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6張PPT)第六部分 現代世界第十八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兩次世界大戰與國際秩序的變動第42講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知識導圖階段特征本單元講述的是兩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兩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形成。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結束,以雅爾塔體系為代表的國際秩序形成。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探索: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在列寧和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工業化、農業集體化進行了艱難探索和偉大實踐,取得了巨大成就。亞非拉地區民族民主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運動創造了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亞非拉地區掀起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雖然這些地區的運動大多未能取得最終勝利,但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產生了重要影響,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一、第一次世界大戰1.背景(1)世界形勢動蕩: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帝國主義各國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列強矛盾激化A.原因: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B.表現主要矛盾 表現①__________ 爭奪歐洲乃至世界的②__________法德矛盾 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③__________ 貿易摩擦不斷,關系惡化奧匈與俄矛盾 爭奪④____________,使這里成為歐洲“火藥桶”(3)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A.目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概況: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⑥________”;英國、法國、俄國組成“⑦________”。C.影響:兩大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英德矛盾領導地位德俄矛盾巴爾干半島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同盟國協約國(4)導火索——⑧______________A.時間:1914年6月28日。B.影響:兩大軍事集團推波助瀾,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薩拉熱窩事件2.經過(1)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2)性質: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帝國主義之戰。(3)進程A.1914~1915年:⑩____________,標志著德國“ ________”破產;日本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提出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B.1915~1916年: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傷亡慘重; ____________,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C.1917~1918年: ______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退出了戰爭。3.結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馬恩河戰役速決戰日德蘭海戰美國二、戰后國際秩序的調整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1)建立:戰爭結束后,戰勝國分別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締結了以《 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2)主要內容: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 __________,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同意將“ __________”“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凡爾賽條約九國公約山東主權門戶開放2.國際聯盟的建立(1)性質、宗旨:國聯是第一個由 __________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成立的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2)評價:國聯形成決議的“ __________”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主權國家全體一致三、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 __________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深入開展。十月革命2.表現地 區 國 家 概況東 亞 中 國 北伐戰爭中,中國收回了 ____________的英租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東 南 亞 印 度 尼 西 亞 1926~1927年,印尼共產黨領導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遭鎮壓而失??;1927年,蘇加諾等人成立印尼民族黨,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掌握獨立運動的領導權漢口、九江地 區 國 家 概況南 亞 印 度 在甘地和國大黨的領導下,多次發起“ __________________”。