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1張PPT)第六部分 現代世界第十九單元 二戰后——世界多元文明的競爭與發展第45講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知識導圖階段特征1945年至21世紀初,是多種文明和多個力量共同發展和相互競爭的時期,也是世界聯系進一步加強的時期。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推動著整體世界的發展。政治:從兩極對峙向多極化趨勢發展。(1)二戰后,美蘇全面冷戰成為二戰后近半個世紀國際關系的主旋律,兩極格局形成。(2)世界多極化力量開始出現,極大地沖擊了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3)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多極化趨勢持續發展。經濟:(1)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各國紛紛進行經濟體制調整。(2)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等,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3)蘇聯對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4)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兩大發展趨勢。思想文化:隨著世界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食物生產的現代化,交通、醫療、金融等一系列條件的改善,以及人口、商品、貿易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世界經濟生活和文化變得豐富多彩,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更加深入發展,多種文明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共同推動社會進步。一、冷戰與兩級格局1.冷戰(1)原因:美蘇兩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①__________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尖銳對立。(2)開始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②____________”的演說。(3)主要表現陣營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政治 “杜魯門主義”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濟 ④____________ 經濟互助委員會軍事 1949年,成立“北約” 1955年,成立“⑤______”國家利益杜魯門主義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馬歇爾計劃華約2.兩極格局(1)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特點A.“不對稱”的兩極格局: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B.“不完全”的兩極格局: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1)呈現特點: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⑥__________。(2)典型事件: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⑦______________。冷戰對抗古巴導彈危機2.多極力量的成長(1)表現西方陣營逐漸 分化 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⑧__________”的追求社會主義陣營 開始瓦解 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表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國崛起 標志事件:擁有“⑨__________”、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意義: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興 起 1955年⑩__________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____________,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2)影響: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政治大國兩彈一星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美蘇關系(1)20世紀70年代,日趨緊張。表現: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實施“ ______________”。(2)1985年以后,走向緩和。表現:建立 ________________;裁軍取得重要進展;蘇聯實行 __________。戰略防御計劃多層次對話機制戰略收縮2.兩極格局的瓦解(1)原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 __________”攻勢;蘇聯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2)標志:蘇聯解體。(3)影響: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和平演變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亞洲的民族獨立(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的 ______________掀起新高潮。(2)概況: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印度尼西亞等也紛紛獨立。(3)影響: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民族解放運動2.非洲的民族獨立(1)主要歷程國家或地區 主要概況埃及 1953年,埃及共和國成立。1956年,收回 ____________主權阿爾及利亞 1954年,成立民族解放陣線,與法國殖民者進行武裝斗爭。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為國家獨立而斗爭(2)非洲殖民體系的崩潰: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被稱為“ ________”;20世紀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蘇伊士運河非洲年3.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1)概況A.古巴:1959年,以 __________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B.