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同步課堂-視頻】主講:莊 妍 語文蘇教課標版九年級上冊--《醉翁亭記》(兩課時)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同步課堂-視頻】主講:莊 妍 語文蘇教課標版九年級上冊--《醉翁亭記》(兩課時)

資源簡介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年級:九年級 學段:第一學期第五單元
學科:語文 版本:蘇教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理解課文大意。
2.揣摩語氣,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教學預備:
要求學生帶相關工具書。
布置學生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教師出鏡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先生的《醉翁亭記》。老師先請大家欣賞一幅《醉翁亭記》的碑帖ppt1。(出示ppt1,停2秒)關于這個碑帖,還有這樣一段故事呢。
ppt2據《滁州志》記載:“歐陽公記成,遠近爭傳,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庫有氈,打碑用盡,至取僧室臥氈給用。’凡商賈來,亦多求其本,所遇關征,以贈監官,可以免稅。”
(ppt2)“歐陽公記成,遠近爭傳,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庫有氈,打碑用盡,至取僧室臥氈給用’。凡商賈來,亦多求其本,所遇關征,以贈監官,可以免稅。”
——《滁州志》
這說的是呀——歐陽修寫成《醉翁亭記》后,刻在寺廟的石碑上,遠近的
人們爭相前來拓碑,以至于把寺廟里拓碑的氈子全都用光了,連和尚的床墊也都
拿來用了。四面八方的商人,也都爭著得到這種拓本,因為如果路上碰到關卡,
可以用來賄賂稅官,偷逃賦稅。
這個故事說明了當時人們對《醉翁亭記》的喜愛。為什么人們那么喜歡《醉翁亭記》呢?這是怎樣的一篇奇文呢?讓我們一道來欣賞。老師希望同學們在聽讀的過程中畫出自己讀不準的字和不理解的詞。ppt3
(出示ppt3,聽讀課文)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二、字詞教學,疏通文意
同學們在聽讀的過程中一定畫出了一些容易讀錯的字。老師也畫出了一些,請同學們先給括號前的字注音。ppt4(停5秒)我們來核對一下——環滁(chú)皆山 林壑(hè)尤美 瑯(láng)琊( yá) 水聲潺(chán)潺 飲少輒(zhé)醉 若夫(fú) 巖穴(xué)暝(míng) 還有下面一組。ppt5(停5秒)我們再來核對一下——晦(huì)明變化 朝(zhāo)暮 傴(yǔ)僂(lǚ)提攜 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gōng)籌交錯 樹林陰翳(yì)
(出示ppt4)
滁(chú)皆山 林壑(hè)尤美 瑯(láng)琊( yá) 水聲潺(chán)潺 飲少輒(zhé)醉 若夫(fú) 巖穴(xué)暝(míng)
(出示ppt5)
晦(huì)明變化 朝(zhāo)暮 傴(yǔ)僂(lǚ)提攜 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gōng)籌交錯 樹林陰翳(yì)
現在,請大家跟老師一道念一念。ppt6
(出示ppt6)
  環滁皆山 林壑尤美 瑯琊
水聲潺潺 飲少輒醉 若夫
巖穴暝 晦明變化 朝暮
傴僂提攜 酒洌 山肴野蔌
射者中 觥籌交錯 樹林陰翳
除了容易讀錯的字音,有些詞語的意思理解,我們往往也有困難,老師給大家列舉了一些,請同學們解釋下面句中突出顯示的詞語。ppt7
(出示ppt7)
林壑尤美 蔚然 山行六七里 翼然臨于泉上 飲少輒醉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負者歌于途 傴僂 提攜 釀泉為酒 雜然而前陳者 頹然 已而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太守謂誰
再請大家再跟老師核對一下。這些詞語的意思分別是:ppt8—9
林壑尤美:尤其 蔚然:樹木茂盛的樣子。 山行六七里:在山間。
翼然臨于泉上:像鳥的翅膀一樣 靠近 飲少輒醉:就。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開放、散發, 滋長。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傴僂,腰背彎曲,這里指老人。提攜,指小孩。
釀泉為酒 釀泉:用釀泉。 雜然而前陳者:紛雜地。陳,擺放。
頹然:精神不振的樣子形容醉態。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以….為樂 快樂。
太守謂誰:為、是。
(出示ppt8-)
解釋句中加點詞:
林壑尤美:尤其
蔚然:樹木茂盛的樣子。
山行六七里:在山間。
翼然臨于泉上:像鳥的翅膀一樣 靠近
飲少輒醉:就。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開放、散發, 滋長,。
(出示ppt9)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這里指老        老少少的行人。傴僂:腰背彎曲,這里指老人。
釀泉為酒 釀泉:用釀泉,名作動。
雜然而前陳者:雜亂地在前面擺著。陳,擺開。
頹然:精神不振的樣子形容醉態。
樂其樂:以….為樂 快樂。
太守謂誰:為、是。
本課的詞語解釋中還有一些要特別注意的,老師在這里提醒大家。例如“古今異義”現象:ppt10 (1)蒼顏白發 古義:臉色蒼老 今義:青顏色。
(2)鳴聲上下 古義:樹的上部和下部 今義:表示大致的數量。
(3)負者歌于途   古義:背著東西的人 今義:失敗的一方。
(4)射者中,弈者勝 古義:投壺,一種游戲  今義:射擊
(出示ppt10)
(1)蒼顏白發    古義:臉色蒼老     
今義:青顏色。
(2)鳴聲上下    古義:樹的上部和下部  
今義:表示大致的數量。
(3)負者歌于途   古義:背著東西的人   
今義:失敗的一方。      
(4)射者中,弈者勝 古義:投壺,一種游戲  
今義:射擊
