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7.端午的鴨蛋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及作品。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感知作者濃濃的故鄉情。3.深入探究,品析語言,體會平實中見真情的寫作特點4.了解我國端午節的習俗,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5.積累生字詞教學重難點:重點:理清文章結構,感知文中表達的情感 品析語言,體會平實中見真情的寫作特點難點:學習本文詳略得當,圍繞中心組材的寫作手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思路:本文按照“學習目標——整體感悟――研讀探究――拓展延伸”四步教學,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致力打開學生思路、激活其思維,并恰當地使用輔助教學資源,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索精神,從而領悟課文的寫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和培養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知和熱愛情感。教學過程: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嗎?(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多媒體展示: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 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 又與“午”相通,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兩個五,故稱重五。 端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有如此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它也成為古今文人墨客爭相描摹的對象。例如明代詩人錢琦和張耒的詩(多媒體展示),你們還知道有哪些描寫端午節的詩詞歌賦呢?不僅古人有大量描寫端午節的文章歌賦,現代作家汪曾祺也動情的描寫了家鄉的端午節。今天,我們就一起走入汪曾祺的家鄉高郵,去領略不一樣的端午節。二.預習檢查1.作者簡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br/> 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2.生字詞三.展示學習目標1.聽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2.感知作者濃濃的故鄉情3.品析語言,體會平實中見真情的寫作特點4.了解我國端午節的習俗,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5.積累生字詞四.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1.請同學們聽讀課文,看看作者的家鄉在端午節都有哪些風俗?明確: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貼五毒 畫王字 做鴨蛋絡子 喝雄黃酒 放黃煙子 吃十二紅2.自讀課文,思考(1).作者寫了這么多端午家鄉的風俗,和家鄉的鴨蛋有什么關系呢?是不是離題了呢?(2).作者對于家鄉的鴨蛋寫了幾方面的內容?(3).對于“端午的鴨蛋”作者又描繪了生活中哪些小事?明確:(1)作者寫了這么多家鄉的風俗,其中鴨蛋是十二紅中其中一“紅”,很自然的就引出了家鄉的鴨蛋,而最讓作者難忘的是家鄉端午節的鴨蛋。所以,作者寫家鄉的風俗是為寫家鄉端午節的鴨蛋作的鋪墊。(2)作者從名聲和特色兩方面來寫家鄉鴨蛋的。(3)對于“端午的鴨蛋”作者寫了三件事:掛“鴨蛋絡子”、 敲破“空頭”吃、鴨蛋殼裝螢火蟲。又由鴨蛋殼裝螢火蟲的事引出囊螢映雪的故事。五.深入研讀品鴨蛋1.研讀課文第二、第三段(1)家鄉的鴨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名聲久遠——問起籍貫 會肅然起敬 上海店里 會特別標明 雙黃鴨蛋 會成批輸出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黃通紅——引袁枚文作證 以北京鴨蛋相比文中表現作者對家鄉鴨蛋感情的句子是:曾經滄海難為水(2)作者在文中說“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是為什么?明確:由于異鄉人只贊鴨蛋,會給人一種高郵只有鴨蛋,別無他物之感,所以不滿。這表作者熱愛家鄉的真實情感。(3)選段引袁枚《腌蛋》中的一段話有什么作用?如果不直接引袁枚的文,而改為轉述,效果有何不同?明確:引古代名人袁枚的原話來贊高郵的鴨蛋,更真實可信如果轉述,則不能增強令人信服的程度。并且也說明了高郵鴨蛋歷史悠久,充滿對家鄉的自豪之感。小結:充滿了對家鄉的贊美的自豪之情2. 研讀課文第四、第五段課文中除了讓我們感到對故鄉鴨蛋的贊美,還讓我們感受充滿童真、童趣的端午節。課文第四、第五段中都寫了哪些趣事?把你覺得有趣的句子讀出來。參考:1)“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br/>3)“鴨蛋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br/>4)“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br/>5)“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 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了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小結:作者從挑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鴨蛋等生活中細小的場景定起,正是表達了對童年的生活印象深刻、念念不忘的情感。所以多年后作者仍然能夠信筆寫出這樣的文字來,他品味到了平淡生活中的詩意與美好,兒童們悠閑的生活滋味讓他印象深刻。這或者也像魯迅先生筆下的《社戲》、豐子愷筆下的《竹影》一樣,讓孩子們終生難忘吧!3.研讀課文第6段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里閃閃發光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很隨意,正體現了汪曾祺散文閑適自由的風格,你的看法呢?參考:囊螢映雪的故事是孩子們裝螢與蛋殼之中自然想到的,表達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無限眷戀,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藝術氛圍。小結:本文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和贊美、對童年生活的懷想。六.品析語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1.平淡而有味、2.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在課文中畫出你喜歡的句子,體會語言特色。1.“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賞析: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寫鴨蛋,把無生命的鴨蛋賦予他們生命和生活的情趣,這似乎就是孩子們的朋友,生活的趣味趣味無處不在,讀起來親切自然。2.“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例:(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2)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賞析:“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作者脫口而出,直率樸素。3.“有淡淡的幽默”例:(1)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賞析: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增添了“淡淡的幽默”。(2)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賞析:平實的口語,無所謂的態度,卻將對自己家鄉鴨蛋的自得之意隱藏其中,泛著淡淡的幽默。小結:于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咸鴨蛋里嘗出生活的滋味。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七.拓展作者曾給家鄉寫過一首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作者的寫作風格我的家鄉在高郵,風吹湖水浪悠悠;岸邊栽著垂楊柳,?樹下臥著黑水牛。(自然、閑適的風格)八.作業1.了解自已家鄉節日的風俗。2.用平實而細膩的語言寫一寫自己印象中家鄉的端午節。200字左右。3.材料:中國非物質遺產中85%沒有得到有效保護,日韓等國家相繼搶注優秀的華夏文明,比如日本搶注同仁堂,韓國搶注中秋節,元宵節,七夕節也被搶注。以中國“少林功夫”為內容的商標,已被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大量搶注了,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術”、“少林拳”、“少林全套功夫”,《西游記》、《水滸傳》、《三國志》等中國古典名著,已被國外游戲公司搶注為游戲商標。作為新世紀中學生的我們,在面對紛至沓來的洋節,我們看到了國人的“洋氣”,隨之也看到了我們傳統節日的沒落和寂寥。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我們有著幾千年文明的傳統文化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下搜集信息活動,并交出一份調查報告和建議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8下4第17課-端午的鴨蛋.ppt 8下4第17課-端午的鴨蛋教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