寫道:“在英國的武力面前,清王朝的權威倒下,成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與文明世界隔絕的野蠻和密封被侵犯了,而開放則達成了。”該觀點揭示了( )。A.清政府與世界發展潮流背道而馳B.清朝中央權力的不斷下移C.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雙重影響D.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本性【答案】 C【解析】 材料所述為馬克思對鴉片戰爭的評價,從“清王朝的權威倒下,成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與文明世界隔絕的野蠻和密封被侵犯了,而開放則達成了”可知,馬克思認為鴉片戰爭一方面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另一方面使得中國融入到世界文明之中,C項正確;清朝中央權力的不斷下移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排除B項;近代中國逐漸融入世界,排除A項;“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本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創新衍練】[新情境]歷史圖片1.(2022·山東高三大聯考)圖1是《點石齋畫報》上刊登的關于牙山戰役的圖畫,它是對戰斗宏大場面的全景再現。圖2來自1894年在日本出版的《日清戰爭畫報》,圖中上方矩形文字框中寫道:“大島旅團的士兵英勇奮戰,將牙山的清軍駐兵打得潰不成軍。”這兩幅圖片( )。A.說明中日兩國均在前線派駐記者B.說明牙山之戰真實歷史無從考證C.為了解甲午戰爭提供了可信史料D.為研究甲午戰爭提供了獨特視角【答案】 D【解析】 《點石齋畫報》和《日清戰爭畫報》對牙山戰役均有關注,這為研究甲午中日戰爭提供了從大眾報刊觀察中日戰爭這種比較獨特的視角,故選D項;畫報是作為一種大眾傳媒存在的,其繪制的圖畫屬于二手史料,不是兩國前線派駐記者繪制的,所以不能據此說明中日均在前線派駐了記者,排除A項;兩個畫報對牙山戰役有不同的描繪,是由于它們分屬不同的國家,受到本國輿論影響的程度很高,所以帶有主觀性,但并不能據此就說牙山之戰的真實歷史無從考證,排除B項;畫報屬于二手史料且帶有主觀性,還需其他史料加以驗證才可以說明其真實性,排除C項。[新視角]聚焦變化2.(2023·山東濟南期中)《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并未在國內公布頒行,條約文本一直存放在兩廣總督衙門,當時連清朝辦理“夷務”的官員都“未見其文”,社會各界對條約的具體內容更是缺乏了解。這( )。A.揭示了鴉片戰爭的敗因B.說明各界對條約內容漠不關心C.反映了國人的愚昧無知D.表明晚清仍具有天朝上國觀念【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并未在國內公布頒行,條約文本一直存放在兩廣總督衙門,當時連清朝辦理‘夷務’的官員都‘未見其文’,社會各界對條約的具體內容更是缺乏了解”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政府對條約相當輕視,并不愿正視,也不想認真執行,這表明清政府愚昧無知,維護其原有的天朝上國外交,不了解近代外交形式,故選D項;根據材料可知,是清政府刻意隱瞞條約內容,與鴉片戰爭的失敗原因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清政府并未在國內公布頒行,條約文本一直存放在兩廣總督衙門”可知,社會各界對條約的具體內容缺乏了解,而不是不關心,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清政府未曾公布條約內容導致國人對其缺乏了解,所以不能得出國人愚昧無知的結論,排除C項。3.(2022·山東德州三模)徐繼畬認為西方并非“但知貿易,無他技能”,而是科學昌明、繁榮富強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國,西方不僅經濟繁榮,且文教制度完備。這表明他( )。A.要求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B.認識到洋務運動的不足C.主張變革中國政治制度 D.初步摒棄傳統華夷觀念【答案】 D【解析】 “西方并非‘但知貿易,無他技能’”說明徐繼畬認為西方社會并非只是貿易發達,而是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國,這說明他開始摒棄傳統華夷觀念,故選D項;“西方不僅經濟繁榮,且文教制度完備”是徐繼畬對西方的看法,并不能說明他要以此來改造中國,排除A項;徐繼畬是洋務運動之前的人物,排除B項;“西方并非‘但知貿易,無他技能’”是徐繼畬的觀點,但他并未明確主張變革中國政治制度,排除C項。[新視角]史學研究4.(2023·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高三上期初)右圖是1894年刊登于《倫敦新聞畫報》上的漫畫作品《日本小武士挑戰中國巨人》。畫面中,日本武士矮小、機警,正挑戰強悍勇武的中國巨人,西方人則站在梯子上遠遠觀望。該漫畫( )。A.是研究古代中國漫畫歷史的第一手史料B.全面客觀反映了當時中日兩國實力對比C.真實反映了當時作者對戰爭結果的預判D.側面揭示了戰爭爆發時西方國家的立場【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894年”“日本小武士挑戰中國巨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漫畫描繪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此漫畫刊登在《倫敦新聞畫報》上,漫畫中西方人站在梯子上遠遠觀望中日爭斗,反映出戰爭爆發時西方國家的觀望、默許的立場,故選D項;材料漫畫屬于近代英國漫畫,不能作為研究古代中國漫畫的史料,排除A項;漫畫中日本武士矮小機警,中國巨人強悍勇武,但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逐漸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相較于清朝后期的中國,并非如圖中所示那般弱小,故漫畫并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出兩國實力,排除B項;漫畫中的西方國家正在一旁觀望,并不確定戰爭結果,排除C項。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學案)第15講 兩次鴉片戰爭與列強侵略的加劇.docx 第15講 兩次鴉片戰爭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課件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