A.第一階段(1920~1922年):通過放棄英國人授予的爵位、封號和名譽職位,恢復手工紡織和不買英國布,以及抗稅等手段,與英印當局斗爭。B.第二階段(1930~1934年):甘地進行“ __________”,迫使當局答應部分要求。C.第三階段(1940~1942年):發動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 __________”行動,英印當局逮捕了甘地和國大黨重要領導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食鹽進軍退出印度續表(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1.埃及的抗英斗爭(1)領導力量:以 __________為首的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2)斗爭方式: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以及進行街壘戰等。(3)斗爭結果:1922年3月,埃及宣布為獨立的 __________國家;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保留了在埃及駐軍、控制蘇伊士運河、領事裁判權等特權。2.摩洛哥里夫地區的抗爭(1)表現:摩洛哥里夫地區的人民在酋長克里姆領導下,多次打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軍。(2)成果:1923年,克里姆聯合12個部落,建立 ____________。扎格魯爾君主立憲里夫共和國3.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1)背景: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一度得逞。(2)結果: ____________人民堅持游擊戰爭,最終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一起,擊敗了意大利侵略軍,1941年恢復了國家獨立。埃塞俄比亞(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阿根廷工 人罷工 阿根廷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甚至筑起 街壘與警察戰斗尼加拉瓜 桑地諾抗 美斗爭 概況 1926年,桑地諾帶領游擊隊,以玻利瓦爾為“ __________”,以“把美國侵略者趕出國土”為目標,與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斗爭結果 迫使美軍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墨西哥卡 德納斯改 革 對內 推行 __________,改組國民革命黨,發展教育,限制教會,遏制軍人勢力,確立總統一任制度對外 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精神之父土地改革(四)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影響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基礎判斷]1.20世紀初人類歷史上爆發第一次世界性大戰,客觀上反映出當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最終形成,世界各國聯系日益加強,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 )正確【詳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會影響到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而影響整個世界。2.英德矛盾是引發一戰的帝國主義國家間最主要的矛盾。這是因為不同于法德矛盾、俄奧矛盾的區域性,英德矛盾具有全局性。英德兩國當時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全面爭奪,如爭奪工業霸權、殖民霸權等。( )正確【詳解】英德矛盾的發展演變,直接影響著其他矛盾的發展演變。3.德國之所以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挑起國,主要在于近代德國確立的代議制政體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 )錯誤【詳解】主要在于統一以來德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強大以及德國對外政策從“大陸政策”到“世界政策”的轉變。國家實力增強是其政治野心膨脹的前提。4.一戰前意大利屬于同盟國,戰爭期間意大利加入協約國參加戰爭。這一轉變說明同盟國內部矛盾尖銳,協約國勝利具有必然性。( )錯誤【詳解】德國曾向意大利許諾,將來由意大利接管英法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英法向意大利表示,加入協約國陣營,意大利可以獲得奧匈帝國的大片領土。國家利益影響其對外政策。5.一戰初期美國實行“中立”政策;1917年4月,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美國參戰表明其放棄了自“門羅主義”以來所奉行的孤立主義政策。( )錯誤【詳解】當時美國孤立主義政策并沒有破產,戰后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仍然在延續。6.巴黎和會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而華盛頓會議上,它們又表示支持中國收回主權。英美轉變態度的原因是五四運動爆發,中國人民反日斗爭高漲。( )錯誤【詳解】英美態度轉變的原因是力圖遏制日本在亞太地區的勢力擴張。[概念闡釋]卡德納斯改革卡德納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也是20世紀初墨西哥革命后的護憲運動發展到頂點的標志。改革體現了1917年憲法的要求,它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和大地產制,促進了墨西哥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使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改善。[圖解歷史][視野拓展]1.同盟國戰敗的原因協約國最終戰勝同盟國的首要原因是協約國的綜合國力要遠遠強于同盟國,這也是同盟國希望“速戰速決”的重要原因。其次,同盟國長期處于東西兩線作戰的局面。最后,同盟國海軍較弱,基本斷絕了與海外殖民地的聯系,被封鎖在歐洲大陸。2.