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雪>四人談》教學設計年級:九年級 學段:第二學期第五單元學科:語文 版本:蘇教版 學習目標:1、能分別找出四篇文學評論的基本觀點,并能說出作者提出觀點的角度。2、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話的內涵,從而知道不同的文學作品有不同的理解,這是每個人個性不同所致。3、學習本文精練通俗、思想內涵豐富的語言。教學過程:模塊一:導入新課,出示目標同學們好!上節課老師跟同學們一起學習了魯迅的散文詩《雪》PPT1 ,我們主要是從探究主旨的角度學習的這篇文章。我們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PPT2 ,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與理解。對于《雪》這篇文章,四個作家有四種不同的理解與感受。今天,我們就來一同學習《<雪>四人談》——四篇文學評論,比較一下這四種看法與觀點PPT3。這節課我們要完成的學習目標是:PPT41、能分別找出四篇文學評論的基本觀點,并能說出作者提出觀點的角度。2、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話的內涵,從而知道不同的文學作品有不同的理解,這是每個人個性不同所致。3、學習本文精練通俗、思想內涵豐富的語言。模塊二:精讀課文、提煉觀點同學們可能對文學評論還不是很熟悉,PPT5文學評論是以文學理論為基礎,對各種文學現象(包括文學創作、文學欣賞以及文學理論批評)進行分析、評價的文章。文學評論的指導中心任務是對具體作品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文學評論是一種科研,是學術論文中的一種專業論文,是一個融合了藝術思維的抽象思維過程。首先,我們來看第一篇《雪》需要聯想(節選),作者王蒙PPT6(圖片)(作者簡介)當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1953年創作長篇小說《青春萬歲》。主要作品還有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詩集《旋轉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說報告文學選》等。下面聽老師將課文讀一遍,請同學們思考這篇文學評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PPT7《雪》需要聯想《雪》這篇文字(類似的還有《秋夜》等),比較接近于我國古代所說的“興”體,“興者起也”,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聯想。它生動地描寫景物,然而它不是一般的風物畫,不是“賦”,不那么直觀、真實。它又不是寓言,不是“比”,不是那樣自覺地用一種對象作手段去表達另一種對象或另一種抽象的思想。但它只有“興”的前一半,某種具體的事物——雪,卻沒有后一半:從這個具體事物聯想起來的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PPT8這可能是由于作者的有意含蓄,也可能是由于作者無意自覺地去完成這一聯想,他在某種程度上只是憑直感寫雪罷了。但是妙就妙在哪怕是在這種嚴格的局限于對具體對象的描寫中,由于描寫是這樣深刻地抓住了具體對象的特征,這種特征是這樣濃重地體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而作者的內心又是這樣深刻地體現了時代和社會的矛盾; PPT9因此,這些描寫就富有啟發性地提供了將對象的特征重新加以結合的條件,以至于,在“雪”的后面,那種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經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在這種情況下,讀者的切切實實從形象出發的,而又是活潑敏捷的聯想,是多么必不可少,多么引人入勝啊!?PPT10這篇文學評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思考這一題的時候,要在文中找答案,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概括,這樣,我們就不難得出結論PPT11本文的主要觀點是:魯迅先生的《雪》本來就是聯想的產物,因此讀者不能滿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簡單化的比附,而應當從作品提供的形象出發,通過活潑敏捷的聯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那么,PPT12本文說《雪》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這題很簡單PPT13文章中認為《雪》主要是運用了“興”的表現手法,興就是聯想。