巴拿馬: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2)影響: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獲得獨立,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卡斯特羅五、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挑戰1.發展中國家的成就亞 洲 原 因 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 ____________產業表 現 ______________等亞洲國家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海灣產油國也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非 洲 非洲國家獨立后,經濟一度發展較快;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經濟發展陷入 困境;經過調整,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濟又開始增長勞動密集型新加坡、韓國拉 美 原 因 各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積極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表 現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了 ________工業化續表2.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1)面臨的具體問題及解決途徑地區 面臨問題 調整及結果亞洲 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 受風險的能力較差 1997年 ______________促使亞洲國家及地區重新調整經濟結構,健全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拉丁美 洲 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欠下巨 額外債,影響了發展 經過改革,20世紀90年代的拉美經濟出現繁榮勢頭非洲 是發展最不平衡的地區,到21世紀 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貧 困線以下 成立了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謀求發展亞洲金融危機(2)面臨的共同挑戰A.不平等的 ________________。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B.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C.發展中國家自身存在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國際經濟舊秩序[基礎判斷]1.雅爾塔體系是二戰結束后形成的,兩極格局是隨著美蘇冷戰形成的。二者不是一回事,需區別對待。( )錯誤【詳解】雅爾塔體系為兩極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和框架,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一部分。美蘇從盟友到對手的關系演變,推動雅爾塔體系演變為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隨著兩極格局的瓦解而結束。2.在兩極格局下,美蘇兩國事實上形成了以“冷和”代替“冷戰”的默契。這種“心照不宣”表明美蘇兩國合謀瓜分世界。( )錯誤【詳解】兩極格局下美蘇兩國爭奪世界霸權,而非合謀瓜分世界。但這種“心照不宣”客觀上避免了世界大戰的爆發。3.20世紀60年代,法國的戴高樂主義和聯邦德國的新東方政策的出臺,都謀求擺脫美國控制,實行獨立的外交,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這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 )正確【詳解】20世紀60年代后,歐洲和日本經濟發展,逐漸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4.為擺脫美蘇控制,維護自身獨立,1961年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國家以獨立的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這標志著二戰后第三世界開始崛起。( )錯誤【詳解】萬隆會議是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發展中國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5.兩極格局下,國際關系矛盾重重,美蘇矛盾,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第三世界國家與霸權主義、殖民主義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演變是推動兩極格局走向崩潰瓦解的根本原因。( )錯誤【詳解】每一種國際格局都是建立在各主要國家力量對比的基礎上的。兩極格局解體的根本原因在于主要國家力量均勢被打破,戰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各主要國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6.20世紀90年代,隨著兩極格局的結束,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推動下,政治多極化的趨勢開始出現。( )錯誤【詳解】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兩極格局之下已經開始出現多極化的趨勢,表現有歐共體的成立,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國家登上歷史舞臺,中國的振興,等等。[概念闡釋]1.國際經濟舊秩序國際經濟舊秩序是建立在舊的國際分工、不等價交換、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基礎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關系體系上,是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后形成的。當代世界經濟中,國際經濟舊秩序仍占支配地位。2.“和平演變”戰略“和平演變”戰略是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提出來的。它是不同意識形態國家間所采取的一種“超越遏制戰略”,以促使對方國家制度發生變化。“和平演變”就是一種非暴力的衍生變化過程。[圖解歷史]美蘇冷戰的表現[視野拓展]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經濟舊秩序的表現(1)以美國為首的少數發達國家控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等世界性經濟組織,維護舊的國際貨幣體系。