凡爾賽體系的實質和不穩定性凡爾賽體系的實質是帝國主義戰勝國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是建立在對戰敗國的制裁和掠奪與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奴役和掠奪的基礎之上的國際體系。它的不穩定性主要是由體系內包含的各種矛盾決定的,如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戰勝國之間、戰勝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矛盾。[命題提醒]本講要重點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國際形勢造成的影響,特別注意一些結合歷史地圖類的題目。培優磨尖課主觀題突破選擇題突破主觀題突破層級一 信息提?。簢H聯盟衛生組織材料 近代以來,隨著全球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疾病在更大空間范圍內的傳播成為可能。為了防控疫情,相關國家采取了隔離措施,但標準不一的隔離政策又影響了國家間的貿易往來。一戰結束后,試圖成為戰后國際新秩序和未來國際事務領導者的國際聯盟,努力在國際抗疫合作與衛生治理方面有所作為。1920年9月,國際聯盟大會通過決議,成立常設輔助機構——國聯衛生組織,專門負責和處理國際疫情與衛生問題。①盡管由于種種原因,國聯衛生組織未能統一合并國際公共衛生辦公室和泛美衛生組織,建立起全球統一的國際抗疫合作與公共衛生治理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抗疫資源的集中和合作措施的執行效果,②但它與后二者進行了盡可能的協商與合作,為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疫情防控做了許多富有開創性且頗具實效的工作,是現代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摘編自閔凡祥《國際聯盟衛生組織與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抗疫合作》【提取信息】根據材料,評價國際聯盟衛生組織。【教你提取】①→從國聯衛生組織的權威和效力來看;②→從國聯衛生組織在國際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來看。[答案] 試答:評價:為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疫情防控作出了貢獻;推動了現代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發展;未能建立起全球統一的國際抗疫組織,抗疫效果有限。層級二 歷史解析:“焦慮的時代”材料 1919年1月,巴黎和會召開,6月,簽署《凡爾賽條約》,嚴厲處置德國;5月,土耳其爆發凱末爾革命。1920年8月,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爆發。1921年11月,華盛頓會議召開。1922年3月,埃及宣布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獨立;10月,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權。1929年10月,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爆發。1931年9月,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1933年1月,德國希特勒法西斯上臺。1935年3月,德國撕毀《凡爾賽條約》;8月,美國通過《中立法》,禁止美國公民向國際戰爭的交戰國售賣軍火;10月,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3月,日本軍事法西斯專政建立;11月,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3月,德國吞并奧地利;9月,《慕尼黑協定》簽訂。【探究問題】有西方學者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1918~1939年)的歷史稱為“焦慮的時代”。依據以上大事年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焦慮的時代”作出解釋。【教你探究】[答案] 試答:一戰后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各種矛盾孕育并日益激化,世界局勢日趨緊張。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隱含著諸多的矛盾,國際秩序極不穩定。對戰敗國的嚴厲處罰,導致了戰敗國的不滿;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宗主國之間的矛盾激化;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緊張局勢;德、意、日走向法西斯化并發動局部戰爭,形成大戰的策源地;英、法、美等國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總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尤其是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因此,所謂的“焦慮的時代”實質上是對世界危機尤其是戰爭危機的預判。層級三 開放寫作: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材料 甘地有極高的表演天賦,赤裸上身,腰上系一塊土布,坐在一架小紡車面前,素食、禁欲、靜修,他用東方元素裝扮一身來吸引西方人。他也善于利用媒體,除了使自己在媒體上大放異彩外,每一次非暴力行動都會由媒體來放大效應。因此,歷史學家約翰遜說:“甘地的全部事業證明了英國統治并非壓迫性統治,他只能在英國自由主義的保護下興風作浪?!?br/>——據陳祥《被夸大的甘地——解析〈甘地的武器〉》整理【寫作題目】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解讀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教你寫作】先審題,明要求 提取信息,解釋說明再讀材料,定信息 時空定位 近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時期關系定位 對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行分析解讀后解釋并分析 解釋原因 依據材料從甘地的個人因素等多方面分析時代背景分析影響 指出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歷史上的地位[答案] 試答:解讀:(從原因、影響角度)原因:個人的天賦;吸收東方的元素;利用媒體。影響:指導了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抵制了英國的經濟侵略;促進了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解;推動了印度的最終獨立。