還有“詞類活用”現象:ppt11 (1)山行六七里:名詞作狀語,在山間。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發,開放,散發,名詞作動詞。秀,
滋長,名詞作動詞。 (3)釀泉為酒 釀泉:用釀泉,名作動。 (4)樂其樂:第一個樂:以….為樂,意動用法。
(出示ppt11)
(1)山行六七里 名詞作狀語,在山間。
(2)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發,開放,散發,名詞作動詞。秀,滋長,名詞作動詞。
(3)釀泉為酒 釀泉:用釀泉,名作動。
(4)樂其樂 第一個樂,以….為樂,意動用法。
除了以上的用法外,這篇課文中的虛詞“而”,共出現了25次,很有特點。大家都知道,“而”在文言文中通常作連詞用,可以表示前后詞語不同關系的連接。這在成語中有一定的體現——ppt12 如“不歡而散”的“而”表承接關系;“不寒而栗”的“而”表轉折關系;“樂而忘憂”的“而”表并列關系;“安枕而臥”表修飾關系。
(出示ppt12)
不歡而散
不寒而栗
樂而忘憂
安枕而臥
承接 轉折 并列 修飾
《醉翁亭記》里的“而”各有什么作用呢?大家知道,我們只有正確弄清楚前后句子的含義,才能夠很清楚的判斷“而”的用法,所以我們先以課文第二小節為例。ppt3請大家自讀課文,同桌相互合作,一個人翻譯,一個人判斷“而”用法。(停20秒)
(出示ppi13)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同學們一定都找到了答案,我們一同回顧一下,這段說了什么內容呢?原來這段說的是——ppt4
要說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顯得昏暗,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幻不定之時,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挺秀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水位低落,水底的石頭顯露出來,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進山游玩,到傍晚才回來,一年四季的風景不一樣,人們的樂趣也就沒有窮盡。
(出示ppt14)
要說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顯得昏暗,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幻不定之時,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挺秀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水位低落,水底的石頭顯露出來,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進山游玩,到傍晚才回來,一年四季的風景不一樣,人們的樂趣也就沒有窮盡。
由此,可以看到ppt5第二段中的“而”字分表表示了不同的關系:“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水落而石出”中的“而”表示的都是“承接”關系;“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中的“而”表示的是“轉折”的關系;“朝而往,暮而歸”中的“而”只是語氣助詞。
(出示ppt15)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承接、轉折、語助
下面請同學們按照這樣的方法,將文中其他的“而”字的作用表示出來。
ppt6 (停15秒)
(出示ppt16)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 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
3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4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 往來而不絕者 6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7 泉香而酒洌 8 雜然而前陳者
9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10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11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根據剛才的經驗,我們從句子的意思里可以判斷“而”所表示的前后關系。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意思是遠遠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 “而”表并列關系。
2、“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的意思是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峰之間飛瀉而出的,是釀泉。“而”表承接關系。
3、“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的意思是喝了一點酒就醉了,并且年齡最大。這里的“而”表并列關系。
4、“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意思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中。“而”表承接關系。
5、“往來而不絕者”的意思是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旅游。 “而”表修飾關系。
6、“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的意思是來到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 第一個“而”表修飾關系;第二個“而”表并列關系。
7、“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的意思是用釀泉的泉水釀酒,泉水香,酒甘醇。 “而”表并列關系。