(2)跨國公司在世界生產中居于壟斷地位。(3)發達國家控制世界初級產品市場、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繼續以不等價交換掠奪和剝削發展中國家。2.第三世界崛起的三個標志和歷史作用(1)三個標志: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興起、七十七國集團建立。(2)歷史作用①向大國壟斷國際事務、主宰世界的局面發起了挑戰,是促使世界格局發展演變的重要力量。②是改變聯合國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聯合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③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力軍。④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本力量。[命題提醒]本講內容是高考中的高頻考點,對于冷戰在多個領域表現的考查比較常見。另外還要了解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歷史意義以及發展中國家取得的建設和面臨的挑戰。培優磨尖課主觀題突破選擇題突破主觀題突破層級一 信息提取:美國推行心理戰的措施材料 心理戰是一種獨特的但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可以直抵對方的國界之內,又沒有直接威脅到人的生命,并且很難被防御。1948年1月16日,①美國國會通過了《史密斯—蒙特法案》,該法案在法律上對美國進行心理戰作出保護,授權美國政府在和平時期向全世界開展心理宣傳。1953年,②美國新聞署成立,該機構擁有高額預算,其署長直接由總統任命,并有權參加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會議。③廣播臺、電視臺成為美國政府的秘密手段;文藝匯演、藝術展覽和博覽會在冷戰斗爭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化始終是冷戰中的萬能武器。——摘編自[德]貝恩德·施特弗爾《冷戰1947—1991:一個極端時代的歷史》【提取信息】概括美國推行心理戰的主要措施。【教你提取】①→從《史密斯—蒙特法案》的頒布來看;②→從美國新聞署的成立來看;③→從廣播臺、電視臺、文藝匯演等手段的利用來看。[答案] 試答:頒布心理宣傳法案;設置專門機構;利用傳媒和文化手段。層級二 歷史解析:二戰后發展中國家成就與挑戰并存材料表1 20世紀60年代以來成立的部分國際組織國際組織名稱 成立時間 主要組成國家七十七國集團 1964年 現涵蓋亞、非、拉等130多個國家東南亞國家聯盟 1967年 包括印尼、老撾、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10國加勒比共同體 1973年 正式成員包括巴哈馬、巴巴多斯、圭亞那、海地、牙買加等15國海灣合作委員會 1981年 包括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約旦、摩洛哥等9個國家表2 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時間 占比1960年 11.1%1970年 12.3%1973年 14.8%——摘編自[英]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 1500-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沖突》【探究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教你探究】[答案] 試答:論題:二戰后發展中國家成就與挑戰并存。闡述:二戰后,伴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一系列亞非拉國家相繼打碎西方的殖民枷鎖,獲得獨立,建立了擁有完整主權的新興民族國家,它們被稱為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掀起了現代化建設浪潮,如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積極抓住國際機遇,實現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非洲各國利用資源,推動工農業發展;拉美各國加強國家間的合作,發展民族工業,基本完成工業化。所以從表2中可以看出,亞非拉各國的經濟都有顯著增長。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存在,以及各國發展面臨諸多的問題,如殖民主義侵略的遺留問題、過分依賴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在國際經濟體量中占比較低,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形勢仍很嚴峻,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層級三 開放寫作:以《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設題材料 下面為徐藍教授主編的《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錄(節選)冷戰的起源 雅爾塔體系與冷戰 戰后美、蘇國家大戰略的對 立 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 成 冷戰的演變與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成長東西方關系的變化與冷戰高潮中美關系的緊張與松動西方陣營的分化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第三世界的崛起美、蘇、英在東歐、中歐和 中近東的對抗與沖突 美蘇冷戰政策相繼出臺 冷戰的爆發 冷戰的高潮與兩極格局的形 成 世界多極化趨勢和兩極格局的瓦解冷戰態勢的演變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中國對外政策的新發展發展中國家與新的國際關系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冷戰的終結續表【寫作題目】【教你寫作】先審題,明要求 提取信息,擬定標題,設計問題再讀材料,定信息 時空定位 二戰后關系定位 美蘇冷戰后分析擬標題 分析材料 冷戰中的重要事件和冷戰的概況擬定標題 根據對材料信息的指向擬定標題設計問題 設計問題 圍繞兩極格局進行問題設計(1)閱讀材料,為《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錄(節選)擬定一個標題。[答案] 試答:標題: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2)依據《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錄(節選),結合所學知識,設計一組思考題。(要求:設計3~6個思考題;多角度、多層次涵蓋該部分材料的主要內容;體現創新性和思考深度。)[答案] 示例繪制時間軸,梳理歷史大事件,對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歷程劃分階段。觀察時間軸,獲取信息,思考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呈現什么趨勢。