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5張PPT。第四單元 第16課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執教:王屹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 大自然的語言竺可楨 竺可楨(1890~1974),是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項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組織起統一的、嚴格的物候觀測網,是現代物候學發展的重要標志。 作者簡介 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我們讀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來去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標題理解竺可楨 萌發 融化 翩然 孕育 簌簌 銷聲匿跡 呈現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諺語 連翹 醞釀 緯度 結束草長鶯飛 shùwěizhú zhēnménɡ rón ɡ piān yùn sù nì chénɡ zài yàn zhǎnɡ yīnɡ yùn niàng qiáoshuāi 給下列生字正確注音記載風雪載途衰草連天鬢毛衰連翹翹尾巴觀測道觀落葉丟三落四落枕播種耕種差異差遣差勁參差(zài)(z?i)(shuāi)(cuī)(qiáo)(qiào)(guān)(guàn)(zh?ng)(zhòng)(luò)(là)(lào)(chā)(chāi)(chà)(cī)朗讀課文1.合作朗讀,初步感知文意。2.自由朗讀,篩選信息。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大豐收的有利因素。 ① 簡要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②這篇文章介紹的僅僅是“大自然的語言”嗎?文章前面生動形象地介紹“大自然的語言”,又有什么作用? 不是。文章介紹的是物候學。 前面生動形象地介紹“大自然的語言”,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讀者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然后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③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不能調換。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2.讀6-10段,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三月的內蒙古草原三月的海南緯度對物候的影響經度對物候的影響四月的內蒙古草原四月的大連高下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天山山頂和山腰的差異古代三月的長城現代三月的長城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先后順序: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物候學研究的對象,了解了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和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還了解了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我們還了解到寫說明文應該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 課堂小結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 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明確什么是物候學以及相關知識。2 體會本文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說明抽象事物的寫作方法。3 感受科學研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和巨大的魅力。.教學重難點1 重點:物候現象和物候學的說明;物候現象決定因素的說明。2 說明順序的條理性,語言的生動準確,說明方法的恰當。教學時數 2課時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春柳的飄逸,夏荷的裊娜,秋楓的爛漫,冬梅的傲岸,真實“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涼風東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贝合那锒?,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么,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系呢?為什么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秘。二、了解作者和積累字詞。《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1.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竺可楨(張福春)竺可楨(1890~1974),是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項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組織起統一的、嚴格的物候觀測網,是現代物候學發展的重要標志。2.關于標題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我們讀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來去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3.給下列生字正確注音。連翹( ) 落( )葉 落( )枕 觀( )測翹起() 丟三落( )四 玄妙觀( )差( )異 差( )遣 差( )勁 參差( ) 衰( )草連天 翩然( ) 孕育( ) 農諺( )萌發( ) 銷聲匿跡( )次第 草長鶯飛 周而復始 風雪載途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1.課文朗讀。合作朗讀,初步感知文意。(1-3)齊讀,(4-5)女生讀(6-10)男生讀(11-12)老師讀2.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① 簡要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②這篇文章介紹的僅僅是“大自然的語言”嗎?文章前面生動形象地介紹“大自然的語言”,又有什么作用?不是。文章介紹的是物候學。前面生動形象地介紹“大自然的語言”,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讀者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然后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③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后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教師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1-3)(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4-5)(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6-10)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11-12)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于……”“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標志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四、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五、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學生討論: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2.讀6-10段,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先后順序: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物候學研究的對象,了解了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和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還了解了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我們還了解到寫說明文應該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課件29張PPT。第四單元 第16課大自然的語言第二課時執教:王屹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1.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的描述。體會語言 冰雪融化 草木萌發 花次第開 燕子歸來 布谷鳥來果實成熟 葉子變黃 北雁南飛 昆蟲匿跡孕育果實衰草連天春秋夏冬 年年如是 周而復始 草木榮枯 候鳥去來 2.下面請同學們精讀1、2自然段,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谷鳥“唱歌”與農事的關系,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3.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 不好。 標題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說法,與課文中“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相照應,且將大自然人格化了,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失去了說明的生動性。 小結 說明文以介紹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常常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說明事物,本文即用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介紹了一門復雜的學科,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1)本文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請同學們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簡要說說它的作用。(2)舉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舉兩個例子。為什么?學習說明方法 第二段舉了三個例子說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列舉豐富的自然現象是為了引出物候和物候學。 杏花開了——傳語——趕快耕地 桃花開了——暗示——快種谷子 布谷叫了——唱歌——割麥插禾 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事理就可以。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舉例兩個例子,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地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列舉兩個例子是為了增加說服力,讓讀者信服。 比較閱讀 天上的云,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師,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瞬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問題1.兩文在語言上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問題2.兩文在結構上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兩文的語言都是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大量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詞語豐富,句式多樣,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 在結構上,《大自然的語言》先描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在這一段末總結了一句“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這句話點明四季變化循環往復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點明了科學研究的對象,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看云識天氣》中第一句話“天上的云,姿態萬千,變化無?!笨傤I下文,緊接著對天上的云作了形象的描繪,最后一句“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既對上文作了總結又自然引出下文。同樣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拓展學習 1.同學們,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憑借智慧和對豐富物候現象細致的觀察總結,形成許多在民間流傳甚廣的農家諺語。