選擇題突破樣題透析(2022·浙江6月·21)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關系波譎云詭?!?898年以后迅速增長的德國海軍計劃,幾年間就成為英國關切的根源?!酥饾u而謹慎地擺脫了他們過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們跟日本結成軍事同盟以反對其共同的敵人俄國?!?904年)英法兩國政府一致同意忘卻……所積累的舊怨?!捎趯Φ聡?br/>的企圖越發感到捉摸不透,英國人也同樣有接受調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兩國從過去的對手變成了盟友?!痹摬牧戏从吵鲇耐饨蝗∠蚴? )。A.“結伴不結盟” B.“集體安全”C.“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 D.“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D·考法情境設置 學習情境:英國的外交取向聚焦考點 一戰素養立意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解法問題要 求 “英國的外交取向”:思維主題易錯排 查 A項不符合史實 “結伴不結盟”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的總結與堅持,而材料是英俄結盟B項不符合史實 “集體安全”指眾多國家對國家安全和國際和平的集體相互保障。在集體安全保障下,侵略者進攻集體安全體系中的任何一個國家即被視為侵犯所有國家易錯排 查 C項不符合史實 英國外交針對的是德國,不符合“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且提出“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的是法國總統戴高樂合理推 論 面對德國的不斷強大,英俄兩國從過去的對手變成了盟友,這說明英國的 外交取向是“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故選D項續表類題精練1.(2022·山東·14)一戰初期,英國對法國只進行了象征性的有限軍事援助。隨著法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的高漲,以及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英國轉變態度是為了( )。A.盡快恢復歐洲和平 B.保持戰后歐洲均勢C.避免單獨對德作戰 D.聯合法國控制歐洲B[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為維持歐洲大陸均勢而參戰。為了維持均勢,英國在戰爭初期向法國進行有限援助,又在法國國內反戰運動高漲時,全力與法國合作,B項正確;A項不是英國轉變態度的主要目的,排除;避免單獨對德作戰只是表象,排除C項;聯合法國是為了對抗德國,而非控制歐洲,排除D項。2.(2020·山東·1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現代歐洲聯合思想之父”庫登霍夫-卡萊基倡導建立“歐洲合眾國”并發起了“泛歐運動”,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回響。這是因為( )。A.戰爭削弱了歐洲的國際地位 B.凡爾賽體系緩和了歐洲各國矛盾C.美國聯邦制為歐洲提供了借鑒 D.國際聯盟奠定了歐洲合作的基礎A[解析] 根據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合眾國”“泛歐運動”等關鍵信息可知此時歐洲聯合的思想出現,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一戰削弱了歐洲的國際地位,聯合思想有利于增強歐洲實力,故選A項。創新衍練[新情境]歷史地圖1.(2022·山東臨沂三模)下圖為“俾斯麥的外交體系”示意圖。據此推斷當時德國的主要外交目標是( )。AA.打擊遏制法國 B.謀求與英國合作C.擴大東歐勢力 D.維護維也納體系[解析] 依據圖示可知,德國與除法國之外的歐洲大陸主要大國都進行結盟,這說明當時德國的外交目的主要是孤立法國,打擊遏制法國,以此保證德意志帝國的和平穩定,A項正確;英德矛盾是當時歐洲的主要矛盾,德國不會謀求與英國合作,B項錯誤;德國不會擴大東歐勢力,C項錯誤;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德國國力上升,它希望擺脫維也納體系的束縛,D項錯誤。[新視角]聚焦變化2.一戰期間,西線戰場上曾出現“鼠患”。戰爭初期,前線官兵還曾多次組織捕滅老鼠行動,而到戰爭后期,官兵飼養小動物成為風氣,不僅老鼠和廣大官兵化敵為友,其他動物如狗、貓、狐貍,甚至幼獅,也都成為士兵們的戰友或吉祥物。這一變化從側面反映出,一戰期間( )。A.官兵生活條件惡劣 B.環保思想得到發展C.交戰過程異常殘酷 D.軍隊紀律觀念淡化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前線官兵從最初的捕滅老鼠,到后來官兵飼養小動物成為風氣,甚至與老鼠化敵為友,將狗、貓等動物當作戰友或吉祥物,從側面反映出一戰期間交戰過程異常殘酷,C項正確。3.(2023·山東濱州高三12月測試)右圖漫畫發表于1922年2月。漫畫中燃燒的烈焰中寫的是“印度”“埃及”“愛爾蘭”,右側是英國納稅人手持斧頭,上面寫著“要求國防裁軍”,左側是時任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丘吉爾,他兩邊的軍人分別是“海軍廢物”和“陸軍廢物”。該漫畫反映的狀況表明( )。A.一戰后英國殖民體系發生動搖B.英國內部兩黨的斗爭愈演愈烈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D.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崩潰A[解析] 題干漫畫提及1922年,印度、埃及和愛爾蘭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英國納稅人對英國海軍、陸軍深感失望,這體現了一戰后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故選A項;題干反映的是英國國內納稅人與殖民地事務機構的矛盾,排除B項;“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只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一個方面,排除C項;“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崩潰”發生在二戰后,排除D項。[新視角]史學研究4.(2023·浙江浙里卷天下高三開學)下圖所示為1919年英國畫家伯拉德·帕特瑞吉發表在《龐奇》雜志上的一幅漫畫《超重》。畫中文字為:威爾遜總統說,“這根橄欖枝(寫有‘國際聯盟’字樣)給你,現在趕緊忙活起來吧”,而和平鴿說,“我當然想讓每個人高興,但是這根樹枝是不是有點太沉了”。