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8.吆喝(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朗讀課文,深入探究,品味帶有濃厚地方風格的語言自讀課文,感受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懷念之情及對民間文化失落的遺憾之情。搜集地方街頭的吆喝,感受民間藝術(shù)魅力教學重難點:探究語言特點,找出帶有濃厚地方風格的語句進行賞析感悟作者情感,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層內(nèi)涵。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思路:本課是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的基礎(chǔ)上深入探究,“研讀探究――品味感悟——對比閱讀——拓展延伸”四步教學,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致力打開學生思路、激活其思維,并恰當?shù)厥褂幂o助教學資源,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索精神,從而領(lǐng)悟課文的寫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知和熱愛情感。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思考: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蕭乾的作品《吆喝》,感受了老北京獨特風韻的街頭吆喝,初步領(lǐng)略了我國民間藝術(shù)的魅力。請同學們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思考作者介紹了北京的吆喝聲的哪些方面?明確:1、吆喝的經(jīng)營種類 2、吆喝聲的具體內(nèi)容 3、吆喝的表現(xiàn)方式 4、吆喝的音韻節(jié)奏 二.品味語言1.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語)來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出幾例,體會其中的意味(教師引導學生用圈、點、勾、畫的方式對找出的語句進行重點批注)學生可能找出的語句:(1).聽過相聲《賣布頭》或《改行》的,都不免會佩服當年那些叫賣者的本事。得氣力足,嗓子脆,口齒伶俐,咬字清楚,還要會現(xiàn)編詞兒,腦子快,能隨機應變。(2).餛飩不但要當面煮,還講究現(xiàn)吃現(xiàn)包,講究皮兒要薄,餡兒要大。(3).我對賣蛤蟆骨朵(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里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4).也許由于小時人家告訴我賣荷葉糕的是“拍花子的”(拐賣兒童的),我特別害怕。(5).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喲”了一聲,把我嚇了個馬趴。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6).我在小說《鄧山東》里寫的那個賣炸食的確有其人,至于他替學生挨打,那純是我瞎編的。2.總結(jié)語言特點:(1).運用輕聲 (2).有兒化音 (3).方言詞語 (4).合轍押韻三.體會情感1.作者為什么要大量運用京味十足的“京白”呢?明確:作者運用“京白”的藝術(shù)語言,一是因為他對北京家鄉(xiāng)的熱愛,二是因為寫的“吆喝”都是當?shù)氐目谡Z,用當?shù)卣Z言來寫更真實,更有表現(xiàn)力。2.讀完整篇文章,體會一下,文章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明確:作者在對老北京街頭吆喝聲的娓娓介紹中,包含著懷念之情,包含著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同時也對這些口頭文化遺產(chǎn)的逐漸消失而感到惋惜。四.類文欣賞師: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方言代表了一個群體的共性。市井民俗的精神血脈融化在悠揚的叫賣聲中,折射出北京人的從容和自信。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周中林的作品《吆喝》再一次感受那兒時的記憶。類文:周中林《吆喝》買賣人和手藝人,都要用不同的方式吆喝。 孩提時代聽到的吆喝至今難忘。 夏日的正午,知了在樹枝上一個勁地叫,使得天氣更顯得悶熱。“冰糖——薄荷糖——桂花冰糖——姜冰糖”,挑著擔子叫賣各色糖塊的老頭一聲吆喝,打破了夏日的寂靜。正四處玩耍的孩子們沖到老頭的擔子前,兜里有錢的,買上幾顆稱心如意的糖,在小伙伴面前咂著嘴,擠著眼,得意極了。 下雨天,不用下田,年輕姑娘們聚在一塊兒納鞋底、說家常。只見雨地里走來一個打著油布傘、肩背玻璃柜子的中年人,手拿一個裝有約半尺長手柄,一上一下、一小一大兩個小銅鑼似的玩意兒,旁邊裝有帶珠的鏈子,像玩撥浪鼓似的一搖,那玩意兒頓時發(fā)出“叮鈴咣啷”的響聲。