組織討論,你認為影響世界格局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世界格局的演變給世界帶來哪些方面的變化?并通過查找資料進行印證。選擇題突破樣題透析(2022·海南·13)右圖是1953年蘇聯報刊上發表的一幅漫畫,它揭示了( )。BA.熱核武器競賽的現實 B.意識形態的斗爭C.熱戰一觸即發的危險 D.冷戰對峙的加劇·考法情境設置 學習情境:漫畫解讀聚焦考點 美蘇冷戰素養立意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解法問題要求 “它揭示了”:思維主題易錯排查 A項不符合史實 美蘇之間的對峙主要以冷戰的形式進行C項不符合材料 圖片中美國人為導彈安裝上了和平鴿的形象,說明美蘇雙方并未突破冷戰的界限易錯排查 D項表述錯誤 蘇聯的漫畫中美國人將導彈安裝上了和平鴿的形象,說明這一時期美蘇冷戰對峙相對緩和,并未直接揭露美國的冷戰政策合理推論 根據圖片信息,在蘇聯漫畫中美國人為導彈裝上和平鴿的頭和尾巴,反 映了當時蘇聯諷刺美國的冷戰政策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說明當時美蘇 雙方存在著激烈的意識形態的沖突,故選B項類題精練1.(2022·全國甲卷·35)1951年,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向聯合國發起請愿活動,指控美國政府對黑人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并尋找支持政府的黑人來駁斥這些指控。這反映出當時( )。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C.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D.美國政府對國內的種族平等問題漠不關心C[解析] 1951年正處于冷戰時期,美國政府面對黑人團體在聯合國上的指控,將黑人爭取民權的行為與共產主義宣傳相綁架,企圖混淆視聽,轉移國際社會的注意力,將矛頭轉向社會主義國家,這表明美國政府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到了冷戰意識的影響,C項正確;1955年華約的成立標志著兩極對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項;美國歷史上有大量白人殘酷對待黑人的事件,民權大會的指控有事實依據,排除B項;美國政府對種族平等問題的關注并非材料主旨,且戰后美國政府關注了種族平等問題,排除D項。2.(2022·山東·15)1967年,法國學者塞爾旺—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如果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歐洲也許會繁榮昌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為暢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 )。A.對美國發展模式的否定B.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C.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D.對蘇聯威脅下歐洲聯合的反思C[解析] 根據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可知,該法國學者倡導歐洲國家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避免歐洲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指美國)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說明該學者認為歐洲受到挑戰并對歐洲未來的發展有所擔憂,C項正確;材料是對美國發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排除A項;材料是對歐洲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而不是對兩極格局的不滿,排除B項;蘇聯不符合“更為發達的文明”,排除D項。創新衍練[新情境]歷史照片1.(2022·泰安一輪檢測)右圖是1991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的獲獎作品《摧毀柏林墻》,照片中一位年輕人正在用錘頭和鑿子拆毀柏林墻。該作品( )。CA.表明歐洲地區的軍事對抗已經消除B.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正式瓦解C.展現了民眾渴望結束對抗的迫切愿望D.反映了青年一代的沮喪和頹廢[解析] 1961年,柏林墻的建立,阻止了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來往,成為德國分裂、美蘇對峙的象征,而題干“1991年”“照片中一位年輕人正在用錘頭和鑿子拆毀柏林墻”,展現了德國統一前德國民眾希望消除隔離、渴望統一的愿望,故選C項;“已經消除”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正式瓦解的是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排除B項;該作品反映的是德國人民渴望統一的迫切之情,排除D項。[新視角]聚焦變化2.(2023·山東臨沂高三期中)1964年,戴高樂領導下的法國沖破美國設置的反華陣線,與中國建交;1966年,法國正式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1969年,聯邦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勃蘭特上臺后主張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這能夠反映( )。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被沖破B.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C.國際社會主義影響力擴大D.西歐面臨蘇聯的巨大壓力C[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二戰后,法國沖破美國阻礙,與中國建交并退出北約,德國則主動改善同蘇聯和東歐的關系,說明國際社會主義影響力擴大,改變了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堅決對立的局面,故選C項;當時兩極對峙格局并未被沖破,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優勢,排除B項;材料反映西歐改善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這是西歐國家想要擺脫美國控制,獨立制定外交政策的體現,并不是受到蘇聯壓力的結果,排除D項。3.(2022·山東德州高三模擬)下圖為1945年、1955年、1965年、1975年各大洲的聯合國成員國數量所占比例示意圖。圖中“甲”是( )。A.非洲 B.亞洲 C.歐洲 D.