該漫畫的寓意是( )。BA.一戰極大地削弱了歐洲國家的力量 B.國聯難以承擔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C.國聯成為美國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 D.一戰后國際新秩序加劇了國際矛盾[解析] 據漫畫可知,和平鴿無法叼起象征國際聯盟的“超重”橄欖枝,意味著國際聯盟難以承擔維護戰后世界和平的重任,故選B項;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美國并沒有加入國際聯盟,國際聯盟成為英法兩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排除C項;一戰后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新秩序,對戰敗國德國過分壓迫,加劇了國際矛盾,這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第42講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第一次世界大戰1.背景(1)世界形勢動蕩: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帝國主義各國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列強矛盾激化A.原因: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B.表現主要矛盾 表現① 爭奪歐洲乃至世界的② 法德矛盾 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③ 貿易摩擦不斷,關系惡化奧匈與俄矛盾 爭奪④ ,使這里成為歐洲“火藥桶” (3)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A.目的:⑤ 。 B.概況: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⑥ ”;英國、法國、俄國組成“⑦ ”。 C.影響:兩大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4)導火索——⑧ A.時間:1914年6月28日。B.影響:兩大軍事集團推波助瀾,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2.經過(1)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2)性質:⑨ 的帝國主義之戰。 (3)進程A.1914~1915年:⑩ ,標志著德國“ ”破產;日本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提出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 B.1915~1916年: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傷亡慘重; ,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 C.1917~1918年: 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退出了戰爭。 3.結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二、戰后國際秩序的調整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1)建立:戰爭結束后,戰勝國分別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締結了以《 》和《 》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 (2)主要內容: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 ,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同意將“ ”“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2.國際聯盟的建立(1)性質、宗旨:國聯是第一個由 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成立的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 (2)評價:國聯形成決議的“ ”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 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深入開展。 2.表現地區 國家 概況東亞 中國 北伐戰爭中,中國收回了 的英租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東南亞 印度 尼西亞 1926~1927年,印尼共產黨領導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遭鎮壓而失敗;1927年,蘇加諾等人成立印尼民族黨,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掌握獨立運動的領導權南亞 印度 在甘地和國大黨的領導下,多次發起“ ”。A.第一階段(1920~1922年):通過放棄英國人授予的爵位、封號和名譽職位,恢復手工紡織和不買英國布,以及抗稅等手段,與英印當局斗爭。 B.第二階段(1930~1934年):甘地進行“ ”,迫使當局答應部分要求。 C.第三階段(1940~1942年):發動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 ”行動,英印當局逮捕了甘地和國大黨重要領導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谷 [基礎判斷]1.20世紀初人類歷史上爆發第一次世界性大戰,客觀上反映出當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最終形成,世界各國聯系日益加強,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 ( )正確 【詳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會影響到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而影響整個世界。2.英德矛盾是引發一戰的帝國主義國家間最主要的矛盾。這是因為不同于法德矛盾、俄奧矛盾的區域性,英德矛盾具有全局性。英德兩國當時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全面爭奪,如爭奪工業霸權、殖民霸權等。 ( )正確 【詳解】英德矛盾的發展演變,直接影響著其他矛盾的發展演變。3.