8、“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的意思是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種各樣在面前擺著,這是太守舉行酒宴。“而”表修飾關系。
9、“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的意思是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在后面。“而”表 承接關系
10、“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的意思是這是游人離去鳥雀就歡樂了。“而”表承接關系。
11、“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意思是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的樂趣;游人只知道跟著太守一同游玩為快樂,卻不知道太守因他們的快樂而快樂。這里的三個“而”分別表示轉折、修飾、轉折的關系。
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將課文中的難解的詞語都弄明白了。現在,我們可以通譯全文了。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輕聲地將課文翻譯一遍。(停30秒)ppt17
(出示ppt17)
對照注解,將課文翻譯一遍。
同學們的翻譯一定很精彩,老師也把自己的翻譯提供給大家,供大家核對。
ppt18-22
環繞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秀麗。遠遠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峰之間飛瀉而出的,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座四角向上翹起,像飛鳥展開翅膀一樣的亭子座落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的。太守同賓客來到這里飲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要說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顯得昏暗,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幻不定之時,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挺秀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水位低落,水底的石頭顯露出來,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進山游玩,到傍晚才回來,一年四季的風景不一樣,人們的樂趣也就沒有窮盡。
  至于背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旅游。來到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泉水釀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種各樣在面前擺著,這是太守舉行酒宴。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射中了目標,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或起或坐,這是賓客們盡情地歡樂。一個臉色蒼老,滿頭白發,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在后面,樹林枝葉茂密成蔭,鳥雀到處鳴叫,這是游人離去鳥雀就歡樂了,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的樂趣;游人只知道跟著太守一同游玩為快樂,卻不知道太守因他們的快樂而快樂。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后又能用文章來記述這件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出示ppt18—22)
環繞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秀麗。遠遠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峰之間飛瀉而出的,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座四角向上翹起,像飛鳥展開翅膀一樣的亭子座落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的。太守同賓客來到這里飲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要說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顯得昏暗,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幻不定之時,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挺秀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水位低落,水底的石頭顯露出來,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進山游玩,到傍晚才回來,一年四季的風景不一樣,人們的樂趣也就沒有窮盡。