美洲A[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代表的洲在聯合國中的成員國數量越來越多,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特別是1955年到1965年“甲”的餅狀面積大增,這與20世紀60年代非洲絕大多數國家獲得獨立相吻合,故選A項; 1947年印度獨立前后,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新加坡等國也紛紛獨立,亞洲加入聯合國的時間應該集中在1955年前,排除B項;二戰前歐洲各國基本上為獨立國家,聯合國初創時歐洲有14個成員國,在1955年前歐洲國家基本上都加入了聯合國,后面的餅狀面積變化不大,排除C項;聯合國初創時美洲就已有22個成員國,所以1945年后美洲在聯合國的餅狀面積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排除D項。[新視角]史學研究4.(2022·山東省臨沂市二模)下面兩幅漫畫體現了對某一歷史事件的不同態度。這主要是由于( )。1947年蘇聯漫畫1947年美國漫畫A.價值觀念不同 B.時代背景不同 C.研究視角不同 D.政治立場不同D[解析] 對于馬歇爾計劃,1947年蘇聯漫畫將其描述為美國利用馬歇爾計劃為誘餌,讓歐洲各國拉動美國經濟的發展;1947年美國漫畫將其描述為歐洲各國通過努力可以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據此可知,對于同一個歷史事件,由于各自政治立場的不同,其所表達的含義也不一樣,故選D項。第45講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冷戰(1)原因:美蘇兩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① 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尖銳對立。 (2)開始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② ”的演說。 (3)主要表現陣營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政治 “杜魯門主義” ③ 經濟 ④ 經濟互助委員會軍事 1949年,成立“北約” 1955年,成立“⑤ ” 2.兩極格局(1)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特點A.“不對稱”的兩極格局: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B.“不完全”的兩極格局: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1)呈現特點: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⑥ 。 (2)典型事件: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⑦ 。 2.多極力量的成長(1)表現西方陣營逐漸分化 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⑧ ”的追求 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 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表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國崛起 標志事件:擁有“⑨ ”、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意義: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興起 1955年⑩ 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 (2)影響: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美蘇關系(1)20世紀70年代,日趨緊張。表現: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實施“ ”。 (2)1985年以后,走向緩和。表現:建立 ;裁軍取得重要進展;蘇聯實行 。 2.兩極格局的瓦解(1)原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 ”攻勢;蘇聯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2)標志:蘇聯解體。(3)影響: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亞洲的民族獨立(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的 掀起新高潮。 (2)概況: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印度尼西亞等也紛紛獨立。(3)影響: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2.非洲的民族獨立(1)主要歷程國家或地區 主要概況埃及 1953年,埃及共和國成立。1956年,收回 主權 阿爾及利亞 1954年,成立民族解放陣線,與法國殖民者進行武裝斗爭。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為國家獨立而斗爭 (2)非洲殖民體系的崩潰: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被稱為“ ”;20世紀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 3.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1)概況A.古巴:1959年,以 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 B.巴拿馬: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2)影響: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獲得獨立,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五、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挑戰1.發展中國家的成就亞洲 原因 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 產業 表現 等亞洲國家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海灣產油國也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 非洲 非洲國家獨立后,經濟一度發展較快;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經過調整,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濟又開始增長拉美 原因 各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積極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表現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了 2.