德國之所以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挑起國,主要在于近代德國確立的代議制政體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 ( )錯誤 【詳解】主要在于統一以來德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強大以及德國對外政策從“大陸政策”到“世界政策”的轉變。國家實力增強是其政治野心膨脹的前提。4.一戰前意大利屬于同盟國,戰爭期間意大利加入協約國參加戰爭。這一轉變說明同盟國內部矛盾尖銳,協約國勝利具有必然性。 ( )錯誤 【詳解】德國曾向意大利許諾,將來由意大利接管英法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英法向意大利表示,加入協約國陣營,意大利可以獲得奧匈帝國的大片領土。國家利益影響其對外政策。5.一戰初期美國實行“中立”政策;1917年4月,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美國參戰表明其放棄了自“門羅主義”以來所奉行的孤立主義政策。 ( )錯誤 【詳解】當時美國孤立主義政策并沒有破產,戰后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仍然在延續。6.巴黎和會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而華盛頓會議上,它們又表示支持中國收回主權。英美轉變態度的原因是五四運動爆發,中國人民反日斗爭高漲。 ( )錯誤 【詳解】英美態度轉變的原因是力圖遏制日本在亞太地區的勢力擴張。 (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1.埃及的抗英斗爭(1)領導力量:以 為首的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 (2)斗爭方式: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以及進行街壘戰等。(3)斗爭結果:1922年3月,埃及宣布為獨立的 國家;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保留了在埃及駐軍、控制蘇伊士運河、領事裁判權等特權。 2.摩洛哥里夫地區的抗爭(1)表現:摩洛哥里夫地區的人民在酋長克里姆領導下,多次打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軍。(2)成果:1923年,克里姆聯合12個部落,建立 。 3.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1)背景: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一度得逞。(2)結果: 人民堅持游擊戰爭,最終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一起,擊敗了意大利侵略軍,1941年恢復了國家獨立。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阿根廷工人罷工 阿根廷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甚至筑起街壘與警察戰斗尼加拉瓜桑地諾抗美斗爭 概況 1926年,桑地諾帶領游擊隊,以玻利瓦爾為“ ”,以“把美國侵略者趕出國土”為目標,與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 斗爭 結果 迫使美軍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對內 推行 ,改組國民革命黨,發展教育,限制教會,遏制軍人勢力,確立總統一任制度 對外 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 (四)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影響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答案】①英德矛盾 ②領導地位?、鄣露砻堋、馨蜖柛砂雿u ⑤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尥藝、邊f約國?、嗨_拉熱窩事件?、崃袕娭匦鹿戏质澜纭帄Z世界霸權?、怦R恩河戰役 速決戰 日德蘭海戰 美國 凡爾賽條約 九國公約 山東主權 門戶開放 主權國家 全體一致 十月革命 漢口、九江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食鹽進軍 退出印度 扎格魯爾 君主立憲 里夫共和國 埃塞俄比亞 精神之父 土地改革[概念闡釋]卡德納斯改革卡德納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也是20世紀初墨西哥革命后的護憲運動發展到頂點的標志。改革體現了1917年憲法的要求,它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和大地產制,促進了墨西哥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使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改善。[圖解歷史][視野拓展]1.同盟國戰敗的原因協約國最終戰勝同盟國的首要原因是協約國的綜合國力要遠遠強于同盟國,這也是同盟國希望“速戰速決”的重要原因。其次,同盟國長期處于東西兩線作戰的局面。最后,同盟國海軍較弱,基本斷絕了與海外殖民地的聯系,被封鎖在歐洲大陸。 2.凡爾賽體系的實質和不穩定性凡爾賽體系的實質是帝國主義戰勝國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是建立在對戰敗國的制裁和掠奪與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奴役和掠奪的基礎之上的國際體系。它的不穩定性主要是由體系內包含的各種矛盾決定的,如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戰勝國之間、戰勝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矛盾。[命題提醒]本講要重點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國際形勢造成的影響,特別注意一些結合歷史地圖類的題目。【培優磨尖課】主觀題突破層級一 信息提取:國際聯盟衛生組織材料 近代以來,隨著全球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疾病在更大空間范圍內的傳播成為可能。為了防控疫情,相關國家采取了隔離措施,但標準不一的隔離政策又影響了國家間的貿易往來。一戰結束后,試圖成為戰后國際新秩序和未來國際事務領導者的國際聯盟,努力在國際抗疫合作與衛生治理方面有所作為。1920年9月,國際聯盟大會通過決議,成立常設輔助機構——國聯衛生組織,專門負責和處理國際疫情與衛生問題。