  至于背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旅游。來到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泉水釀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種各樣在面前擺著,這是太守舉行酒宴。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射中了目標,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或起或坐,這是賓客們盡情地歡樂。一個臉色蒼老,滿頭白發,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在后面,樹林枝葉茂密成蔭,鳥雀到處鳴叫,這是游人離去鳥雀就歡樂了,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的樂趣;游人只知道跟著太守一同游玩為快樂,卻不知道太守因他們的快樂而快樂。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后又能用文章來記述這件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三、揣摩語氣,指導朗讀
多么美麗的瑯琊山,多么美好的醉翁亭啊,我們沉醉在文字之間,依然能夠感受到作者難忘的經歷和感受。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讀出這樣的感受呢?請同學們注意文中的“也”字。大家數一數,文中有多少“也”字?(停2秒)對,有21個“也”字,這些“也”字在句中的什么位置?對,大多在句尾,顯然是表示語氣的。那么,這些“也”字各能表達什么語氣呢?我們先看第一段中的一部分。ppt23聽老師念一遍,大家對比一下,看看有“也”又怎樣的表達效果。先聽聽沒有加“也”的片段——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
再聽聽加了“也”字的片段——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出示ppt23)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同學們一定感受到了吧,有“也”的片段情趣盎然,生動多了。現在,怎們不妨互相討論一下,看看文中的“也”字各表示怎樣的語氣。(停10秒)ppt24-25老師為大家梳理了一下,同學們一起來對照一下吧。
“環滁皆山也”的“也”表示陳述語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三句中的“也”都表贊嘆語氣;“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是交代,用陳述語氣;“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則充滿了得意之態;“太守與客來飲于此,故自號曰醉翁也”這里的“也”則表現出自豪的語氣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是一種感嘆的語氣;“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則是自得的語氣。
“山間之朝暮也”“山間之四時也”“而樂亦無窮也”則都有贊嘆的語氣。
“滁人游也”“太守宴也”“眾賓歡也”“太守醉也”分別表現出悠閑、喜悅、
快樂、得意的語氣。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是陳述的語氣;“游人去而禽鳥樂也”要讀出悠閑的語氣;“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要讀出得意的語氣;“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和“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都滿帶著自豪的語氣。。
(出示ppt23-24)
環滁皆山也(陳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贊嘆)。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贊嘆)。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贊嘆)。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陳述)。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得意)。太守與客來飲于此,故自號曰醉翁也(自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感嘆)。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自得)。
山間之朝暮也(贊嘆) 山間之四時也(贊嘆)而樂亦無窮也(贊嘆)。
滁人游也(悠閑)太守宴也(喜悅)
眾賓歡也(快樂)太守醉也(得意)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陳述)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悠閑)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得意)。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自豪)。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自豪)。
掌握了這些語氣,讓我們共同用自己最好聽的聲音,跟老師一起朗讀這篇課文吧。ppt26-30
(出示ppt26-30教師配樂范讀)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這篇課文先學到這里,下課!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
年級:九年級 學段:第一學期第五單元
學科:語文 版本:蘇教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感受文中的“樂趣”。
2.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誦讀文章,品味“樂”趣
教師出鏡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初步了解了《醉翁亭記》的大意,這節課我們要走進課文,去領略美景,體會作者的一片深情。