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1)面臨的具體問題及解決途徑地區 面臨問題 調整及結果亞洲 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 1997年 促使亞洲國家及地區重新調整經濟結構,健全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 拉丁美洲 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欠下巨額外債,影響了發展 經過改革,20世紀90年代的拉美經濟出現繁榮勢頭非洲 是發展最不平衡的地區,到21世紀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成立了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謀求發展[基礎判斷]1.雅爾塔體系是二戰結束后形成的,兩極格局是隨著美蘇冷戰形成的。二者不是一回事,需區別對待。 ( )錯誤 【詳解】雅爾塔體系為兩極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和框架,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一部分。美蘇從盟友到對手的關系演變,推動雅爾塔體系演變為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隨著兩極格局的瓦解而結束。2.在兩極格局下,美蘇兩國事實上形成了以“冷和”代替“冷戰”的默契。這種“心照不宣”表明美蘇兩國合謀瓜分世界。 ( )錯誤 【詳解】兩極格局下美蘇兩國爭奪世界霸權,而非合謀瓜分世界。但這種“心照不宣”客觀上避免了世界大戰的爆發。3.20世紀60年代,法國的戴高樂主義和聯邦德國的新東方政策的出臺,都謀求擺脫美國控制,實行獨立的外交,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這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 ( )正確 【詳解】20世紀60年代后,歐洲和日本經濟發展,逐漸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4.為擺脫美蘇控制,維護自身獨立,1961年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國家以獨立的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這標志著二戰后第三世界開始崛起。 ( )錯誤 【詳解】萬隆會議是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發展中國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5.兩極格局下,國際關系矛盾重重,美蘇矛盾,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第三世界國家與霸權主義、殖民主義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演變是推動兩極格局走向崩潰瓦解的根本原因。 ( )錯誤 【詳解】每一種國際格局都是建立在各主要國家力量對比的基礎上的。兩極格局解體的根本原因在于主要國家力量均勢被打破,戰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各主要國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6.20世紀90年代,隨著兩極格局的結束,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推動下,政治多極化的趨勢開始出現。 ( )錯誤 【詳解】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兩極格局之下已經開始出現多極化的趨勢,表現有歐共體的成立,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國家登上歷史舞臺,中國的振興,等等。[概念闡釋]1.國際經濟舊秩序國際經濟舊秩序是建立在舊的國際分工、不等價交換、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基礎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關系體系上,是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后形成的。當代世界經濟中,國際經濟舊秩序仍占支配地位。2.“和平演變”戰略“和平演變”戰略是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提出來的。它是不同意識形態國家間所采取的一種“超越遏制戰略”,以促使對方國家制度發生變化。“和平演變”就是一種非暴力的衍生變化過程。[圖解歷史]美蘇冷戰的表現[視野拓展]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經濟舊秩序的表現(1)以美國為首的少數發達國家控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等世界性經濟組織,維護舊的國際貨幣體系。(2)跨國公司在世界生產中居于壟斷地位。(3)發達國家控制世界初級產品市場、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繼續以不等價交換掠奪和剝削發展中國家。2.第三世界崛起的三個標志和歷史作用(1)三個標志: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興起、七十七國集團建立。(2)歷史作用①向大國壟斷國際事務、主宰世界的局面發起了挑戰,是促使世界格局發展演變的重要力量。 (2)面臨的共同挑戰A.不平等的 。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B.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C.發展中國家自身存在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答案】①國家利益 ②杜魯門主義 ③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④馬歇爾計劃⑤華約 ⑥冷戰對抗 ⑦古巴導彈危機 ⑧政治大國 ⑨兩彈一星 ⑩萬隆會議 不結盟運動 戰略防御計劃 多層次對話機制 戰略收縮 和平演變 民族解放運動 蘇伊士運河 非洲年 卡斯特羅 勞動密集型 新加坡、韓國 工業化 亞洲金融危機 國際經濟舊秩序 ②是改變聯合國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聯合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③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力軍。④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基本力量。[命題提醒]本講內容是高考中的高頻考點,對于冷戰在多個領域表現的考查比較常見。另外還要了解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歷史意義以及發展中國家取得的建設和面臨的挑戰。【培優磨尖課】主觀題突破層級一 信息提取:美國推行心理戰的措施材料 心理戰是一種獨特的但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可以直抵對方的國界之內,又沒有直接威脅到人的生命,并且很難被防御。1948年1月16日,①美國國會通過了《史密斯—蒙特法案》,該法案在法律上對美國進行心理戰作出保護,授權美國政府在和平時期向全世界開展心理宣傳。