①盡管由于種種原因,國聯衛生組織未能統一合并國際公共衛生辦公室和泛美衛生組織,建立起全球統一的國際抗疫合作與公共衛生治理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抗疫資源的集中和合作措施的執行效果,②但它與后二者進行了盡可能的協商與合作,為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疫情防控做了許多富有開創性且頗具實效的工作,是現代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摘編自閔凡祥《國際聯盟衛生組織與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抗疫合作》【提取信息】根據材料,評價國際聯盟衛生組織。【教你提取】①→從國聯衛生組織的權威和效力來看;②→從國聯衛生組織在國際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來看。試答:評價:為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疫情防控作出了貢獻;推動了現代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發展;未能建立起全球統一的國際抗疫組織,抗疫效果有限。層級二 歷史解析:“焦慮的時代”材料 1919年1月,巴黎和會召開,6月,簽署《凡爾賽條約》,嚴厲處置德國;5月,土耳其爆發凱末爾革命。1920年8月,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爆發。1921年11月,華盛頓會議召開。1922年3月,埃及宣布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獨立;10月,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權。1929年10月,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爆發。1931年9月,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1933年1月,德國希特勒法西斯上臺。1935年3月,德國撕毀《凡爾賽條約》;8月,美國通過《中立法》,禁止美國公民向國際戰爭的交戰國售賣軍火;10月,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3月,日本軍事法西斯專政建立;11月,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3月,德國吞并奧地利;9月,《慕尼黑協定》簽訂。【探究問題】有西方學者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1918~1939年)的歷史稱為“焦慮的時代”。依據以上大事年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焦慮的時代”作出解釋。【教你探究】試答:一戰后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各種矛盾孕育并日益激化,世界局勢日趨緊張。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隱含著諸多的矛盾,國際秩序極不穩定。對戰敗國的嚴厲處罰,導致了戰敗國的不滿;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宗主國之間的矛盾激化;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進一步加劇了國際緊張局勢;德、意、日走向法西斯化并發動局部戰爭,形成大戰的策源地;英、法、美等國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總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尤其是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因此,所謂的“焦慮的時代”實質上是對世界危機尤其是戰爭危機的預判。層級三 開放寫作: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材料 甘地有極高的表演天賦,赤裸上身,腰上系一塊土布,坐在一架小紡車面前,素食、禁欲、靜修,他用東方元素裝扮一身來吸引西方人。他也善于利用媒體,除了使自己在媒體上大放異彩外,每一次非暴力行動都會由媒體來放大效應。因此,歷史學家約翰遜說:“甘地的全部事業證明了英國統治并非壓迫性統治,他只能在英國自由主義的保護下興風作浪?!?br/>——據陳祥《被夸大的甘地——解析<甘地的武器>》整理【寫作題目】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解讀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教你寫作】先審題,明要求 提取信息,解釋說明再讀材料,定信息 時空定位 近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時期關系定位 對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行分析解讀后解釋 并分析 解釋原因 依據材料從甘地的個人因素等多方面分析時代背景分析影響 指出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歷史上的地位試答:解讀:(從原因、影響角度)原因:個人的天賦;吸收東方的元素;利用媒體。影響:指導了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抵制了英國的經濟侵略;促進了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解;推動了印度的最終獨立。【選擇題突破】【樣題透析】(2022·浙江6月·21)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關系波譎云詭。“1898年以后迅速增長的德國海軍計劃,幾年間就成為英國關切的根源?!酥饾u而謹慎地擺脫了他們過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們跟日本結成軍事同盟以反對其共同的敵人俄國?!?1904年)英法兩國政府一致同意忘卻……所積累的舊怨?!捎趯Φ聡钠髨D越發感到捉摸不透,英國人也同樣有接受調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兩國從過去的對手變成了盟友。”該材料反映出英國的外交取向是( )。A.“結伴不結盟”B.“集體安全”C.“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D.“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情境設置 學習情境:英國的外交取向聚焦考點 一戰素養立意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問題 要求 “英國的外交取向”:思維主題易錯 排查 A項不符 合史實 “結伴不結盟”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的總結與堅持,而材料是英俄結盟B項不符 合史實 “集體安全”指眾多國家對國家安全和國際和平的集體相互保障。