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知識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知識清單

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知識清單】
【知識結構】
【知識要點】
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運動(1919.5.4-1919.6)
(1)導火索: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2)過程:a. 1919.5.4—6.3,北京,學生,罷課、游行;1919.6.3-6月底,上海,工人,罷課、罷工、罷市
b.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收回山東權利、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
c.結果:取得初步勝利:釋放被捕學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3)性質: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
(4)歷史意義:推動中國社會進步,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促進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為中共成立做思想上干部上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折點。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1)時間:俄國十月革命后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
(2)中心:北京與上海
(3)表現:1919,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
1920.3,李大釗發起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0.5,陳獨秀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日本留學回國的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
(4)影響: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共誕生奠定思想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條件:①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②政治基礎: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
③外部因素:十月革命的影響;共產國際的幫助。
④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⑤醞釀:1920年初,陳獨秀、李大釗最早提出建立共產黨
2.誕生——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 → 浙江嘉興南湖一艘游船)
(1)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名代表,還有共產國際代表。
(2)內容:①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②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③黨的中心工作: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④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
3.意義:①中共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②自從有了中共,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由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共產黨是可以依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4.中共二大(1922.7.16-23,上海)
①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②最高綱領: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
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1924.1)
(1)背景:①必要性:在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一個事實: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②1923.6,中共三大,通過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
③外力推動: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
(2)標志:1924.1,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提出新三民主義的主張。通過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黨內合作)
(3)意義:加速中國革命進程,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
(4)新三民主義:①民族主義:提出反帝斗爭的具體要求,認清國內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本質,知道其對中國的危害。
②民權主義:強調人民性、群眾性,對真正反對帝國主義個人及團體都有自由及權利。
③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強調耕者有其田,反對私有資本操縱國計民生。
2.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北伐(1926-1927)
(1)目標:打倒列強,除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2)過程:1925,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兩次東征消滅陳炯明勢力。1926,開始北伐
(3)意義: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收復漢口九江英租界),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3.失敗: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加劇。1927.4.12,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1927.7.15,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革命失敗。
四、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927.4—1949.10)
1.政治:(1)寧漢合流:1927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國民黨專制統治確立。
(2)二次北伐:1928,國民政府繼續北伐,日本制造“濟南慘案”。張作霖敗退東北,6.4,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身亡。
(3)東北易幟:1928.12,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三省服從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
2.經濟:(1)民族工業的發展——1927-1936,較快發展,黃金時期
①原因:1929-1933世界經濟危機,帝國主義國家向殖民地轉嫁危機;日本侵華,民族矛盾上升;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統一;國民政府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幣制改革;民族資產階級實業救國熱情提高;中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支持
②表現:輕工業以及新興工業有較大發展,除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新興部門如化學工業、橡膠工業、搪瓷工業等,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逐年增加,創歷史最高
(2)官僚資本的發展: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四大銀行成為巧取豪奪的工具。
(3)影響:①促進民族工商業一定程度的發展;②官僚資本主義迅速膨脹,民族工商業受其壓迫摧殘越來越嚴重;③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
五、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
1.中國共產黨挽救革命的努力
(1)背景: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
(2)南昌起義(1927.8.1),周恩來、賀龍等領導,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
(3)八七會議(1927.8.7,漢口):總結國民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對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4)秋收起義(1927.9):毛澤東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第一次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以退為進,人民武裝力量得以保存和發展,表明武裝進攻城市方針在當時行不通。
2.開辟革命新道路
(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10)
①創建:1927.10,毛澤東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創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朱德、陳毅率隊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
②意義:點燃“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中國革命走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2)古田會議(1929.12,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a.總結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b.確立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c.規定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d.重申黨對紅軍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黨指揮槍】;e.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f.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
(3)建立紅色政權(1931.11)
①背景: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
②標志與意義:1931.11,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
(4)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他們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生產,支持革命。
六、紅軍長征(1934.10~1936.10)
1.原因:①蔣介石為圍剿紅軍作充分的準備。②第五次反“圍剿”失利。③根本原因:共產國際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左”傾錯誤。
2.過程:1934.10,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左”傾錯誤領導人犯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中央紅軍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后,從八萬余人銳減到三萬余人。
3.轉折:遵義會議(1935.1,貴州遵義)
①內容: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決定張聞天負總責,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組領導軍事。糾正左傾錯誤
②意義: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黨和紅軍,挽救中國革命,標志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4.結束:1935.10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
1936.10,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5.意義:實現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革命的種子,鼓舞廣大人民群眾,鑄就偉大的長征精神;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义县| 昌吉市| 遂宁市| 黄梅县| 汾西县| 巴楚县| 新竹县| 通道| 会泽县| 电白县| 额济纳旗| 阳春市| 平远县| 冀州市| 青川县| 玛沁县| 康保县| 鹤岗市| 禹城市| 胶南市| 凤凰县| 商丘市| 辰溪县| 霍林郭勒市| 浠水县| 柞水县| 九江县| 襄汾县| 正蓝旗| 泰安市| 大埔区| 高州市| 塔城市| 临邑县| 师宗县| 尼木县| 堆龙德庆县| 青冈县| 洮南市| 霍林郭勒市|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