1953年,②美國新聞署成立,該機構擁有高額預算,其署長直接由總統任命,并有權參加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會議。③廣播臺、電視臺成為美國政府的秘密手段;文藝匯演、藝術展覽和博覽會在冷戰斗爭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化始終是冷戰中的萬能武器。——摘編自[德]貝恩德·施特弗爾《冷戰1947—1991:一個極端時代的歷史》【提取信息】概括美國推行心理戰的主要措施。【教你提取】①→從《史密斯—蒙特法案》的頒布來看;②→從美國新聞署的成立來看;③→從廣播臺、電視臺、文藝匯演等手段的利用來看。試答:頒布心理宣傳法案;設置專門機構;利用傳媒和文化手段。層級二 歷史解析:二戰后發展中國家成就與挑戰并存材料表1 20世紀60年代以來成立的部分國際組織國際組織名稱 成立時間 主要組成國家七十七國集團 1964年 現涵蓋亞、非、拉等130多個國家東南亞 國家聯盟 1967年 包括印尼、老撾、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10國加勒比共同體 1973年 正式成員包括巴哈馬、巴巴多斯、圭亞那、海地、牙買加等15國海灣合作 委員會 1981年 包括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約旦、摩洛哥等9個國家 表2 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時間 占比1960年 11.1%1970年 12.3%1973年 14.8%——摘編自[英]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1500-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沖突》【探究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教你探究】二戰后的發展中國家試答:論題:二戰后發展中國家成就與挑戰并存。闡述:二戰后,伴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一系列亞非拉國家相繼打碎西方的殖民枷鎖,獲得獨立,建立了擁有完整主權的新興民族國家,它們被稱為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掀起了現代化建設浪潮,如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積極抓住國際機遇,實現經濟高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非洲各國利用資源,推動工農業發展;拉美各國加強國家間的合作,發展民族工業,基本完成工業化。所以從表2中可以看出,亞非拉各國的經濟都有顯著增長。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存在,以及各國發展面臨諸多的問題,如殖民主義侵略的遺留問題、過分依賴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在國際經濟體量中占比較低,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形勢仍很嚴峻,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層級三 開放寫作:以《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設題材料 下面為徐藍教授主編的《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錄(節選)冷戰的起源 雅爾塔體系與冷戰 戰后美、蘇國家大戰略的對立 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美、蘇、英在東歐、中歐和中近東的對抗與沖突 美蘇冷戰政策相繼出臺 冷戰的爆發 冷戰的高潮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冷戰的演變與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成長 東西方關系的變化與冷戰高潮 中美關系的緊張與松動 西方陣營的分化 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 第三世界的崛起 世界多極化趨勢和兩極格局的瓦解 冷戰態勢的演變 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 中國對外政策的新發展 發展中國家與新的國際關系 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冷戰的終結【寫作題目】(1)閱讀材料,為《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錄(節選)擬定一個標題。(2)依據《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錄(節選),結合所學知識,設計一組思考題。(要求:設計3~6個思考題;多角度、多層次涵蓋該部分材料的主要內容;體現創新性和思考深度。)【教你寫作】先審題,明要求 提取信息,擬定標題,設計問題再讀材料,定信息 時空定位 二戰后關系定位 美蘇冷戰后分析 擬標題 分析材料 冷戰中的重要事件和冷戰的概況擬定標題 根據對材料信息的指向擬定標題設計問題 設計問題 圍繞兩極格局進行問題設計試答:(1)標題: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2)示例繪制時間軸,梳理歷史大事件,對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歷程劃分階段。觀察時間軸,獲取信息,思考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呈現什么趨勢。組織討論,你認為影響世界格局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世界格局的演變給世界帶來哪些方面的變化 并通過查找資料進行印證。【選擇題突破】【樣題透析】(2022·海南·13)右圖是1953年蘇聯報刊上發表的一幅漫畫,它揭示了( )。A.熱核武器競賽的現實B.意識形態的斗爭C.熱戰一觸即發的危險D.冷戰對峙的加劇情境設置 學習情境:漫畫解讀聚焦考點 美蘇冷戰素養立意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問題要求 “它揭示了”:思維主題易錯排查 A項不符合史實 美蘇之間的對峙主要以冷戰的形式進行C項不符合材料 圖片中美國人為導彈安裝上了和平鴿的形象,說明美蘇雙方并未突破冷戰的界限(續表)易錯排查 D項表述錯誤 蘇聯的漫畫中美國人將導彈安裝上了和平鴿的形象,說明這一時期美蘇冷戰對峙相對緩和,并未直接揭露美國的冷戰政策合理推論 根據圖片信息,在蘇聯漫畫中美國人為導彈裝上和平鴿的頭和尾巴,反映了當時蘇聯諷刺美國的冷戰政策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說明當時美蘇雙方存在著激烈的意識形態的沖突,故選B項【類題精練】1.(2022·全國甲卷·35)1951年,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向聯合國發起請愿活動,指控美國政府對黑人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并尋找支持政府的黑人來駁斥這些指控。這反映出當時( )。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C.