不錯,聯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現手法,那么PPT14聯想有怎樣的表達作用呢?我們說PPT15聯想是人們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關事物的心理過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種思維活動。好文章離不開聯想。有了聯想,就可以把世間萬物聯系起來,從而使思維更活躍,眼界更開闊,文章的內容更充實,構思更精巧,語言更生動。思想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思想情感來源于生活與作者心靈的碰撞,而使生活與作者心靈連通的橋梁正是聯想,所以,缺乏聯想,就很難產生思想情感;聯想豐富,思想情感就豐富。聯想是思想情感的引發器。聯想豐富,語言就豐富,就生動,就富于表現力。我們的作文離不開聯想,但聯想是建立在豐富積累的基礎上的,所以,我們必須重視積累,積累生活,積累情感,積累認識,積累知識,積累語言,這樣聯想的翅膀才能飛得高,飛得遠,才能寫出動人的文章。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提出觀點的角度是文章所運用的創作手法。PPT16(點兩次)本文的語言精練通俗,我們來看課后練習二PPT17“它生動地描寫景物,然而它不是一般的風物畫,不是‘賦’,不那么直觀、真實。它又不是寓言,不是‘比’,不是那樣自覺地用一種對象作手段去表達另一種對象或另一種對象或另一種抽象的思想。”請你說一說句子中加點的五個“不是”有什么表達作用。PPT18這段連用了五個“不是”意在強調不能將《雪》單純地看作是一篇描寫普普通通的自然景物的文章,也不能把《雪》說成一種象征、一種比喻。這些都是簡單的、刻板的、不科學的、不藝術的讀《雪》的方法。 我們再來看第二篇黃蓓佳的《靈魂的柔軟和堅硬》。PPT19(圖片)(作者簡介)女作家黃蓓佳是江蘇人,擅長中、短篇小說和兒童文學作品,其作品有《補考》、《小船,小船》、《請與我同行》等。PPT20靈魂的柔軟和堅硬?我沒有研究過魯迅日記,不知道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中期,魯迅寫下這一篇美文《雪》的時候,是不是正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著?他是穿著薄薄的棉袍,背靠著屋內微溫的爐火,透過帶窗格的玻璃,凝望半空中那些如粉如沙的朔方雪花的嗎?那一瞬間里,他的目光是不是越過千里萬里冰封的世界,越過幾十年漫長的時間隧道,回到了童年的南國的故鄉?PPT21如果是這樣,當他在紙上寫下那些關于江南之雪的文字的時候,他的姿態應該是恬靜的,嘴角的笑容是溫情的,心里的渴念是悠遠、惆悵而又飽滿的。也許他的眼睛里還有些微的濕潤,因為昔日不可重來,記憶只能留存于想像,既然他已經似一粒種子被風吹離家園,命運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漂泊動蕩,故鄉成了他心中無數凝縮的碎片,一點一點,時時浮出,像他手中須臾不離的煙卷一樣,深吸一口,五臟六腑都被滋潤得舒服,而后那煙霧又絲絲縷縷地離他而去,使他的心臟和軀體越發地頑強和堅硬。PPT22是的,所有那些我們熟悉的魯迅的形象——我們從照片上看到的,從書中讀到的,從史學家口中聽到的,從他的紀念館里瞻仰到的——都是頑強和堅硬的,一個斗士的靈魂,不屈者的靈魂。只有細讀他關于故鄉的文字,熟悉他的阿長媽媽,他的朋友閏土,他的“三味書屋”和“百草園”之后,浸潤在他情趣盎然的童年世界時,我們才會輕輕地嘆一口氣,欣悅地想到,魯迅也是溫情的魯迅,是柔軟和童真的魯迅,率性和孩子氣的魯迅。PPT23這樣,我們可以閉上眼睛,仔細想一想魯迅筆下“滋潤美艷”的江南的雪花了。在我們的眼前,冬花在雪野中斑斕地開著,蜜蜂在花間嗡嗡地鬧著,小手通紅的孩子們在門前雪地里忙碌地塑雪羅漢,閑適的父親也踱過來幫忙。雪羅漢用果核嵌眼,胭脂涂唇,目光灼灼,嘴唇通紅,但是只一個晴天就化了,成了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這就是魯迅心中富足的故鄉,溫暖的故鄉,安逸和春光無限的故鄉。