先請同學們為課文的四個段落擬個小標題,老師先給第一段擬個標題,叫做“取名之樂”。為什么你這個標題呢?因為這段作者兩次“取名”,并且非常快樂。作者由遠及近地交代了醉翁亭所處的地理位置,目的是想告訴大家,醉翁亭地處深山之中,是一處幽靜美好的所在。而在這座由山僧建造的幽美亭子里,自己雖然年事已高,但與賓客歡飲而醉,所以給自己取了個號,叫“醉翁”;又陶醉在山水中,再用自己的別號為這座不知名的山亭命名,這是多么有意思啊。
大家可以跟著老師的方式,從作者的角度,給其他段落擬題,并說明理由。
ppt1 (停20秒)
同學們一定有了很漂亮的小標題了吧?老師也設計了幾個,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看看是不是有點道理。
老師給第二段擬題為“賞景之樂”,因為這一段,作者描繪了瑯琊山從晨昏到四時的景象變化,并且說“樂意無窮也”。沒有一番觀察與欣賞,如何能擁有這份快樂呢?所以老師認為這段是作者的得到的“賞景之樂”。
老師給第三段擬的題叫“游宴之樂”,因為這一段先寫了滁人游山,又寫了太守宴賓,再寫了眾賓歡戲,最后寫自己醉倒,每一處都充滿了由衷的快樂,所以是“游宴之樂”。
最后一段,老師把它叫做“醉歸之樂”。因為傍晚時分,在山林里,禽鳥、游人各得其樂,但太守喝醉了,才更得一份“醉歸”時的特別的樂趣。
(出示ppt1)
命名之樂 賞景之樂 游宴之樂 醉歸之樂
這是我們在文中找到的“樂趣”,作者是如何談到在瑯琊山在醉翁亭的樂趣的呢?這里有一個著名的句子,早已成為耳熟能詳的成語了,這就是——ppt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出示ppt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由此可見,作者在瑯琊山,在醉翁亭首先得到的是“山水之樂”。
為什么滁州的山水能給作者如此的快樂呢?ppt3-5請同學們欣賞一組滁州的圖片,聽老師朗誦一段:
(出示ppt3-5)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同學們,蔚然深秀的林壑,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的飛流,峰回路轉、踞臨于泉上的翼然之亭,無不令人陶然欲醉。
帶著欣賞的目光來感悟滁州,歐陽修很快就被滁州感動了。滁州雖然地處偏僻,舟車不行,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失為一座歷史名城。滁城西南面的瑯琊山風景秀麗,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美稱。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瑯琊王司馬睿曾避難于此。后來,司馬睿南渡建康,成為東晉元帝,瑯琊山因而得名。山中的瑯琊寺建于唐代大歷六年(公元771年),距歐陽修時代已近300年。其間的寺、亭、井、塔,泉、臺、碑、洞,互為映襯,意蘊雋永。唐代名家李陽冰、李幼卿留下的摩崖石刻震古爍今。ppt6“東晉王家住此溪,南山樹色隔窗低。碑沉字沒昔人遠,谷鳥尤向寒花啼。”“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代先賢顧況的《題瑯琊上方》、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對滁州山水的描述,更是讓歐陽修沉醉。悠游在瑯琊山中,泊舟在西澗岸邊,如何不獨得一份心曠神怡的“山水之樂”呢?
(出示ppt6)
東晉王家住此溪,南山樹色隔窗低。碑沉字沒昔人遠,谷鳥尤向寒花啼。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不止于此,“山水之樂”還在于ppt7“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出示ppt7)
四幅圖片,“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同學們都知道四時就是四季,請大家自由說說自己喜歡的美景。(停20秒)
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這里寫到春季發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一切都那么恬靜簡樸,淡雅自然。“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空氣中聞到了鮮花的幽香,后句則使人象在酷暑烈日當空時置身于橫柯上蔽的濃蔭之中,頓覺涼爽。
那么除了四季變幻之美,這部分還有什么?日出、云歸、晦明變化,這里有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短短12個字就傳神地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作者運筆色調、氣氛也不同。太陽出來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了,感覺寧靜、清新;云聚攏了,山谷洞穴昏暗了,感覺一片陰沉,這就是變化之美景啊!
總之,作者不僅寫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一步鋪展開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變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確是傳神筆致。作者在這里仍然細心地選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來加以描繪。隨四季變換,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現了四幅扇面,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同時,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襯的,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冽。醉翁亭一帶朝夕睛晦、春夏秋冬景色各不相同,這的確令人賞心悅目,
二、深入探究,品味“樂”韻
可是作者說:“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看來,作者所得到的“山水之樂”并不在于耳目之歡,而在內心的感受。且讓我們來看看他“寓之酒”的是什么。ppt8 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表現作者飲酒的句子,并大聲朗讀。(停5秒)