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D.美國政府對國內的種族平等問題漠不關心【答案】C【解析】1951年正處于冷戰時期,美國政府面對黑人團體在聯合國上的指控,將黑人爭取民權的行為與共產主義宣傳相綁架,企圖混淆視聽,轉移國際社會的注意力,將矛頭轉向社會主義國家,這表明美國政府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到了冷戰意識的影響,C項正確;1955年華約的成立標志著兩極對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項;美國歷史上有大量白人殘酷對待黑人的事件,民權大會的指控有事實依據,排除B項;美國政府對種族平等問題的關注并非材料主旨,且戰后美國政府關注了種族平等問題,排除D項。2.(2022·山東·15)1967年,法國學者塞爾旺—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如果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歐洲也許會繁榮昌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為暢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 )。A.對美國發展模式的否定B.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C.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D.對蘇聯威脅下歐洲聯合的反思【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可知,該法國學者倡導歐洲國家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避免歐洲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指美國)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說明該學者認為歐洲受到挑戰并對歐洲未來的發展有所擔憂,C項正確;材料是對美國發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排除A項;材料是對歐洲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而不是對兩極格局的不滿,排除B項;蘇聯不符合“更為發達的文明”,排除D項。【創新衍練】[新情境]歷史照片1.(2022·泰安一輪檢測)右圖是1991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的獲獎作品《摧毀柏林墻》,照片中一位年輕人正在用錘頭和鑿子拆毀柏林墻。該作品( )。A.表明歐洲地區的軍事對抗已經消除B.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正式瓦解C.展現了民眾渴望結束對抗的迫切愿望D.反映了青年一代的沮喪和頹廢【答案】C【解析】1961年,柏林墻的建立,阻止了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來往,成為德國分裂、美蘇對峙的象征,而題干“1991年”“照片中一位年輕人正在用錘頭和鑿子拆毀柏林墻”,展現了德國統一前德國民眾希望消除隔離、渴望統一的愿望,故選C項;“已經消除”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正式瓦解的是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排除B項;該作品反映的是德國人民渴望統一的迫切之情,排除D項。[新視角]聚焦變化2.(2023·山東臨沂高三期中)1964年,戴高樂領導下的法國沖破美國設置的反華陣線,與中國建交;1966年,法國正式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1969年,聯邦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勃蘭特上臺后主張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這能夠反映( )。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被沖破B.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C.國際社會主義影響力擴大D.西歐面臨蘇聯的巨大壓力【答案】 C【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二戰后,法國沖破美國阻礙,與中國建交并退出北約,德國則主動改善同蘇聯和東歐的關系,說明國際社會主義影響力擴大,改變了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堅決對立的局面,故選C項;當時兩極對峙格局并未被沖破,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優勢,排除B項;材料反映西歐改善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這是西歐國家想要擺脫美國控制,獨立制定外交政策的體現,并不是受到蘇聯壓力的結果,排除D項。3.(2022·山東德州高三模擬)下圖為1945年、1955年、1965年、1975年各大洲的聯合國成員國數量所占比例示意圖。圖中“甲”是( )。A.非洲 B.亞洲 C.歐洲 D.美洲【答案】 A【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代表的洲在聯合國中的成員國數量越來越多,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特別是1955年到1965年“甲”的餅狀面積大增,這與20世紀60年代非洲絕大多數國家獲得獨立相吻合,故選A項; 1947年印度獨立前后,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新加坡等國也紛紛獨立,亞洲加入聯合國的時間應該集中在1955年前,排除B項;二戰前歐洲各國基本上為獨立國家,聯合國初創時歐洲有14個成員國,在1955年前歐洲國家基本上都加入了聯合國,后面的餅狀面積變化不大,排除C項;聯合國初創時美洲就已有22個成員國,所以1945年后美洲在聯合國的餅狀面積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排除D項。[新視角]史學研究4.(2022·山東省臨沂市二模)下面兩幅漫畫體現了對某一歷史事件的不同態度。這主要是由于( )。1947年蘇聯漫畫 1947年美國漫畫A.價值觀念不同 B.時代背景不同C.研究視角不同 D.政治立場不同【答案】 D【解析】 對于馬歇爾計劃,1947年蘇聯漫畫將其描述為美國利用馬歇爾計劃為誘餌,讓歐洲各國拉動美國經濟的發展;1947年美國漫畫將其描述為歐洲各國通過努力可以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據此可知,對于同一個歷史事件,由于各自政治立場的不同,其所表達的含義也不一樣,故選D項。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第45講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pptx 2024年高考歷史部編版一輪復習考點精講(學案)第45講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