即便在冰雪襲來之時,也掩不住處子—樣明媚的笑靨。這樣的土地和氣候,能夠消融一切堅冰,讓人的情意繾綣,醉眼蒙眬,春心蕩漾。PPT24所以魯迅離開了故鄉,因為他靈魂的另一面是頑強和堅硬。他要讓綿密和潮濕的雨死了,變作凜冽而孤獨的白色精魂。他渴望見到“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的朔方大雪,欣賞它們“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的激情和瘋狂。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則,無一不契合著朔方大雪的本質,鋪天蓋地地飛落,紛紛揚揚地揮灑,咄咄逼人地閃爍,以壓倒一切的氣勢,撲向黑暗中的世界,夢想塑造出一個潔凈和純美的輝煌。PPT25靈魂的另一面,那種故鄉的濕雪浸潤出來的柔軟和溫情,他把它留在了紙上,留在了自己的文字和心里。?只能是這樣,別無選擇。PPT26請同學們思考這篇文學評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仔細閱讀課文后,我們可以概括這篇文學評論的主要觀點是PPT27通過雪表現出魯迅先生性格的雙重性——既有溫柔與溫情的一面,也有頑強和堅硬的一面。(他的溫柔與溫情主要表現在他對童年世界的回味,對少年閏土的思念,對少年學習場所的留戀,對自己的故鄉與親人的關心與懷念,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憶,令人掛念,使他感到情趣盎然,心情愉悅;但另一方面由于作者身處的時代和地方以及作者的性格決定了作者必然對北方雪的斗爭精神的贊頌。) 那么,作者提出這一觀點的角度又是什么呢? PPT28本文主要是從作者所描繪的景與作者的性格特點之間的關系的角度來分析評論的,即PPT28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文章是最長的,語言也是最有特點的,PPT29其語言精練,一針見血,語言很富有感染力量,飽含著情感。同時,作者的分析一分為二,很客觀,角度較新,很有說服力量。我們一起思考回答課后的練習題PPT30根據上下文理解下面這個句子,回答有關問題。故鄉成了他心中無數凝縮的碎片,一點一點,時時浮出,像他手中須臾不離的煙卷一樣,深吸一口,五臟六腑都被滋潤得舒服,而后那煙霧又絲絲縷縷地離他而去,使他的心臟和軀體越發地頑強和堅硬。PPT31(1)為什么說“故鄉成了他心中無數凝縮的碎片”?因為魯迅很早就背井離鄉,外出謀生,但是,他又忘懷不了青少年時代所經歷的歡快和磨難,因此“故鄉成了他心中無數凝縮的碎片”。PPT32(2)“五臟六腑都被滋潤得舒服”是什么意思?朝花夕拾,回憶童年趣事,畢竟都是一些美好的回憶,所以當他用筆記下這些的時候,當然“五臟六腑都被滋潤得舒服”。PPT33(3)為什么“他的心臟和軀體越發地頑強和堅硬”?美好的回憶像“煙霧又絲絲縷縷地離他而去”,現實生活都是如此的冷酷嚴峻,為了掀翻黑暗的現實,尋求光明的未來,當然也就“使他的心臟和軀體越發地頑強和堅硬”。請學生再次閱讀本文,再次感悟。兩篇文章學下來,相信大家已經掌握了學習文學評論的方法,下面就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另外兩篇,分別概括它們的主要觀點和提出觀點的角度。先看看兩位作家的簡介:PPT34斯妤,福建廈門人。著有散文集、小說集20余部:長篇小說《豎琴的影子》、《斯妤文集》(4卷),散文集《兩種生活》,小說集《出售哈欠的女人》等。PPT35李允經 ,山西原平人。出版有《魯迅與新興木刻運動》、《魯迅木刻活動》(合著)、《魯迅與中外美術》、《中國現代版畫史》、《中國藏書票史話》等。我們一起把兩篇文章齊讀一遍PPT36簡潔精純的《雪》?魯迅先生的文章,向來以洗練著稱。寫人寫景敘事,無不簡潔精純,絕無半點冗雜。?《雪》全文不足八百字,描繪的層次卻很豐富:江南的雪野,雪地里孩子們的嬉鬧,朔方的雪,曠野里雪花升騰的壯闊場面。文字可謂簡潔,但每個層次的描寫都恰到好處,添一字嫌多,減一字嫌少。而無論形還是神,卻都準確地傳給讀者了。PPT37比如文章開始,僅用“滋潤美艷”四個字,就將江南雪的特質準確地概括出來,并因為它同時調動了視覺、觸覺,所以給讀者的印象鮮明而深切。后面對于朔方的雪的描繪,用了“如粉,如沙”兩個比喻,四個字便寫盡了北方那干燥、紛飛的雪花的特質。而旋風中的雪景的壯觀,作家只用這樣幾個簡潔的短句描繪:“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寥寥數語,那曠野上閃閃地旋轉升騰的壯麗的雪景已如在讀者眼前。