文中直接寫作者飲酒的句子是“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出示ppt8)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蒼顏白發”、“年又最高”,同學們,這么看來,歐陽修寫這篇文章時年紀應該很大了,其實啊,作者寫《醉翁亭記》時不過39歲,那么他為何自號醉翁?僅僅是放浪形骸,喜歡稱老嗎?ppt9 我們不妨看看下面的資料。
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期間,提出了十項政治革新主張,歐陽修積極響應。革新失敗后,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他上書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辯護,被貶為滁州知州,本文寫于他上任的第二年,當時歐陽修不過39歲。在這里,他認識了瑯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結為知音。為了便于歐陽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記》。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出示ppt9)
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期間,提出了十項政治革新主張,歐陽修積極響應。革新失敗后,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他上書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辯護,被貶為滁州知州,本文寫于他上任的第二年,當時歐陽修不過39歲。
說起歐陽修在滁州,在醉翁亭,老師再給大家講個故事。ppt10又據《六一居士傳》記載:“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所謂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
(出示ppt10)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這個小故事說歐陽修最初到滁州時,年老體弱,又多病,要辭別官場,到潁水之濱頤養天年,便改變名號叫六一居士。就有位客人奇怪,問道:“六一,講的是什么?”居士說:“我家里藏了書一萬卷,集錄夏、商、周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盤,又經常備好酒一壺。”客人說:“這只是五個一,怎么說‘六一’呢?”居士說:“加上我這一個老頭,在這五種物品中間,這難道不是‘六一’了嗎?”客人笑著說:“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聲的人吧,因而屢次改換名號。這正像莊子所譏諷的那個害怕影子卻跑到陽光中去的人;我將會看見您像那個人一樣,迅速奔跑,大口喘氣,干渴而死,名聲卻不能逃脫。”居士說:“我本就知道名聲不可以逃脫,但也知道沒有必要逃避;我取這個名號,姑且用來標明我的樂趣罷了。”
歐陽修實在太有名了,請同學們來做個小填空吧。ppt11
歐陽修(1007-1072) 北宋 (朝代) 文學 家, 史學 家。字 永叔 ,號 醉翁 ,又號 六一居士 ,廬陵(江西永豐)人。“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門下,他們與“韓柳”合稱為 唐宋八大家 。
(出示ppt11)
歐陽修(1007-1072) 北宋 (朝代) 文學 家, 史學 家。字 永叔 ,號 醉翁 ,又號 六一居士 ,廬陵(江西永豐)人。“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門下,他們與“韓柳”合稱為 唐宋八大家 。
“唐宋八大家”,我們很熟悉了,是指散文家,同學們可能注意到了,說“三蘇” 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于歐陽修的門下,也就是說歐陽修是他們的老師,特別厲害。歐陽修曾在詩中也寫道:“我時四十尤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 ppt12原來“醉翁”這個雅號只是讓賓客們高興高興的。真是這樣嗎?
(出示ppt12)
我時四十尤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
那么,他以“醉翁”“六一居士”的雅號標明的樂趣,除了欣賞山水,還有什么呢?請同學們再找一找關于“樂”的句子,再作進一步揣摩。
ppt13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出示ppt13)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與民同樂
這里,我們看到了作者怎樣的樂趣呢?
其實,來到滁州,充滿失落感的歐陽修變得平靜從容了,他不求聞達,剛烈之氣在磨礪中化作了冷峻和睿智。漸漸地,他發覺在滁州當一個地方官也挺不錯,首先是自由,特別是心靈的自由。這里遠離政治斗爭的中心,官場的喧囂聲被巍巍群山和疾風驟雨所阻斷,用不著挖空心思揣摩上司意圖,更不用去看同僚的眼色。不用早朝,當然也就沒有站班叩首和其他繁文縟節。這里雖沒有汴京那樣高檔次的紅樓楚館,卻有一派充滿了生機和野趣的自然山水。作為一個文化人,他天性中本來就有一種對自然的向往,那么,就撲進大自然的懷抱,展示出一個更純真更健全的自我吧。歐陽修走進了滁州西南的深山幽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欣賞大自然的美好風光中去,“野鳥窺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與我言。唯有南風來,吹我還醒然”。幾分自得,幾分陶醉,又有幾分悠然,大自然與作者幾乎已渾然為一體,從中,我們又能領略到了中國傳統文人忘情山水又縱情山水的那種境界,那種情致。同時,與賓客、與游人甚至與禽鳥的和諧而樂,都是沉迷官場的人體會不到的呀。
現在,我們一定能感覺到,作者最大的樂趣在“同其樂”在“與民同樂”。
這篇游記寫于歐陽修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那大家知道歐陽修剛到滁州時的情況嗎? 