這是賣“花樣子”的。他用這特有的響聲代替了吆喝。姑娘們立刻興奮起來,把漢子叫進屋,團團圍住,各自挑選喜歡的“花樣子”。這“花樣子”就是剪紙的圖案,有繡枕頭用的,有繡蚊帳沿子的,有繡門簾的,還有繡花鞋子的,圖案五花八門,喜鵲登梅、丹鳳朝陽、鴛鴦戲水、花開并蒂、鯉魚跳龍門,荷花、牡丹、菊花、芍藥,應有盡有。賣“花樣子”的漢子穿得干干凈凈,打扮得利利索索,說話帶點娘娘腔。他帶給姑娘們的,是一場美的盛宴和她們對美好愛情的憧憬。 手藝人的吆喝響亮而短促,從不拖泥帶水。“鏹刀——磨剪!”“修——雨傘吶!”“補缸——補碗?yún)龋 倍嗍乔懊嫱现L音,盡量往高處叫,然后有力地收束。手藝人行當不同,吆喝的方式也不一樣。他們在灣子里轉(zhuǎn)悠著,相信總會有人叫住他們。銅匠的吆喝與眾不同,手上拿著一串銅片當響器,手一抖,銅片頓時發(fā)出一連串敲擊聲,煞是好聽。他的身份絕不會與別人弄混淆。 算命先生的吆喝更為獨特。一般刮風下雨不出門,晴天朗日之下,他們右手用細竹篙子探路,左手打著一把考究的陽傘,手腕上吊著一塊锃亮的圓銅板,手上的銅錘一敲,“當——”,聲音清脆悅耳,傳得很遠。這東西“鐺”一聲,一聽就知道是誰來了。 不同凡響的是鄰村黃旺嶺的黃先生。他也是個算命的,但他的吆喝不是敲鐺而是拉四胡。四胡比普通二胡的琴桿略長略粗,琴筒要大些,四根弦。在我們小孩子看來,四胡這東西很難掌握,可在黃先生手上卻十分聽話。他將琴筒擱在腰帶之上,邊走邊拉,邊拉邊唱。四胡的聲音略顯粗糲,但渾厚而悠揚。他拉的曲子諸如《湖南湖北好風光》、《孟姜女哭長城》,有時還拉楚劇、漢劇的唱段。我的家在漢江邊上,與漢川隔江相望,所以聽到漢劇格外親切。黃先生有不少“粉絲”。他的四胡在灣里一響起,人們就圍攏來聽。有的人端來凳子,讓黃先生坐著唱,還有的人手上有事停不下來,就邊做事邊側(cè)耳傾聽。黃先生拉得起勁,唱得高興,無神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邊唱邊用腳板打著節(jié)拍,倒把給人算命的正事給忘了。 后來,我到縣城仙桃上中學,就很少聽到這些吆喝了。再后來,又時興“割資本主義尾巴”,農(nóng)婦家里養(yǎng)了五只雞,中間準有兩只或三只被“資本主義”,走村串戶的買賣人和手藝人就更難看到了。那時在農(nóng)村,幾乎所有的日用品和副食品都由供銷社、食品所經(jīng)營。在短缺經(jīng)濟年代,市場是由賣方說了算的,營業(yè)員做買賣根本就用不著吆喝,這吆喝就絕跡了。 如今,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眾多,形形色色的廣告鋪天蓋地,充盈著人們的耳目。這廣告其實就是吆喝,只不過借助了科技手段罷了,有的還用扭捏作態(tài)的美女吸引人們的眼球。廣告雖好看,但跟當年買賣人和手藝人的吆喝聲相比,少了那份悠長而獨特的韻味。五.拓展延伸其實,不僅北京有吆喝,我國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語言、風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吆喝其實是一種廣告,可是,由于社會傳媒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這種口頭廣告正逐漸消失。作為一種文化遺產(chǎn),吆喝具有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更值得我們搶救和保護。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你們的家鄉(xiāng)有什么吆喝嗎?把這些吆喝聲記錄下來,為我們這種獨特的文化作一份貢獻吧。1. 吆喝詞設(shè)計生活中離不了各色的物品,請你來當民間的藝人,來為商品設(shè)計吆喝詞。吆喝詞欣賞(1)賣襪——南來的,北往的,上班的,下崗的,騎車的,掛檔的,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花小錢,買好貨。五塊錢買四雙,有跟有底有包裝。自己挑,自己揀,自己挑來最保險。五塊大錢又不多,打的不夠爬個坡,五塊大錢又不貴,俺只收個廣告費洪湖水浪打浪,男女襪子都一樣,一個爹來一個媽,一個藤上結(jié)的瓜,小小襪子帶彈簧,一拽能扯二尺長,從上海到沈陽,要多長有多長。我的襪子好,上過電視登過報,全國人民都知道。大姐你仔細挑仔細選,不著急,歇歇腿,保你回家不后悔。這位大姐你真好,家里家外是領(lǐng)導,五塊錢買回家,大的笑小的夸,夸你會花錢,夸你會當家,大姐買回家,大哥快活的樂哈哈!” (2)賣藥糖——賣藥糖啊!吃塊糖消愁解悶兒,一塊就有味兒。吃塊藥糖心里順,含著藥糖你不困。吃塊藥糖精神爽,勝似去吃便宜坊。吃塊藥糖你快樂,,比吃包子還解餓(3)賣面——吃呀不?吃呀來!面白味正,我能給你扯出圓的、扁的、長的、短的、寬的、細的、薄的、厚的;油潑的、雜醬的、醬水的、臊子的…… 寫法指導:吆喝詞盡量壓韻,盡量口語化,貼近生活2.欣賞歌曲《賣湯圓》六.作業(yè)1.把設(shè)計好的吆喝詞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展示2.學習本文的寫作特點,寫一篇充滿家鄉(xiāng)風味的作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8下4第18課-2吆喝.ppt 8下4第18課-2吆喝(第二課時)教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