它們實用而多趣味,想了解一些諺語嗎?清明前,開秧田 柳毛開花,點豆種瓜饅頭云,天氣晴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 豬銜草,寒潮到燕子低飛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別以為人才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睜開眼就能發現。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如白云飄得高高, 明天準是個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螞蟻, 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如螞蟻忙著搬家, 出門就要帶好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大自然在水面寫著: 春天已到人間。 大雁集隊南飛, 不就“省略號”一串? 大自然在藍天寫著: 秋天已在眼前?! ?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二十四節氣名稱及其意義①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4.大自然永遠都是用溫柔、美麗的方式與人類交流嗎?沙塵暴火山爆發泥石流5.12汶川地震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第二,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業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并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物變得生動形象??傊@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課堂小結 1.說明“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 2.舉一個你熟悉的“人類朋友”的例子,向別人介紹,好嗎?布置作業 大自然的語言(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 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明確什么是物候學以及相關知識。2 體會本文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說明抽象事物的寫作方法。3 感受科學研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和巨大的魅力。.教學重難點1 重點:物候現象和物候學的說明;物候現象決定因素的說明。2 說明順序的條理性,語言的生動準確,說明方法的恰當。教學時數 2課時第二課時一、體會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1.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度描述。為了清楚簡潔地介紹事物,說明事理,說明文的語言必須做到準確。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同學們的閱讀興趣,還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理,本文就是一個極好的范例。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齊讀第一段,加以體會。春——冰雪融化 草木萌發 花次第開 燕子歸來 布谷鳥來夏——孕育果實秋——果實成熟 葉子變黃 北雁南飛 昆蟲匿跡冬——衰草連天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2.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課文第一段可以說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下面請同學們精讀1、2自然段,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老師給以適當的鼓勵。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如:“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采用了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覺。“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薄皾u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受到秋天的蕭條。第二自然段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谷鳥“唱歌”與農事的關系,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說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3.教師提示學生看注釋①,問: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 不好。課文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課題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說法,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失去了說明的生動性。小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用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介紹了一門復雜的學科,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二、本文在說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1)請同學們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2)舉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舉兩個例子有必要嗎?為什么?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事理就可以。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舉例兩個例子,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地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比內陸反而寒冷,是為了增加說服力,讓讀者信服。三、比較閱讀。將本文的一二段與《看云識天氣》的第一段進行比較閱讀,回答問題。天上的云,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師,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瞬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問題1. 兩文在語言上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問題2.兩文在結構上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通過比較得出以下結論:兩文的語言都是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大量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詞語豐富,句式多樣,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在結構上, 《大自然的語言》先描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在這一段末總結了一句“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這句話點明四季變化循環往復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這就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和基礎,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看云識天氣》的第一節第一句話“天上的云,姿態萬千,變化無?!笨傤I下文,緊接著對天上的云作了形象的描繪“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師,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瞬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最后一句“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既對上文作了總結又自然引出下文。同樣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通過這兩篇課文的比較學習,進一步加深對科學小品的認識,增強了學習科學小品的興趣。四、拓展學習。1.同學們,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憑借智慧和對豐富物候現象細致的觀察總結,形成許多在民間流傳甚廣的農家諺語。它們實用而多趣味,想了解一些諺語嗎?教師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并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1)“清明前,開秧田”是根據節氣確定“開秧田”的時間。 2)“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是根據物候現象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 3)“饅頭云,天氣晴”根據云彩的形狀預測天氣狀況。 4)“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根據物候現象“雨中蟬叫”預測天氣情況。 5)“麻雀囤食要落雪”“豬銜草,寒潮到”。 6)“螞蟻壘窩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這些農諺都是根據物候現象預測天氣情況。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br/>3.二十四節氣名稱及其意義①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夏滿芒夏暑相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處露秋寒霜降,(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②二十四節氣釋義二十四節氣中每一個節氣都有其特定的意義,節氣的名稱便已說明這段時間的氣象條件及萬物之變化,現簡述如下:夏至、冬至,表示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來,中國各地最熱的月份是七月,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熱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國各地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冬至是十一月二十三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稱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古代又分別稱之為日長至和日短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壯生長。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寒露:天冷,露水很涼。霜降:開始下霜。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小結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語言”,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并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傊?,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五、布置作業 1.說明“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 2.舉一個你熟悉的“人類朋友”的例子,向別人介紹,好嗎?反思:《大自然的語言》感悟頗多,總認為傳統課文中需要挖掘的東西很多,不管是“舊瓶裝新酒”還是“新瓶裝陳酒”我總覺得只有充分挖掘課文的內涵,注意知識點的內引外聯,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掌握方法,這才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我就用當代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的一段話給本文作結:“我覺得語文老師不應該像食品廠的推銷員,把食品賣出去就算完成任務。語文老師應當像保育員,以考慮孩子的胃口、體質的需要,性格心理的接受能力為己任。……講讀課上育人,必須考慮到語文學科的特點,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盡可能使用感染、熏陶的方法,使學生因動情而明理;使學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每篇課文,大都是自己需要的精神營養,認真吸取,自己獲得精神上的解放,成為精神上的 、人格上的強者?!?br/>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8上4第16課-1大自然的語言.ppt 8上4第16課-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doc 8上4第16課-2大自然的語言.ppt 8上4第16課-大自然的語言(第二課時).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