慶歷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歐陽修來到滁州,介乎江淮之間的滁州是一個“山不通車,水不載舟”的偏僻之地,貧窮荒寒。但是這樣的深秋季節不全是衰草遍地,肅殺凄涼。展現在歐陽修眼前的滁州還有“黃葉落空城,青山繞官廨”,“晴林紫榴坼,霜日紅梨曬”,如此美麗的秋景對于被貶出京的歐陽修孤寂落寞的心,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慰藉。那么,此時的滁州怎么樣呢?ppt14我們看到的是富足、和諧、平安的景象
(出示ppt14)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作者因酒而樂,因山水而樂,因別人樂而樂。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繪了一幅“滁人游樂圖”,“滁人”被置于顯著位置,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游”而且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行者,有老人和小孩,都是普通百姓,他們能夠如此興高采烈出游,當與社會安定太平有關,當與太守勵精圖治有關,作者樂百姓樂不流露在字里行間,體現其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所以老師說啊,歐陽修的與民同樂有很重要的一點因為他為百姓民營造了豐年之樂。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家的這種傳統思想對于歐陽修這樣的讀書人銘心刻骨。作為新上任的地方軍政一把手,當務之急必然是抓治理、抓建設,盡快實現境泰民安、年豐人樂的局面。當過地方縣令和中央官員的歐陽修深諳下情,有著豐富的從政經驗,他清楚,對于滁州這樣地僻物豐、民風淳樸的地方,應該為政寬簡,多予少取。他在這么做的同時,又發動全城上千民工,在冬閑時用去九萬多個勞動日,修筑了滁州的城墻;為加強社會治安,他親自督率操練民兵;由于大旱,他還親自帶領百姓在柏子龍潭前娛神求雨。按照這樣身體力行的行政方略治理滁州,果然不到二年就初見成效了。在給好友梅堯臣的信中,歐陽修很得意地說:“小邦為政期年,粗若有成,故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在這樣一個偏遠閉塞的小地方,雖不能“兼濟天下”,而“獨善其身”倒也可以為百姓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歐陽修心情自然好起來。
盡管是被貶謫到滁州,盡管字號醉翁,但我們看到歐陽修并不準備在酒精的麻痹中醉生夢死,為官一方,不論大小,當盡力有為,造福百姓,歐陽修終于悟到了為官者快樂的源泉——造福一方,與民同樂。
請同學們全班齊讀第三小節,讀出歐陽修醉于豐年之樂,醉于與民同樂之樂。
剛剛我們一起體會到歐陽修醉心于與民同樂,民真的能與他同樂嗎?
ppt15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出示ppt15)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太守還有什么“樂” 呢?原來,“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還有一份別人不具備的“述文之樂”。倘若沒有這份快樂,今天我們就欣賞不到這篇千古奇文了。
同學們,酒不醉人人自醉,縱酒山林雖說也是一種閑適雅思,豐鄉同樂雖然也是一種成功享受,但若隱若現的憂郁和悲哀還是流淌出來,只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歐陽修在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前沒有沉溺于個人得失,所以老師要說他醉于一樂——“后天下之樂而樂”。
讓我們帶著體會到的這份樂趣,再讀課文。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教師出鏡 歐陽修為滁州的景、人、情而醉,寫出了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我們就欣賞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金坛市| 湘阴县| 句容市| 双辽市| 米泉市| 廉江市| 隆林| 丹寨县| 肇源县| 威海市| 大理市| 通州区| 鄂托克旗| 高邮市| 垦利县| 武平县| 朔州市| 马关县| 海安县| 喀喇| 济源市| 鄂托克旗| 西安市| 禹州市| 渭源县| 大田县| 韩城市| 女性| 永丰县| 咸宁市| 江川县| 康马县| 桃园市| 汾阳市| 三江| 玉林市| 高清| 崇阳县| 法库县|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