在集體安全保障下,侵略者進攻集體安全體系中的任何一個國家即被視為侵犯所有國家C項不符 合史實 英國外交針對的是德國,不符合“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且提出“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的是法國總統戴高樂合理 推論 面對德國的不斷強大,英俄兩國從過去的對手變成了盟友,這說明英國的外交取向是“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故選D項【類題精練】1.(2022·山東·14)一戰初期,英國對法國只進行了象征性的有限軍事援助。隨著法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的高漲,以及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英國轉變態度是為了( )。 A.盡快恢復歐洲和平 B.保持戰后歐洲均勢C.避免單獨對德作戰 D.聯合法國控制歐洲【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為維持歐洲大陸均勢而參戰。為了維持均勢,英國在戰爭初期向法國進行有限援助,又在法國國內反戰運動高漲時,全力與法國合作,B項正確;A項不是英國轉變態度的主要目的,排除;避免單獨對德作戰只是表象,排除C項;聯合法國是為了對抗德國,而非控制歐洲,排除D項。2.(2020·山東·1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現代歐洲聯合思想之父”庫登霍夫-卡萊基倡導建立“歐洲合眾國”并發起了“泛歐運動”,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回響。這是因為( )。A.戰爭削弱了歐洲的國際地位B.凡爾賽體系緩和了歐洲各國矛盾C.美國聯邦制為歐洲提供了借鑒D.國際聯盟奠定了歐洲合作的基礎【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合眾國”“泛歐運動”等關鍵信息可知此時歐洲聯合的思想出現,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一戰削弱了歐洲的國際地位,聯合思想有利于增強歐洲實力,故選A項。【創新衍練】[新情境]歷史地圖1.(2022·山東臨沂三模)下圖為“俾斯麥的外交體系”示意圖。據此推斷當時德國的主要外交目標是( )。A.打擊遏制法國 B.謀求與英國合作C.擴大東歐勢力 D.維護維也納體系【答案】 A【解析】 依據圖示可知,德國與除法國之外的歐洲大陸主要大國都進行結盟,這說明當時德國的外交目的主要是孤立法國,打擊遏制法國,以此保證德意志帝國的和平穩定,A項正確;英德矛盾是當時歐洲的主要矛盾,德國不會謀求與英國合作,B項錯誤;德國不會擴大東歐勢力,C項錯誤;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德國國力上升,它希望擺脫維也納體系的束縛,D項錯誤。[新視角]聚焦變化2.一戰期間,西線戰場上曾出現“鼠患”。戰爭初期,前線官兵還曾多次組織捕滅老鼠行動,而到戰爭后期,官兵飼養小動物成為風氣,不僅老鼠和廣大官兵化敵為友,其他動物如狗、貓、狐貍,甚至幼獅,也都成為士兵們的戰友或吉祥物。這一變化從側面反映出,一戰期間( )。A.官兵生活條件惡劣 B.環保思想得到發展C.交戰過程異常殘酷 D.軍隊紀律觀念淡化【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前線官兵從最初的捕滅老鼠,到后來官兵飼養小動物成為風氣,甚至與老鼠化敵為友,將狗、貓等動物當作戰友或吉祥物,從側面反映出一戰期間交戰過程異常殘酷,C項正確。3.(2023·山東濱州高三12月測試)右圖漫畫發表于1922年2月。漫畫中燃燒的烈焰中寫的是“印度”“埃及”“愛爾蘭”,右側是英國納稅人手持斧頭,上面寫著“要求國防裁軍”,左側是時任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丘吉爾,他兩邊的軍人分別是“海軍廢物”和“陸軍廢物”。該漫畫反映的狀況表明( )。A.一戰后英國殖民體系發生動搖B.英國內部兩黨的斗爭愈演愈烈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D.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崩潰【答案】 A【解析】 題干漫畫提及1922年,印度、埃及和愛爾蘭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英國納稅人對英國海軍、陸軍深感失望,這體現了一戰后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故選A項;題干反映的是英國國內納稅人與殖民地事務機構的矛盾,排除B項;“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只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一個方面,排除C項;“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崩潰”發生在二戰后,排除D項。[新視角]史學研究4.(2023·浙江浙里卷天下高三開學)下圖所示為1919年英國畫家伯拉德·帕特瑞吉發表在《龐奇》雜志上的一幅漫畫《超重》。畫中文字為:威爾遜總統說,“這根橄欖枝(寫有‘國際聯盟’字樣)給你,現在趕緊忙活起來吧”,而和平鴿說,“我當然想讓每個人高興,但是這根樹枝是不是有點太沉了”。該漫畫的寓意是( )。A.一戰極大地削弱了歐洲國家的力量B.國聯難以承擔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C.國聯成為美國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D.一戰后國際新秩序加劇了國際矛盾【答案】B【解析】據漫畫可知,和平鴿無法叼起象征國際聯盟的“超重”橄欖枝,意味著國際聯盟難以承擔維護戰后世界和平的重任,故選B項;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美國并沒有加入國際聯盟,國際聯盟成為英法兩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排除C項;一戰后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新秩序,對戰敗國德國過分壓迫,加劇了國際矛盾,這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第42講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pptx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學案)第42講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