PPT38《雪》的獨特之處《雪》的獨特之處,在于作者不僅僅寫了“朔方的雪”,而且運用想像,擴大了藝術的視野,把它和“暖國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對比描寫。作者說:“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這是先拿“暖國的雨”和“朔方的雪”作對比,或者說是以前者來襯托后者。相比之下,朔雪不僅幸運而且有一種優越感了。PPT39這就隱約地流露了作者對它的戰斗豐姿的喜愛和贊賞。然而全文對“暖國的雨”,也僅僅是這樣一個挑戰性的發問,此外,便不再多用筆墨。在藝術處理上是略寫。對于“江南的雪”則不然,是詳寫,而且就篇幅來看,占了全文的大半。但就全篇來看,這依然是一種對比,或者說是一種襯托,是以南雪的柔美來進一步襯托北雪的壯美,從而巧妙地抒發作者那種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惡嚴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PPT40對比和襯托是一種藝術手段和技巧。在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見到藝術家們把人與人、事與事、景與景作對比,并在這種對比描寫中表達自己的傾向和愛憎。散文詩《雪》正是以對比和襯托的藝術手段來“謀篇”,使作者的感情沿著對“暖國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藝術描寫,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靜走向熱烈。請概括它們的主要觀點和提出觀點的角度,完成表格。PPT41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答案:《簡潔而清純的<雪>》作者認為《雪》最主要的特點是層次豐富、視角獨特,在寫景的文章中滲進了某種強烈的情緒(點)。作者主要從《雪》一文語言特點的角度來評價的(點);《<雪>的獨特之處》作者明確指出《雪》有三個特點:獨特的謀篇、豐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點)。本文主要從《雪》的藝術魅力或者說藝術成就的角度來評論的(點)。總體看這四篇文學評論,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選擇的角度不同,評論的內容也就不一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PPT42角度選擇的重要性今后大家要知道,我們對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種固定的眼光來看,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要合情合理。文學評論其實就是把自己的認識寫出來。希望大家在嘗試寫作文學評論時能注意這些方面。PPT43基本要點:認真研讀作品,占有豐富的材料。(前提、基礎)二、要有真知灼見。(避免人云亦云,膚淺平淡)三、確定恰當的角度。(防止大而空)PPT44四、重視寫作技巧,講究語言。(不能抽象干癟的說教)五、行文時筆墨要集中,語言要簡潔。(忌語言拖沓)六、結構要明快。(不可勉強、畫蛇添足)七、要有文學評論味。(盡量用形象化的語言)大家也可以試著另找角度對《雪》進行評論,PPT45再讀魯迅的《雪》,你作為談《雪》的第五人,你將對《雪》作出一番怎樣的評價?請說出你的獨特見解。PPT46例如“簡潔傳神的景物描寫”,“雪”形象的背后,“雪”的形象與魯迅的人格等PPT47總結: 從不同的角度看山,就會像蘇軾所說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讀文章也是類似的情形,所取角度不同,所見各異。文學作品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表達情感,更易于使讀者產生多種理解。認識這一點,我們的思維會更靈活,也就會干預發表自己的見解。當然,持有不同觀點應當有理有據,不可信口開河。 好,這節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同學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人談》.ppt 《雪四人談》教學設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